跳转到内容

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174行: 第174行:
在內廷,亞歷山大於即位初期便任命了一個'''「非官方委員會」''',最初由四位主要委員,分別是:[[內政部]]部長亞歷山大·斯特拉格諾夫([[:ru:Строга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近衛軍]]軍長尼古拉·諾沃斯策夫([[:ru:Новосильцев,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御前[[顧問]]維克多·寇楚貝([[:ru:Кочубей, Виктор Павлович]])、[[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親王等人組成。主要為亞歷山大一世提供意見而設立。
在內廷,亞歷山大於即位初期便任命了一個'''「非官方委員會」''',最初由四位主要委員,分別是:[[內政部]]部長亞歷山大·斯特拉格諾夫([[:ru:Строга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近衛軍]]軍長尼古拉·諾沃斯策夫([[:ru:Новосильцев,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御前[[顧問]]維克多·寇楚貝([[:ru:Кочубей, Виктор Павлович]])、[[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親王等人組成。主要為亞歷山大一世提供意見而設立。
==== 社會方面 ====
==== 社會方面 ====
[[1801年]],亞歷山大召回了思想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季舍夫]],並任命他為憲法委員會委員,來研究俄國[[君主立憲]]的可能性。但拉季舍夫欲以英式君主立憲制度作為參考,使亞歷山大甚為不悅,因此罷免拉季舍夫。拉季舍夫被罷免後,任命[[加甫里爾·傑爾查文]]接替其職務。[[1802年]]設立部長委員會內閣,由九位部長直接向沙皇負責,由九位部長選出的委員會首長為部長委員會最高負責人。
[[1801年]],亞歷山大召回了思想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季舍夫]],並任命他為憲法委員會委員,來研究俄國[[君主立憲]]的可能性。但拉季舍夫欲以英式君主立憲制度作為參考,使亞歷山大甚為不悅,因此罷免拉季舍夫。拉季舍夫被罷免後,任命[[加甫里爾·傑爾查文]]接替其職務。[[1802年]]設立部長委員會內閣,由九位部長直接向沙皇負責,由九位部長選出的委員會首長為部長委員會最高負責人。[[1803年]]更颁布《自由農民法令》,宣告農奴在支付主人認可的贖金後便能得到解放
<br />
<br />
部長委員會名單:
部長委員會名單:
第191行: 第191行:


==== 經濟方面 ====
==== 經濟方面 ====
[[1803年]]颁布《自由農民法令》,宣告農奴在支付主人認可的鉅額贖金後便能得到解放。更與英國和解,恢復了其父中斷了的俄英貿易。在東方,任命[[俄美公司]]總裁[[尼古拉·彼得羅維奇·列扎諾夫]]為駐日大使,拓展俄日貿易。更鼓勵自[[尼布楚條約]]以來設立的[[東正教北京傳道團]]活動,加強中俄之間的商業貿易。在國內則鼓勵[[畜牧業]]和[[採礦業]],但因國內[[貪污]]之風太盛,收效甚微。
英國和解,恢復了其父中斷了的俄英貿易。在東方,任命[[俄美公司]]總裁[[尼古拉·彼得羅維奇·列扎諾夫]]為駐日大使,拓展俄日貿易。更鼓勵自[[尼布楚條約]]以來設立的[[東正教北京傳道團]]活動,加強中俄之間的商業貿易。在國內則鼓勵[[畜牧業]]和[[採礦業]],但因國內[[貪污]]之風太盛,收效甚微。


==== 文化方面 ====
==== 文化方面 ====
於[[1804年]]開辦[[哈爾科夫大學]]和[[喀山國立大學|喀山大學]],並且允許撤銷[[學術審查]]制度,由大學自組[[董事會]]管理。同時特赦了寫詩諷刺他的[[伊萬·克雷洛夫]],並接受他的建議,放寬了對文學作品的審查。亞歷山大認為不應該嚴格限制出版自由,於是在1807年下令除涉及政治議題、淫穢和侮辱皇室的作品外,其他作品一律解禁。
於[[1804年]]開辦[[哈爾科夫大學]]和[[喀山國立大學|喀山大學]],並且允許撤銷[[學術審查]]制度,由大學自組[[董事會]]管理。同時特赦了寫詩諷刺他的[[伊萬·克雷洛夫]],並接受他的建議,放寬了對文學作品的審查。亞歷山大認為不應該嚴格限制出版自由,於是在1807年下令除涉及政治議題、淫穢和侮辱皇室的作品外,其他作品一律解禁。




=== 斯佩蘭斯基時期 ===
=== 斯佩蘭斯基時期 ===

2013年3月27日 (三) 14:26的版本

亚历山大一世(神圣王)
Александр I (Благослове́нный)
亚历山大一世(1812年)
亚历山大一世
全俄罗斯皇帝和独裁者
统治1801年3月23日至1825年12月1日
(24岁253天)
加冕1801年3月24日(23岁)[1]
前任保罗一世 (俄国)(父亲)
继任名义上: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弟)[2]
实际上:尼古拉一世(弟)
配偶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
子嗣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女大公
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女大公
王朝罗曼诺夫王朝
父亲保罗一世 (俄国)
母亲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签名亚历山大一世(神圣王) Александр I (Благослове́нный) 的签名

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历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罗斯帝国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 (俄国)之子。由于亚历山大一世于拿破仑战争中击败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一世复兴欧洲各国王室,因此被欧洲各国和俄国人民尊为神圣王

他在位期间改革俄国兵制,设立军团制,改变了从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馀年的贵族统兵制。他的统治期前半主要在战争时期渡过,后半则沉迷于与宫廷仕女游玩,以及神秘主义的研究上,渐渐不理政事。最终在其承继者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俄国爆发了一连串人民起义。因此其评价往往是两极化的,而且直到现在,他的行为仍然不能被理解。他的性格优柔寡断、多疑、伤感,又极其自尊自傲,因此被称为“(北方的)斯芬克斯

不过,在他的统治下,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在击败法兰西第一帝国后,俄国领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脉、东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国巴黎,是俄罗斯历史上(包括苏联)领土最大的时期[3]。他率领军队横跨大半个欧洲,一直攻至法国巴黎,使俄国一跃成为当时欧洲第一的陆权国家。在维也纳会议上,他听从本尼格森伯爵的进言,将欧洲各国的土地归还各国王室,以免去占领时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面对各国王室道义上的责难,此举为他羸得了欧洲舆论的普遍支持,从而使俄国瓜分波兰和吞并芬兰时并未受到反对。同时他更将黑海舰队推进至位处博斯普鲁斯海峡鄂图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堡恐吓鄂图曼帝国,迫使在第七次俄土战争战败的鄂图曼帝国不敢在俄军进占欧洲时乘虚而入。于是,俄国在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下,成为当时欧洲的一大军事强权。

然而相对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亚历山大一世的自理能力缺乏,甚至严重到了穿礼服和整理文件也需要侍从帮忙的程度。

年少时期

亚历山大之父保罗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于1777年12月23日在俄罗斯帝国首都圣彼得堡出生。他的父亲是保罗一世 (俄国),祖母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他因为父亲与祖母不和的关系,从小就被祖母命令与父亲分离,并且得面对因此接踵而至的宫廷斗争,因此使他养成了异于常人的性格。在弟弟君士坦丁出生后,两人被送至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处接受教育,由祖母亲自规划他们的生活。因此,造成了亚历山大一世与他的父亲关系疏离。在十七岁的时候,亚历山大一世与弟弟君士坦丁被派往西伯利亚战场学习军事,次年返回圣彼得堡。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他十九岁时驾崩,其父保罗一世 (俄国)登基,亚历山大一世被封为皇储,然而父子关系仍然疏离。根据亚历山大一世之友波兰亲王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4]所著之回忆录:“陛下与父亲每个月见面的次数不超过十次,而且两人即使在宴会这样的喜庆场合会面,也绝不交谈。”

然而,其父自己独断独行制订政策,在欧洲战场上连续战败,都引起了贵族们的严重不满。当时由圣彼德堡总督彼得·帕愣ru:Пален, 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策划暗杀保罗一世,他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军权,而且谋杀沙皇是极严重的罪,一旦被发现必被灭门。于是,他开始接触身为皇储的亚历山大,希望他能够支持该次行动。亚历山大在他的劝说下,终于同意了叛乱。1801年3月23日,保罗一世被彼得·帕愣暗杀于圣马可堡垒(现今米哈伊洛夫宫)寝室。1801年3月24日凌晨,亚历山大率兵进入冬宫,正式宣布保罗一世猝死的消息,同时即位成为俄罗斯帝国新一代沙皇。并以他仰慕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作为帝号,是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征伐生涯

第三次反法同盟

奥斯特里茨战役

1805年6月路易·斯坦尼斯瓦夫·塞维尔伯爵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的使节,前来请求俄国参与第三次反法同盟,对此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元帅大力反对,认为出兵会白白耗费国力。而且新成立的法国实力未明,贸然出兵只会导致大的损失,应该断然拒绝。对此亚历山大一意孤行,认为必须参加,并且曾经公开训斥库图佐夫。1805年8月9日,神圣罗马帝国、英国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对抗拿破仑军队在欧洲的扩张。1805年11月亚历山大回应应弗朗茨二世的求援,亲自带兵进入欧洲,结果却在1805年12月2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又称“三皇会战”)中遭受惨败,损失接近四分之一的远征军。亚历山大本来打算冲进战场亲自与拿破仑一决高下,但被其弟康斯坦丁大公强行拉回阵地后方。亚历山大最终在臣下的拼命保护下突围离开战场,而康斯坦丁大公更亲率冬宫近卫军殿后,身受重伤。此役总共导致二十位俄军将领死亡,亚历山大听闻消息后伤心得在军营中哀嚎,向士兵立誓生死与共,激励他们化悲愤为力量。并且在回国后亲自登门向库图佐夫认错。

第四次反法同盟

File:Battle of Friedland map.jpg
弗里德兰战役

1806年11月24日,因为听闻普鲁士王国战败的消息,俄国内廷对是否要参加第四次反法同盟作出了激烈的讨论。库图佐夫再度大力反对出兵,并提及亚历山大在上一次反法同盟战败一事,使亚历山大极为不悦,决意亲征报仇。在群臣的劝阻之下,亚历山大停止了亲征的念头。任命本尼格森上将为首,巴格拉季昂中将、德托利少将为副,领兵七万支援普鲁士。俄军在早期的战役虽然能够和拿破仑军展开拉锯战,但在拿破仑补给充足、数量庞大的军队下渐居劣势。俄普联军最后退至俄普边境的弗里德兰,本尼格森上将上奏亚历山大不可能作战下去,请求退兵,但亚历山大下令他继续作战,不许撤退。

1807年6月14日,俄军在弗里德兰战役惨败,巴格拉季昂中将密奏康斯坦丁大公军队全面溃败,请求康斯坦丁大公一定要劝告亚历山大停战。康斯坦丁于16日凌晨带右手持战斧、左手持手枪单人匹马闯入冬宫,在近卫军的阻碍下仍成功到达亚历山大的卧室,向亚历山大表示:“您是要让你的士兵死清光吗?与其死在拿破仑手中,不如就请您命令他们用自杀吧!我也是您的士兵,请让我也死在您面前!”亚历山大急忙下床阻止,与弟弟相拥大哭,再度承认战败。

在俄罗斯内廷讨论后,俄国正式宣布战败。但拿破仑表示俄国认同支援盟友的信义,不需俄国负上任何战败责任,因此也不需要任何战争赔偿,更邀请亚历山大一同签订和约。于是两国在尼门河中央签订提尔西特条约,结束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战争,两国结成同盟,同时也开始执行针对大英帝国大陆封锁

北欧战场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被臣子擒获

签订提尔西特条约后,亚历山大依约定向瑞典发动芬兰战争,以表示支持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此战争中俄军运用大量非正规战术,例如夜袭放火烧林污染水源等战略,只一个月就攻下了大部分芬兰。昏庸无能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更连连逃跑,甚至在赫尔辛基战役中拥有对方十倍军力时仍然逃跑。俄军司令之一的杰米多夫将军(ru:Демидов,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嘲笑瑞典军:“我们在和智力低下的小孩打仗,而且这些小孩的领导人是只智力低下的胆小兔子。”亚历山大在战争早期就撤兵支援中东战线,只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攻击。最终俄军于1809年9月在劣势兵力下战胜瑞典和英国的联合军,双方签署《弗里德里克斯哈姆条约》。瑞典割让芬兰,阿道夫被臣子废黜,卡尔十三世即位。而阿道夫在他去世前要求其外孙卡尔·欧根王必定有一天要攻打俄国收服失地,但他的外孙向他表达不愿意以七万军队挑战俄罗斯的百万军队,拒绝向外祖父发出承诺。阿道夫最后病逝于瑞士圣加仑,享年五十九。

亚洲战场

出兵鄂图曼

远征中亚

1817年俄国对哈萨克的攻势。

1815年8月,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亚历山大对连年侵扰俄国的哈萨克汗国进行一次反攻计划。他派出特拉约维夫中将率领五千军队于塞米巴拉金斯克反撃哈萨克军,最终导致特拉约维夫中将战死,头颅被挂在哈萨克人的战旗上示众。亚历山大在得知后,决定入侵中亚,敉平叛乱。

为了避免侵犯清朝,亚历山大在进攻中亚时向清朝陕甘总督先福交付了一封非正式照会,内容大意是俄国打算平定叛乱,需要取道从属清朝的浩罕汗国,并非为了与清朝为敌或是侵犯清朝在中亚的权威。但是先福为官昏庸,没有将此事上报,及后他自己也因贪污渎职而被免职[5]。亚历山大便以清朝政府默许为由,于10月21日命令十万步兵、五万骑兵大举入侵中亚,布哈拉汗国于当日向俄国求和,承诺进贡和割地,俄罗斯人由此刻开始在中亚建立正式政权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

哈萨克人知道俄军从哈萨克东面进军的消息后,由伊纳刺汗和济济巴儿汗率军三万攻打俄军,途中被远征军总司令康斯坦丁大公率十万俄军截撃。11月16日双方决战于尼亚布尔基(今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是该次战役第一场战斗。伊纳刺汗和济济巴儿汗被俘虏,康斯坦丁向他们询问哈萨克大汗瓦里的所在,两人起初皆闭口不言。可是伊纳刺汗在被截去两手后供出大汗瓦里的所在。而济济巴儿汗在被切去四肢后仍喷血大骂不止,康斯坦丁亲自为他斩首,并称他为俄国军人典范。而伊纳刺汗被绑在他自己的马上被赶回家,最后他因战争责任被下令处以火刑,子女卖为奴隶。接下来的四个月,两军为了迎接漫长的冬季,按兵不动。

1816年3月24日,战争再度开始,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斯佩兰斯基被任命为西伯利亚总督兼新任远征军总司令[6],率领三十万的军队,反守为攻入侵哈萨克汗国。在1818年,清廷意识到在边境发生的一连串战争,派遣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勒保前往询问,斯佩兰斯基指出在三年前已经进行了通知,最后双方都把错误怪罪先福,指他在署理新疆事务时怠忽职守。因此两国相安无事,俄国继续进行名义上的平乱,清廷对于俄国入侵中亚持旁观态度。

俄军此后四年间不断在草原上筑起堡垒,令使用轻型火器冷兵器为主的中亚各族无法对俄军进行有效的攻击。最终在1922年,俄国在历时六年多的战争后征服了由高加索吉尔吉斯的广大领土,制定《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条例》(又称为《斯佩兰斯基条例》),占领三分之一的中亚地区,自此哈萨克汗国名存实亡。而彼得罗维奇.叶米道夫将军(ru:Ермолов, Алексей Петрович)则分出一部分军队前往远征伊朗的卡扎尔王朝。俄国至此开始威胁英帝国中东印度的权益,导致双方以中央亚细亚缓冲区,开始了跨世纪的大博弈

俄法战争与第六次反法同盟

俄法战争,俄国国内又以拿破仑入侵俄国失败为分界线,分别称为拿破仑东征神圣王西征。始于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侵俄,终于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退位。是一场欧洲两大国以及各自附庸国之间的战争,两个国家都拥有超过一百万的总兵力以及广阔的领土,此战最终死伤人数高达一百多万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死伤最惨重的战争。战争双方互相进行屠杀行为是死伤惨重的重要原因。战事最终以拿破仑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结束。

法军东征

防守阶段
反攻阶段

俄军西征

俄法战争结束后,俄国国内为是否应该追击拿破仑而进行讨论。保守派以库图佐夫为首,认为应该要休养生息,不再进行战争。对此以亚历山大为首的主战派仍然一意孤行决定追击,库图佐夫这次一改以往保守的作风,决定支持亚历山大。但是他在出征前提出一起出征的要求,理由是“老臣已经身患重疾,命不久矣,就请让老臣在最后尽忠吧!”

1812年12月20日,俄军开始东征。[7]
以下为远征军军团架构:

方面军 总指挥 兵力 战争目标
1 近卫军团 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85,000人的近卫军团,其馀15,000人留在圣彼得堡留守。 皇帝直属精锐部队,作为前锋解放东普鲁士,在柯尼斯堡与中央方面军会师
2 中央军团/中央方面军 俄罗斯皇家陆军总司令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包括莫斯科大军团、乌拉尔大军团、格鲁吉亚军团、库尔斯克军团、别尔哥罗德军团等共计150,000人 俄国主力部队,由戈乌达普进入东普鲁士,在柯尼斯堡与近卫军团会师
3 伏尔加方面军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大元帅 包括哥萨克大军团、布里亚特军团、贝加尔军团、诺夫哥罗德军团、萨拉托夫军团等共计120,000人 先锋部队,攻打华沙大公国,后由康斯坦丁大公指挥,与乌克兰方面军于波希米亚会师
4 乌克兰方面军 彼得·维特根施泰因亲王 乌克兰大军团、高加索大军团共计45,000人 支援部队,穿越喀尔巴阡山脉攻打华沙大公国南部,与伏尔加方面军于波希米亚会师

总共400,000的士兵分为四个方面挺进,预定于波兰华沙再度集合。但最后兵分两路,一路由东普鲁士西进,另一路与奥地利帝国合兵西进。

以下是亚历山大的出征演讲:

亚历山大一世的东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东欧战场)

1813年1月8日,亚历山大一世仅仅用了十多天就把华沙公国完全击败。这场突袭战属于压倒性的胜利,亚历山大成就了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两位俄国大帝未竟的事业,成功征服了整个波兰,并将它纳入俄国领土。可是此时库图佐夫的病情急剧恶化,身体肥胖的库图佐夫还曾经在马上摔下来,所以俄军特地在一张床加上车轮,制成一张床车,让库图佐夫睡在床车上上战场。库图佐夫因此将指挥权交出,由康斯坦丁大公指挥整个方面军。征服波兰后,亚历山大禁止士兵劫掠,但是可以对境内的法国贵族和富豪家庭进行一切的掠夺和攻击行为,士兵们不但不会被责罚,还会得到赞赏。波兰的反对力量并未被俄军完全清除,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元帅率领两万军队逃出了波兰,向拿破仑求救。

第二阶段(中欧战场)
莱比锡战役图,右上方的军队是俄军,右方的是普鲁士军,中央的是奥地利军,左方在前进的是法军

第二阶段又被称为德意志解放战争,开始时间众说纷纭[9]近卫军团攻陷柯尼斯堡后,拥戴腓特烈·威廉三世。委任普鲁士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和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上将策划反攻行动。并让普鲁士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拿破仑此时已经率领军队离开法国,准备攻向普鲁士。俄军不断引诱法军深入,亚历山大本人也曾于德勒斯登战役战败。腓特烈·威廉三世看到俄军接连败退,十分惊恐,更私通拿破仑,不过被亚历山大得知后,亚历山大向他解释这不过是战略,因为将法军引到广大平原上才方便歼灭。

最终拿破仑真的因为孤军深入,在各个军团被俄奥英三军牵制的情况下,于1813年10月16日莱比锡战役(又称为民族大会战或莱比锡民族大会战)与俄奥普三国联军作战,亚历山大作为三国联军总帅出战,指挥奥地利菲利普元帅所率领的奥军和布吕歇尔元帅所率领的普军对拿破仑进行包围,而拿破仑冲进包围圈而不自觉,战事因俄军主力部队的投入而使法军死伤惨重,成功将拿破仑大部分的军队包围歼灭,不过最终拿破仑也是因为俄军的失误才能击破防线而逃去。[10]亚历山大以两个方面军共145,000的兵力[11]加上联军击败拿破仑,一雪奥斯特里兹战役之耻。至此,拿破仑的优势兵力被彻底消灭,莱比锡一役失败后更代表了拿破仑和他的各个军团之间的联系会被分断、逐一被联军击破。德意志南部有俄国两个方面军和奥军七成的兵力在对其附庸国进行扫荡战,德意志北部的重镇但泽汉诺威落入俄军手中,北部战线全线失守,大局已定。

纵使拿破仑在柏林战役(1814年)早期击败布吕歇尔元帅的追击,但亚历山大在柏林战役(ru:Сражение при Бриенне)又再使用了围而不攻的战术,拿破仑顾虑到未来的发展,决定率军突围。亚历山大派出一万哥萨克骑兵以轻装追击,命令他们只需要拿下拿破仑的人头[12]。连番追击下迫得拿破仑要进行肉搏战,随后亚历山大再派出一万哥萨克骑兵包抄拿破仑。拿破仑不愿再战,赶忙逃去。是次战役迫使拿破仑撤入西欧,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侄卡维奥·奈波穆克亲王更率领军队于途中对拿破仑落井下石,反被拿破仑讨伐。

拿破仑用手枪射击哥萨克骑兵

1814年1月17日,亚历山大进入柏林后,迫使普鲁士和奥地利奉他为盟主,更在其间调集高达三十万的大军进入德意志地区,令在德意志地区的俄军数目上升至六十二万人,震慑欧洲诸国[13]。为了避免在第七次俄土战争战败的鄂图曼帝国在俄军进占欧洲时乘虚而入,他更将黑海舰队推进至伊斯坦堡恐吓鄂图曼帝国,更命令尼古拉大公尼基季奇将军率领西伯利亚诸军南下[14]。以警告鄂图曼俄国有能力同时对法兰西第一帝国和鄂图曼两大帝国开战。马哈茂德二世苏丹主动求和,承诺不会进攻俄国,条件是俄军撤军,最后两国达成协议,回到双方边界线上。俄国经过德意志解放战争后成为欧洲实力最雄厚的陆权国家,连法国首相塔列隆也向俄国暗中求和。但亚历山大不屑一顾,引用了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名言“朕即国家”,改成“朕即欧洲”回应,暗示了他进攻法国的决心。

第三阶段(西欧战场)
俄普奥联军进攻巴黎

在西欧战役开始前,瑞士被俄奥联军攻占。1814年2月1日,六国联军[15]绕过比利时和瑞士大举入侵法国本土,在第一场战役明西奥之役中(ru:Сражение при Ла-Ротьере)亚历山大破解拿破仑的斜线方阵,这是他第三次击败拿破仑,也是联军第三次击败拿破仑,接下来法国和联军互有攻守。此时亚历山大收到库图佐夫寄来的遗书,内容主要是对亚历山大作出规劝,以及祝贺亚历山大成就俄国历代沙皇也无法实现的霸业,最后则是因为无法亲眼见证而道歉。因为战争阻碍交通的关系[16],亚历山大收到这封信时库图佐夫已经死去数月左右。亚历山大性情大变,他鼓动俄国士兵的复仇心理,在法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抢掠。宣布绝不留情命令,对法国采用焦土政策,以报复法军侵略俄国。

1814年2月9日晚上十一时,普奥联军进攻法国马恩省尚波贝尔,拿破仑亲自率军前往迎敌,六日战役开始(ru:Шестидневная война Наполеона)。亚历山大故意不参战,从马恩省绕道前往法国经济重心勃艮第地区纵兵抢掠,俄军二十万的军队席卷整个勃艮第地区,仅遇上零星反抗。波兰亲王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在回忆录记载了俄军的暴行:“陛下下令我们,我们要尽情宣泄我们的愤怒,对法国人进行任何侵害都是光荣的举动,士兵们因此肆无忌惮地犯下惨无人道的罪行,强暴妇女……虐杀儿童……把枪管塞在人的口中开枪、用刀切开别人的大腿,让他们倒在地上呻吟、命令儿童们举起刀子互相杀戮,然后用炮弹把他们炸死。太可怕了、太可怕了,这难道是可以容忍的么?我曾经向陛下进谏,可是陛下并不打算撤回命令。我的副官也劝告我不要多管闲事,以免被士兵们‘意外身亡’……”英国坎宁外交官谴责这是“野蛮至极的行为”。

1814年3月1日亚历山大与联军首领们于法国休蒙签订休蒙条约,决定在推翻拿破仑后,继续反法同盟二十年以维持欧洲和平。俄军接着在查潘诺易斯战役蒙马特支援战中令拿破仑两连败,加上莱比锡战役柏林战役(1814年)明西奥之役共令拿破仑五连败。联军中也只有普鲁士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元帅在拉昂战役ru:Сражение при Лаоне)曾经击败拿破仑,此等战功令亚历山大在各种意义上都足以成为联军之首。1814年3月29日亚历山大率领军队攻至巴黎城下,亚历山大之妹符腾堡皇后凯瑟琳·帕夫洛夫娜前来恳求亚历山大不要屠城。在本尼格森伯爵迪比奇参谋长的说情下,经过一夜的劝说,亚历山大终于同意“放弃抵抗者不死”的原则。

亚历山大率领军队通过巴黎凯旋门

1814年3月31日巴黎城破,双方在市区进行巷战,巴黎近年整修的狭窄街道使人数众多的俄军被牵制。拿破仑更要求90万新兵入伍,但只有一小部分入了伍。拿破仑率军突围不成,由米歇尔·内伊元帅率领四百名皇室亲卫队保卫下潜逃往枫丹白露宫,可是在那里迎接他的是康斯坦丁大公和奥地利菲利普元帅的二十万军队,拿破仑自知无法取胜,将皇位传给儿子拿破仑二世无条件投降。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并在同月13日,在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领土被联军瓜分管治。巴黎交由俄军掌管,亚历山大率领五十万军队通过巴黎凯旋门。但他并没有受到巴黎市民的欢迎,市民们只是安静地看着这位下令杀害了数十万法军的沙皇带领军队入城,并在被命令敬礼时向他敬礼。拿破仑本人也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

拿破仑退位

在战争结束后,俄国领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脉、东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国巴黎的广大领土。开拓了俄罗斯历史上领土最大的时期。在亚历山大率领大军返回俄国后,沿途人民高呼万岁(ypa)。波兰亲王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在回忆录中记载:“沿途的人民大声高呼万岁,其带来的震撼并非言语所能形容,由涅曼河圣彼德堡,都是对沙皇陛下的赞颂!能够侍奉陛下令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当亚历山大回到俄国后,正式宣布战争结束,由第六次反法同盟获得胜利。

在攻陷巴黎后,亚历山大从此之后不再进行任何欧洲战争,俄国在1815年只是名义上参加第七次反法同盟,因为当俄国打算出兵时,拿破仑已经兵败滑铁卢希腊独立战争时也因为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劝说下,不出兵支援希腊。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于战后代表欧洲各国(不包括英国[17])请亚历山大上大帝尊号,亚历山大以“亚历山大大帝永远只有一个”为由拒绝,因此最后订明神圣王尊号,完整意思是极其伟大的君主、上帝神权的最高捍卫者

内政政绩

非官方委员会时期

在内廷,亚历山大于即位初期便任命了一个“非官方委员会”,最初由四位主要委员,分别是:内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斯特拉格诺夫(ru:Строга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近卫军军长尼古拉·诺沃斯策夫(ru:Новосильцев,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御前顾问维克多·寇楚贝(ru:Кочубей, Виктор Павлович)、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亲王等人组成。主要为亚历山大一世提供意见而设立。

社会方面

1801年,亚历山大召回了思想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并任命他为宪法委员会委员,来研究俄国君主立宪的可能性。但拉季舍夫欲以英式君主立宪制度作为参考,使亚历山大甚为不悦,因此罢免拉季舍夫。拉季舍夫被罢免后,任命加甫里尔·杰尔查文接替其职务。1802年设立部长委员会内阁,由九位部长直接向沙皇负责,由九位部长选出的委员会首长为部长委员会最高负责人。1803年更颁布《自由农民法令》,宣告农奴在支付主人认可的赎金后便能得到解放。
部长委员会名单:

军事方面

亚历山大一世即位早期俄国贵族拥有大量私兵,他们都蠢蠢欲动,谋反不断。亚历山大安抚部份贵族,并且逐渐分化吸收他们的势力。同时公布新的贵族法,宣布贵族们重新拥有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各项特权,同时推翻其父在位期间受贬职的军官的法令,让他们恢复原职,以此获得了大批贵族的支持。但沙皇仍然在军事上处于弱势,被迫要听从大贵族的指令。

经济方面

英国和解,恢复了其父中断了的俄英贸易。在东方,任命俄美公司总裁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列扎诺夫为驻日大使,拓展俄日贸易。更鼓励自尼布楚条约以来设立的东正教北京传道团活动,加强中俄之间的商业贸易。在国内则鼓励畜牧业采矿业,但因国内贪污之风太盛,收效甚微。

文化方面

1804年开办哈尔科夫大学喀山大学,并且允许撤销学术审查制度,由大学自组董事会管理。同时特赦了写诗讽刺他的伊万·克雷洛夫,并接受他的建议,放宽了对文学作品的审查。亚历山大认为不应该严格限制出版自由,于是在1807年下令除涉及政治议题、淫秽和侮辱皇室的作品外,其他作品一律解禁。

斯佩兰斯基时期

在亚历山大即位中期,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斯佩兰斯基在众臣中被提拔为部长委员会首长,他与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并称为亚历山大时期两大权臣,两人都因掌握帝国行政大权而著名,而斯佩兰斯基正是改革的先驱者。 基本上可以分为由1809年斯佩兰斯基改革开始,到1812年由接任委员会首长的安德烈·布德伯格公爵延续其政策大纲,终于1815年阿拉克其耶夫时期开始。

社会方面

1809年斯佩兰斯基著手创设俄罗斯国家下议院(后来的国家杜马),遭到群臣联合抵制 亚历山大与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样,致力于废除俄国传统的酷刑,改以欧洲盛行的绞刑断头台斩首枪毙来执行较为人道死刑,减低了死刑犯的所受的痛苦。但对他人施加酷刑使人死亡者,根据法律应对他使用同样的酷刑使其死亡。同时他禁止贵族杀害农奴和对农奴犯下性罪行。杀害农奴者需处死,农奴犯罪需交由法律审判,不可私自杀害。前者的确有效地保障了农奴的生命安全,但后者却因为牵涉面太大,而且难以定罪,因此最终往往不了了之。

军事方面

亚历山大于1811年3月27日成立俄罗斯内卫部队以拱卫俄国内部的治安,更聘请19世纪军事钜著《军事战略》一书的作者安东莞·亨利·约米尼来改革军制。而大贵族的屡次叛逆令亚历山大无法忍受,因此亚历山大乘贵族们到圣彼得堡参加1812年的圣诞新年宴会时,于1812年1月13日(儒略历1月1日)新年时发动冬宫事变,用近卫军团将大贵族们缴械软禁、迫令他们放弃兵权领土。从此,军队不再效忠于贵族,而是直接向沙皇效忠。亚历山大对戈东诺夫和奥利戈维奇两家历史悠久的大贵族屡次叛逆深恶痛绝,下令把两个家族完全肃清,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处死,他们的亲家亦受牵连。亚历山大更表示这些大贵族是俄罗斯罪恶的根源,因此大幅度削减他们的领地,不服者一律处死、镇压。他将打压他们的权益分给服从他的中下级贵族,扶植他们成为新的大贵族,但这些新贵族没有军权。因此亚历山大终于能够将全俄罗斯的兵力统一管理,以对抗欧洲的霸主-拿破仑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资助“俄罗斯航空之父”尼古拉·叶戈罗维奇·茹科夫斯基进行俄国第一次的热气球实验,亚历山大还在1812年12月25日下令修建救世主大教堂,同时下令在冬宫广场竖立彷图拉真柱亚历山大柱以纪念战胜拿破仑。


阿拉克其耶夫时期

在亚历山大统治的晚期,由亚历山大于1815年12月1日任命其为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ru:Аракчеев, Алексей Андреевич)为部长委员会首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阿拉克其耶夫时期”。 这时期亚历山大长年与玛丽亚‧安东诺夫娜‧纳许奇那(亚历山大的情妇,后被亚历山大亲自遣散)留在维也纳美泉宫。因此将国内政事都交由尼古拉大公、阿拉克其耶夫、总参谋长迪比奇三人处理。而他只偶然回俄国处理事项。

社会方面

军事方面

他在拿破仑战争后册封九人为荣誉元帅,虽然此乃终身军衔但严禁世袭,理论上这些人皆可随意调动高达十万人的大军。以下为列表:

经济方面

将芬兰首都迁移至赫尔辛基

文化方面

制定俄国史上第二首国歌俄罗斯人的祈祷 让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卡拉姆津在官廷中专心撰写《俄罗斯国家史》 1820年开办俄罗斯皇家建筑学院,并聘请工程学大师埃米尔·克拉佩龙担任校长。 但他却没对当时名声响亮的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给予宽恕。

他最终建构了十分严密的阶级制度,伯爵或以上的贵族人数是固定的,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架构。他们的领地多数只是一个小庄园,而且在和平时期连调动一个营的士兵(约500人)也需要二位上将、任何一位元帅、甚至沙皇的批准。这政策一直沿用至沙俄未年,也没有任何一家贵族拥有足以挑战皇权的实力。

缔造联盟

俄法同盟

提尔西特联盟,以法国(棕红色)为盟主。

早在俄国参加第三、第四次反法同盟战败后。由1807年亚历山大与拿破仑在尼门河中央的竹筏会面进行秘密会谈后,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开始,俄法两国间便开始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俄法同盟(又称提尔西特联盟[18])。双方开始对英国进行大陆封锁政策,这是亚历山大时代的第一个联盟,也是欧洲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型联盟。直至1812年拿破仑入侵为止,共持续5年。

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以及五国同盟

俄英奥普法五国同盟

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以及五国同盟是一个连续性的同盟,神圣同盟基于公教教义成立;四国同盟基于神圣同盟成立;五国同盟基于四国同盟成立。是俄国为了实现欧洲协调以创立的泛欧洲同盟,始于1814年维也纳会议,终于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共39年。

在1814年9月11日,亚历山大前往维也纳出席维也纳会议途中,于特尔纳瓦与正在奥地利休养的法国前上将拉法叶侯爵会唔,两人谈论有关欧洲未来的局势进行了讨论。亚历山大于谈话后更隆重地将被拿破仑软禁的教宗庇护七世隆重地由意奥边境送回罗马,并为了保全教廷脸面,称教宗是“在欧洲进行了一次巡游布道”。但身为保守派元老的费奥多·乌沙科夫元帅极力反对,认为要把罗马教廷整个废除,以东正教统合公教。然而亚历山大一世拒绝,并引用圣经中马可福音十二章十七节[19],以“把西方的东西给西方,把东方的东西给东方。”作为回应。令教宗能够在世俗上继续发挥影响力,也令教宗成为神圣同盟成立的一大阻力。

俄土一八一二联盟

在东方的联盟

除以上三个联盟外,俄国也著力于远东的经营。中国方面,先有鼓励自尼布楚条约以来设立的东正教北京传道团活动,以及由山西晋商所控制的茶市贸易。在日本方面,派遣使节进见德川幕府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以求共同扫荡鄂霍次克海上之海盗,更任命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列扎诺夫为驻日大使,以建立俄日军事同盟关系。

后继者问题与十二月党人起义

康斯坦丁大公
尼古拉大公
迈克尔大公

由于亚历山大突然驾崩,加上他本人没有子嗣,因此承继权便落入二弟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大公、三弟尼古拉·帕夫洛维奇大公、四弟迈克尔·帕夫洛维奇大公之手,按道理应该由长兄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大公自动承继沙皇之位。可是康斯坦丁大公早年已经向亚历山大表达自己放弃承继权的意愿,并且写了一封正式信件交予亚历山大。产生了由康斯坦丁和尼古拉之间的承继权问题,其中一个要点是两人的军权远远不成比例。
康斯坦丁直接管辖的整编军队包括:
华沙大军团
乌拉尔大军团
乌克兰大军团
哥萨克大军团
布里亚特军团
诺夫哥罗德军团
萨拉托夫军团
格鲁吉亚军团

共350,000万人
加上因为亚历山大暴毙而继承的近卫军团克里米亚大军团共有接近480,000人的大军。


尼古拉只是握有:
圣彼德堡大军团
莫斯科大军团
高加索大军团
北欧一部分的兵力。

尼古拉直接管辖的总兵力大约只有康斯坦丁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尼古拉对此有所顾忌,不敢立即继位。总参谋长汉斯·卡尔·冯·弗里德里希·安东·迪比奇也劝尼古拉不要轻举妄动。于是变成两人互相推举对方为新一代沙皇的状况。而承继可能最低的四弟迈克尔则在俄军击败拿破仑后旅游欧洲大花金钱,生活放荡。因此在之前便被康斯坦丁命人把他抓回华沙,委以职务。迈克尔这次便被康斯坦丁任命为特使,告知尼古拉他无意即位。

在迈克尔从华沙出发后,西伯利亚诸军共六个大军团和二十七个小军团的长官也表示愿意拥戴康斯坦丁即位,原因是尼古拉太年轻,只有二十九岁,不及四十六岁的康斯坦丁经验丰富。以及康斯坦丁有率军征战中亚北欧和击败拿破仑等大战功,而尼古拉多数只是留守圣彼德堡和在与奥斯曼帝国的小规模战斗中获胜,因此康斯坦丁比尼古拉更有能力带领欧洲最强大的俄国陆军。波罗的海舰队北方舰队同时也表示愿意拥戴康斯坦丁即位。因为费奥多罗芙娜太后和亚历山大的遗孀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出面为尼古拉说情,军队反对的情况才没有继续恶化下去。

迈克尔于12月20日到达了圣彼德堡,并交出康斯坦丁的金质元帅权杖、波兰与东欧总督勋章、佩剑和誓言书以保证康斯坦丁不会承继沙皇之位。并且促请尼古拉先即位,告知他康斯坦丁平定动乱后也会赶到圣彼德堡。于是尼古拉以沙皇名义即位,不过就在这期间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3,000官兵屯驻在元老院广场,开始了武装起义。翌日,尼古拉一世和迪比奇元帅调动约一万的士兵镇压起义军,并逮捕了首领先彼斯捷尔等人。五天后,副首领穆拉维约夫再次发动起义,但最终亦失败被杀。

1825年12月26日,康斯坦丁保护着亚历山大一世的棺木到达圣彼德堡,并与弟弟迈克尔一起正式将尼古拉扶上帝位,康斯坦丁公开宣读了自己放弃承继权的信件。更为了避免军权过大,将手下几十万的军队交给尼古拉掌握。尼古拉向他归还金质元帅权杖、波兰与东欧总督勋章、佩剑,并且向他保证他将会得到除了外交权立法权外所有管治波兰的权力。更赐称号“皇室之盾”。尼古拉于当日正式即位,是为尼古拉一世。十七日后,亚历山大正式下葬于彼得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写:

与如此长的全称相比,其墓志铭却很短,只有一句:“我征服了死亡”

影响

亚历山大去世后,为俄国留下庞大的遗产,包括庞大的军队、庞大的财产、庞大的领土。在他统治俄国期间,权力从贵族回到沙皇手中,实现了中央集权。但在将皇权极大化的同时,他又允许自由主义在俄国发展。他又亲自率领军队征服欧洲宣扬军威,而且还展开报复性的屠杀。以极端强硬的手法强迫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认同他作为东欧和中欧之主,对亚洲则连连威迫鄂图曼帝国割地求和,和英帝国在中亚展开了长期的大博弈,击败拿破仑一世更将俄国的国威推进至顶峰。种种行动使他在位期间的俄国变为一个绝对主义国家

不过这样子的铁腕政策在他驾崩后引发重大问题,首先是过于庞大的军队,超过一百万的大军并非常人所能指挥。亚历山大将军权集于沙皇一人身上,但后世的沙皇并没有他的军事才能,就连其弟尼古拉一世 (俄国)也只有能力指挥全国军队的一部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更只是粗通军事,这种近乎军国主义的倾向最终令俄国陷入了一种严重的极权主义时代。为了供养如此庞大的军人阶层,就必须加重对平民的征收,可是加重对平民的征收会导致人民起义,人民起义又得用军队镇压,用军队镇压又得供养如此庞大的军人阶层,造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


个人形象

亚历山大的军事才能是获得当时欧洲普遍承认的,而且他极受士兵的爱戴,根据波兰亲王阿丹·萨托立斯基所著之回忆录所著:“他带领军队作战时充满霸气,只要他一声令下,即使是拿破仑的大军,我们也会义不容辞地冲过去,因为我们深信著沙皇!我们深信他会带领我们获得胜利!”亚历山大生在和拿破仑同一个时代,而且双方都是罕见的战争天才,导致当时的欧洲社会热烈讨论著他们之间谁优谁劣。亚历山大曾经惨败于拿破仑(奥斯特里兹战役),亚历山大也曾经令拿破仑惨败(第六次反法同盟),导致比较他们之间谁优谁劣是一个永远的辩题。不过根据结果论,最终拿破仑还是亡国,波旁王朝成功复辟,胜利者是亚历山大。俄罗斯民众因此一直对亚历山大一世引以为傲,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一书中也曾形容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强者。

亚历山大还有打压强权、保护弱小的英雄主义倾向,他在位期间则屡次恐吓欧洲列强,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还经常挑衅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在国内则将俄国二十个叛乱的贵族家族一个不留地完全肃清;但对一般平民、农奴等则十分关心,也十分关注伤兵和老兵们的权益,因此他在人民的心目中是十分受欢迎的,尤其在战胜拿破仑后,人民对他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点。

虽然种种亲民政策令贵族的权益受损,但在亚历山大的多番肃清下,贵族们也下放权利予一般平民。而且亚历山大将军队和贵族土地国有化后,也以一个庄园作为单位补偿顺从的贵族以及奖赏作战有功之人。亚历山大平衡各方利益使亚历山大时代社会十分稳定,没有人民起义的事件,因此他的个人形象可以概括为对外强硬,对内宽容,对敌残忍,对民仁慈

亚历山大一世平日就算连吃什么食物也要问皇后的意见,而且常常出外时该去哪里也无法自己决定。他还有不通人情世故的一面,因为他从小的生活就十分规律性,加上他毫无表情变化,因此他即位早期不能被人们所理解。这些情况一直要到罗斯沃夫公爵之女索尼娅就任他的近身侍从女官时才有改善。他还有诸多特征,例如:没有方向感、粗心大意、常常伤感、无故大笑、不擅言词。但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亚历山大这些表现显示出他可能是一名资优人士。

家庭生活

亚历山大早年在失去父亲的情况下成长,加上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他灌输反对父亲的思想,使他与父亲的关系十分疏离。不过,他与兄弟姊妹的关系超越了历代沙皇,两位弟弟君士坦丁和尼古拉始终如一地跟随他南征北讨,并未如前几任皇室因为兄弟之间争位而引起一连串的纷争,反而各自领一个方面军作为亚历山大的元帅到处征战。他与母亲费奥多罗芙娜太后,更是关系紧密,几乎只要在圣彼德堡居住时,就会每天去拜谒太后。

亚历山大1793年娶巴登伯国的路易莎郡主(1779-1826),俄罗斯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生下两个女儿,分别是长女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长公主和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次公主,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是俄国有名的“贤后”,她最有名的一对名句分别是:在三皇会战后,为鼓励失意的亚历山大而说:“堂堂沙皇(亚历山大)竟然不及一个法国矮子(拿破仑),这像话吗?”以及在击败拿破仑后,为劝谏骄傲亚历山大而说的:“不过打败了一个法国矮子而已,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可见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的不平凡。

亲属

妻子:巴登伯国的路易莎郡主(1779-1826),俄罗斯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
长女: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1799年5月29日-1800年7月8日)
次女: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1806年11月16日-1808年5月12日)

 弟 

二弟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大公
三弟尼古拉·帕夫洛维奇大公,后来的尼古拉一世 (俄国)
四弟迈克尔·帕夫洛维奇大公

 妹 

长妹亚历山德拉·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二妹埃莱娜·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三妹玛丽亚·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四妹凯瑟琳·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五妹奥尔加·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六妹荷兰王后安娜·帕夫洛芙娜

参考资料

注释

  1. ^ 因为在其父死后,法律上自动由皇储继位,因此亚历山大加冕与即位日并不是同一日。
  2. ^ 因为在亚历山大暴毙后,法律上自动由康斯坦丁继位,因此继位者名义上是康斯坦丁,但他主动放弃继承权,因此由尼古拉一世继位。
  3. ^ 在维也纳会议上正式签署领土协议前,俄国实际拥有这些领土
  4. ^ 此人是亚历山大的心腹好友,他的回忆录是研究亚历山大一世时代的重要史料。
  5. ^ 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18/c0/0e.jpg
  6. ^ 前任总司令为康斯坦丁大公,因调任波兰总督而交出指挥权。
  7. ^ 由于反攻仓猝,接近四成军队都尚未重组到整编状态。
  8. ^ 原文的自称是本沙皇,但为了译出这个名称的潜在意思,以朕代替。
  9. ^ 普遍有在近卫军团在1月5日进入东普鲁士开始、1月20日全军进攻开始、2月5日解放东普鲁士三种见解
  10. ^ 波兰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元帅也于该次战役中战死
  11. ^ Digby Smith, "1813: Leipzig - Napoleon and the Battle of the Nations"p. 120
  12. ^ 亚历山大承诺,一旦取下拿破仑人头,立即能封为公爵、赐钱一亿卢布
  13. ^ 当时俄军的数量是法军的四倍,普奥英联军的两倍半左右,欧洲的总兵力比俄军还少
  14. ^ 当时俄国国内已经空虚,但因为顾虑到中国天理教之乱清朝无暇北伐。因此俄国才调集军队全力对付鄂图曼。
  15. ^ 分别为沙俄、奥地利、普鲁士、瑞典、巴伐利亚、萨丁尼亚王国。
  16. ^ 库图佐夫当时使用的是私人信使,并非传令兵。
  17. ^ 因为英国政府极力反对亚历山大干涉东欧中欧事务,因此更不可能认同亚历山大上大帝尊号。
  18. ^ The New annual register, or General repository of history,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To which is Prefixed,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 ..., Published by Printed for G.G.J. and J. Robinson, Pater-noster-Row., 1808. p. 276. See the footnote
  19. ^ 那么,把凯撒的东西给凯撒,把上帝的东西给上帝。

延伸阅读

  • Kluchevsy,A History of Russia,vol.5
  • Hugh Seton-Watson,The Russian Empire:1801-1917
  • Basil Dmytryshyn,Imperial Russia:A Source Book,1700-1917
  • 苏联科学院出版 Speransky:Proekty i Zapiski
  • Alexander I's Manifesto on the Succession,August28,1823
  • Basil Dmytryshyn,Costantine's Renubciation of His Right to the Throne,26 Jan 1822


前任:
父亲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
俄罗斯皇帝 继任:

君士坦丁一世尼古拉一世

Template:俄罗斯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