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加索戰役 (俄國內戰):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108行: | 第108行: | ||
== 戰事爆發 == |
== 戰事爆發 == |
||
=== 同盟國軍北上 === |
=== 同盟國軍北上 === |
||
同盟國軍在6月8日再啟戰端,開始對[[南高加索]]展開完全平定,6月17日,德軍已經攻至[[蘇拉姆山脈]]。7月3日,德軍越過山脈,突襲白軍後方。7月8日,奧斯曼軍分兵北上,由阿塞拜疆進入[[達吉斯坦]],戰事全面爆發<ref>{{lang|ru|Э. украиноведения}} p.82</ref>。鄧尼金對於德軍突襲後方之事,認為德軍有內應提供情報,責罵[[布爾什維克]]黨人賣國<ref>{{lang|ru|Р. Г. Гагкуев}} p.112</ref>。白軍此時正被蘇德兩軍南北夾攻,鄧尼金決定先攻德軍,再回攻蘇軍,因此率軍南下<ref>{{lang|ru|Р. Г. Гагкуев}} p.116</ref>。蘇軍在[[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下取回鄧尼金的佔領區,並整合成[[北高加索蘇維埃共和國]],設首府於[[五山城]]<ref>{{lang|ru|Э. украиноведения}} p.117</ref>。而德軍則攻下[[弗拉季高加索]],並承認北高加索山區共和國為獨立國家,會保障其主權 |
同盟國軍在6月8日再啟戰端,開始對[[南高加索]]展開完全平定,6月17日,德軍已經攻至[[蘇拉姆山脈]]。7月3日,德軍越過山脈,突襲白軍後方。7月8日,奧斯曼軍分兵北上,由阿塞拜疆進入[[達吉斯坦]],戰事全面爆發<ref>{{lang|ru|Э. украиноведения}} p.82</ref>。鄧尼金對於德軍突襲後方之事,認為德軍有內應提供情報,責罵[[布爾什維克]]黨人賣國<ref>{{lang|ru|Р. Г. Гагкуев}} p.112</ref>。白軍此時正被蘇德兩軍南北夾攻,鄧尼金決定先攻德軍,再回攻蘇軍,因此率軍南下<ref>{{lang|ru|Р. Г. Гагкуев}} p.116</ref>。攻佔{{link-ru|巴爾塔峽谷|Балта (Северная Осетия)}},截斷德軍退路<ref>{{lang|ru|Р. Г. Гагкуев}} p.124</ref>。 |
||
=== 蘇軍南下 === |
|||
蘇軍在[[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下取回鄧尼金的佔領區,並整合成[[北高加索蘇維埃共和國]],設首府於[[五山城]]<ref>{{lang|ru|Э. украиноведения}} p.117</ref>。而德軍則攻下[[弗拉季高加索]],並承認北高加索山區共和國為獨立國家,會保障其主權。 |
|||
== 註解 == |
== 註解 == |
2016年1月6日 (三) 11:49的版本
北高加索战役 | ||||||||||
---|---|---|---|---|---|---|---|---|---|---|
俄国内战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苏维埃俄国
支援: 土耳其国民运动(1919年起) 北高加索酋长国(1919年起) |
协约国支援: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1918年起) |
同盟国阵营
北高加索酋长国(至1919年)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米哈伊尔·伏龙芝 费夫齐·恰克马克 |
邓尼金 莫里斯·杰宁 协约国俄国西南战区最高指挥 |
乌宗·哈吉 |
俄国内战中的北高加索战役(俄语:Северо-Кавказ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发生于1918年6月8日-1920年3月2日,可细分为1918年-1919年北高加索战役与1920年北高加索战役,也可称为俄国内战北高加索战区,是一场发生在北高加索的战役。在1918年6月8日由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入侵高加索开始,从而引发当地地方政权崩溃,先后由多个派别组成之政权执政,车臣人占主体的北高加索酋长国崛起,乌宗·哈吉(俄语:Узун-Хаджи)在奥斯曼帝国支援下自任埃米尔兼伊玛目,最终遭到俄军西南方面军总司令米哈伊尔·伏龙芝率领军队撃溃全部分离主义政权,成立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结束。
背景
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的成立
1917年3月12日后,在俄国中央政府政治混乱,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威胁下,切萨莫夫决定成立一个北高加索联邦,但因军事实力不足,仍处于白军保护状态下[1]。1917年11月1日,北高加索的达吉斯坦、车臣(含印古什)、卡巴尔达-巴尔卡尔、阿迪格、卡拉恰伊、南奧塞梯和阿布哈兹飞地七个地区联合建立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并支援对苏俄之战事。,首府达吉斯坦马哈奇卡拉[2]。政府主席为车臣石油商、前帝俄军官塔帕·切萨莫夫,1918年1月14日,苏军在乌鲁比·布伊纳克斯基领导下南下,对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进行平定,白军因伏尔加河、库班两条战线上被牵制,无法支援[3]。苏军于4月12日攻陷哈萨维尤尔特。并于5月11日摧毁达吉斯坦政府,成立捷列克苏维埃共和国,残余部众分别向邓尼金所属白军和同盟国军求助[4][2]。
同盟国对南高加索的进攻
1864年,高加索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帝国征服了整个高加索,并将其纳入高加索总督区内。1917年3月15日共和俄国成立后,高加索特别委员会取代高加索总督区,但因俄国中央政府政治混乱,高加索大部分地区均陷入无政府状态。恩维尔帕夏因此提出对俄国反攻,攻入高加索山脉,但因土军准备不足,因此遭到军方否决[5]。1918年3月22日,驻奥斯曼德军司令官腓特烈·克里萨斯泰因决定因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混乱局势,计划入侵白军控制的高加索山脉,执行者为他本人,排除了奥斯曼将官的指挥权[6]。因《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之故,德国与苏俄缔结了和约,因此德军乃是向白军宣战。瓦希比帕夏与恩维尔帕夏对此不满,拒绝承认由德军指挥,并对俄国作战。于是由德军对战白军,奥斯曼军队对战红军和白军[7][8]。
1918年4月9日,在德军支援下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从俄罗斯独立,并获德军和奥斯曼军队承认[9]。4月23日,德军进占第比利斯,5月3日进占埃里温。因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之故,德军拒绝奥斯曼军队进入埃里温,而是让奥斯曼军队绕道攻击阿塞拜彊地区[10]。恩维尔帕夏拒绝,认为亚美尼亚乃奥斯曼的领土,必须收回,因此持续对亚美尼亚的进攻[11]。5月21日,土军攻入阿尔马维尔的萨达拉巴德,爆发萨达拉巴德战役,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因此独立,导致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瓦解[12]。同盟国在南高加索的军事控制区因此分成两部分,以德军为首之同盟国军占格鲁吉亚、西北亚美尼亚,以土军为首之军队占西南亚美尼亚,东阿塞拜彊大部分地区。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投向苏俄,据守东北部抵抗奥斯曼军队,但与德军无直接冲突[13]。因此德军拥有了直接攻打高加索山脉的条件[14]。
第一次库班独立
1918年2月12日,库班河的哥萨克军队兵变,反抗苏俄统治。2月16日,库班人民共和国宣告独立,由亚历山大·菲利莫诺夫担任阿塔曼[15][16]。并由维克托·波克罗夫斯基组织抵抗苏俄的镇压。白军将领拉夫尔·科尔尼洛夫从克里米亚半岛率军支援反抗军[17]。红军将领伊凡·索罗金率军南下,科尔尼洛夫虽战胜苏军,却因苏军突袭克拉斯诺达尔时被杀[18]。邓尼金从新罗西斯克率领军队北上支援,并开始恢复白俄在北高加索的统治[19]。
白军对北高加索的占据
1918年5月25日,塔曼半岛爆发了塔曼半岛起义,反抗苏俄,邓尼金北上介入,并开始对北高加索展开平定战。因苏俄攻击马哈奇卡拉,爆发马哈奇卡拉-朴特之战。共和国残余部众向白军求援,令邓尼金所属白军得以干涉北高加索事务[20],在1918年6月1日,邓尼金所属军队挡下了苏军的攻势,并开始对苏军反攻[21]。
战事爆发
同盟国军北上
同盟国军在6月8日再启战端,开始对南高加索展开完全平定,6月17日,德军已经攻至苏拉姆山脉。7月3日,德军越过山脉,突袭白军后方。7月8日,奥斯曼军分兵北上,由阿塞拜疆进入达吉斯坦,战事全面爆发[22]。邓尼金对于德军突袭后方之事,认为德军有内应提供情报,责骂布尔什维克党人卖国[23]。白军此时正被苏德两军南北夹攻,邓尼金决定先攻德军,再回攻苏军,因此率军南下[24]。攻占巴尔塔峡谷,截断德军退路[25]。
苏军南下
苏军在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指挥下取回邓尼金的占领区,并整合成北高加索苏维埃共和国,设首府于五山城[26]。而德军则攻下弗拉季高加索,并承认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为独立国家,会保障其主权。
注解
- ^ Шаститко П. М. p.77
- ^ 2.0 2.1 ЧЕЧЕ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ИЧКЕРИЯ
- ^ Шаститко П. М. p.93
- ^ Шаститко П. М. p.97
- ^ Swietochowski, Tadeusz p.156.
- ^ Shaw, Ezel Kural p. 312.
- ^ Shaw, Ezel Kural p. 314.
- ^ 白俄政府在名义上仍然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奥斯曼与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 ^ Hovannisian, Richard G p.292-293.
- ^ Hovannisian, Richard G p.308.
- ^ Hovannisian, Richard G p.316.
- ^ Swietochowski, Tadeusz p.193.
- ^ 亚美尼亚虽与奥斯曼开战,但亦为德国盟友,德军在双方战事持中立立场。
- ^ Swietochowski, Tadeusz p.208.
- ^ 哥萨克人领袖之意
- ^ Цветков В. Ж. p.106
- ^ Цветков В. Ж. p.113
- ^ Цветков В. Ж. p.127
- ^ Р. Г. Гагкуев p.72
- ^ Р. Г. Гагкуев p.86
- ^ Р. Г. Гагкуев p.92
- ^ Э. украиноведения p.82
- ^ Р. Г. Гагкуев p.112
- ^ Р. Г. Гагкуев p.116
- ^ Р. Г. Гагкуев p.124
- ^ Э. украиноведения p.117
参考来源
- Hovannisian, Richard G (1967). Armenia on the Road to Independence, 191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Swietochowski, Tadeusz (1985). Russian Azerbaijan 1905–1920: The Shap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a Muslim Commun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haw, Ezel Kural (1977).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Цветков В. Ж.(2013) Лавр Георгиевич Корнилов. Сайт «Добровольческий корпус». Проверено 15 апреля
- Шаститко П. М.(2002). Обреченные догмы: большевизм и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вопрос. — Москва: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 С. 44. — 271 с.
-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исполните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Декрет от 20 января (1921) г. «Об Автономной Горск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е».
- Э. украиноведения(1986): в 10 томах / Владимир Кубийович. — Париж, Нью-Йорк: Молоде Життя, 1954—1989. статья «Українсько-польська війна в Галичині 1918—19»
- Р. Г. Гагкуев(2006)Последний рыцарь;Дроздовский и дроздовцы. М.: НП «Посев». ISBN 5-85824-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