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阶级成分: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Smartneddy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重定向到出身成分
标签新重定向 移除或更換文件
 
(未显示46个用户的9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重定向 [[出身成分]]
'''阶级成份'''是[[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后,根据[[经济]]状况,将全国人口进行划分的一种分类。

[[image:baimaonu.gif|thumb|[[1951年]]宣传打倒[[地主]]的电影《[[白毛女]]》剧照]]

最开始是由于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需要对人的经济情况进行划分,以确定采取的政策。当时划分的标准是:
#如果家庭拥有土地,家庭成员不参加劳动,只依靠地租收入或雇佣农工耕种,属于“地主”,家中土地要被没收分给其他农民,只给留下相当全村平均人口用有的土地,自行耕种。地主属于被打到的阶级,地主家庭的子女禁止在军队服役,禁止担任公务员职务。
#如果家庭拥有土地,虽然也收取地租或雇佣农工,但自己和家庭成员也参加劳作,为“富农”,多余土地也要被没收,但不属于被打倒的阶级。
#如果家庭拥有土地,但基本是自给,不收取地租,属于“中农”。如果在农忙时也雇佣临时工,要算取雇工与自己全家劳动所得的比例-“剥削量”,剥削量超过20%为“富裕中农”或“上中农”,属于不被依靠的对象。低于20%为“中农”,属于“团结对象”,如果家庭收入不足,尚需出外打工,为“下中农”,属于被剥削的依靠对象。
#如果家庭只有很少土地,主要收入依靠打工,为“贫农”。
#如果家中没有土地,完全依靠打工为生,为“雇农”,贫农、雇农是共产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对象。

从[[1954年]]开始,在城市中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城市中的私营工商业进行赎买公私合营,每年付给业主一定的定息,然后将领定息的人成分定为资本家,但由于是[[新民主主义]]阶段,资本家和地主不同,算是人民。当时解释[[五星红旗|国旗]]时,说四棵小星代表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当时将城市中不属于工人和资本家的都称为小资产阶级)。以后就开始将城市人口都定出各种不同的成分,具有阶级成分后,所有这个家庭的成员都具有这个“家庭出身”。[[文化大革命]]中,家庭出身更成为衡量人品质好坏的主要依据,即使某人的祖父是地主,他也会被人当作“地主出身”而受到政治歧视。直到1980年代,家庭出身成为每个人档案中必备的栏目,是求职、提升、入党必须考虑的重要条件。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
[[category:社會史]]

2019年4月24日 (三) 07:36的最新版本

重定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