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印度龍屬: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Taxobox
{{Automatic Taxobox
| taxon = Indosaurus
|name = 印度龍屬
|status = fossil
| status = fossil
|fossil_range = {{fossilrange|69|66}}
| fossil_range = 晚[[白垩纪]]{{fossilrange|69|66}}
| image =
|regnum = [[動物界]] Animalia
| image_caption =
|phylum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authority =
|classis = [[蜥形綱]] Sauropsida
|superordo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ordo = [[蜥臀目]] Saurischia
|subordo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infraordo = [[角鼻龍下目]] Ceratosauria
|superfamilia = [[阿貝力龍超科]] Abelisauroidea
|familia = [[阿貝力龍科]] Abelisauridae
|genus = '''印度龍屬 ''Indosaurus'''''
| type_species = '''馬氏印度龍<br>''Indosaurus matleyi'''''
| type_species = '''馬氏印度龍<br>''Indosaurus matleyi'''''
| type_species_authority = Matley & [[弗雷德里克·馮·休尼|Von Huene]], 1933
| type_species_authority = Matley & [[弗雷德里克·馮·休尼|Von Huene]], 1933
}}
}}
'''印度龍屬'''(屬名:''Ind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印度]],約6900萬年前。印度龍體重約700公斤。
'''印度龍屬'''(屬名:''Ind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印度]],約6900萬年前。印度龍體重約700公斤。


印度龍的[[化石]]發現於印度[[中央邦]][[賈巴爾普爾]],包括厚重的部份[[頭顱骨]],及其他骨骸部份。[[正模標本]](編號GSI K27/565)是一個厚重的部分頭顱骨,是由[[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Alfred Matley)發現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正模標本目前已遺失,之後發現的一些化石被歸類於印度龍<ref>S. Chatterjee, 1978, "''Indosuchus'' and ''Indosaurus'', Cretaceous carnosaurs from Indi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52'''(3): 570-580</ref>。頭顱骨顯示印度龍的[[眼睛]]之上可能有角狀物。但是,所有印度龍的化石都已遺失。印度龍可能與[[南美洲]]的[[食肉牛龍]]有接近親緣關係。如果這層關係屬實,那印度在1億年前還不是分離的大陸,如同大部分[[古生物學家]]所認為的。也有可能印度與其他大陸間有間歇性陸橋存在,可讓恐龍從陸橋穿越。
印度龍的[[化石]]發現於印度[[中央邦]][[賈巴爾普爾]],包括厚重的部份[[頭顱骨]],及其他骨骸部份。[[正模標本]](編號GSI K27/565)是一個厚重的部分頭顱骨,是由[[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Alfred Matley)發現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正模標本目前已遺失,之後發現的一些化石被歸類於印度龍<ref>S. Chatterjee, 1978, "''Indosuchus'' and ''Indosaurus'', Cretaceous carnosaurs from Indi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52'''(3): 570-580</ref>。頭顱骨顯示印度龍的[[眼睛]]之上可能有角狀物。但是,所有印度龍的化石都已遺失。印度龍可能與[[南美洲]]的[[食肉牛龍]]有接近親緣關係。如果這層關係屬實,那印度在1億年前還不是分離的大陸,如同大部分[[古生物學家]]所認為的。也有可能印度與其他大陸間有間歇性陸橋存在,可讓恐龍從陸橋穿越。


[[模式種]]是'''馬氏印度龍'''(''I. matleyi''),是由[[弗雷德里克·冯·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與查爾斯·馬特里在1933年所敘述、命名。屬名意為「印度[[蜥蜴]]」,種名是以發現化石的查爾斯·馬特里為名<ref>F. v. Huene and C. A. Matley, 1933, "The Cretaceous Saurischia and Ornithischia of the Central Provinces of India", ''Palaeontologica Indica (New Series),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21'''(1): 1-74</ref>
[[模式種]]是'''馬氏印度龍'''(''I. matleyi''),是由[[弗雷德里克·冯·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與查爾斯·馬特里在1933年所敘述、命名。屬名意為「印度[[蜥蜴]]」,種名是以發現化石的查爾斯·馬特里為名<ref>F. v. Huene and C. A. Matley, 1933, "The Cretaceous Saurischia and Ornithischia of the Central Provinces of India", ''Palaeontologica Indica (New Series),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21'''(1): 1-74</ref>。這個種現在被認為也包含了[[斑龍|馬氏斑龍]](''Megalosaurus matleyi'');狀態為[[疑名]]的[[直角龍]]與印度龍也有相同的[[種小名]],但來自於不同的化石。有些古生物學家推測[[印度鱷龍]]與[[巧鱷龍]]應包含於印度龍之內。
。這個種現在被認為也包含了[[斑龍|馬氏斑龍]](''Megalosaurus matleyi'');狀態為[[疑名]]的[[直角龍]]與印度龍也有相同的[[種小名]],但來自於不同的化石。有些古生物學家推測[[印度鱷龍]]與[[巧鱷龍]]應包含於印度龍之內。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reflist}}
{{reflist}}
*[http://web.me.com/dinoruss/de_4/5a64ec2.htm 印度龍簡介 DinoRuss網站]
*[http://web.me.com/dinoruss/de_4/5a64ec2.htm 印度龍簡介 DinoRuss網站]{{Wayback|url=http://web.me.com/dinoruss/de_4/5a64ec2.htm |date=20090926083210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626145744/http://www.thescelosaurus.com/abelisauridae.htm 阿貝力龍科 Thescelosaurus!網站]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626145744/http://www.thescelosaurus.com/abelisauridae.htm 阿貝力龍科 Thescelosaurus!網站]
{{Taxonbar|from=Q135312}}
{{Taxonbar|from=Q135312}}


[[Category:上白堊紀恐龍]]
[[Category:上白堊紀恐龍|Y]]
[[Category: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恐龍]]
[[Category: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恐龍|Y]]
[[Category:阿貝力龍科]]
[[Category:阿貝力龍科|Y]]

2020年12月30日 (三) 18:33的最新版本

印度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垩纪69–66 Ma
无效状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阿贝力龙科 Abelisauridae
属: 印度龙属 Indosaurus
模式種
馬氏印度龍
Indosaurus matleyi

Matley & Von Huene, 1933

印度龍屬(屬名:Ind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馬斯垂克階印度,約6900萬年前。印度龍體重約700公斤。

印度龍的化石發現於印度中央邦賈巴爾普爾,包括厚重的部份頭顱骨,及其他骨骸部份。正模標本(編號GSI K27/565)是一個厚重的部分頭顱骨,是由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Alfred Matley)發現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正模標本目前已遺失,之後發現的一些化石被歸類於印度龍[1]。頭顱骨顯示印度龍的眼睛之上可能有角狀物。但是,所有印度龍的化石都已遺失。印度龍可能與南美洲食肉牛龍有接近親緣關係。如果這層關係屬實,那印度在1億年前還不是分離的大陸,如同大部分古生物學家所認為的。也有可能印度與其他大陸間有間歇性陸橋存在,可讓恐龍從陸橋穿越。

模式種馬氏印度龍I. matleyi),是由弗雷德里克·冯·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與查爾斯·馬特里在1933年所敘述、命名。屬名意為「印度蜥蜴」,種名是以發現化石的查爾斯·馬特里為名[2]。這個種現在被認為也包含了馬氏斑龍Megalosaurus matleyi);狀態為疑名直角龍與印度龍也有相同的種小名,但來自於不同的化石。有些古生物學家推測印度鱷龍巧鱷龍應包含於印度龍之內。

參考資料

[编辑]
  1. ^ S. Chatterjee, 1978, "Indosuchus and Indosaurus, Cretaceous carnosaurs from Indi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52(3): 570-580
  2. ^ F. v. Huene and C. A. Matley, 1933, "The Cretaceous Saurischia and Ornithischia of the Central Provinces of India", Palaeontologica Indica (New Series),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21(1):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