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Happyseeu/紅星照耀西藏: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2个用户的12个中间版本)
第9行: 第9行:
|插圖 =
|插圖 =
|封面設計 =
|封面設計 =
|出版地 = London(初版)<br/>New York
|出版地 = 倫敦(初版)<br/>紐約
|語言 = [[英語]]
|語言 = [[英語]]
|系列 =
|系列 =
|題材 =
|題材 =
|類型 =
|類型 =
|出版者 = HarperCollins(初版)<br/>Envoy Press(增訂版)
|出版者 = [[哈潑柯林斯]](初版)<br/>Envoy Press(增訂版)
|出版日期 = 1974年(初版)<br/>1987年(增訂版)
|出版日期 = 1974年(初版)<br/>1987年(增訂版)
|媒介 =
|媒介 =
第22行: 第22行:
|followed_by = 《西藏:未來之路》(Tibet: The Road Ahead)
|followed_by = 《西藏:未來之路》(Tibet: The Road Ahead)
}}
}}
'''《紅星照耀西藏》'''({{lang-en|Red Star Over Tibet}})是[[藏學家]]{{link-fr|達瓦諾布|Dawa Norbu}}以英文撰寫的[[自傳]]與社會評論。<ref name="WANGYAL">{{Cite journal | title=''Review: Red Star Over Tibet by Dawa Norbu'' | author=PHUNTSOG WANGYAL | journal=The Tibet Journal | volume=1 | issue=1 | date=July/September 1975| pages=119-121 | publisher=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 url=http://www.jstor.org/stable/43299796}}{{en}}</ref>本書雖然採取自傳體裁,但是對於了解西藏問題很有幫助。<ref>{{Cite journal | volume=45 | issue=2-3 | pages=267-271
'''《紅星照耀西藏》'''({{lang-en|Red Star Over Tibet}})是[[藏學家]]{{link-fr|達瓦諾布|Dawa Norbu}}以英文撰寫的[[自傳]]與社會評論。<ref name="WANGYAL">{{Cite journal | title=''Review: Red Star Over Tibet by Dawa Norbu'' | author=PHUNTSOG WANGYAL | journal=The Tibet Journal | volume=1 | issue=1 | orig-year=July/September 1975| pages=119-121 | publisher=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 url=http://www.jstor.org/stable/43299796}}{{en}}</ref>本書雖然採取自傳體裁,但是對於了解西藏問題很有幫助。<ref>{{Cite journal | volume=45 | issue=2-3 | pages=267-271
| date=1989-04-01 | title=''Red Star Over Tibet'' | author=U. Mahapatra | journal=India Quarterly | url=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7492848904500212}}{{en}}</ref>該書一出版即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直到今天。<ref>{{Cite web | url=http://news.tibetcul.com/hw/200607/355.html | title=西藏學者達瓦諾布悼念儀式在加德滿都舉行 |date=2006年7月8日 | work=加德滿都新聞網 | publisher=藏人文化网}}</ref><ref>{{Cite web | url=http://xizang-zhiye.org/%E6%88%91%E5%80%91%E6%AF%94%E8%A5%BF%E6%96%B9%E5%B0%8D%E8%A5%BF%E8%97%8F%E6%9B%B4%E7%9E%AD%E8%A7%A3%E5%97%8E%EF%BC%9F/ | title=我們比西方對西藏更瞭解嗎?| date=2014年8月19日 | author=李江琳 | publisher=[[藏人行政中央]] | work=《人與人權》}}</ref>
| date=1989-04-01 | title=''Red Star Over Tibet'' | author=U. Mahapatra | journal=India Quarterly | url=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7492848904500212}}{{en}}</ref>該書一出版即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直到今天。<ref>{{Cite web | url=http://news.tibetcul.com/hw/200607/355.html | title=西藏學者達瓦諾布悼念儀式在加德滿都舉行 | date=2006年7月8日 | work=加德滿都新聞網 | publisher=藏人文化网 | access-date=2017年7月6日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614193138/http://news.tibetcul.com/hw/200607/355.html | archive-date=2017年6月14日 |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 url=http://xizang-zhiye.org/%E6%88%91%E5%80%91%E6%AF%94%E8%A5%BF%E6%96%B9%E5%B0%8D%E8%A5%BF%E8%97%8F%E6%9B%B4%E7%9E%AD%E8%A7%A3%E5%97%8E%EF%BC%9F/ | title=我們比西方對西藏更瞭解嗎? | date=2014年8月19日 | author=李江琳 | publisher=[[藏人行政中央]] | work=《人與人權》 | access-date=2017年7月6日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10170522/http://xizang-zhiye.org/%e6%88%91%e5%80%91%e6%af%94%e8%a5%bf%e6%96%b9%e5%b0%8d%e8%a5%bf%e8%97%8f%e6%9b%b4%e7%9e%ad%e8%a7%a3%e5%97%8e%ef%bc%9f/ | archive-date=2015年6月10日 | dead-url=no }}</ref>


==作者==
==作者==
達瓦諾布({{bd|1949年||2006年|5月28日}})生於西藏[[日喀則]][[薩迦縣]][[萨迦寺|薩迦寺]]附近一個[[阶级成分|下中農]]家庭,由於其階級成分的模糊性質,能夠體驗、觀察到不同階級的待遇。<ref name="norbu"/>{{rp|12}}他於1959年隨家人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流亡到印度,1976年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讀書,1982年取得博士學位,一度在美國[[舊金山大學]]及[[舊金山州立大學]]任教,後來回到印度,1987年起在[[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尼赫魯大學]]亞洲系教授藏蒙滿歷史,直到2006年去世。<ref>[http://tibet.net/2006/06/tibetans-mourn-passing-away-of-prof-dawa-norbu/ Tibetans Mourn Passing Away of Prof. Dawa Norbu]. 藏人行政中央</ref><ref name="傅正明"/><ref>{{Cite web | url=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04/29/panmeiling/ | title=長在圖博花園裡的異種玫瑰:紀念達瓦諾布教授 |date=2013-04-29 |author=潘美玲}}</ref>
達瓦諾布({{bd|1949年||2006年|5月28日}})生於西藏[[日喀則]][[薩迦縣]][[萨迦寺|薩迦寺]]附近一個[[阶级成分|下中農]]家庭,由於其階級成分的模糊性質,能夠體驗、觀察到不同階級的待遇。<ref name="norbu"/>{{rp|12}}他父親曾出家為[[沙彌]],後還俗結婚,每年跟隨岳父到[[藏北高原]]為[[薩迦派]]寺院收集奉獻,順便與牧民從事貿易。其父於1952年患病去世,留下其母與七個孩子。他於1959年隨家人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流亡到印度,1976年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讀書,1982年取得博士學位,一度在美國[[舊金山大學]]及[[舊金山州立大學]]任教,後來回到印度,1987年起在[[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尼赫魯大學]]亞洲系教授藏蒙滿歷史,直到2006年去世。<ref>[http://tibet.net/2006/06/tibetans-mourn-passing-away-of-prof-dawa-norbu/ Tibetans Mourn Passing Away of Prof. Dawa Norbu] {{Wayback|url=http://tibet.net/2006/06/tibetans-mourn-passing-away-of-prof-dawa-norbu/ |date=20171223180406 }}. 藏人行政中央</ref><ref name="傅正明"/><ref>{{Cite web | url=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04/29/panmeiling/ | title=長在圖博花園裡的異種玫瑰:紀念達瓦諾布教授 | date=2013-04-29 | author=潘美玲 | access-date=2017-07-17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630012931/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04/29/panmeiling/ | archive-date=2016-06-30 | dead-url=no }}</ref>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與1959年後出版的關於西藏書籍不同,作者既非西方人或印度人,也不是學者或記者以外人的角度書寫,也不是1959年前西藏的既得利益階層(官員、僧侶與貴族),而是以年輕西藏農民的角度寫成。<ref>{{Cite journal | title=''Review: Red Star Over Tibet. by Dawa Norbu'' | author=George Woodcock | journal=Pacific Affairs | volume=48| issue=4 |date=Winter, 1975-1976| page=613 | publisher=Pacif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本書與1959年後出版的關於西藏書籍不同,作者既非西方人或印度人,也不是學者或記者以外人的角度書寫,也不是1959年前西藏的既得利益階層(官員、僧侶與貴族),而是以年輕西藏農民的角度寫成。<ref>{{Cite journal | title=''Review: Red Star Over Tibet. by Dawa Norbu'' | author=George Woodcock | journal=Pacific Affairs | volume=48| issue=4 |orig-year=Winter, 1975-1976| page=613 | publisher=Pacif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doi=10.2307/2756469 | url=http://www.jstor.org/stable/2756469}}{{en}}</ref>作者父親曾出家為[[沙彌]],後還俗結婚,每年跟隨岳父到[[藏北高原]]為[[薩迦派]]寺院收集奉獻,順便與牧民從事貿易。其父於1952年患病去世,留下其母與七個孩子。
doi=10.2307/2756469 | url=http://www.jstor.org/stable/2756469}}{{en}}</ref>


本書反映了解放軍進入西藏之前與之後西藏農民日常生活的情形。<ref name="WANGYAL"/>本書描寫的西藏,既不是喇嘛和貴族的天堂,也不是西方探險家眼裡的[[香巴拉]],[[好萊塢影片]]中浪漫化的王國,更不是[[西藏農奴制度|共產黨紅色宣傳中農奴]]徹底「翻身」的土地,而是普通的西藏農牧民日常生活中的西藏,道地的草根層的西藏。如果說舊西藏政府是腐敗無能的,是[[封建主義]]的,那麼,中國的統治,「儘管借用了一切革命的辭藻,從根本上來說,是[[殖民主義]]的,不[[人道主义}人道]]的,暴虐的。」「我要斷言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藏人對我們自己的悲劇是負有責任的」。<ref name="傅正明">{{Cite web | author=傅正明 | url=https://www.tibet.org.tw/com_detail.php?com_id=38 |title=悼念著名西藏學者達瓦諾布 |work=《民主中國》|publisher=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ref>他描述與漢人合作的藏人命令一群被迫勞動者唱歌的情節十分生動。藏人習慣於在工作時喝酒、唱歌,但在漢人手下吃不飽、被強迫勞動的時候,他們變得陰沉沉默。「[[通敌|積極分子]]」罵他們:「你們為什麼在建造自己的運河時不唱歌?你們應該唱歌快樂,因為你們自己已經成為國王和王后了。」有人嘟囔著說,「當我們想哭時,卻要我們唱歌!」<ref>{{Cite news | url=http://www.nytimes.com/1988/03/13/books/why-are-you-not-singing.html | title=''Why are you not singing?'' | author=Jonathan Mirsky | newspaper=紐約時報 | date=1988-03-13}}{{en}}</ref><ref name="norbu"/>{{rp|207}}
本書反映了解放軍進入西藏之前與之後西藏農民日常生活的情形。<ref name="WANGYAL"/>本書描寫的西藏,既不是喇嘛和貴族的天堂,也不是西方探險家眼裡的[[香巴拉]],[[好萊塢影片]]中浪漫化的王國,更不是[[西藏農奴制度|共產黨紅色宣傳中農奴]]徹底「翻身」的土地,而是普通的西藏農牧民日常生活中的西藏,道地的草根層的西藏。如果說舊西藏政府是腐敗無能的,是[[封建主義]]的,那麼,中國的統治,「儘管借用了一切革命的辭藻,從根本上來說,是[[殖民主義]]的,不[[人道主义|人道]]的,暴虐的。」「我要斷言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藏人對我們自己的悲劇是負有責任的」。<ref name="傅正明">{{Cite web | author=傅正明 | url=https://www.tibet.org.tw/com_detail.php?com_id=38 | title=悼念著名西藏學者達瓦諾布 | work=《民主中國》 | publisher=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 access-date=2017-07-06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330182950/http://www.tibet.org.tw/com_detail.php?com_id=38 | archive-date=2008-03-30 | dead-url=no }}</ref>他描述與漢人合作的藏人命令一群被迫勞動者唱歌的情節十分生動。藏人習慣於在工作時喝酒、唱歌,但在漢人手下吃不飽、被強迫勞動的時候,他們變得陰沉沉默。「[[通敌|積極分子]]」罵他們:「你們為什麼在建造自己的運河時不唱歌?你們應該唱歌快樂,因為你們自己已經成為國王和王后了。」有人嘟囔著說,「當我們想哭時,卻要我們唱歌!」<ref>{{Cite news | url=http://www.nytimes.com/1988/03/13/books/why-are-you-not-singing.html | title=''Why are you not singing?'' | author=Jonathan Mirsky | newspaper=紐約時報 | date=1988-03-13 | access-date=2017-07-06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30234844/http://www.nytimes.com/1988/03/13/books/why-are-you-not-singing.html | archive-date=2018-01-30 | dead-url=no }}{{en}}</ref><ref name="norbu"/>{{rp|207}}


對於中國對西藏是否有[[宗主權]]的問題,本書指出西藏傳統上一直希望與世隔絕,當中國對西藏主張主權的時候,藏人無力也沒有意願從法律及政治上反駁。[[文成公主]]嫁入西藏,中國教科書稱為漢藏一家之始,本書認為一方面是當時較弱的政權(唐朝)嫁女給較強的政權([[吐蕃]]),而且西藏史書強調松贊娶兩個外國公主的動機,是為西藏取得兩個最寶貴的佛像。由於唐朝皇帝沒有依約朝貢,[[赤松德贊]]還曾攻陷首都[[長安]]。七至九世紀的吐蕃無疑是中亞的軍事強權。<ref name="norbu">{{Cite web |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in.ernet.dli.2015.129977 | author=Dawa Norbu | title=''Red Star over Tibet''|location=London | publisher=Collins | year=1974 | ISBN=9780002118422}}{{en}}</ref>{{rp|64-65}}佛教的傳入改變了藏人善戰的傳統,將對外國的征服轉變為對內心的征服。在[[朗達瑪]]滅佛被刺後,[[吐蕃分裂时期|西藏進入分裂時期]],但是中國並沒有趁機將西藏併入版圖。十三世紀初,[[薩迦·班智達]]應邀與[[蒙古帝國]]的[[闊端]]會面,闊端奉薩迦·班智達為上師。其徒[[八思巴]]成為[[忽必烈]]的[[帝師]],並發明[[八思巴文]],成為藏區政教之主,此後由[[薩迦派]]統治西藏。但是1349年[[絳曲堅贊]]推翻[[薩迦法王]]統治建立[[帕竹王朝]]時,元朝沒有干預,反而於1358年冊封絳曲堅贊為大司徒。承認其地位。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藏區改朝換代三次,北京的統治者都沒有干預,因為藏區並非在其統治之下。<ref name="norbu"/>{{rp|65-67}}清朝[[駐藏大臣]]在1720年至1840年間對藏行使實際權力,此後權力主要是名義上的。例如1841年森巴入侵西藏的[[森巴戰爭]]全由藏軍負責作戰;1890年英國想與西藏通商,不確定要與清朝還是西藏談判,而英國於1893年與清朝簽訂《[[中英藏印續約]]》開放[[亞東]]為商埠後,西藏拒絕履行條約與英國通商,因此1903年英軍由錫金[[英國侵藏戰爭|入侵西藏]],1904年英國與西藏代表簽訂《[[拉薩條約]]》。<ref name="norbu"/>{{rp|70-71}}[[國際法律家委員會]]對[[聯合國]]的報告指出,1912年的[[第一次驅漢事件]]使得西藏重新成為主權完整的國家,[[De facto|事實上]]與[[De jure|法律上]]從中國獨立。<ref name="norbu"/>{{rp|71}}<ref>{{Cite web | url=https://www.icj.org/wp-content/uploads/1959/01/Tibet-rule-of-law-report-1959-eng.pdf | format=PDF |page=85 | title=The question of Tibet and the rule of law | year=1959 | website=國際法律家委員會}}{{en}}</ref>
對於中國對西藏是否有[[宗主權]]的問題,本書指出西藏傳統上一直希望與世隔絕,當中國對西藏主張主權的時候,藏人無力也沒有意願從法律及政治上反駁。[[文成公主]]嫁入西藏,中國教科書稱為漢藏一家之始,本書認為一方面是當時較弱的政權(唐朝)嫁女給較強的政權([[吐蕃]]),而且西藏史書強調松贊娶兩個外國公主的動機,是為西藏取得兩個最寶貴的佛像。由於唐朝[[唐代宗|代宗]]沒有依約朝貢,[[赤松德贊]]還曾攻陷首都[[長安]]。七至九世紀的吐蕃無疑是中亞的軍事強權。<ref name="norbu">{{Cite web |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in.ernet.dli.2015.129977 | author=Dawa Norbu | title=''Red Star over Tibet''|location=London | publisher=Collins | year=1974 | ISBN=9780002118422}}{{en}}</ref>{{rp|64-65}}佛教的傳入改變了藏人善戰的傳統,將對外國的征服轉變為對內心的征服。在[[朗達瑪]]滅佛被刺後,[[吐蕃分裂时期|西藏進入分裂時期]],但是中國並沒有趁機將西藏併入版圖。十三世紀初,[[薩迦·班智達]]應邀與[[蒙古帝國]]的[[闊端]]會面,闊端奉薩迦·班智達為上師。其徒[[八思巴]]成為[[忽必烈]]的[[帝師]],並發明[[八思巴文]],成為藏區政教之主,此後由[[薩迦派]]統治西藏。但是1349年[[絳曲堅贊]]推翻[[薩迦法王]]統治建立[[帕竹王朝]]時,元朝沒有干預,反而於1358年冊封絳曲堅贊為大司徒。承認其地位。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藏區改朝換代三次,北京的統治者都沒有干預,因為藏區並非在其統治之下。<ref name="norbu"/>{{rp|65-67}}清朝[[駐藏大臣]]在1720年至1840年間對藏行使實際權力,此後權力主要是名義上的。例如1841年[[多格拉人|森巴]]入侵西藏的[[森巴戰爭]]全由[[藏軍 (清朝)|藏軍]]負責作戰;1890年英國想與西藏通商,不確定要與清朝還是西藏談判,而英國於1893年與清朝簽訂《[[中英藏印續約]]》開放[[亞東]]為商埠後,西藏拒絕履行條約與英國通商,因此1903年英軍由錫金[[英國侵藏戰爭|入侵西藏]],1904年英國與西藏代表簽訂《[[拉薩條約]]》。<ref name="norbu"/>{{rp|70-71}}[[國際法律家委員會]]對[[聯合國]]的報告指出,1912年的[[第一次驅漢事件]]使得西藏重新成為主權完整的國家,[[De facto|事實上]]與[[De jure|法律上]]從中國獨立。<ref name="norbu"/>{{rp|71}}<ref>{{Cite web | url=https://www.icj.org/wp-content/uploads/1959/01/Tibet-rule-of-law-report-1959-eng.pdf | format=PDF | page=85 | title=The question of Tibet and the rule of law | year=1959 | website=國際法律家委員會 | access-date=2017-09-13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9195900/http://www.icj.org/wp-content/uploads/1959/01/Tibet-rule-of-law-report-1959-eng.pdf | archive-date=2014-03-29 | dead-url=no }}{{en}}</ref>


本書第四章介紹西藏的《[[十三法典]]》制度。作者的母親身為寡婦,進行過兩次大的、兩次小的訴訟,最後都得到公正的判決。本章介紹了其中兩次訴訟。<ref name="norbu"/>{{rp|75}}
本書第四章介紹西藏的《[[十三法典]]》制度。作者的母親身為寡婦,進行過兩次大的、兩次小的訴訟,最後都得到公正的判決。本章介紹了其中兩次訴訟。<ref name="norbu"/>{{rp|75}}


本書第六章描述解放軍剛進入薩迦縣時當地人的反應。第七章描述作者就讀舊式西藏私塾與新式中國小學的情形。作者在中國小學中當上[[中國少年先鋒隊|少年先鋒隊]],戴上[[紅領巾]],但是當地喇嘛開始罵少先隊是「領頭騾」。<ref name="norbu"/>{{rp|131}}第章描述[[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學院]]
本書第六章描述解放軍剛進入薩迦縣時當地人的反應。第七章描述作者就讀舊式西藏私塾與新式中國小學的情形。作者在中國小學中當上[[中國少年先鋒隊|少年先鋒隊]],戴上[[紅領巾]],但是當地喇嘛開始罵少先隊是「領頭騾」。<ref name="norbu"/>{{rp|131}}第章描述1952-1956年間被送到[[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學院]]學習的一些藏人的經歷,到1956年時該院已有824名藏族學生。1957年4月該院藏族學生趁夜貼出三張[[大字報]],批評:[[周恩來]]總理在[[青島]]發表藏人應該漢化的講話違背了《[[十七條協議]]》,每週藏文課從六節減少到兩節,以及一位漢族老師指控[[第十四世达赖喇嘛|達賴喇嘛]]是[[出身成分#批斗地主|地主]]。次日漢族學生一邊,藏族、蒙古、新疆學生ㄧ邊,對此激烈爭辯,院長保證黨的政策是遵守《十七條協議》,尊重達賴喇嘛,允許保存母語。第八章也描述這些學生返藏擔任幹部後,為何有些人在1959年後選擇流亡。<ref name="norbu"/>{{rp|136-142}}


==後續作品==
==後續作品==
第51行: 第51行: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Reflist}}
{{Reflist}}
{{Draft categories|1=

[[Category:藏區歷史]]
[[Category:藏區歷史]]
[[Category:藏學]]
[[Category:藏學]]
[[Category:自傳條目]]
[[Category:自傳條目]]
[[Category:中國回憶錄]]
[[Category:中國回憶錄]]
}}

2022年1月21日 (五) 03:49的最新版本

Red Star Over Tibet
中文名《紅星照耀西藏》
作者達瓦諾布法语Dawa Norbu
语言英語
發行信息
出版机构哈潑柯林斯(初版)
Envoy Press(增訂版)
出版時間1974年(初版)
1987年(增訂版)
出版地點倫敦(初版)
紐約
页数254頁(初版)
303頁(增訂版)
系列作品
續作《西藏:未來之路》(Tibet: The Road Ahead)
规范控制
ISBN978-0002118422(初版)

《紅星照耀西藏》(英語:Red Star Over Tibet)是藏學家達瓦諾布法语Dawa Norbu以英文撰寫的自傳與社會評論。[1]本書雖然採取自傳體裁,但是對於了解西藏問題很有幫助。[2]該書一出版即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直到今天。[3][4]

作者

[编辑]

達瓦諾布(1949年—2006年5月28日)生於西藏日喀則薩迦縣薩迦寺附近一個下中農家庭,由於其階級成分的模糊性質,能夠體驗、觀察到不同階級的待遇。[5]:12他父親曾出家為沙彌,後還俗結婚,每年跟隨岳父到藏北高原薩迦派寺院收集奉獻,順便與牧民從事貿易。其父於1952年患病去世,留下其母與七個孩子。他於1959年隨家人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流亡到印度,1976年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讀書,1982年取得博士學位,一度在美國舊金山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任教,後來回到印度,1987年起在尼赫魯大學亞洲系教授藏蒙滿歷史,直到2006年去世。[6][7][8]

內容簡介

[编辑]

本書與1959年後出版的關於西藏書籍不同,作者既非西方人或印度人,也不是學者或記者以外人的角度書寫,也不是1959年前西藏的既得利益階層(官員、僧侶與貴族),而是以年輕西藏農民的角度寫成。[9]

本書反映了解放軍進入西藏之前與之後西藏農民日常生活的情形。[1]本書描寫的西藏,既不是喇嘛和貴族的天堂,也不是西方探險家眼裡的香巴拉好萊塢影片中浪漫化的王國,更不是共產黨紅色宣傳中農奴徹底「翻身」的土地,而是普通的西藏農牧民日常生活中的西藏,道地的草根層的西藏。如果說舊西藏政府是腐敗無能的,是封建主義的,那麼,中國的統治,「儘管借用了一切革命的辭藻,從根本上來說,是殖民主義的,不人道的,暴虐的。」「我要斷言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藏人對我們自己的悲劇是負有責任的」。[7]他描述與漢人合作的藏人命令一群被迫勞動者唱歌的情節十分生動。藏人習慣於在工作時喝酒、唱歌,但在漢人手下吃不飽、被強迫勞動的時候,他們變得陰沉沉默。「積極分子」罵他們:「你們為什麼在建造自己的運河時不唱歌?你們應該唱歌快樂,因為你們自己已經成為國王和王后了。」有人嘟囔著說,「當我們想哭時,卻要我們唱歌!」[10][5]:207

對於中國對西藏是否有宗主權的問題,本書指出西藏傳統上一直希望與世隔絕,當中國對西藏主張主權的時候,藏人無力也沒有意願從法律及政治上反駁。文成公主嫁入西藏,中國教科書稱為漢藏一家之始,本書認為一方面是當時較弱的政權(唐朝)嫁女給較強的政權(吐蕃),而且西藏史書強調松贊娶兩個外國公主的動機,是為西藏取得兩個最寶貴的佛像。由於唐朝代宗沒有依約朝貢,赤松德贊還曾攻陷首都長安。七至九世紀的吐蕃無疑是中亞的軍事強權。[5]:64-65佛教的傳入改變了藏人善戰的傳統,將對外國的征服轉變為對內心的征服。在朗達瑪滅佛被刺後,西藏進入分裂時期,但是中國並沒有趁機將西藏併入版圖。十三世紀初,薩迦·班智達應邀與蒙古帝國闊端會面,闊端奉薩迦·班智達為上師。其徒八思巴成為忽必烈帝師,並發明八思巴文,成為藏區政教之主,此後由薩迦派統治西藏。但是1349年絳曲堅贊推翻薩迦法王統治建立帕竹王朝時,元朝沒有干預,反而於1358年冊封絳曲堅贊為大司徒。承認其地位。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藏區改朝換代三次,北京的統治者都沒有干預,因為藏區並非在其統治之下。[5]:65-67清朝駐藏大臣在1720年至1840年間對藏行使實際權力,此後權力主要是名義上的。例如1841年森巴入侵西藏的森巴戰爭全由藏軍負責作戰;1890年英國想與西藏通商,不確定要與清朝還是西藏談判,而英國於1893年與清朝簽訂《中英藏印續約》開放亞東為商埠後,西藏拒絕履行條約與英國通商,因此1903年英軍由錫金入侵西藏,1904年英國與西藏代表簽訂《拉薩條約》。[5]:70-71國際法律家委員會聯合國的報告指出,1912年的第一次驅漢事件使得西藏重新成為主權完整的國家,事實上法律上從中國獨立。[5]:71[11]

本書第四章介紹西藏的《十三法典》制度。作者的母親身為寡婦,進行過兩次大的、兩次小的訴訟,最後都得到公正的判決。本章介紹了其中兩次訴訟。[5]:75

本書第六章描述解放軍剛進入薩迦縣時當地人的反應。第七章描述作者就讀舊式西藏私塾與新式中國小學的情形。作者在中國小學中當上少年先鋒隊,戴上紅領巾,但是當地喇嘛開始罵少先隊是「領頭騾」。[5]:131第八章描述1952-1956年間被送到中央民族學院學習的一些藏人的經歷,到1956年時該院已有824名藏族學生。1957年4月該院藏族學生趁夜貼出三張大字報,批評:周恩來總理在青島發表藏人應該漢化的講話違背了《十七條協議》,每週藏文課從六節減少到兩節,以及一位漢族老師指控達賴喇嘛地主。次日漢族學生一邊,藏族、蒙古、新疆學生ㄧ邊,對此激烈爭辯,院長保證黨的政策是遵守《十七條協議》,尊重達賴喇嘛,允許保存母語。第八章也描述這些學生返藏擔任幹部後,為何有些人在1959年後選擇流亡。[5]:136-142

後續作品

[编辑]

達瓦諾布於1997年出版《西藏:未來之路》(Tibet: The Road Ahead),是本書的續集。該書前半部是他的自傳,後半部敘述西藏的歷史以及西藏未來可能的出路。[12]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PHUNTSOG WANGYAL. Review: Red Star Over Tibet by Dawa Norbu. The Tibet Journal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119–121. [July/September 1975]. (英文)
  2. ^ U. Mahapatra. Red Star Over Tibet. India Quarterly. 1989-04-01, 45 (2-3): 267–271. (英文)
  3. ^ 西藏學者達瓦諾布悼念儀式在加德滿都舉行. 加德滿都新聞網. 藏人文化网. 2006年7月8日 [2017年7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14日). 
  4. ^ 李江琳. 我們比西方對西藏更瞭解嗎?. 《人與人權》. 藏人行政中央. 2014年8月19日 [2017年7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10日).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Dawa Norbu. Red Star over Tibet. London: Collins. 1974. ISBN 9780002118422. (英文)
  6. ^ Tibetans Mourn Passing Away of Prof. Dawa Norbu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藏人行政中央
  7. ^ 7.0 7.1 傅正明. 悼念著名西藏學者達瓦諾布. 《民主中國》.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2017-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30). 
  8. ^ 潘美玲. 長在圖博花園裡的異種玫瑰:紀念達瓦諾布教授. 2013-04-29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9. ^ George Woodcock. Review: Red Star Over Tibet. by Dawa Norbu. Pacific Affairs (Pacif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613. [Winter, 1975-1976]. doi:10.2307/2756469. (英文)
  10. ^ Jonathan Mirsky. Why are you not singing?. 紐約時報. 1988-03-13 [2017-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30). (英文)
  11. ^ The question of Tibet and the rule of law (PDF). 國際法律家委員會: 85. 1959 [2017-09-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3-29). (英文)
  12. ^ Ronald D. Schwartz. Review: Tibet: The Road Ahead by Dawa Norbu. The Tibet Journal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Spring 1999, 24 (1): 141–144.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