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髻: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小 使用DisamAssist清理消歧義連結:久米村(改連結至久米 (那霸市))。 |
||
(未显示5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File:男結髪之図.jpg|thumb|right|250px|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後期的欹髻樣式]] |
|||
'''欹髻'''(カタカシラ)是[[琉球群島|琉球]]成年男子的一種[[髮型]]。 |
'''欹髻'''(カタカシラ)是[[琉球群島|琉球]]成年男子的一種[[髮型]]。 |
||
[[琉球國|琉球]]士族男子在15歲的時候[[元服]],將頭髮束起來插簪、戴冠。根據[[琉球位階]],各種位階的士族所插簪的材質、所戴冠的顏色都不同。欹髻結的越小越為上品,為了使頭髮數量減少,將中部剃去。頭頂部約4釐米處將頭髮盤數圈結起來,稱為「元結」(ムーティー)。 |
[[琉球國|琉球]]士族男子在15歲的時候[[元服]],將頭髮束起來插簪、戴冠。根據[[琉球位階]],各種位階的士族所插簪的材質、所戴冠的顏色都不同。欹髻結的越小越為上品,為了使頭髮數量減少,將中部剃去。頭頂部約4釐米處將頭髮盤數圈結起來,稱為「元結」(ムーティー)。<ref>[{{Cite web |url=http://rca.open.ed.jp/city-2000/ryubu/support/support_03.html |script-title=ja:琉球舞踊を彩る脇役たち / 琉髪(からじ)の結い方 |access-date=2017-05-12 |archive-date=2021-05-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15191513/http://rca.open.ed.jp/city-2000/ryubu/support/support_03.html |dead-url=no }} {{lang|ja|琉球舞踊を彩る脇役たち / 琉髪(からじ)の結い方}}]</ref> |
||
琉球官方正史《[[球陽]]》記載,相傳[[舜天]]頭的右側長了一個瘤,為了隱藏這個瘤,便結髻在右邊以遮掩這個瘤。國人紛紛效仿,如結欹髻。15世紀中期,日本畫僧[[雪舟]]渡航到明朝,在其描繪各國人的《國國人物圖卷》中,可見[[琉球人]]頭頂部沒有結髮,而是將髮髻結在了頭的後部。 |
琉球官方正史《[[球陽]]》記載,相傳[[舜天]]頭的右側長了一個瘤,為了隱藏這個瘤,便結髻在右邊以遮掩這個瘤。國人紛紛效仿,如結欹髻。15世紀中期,[[日本]]畫僧[[雪舟]]渡航到[[明朝]],在其描繪各國人的《國國人物圖卷》中,可見[[琉球人]]頭頂部沒有結髮,而是將髮髻結在了頭的後部。 |
||
[[久米村]]人的髮型原先與琉球人不同,而與中國衣冠、髮型相同。自[[1650年]]起,改為琉球習俗,也開始穿[[琉裝]]、梳琉球式髮髻。自此時開始,欹髻的結髻才變成到頭頂的部位。 |
[[久米 (那霸市)|久米村]]人的髮型原先與琉球人不同,而與[[中國]]衣冠、髮型相同。自[[1650年]]起,改為琉球習俗,也開始穿[[琉裝]]、梳琉球式髮髻。自此時開始,欹髻的結髻才變成到頭頂的部位。 |
||
日本於[[1871年]]([[明治]]四年)頒佈[[斷髮令]]。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琉球被日本吞併]],改為[[沖繩縣]]。不過與日本本土不同的是,沖繩縣推行[[舊慣溫存政策]],對不斷髮的琉球人沒有加以處罰,直到1900年代仍然很常見。 |
日本於[[1871年]]([[明治]]四年)頒佈[[斷髮令]]。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琉球被日本吞併]],改為[[沖繩縣]]。不過與日本本土不同的是,沖繩縣推行[[舊慣溫存政策]],對不斷髮的琉球人沒有加以處罰,直到1900年代仍然很常見。 |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
||
{{reflist}} |
|||
*《沖繩大百科事典》,[[沖繩時報]],1983年 |
*《沖繩大百科事典》,[[沖繩時報]],1983年 |
||
*《{{lang|ja|沖縄コンパクト事典}}》,[[琉球新報]],2003年 |
*《{{lang|ja|沖縄コンパクト事典}}》,[[琉球新報]],2003年 |
||
第14行: | 第17行: | ||
[[Category:琉球文化]] |
[[Category:琉球文化]] |
||
[[Category:髮型]] |
[[Category:東亞傳統髮型]] |
2022年2月10日 (四) 00:11的最新版本
琉球士族男子在15歲的時候元服,將頭髮束起來插簪、戴冠。根據琉球位階,各種位階的士族所插簪的材質、所戴冠的顏色都不同。欹髻結的越小越為上品,為了使頭髮數量減少,將中部剃去。頭頂部約4釐米處將頭髮盤數圈結起來,稱為「元結」(ムーティー)。[1]
琉球官方正史《球陽》記載,相傳舜天頭的右側長了一個瘤,為了隱藏這個瘤,便結髻在右邊以遮掩這個瘤。國人紛紛效仿,如結欹髻。15世紀中期,日本畫僧雪舟渡航到明朝,在其描繪各國人的《國國人物圖卷》中,可見琉球人頭頂部沒有結髮,而是將髮髻結在了頭的後部。
久米村人的髮型原先與琉球人不同,而與中國衣冠、髮型相同。自1650年起,改為琉球習俗,也開始穿琉裝、梳琉球式髮髻。自此時開始,欹髻的結髻才變成到頭頂的部位。
日本於1871年(明治四年)頒佈斷髮令。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併,改為沖繩縣。不過與日本本土不同的是,沖繩縣推行舊慣溫存政策,對不斷髮的琉球人沒有加以處罰,直到1900年代仍然很常見。
參考文獻
[编辑]- ^ [琉球舞踊を彩る脇役たち / 琉髪(からじ)の結い方. [201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琉球舞踊を彩る脇役たち / 琉髪(からじ)の結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