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烏斯缽谷:修订间差异

坐标29°48′S 37°06′W / 29.8°S 37.1°W / -29.8; -37.1 (烏斯缽谷(Uzboi Vallis))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6行: 第6行:
乌兹博伊谷起源自[[阿耳古瑞平原]]的北方邊緣,切穿多個撞擊坑後進入[[霍頓撞擊坑]]。
乌兹博伊谷起源自[[阿耳古瑞平原]]的北方邊緣,切穿多個撞擊坑後進入[[霍頓撞擊坑]]。


一般相信乌兹博伊谷是流動的水侵蝕形成的。乌兹博伊谷底部的地層(在[[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HiRISE]]拍攝影像中可見)被認為是流水被北方形成[[霍頓撞擊坑]]的撞擊事件阻止所形成。最後,在乌兹博伊谷內的湖水位高到足以過霍頓撞擊坑的環。接著水流侵蝕沉積物露出地層,成為今日的地質狀態。形成地層的沉積物外觀上是由相當大的顆粒形成,這代表形成時的水流速度相當快<ref>{{Cite web |url=http://hirise.lpl.arizona.edu/PSP_008338_1525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2-01-06 |archive-date=2013-04-22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G4dxsh42?url=http://hirise.lpl.arizona.edu/PSP_008338_1525 |dead-url=no }}</ref>。
一般相信乌兹博伊谷是流動的水侵蝕形成的。乌兹博伊谷底部的地層(在[[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HiRISE]]拍攝影像中可見)被認為是流水被北方形成[[霍頓撞擊坑]]的撞擊事件阻止所形成。最後,在乌兹博伊谷內的湖水上涨到足以過霍頓撞擊坑坑沿。接著水流侵蝕沉積物露出地層,成為今日的地質狀態。形成地層的沉積物外觀上是由相當大的顆粒形成,這代表形成時的水流速度相當快<ref>{{Cite web |url=http://hirise.lpl.arizona.edu/PSP_008338_1525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2-01-06 |archive-date=2013-04-22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G4dxsh42?url=http://hirise.lpl.arizona.edu/PSP_008338_1525 |dead-url=no }}</ref>。


有研究認為乌兹博伊谷、[[拉冬谷]]、珍珠谷和[[阿瑞斯谷]]雖然現在被巨大的撞擊坑分離,但這些峽谷曾是一起流入[[克律塞平原]]的單一河道<ref>Parker, T.J., Clifford, S.m., and Banerdt, W.B. (2000). Argyre Planitia and the Mars global hydrologic cycle. LPSC XXXI, Abstract 2033.</ref>。外流水源的來源一般認為是來自阿耳古瑞平原的溢流,即為來自火星南極的湖水從數條河道溢出(苏里尤斯谷、泽盖谷和帕拉科帕斯谷)。如果這是真的這個河道系將超過8000公里,是太陽系中最長的河道。
有研究認為乌兹博伊谷、[[拉冬谷]]、珍珠谷和[[阿瑞斯谷]]雖然現在被巨大的撞擊坑分離,但這些峽谷曾是一起流入[[克律塞平原]]的單一河道<ref>Parker, T.J., Clifford, S.m., and Banerdt, W.B. (2000). Argyre Planitia and the Mars global hydrologic cycle. LPSC XXXI, Abstract 2033.</ref>。外流水源的來源一般認為是來自阿耳古瑞平原的溢流,即為來自火星南極的湖水從數條河道溢出(苏里尤斯谷、泽盖谷和帕拉科帕斯谷)。如果确实如此则整个河道系將超過8000公里,是太陽系中最長的河道。


==圖集==
==圖集==

2022年4月10日 (日) 13:24的最新版本

29°48′S 37°06′W / 29.8°S 37.1°W / -29.8; -37.1 (烏斯缽谷(Uzboi Vallis))

乌兹博伊谷

乌兹博伊谷Uzboi Vallis)是一道位於火星珍珠灣區的峽谷。該峽谷以土庫曼斯坦乌兹博伊河命名,長度366公里。

地質

[编辑]

乌兹博伊谷起源自阿耳古瑞平原的北方邊緣,切穿多個撞擊坑後進入霍頓撞擊坑

一般相信乌兹博伊谷是流動的水侵蝕形成的。乌兹博伊谷底部的地層(在火星偵察軌道器HiRISE拍攝影像中可見)被認為是流水被北方形成霍頓撞擊坑的撞擊事件阻止所形成。最後,在乌兹博伊谷內的湖水上涨到足以漫過霍頓撞擊坑坑沿。接著水流侵蝕沉積物露出地層,成為今日的地質狀態。形成地層的沉積物外觀上是由相當大的顆粒形成,這代表形成時的水流速度相當快[1]

有研究認為乌兹博伊谷、拉冬谷、珍珠谷和阿瑞斯谷雖然現在被巨大的撞擊坑分離,但這些峽谷曾是一起流入克律塞平原的單一河道[2]。外流水源的來源一般認為是來自阿耳古瑞平原的溢流,即為來自火星南極的湖水從數條河道溢出(苏里尤斯谷、泽盖谷和帕拉科帕斯谷)。如果确实如此,则整个河道水系將超過8000公里,是太陽系中最長的河道。

圖集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2-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2). 
  2. ^ Parker, T.J., Clifford, S.m., and Banerdt, W.B. (2000). Argyre Planitia and the Mars global hydrologic cycle. LPSC XXXI, Abstract 203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