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时期」:修訂間差異
無編輯摘要 |
小 →相关研究 |
||
第23行: | 第23行: | ||
== 相关研究 == |
== 相关研究 == |
||
“俄罗斯混乱时期”本身不是一个历史名词,在19世纪之前的俄罗斯,这段时期被称为“动乱”(Смута)。“动乱”一词由17世纪外交衙门书记官{{tsl|ru|Котошихин, Григорий Карпович||格里戈里·科托希欣}}所命名<ref>{{Cite book| url = http://www.hist.msu.ru/ER/Etext/kotoshih.htm |last = Котошихин Г. К. |title = О России в царствование Алексея Михайловича| location = Москва |publisher = РОССПЭН | year = 2000 | language = ru }}</ref>。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术语逐渐在俄语中固定下来。一般来说,“动乱”专指17世纪初“莫斯科国家生活中最危机的时刻”。而后“动乱”这一概念也被引入律法中,如1903年3月22日颁布的条例中“引发动乱”属于国事罪,指“本质上破坏国家安定的来自内部或是外部的罪行” |
“俄罗斯混乱时期”本身不是一个历史名词,在19世纪之前的俄罗斯,这段时期被称为“动乱”(Смута)。“动乱”一词由17世纪外交衙门书记官{{tsl|ru|Котошихин, Григорий Карпович||格里戈里·科托希欣}}所命名<ref>{{Cite book| url = http://www.hist.msu.ru/ER/Etext/kotoshih.htm |last = Котошихин Г. К. |title = О России в царствование Алексея Михайловича| location = Москва |publisher = РОССПЭН | year = 2000 | language = ru }}</ref>。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术语逐渐在俄语中固定下来。一般来说,“动乱”专指17世纪初“莫斯科国家生活中最危机的时刻”。而后“动乱”这一概念也被引入律法中,如1903年3月22日颁布的条例中“引发动乱”属于国事罪,指“本质上破坏国家安定的来自内部或是外部的罪行”<ref>{{Cite book| url=https://scholar.google.ru/citations?view_op=view_citation&hl=ru&user=Qdj30uAAAAAJ&citation_for_view=Qdj30uAAAAAJ:UeHWp8X0CEIC|last = Лисейцев Д. В. |title = 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содержание и хронологические рамки понятия| location = Москва |publisher = Русская понорама | year = 2003 |page = 317-328 | language = ru}} </ref>。19世紀的俄国史学家开始全面研究留里克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之间的这一时期,“动乱学”的著名学者如{{tsl|ru|Платонов, Сергей Фёдорович||谢尔盖·费奥多罗维奇·普拉托诺夫}}和[[瓦西里·奥西波维奇·克柳切夫斯基|瓦西里·奥西普维奇·克柳切夫斯基]]对“混乱时期”的历史进程有深刻分析。克柳切夫斯基本人就是“混乱时期”(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一词的命名者,在《俄国史教程》第三卷中,他以此时期作分界线,称为俄国历史第四时期的开端<ref>{{Cite book|last = 瓦·奥·克柳切夫斯基著, 左少兴、徐天新等译 |title = 俄国史教程| location = 北京 |publisher = 新华书店 | year = 1996 |page = 1 | language = zh}} </ref>。普拉托诺夫将“混乱时期”按性质划分为三个阶段: 争夺莫斯科王位的“王朝阶段”、破坏国家秩序的“社会阶段”和尝试重建国家秩序的“民族阶段”。 |
||
又与后一时期相联系”。⑨ |
又与后一时期相联系”。⑨ |
||
== 背景 == |
== 背景 == |
||
===小冰河期与经济崩溃=== |
===小冰河期与经济崩溃=== |
於 2022年4月17日 (日) 05:15 的修訂
俄羅斯歷史 |
---|
混亂時期(俄語: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 拉丁化:Smutnoye Vremya)或動亂時代、空位時期、大動亂時代,是俄國留里克王朝與羅曼諾夫王朝交替期間的混亂時期。狹義由1598年留里克王朝絕嗣至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成立,廣義由1584年伊凡四世去世至1618年俄波戰爭結束。因沙皇伊凡四世駕崩後,其數子亦相繼亡故,引發繼承危機。俄羅斯內部政局動盪、貴族起兵、農民起義,波蘭立陶宛聯邦及瑞典帝國相繼入侵,導致俄羅斯處於無政府狀態,特別是在俄羅斯南部和中部地區,造成嚴重傷亡、社會和經濟混亂[1]。在15年間(1598-1613),沙皇皇位轉移了6次,因為動亂造成近一百萬至一百二十萬人死亡,俄羅斯一些地區的人口甚至減少超過一半[2]。
戈東諾夫王朝晚期開始戰事不斷,自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去世後,俄國政局完全失控,俄國內部裂解為數個陣營互相交戰,1610年波蘭短暫平定俄國內亂,並扶持了親波蘭的七波雅爾政權,以波蘭儲君瓦迪斯瓦夫為沙皇。但因為波蘭王齊格蒙特三世欲征服俄國而陷入了全面戰爭。波蘭雖然起初連戰連勝,因為波蘭瑟姆制度的牽制和後勤的限制,以及俄國內部各軍的堅決抵抗,無法對廣大的佔領地進行有效統治,俄國依靠廣大國土縱深和大量的人力物資成功摧毀波蘭立陶宛駐軍。1612年9月4日,俄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收復首都莫斯科,並選舉出羅曼諾夫家族的米哈伊爾任沙皇。但戰爭並未因此而停止,當年冬天齊格蒙特三世再次出兵入侵,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保衛戰被打敗,及後雙方互有攻守。在1615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登陸利沃尼亞入侵普斯科夫,最終被擊退,1618年,波蘭儲君瓦迪斯瓦夫發動宣稱戰爭失敗後,雙方和談,結束了戰爭。
概要
混亂時期前,一系列事件已造成了俄羅斯的不穩定。1598年,留里克王朝的最後繼承人,沙皇費奧多爾一世去世。皇后伊琳娜·戈東諾娃自稱攝政,但9天後即交權給兄長鮑里斯·戈東諾夫,自己退隱到修道院。鮑里斯繼位,成為俄羅斯沙皇[1]。鮑里斯面臨饑荒 (1601-03年)、波雅爾的反對,以及波蘭人支持的皇位覬覦者挑戰[1]。
1591年,俄羅斯沙皇費奧多爾一世的同父異母兄弟、有王位繼承權的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離奇身亡。1604年,一個自稱是德米特里的人出現,並且得到了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
戈東諾夫在世時得以維持其政權[1]。但1605年4月,戈東諾夫去世,其子費奧多爾二世繼位,但支持假德米特里的暴徒殺死費奧多爾二世,並於 1605 年 6 月,立德米特里為沙皇,史稱「偽德米特里一世」[1]。
由於採取親波蘭的政策,德米特里觸怒了俄羅斯大貴族。在權勢貴族瓦西里·叔伊斯基的率領下,德米特里被殺,叔伊斯基即位,號稱瓦西里四世(1606—1610)[1]。
1607年,另一個偽德米特里出現,再次得到波蘭的支持。1610年,波蘭軍隊攻佔莫斯科,瓦西里四世被俘同時瑞典軍隊自瑞屬芬蘭開始入侵北邊,1611年諾夫哥羅德城被瑞典攻佔,隔年瑞典已佔領了俄羅斯所有波羅的海出海口,其後俄羅斯正式割給瑞典。而由於西吉斯蒙德想讓自己的兒子弗瓦迪斯拉夫繼承俄羅斯皇位,後來又改變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羅斯沙皇。但是波蘭入侵者在1612年被俄羅斯貴族們召集的軍隊驅逐。
1613年,全俄羅斯縉紳會議宣佈立17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1617年瑞典和俄羅斯議和,簽訂斯托爾波沃條約。1619年波蘭獲得了斯摩棱斯克和切爾尼戈夫。
相關研究
「俄羅斯混亂時期」本身不是一個歷史名詞,在19世紀之前的俄羅斯,這段時期被稱為「動亂」(Смута)。「動亂」一詞由17世紀外交衙門書記官格里戈里·科托希欣所命名[3]。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術語逐漸在俄語中固定下來。一般來說,「動亂」專指17世紀初「莫斯科國家生活中最危機的時刻」。而後「動亂」這一概念也被引入律法中,如1903年3月22日頒佈的條例中「引發動亂」屬於國事罪,指「本質上破壞國家安定的來自內部或是外部的罪行」[4]。19世紀的俄國史學家開始全面研究留里克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之間的這一時期,「動亂學」的著名學者如謝爾蓋·費奧多羅維奇·普拉托諾夫和瓦西里·奧西普維奇·克柳切夫斯基對「混亂時期」的歷史進程有深刻分析。克柳切夫斯基本人就是「混亂時期」(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一詞的命名者,在《俄國史教程》第三卷中,他以此時期作分界線,稱為俄國歷史第四時期的開端[5]。普拉托諾夫將「混亂時期」按性質劃分為三個階段: 爭奪莫斯科王位的「王朝階段」、破壞國家秩序的「社會階段」和嘗試重建國家秩序的「民族階段」。 又與後一時期相聯繫」。⑨
背景
小冰河期與經濟崩潰
民族與宗教矛盾
歷史
戈東諾夫皇朝的瓦解
王位覬覦者的出現
叔伊斯基皇朝時期的社會崩潰
韃靼叛亂
瑞典入侵
波俄全面戰爭
羅曼諾夫皇朝與混亂時期的結束
政治
軍事
經濟
文化
人口
俄羅斯人口統計在1719年彼得大帝引入西歐式統計法前,一直沿用金帳汗國時代的戶籍制,即算戶數而不算人口,且戶數只限定在定居民,游牧民族、哥薩克和其他西伯利亞部落不包括在內。為了逃稅,百姓會隱匿人口,故意不列入戶籍簿中以避免繳稅。儘管16世紀經歷了劇烈的社會變革,人口總體是迅速增長的,從1500年的約600萬,到1598年戈東諾夫即位時已經達到約750多萬。儘管當時的人們沒有衡量人口變化的確切數據,但人們在日常生活肯定注意到並評論了它的影響。最重要的是,他們感覺到人口增長最明顯的影響是通貨膨脹,因為供應不足,特別是基本食品的供應不足,未能跟上人口增長的需求,在混亂時期前幾年,這種評論出現的次數非常頻繁。《俄羅斯人口史》的作者德米特里·伊格納季耶維奇·瓦倫泰提出,混亂時期的人口峰值應該在1598-1599年,上限約為780萬,下限不會低於760萬,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是莫斯科,其次是特維爾和普斯科夫地區。2017年,俄羅斯科學院人口社會經濟問題研究所所長維亞切斯拉夫·維尼亞米諾維奇·洛科索夫(Вячеслав Вениаминович Локосов)對此說表示認同,並進一步分析了當時的戶口流動狀況,他指出,歐俄地區佔有絕大多數人口,接近700萬,西伯利亞只有60-80萬人口。俄羅斯人口的分佈呈現大聚居地和零散分佈的小聚居地。目前俄羅斯史學界已經基本確定混亂時期人口數峰值就是剛開始的時候。在整段混亂時期,人口數呈環比減少,因為長期的戰亂、天災,人口總體呈現急速下降的勢頭。史學家尤里·格奧爾基耶維奇·阿列克謝耶夫在2017年總結當時的俄羅斯如同17世紀的阿爾捷米神甫所言,混亂時期視人命如草芥,動輒屠殺、放火燒村,無故強制遷移人民或將人賣為奴。戰爭造成的破壞和徵兵征餉的嚴苛勞役使數以萬計人民餓死或逃荒。官方對人口減少反映在政策中,尤其通過法令、皇家公告和調解書中,可以看見禁止農奴甚至是自由民逃走的法令屢見不鮮。目前俄羅斯史學界基本確定混亂時期俄羅斯人口減少不低於1,000,000人,阿列克謝耶夫認為上限在1,200,000,中間誤差在200,000人這個區間。是繼俄國內戰後,俄羅斯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內戰。按人口比例的減少來說,甚至是第一大規模的內戰[6]。
混亂時期各陣營
在位皇室
皇號 | 姓名 | 生卒 | 即位 | 退位 | 備註 |
---|---|---|---|---|---|
戈東諾夫皇朝1598年—1605年 | |||||
鮑里斯一世 | 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 | 1552年8月12日- 1605年4月23日 |
1598年2月27日(當選沙皇) 1598年9月1日(正式加冕) |
1605年4月23日 (病逝) |
留里克皇朝絕嗣後繼任沙皇 前沙皇費奧多爾一世之妻舅 首位韃靼人沙皇 首位波雅爾沙皇 |
費奧多爾二世 | 費奧多爾·鮑里索維奇·戈東諾夫 | 1589年- 1605年6月20日 |
1605年4月23日(父逝自動繼位,未加冕) | 1605年6月20日 (六月十日宮廷政變,被弒) |
在位最短時間的登基沙皇 第二位韃靼人沙皇 |
偽德米特里一世朝1605年—1606年 (宣稱留里克皇朝) | |||||
德米特里一世 | 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留里克(自稱) 格里戈里·博格達諾維奇·奧特列皮耶夫(可能的原名) |
1582年10月19日(自稱)- 1606年5月27日 |
1605年6月10日(次日正式加冕) | 1606年5月27日 (五月二十七日宮廷政變,被弒) |
自稱是伊凡四世的幼子烏格里奇的德米特里 在波蘭立陶宛貴族的支持下爭位 皇后姆尼舍克是天主教徒 |
叔伊斯基皇朝1606年—1610年 (宣稱留里克皇朝) | |||||
瓦西里四世 | 瓦西里·伊凡諾維奇·叔伊斯基 | 1552年- 1612年9月22日 |
1606年5月29日(當選沙皇) 1606年6月11日(正式加冕) |
1610年7月29日 (七月十九日宮廷政變,被廢) |
第二位波雅爾沙皇 成為沙皇前是俄國最大地主 門第制中的首席名門 成為皇室時俄國國土分裂,地方勢力軍閥化 1598年—1605年作為戈東諾夫王朝封臣 1605年—1606年作為偽德米特里一世朝封臣 |
瓦薩皇朝(七波雅爾)1610年—1612年 | |||||
弗拉季斯拉夫一世 | 弗拉季斯拉夫·齊格蒙托維奇·瓦薩 (由皇父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齊格蒙特三世代為攝政) |
1595年6月9日- 1648年5月20日 |
1610年7月19日(當選沙皇) 1610年8月27日(貴族擁戴下宣誓加冕,未正式加冕) |
1612年10月(七波雅爾政權崩潰) 1612年12月16日(縉紳會議議決廢位) 1613年2月21日(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當選沙皇) |
首位波蘭人沙皇 首位瑞典人沙皇 首位天主教沙皇 首位非俄羅斯土地出生沙皇 伊凡三世外來孫,因祖母卡塔齊娜·雅蓋隆卡之權 在位早期幾乎統一俄國 在位期間與俄國反抗勢力進行全面戰爭 維持對沙皇皇位宣稱至1634年 |
1613年2月21日,羅曼諾夫皇朝成立,1614年統一俄羅斯全國,混亂時期結束 |
地方勢力
本表收錄標準以混亂時期曾經獨立於皇室的俄國地方勢力為主。
主要地方勢力
勢力 | 領袖 | 頭銜 | 始於 | 終於 | 備註 |
---|---|---|---|---|---|
圖希諾政權 | 偽德米德里二世(圖希諾賊) | 俄羅斯沙皇國沙皇皇位覬覦者 | 1607年6月22日 | 1610年12月21日 (被臣下弒殺) |
冒充自己是偽德米德里一世 與叔伊斯基家族爭奪沙皇皇位 科羅緬斯克戰役戰敗後名存實亡 |
伊凡·德米特里耶維奇(小賊) (卡盧加戰役後成為伊凡·扎魯茨基的傀儡君主) |
1610年12月21日 (自動繼父位,未加冕) |
1614年7月16日 (領袖被羅曼諾夫皇朝處以絞刑) |
領袖從未實際掌權 在位僅兩個多月,圖希諾政權即告崩潰 | ||
扎魯茨基軍 | 伊凡·馬丁諾維奇·扎魯茨基 (1611年2月後奉伊凡·德米特里耶維奇為合法沙皇) |
頓河哥薩克阿塔曼 | 1604年3月 (獲選阿塔曼) |
1614年5月17日 (根據地阿斯特拉罕陷落,兵敗被俘) 1614年7月16日 (領袖被羅曼諾夫皇朝處以刺刑) |
混亂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支地方勢力 最後一支擁有根據地的地方勢力 1607年—1611年作為圖希諾政權臣下 1611年加入第一民兵 餘部加入米哈伊爾·伊凡諾維奇·巴羅夫涅夫的部隊,在俄國境內流竄作案 |
博洛特尼科夫起義軍 | 伊凡·伊薩耶維奇·博洛特尼科夫 (奉偽德米德里為合法沙皇) |
起義軍總督 | 1606年6月 | 1607年10月10日 (根據地圖拉陷落,兵敗被俘) 1608年10月18日 (領袖被叔伊斯基皇朝處以剜雙目後淹死) |
混亂時期最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 |
土爾扈特人 | 和鄂爾勒克 | 土爾扈特汗 | 1606年7月 | 1609年2月3日 (接受招撫方案) |
偽德米特里一世去世後,叔伊斯基皇朝終止互市和俄兵侵佔鄂木斯克牧地,因此起兵 最終叔伊斯基皇朝讓步,答應土爾扈特人要求 |
諾蓋叛亂軍 | 沙·塔拉克-米爾扎(Шай Тарак-мирза) | 努拉丁 | 1608年7月14日 (俄羅斯喀山軍團與本地韃靼王公合作擊潰叛亂) |
諾蓋人乘博洛特尼科夫起義,打算趁機擺脫俄羅斯人統治 在韃靼王公幫助下,俄羅斯人鎮壓了這次叛亂 | |
韃靼叛亂軍 | 沒有明顯領袖,各自為戰 | 各大米爾扎 | 1606年8月 | 第一次韃靼叛亂 響應博洛特尼科夫起義軍和諾蓋叛亂軍 由韃靼王公托揚·埃爾馬舍托夫和伊凡·沃羅滕斯基合力鎮壓 | |
阿卜杜勒·阿里汗 (起兵時年僅12歲,起義軍傀儡君主) |
起義軍自稱韃靼大汗 | 1610年7月 | 1612年5月12日 (領袖兵敗被米爾扎巴約什·拉茲吉爾德耶夫俘殺) |
領袖從未實際掌權 第二次韃靼叛亂 乘俄羅斯中央政權瓦解而獨立 目標為從俄羅斯獨立,恢復韃靼人的汗國 被第二民兵聯合親俄韃靼王公鎮壓 | |
埃納萊·埃馬梅特維奇·舒古羅夫 | 自稱喀山貝伊 | 1607年11月4日 (獲圖希諾政權封為貝伊一叛) 1610年7月 (再叛) 1615年2月17日 (再三叛) |
1608年6月18日 (第一次被招降) 1612年6月4日 (第二次被招降) 1616年8月5日 (領袖兵敗被羅曼諾夫皇朝處斬) |
第三次韃靼叛亂 舒古羅夫兩降三叛,參加了混亂時期韃靼地區的主要戰事 曾多次在起義軍和俄國政權間轉換陣營 1607年—1608年作為圖希諾政權臣下 1610年—1612年作為阿卜杜勒·阿里政權臣下 被羅曼諾夫皇朝鎮壓 | |
托木斯克軍/ 托揚軍/ 秋明軍 |
托揚·埃爾馬舍托夫 | 尤什塔王公(世襲頭銜) 托木斯克督軍(官方職銜) 托揚汗(部下擁戴作為成吉思汗後裔稱汗,本人推辭) |
1604年1月20日 (繼承父位) 1610年9月 (不承認七波雅爾政權而獨立) |
1612年3月12日 (撤去編制,加盟第二民兵) |
混亂時期最大親俄韃靼軍閥 混亂時期最大穆斯林軍閥 西伯利亞三大督軍之一 最盛期佔有近半俄屬西伯利亞 1604年—1605年作為戈東諾夫王朝封臣 1605年—1606年作為偽德米特里一世朝封臣 1608年—1610年作為名義上的叔伊斯基皇朝封臣,實際私下兼併土地,莫斯科皇廷無法約束 |
利亞普諾夫家族 | 普羅科皮·彼得羅維奇·利亞普諾夫 | 波雅爾 | 1606年9月18日 (起兵叛離叔伊斯基皇朝) |
1606年11月15日 (戰敗向叔伊斯基皇朝投降) |
響應博洛特尼科夫起義軍 |
第一民兵/ 第一屆全俄縉紳會議 |
第一民兵領袖及第一屆全俄縉紳會議政府領袖 | 1611年1月 (普羅科皮·利亞普諾夫起兵叛離七波雅爾政權) |
1611年7月22日 (利亞普諾夫被部下弒殺) |
響應格爾莫根牧首號召起兵 宣稱作為俄國合法政權,反對七波雅爾政府 內部派系林立,各自為戰 軍政合一,政府首腦兼任總司令 主要掌權者為俄羅斯貴族,忽視其他出身者利益 | |
伊凡·扎魯茨基 | 第一屆全俄縉紳會議政府哥薩克代表 | ||||
德米特里·特魯別茨科伊 | 第一屆全俄縉紳會議貴族代表 | 1611年6月30日 (脫離第一民兵,召開第二屆全俄縉紳會議) | |||
第二民兵/ 第二屆全俄縉紳會議 |
第二屆全俄縉紳會議政府領袖 主掌御印官(Лорд печати) |
1611年6月30日 (第二屆全俄縉紳會議召開) 1611年9月 (庫茲馬·米寧在下諾夫哥羅德號召成立第二民兵) |
1612年12月20日 (第二民兵撤銷編制) 1613年2月21日 (縉紳會議選出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第二民兵原部成為羅曼諾夫皇朝皇家軍隊) |
宣稱作為俄國合法政權,反對七波雅爾政府 軍政分離 不重階級出身重能力,用人唯才 主要由俄國東北部小貴族和平民組成,階級差異不大,相當團結 實際控制地域比第一民兵更廣闊 收復首都莫斯科,攻滅七波雅爾政權,成功復國 核心成員與其後代成為羅曼諾夫皇朝權貴,影響力一直持續至尼康宗教改革時期 | |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 | 第二民兵總司令官 扎賴斯克督軍(官方職銜) 蘇茲達爾地主(基於封賞和血統繼承) 波扎爾斯克地主(基於血統繼承) | ||||
庫茲馬·米寧 | 第二民兵司令官 下諾夫哥羅德行政首長(自稱,縉紳會議追認) |
其他地方勢力
- 本表僅收錄混亂時期事實上至少掌控一州或一領地之地方勢力
- 有專用名詞之勢力以專用名詞命名
- 世襲家族勢力,以家族名命名
- 如領袖非世襲領主或根據地並非在領袖自己的世襲地,以(根據地+軍)命名
- 如該勢力領袖無領地有官職,則以(官職+軍)命名
- 如該勢力領袖無領地無官職,則以(領袖姓氏+軍)命名
- 橫跨數個地區的勢力以根據地首府定位所屬地區
- 州長(Губернатор)與督軍(Воевода)分別是一地方之行政首長與軍事指揮官,但因為混亂時期政治混亂之故,部份督軍依靠武力實控州權,部分州長也可以依靠自身權力或財力實控地方軍隊。本表所列領袖判斷標準為實際發佈命令者為主。
勢力 | 領袖 | 頭銜 | 始於 | 終於 | 備註 |
---|---|---|---|---|---|
俄羅斯中部地區地方勢力 | |||||
扎賴斯克軍 |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 | 扎賴斯克州長兼督軍 | 1609年6月14日 (作為叔伊斯基皇朝官員就職) |
1611年2月16日 (扎賴斯克被波蘭將領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攻陷,殘餘部隊逃到梁贊加入第一民兵) |
|
格列波夫家族 | 謝苗·馬特維耶維奇·格列波夫 | 波雅爾 科洛姆納、姆岑斯克和下諾夫哥羅德州長 利佩茨克、諾沃西利等地地主(基於血統繼承) |
1608年8月16日 (作為叔伊斯基皇朝官員據三州獨立) |
1611年4月7日 (姆岑斯克被第一民兵攻陷,投降後加入第一民兵) |
|
庫拉金家族 | 伊凡·謝苗諾維奇·庫拉金 | 波雅爾 斯摩棱斯克州長 沃羅涅日、謝爾多布斯克等地地主(基於血統繼承) |
1611年5月11日 (因為不滿齊格蒙特三世的政策從七波雅爾獨立) |
1611年5月16日 (反叛被鎮壓,被俘押往華沙) |
反叛僅五日即被若烏凱夫斯基率軍平定 |
沃爾孔斯基家族 | 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沃爾孔斯基 | 博羅夫斯克督軍 雷利斯克、奧廖爾等地地主(基於血統繼承) |
1610年2月6日 (作為叔伊斯基皇朝官員就職) |
1610年8月10日 (博羅夫斯克被圖希諾陣營攻陷,領袖戰死) |
在叔伊斯基皇朝滅亡後,孤軍在博羅夫斯克圍城戰面對偽德米特里二世與波蘭僱傭兵圍城時兵敗戰死 |
格里戈里·康斯坦丁諾維奇·沃爾孔斯基 | 布良斯克州長(1606-1608) 博洛霍沃州長(1608-1614) 雷利斯克、奧廖爾等地地主(基於血統繼承) |
1610年8月10日 (兄長戰死無嗣,基於血統繼承) |
1611年12月3日 (加盟第二民兵) |
1610年—1611年4月作為七波雅爾政權臣下,但事實上不進貢不服役 | |
雅羅斯拉夫爾軍 | 博格丹·伊凡諾維奇·蘇圖波夫 | 雅羅斯拉夫爾州長 | 1608年10月 (作為圖希諾陣營官員就職) |
1609年4月7日 (被叔伊斯基皇朝將領尼基塔·維舍斯拉夫采夫攻滅,兵敗被俘) |
|
尼基塔·維舍斯拉夫采夫 | 1609年4月7日 (作為叔伊斯基皇朝官員就職) |
1610年5月11日 (加入扎賴斯克軍,讓位於督軍伊凡·沃倫斯基) |
|||
佩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軍 | 達維德·瓦西里耶維奇·熱列布佐夫 | 佩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督軍 | 1610年4月30日 (獨立) |
1611年5月2日 (兵敗被波蘭僱傭兵亞歷山大·尤澤夫·利索夫斯基所殺) |
|
圖拉軍 | 菲利波·伊凡諾維奇·帕什科夫 | 圖拉督軍 | 1606年10月 (響應博洛特尼科夫起義叛亂,叛離叔伊斯基皇朝) |
1607年6月6日 (領袖兵敗戰死) |
|
布圖林軍 | 米哈伊爾·馬特維耶維奇·布圖林 | 無 | 1611年7月22日 (第一民兵瓦解而獨立) |
1611年11月 (加盟第二民兵,取消獨立) |
|
伊茲梅洛夫軍 | 阿爾特米·瓦西里耶維奇·伊茲梅洛夫 | 無 | 1610年7月30日 (逃出首都莫斯科募兵) |
1611年4月26日 (領袖兵敗被波蘭將領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所俘) |
|
捷利亞特夫斯基軍 | 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捷利亞特夫斯基 | 無 | 1607年2月 (叛離叔伊斯基皇朝) |
1612年初 (被七波雅爾政府滅亡,領袖下場有爭議) |
|
塞夫留克人 | 無統一領袖 | 具體領袖未知 | 1606年10月 (響應博洛特尼科夫起義叛亂) |
1607年中 (被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斯科平-叔伊斯基率軍平定,民族瓦解) |
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民族,過着如羅姆人一樣的遷居生活,除了信仰正教也祟拜異教,受到莫斯科人歧視。 |
俄羅斯北部地區地方勢力 | |||||
莫羅佐夫家族 | 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莫羅佐夫 (宗家家主,患有精神病) 瓦西里·彼得羅維奇·莫羅佐夫 (格多夫支系家主,攝政宗家) |
波雅爾 普斯科夫、格多夫等地地主 |
1605年 (響應偽德米特里一世起兵反戈東諾夫) |
1610年8月 (表示支持七波雅爾政府,表面上取消獨立,但不進貢不服役) 或 1611年8月6日 (被波蘭將領若烏凱夫斯基在莫斯科戰役殲滅主要部隊而投降) |
|
科爾托夫斯基軍 | 伊凡·亞歷山德羅維奇·科爾托夫斯基 | 大盧基督軍 (瓦西里四世封,因轄地淪陷未就任) |
1608年7月23日 (從叔伊斯基皇朝獨立) |
1611年6月 (因為波蘭將領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率軍北伐,加入莫羅佐夫家族) |
|
特魯別茨科伊家族 —謝爾普霍夫支系 |
德米特里·特羅菲莫維奇·特魯別茨科伊 | 波雅爾 原射擊軍軍長 |
1608年6月25日 (叛離叔伊斯基皇朝) |
1611年6月30日 (組建第二屆全俄縉紳會議政府) |
與特魯別茨科伊宗家敵對 1606年—1608年作為叔伊斯基皇朝臣下 1608年—1611年作為圖希諾政權臣下 1611年加入第一民兵 與第一民兵領袖普羅科皮·彼得羅維奇·利亞普諾夫不和,因此另立政府 |
西伯利亞地方勢力 | |||||
托博爾斯克督軍府 | 安德烈·瓦西里耶維奇·戈利岑 | 托博爾斯克督軍 | 1603年4月5日 (作為戈東諾夫王朝官員就職) |
1606年1月 (被召回莫斯科) |
俄羅斯政府在西伯利亞的最高代表 通常兼轄皇領秋明的督軍,行政上屬於喀山總督府轄下 西伯利亞三大督軍之一 下轄尤格拉、鄂木斯克、和托木斯克等督軍府 1608年8月後淪為橡皮圖章,督軍府實權由托揚掌控, |
羅曼·費奧多羅維奇·特羅埃庫羅夫 | 1606年1月 (作為偽德米特里一世政府官員就職) |
1608年3月 (兵敗被被阿普拉欣汗所殺) | |||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薩爾蒂科夫 | 1608年8月 (托揚擁戴登位) |
1608年10月 (任內病逝) | |||
伊凡·米哈伊洛維奇·卡捷列夫-羅斯托夫斯基 | 1609年2月 (作為叔伊斯基王朝政府官員就職,托揚擁戴登位) |
1612年6月 (取消獨立,加盟第二屆全俄縉紳會議) | |||
科德公國/ 阿拉切夫家族 |
安娜·普蒂耶娃(Анна Пуртеева) (代幼主瓦西里·阿拉切夫攝政) |
科德公國攝政太后 | 1609年7月 (夫阿列克謝逝) |
1610年9月 (王公母子被三叔米哈伊爾弒殺) |
|
米哈伊爾·阿拉切夫 | 科德王公 | 1610年9月 (弒殺嫂姪奪位) |
1612年7月 (加盟第二屆全俄縉紳會議) |
在米哈伊爾·康定斯基敗亡前發動兵變奪取公位,其動機尚無定論 | |
奧布多爾斯克公國 | 瓦西里·奧布多爾斯基 | 奧布多爾斯克王公 | 1606年 (繼父位) |
1609年 (不服從米哈伊爾·康定斯基,兵敗被俘,斬首) |
|
利亞賓公國 | 沙特羅夫·利亞賓斯基 | 利亞賓王公 | 1605年 (繼父位) |
1607年 (科德王公阿列克謝·阿拉切夫攻陷其領地,兵敗被俘,斬首) |
|
別洛戈爾斯克公國 | 塔希爾·薩馬羅夫 | 別洛戈爾斯克王公 | 不明 | 1609年 (米哈伊爾·康定斯基下令抓捕斬首) |
|
尤格拉督軍府 | 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康定斯基 | 尤格拉督軍 | 1606年4月 (就職) |
1610年9月 (兵敗被托揚軍俘虜,磔死) |
混亂時期西北西伯利亞主要地方勢力 西伯利亞三大督軍之一 叔伊斯基皇朝表親 安德烈·馬特維耶維奇·沃伊科夫被瓦西里四世賜自盡後,成為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實際領袖 因為施政苛暴不得民心,托揚下令以長柄刀磔死以平民憤 |
康迪亞公國 | 康迪亞王公 | 1602年 (繼父位) | |||
斯蒂科 (擁戴前王公米哈伊爾·康定斯基之子瓦西里為王公) |
康迪亞米爾扎 | 1611年10月 (乘托揚西征時獨立) |
1612年5月 (兵敗被托揚軍俘虜,斬首) |
托揚因為瓦西里·康定斯基兄弟尚幼,不予追究 | |
秋明領地 | 謝苗·阿蒂亞科夫 | 秋明督軍 | 1610年8月15日 (作為七波雅爾政府官員就職) |
1610年10月 (兵敗被托揚軍俘虜,投降托揚軍) |
托揚軍奪取原為皇室領地的秋明後,發展成為新的根據地 |
西伯利亞汗國復國軍 | 阿里·伊本·庫楚姆 | 自稱西伯利亞汗 | 1600年 (起兵反抗戈東諾夫皇朝,但很快被打敗) 1606年6月 (再次起兵反抗) |
1607年4月 (在第一次秋明戰役中兵敗被托揚軍俘虜,投降被囚) |
|
喀山及周邊地區 | |||||
巴什基里亞 | 庫爾楚克·尤納耶夫 | 首席酋長 | 1610年9月 (不承認瓦西里四世為沙皇而獨立) |
1613年3月 (承認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取消獨立) |
土地橫跨烏拉爾山脈 庫楚汗義子,在韃靼人中有良好名聲 將孫女嫁給托揚之子,形成姻親同盟 盡力維持巴什基里亞地區的和平,並未捲入戰爭 |
阿法納西·伊凡諾維奇·弗拉謝耶夫 (Афанасий Иванович Власьев) |
烏法督軍 | 俄羅斯駐巴什基里亞軍政代表 原地方官員,1605年驅逐原督軍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納古伊登位 尊重並維持了巴什基爾世襲法 |
相關作品
影視
歌劇
- 《伊凡·蘇薩寧》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書籍
- http://dlib.rsl.ru/viewer/0100381496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Каргалов В.В, Московские воеводы XVI—XVII вв., М. 2002
- Кобрин В. Б.. 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 — утраченны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 //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 IX — начала XX века». —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91. — С. 163—185.
- Солодкин Я. Г. «О двух спорных вопросах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публицистики кануна и времени Смуты» //Древняя Русь. Вопросы медиевистики. 2008. № 1 (31). С. 83-94.
- Валишевский К. Ф., «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 1905.
- Флоря Б. Н. Польско-литовская интервенция в России и рус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 М., 2005.
- Молочников А.М. Смоленские стрелецкие приказы и их руководители в 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 [Электронный ресурс] // 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дела: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 источники. — 2012. — Т. III. — С. 321-369. <http://www.milhist.info/2012/12/19/molochnikov> (19.12.2012)
- Dunning, Chester S.L. Russia's First Civil War: The Time of Troubles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Romanov Dynas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enn State Press, 2001 ISBN 0-271-02074-1
外部連結
- http://www.vostlit.info/Texts/rus11/Budilo/text3.phtml?id=2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Инструкция благородному Самуилу Грушецкому, секретарю его королевского величества, посланнику при светлейшем гороле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Испанского и обеих Индий, данная в Варшаве, в 10-й день апреля месяца, 1612 г. // Иностранные сочинения и акты относящиеся до России, собранные К. М. Оболенским. — Ч. 3. — М., 1848. — С. I—II, 1-7 (2-я паг.).
- «Беседы о Смутном времени» на радио «Голос России».
- ^ 1.0 1.1 1.2 1.3 1.4 1.5 Time of Troubles | Russian histor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英語).
- ^ Алексеев Ю. Г.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допетровской России. СПб: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Олега Абышко. 2019: 143. ISBN 978-5-6041671-3-7.
- ^ Котошихин Г. К. О России в царствование Алексея Михайловича. Москва: РОССПЭН. 2000 (俄語).
- ^ Лисейцев Д. В. 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содержание и хронологические рамки понятия. Москва: Русская понорама. 2003: 317-328 (俄語).
- ^ 瓦·奧·克柳切夫斯基著, 左少興、徐天新等譯. 俄国史教程. 北京: 新華書店. 1996: 1 (中文).
- ^ Алексеев Ю. Г.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допетровской России. СПб: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Олега Абышко. 2019: 141–143. ISBN 978-5-60416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