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日琉同祖論: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okseng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Leowll留言 | 贡献
top
 
(未显示2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japanese|japanese=日琉同祖論|kana=にちりゅうどうそろん|romaji=Nichiryū dōsoron}}
{{japanese|japanese=日琉同祖論|kana=にちりゅうどうそろん|romaji=Nichiryū dōsoron}}


'''日琉同祖論'''指[[日本人]]與[[琉球人]](沖繩人)的起源是來自同一種族。
'''日琉同祖論'''指[[日本人]]與[[琉球人]](沖繩人)的起源是來自同一種族的一种论调


== 概要 ==
== 概要 ==
=== 向象賢的日琉同祖論 ===
=== 向象賢的日琉同祖論 ===
[[向象賢]](羽地按司朝秀)1650年编撰《[[中山世鑑]]》和《[[中山世譜]]》中記載,[[日本]][[源為朝]]的兒子是[[琉球國]][[舜天王朝]]建立者, 1187年至1237年在位。
[[向象賢]](羽地按司朝秀)1650年编撰《[[中山世鑑]]》和《[[中山世譜]]》中記載,日本[[源為朝]]的兒子是[[琉球國]][[舜天王朝]]建立者, 1187年至1237年在位。


根據《[[中山世鑑]]》記載,他是。[[保元之亂]]後,[[源為朝]]被[[流放]][[伊豆國]],因遇大風漂流至[[沖繩本島]],並與當地豪族[[南城市|大里]][[按司]]的妹妹結婚,生子尊敦(即後來的[[舜天]])。尊敦15歲時即成為[[浦添]][[按司]]。
根據《[[中山世鑑]]》記載,他是。[[保元之亂]]後,[[源為朝]]被[[流放]][[伊豆國]],因遇大風漂流至[[沖繩本島]],並與當地豪族[[南城市|大里]][[按司]]的妹妹結婚,生子尊敦(即後來的[[舜天]])。尊敦15歲時即成為[[浦添]][[按司]]。


1186年,[[天孫王朝]]第25代(末代)國王為重臣[[利勇]]所弒,[[琉球國]]大亂。舜天出兵平叛,誅滅[[利勇]]。因[[天孫王朝]]末代王無子,22歲的舜天遂於次年被群臣擁立為王。
1186年,[[天孫王朝]]第25代(末代)國王為重臣[[利勇]]所弒,琉球國大亂。舜天出兵平叛,誅滅利勇。因天孫王朝末代王無子,22歲的舜天遂於次年被群臣擁立為王。


舜天王事跡無從考證,又據有[[神話]]色彩,因此有些[[沖繩學]]學者對其真實性提出質疑。《[[保元物語]]》並中沒有關於源為朝渡琉的記載,有些學者據此認為[[源為朝]]根本就沒有漂泊至琉球的經歷,因此舜天王為[[源為朝]]之子係後世附會。<ref>《新稿·沖繩的歷史》,[[比嘉春潮]]著,三一書房,1970年出版,第62頁、60頁。</ref>甚至有學者認為舜天王本人就是一個杜撰的人物,琉球第一個國王「不是舜天,而是[[英祖 (琉球國王)|英祖]]」<ref name=history>《琉球的歷史》,[[宮城榮昌]]著,第33頁至35頁</ref>。
舜天王事跡無從考證,又據有[[神話]]色彩,因此有些[[沖繩學]]學者對其真實性提出質疑。《[[保元物語]]》並中沒有關於源為朝渡琉的記載,有些學者據此認為源為朝根本就沒有漂泊至琉球的經歷,因此舜天王為源為朝之子係後世附會。<ref>《新稿·沖繩的歷史》,[[比嘉春潮]]著,三一書房,1970年出版,第62頁、60頁。</ref>甚至有學者認為舜天王本人就是一個杜撰的人物,琉球第一個國王「不是舜天,而是[[英祖 (琉球國王)|英祖]]」<ref name=history>《琉球的歷史》,[[宮城榮昌]]著,第33頁至35頁</ref>。
[[琉球國]]末期政治家、[[歌人]][[向有恆]](宜灣親方朝保、[[三司官]])是[[親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支持「日琉同祖論」,他认为[[万葉集]]中的上代日本語与[[琉球方言]]兩者有很多共通点<ref name=history />。
琉球國末期政治家、[[歌人]][[向有恆]](宜灣親方朝保、[[三司官]])是[[親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支持「日琉同祖論」,他认为[[万葉集]]中的上代日本語与[[琉球方言]]兩者有很多共通点<ref name=history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第19行: 第19行: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http://ci.nii.ac.jp/naid/110006263122 石田正治 統合の言説としての日琉同祖論 Discourse of Integration : Consanguinity of Japan and Ryukyu 法政研究 61(3-4上巻), 725-762, 1995-03-20 九州大学]
*[http://ci.nii.ac.jp/naid/110006263122 石田正治 統合の言説としての日琉同祖論 Discourse of Integration : Consanguinity of Japan and Ryukyu 法政研究 61(3-4上巻), 725-762, 1995-03-20 九州大学] {{Wayback|url=http://ci.nii.ac.jp/naid/110006263122 |date=20160304134951 }}
*[http://ci.nii.ac.jp/naid/110006263460 石田正治 日琉同祖と沖縄人の個性(一) Consanguinity and Okinawas' Uniqueness 法政研究 70(3), 511-535, 2003-12-18 九州大学]
*[http://ci.nii.ac.jp/naid/110006263460 石田正治 日琉同祖と沖縄人の個性(一) Consanguinity and Okinawas' Uniqueness 法政研究 70(3), 511-535, 2003-12-18 九州大学]
*[http://ci.nii.ac.jp/naid/110006263491 石田正治 日琉同祖と沖縄人の個性(二) Consanguinity and Okinawans' Uniqueness (2) 法政研究 71(1), 1-50, 2004-07-15 九州大学]
*[http://ci.nii.ac.jp/naid/110006263491 石田正治 日琉同祖と沖縄人の個性(二) Consanguinity and Okinawans' Uniqueness (2) 法政研究 71(1), 1-50, 2004-07-15 九州大学] {{Wayback|url=http://ci.nii.ac.jp/naid/110006263491 |date=20160304195023 }}
*[http://ci.nii.ac.jp/naid/110006946259 三笘利幸 伊波普猷の「日琉同祖論」をめぐって: 初期の思想形成と変化を追う試み(1) Ifa Fuyu's 'Nichiryudosoron' : an Article about his early thought and change (1) 社会文化研究所紀要 62, 47-72, 2008-09九州国際大学]
*[http://ci.nii.ac.jp/naid/110006946259 三笘利幸 伊波普猷の「日琉同祖論」をめぐって: 初期の思想形成と変化を追う試み(1) Ifa Fuyu's 'Nichiryudosoron' : an Article about his early thought and change (1) 社会文化研究所紀要 62, 47-72, 2008-09九州国際大学] {{Wayback|url=http://ci.nii.ac.jp/naid/110006946259 |date=20160809114639 }}


==参见==
==参见==

2022年5月5日 (四) 08:10的最新版本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日琉同祖論
假名にちりゅうどうそろん
平文式罗马字Nichiryū dōsoron

日琉同祖論日本人琉球人(沖繩人)的起源是來自同一種族的一种论调。

概要

[编辑]

向象賢的日琉同祖論

[编辑]

向象賢(羽地按司朝秀)1650年编撰《中山世鑑》和《中山世譜》中記載,日本源為朝的兒子是琉球國舜天王朝建立者, 1187年至1237年在位。

根據《中山世鑑》記載,他是。保元之亂後,源為朝流放伊豆國,因遇大風漂流至沖繩本島,並與當地豪族大里按司的妹妹結婚,生子尊敦(即後來的舜天)。尊敦15歲時即成為浦添按司

1186年,天孫王朝第25代(末代)國王為重臣利勇所弒,琉球國大亂。舜天出兵平叛,誅滅利勇。因天孫王朝末代王無子,22歲的舜天遂於次年被群臣擁立為王。

舜天王事跡無從考證,又據有神話色彩,因此有些沖繩學學者對其真實性提出質疑。《保元物語》並中沒有關於源為朝渡琉的記載,有些學者據此認為源為朝根本就沒有漂泊至琉球的經歷,因此舜天王為源為朝之子係後世附會。[1]甚至有學者認為舜天王本人就是一個杜撰的人物,琉球第一個國王「不是舜天,而是英祖[2]

琉球國末期政治家、歌人向有恆(宜灣親方朝保、三司官)是親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支持「日琉同祖論」,他认为万葉集中的上代日本語与琉球方言兩者有很多共通点[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新稿·沖繩的歷史》,比嘉春潮著,三一書房,1970年出版,第62頁、60頁。
  2. ^ 2.0 2.1 《琉球的歷史》,宮城榮昌著,第33頁至35頁

外部連結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