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林京子: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使用DisamAssist清理消歧義連結:口音(改連結至口音 (社會語言學))。
 
(未显示7个用户的1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林 京子'''({{Lang-ja|はやし きょうこ}},{{Bd|1930年|8月28日|2017年|2月19日}}<ref>{{Cite news|title=作家の林京子さんが死去「祭りの場」「三界の家」|newspaper=産経新聞|date=2017-03-01|url=http://www.sankei.com/life/news/170301/lif1703010060-n1.html|accessdate=2017-03-01}}</ref>),[[本名]]'''宮崎京子''',是一位出身[[長崎市|長崎]]、幼年成長於上海[[虹口]]的[[小說家]]與[[散文家]]。1975年,以描寫長崎[[被爆者]]的作品《祭祀的廣場》({{Lang-ja|『祭りの場』}},或譯《祭場》)獲頒[[芥川獎]],隨後因寫作諸多相關主題作品為人所知。<ref name=":0">{{Cite web|title=日本書房》戰後日本的「他者/異物」:安部公房、後藤明生、林京子的「歸鄉」之路|url=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0388|accessdate=2019-12-30|work=Openbook閱讀誌|language=zh-hant}}</ref><ref>{{Cite web|title=超A評論》女作家筆下的長崎核爆 :以林京子、後藤美奈子的作品為例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url=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490114|accessdate=2019-12-30|last=自由評論網|work=talk.ltn.com.tw}}</ref>
'''林京子'''({{jpn|j=林 京子|hg=はやし きょうこ|rm=Hayashi Kyōko}},{{Bd|1930年|8月28日|2017年|2月19日|catIdx=Hayashi}}<ref>{{Cite news|title=作家の林京子さんが死去「祭りの場」「三界の家」|newspaper=産経新聞|date=2017-03-01|url=http://www.sankei.com/life/news/170301/lif1703010060-n1.html|accessdate=2017-03-01|archive-date=2019-12-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30163445/https://www.sankei.com/life/news/170301/lif1703010060-n1.html|dead-url=no}}</ref>),[[本名]]'''宮崎京子''',是一位出身[[長崎市|長崎]]、幼年成長於上海[[虹口]]的[[小說家]]與[[散文家]]。1975年,以描寫長崎[[被爆者]]的作品《祭祀的廣場》({{Lang-ja|『祭りの場』}},或譯《祭場》)獲頒[[芥川獎]]<ref>{{Cite journal|title=林京子的《祭祀的廣場》裡的「生」與「死」-從敘述者的「我」的視點來看|url=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7272226-201406-201407070006-201407070006-81-100|last=林雪星|date=2014-06-01|journal=台灣日本語文學報|issue=35|doi=10.6205/jpllat.35.201406.05|issn=1727-2226|access-date=2019-12-30|archive-date=2020-03-2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2016470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7272226-201406-201407070006-201407070006-81-100|dead-url=no}}</ref>,隨後因寫作諸多相關主題作品為人所知。<ref name=":0">{{Cite web|title=日本書房》戰後日本的「他者/異物」:安部公房、後藤明生、林京子的「歸鄉」之路|url=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0388|accessdate=2019-12-30|work=Openbook閱讀誌|language=zh-hant|archive-date=2020-09-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29104051/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0388|dead-url=no}}</ref><ref>{{Cite web|title=超A評論》女作家筆下的長崎核爆 :以林京子、後藤美奈子的作品為例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url=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490114|accessdate=2019-12-30|last=自由評論網|work=talk.ltn.com.tw|archive-date=2019-12-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30163441/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490114|dead-url=no}}</ref><ref>{{Cite web|title=原爆受害作家林京子之上海经历的文学意义-手机知网|url=http://wap.cnki.net/lunwen-1013275936.html|accessdate=2019-12-30|work=wap.cnki.net|archive-date=2019-12-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30164919/http://wap.cnki.net/lunwen-1013275936.html|dead-url=no}}</ref>


== 生平簡介 ==
== 生平 ==
1930年,宮崎京子出生於[[長崎市]][[東山手]]町。因父親工作關係,在不足一歲時就與家人一同遷居上海虹口密勒路(現稱[[峨嵋路]])上一[[弄堂]]。此後,附近的[[黃浦江]]周圍地區是成長的主要環境。<ref name=":0" />
1930年,宮崎京子出生於[[長崎市]][[東山手]]町。因父親工作關係,在不足一歲時就與家人一同遷居上海虹口密勒路(現稱[[峨嵋路]])上一[[弄堂]]。此後,附近的[[黃浦江]]周圍地區是成長的主要環境。<ref name=":0" />


1932年及1937年,在[[一·二八事變]]及[[淞滬會戰]]發生前後被送回長崎躲避戰禍。<ref name=":0" />
1932年及1937年,在[[一·二八事變]]及[[淞滬會戰]]發生前後被送回長崎躲避戰禍。<ref name=":0" />


1945年2月,的父親因獲知日本可能將戰敗,讓妻子先攜帶與姐妹回日本。因上海與長崎間的海域已遭美軍封鎖,他們由陸路經[[滿洲國]]及[[朝鮮日據時期|朝鮮]],再乘船前往長崎。抵達[[諫早市|諫早]]後,母親欲將轉入當地[[中學]]就讀,但遭[[校長]]排斥拒絕;後轉入[[長崎縣立大學#歷史|長崎高等女學校]]。<ref name=":0" />
1945年2月,的父親因獲知日本可能將戰敗,讓妻子先攜帶與姐妹回日本。因上海與長崎間的海域已遭美軍封鎖,他們由陸路經[[滿洲國]]及[[朝鮮日據時期|朝鮮]],再乘船前往長崎。抵達[[諫早市|諫早]]後,母親欲將轉入當地[[中學]]就讀,但遭[[校長]]排斥拒絕;後轉入[[長崎縣立大學#歷史|長崎高等女學校]]。<ref name=":0" />


入學後,因[[口音]]與語言理解差異與同學產生隔閡。不久,又在當地經歷[[長崎市原子彈爆炸|長崎原爆]];此後,因身為被爆者屢遭歧視與排擠。<ref name=":0" />
入學後,因[[口音 (社會語言學)|口音]]與語言理解差異與同學產生隔閡。不久,又在當地經歷[[長崎市原子彈爆炸|長崎原爆]];此後,因身為被爆者屢遭歧視與排擠。<ref name=":0" />


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發表後,開始期盼再訪上海,但同時也因日本社會的反應與兒時記憶的連結而感到猶豫。此後,在社會潮流與氛圍中,開始撰寫以兒時記憶為題材的作品,並在1979年發表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米歇爾的口紅》({{Lang-ja|『ミッシェルの口紅』}});在《米歇爾的口紅》中,寫出了對上海的眷戀,也使用兒童的視角描繪出其中不同角色的多重空間與權利角力關係<ref>{{Cite book|chapter=|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9RzgPAAACAAJ&dq=%E3%83%9F%E3%83%83%E3%82%B7%E3%82%A7%E3%83%AB%E3%81%AE%E5%8F%A3%E7%B4%85&hl=zh-TW&sa=X&ved=0ahUKEwiwxuO7493mAhVEG6YKHar1Am0Q6AEIKTAA|publisher=講談社|date=2001|isbn=978-4-06-198243-7|language=ja|last=林京子|title=上海 ; ミッシェルの口紅: 林京子中国小説集|first=|year=|location=|pages=}}</ref>。<ref name=":0" />
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發表後,開始期盼再訪上海,但同時也因日本社會的反應與兒時記憶的連結而感到猶豫。此後,在社會潮流與氛圍中,開始撰寫以兒時記憶為題材的作品,1975年憑藉《祭場》獲得第77屆芥川獎,並在1979年發表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米歇爾的口紅》({{Lang-ja|『ミッシェルの口紅』}});在《米歇爾的口紅》中,寫出了對上海的眷戀,也使用兒童的視角描繪出其中不同角色的多重空間與權利角力關係<ref>{{Cite book|chapter=|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9RzgPAAACAAJ&dq=%E3%83%9F%E3%83%83%E3%82%B7%E3%82%A7%E3%83%AB%E3%81%AE%E5%8F%A3%E7%B4%85&hl=zh-TW&sa=X&ved=0ahUKEwiwxuO7493mAhVEG6YKHar1Am0Q6AEIKTAA|publisher=講談社|date=2001|isbn=978-4-06-198243-7|language=ja|last=林京子|title=上海 ; ミッシェルの口紅: 林京子中国小説集|first=|year=|location=|pages=}}</ref>。<ref name=":1">{{Cite journal|title=論林京子文學裡戰爭表象的上海-以《蜜雪兒的口紅》及《上海》為主|url=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2075356X-201312-201403100019-201403100019-23-46|last=林雪星|date=2013-12-30|journal=淡江日本論叢|issn=2075-356X|access-date=2019-12-30|archive-date=2019-12-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30164246/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3Fdocid%3D2075356X-201312-201403100019-201403100019-23-46|dead-url=no}}</ref><ref name=":0" />


1981年8月,藉由參加[[旅行團]]重返上海,並在返回日本後寫成長篇小說《上海》({{Lang-ja|『上海』}});其中,藉由小說敘述者描繪了自己在再訪上海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同時,因日本[[反核運動]]的社會內部紛爭、在[[美國]]生活的經驗、[[冷戰]]的局勢、[[中日關係]]的變化等,對於相關事物的看法逐漸深廣。<ref name=":0" />
1981年8月,藉由參加[[旅行團]]重返上海,並在返回日本後寫成長篇小說《上海》({{Lang-ja|『上海』}});其中,藉由小說敘述者描繪了自己在再訪上海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同時,因日本[[反核運動]]的社會內部紛爭、在[[美國]]生活的經驗、[[冷戰]]的局勢、[[中日關係]]的變化等,對於相關事物的看法逐漸深廣。<ref name=":1" /><ref name=":0" />

== 語錄 ==

* 「我一直認為,原子彈和放射性物質的問題是全人類的問題,是事關每一個人生命的問題。」<ref>{{Cite web|title=林京子作品在意大利獲得反響 – 明報月刊|url=https://mingpaomonthly.com/%e6%9e%97%e4%ba%ac%e5%ad%90%e4%bd%9c%e5%93%81%e5%9c%a8%e6%84%8f%e5%a4%a7%e5%88%a9%e7%8d%b2%e5%be%97%e5%8f%8d%e9%9f%bf/|accessdate=2019-12-30|language=zh-TW|archive-date=2019-12-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30164635/https://mingpaomonthly.com/%E6%9E%97%E4%BA%AC%E5%AD%90%E4%BD%9C%E5%93%81%E5%9C%A8%E6%84%8F%E5%A4%A7%E5%88%A9%E7%8D%B2%E5%BE%97%E5%8F%8D%E9%9F%BF/|dead-url=no}}</ref>


== 參見 ==
== 參見 ==


* [[安部公房]]
*[[安部公房]]
* [[後藤明生]]
*[[後藤明生]]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第23行: 第27行:


{{authority control}}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Hayashi, Kyoko}}
[[Category:日本女性小說家]]
[[Category:日本女性小說家]]
[[Category:芥川獎獲獎者]]
[[Category:芥川獎獲獎者]]

2022年7月17日 (日) 16:01的最新版本

林京子(日语:林 京子はやし きょうこ Hayashi Kyōko,1930年8月28日—2017年2月19日[1]),本名宮崎京子,是一位出身長崎、幼年成長於上海虹口小說家散文家。1975年,她以描寫長崎被爆者的作品《祭祀的廣場》(日语:『祭りの場』,或譯《祭場》)獲頒芥川獎[2],隨後因寫作諸多相關主題作品為人所知。[3][4][5]

生平

[编辑]

1930年,宮崎京子出生於長崎市東山手町。因父親工作關係,她在不足一歲時就與家人一同遷居上海虹口密勒路(現稱峨嵋路)上一弄堂。此後,附近的黃浦江周圍地區是她成長的主要環境。[3]

1932年及1937年,她在一·二八事變淞滬會戰發生前後被送回長崎躲避戰禍。[3]

1945年2月,她的父親因獲知日本可能將戰敗,讓妻子先攜帶她與姐妹回日本。因上海與長崎間的海域已遭美軍封鎖,他們由陸路經滿洲國朝鮮,再乘船前往長崎。抵達諫早後,母親欲將她轉入當地中學就讀,但遭校長排斥拒絕;後轉入長崎高等女學校[3]

入學後,她因口音與語言理解差異與同學產生隔閡。不久,她又在當地經歷長崎原爆;此後,她因身為被爆者屢遭歧視與排擠。[3]

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發表後,她開始期盼再訪上海,但同時也因日本社會的反應與兒時記憶的連結而感到猶豫。此後,在社會潮流與氛圍中,她開始撰寫以兒時記憶為題材的作品,1975年憑藉《祭場》獲得第77屆芥川獎,並在1979年發表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米歇爾的口紅》(日语:『ミッシェルの口紅』);在《米歇爾的口紅》中,她寫出了對上海的眷戀,也使用兒童的視角描繪出其中不同角色的多重空間與權利角力關係[6][7][3]

1981年8月,她藉由參加旅行團重返上海,並在返回日本後寫成長篇小說《上海》(日语:『上海』);其中,她藉由小說敘述者描繪了自己在再訪上海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同時,她因日本反核運動的社會內部紛爭、在美國生活的經驗、冷戰的局勢、中日關係的變化等,她對於相關事物的看法逐漸深廣。[7][3]

語錄

[编辑]
  • 「我一直認為,原子彈和放射性物質的問題是全人類的問題,是事關每一個人生命的問題。」[8]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作家の林京子さんが死去「祭りの場」「三界の家」. 産経新聞. 2017-03-01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2. ^ 林雪星. 林京子的《祭祀的廣場》裡的「生」與「死」-從敘述者的「我」的視點來看. 台灣日本語文學報. 2014-06-01, (35) [2019-12-30]. ISSN 1727-2226 请检查|issn=值 (帮助). doi:10.6205/jpllat.35.2014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日本書房》戰後日本的「他者/異物」:安部公房、後藤明生、林京子的「歸鄉」之路. Openbook閱讀誌.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中文(繁體)). 
  4. ^ 自由評論網. 超A評論》女作家筆下的長崎核爆 :以林京子、後藤美奈子的作品為例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talk.ltn.com.tw.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5. ^ 原爆受害作家林京子之上海经历的文学意义-手机知网. wap.cnki.net.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6. ^ 林京子. 上海 ; ミッシェルの口紅: 林京子中国小説集. 講談社. 2001. ISBN 978-4-06-198243-7 (日语). 
  7. ^ 7.0 7.1 林雪星. 論林京子文學裡戰爭表象的上海-以《蜜雪兒的口紅》及《上海》為主. 淡江日本論叢. 2013-12-30 [2019-12-30]. ISSN 2075-356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8. ^ 林京子作品在意大利獲得反響 – 明報月刊.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