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Sth60/試驗:香港公營房屋樓宇設計類型 - 舊長型: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未显示2个用户的3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舊長型'''(英語:Old slab),又稱'''舊式長型'''及'''長型大廈'''(Slab block),是[[香港公共房屋|香港公營房屋]]其中一建築大廈設計,遍布全港各區。
'''舊長型'''(英語:Old slab),又稱'''舊式長型'''及'''長型大廈'''(Slab block),是[[香港公共房屋|香港公營房屋]]其中一系列之住宅建築設計,主要泛指由[[香港房屋委員會]](以及其前身)規劃、設計及發展的長條形狀住宅建築,遍布全港各區。


實際上,舊長型這個名字是統稱及專有詞彙、等同今天的[[非標準設計大廈]],絕對不是指某一款建築大廈之設計,而此詞彙其實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泛指在1987年之前興建落成的各類長條形狀住宅建築,所以從建築設計、終飾、外貌、單位款式大小、布局等均不會完全相同,可謂百花齊放、形式多變。
實際上,"舊長型" 這個名字是統稱及專有詞彙、等同今天的 "[[非標準設計大廈]]",絕對不是指某一款建築類型之設計此詞彙其實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泛指在1987年之前興建落成的各類長條形狀住宅建築,所以從建築設計、終飾、外貌、單位款式大小、布局等均不會完全相同,可謂百花齊放、形式多變。


舊長型一詞只可指由徙置事務處、工務司署、屋宇建設委員會(不論是聘請私人建築事務所、還是內部建築師)設計建造的長條形狀大廈;房屋協會及其他建屋團體則有另外專有詞彙以描述同樣是長條形狀之建築設計。
"舊長型" 一詞只可指由徙置事務處、工務司署、屋宇建設委員會(不論是聘請私人建築事務所、還是內部建築師)設計建造的長條形狀大廈;房屋協會及其他建屋團體則有另外專有詞彙以描述同樣是長條形狀之建築設計。

access corridor block 向街走廊式大廈<ref>{{Cite web|title=公務員事務局 - 搜尋政府部門常用辭彙(房屋地政)|url=https://www.csb.gov.hk/hkgcsb/glossary/glossary_tc.php}}</ref>


== 歷史與概述 ==
== 歷史與概述 ==
1973年,屋宇建設委員會重組為房委會及房屋署後,接收了17個政府廉租屋、屋建會的10個廉租屋邨和所有徙置大廈;這些屋邨擁有不同設計,為了便管理房委會將這些長條形的大廈統稱為'''長型大廈''',隨後房委會當設計了'''新長型大廈'''後便[[返璞词|返稱]]為'''[[舊長型大廈|舊長型]]大廈'''。
1973年,屋宇建設委員會重組為房委會及房屋署後,接收了17個政府廉租屋、屋建會的10個廉租屋邨和所有徙置大廈;這些屋邨擁有不同設計,為了便管理房委會將這些長條形的大廈統稱為 '''"長型大廈"''',隨後房委會當設計了 '''"新長型大廈"''' 後便[[返璞词|返稱]]為 '''"[[舊長型大廈|舊長型]]大廈"'''。


== [[舊長型大廈|舊長型(Old Slab, OS)]] ==
== [[舊長型大廈|舊長型(Old Slab, OSL)]] ==
=== [[徙置區|徙置大廈(Resettlement Block, RB)]] ===
=== [[徙置區|徙置大廈(Resettlement Block, RB)]] ===
徙置大廈的出現,要追溯到1953年於石硤尾多個木屋區發生[[石硤尾大火]]事件,基於形勢嚴峻、令大量木屋區居民慘痛失去家園。
大部份徙置大廈的天台會搭建一間[[天台小學]]等設施,讓徙置區內的兒童得到教育,這種設計是因應香港環境而誕生、英國排屋並沒有<ref name=":3" />,而且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

不久,香港政府選擇原有鄰近木屋區之山邊興建包寧平房;只是因不敷應用而改為興建多層住宅大廈:徙置大廈,望迅速安置災民,它就是 "石硤尾徙置區" (今天的[[石硤尾邨]])。

其實在徙置大廈出現之前,已經有各志願團體興建公營房屋,最好例子不得不提僅[[模範邨]]及[[上李屋邨]]、它們都率先提供出租單位,為全香港首兩個有真正實現公營房屋概念之公共屋邨。至於當時[[香港殖民地時期#%E9%A6%99%E6%B8%AF%E6%94%BF%E5%BA%9C|香港政府]]其實並非無為低下階層制訂房屋政策,早在徙置大廈建成之前,已經密謀;然而計劃與落實進度非常緩慢,以致未能

大部份徙置大廈的天台會搭建一間[[天台小學]]等設施,讓徙置區內的兒童得到教育,這種設計是因應香港環境而誕生(英國排屋並沒有此設計),而且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ref name=":3" />。

1980年代初期,為改善全港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環境,政府決定將徙置區等乙類屋邨重建成甲類屋邨,更為部份徙置大廈進行改建工程及新增中文漢字命名,如翠屏邨的第17座、及後獲命名為 "翠松樓" <ref name=":1">{{cite news|url=https://mmis.hkpl.gov.hk/coverpage/-/coverpage/view?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hsf=%E7%BF%A0%E5%B1%8F%E9%81%93%E9%82%A8&p_r_p_-1078056564_c=QF757YsWv5%2B18%2FP68muQtwNUTHLCvadg&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o=38&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actual_q=%28%20verbatim_dc.collection%3A%28%22Old%5C%20HK%5C%20Newspapers%22%29%20%29%20AND+%28%20%28%20allTermsMandatory%3A%28true%29%20OR+all_dc.title%3A%28%E7%BF%A0%E5%B1%8F%E9%81%93%E9%82%A8%29%20OR+all_dc.creator%3A%28%E7%BF%A0%E5%B1%8F%E9%81%93%E9%82%A8%29%20OR+all_dc.contributor%3A%28%E7%BF%A0%E5%B1%8F%E9%81%93%E9%82%A8%29%20OR+all_dc.subject%3A%28%E7%BF%A0%E5%B1%8F%E9%81%93%E9%82%A8%29%20OR+fulltext%3A%28%E7%BF%A0%E5%B1%8F%E9%81%93%E9%82%A8%29%20OR+all_dc.description%3A%28%E7%BF%A0%E5%B1%8F%E9%81%93%E9%82%A8%29%20%29%20%29&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sort_field=dc.publicationdate_bsort&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sort_order=asc|title=翠屏道邨第十七座 已重建成新型大廈 設備齊全有煤氣供應及抽氣系統|work=華僑日報|date=1980-04-21|accessdate=2022-02-11}}</ref>。

==== 第一型(Mark I)<ref>{{Cite book|title=Design DNA of Mark I: 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rototype 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公屋原型|last=衛翠芷|publisher=MCCM Creations|year=|isbn=978-988-77238-1-3|date=2019年9月|pages=}}</ref> ====

===== 簡述 =====
香港最早期徙置大廈,亦屬於較早一批 "多層實驗樓宇" 之公共房屋{{Notetag|據衛翠芷之著作《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公屋原型》所述,"多層實驗樓宇" 詞彙是當時香港政府內部使用的術語,未曾見於民間使用}}<ref name=":0" /><ref>工務司備忘錄 . 參考編號:A.O. 1263/53,HKRS310-1-1 . 1954年1月14日</ref>。

第一型徙置大廈由時任工務司署署理總建築師諾頓(George P Norton)設計<ref name=":0">{{Cite book|title=Design DNA of Mark I: 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rototype 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公屋原型|last=衛翠芷|publisher=MCCM Creations|year=|isbn=978-988-77238-1-3|date=2019年9月|pages=P.90}}</ref>,不過,由[[石硤尾大火]]事件過後、到首座第一型徙廈之初步設計提案於1954出現,僅僅相距約數星期,若然論第一型徙廈設計要數星期之內從 "零" 誕生,實屬枯木生花,遑論該提案已經盤算樓宇詳細選址及設計?所以建築師必然參照過往之類近建築、並且短時間内修改成合適安置災民之住宅設計;更可能是政府早在石硤尾大火事件之前,。

但其實是參照英國部份舊式排屋{{Notetag|不同在於英國排屋沒有設立天台小學等設施}}、[[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及廣東道已婚警察宿舍{{Notetag|不同在於廣東道已婚警察宿舍設有升降機、洗衣房等設施,而每個單位設有獨立廚房及陽台;不過廁所及淋浴間仍要公用,但並非設在兩翼中央部份,而是每翼的尾端}}之建築而設計,尤其 "兩個互相靠背的單位" 的設計、甚至在包寧平房及[[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均擁有此設計<ref name=":0" />。這些排屋分為上下兩層,每隔幾座房屋就設立一個小型空間、僅有一層;至於原有公廁之範圍、後來則改為雜物房之用;這些排屋從尖型屋頂中間 "劏開",就是兩個互相靠背的單位了<ref name=":3">{{Cite web|title=ways of seeing:探尋公屋原型之謎 - 20201004 - CULTURE & LEISURE|url=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201004/1601749971137/ways-of-seeing-%E6%8E%A2%E5%B0%8B%E5%85%AC%E5%B1%8B%E5%8E%9F%E5%9E%8B%E4%B9%8B%E8%AC%8E|author=明報OL網|date=2020-10-04}}</ref>。

第一型徙廈主要分布於[[新九龍]]。直到1970年代中期、未有作改裝的第一型徙廈於1975年起陸續拆卸;當中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是最後一座清拆的第一型徙廈,於1996年拆卸。與此同時,部份公共屋邨將原來第一型徙廈設計改建成 "改裝第一型"。

因為初時設計僅為迅速安置災民,故此缺乏合理設施與環境配合,多數徙置大廈的居住環境惡劣,更被華僑日報等稱為「白鴿籠式樓宇」<ref name=":1" />。

===== 外觀及終飾 =====
俯瞰而望呈H字或工字形。最初設計為樓高6層,後來增加為7層。

===== 屋宇設備 =====
可謂簡陋不已,甚至比當時建築條例所訂之 "最低規格" 還要低。

整座樓宇沒有裝設任何[[升降機]];只有4條樓梯、各自設置在大廈各翼尾端。

單位內沒有供應自來水,所有與 "水" 有關都要使用公用水源(來源詳見下文)。

建成初時沒有任何電力供應,僅依靠住戶用燃料為屋內照明;直到60年代初住戶可以自行申請接駁電力。

同時,所有住戶需要到連接兩翼中間的部份如廁,該部份正正是公共廁格,分成男女、比例各半;另外設有洗滌間、有公共自來水。洗澡則需要到公用浴室,但沒有自來水、男女各自有7格。


==== 第一型(Mark I) ====
===== 單位 =====
每個單位約10至20[[平方米]],因為空間狹窄、大部份住戶會自行搭建閣樓。但單位不設獨立[[廁所]],所謂 "[[廚房]]" 只是每個單位門口外之走廊空間、住戶均需在這裡烹飪。
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建築師諾頓(George P Norton)設計;不過是參照英國的部份舊式排屋{{Notetag|不同在於英國排屋沒有設立天台小學等設施}}、[[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及廣東道已婚警察宿舍{{Notetag|不同在於廣東道已婚警察宿舍設有升降機、洗衣房等設施,而每個單位設有獨立廚房及陽台;不過廁所及淋浴間仍要公用,但並非設在兩翼中央部份,而是每翼的尾端}}的建築而設計,尤其「兩個互相靠背的單位」的設計、甚至在包寧平房及[[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均擁有此設計。這些排屋分為上下兩層,每隔幾座房屋就設立一個小型空間、僅有一層;至於原有公廁之範圍、後來則改為雜物房之用;這些排屋從尖型屋頂中間「劏開」,就是兩個互相靠背的單位了<ref name=":3">{{Cite web|title=ways of seeing:探尋公屋原型之謎 - 20201004 - CULTURE & LEISURE|url=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201004/1601749971137/ways-of-seeing-%E6%8E%A2%E5%B0%8B%E5%85%AC%E5%B1%8B%E5%8E%9F%E5%9E%8B%E4%B9%8B%E8%AC%8E|author=明報OL網|date=2020-10-04}}</ref>。


據前房屋署建築師衞翠芷所述,因應她工作多年的經驗、考究第一型徙廈單位的長闊尺寸,擁有至少3種傢俬布局<ref name=":3" />。
據前房屋署建築師衞翠芷所述,因應她工作多年的經驗、考究第一型徙廈單位的長闊尺寸,擁有至少3種傢俬布局<ref name=":3" />。
第40行: 第77行:
|石硤尾邨(1975年)
|石硤尾邨(1975年)
|黃大仙下邨第8座長欣樓(1996年)
|黃大仙下邨第8座長欣樓(1996年)
|
|為香港最早期徙置大廈、亦為較早期的公共房屋大廈,從俯瞰而望呈H字形,樓高只有5至7層,沒有裝設任何[[升降機]];每個單位約10至20[[平方米]],但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所以連接兩翼中間的部份就是用作公共廁格和廚房。


這些徙廈主要分布於[[新九龍]]。直到1970年代中期,而未有作改裝的第一型徙廈於1975年起陸續拆卸;當中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是最後一座清拆的第一型徙廈,於1996年拆卸。部份公共屋邨將原本的第一型徙廈設計改建成'''「改裝第一型」'''(見下)。
|[[石硤尾邨]]、[[大坑東邨]]、[[李鄭屋邨]]、[[樂富邨]]、[[黃大仙下邨]]、[[翠屏邨]]、[[柴灣邨]]、[[佐敦谷邨]]
|[[石硤尾邨]]、[[大坑東邨]]、[[李鄭屋邨]]、[[樂富邨]]、[[黃大仙下邨]]、[[翠屏邨]]、[[柴灣邨]]、[[佐敦谷邨]]
|[[File:Hong Kong (27637349323).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典型徙置區,地點暫不詳]][[File:SKM Estate BLK37.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石硤尾邨]]第37座]][[File:觀塘徙置區 Kwun Tong Resettlement Area 翠屏邨 Tsui Ping Estate 雞寮, 1966.jpg|左|缩略图|152x152像素|[[翠屏邨]] - 觀塘徙置區(左後方一排樓宇)]]
|[[File:SKM Estate BLK37.jpg|150x150像素]][[石硤尾邨]]第37座
|
|
{| class="wikitable"
!
!樓宇平面圖
|-
!標準
|
* [https://fs.mingpao.com/ldy/20201004/s00014/5d28c029b5ef35c84c64a4eb9c668fb6.jpg 標準樓層、立面及局部剖面]
|}
|-
|-
|'''[[徙置區#改裝第一型|改裝第一型]]'''
|'''[[徙置區#改裝第一型|改裝第一型]]'''
第59行: 第101行:
|
|
|[[石硤尾邨]]、[[大坑東邨]]、[[柴灣邨]]、[[佐敦谷邨]]、[[紅磡邨|大環山邨(紅磡邨)]]
|[[石硤尾邨]]、[[大坑東邨]]、[[柴灣邨]]、[[佐敦谷邨]]、[[紅磡邨|大環山邨(紅磡邨)]]
|[[File:HK MeiHoHouse Wall.jpg|150x150像素]][[石硤尾邨]]第41座 - 美荷樓
|[[File:HK MeiHoHouse Wall.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石硤尾邨]]第41座 - 美荷樓]]
|
|
|-
|-
第68行: 第110行:
| colspan="2" |大坑東邨東新樓(1980年)
| colspan="2" |大坑東邨東新樓(1980年)
| colspan="2" |大坑東邨東新樓(2001年)
| colspan="2" |大坑東邨東新樓(2001年)
|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之中出現,為非常稀有的型號,固然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但有此型號或許是在改建為'''「改裝第一型」'''時候因出錯而成。
|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之中出現,為非常稀有的型號,固然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但有此型號或許是在改建為 "改裝第一型" 時候因出錯而成。




第84行: 第126行:
|長沙灣工廠大廈第1座(1990年)
|長沙灣工廠大廈第1座(1990年)
|柴灣工廠大廈(2012年9月改裝)
|柴灣工廠大廈(2012年9月改裝)
|參考了第一、二型徙置大廈的設計,並用於徙置事務處(房委會及房屋署)的旗下工廠大廈,不同的是這些大廈每層的樓底較高,而且雖然沒有升降機、卻設有斜道供搬運貨物。如徙置大廈一樣,每個單位並沒有廁所,在H形中間一劃部份就是[[公廁]]。
|參考了第一、二型徙置大廈的設計,並用於徙置事務處(房委會及房屋署)的旗下工廠大廈,不同的是這些大廈每層的樓底較高,而且雖然沒有升降機、卻設有斜道供搬運貨物。如徙置大廈一樣,每個單位並沒有廁所,在 "H" 形中間一劃部份就是[[公廁]]。


絕大部份工廠大廈均已拆卸,除了[[華廈邨|柴灣工廠邨大廈(華廈邨)]],樓高5層,改建前並無[[升降機]]設施,改建前全座共378個[[工廠]]單位,每個單位標準面積為{{convert|18|sqm|sqft|abbr=on}}。
絕大部份工廠大廈均已拆卸,除了[[華廈邨|柴灣工廠邨大廈(華廈邨)]],樓高5層,改建前並無[[升降機]]設施,改建前全座共378個[[工廠]]單位,每個單位標準面積為{{convert|18|sqm|sqft|abbr=on}}。
|[[長沙灣工廠大廈|長沙灣工廠大廈第1座]]、[[大窩口工廠大廈]]、[[柴灣工廠大廈]]
|[[長沙灣工廠大廈|長沙灣工廠大廈第1座]]、[[大窩口工廠大廈]]、[[華廈邨|柴灣工廠大廈]]
|[[File:Chai Wan Factory Estate 201212.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華廈邨|柴灣工廠邨大廈]]]]
|
|
{| class="wikitable"
|[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4/1604291904b0c9ecb1a3703d36.jpg 樓宇平面圖]
!
!樓宇平面圖
|-
!'''柴灣工廠邨大廈'''
|
* [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4/1604291904b0c9ecb1a3703d36.jpg 標準樓層]
|}
|-
|-
| colspan="2" |2000年代(改建為出租公營房屋)
| colspan="2" |2000年代(改建為出租公營房屋)
第98行: 第148行:





改建過程會維持結構外型,但要在部份樓板開洞作為天井,讓大部份改建後的住宅單位的起居室及洗手間作通風及採光之用;另外加裝2部升降機、方便居民上落。地面則增設入囗大閘、保安櫃位並採用封閉式物業管理、加設屋邨物業服務辦事處、互助委員會辦事處、7間商舖、歷史展覽區、機電設施、上落貨區、公共廁所及園林等設施。

改建過程會維持結構外型,但要在部份樓板開洞作為天井,讓大部份改建後的住宅單位的起居室及洗手間作通風及採光之用;另外加裝2部升降機、方便居民上落。

地面則增設入囗大閘、保安櫃位並採用封閉式物業管理、加設屋邨物業服務辦事處、互助委員會辦事處、7間商舖、歷史展覽區、機電設施、上落貨區、公共廁所及園林等設施。


大廈共提供187個出租公屋住宅單位,室內樓面面積由約190至410平方呎不等,屬開放式。
大廈共提供187個出租公屋住宅單位,室內樓面面積由約190至410平方呎不等,屬開放式。
|柴灣工廠邨大廈([[華廈邨]]華欣樓)
|柴灣工廠邨大廈([[華廈邨]]華欣樓)
|[[File:Wah Ha Estate (full view).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華廈邨]]華欣樓]]
|
|
{| class="wikitable"
|樓宇平面圖:[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409/14091202354f071ecb8a2ca99f.jpg 地下]、[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409/140912024124e65dfa7e24c8a9.jpg 一樓]、[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409/14091202504845ba9035e6b107.jpg 二樓]、[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409/1409120258eab3f204e36b3faf.jpg 五樓]
!
!樓宇平面圖
|-
!華廈邨華欣樓
|
* [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409/14091202354f071ecb8a2ca99f.jpg 地下]
* [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409/140912024124e65dfa7e24c8a9.jpg 1樓]
* [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409/14091202504845ba9035e6b107.jpg 2樓]
* [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409/1409120258eab3f204e36b3faf.jpg 5樓]
|}
{| class="wikitable"
!
!單位平面圖
|-
!華廈邨華欣樓
|
* [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6/1606010211c09ee77094a5849e.jpg F1]
* [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6/16060102110ed5fa5b5ac91a3f.jpg F2]
* [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6/1606010212f886be6af4a4444c.jpg S1]
* [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6/1606010212ee13b1adc4011a9e.jpg S2]
* [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6/160601021275f328de282fa9e9.jpg S3]
|}



單位平面圖:[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6/1606010211c09ee77094a5849e.jpg F1]、[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6/16060102110ed5fa5b5ac91a3f.jpg F2]、[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6/1606010212f886be6af4a4444c.jpg S1]、[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6/1606010212ee13b1adc4011a9e.jpg S2]、[https://cyclub.happyhongkong.com/attachments/month_1606/160601021275f328de282fa9e9.jpg S3]
|-
|-
|長板形(I字形)
|長板形(I字形)
第114行: 第189行:
|
|
|
|
|[[長沙灣工廠大廈|長沙灣工廠大廈第4、5座]]
|[[長沙灣工廠大廈]]第4、5座
|[[File:Csw factory.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長沙灣工廠大廈]]]][[File:Csw factory blk5.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長沙灣工廠大廈]]第4、5座]][[File:Csw factory 02.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長沙灣工廠大廈]]內部斜道]]
|
|
|
|-
|-
第122行: 第197行:
| colspan="2" |佐敦谷工廠大廈(1959年)
| colspan="2" |佐敦谷工廠大廈(1959年)
| colspan="2" |佐敦谷工廠大廈(某一結構、1983年)
| colspan="2" |佐敦谷工廠大廈(某一結構、1983年)
|與H字形的第一型不同,佐敦谷工廠大廈因為土地不足的關係,興建成了一幢外觀像反轉了的4字型的工廠大廈(實則是缺失了第一型的某個部份)
|與 "H" 字形的第一型不同,佐敦谷工廠大廈因為土地不足的關係,興建成了一幢外觀像反轉了的 "4" 字型的工廠大廈(實則是缺失了第一型的某個部份)
|[[佐敦谷工廠大廈]]
|[[佐敦谷工廠大廈]]
|
| rowspan="2" |[[File:JORDAN VALLEY ESTATE INDUSTY BUILDING.JPG|150x150像素]][[荔景邨|佐敦谷工廠大廈]]
|
|
|-
|-
|長板形(U字形)
|長板形(U字形)
| colspan="2" |1980年代(從4字形大廈拆卸而成)
| colspan="2" |1980年代(從 "4字形" 大廈拆卸而成)
| colspan="2" |佐敦谷工廠大廈(1983年)
| colspan="2" |佐敦谷工廠大廈(1983年)
| colspan="2" |佐敦谷工廠大廈(整座、2005年)
| colspan="2" |佐敦谷工廠大廈(整座、2005年)
|因應政府發展[[牛頭角]]的計劃,把佐敦谷工廠大廈的西翼拆掉、用來興建新的[[牛頭角巴士總站]],大廈外觀又變成了U字型,直到拆卸前為止
|因應政府發展[[牛頭角]]的計劃,把佐敦谷工廠大廈的西翼拆掉、用來興建新的[[牛頭角巴士總站]],大廈外觀又變成了 "U" 字型,直到拆卸前為止
|[[佐敦谷工廠大廈]]
|[[佐敦谷工廠大廈]]
|[[File:JORDAN VALLEY ESTATE INDUSTY BUILDING.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荔景邨|佐敦谷工廠大廈]]]]
|
|
|}
|}
第160行: 第236行:
|柴灣邨第23至25座(1975年)
|柴灣邨第23至25座(1975年)
|樂富邨第21座(1996年)
|樂富邨第21座(1996年)
|第二型徙廈早於1959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布於[[新九龍]]、[[荃灣]]和[[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與第一型最大分別的是第二型是由三條梯間相連兩翼的,以致徙廈俯瞰外觀呈字形;而第一型的就只有一條。值得一提是第二型大廈的字四角會出現面積較大的單位,這些單位內更設有獨立廁所和水喉,主要是編配給擁有地契的寮屋拆遷戶,這些單位又被俗稱為「地主房
|第二型徙廈早於1959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布於[[新九龍]]、[[荃灣]]和[[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
與第一型最大分別的是第二型是由三條梯間相連兩翼的,以致徙廈俯瞰外觀呈 "" 字形;而第一型的就只有一條。值得一提是第二型大廈的 "" 字四角會出現面積較大的單位,這些單位內更設有獨立廁所和水喉,主要是編配給擁有地契的寮屋拆遷戶,這些單位又被俗稱 "地主房"


第二型大廈只有石硤尾第14座及東頭邨第9座是單幢式設計(型號與後期的改裝第二型相似,但因該大廈實際上並沒有進行改裝,而且各單位沒有設立獨立廚廁,故沒有為「改裝第二型」一列)。
第二型大廈只有石硤尾第14座及東頭邨第9座是單幢式設計(型號與後期的 "改裝第二型" 相似,但因該大廈實際上並沒有進行改裝,而且各單位沒有設立獨立廚廁,故沒有列在 "改裝第二型" 之中)。


第二型徒廈早於1975年開始清拆,[[樂富邨]]第21座是最後一座清拆的第二型徙廈,於1996年清拆。第二型成為了香港眾多徙置屋邨中最早消失的型號。
第二型徒廈早於1975年開始清拆,[[樂富邨]]第21座是最後一座清拆的第二型徙廈,於1996年清拆。第二型成為了香港眾多徙置屋邨中最早消失的型號。
|[[東頭邨]]、[[柴灣邨]]、[[橫頭磡邨]]、[[樂富邨]]、[[黃大仙下邨]]、[[大窩口邨]]
|[[東頭邨]]、[[柴灣邨]]、[[橫頭磡邨]]、[[樂富邨]]、[[黃大仙下邨]]、[[大窩口邨]]
|[[File:HKPL PHPH070315.pn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大窩口邨]]]]
|
|
{| class="wikitable"
!
!樓宇平面圖
|-
!標準
|
|
* [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1522037/62/images/19/%E7%AC%AC%E4%BA%8C%E5%9E%8B%E6%A8%99%E6%BA%96%E5%BE%99%E7%BD%AE%E5%A4%A7%E5%BB%88+%E5%B9%B3%E9%9D%A2%E5%9C%96+%7C+%E5%85%AC%E5%85%B1%E6%88%BF%E5%B1%8B%E4%B9%8B%E7%94%9F%E6%B4%BB%E7%B4%A0%E8%B3%AA%E7%9A%84%E6%BC%94%E9%80%B2+%7C+%E7%AC%AC%E4%B8%80%E8%AA%B2%EF%BC%9A+%E5%85%AC%E5%85%B1%E6%88%BF%E5%B1%8B%E4%B9%8B%E7%94%9F%E6%B4%BB%E7%B4%A0%E8%B3%AA%E7%9A%84%E6%BC%94%E9%80%B2.jpg 標準樓層]
|}
|-
|-
|'''[[徙置區#改裝第二型|改裝第二型]]'''
|'''[[徙置區#改裝第二型|改裝第二型]]'''
第176行: 第261行:
|柴灣邨第21座(1996年)
|柴灣邨第21座(1996年)
|石硤尾邨第14座(2008年)
|石硤尾邨第14座(2008年)
|改裝第二型徙廈可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徙廈型號,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二型徙廈改裝而成,原意跟部份第一型徙廈進行改裝一樣。改裝後的第二型徙廈就不再像之前的字型設計,而成為了單幢式的設計。不過當中只有極少數第二型徙廈會作這個改裝,原因是因為改裝第二型是會把其中一翼徙廈拆卸,並再為每個單位加設廚廁設施,因需費甚巨,故此絕大部份以第二型徙廈為主的屋邨也不會進行此改裝。
|改裝第二型徙廈可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徙廈型號,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二型徙廈改裝而成,原意跟部份第一型徙廈進行改裝一樣。改裝後的第二型徙廈就不再像之前的 "" 字型設計,而成為了單幢式的設計。不過當中只有極少數第二型徙廈會作這個改裝,原因是因為改裝第二型是會把其中一翼徙廈拆卸,並再為每個單位加設廚廁設施,因需費甚巨,故此絕大部份以第二型徙廈為主的屋邨也不會進行此改裝。


有進行此類改裝的第二型徙廈就只有柴灣邨第21座和石硤尾邨第14座,前者早於1959年建成,1996年清拆。使1963年興建的石硤尾邨第14座曾成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改裝第二型徙廈,但其後也於2008年重建計劃中清拆。
有進行此類改裝的第二型徙廈就只有柴灣邨第21座和石硤尾邨第14座,前者早於1959年建成,1996年清拆。使1963年興建的石硤尾邨第14座曾成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改裝第二型徙廈,但其後也於2008年重建計劃中清拆。
第221行: 第306行:
|葵涌邨(1991年)
|葵涌邨(1991年)
|黃大仙上邨(2002年)
|黃大仙上邨(2002年)
|第三型徙置大廈是繼第二型徙置大廈後外出的新型號,於1962年首先於[[葵涌邨]]出現以別於之前的設計,大廈大致分為I字型(長型設計)和L字型(兩座長型大廈相連的徙廈),普遍樓高7至10層(少數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更只有2至3層高不等,以柴灣邨第11座和慈雲山邨第41座(慈愛邨愛仁樓)為最矮的兩座第三型徙置大廈,只有兩層高,但前者各單位皆有獨立廚廁,後者不作住宅用途,為一所幼稚園;其次為柴灣邨第10座,只有三層高),所有樓宇仍沒有設立升降機;第三型徙置大廈更是第一批為各單位設[[露台]]的徙廈,不過仍然不設獨立廚廁,只在徙置大廈突出一部份建有公共廁所和廚房給住客。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型徙置大廈的舊長型設計是根據[[政府廉租屋|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的型號而設計的,與之不同的只是第三型徙置大廈大部份仍設[[天台小學|天台學校]](但[[秀茂坪下邨]]第16座是一個獨特例子,該大廈與火柴盒小學相連),而[[政府廉租屋]]沒有,此後的第四至第七型徙置大廈也是以此為基礎。
|第三型徙置大廈是繼第二型徙置大廈後外出的新型號,於1962年首先於[[葵涌邨]]出現以別於之前的設計,大廈大致分為 "I" 字型(長型設計)和 "L" 字型(兩座長型大廈相連的徙廈),普遍樓高7至10層(少數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更只有2至3層高不等,以柴灣邨第11座和慈雲山邨第41座(慈愛邨愛仁樓)為最矮的兩座第三型徙置大廈,只有兩層高,但前者各單位皆有獨立廚廁,後者不作住宅用途,為一所幼稚園;其次為柴灣邨第10座,只有三層高),所有樓宇仍沒有設立升降機;第三型徙置大廈更是第一批為各單位設[[露台]]的徙廈,不過仍然不設獨立廚廁,只在徙置大廈突出一部份建有公共廁所和廚房給住客。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型徙置大廈的舊長型設計是根據 "[[政府廉租屋|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 的型號而設計的,與之不同的只是第三型徙置大廈大部份仍設[[天台小學|天台學校]](但[[秀茂坪下邨]]第16座是一個獨特例子,該大廈與 "火柴盒" 小學相連),而[[政府廉租屋]]沒有,此後的第四至第七型徙置大廈也是以此為基礎。
|[[葵涌邨]]、[[田灣邨]]、[[黃大仙上邨]]
|[[柴灣邨]]、[[葵涌邨]]、[[田灣邨]]、[[黃大仙上邨]]
|[[File:Hongkong-026 hg.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興建中的[[柴灣邨]](1960年)]]
|
|
|
|}
|}
第251行: 第337行:
|
|
|
|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I字型設計,少數呈E字形(東頭邨23座)或倒F字型(元朗邨3-5座)。第四型徙廈可以說是徙置區建築的一大進步,每個單位開始設有獨立廚廁(原先設計為共用廁所,後來才升級為獨立廚廁,而仍採用舊設計的大廈亦因而要在入伙前進行改建),樓高更高達13至20層不等,故會在徙廈的一邊設有兩座升降機,但並非服務各層住客,通常其中一組會直達至中層,另外一組會直達至最高層。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火柴盒」小學]],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最早的第四型徙廈出現於東頭邨22座,1965年4月建成。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 "I" 字型設計,少數呈 "E" 字形(東頭邨23座)或倒 "F" 字型(元朗邨3-5座)。第四型徙廈可以說是徙置區建築的一大進步,每個單位開始設有獨立廚廁(原先設計為共用廁所,後來才升級為獨立廚廁,而仍採用舊設計的大廈亦因而要在入伙前進行改建),樓高更高達13至20層不等,故會在徙廈的一邊設有兩座升降機,但並非服務各層住客,通常其中一組會直達至中層,另外一組會直達至最高層。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 [[「火柴盒」小學|"火柴盒"小學]],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最早的第四型徙廈出現於東頭邨22座,1965年4月建成。


雖然格局和規劃有所突破和進步,但第四型徙廈卻是堪稱為眾徙廈型號中結構質素最參差的,狀況良好如葵涌[[石籬邨]]第10和11座,結構安全而得以暫時保留,並於1996年11月6日至2022年間改為[[中轉房屋]],在樓宇內設置石籬收容中心;東頭邨第22座及23座雖然混凝土強度不及格(其中22座原擬於1992年拆卸,但在安裝鋼柱支撐後被剔出整體重建計劃),但也一直續命至2013年和2003年才清拆。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四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之一。
雖然格局和規劃有所突破和進步,但第四型徙廈卻是堪稱為眾徙廈型號中結構質素最參差的,狀況良好如葵涌[[石籬邨]]第10和11座,結構安全而得以暫時保留,並於1996年11月6日至2022年間改為[[中轉房屋]],在樓宇內設置 "石籬收容中心" ;東頭邨第22座及23座雖然混凝土強度不及格(其中22座原擬於1992年拆卸,但在安裝鋼柱支撐後被剔出整體重建計劃),但也一直續命至2013年和2003年才清拆。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四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 "[[26座問題公屋醜聞]]" 。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之一。


第四型徙廈早於1988年開始清拆重建,拆卸長達34年。隨著政府宣布將於2022年拆卸石籬邨10-11座(拆卸時樓齡將達56年,是眾多被拆的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中最長壽者),第四型徙廈即將成為歷史。
第四型徙廈早於1988年開始清拆重建,幾經拆卸長達34年。隨著政府宣布將於2022年拆卸石籬邨10-11座(拆卸時樓齡將達56年,是眾多被拆的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中最長壽者),第四型徙廈即將成為歷史。
|
|
|[[File:Shek Lei Interim Housing (full blue sky).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石籬邨]]第10及11座]]<!-- 注释: [[File:Yuen Long Estate 1975.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元朗邨]] -->
|
|
{| class="wikitable"
!
!樓宇平面圖
|-
!東頭邨第22座
|
|
* [https://www.legco.gov.hk/yr07-08/chinese/panels/hg/papers/hg0204cb1-773-1-c.pdf#page=17 標準樓層]
|}
|}
|}


第286行: 第380行:
|
|
|
|
|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普遍上跟之前的第四型差不多,大廈主要呈I字長型設計,而且通常是相連著1至3座大廈。
|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普遍上跟之前的第四型差不多,大廈主要呈 "I" 字長型設計,而且通常是相連著1至3座大廈。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統稱為火柴盒小學),初期的牛頭角下邨第4、5座第五型大廈與一所火柴盒小學連接,但後期已經改為獨立式設計,不再相連著徙廈,及後部份位於非徙置屋邨的同類校舍再加建一層作禮堂之用(而此等學校設計一直沿用至1981年為止)。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統稱為 "火柴盒小學" ),初期的牛頭角下邨第4、5座第五型大廈與一所 "火柴盒" 小學連接,但後期已經改為獨立式設計,不再相連著徙廈,及後部份位於非徙置屋邨的同類校舍再加建一層作禮堂之用(而此等學校設計一直沿用至1981年為止)。


此外,由第五型徙廈開始,政府開始將預製組件技術用於興建徙置大廈(當中牛頭角下邨部份樓宇,是全港首批採用此技術興建的徙廈),但由於成效不彰、加上組件不統一,在牛頭角下邨以後的第五至七型徙廈未曾採用此技術;新設計將四個不同規模的家庭單位合併一起,這是根據一項調查的結果而確定,該調查旨在確定安置區中家庭的平均規模。新設計結合早期第四型所提供的獨立廁所,並向每個家用單元抽入獨立的供水。
此外,由第五型徙廈開始,政府開始將預製組件技術用於興建徙置大廈(當中牛頭角下邨部份樓宇,是全港首批採用此技術興建的徙廈),但由於成效不彰、加上組件不統一,在牛頭角下邨以後的第五至七型徙廈未曾採用此技術;新設計將四個不同規模的家庭單位合併一起,這是根據一項調查的結果而確定,該調查旨在確定安置區中家庭的平均規模。新設計結合早期第四型所提供的獨立廁所,並向每個家用單元抽入獨立的供水。
第298行: 第392行:
第五型徒廈早於1990年開始清拆,隨著[[牛頭角下邨]]在2010年完全清拆後,第五型徙廈已經成為歷史。
第五型徒廈早於1990年開始清拆,隨著[[牛頭角下邨]]在2010年完全清拆後,第五型徙廈已經成為歷史。
|
|
|[[File: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牛頭角下邨]]第13座]]
|
|
|
|-
|-
第324行: 第418行:
|
|
|
|
|[[石籬邨]]第10和11座之圖則名稱有顯示為 "NEW MK V16 RESETTLEMENT BLOCK - STANDARD 16 STOREY BLOCK",唯需要進一步研究,故此暫定該兩座為第四型
|
|
|
|
|
第358行: 第452行:





及後[[26座問題公屋醜聞]]被揭發後,發現有4座第六型徙廈有出現結構問題的情況,第六型徙廈於2002年前清拆,清拆時,各大廈的平均樓齡不逾30年,和第四型都被公認是結構質素最差的公屋。

及後因 "[[26座問題公屋醜聞]]" 被揭發後,發現有4座第六型徙廈有出現結構問題的情況,第六型徙廈於2002年前清拆,清拆時,各大廈的平均樓齡不逾30年,和第四型都被公認是結構質素最差的公屋。
註:白田邨的第六型徙廈是由屋宇建設委員會管理,唯大廈興建使用了第六型徙廈設計
註:白田邨的第六型徙廈是由屋宇建設委員會管理,唯大廈興建使用了第六型徙廈設計


第388行: 第484行:
|長板形
|長板形
|1970年代
|1970年代
|1969年<ref>{{Cite book|title=50-person lifts will serve HK's biggest low-cost estate|publisher=Far East Trade Press Ltd.|year=April 1969|location=Hong Kong|pages=p.23|last=Far East Architect & Builder}}</ref>{{Notetag|亦有1972年之說,唯未可肯定其真偽;較合理理據為美東邨美東樓(原第六座)在該年動工;或者該年首見於公眾視野(屋建會年報/地盤等)。既然 "Far East Architect & Builder" 早有提供葵盛廉租屋邨之模型概念相片,則1969年會更合理}}
|1972年
|美東邨美東樓(1974年7月)
|美東邨美東樓(1974年7月)
|順安邨安群樓(1980年)
|順安邨安群樓(1980年)
|美東邨美東樓(2021年4月12日)
|美東邨美東樓(2021年4月12日)
|
|
|以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作為藍本,包括單位布局、闊度和升降機大堂設計等。
|以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作為藍本,包括單位布局、闊度和升降機大堂設計等。第七型大廈建築可追溯至1969年,當時著名建築業刊物 ''Far East Architect & Builder'' 已經提供當時尚處規劃階段之[[葵盛邨]](廉租屋邨)資料,主要解說如大型升降機 "巨塔" 等行人通道系統建築如何帶動居民走上達40層高之平台階層,更為今天著名景點之一





1972年,美東邨興建工程展開,邨內美東樓的項目名稱為「東頭政府廉租屋邨」,此樓宇使用前[[工務局]]之政府廉租屋邨與徙置大廈的通用標準規格設計,即是[[徙置區#%E7%AC%AC%E4%B8%83%E5%9E%8B|第七型徙置大廈]]。另外,除興華邨外,目前已建成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於開始建造之際是擬作「政府廉租屋邨」、並非徙置區;但由於施工期橫跨房委會成立前後,當房委會及房屋署成立後、便將其視為一般甲類屋邨。


不過,美東邨之第七型比葵盛邨項目更早建成;1972年,美東邨興建工程展開,邨內美東樓的項目名稱為 "東頭政府廉租屋邨",此樓宇使用前[[工務局|工務司署]]之政府廉租屋邨與徙置大廈的通用標準規格設計,即是[[徙置區#%E7%AC%AC%E4%B8%83%E5%9E%8B|第七型徙置大廈]]。另外,除興華邨外,目前已建成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於開始建造之際是擬作 "政府廉租屋邨"、並非 "徙置區";但由於施工期間橫跨房委會成立前後,當房委會及房屋署成立後、便將其視為一般甲類屋邨。
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0年間完工的公屋大廈類型。第七型徙廈的建築外表雖然確實與其他比較早期的徙廈很相似,也是以編號來命名每座大廈(例如有[[葵盛西邨]]、[[白田邨]]和[[梨木樹邨]];但[[瀝源邨]]和[[荔景邨]]等同樣擁有七型徙廈的屋邨卻早在1970年代以中文命名,取代舊式的編號命名制),大廈各層中間位置設有電梯大堂和兩端的樓梯,也設有密麻麻的透氣孔;而升降機則改為停靠絕大多數樓層;而在瀝源邨(部份)、梨木樹邨(部份)、大興邨及順安邨的第七型大廈,則因應規劃採用單方向設計。但七型徙廈是不容許住客在租住的單位中作出改動,例如不允許拆去露台的鐵欄、門口不得改建等等,在大廈不論內外都要統一(一如第七型大廈之藍本 - 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故此從外觀上比起前六代都來得整齊許多,在維護上也比前六期好上許多(仍有部份第七型大廈被揭發偷工減料,但政府亦未打算清拆,更於2019年宣布不清拆同類大廈至少15年)。


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 "[[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0年間完工的公屋大廈類型。第七型徙廈的建築外表雖然確實與其他比較早期的徙廈很相似,也是以編號來命名每座大廈(例如有[[葵盛西邨]]、[[白田邨]]和[[梨木樹邨]];但[[瀝源邨]]和[[荔景邨]]等同樣擁有七型徙廈的屋邨卻早在1970年代以中文命名,取代舊式的編號命名制),大廈各層中間位置設有電梯大堂和兩端的樓梯,也設有密麻麻的透氣孔;而升降機則改為停靠絕大多數樓層;而在瀝源邨(部份)、梨木樹邨(部份)、大興邨及順安邨的第七型大廈,則因應規劃採用單方向設計。但七型徙廈是不容許住客在租住的單位中作出改動,例如不允許拆去露台的鐵欄、門口不得改建等等,在大廈不論內外都要統一(一如第七型大廈之藍本 - 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故此從外觀上比起前六代都來得整齊許多,在維護上也比前六代好上許多(縱使如此,仍有部份第七型大廈被揭發偷工減料,但政府亦未打算清拆,更於2019年宣布不清拆同類大廈至少15年)。


隨著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因此,絕大多數第七型徙置大廈均已於1990年代初加建新變壓器房,以提升供電可靠性。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但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屬於「甲類屋邨」。第一批清拆的第七型徙廈為2014年的白田邨。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


隨著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因此,絕大多數第七型徙置大廈均已於1990年代初加建新變壓器房,以提升供電可靠性。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但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屬於 "甲類屋邨"。第一批清拆的第七型徙廈為2014年的白田邨。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


順帶一提,只有[[興華邨]]的第七型徙廈,是由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其他最初均為[[政府廉租屋]];此外,[[順利邨]]最初亦是採用同款徙廈的徙置區項目,但最後改用廉租屋邨設計,是同期唯一沒有興建的第七型徙廈的公共屋邨。
順帶一提,只有[[興華邨]]的第七型徙廈,是由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其他最初均為[[政府廉租屋]];此外,[[順利邨]]最初亦是採用同款徙廈的徙置區項目,但最後改用廉租屋邨設計,是同期唯一沒有興建的第七型徙廈的公共屋邨。
|[[美東邨]]、[[白田邨]]、[[瀝源邨]]、[[荔景邨]]、[[梨木樹邨]]、[[葵盛西邨]]、[[興華邨]]、[[漁灣邨]]、[[石硤尾邨]]、[[大興邨]]、[[順安邨]]
|[[美東邨]]、
|[[File:Mei Tung Estate Mei Tung House east.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美東邨]]]][[File:HK Lai King Estate.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荔景邨]]]][[File:Kwai Shing West Estate.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葵盛邨|葵盛西邨]]]]
[[白田邨]]、[[瀝源邨]]、[[荔景邨]]、[[梨木樹邨]]、[[葵盛西邨]]、[[興華邨]]、[[漁灣邨]]、[[石硤尾邨]]、[[大興邨]]、[[順安邨]]
|[[File:HK_Lai_King_Estate.jpg|150px]][[荔景邨]]
|
|
|}
|}


=== [[政府廉租屋|政府廉租屋大廈(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Block, GLCHB)]] ===
=== [[政府廉租屋|政府廉租屋大廈(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Block, GLCHB)]] ===
部份大廈的設計與結構是與徙置大廈互相參考,所以可能與徙置大廈頗為相似(甚至直接採用徙置大廈的設計)。日後的第七型徙置大廈十字型大廈亦是以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作為藍本,包括單位布局、闊度和升降機大堂設計等;除興華邨外,目前已建成的第七型徙置大廈及十字型大廈,於開建時擬作政府廉租屋邨(但由於施工期橫跨房委會成立前後,故此歸類為一般甲類屋邨)。
部份大廈的設計與結構是與徙置大廈互相參考,所以可能與徙置大廈頗為相似(甚至直接採用徙置大廈的設計)。日後的 "第七型徙置大廈" "十字型大廈" 亦是以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作為藍本,包括單位布局、闊度和升降機大堂設計等;除興華邨外,目前已建成的第七型徙置大廈及十字型大廈,於開建時擬作政府廉租屋邨(但由於施工期橫跨房委會成立前後,故此歸類為一般甲類屋邨)。


有些政府廉租屋有裝設升降機,但並非服務各層。例如[[元洲街邨]]第7座的兩組升降機,一組只停地下、7樓及11樓,另一組則停4樓、8樓及12樓,大多數居民均要上落至少一層才可歸家。
有些政府廉租屋有裝設升降機,但並非服務各層。例如[[元洲街邨]]第7座的兩組升降機,一組只停地下、7樓及11樓,另一組則停4樓、8樓及12樓,大多數居民均要上落至少一層才可歸家。


廉租屋與現今的公屋一樣,都需要向有關政府申請才能得到分配,而且對各方面都有較嚴格限制包括門窗顏色設計、內籠間格、窗花鐵欄、電線、鐵閘安裝等均需統一
廉租屋與現今的公屋一樣,都需要向有關政府申請才能得到分配,而且對各方面都有較嚴格限制,包括門窗顏色設計、內籠間格、窗花鐵欄、電線、鐵閘安裝等均需統一。


==== 舊型(Old Type) ====
==== 舊型(Old Type) ====
第491行: 第583行:
|
|
|
|
|黃大仙上邨(1965年)
|
|何文田邨(1975年)
|
|葵芳邨第5座(1985年1月)
|
|葵盛邨第12座(2010年)
|
|新型政府廉租屋樓宇全為長型設計,而且多為多座相連。大廈單位設計較舊型有所改善,包括於露台的另一方加設獨立廁所,與及將單位闊度由舊型的11呎增至14.5呎(同期徙置大廈單位仍闊11呎)。
|新型政府廉租屋樓宇全為長型設計,而且多為多座相連。大廈單位設計較舊型有所改善,包括於露台的另一方加設獨立廁所,與及將單位闊度由舊型的11呎增至14.5呎(同期徙置大廈單位仍闊11呎)。




樓層方面,除受機場高度限制的元洲街邨、何文田邨及高超道邨只獲准興建7-14層外,其餘均為約20層。另外,新型政府廉租屋邨亦較舊型的增設了不少社區設施,包括幼稚園、[[「火柴盒」小學]]等。


樓層方面,除受機場高度限制的元洲街邨、何文田邨及高超道邨只獲准興建7-14層外,其餘均為約20層。另外,新型政府廉租屋邨亦較舊型的增設了不少社區設施,包括幼稚園、[[「火柴盒」小學|"火柴盒"小學]]等。



有部份新式政府廉租屋是採用或參照第六型大廈的設計,例如「白田政府新邨」(現在的白田邨)。
有部份新式政府廉租屋是採用或參照第六型大廈的設計,例如 "白田政府新邨"(現在的白田邨)。
|
|[[牛頭角上邨]]、[[葵芳邨]]、[[葵盛邨]]、[[黃大仙上邨]]、[[沙田坳邨]]、[[石蔭邨]]、[[黃竹坑邨]]、[[元州邨|元洲街邨]]、[[葵興邨]]、[[梨木樹邨]]、[[高超道邨]]、[[白田邨]]、[[何文田邨]]
|
|[[File:WCH Estate Overview.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遠眺[[黃竹坑邨]]]][[File:WCH Estate BLK10.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黃竹坑邨]]第10座]][[File:WCH Estate BLK10 20071125.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黃竹坑邨]]]][[File:Unchau 01.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元洲街邨]]第六座(1980年代)]][[File:Kwai Shing East Estate BLK12.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葵盛邨第12座]][[File:Kwai Shing East Estate BLK12 empty flats.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人去樓空,有待拆卸的葵盛邨第12座]]
|
|
|}
|}
第543行: 第636行:
|
|
|[[和樂邨]]
|[[和樂邨]]
|[[File:Wo Lok Estate Playground 2010.jpg|150x150像素]]
|[[File:Wo Lok Estate Playground 2010.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和樂邨]]]][[File:Wo lok estate hing on house.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和樂邨]]七層樓宇外觀]][[File:Wo Lok Estate Badminton Court.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和樂邨]]的羽毛球場]]
[[File:Wo lok estate hing on house.jpg|150x150像素]]

[[File:Wo Lok Estate Badminton Court.jpg|150x150像素]]

[[和樂邨]]
|
|
|-
|-
第559行: 第647行:
|
|
|[[福來邨]]
|[[福來邨]]
|[[File:Wing Ning House.jpg|150x150像素]][[福來邨]]永寧樓
|[[File:Fuk Loi Estate Amphitheater.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福來邨]]露天劇場]][[File:Wing Ning House.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福來邨]]永寧樓]]
|
|
|-
|-
第571行: 第659行:
|
|
|
|
|外觀呈L字型,其中一翼呈90度擺動設計
|外觀呈 "L" 字型,其中一翼呈90度擺動設計
|[[澤安邨]]富澤樓、[[李鄭屋邨]]、[[東頭邨]]康東樓、[[美林邨]]美楊樓、[[博康邨]]、[[沙角邨]]、[[新田圍邨]]、[[廣福|廣福邨]]廣惠樓、[[彩園邨]]彩玉樓、[[長康邨]]康泰樓、[[石籬邨]]石寧樓、[[友愛邨]]愛勇樓、[[安定邨]]定祥樓、[[水邊圍邨]]碧水樓
|[[澤安邨]]富澤樓、[[李鄭屋邨]]、[[東頭邨]]康東樓、[[美林邨]]美楊樓、[[博康邨]]、[[沙角邨]]、[[新田圍邨]]、[[廣福|廣福邨]]廣惠樓、[[彩園邨]]彩玉樓、[[長康邨]]康泰樓、[[石籬邨]]石寧樓、[[友愛邨]]愛勇樓、[[安定邨]]定祥樓、[[水邊圍邨]]碧水樓
|[[File:HK MeiLamEstate MeiYeungHouse.jpg|150x150像素]][[美林邨]]美楊樓
|[[File:HK MeiLamEstate MeiYeungHouse.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美林邨]]美楊樓]][[File:Sha Kok Estate.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沙角邨]]綠鷺樓(左)及漁鷹樓(中左)]]
[[File:Sha Kok Estate.jpg|150x150像素]]沙角邨綠鷺樓(左)及漁鷹樓(中左)
|
|
|-
|-
第585行: 第672行:
|
|
|
|
|外觀呈Z字型,其中兩翼呈90度擺動設計
|外觀呈 "Z" 字型,其中兩翼呈90度擺動設計
|[[環翠邨]]、
|[[環翠邨]]、[[澤安邨]]、[[廣福邨]]
|[[File:Wan Tsui Estate.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荔景邨|環翠邨]](中央下方之樓宇)]]

[[澤安邨]]、

[[廣福邨]]
|[[File:Wan Tsui Estate.jpg|150x150像素]][[荔景邨|環翠邨]](中央下方之樓宇)
|
|
|-
|-
第704行: 第787行:
|
|
|
|
|屋建會現存最早落成之屋邨 - [[西環邨]],邨內的大廈採用單向設計,大部份6人單位的設計採用近似[[徙置區|第三型徙置大廈]]開始使用的標準單位布局,但面向走廊之單位、大門兩邊的起居室空間有加設獨立廁所及廚房
|屋建會現存最早落成之屋邨 - [[西環邨]],邨內的大廈採用單向設計,大部份6人單位的設計採用近似 "[[徙置區|第三型徙置大廈]]開始使用的標準單位布局",但面向走廊之單位、大門兩邊的起居室空間有加設獨立廁所及廚房




另外,西苑臺設有經特別設計的8人單位、以及設有獨立睡房空間的6人單位。
另外,西苑臺設有經特別設計的8人單位、以及設有獨立睡房空間的6人單位。
|[[西環邨]]
|[[西環邨]]
|[[File:Sai Wan Estate 2018.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西環邨]]]]
|
|
|
|-
|-
第727行: 第810行:
這款單位設計首度出現於[[愛民邨]]嘉民樓及康民樓,因愛民邨在[[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成立前興建並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估計這款單位屬屋建會時期的設計。後來由房委會規劃及興建的[[長青邨]]青葵樓、[[麗瑤邨]]華瑤樓及[[象山邨]]翠山樓,亦採用這款單位設計。現時這款單位大多編配予5-9人家庭。
這款單位設計首度出現於[[愛民邨]]嘉民樓及康民樓,因愛民邨在[[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成立前興建並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估計這款單位屬屋建會時期的設計。後來由房委會規劃及興建的[[長青邨]]青葵樓、[[麗瑤邨]]華瑤樓及[[象山邨]]翠山樓,亦採用這款單位設計。現時這款單位大多編配予5-9人家庭。
|[[長青邨]]青葵樓、[[愛民邨]]康民樓&嘉民樓、[[麗瑤邨]]華瑤樓、[[象山邨]]翠山樓
|[[長青邨]]青葵樓、[[愛民邨]]康民樓&嘉民樓、[[麗瑤邨]]華瑤樓、[[象山邨]]翠山樓
|[[File:Ching Kwai House, Cheung Ching Estate overview & Ching Chun Court part one in March 2021.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長青邨]]青葵樓]][[File:Podium of Cheung Shan Estate.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象山邨]]翠山樓(左邊)]]
|
|
|
|}
|}
第733行: 第816行:
=== [[廉租屋邨|廉租屋邨 - 非標準長型(Low Cost Housing Estate, LCHE - Non-Standard Slab, N-SS)]] ===
=== [[廉租屋邨|廉租屋邨 - 非標準長型(Low Cost Housing Estate, LCHE - Non-Standard Slab, N-SS)]] ===


==== 舊相連長型(Old Linear) ====
==== 模範邨長型(Model Housing Estate Linear) ====
由周耀年建築師設計,並由周李氏建築師樓(Messrs. Chau & Lee)負責重建部份。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樓宇類型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英語名稱
!款式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設計時期
第746行: 第829行: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
|'''模範邨長型'''
|'''Model Housing Estate Linear'''
|長板形
|1950年代
|1951年
|模範邨民順樓&民景樓(1952年3月)
|模範邨民康樓C2座(1979年)
|
|
|
|[[模範邨]]
|[[File:Mhe small copy.jpg|左|缩略图|169x169像素|[[模範邨]]]]
|
|}

==== 北角邨長型(North Point Estate Linear) ====
由甘洺(Eric Cumine)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
|'''北角邨長型'''
|'''North Point Estate Linear'''
|長板形
| colspan="2" |1950年代
|北角邨西大樓&中大樓(1957年)
|北角邨東大樓(1958年)
|北角邨(2003年)
|
|
|[[北角邨]]
|[[File:Northpoint1989.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北角邨]]]]
|
|}

==== 舊相連長型(Old Linear) ====
(注意:此類設計並不是指由房屋委員會於1980年代設計發表的 "[[相連長型大廈|相連長型]]")

由周李氏建築師樓(Messrs. Chau & Lee)設計,僅在蘇屋邨四及五期(重建前)採用,一共五座大廈。五座大廈雖然是採用同一款設計,但分為兩種單位設計及布局
* 四期 - 劍蘭樓:於1960年9月接受申請,並於1962年4月全部落成,主要提供了174個六及八人(主要是八人)的較大型的單位
* 五期 - 牡丹樓、蘭花樓、壽菊樓及石竹樓:於1961年3月接受申請、並於1963年5月全部落成,主要提供了1,610個六人中型單位。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著名例子
!著名例子
!相片
!相片
第752行: 第901行:
|'''舊相連長型'''
|'''舊相連長型'''
|'''Old Linear'''
|'''Old Linear'''
|N/A
|長板形
|長板形
| colspan="2" |1950年代
| colspan="2" |1950年代
|蘇屋邨四期(1962年4月)
|蘇屋邨四期(1962年4月)
|蘇屋邨五期(1963年5月)
|蘇屋邨五期(1963年5月)
| colspan="2" |蘇屋邨四及五期(2010年3月)
| colspan="2" |蘇屋邨四及五期(2010年3月)
|[[蘇屋邨]]四及五期
|
: (注意:此類設計並不是在1980年代發表的「[[相連長型大廈|相連長型]]」)
:
: 由周李氏建築師樓(Messrs. Chau & Lee)設計,僅在蘇屋邨第四及五期(重建前)採用,一共五座大廈。五座大廈雖然是採用同一款設計,但分為兩種單位設計及布局
:* 第四期 - 劍蘭樓:於1960年9月接受申請,並於1962年4月全部落成,主要提供了174個六及八人(主要是八人)的較大型的單位
:* 第五期 - 牡丹樓、蘭花樓、壽菊樓及石竹樓:於1961年3月接受申請、並於1963年5月全部落成,主要提供了1,610個六人中型單位。
|[[蘇屋邨]]第四及五期
|
|
|
|
第796行: 第938行:
|
|
|全港僅[[樂富邨]]宏〇樓採用'''{{註|六幢樓宇原址是位於重建前的橫頭磡邨;重建後是屬橫頭磡邨(新廈),同時採用「宏」作開端命名,不過因為管理上需要,於1991年歸入樂富邨}}''',由鍾華楠建築師事務所特別設計,單位布局以1970年代23平方米單位設計及雙塔式大廈A型單位為藍本。
|全港僅[[樂富邨]]宏〇樓採用'''{{註|六幢樓宇原址是位於重建前的橫頭磡邨;重建後是屬橫頭磡邨(新廈),同時採用「宏」作開端命名,不過因為管理上需要,於1991年歸入樂富邨}}''',由鍾華楠建築師事務所特別設計,單位布局以1970年代23平方米單位設計及雙塔式大廈A型單位為藍本。



樓宇基座為12,871平方米的'''樂富中心一期'''(今[[樂富廣場|'''樂富廣場A區''']])及具備450個車位的停車場,設計師同時為屋邨及購物中心結合週邊各種設施,譬如地鐵站、巴士總站、圖書館、熟食中心、街市、商場、前居屋中心及中式園林'''樂富園''',共佔地約32,450平方米。
樓宇基座為12,871平方米的'''樂富中心一期'''(今[[樂富廣場|'''樂富廣場A區''']])及具備450個車位的停車場,設計師同時為屋邨及購物中心結合週邊各種設施,譬如地鐵站、巴士總站、圖書館、熟食中心、街市、商場、前居屋中心及中式園林'''樂富園''',共佔地約32,450平方米。



每一個的單位面積約26-52平方米,共提供1,523個單位。
每一個的單位面積約26-52平方米,共提供1,523個單位。
|[[樂富邨]]宏〇樓
|[[樂富邨]]宏〇樓
|[[File:Lo Fu Ngam, Hong Kong - panoramio (4).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面向橫頭磡道的[[樂富邨]]宏〇樓]][[File:樂富村 - panoramio.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面向橫頭磡道的[[樂富邨]]宏〇樓]][[File:Lo Fu Ngam, Hong Kong - panoramio.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樂富邨]]宏〇樓(右邊)]][[File:Lok Fu Estate 12.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樂富邨]]宏〇樓(右邊)]][[File:HK WTS 樂富 Lok Fu 橫頭磡 Wang Tau Hom 聯合道 Junction Road December 2021 SS2 03 Lok Fu Estate.jpg|左|缩略图|200x200像素|[[樂富邨]]宏〇樓,連同接駁天橋]][[File:HK WTS 樂富 Lok Fu 橫頭磡 Wang Tau Hom 聯合道 Junction Road December 2021 SS2 05 Lok Fu Estate.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樂富邨]]宏〇樓]][[File:Lok Fu Estate 07.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樂富邨]]宏〇樓]][[File:樂富村 - panoramio (1).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遠眺[[樂富邨]]宏〇樓]][https://www.facebook.com/hkestate/posts/4498004100274957 相片一]、[https://www.facebook.com/hkestate/posts/3910408829034490 二]、[https://www.facebook.com/hkestate/photos/a.524398070968933/588789831196423/ 三]、[https://www.facebook.com/hkestate/posts/3297217953686917 四]
|[[File:Lo Fu Ngam, Hong Kong - panoramio (4).jpg|150x150像素]]
[[File:樂富村 - panoramio (1).jpg|150x150像素]]

[[File:樂富村 - panoramio.jpg|150x150像素]]

[[File:Lo Fu Ngam, Hong Kong - panoramio.jpg|150x150像素]]

[[File:Lok Fu Estate 07.jpg|150x150像素]]

[[File:Lok Fu Estate 12.jpg|150x150像素]]

[[祥和苑|樂富邨]]宏〇樓

[https://www.facebook.com/hkestate/posts/4498004100274957 相片一]、[https://www.facebook.com/hkestate/posts/3910408829034490 二]、[https://www.facebook.com/hkestate/photos/a.524398070968933/588789831196423/ 三]、[https://www.facebook.com/hkestate/posts/3297217953686917 四]
|
|
|-
|-
|'''特別設計 - 類似I型(Special design - I」shape similarly)'''
|'''特別設計 - 類似 "I" 型(Special design - I-shaped similarly)'''
|不規則形狀(一座長方形及類似T字形合成)
|不規則形狀(一座長方形及類似T字形合成)
|1970年代
|1970年代
第828行: 第955行:





此大廈特別在於其南翼設計是類似[[I型大廈|「I」型大廈]],但不盡相同。大廈樓高8層,每層19個單位,合共提供133個單位。
此大廈特別在於其南翼設計是類似 [[I型大廈|"I" 型大廈]],但不盡相同。大廈樓高8層,每層19個單位,合共提供133個單位。
|[[美東邨]]美寶樓
|[[美東邨]]美寶樓
|[[File:Mei Po House.jpg|189x189像素]]
|[[File:Mei Po House.jpg|左|缩略图|189x189像素|[[美東邨]]美寶樓]]
[[美東邨]]美寶樓
|
|
|}
|}
第852行: 第979行:
!圖則
!圖則
|-
|-
|'''特別設計單方向長型(135°)'''
|'''特別設計135°單方向長型'''
|'''Special Design''' '''Single Aspect''' '''Slab(135°)'''
|'''Special Design 135°''' '''Single Aspect''' '''Slab'''
|N/A
|N/A
|長板形
|長板形
第866行: 第993行:
浴室及廚房窗戶向走廊,全部單位均為兩房單位。
浴室及廚房窗戶向走廊,全部單位均為兩房單位。
|[[祥和苑]]和亨閣
|[[祥和苑]]和亨閣
|[[File:Cheung Wo Court (sky blue version).jpg|150x150像素]]
|[[File:Cheung Wo Court (sky blue version).jpg|左|缩略图|150x150像素|[[祥和苑]]]]

[[祥和苑]]
|
|
{| class="wikitable"
!
!樓宇平面圖
|-
!祥和苑和亨閣
|
* [https://www.housingauthority.gov.hk/hdw/content/zhwiki/static/file/b5/residential/plans/cheungwocourt_bE.pdf 標準樓層]
|}
|}
|}



2022年7月20日 (三) 02:28的最新版本

舊長型(英語:Old slab),又稱舊式長型長型大廈(Slab block),是香港公營房屋其中一系列之住宅建築設計,主要泛指由香港房屋委員會(以及其前身)規劃、設計及發展的長條形狀住宅建築,遍布全港各區。

實際上,"舊長型" 這個名字是統稱及專有詞彙、等同今天的 "非標準設計大廈",絕對不是指某一款建築類型之設計。此詞彙其實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泛指在1987年之前興建落成的各類長條形狀住宅建築,所以從建築設計、終飾、外貌、單位款式大小、布局等均不會完全相同,可謂百花齊放、形式多變。

"舊長型" 一詞只可指由徙置事務處、工務司署、屋宇建設委員會(不論是聘請私人建築事務所、還是內部建築師)設計建造的長條形狀大廈;房屋協會及其他建屋團體則有另外專有詞彙以描述同樣是長條形狀之建築設計。

access corridor block 向街走廊式大廈[1]

歷史與概述

[编辑]

1973年,屋宇建設委員會重組為房委會及房屋署後,接收了17個政府廉租屋、屋建會的10個廉租屋邨和所有徙置大廈;這些屋邨擁有不同設計,但為了便於管理,房委會將這些長條形的大廈統稱為 "長型大廈",隨後房委會當設計了 "新長型大廈" 後便返稱"舊長型大廈"

徙置大廈的出現,要追溯到1953年於石硤尾多個木屋區發生石硤尾大火事件,基於形勢嚴峻、令大量木屋區居民慘痛失去家園。

不久,香港政府選擇原有鄰近木屋區之山邊興建包寧平房;只是因不敷應用而改為興建多層住宅大廈:徙置大廈,望迅速安置災民,它就是 "石硤尾徙置區" (今天的石硤尾邨)。

其實在徙置大廈出現之前,已經有各志願團體興建公營房屋,最好例子不得不提僅模範邨上李屋邨、它們都率先提供出租單位,為全香港首兩個有真正實現公營房屋概念之公共屋邨。至於當時香港政府其實並非無為低下階層制訂房屋政策,早在徙置大廈建成之前,已經密謀;然而計劃與落實進度非常緩慢,以致未能

大部份徙置大廈的天台會搭建一間天台小學等設施,讓徙置區內的兒童得到教育,這種設計是因應香港環境而誕生(英國排屋並沒有此設計),而且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2]

1980年代初期,為改善全港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環境,政府決定將徙置區等乙類屋邨重建成甲類屋邨,更為部份徙置大廈進行改建工程及新增中文漢字命名,如翠屏邨的第17座、及後獲命名為 "翠松樓" [3]

第一型(Mark I)[4]

[编辑]
簡述
[编辑]

香港最早期徙置大廈,亦屬於較早一批 "多層實驗樓宇" 之公共房屋[註 1][5][6]

第一型徙置大廈由時任工務司署署理總建築師諾頓(George P Norton)設計[5],不過,由石硤尾大火事件過後、到首座第一型徙廈之初步設計提案於1954出現,僅僅相距約數星期,若然論第一型徙廈設計要數星期之內從 "零" 誕生,實屬枯木生花,遑論該提案已經盤算樓宇詳細選址及設計?所以建築師必然參照過往之類近建築、並且短時間内修改成合適安置災民之住宅設計;更可能是政府早在石硤尾大火事件之前,。

但其實是參照英國部份舊式排屋[註 2]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及廣東道已婚警察宿舍[註 3]之建築而設計,尤其 "兩個互相靠背的單位" 的設計、甚至在包寧平房及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均擁有此設計[5]。這些排屋分為上下兩層,每隔幾座房屋就設立一個小型空間、僅有一層;至於原有公廁之範圍、後來則改為雜物房之用;這些排屋從尖型屋頂中間 "劏開",就是兩個互相靠背的單位了[2]

第一型徙廈主要分布於新九龍。直到1970年代中期、未有作改裝的第一型徙廈於1975年起陸續拆卸;當中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是最後一座清拆的第一型徙廈,於1996年拆卸。與此同時,部份公共屋邨將原來第一型徙廈設計改建成 "改裝第一型"。

因為初時設計僅為迅速安置災民,故此缺乏合理設施與環境配合,多數徙置大廈的居住環境惡劣,更被華僑日報等稱為「白鴿籠式樓宇」[3]

外觀及終飾
[编辑]

俯瞰而望呈H字或工字形。最初設計為樓高6層,後來增加為7層。

屋宇設備
[编辑]

可謂簡陋不已,甚至比當時建築條例所訂之 "最低規格" 還要低。

整座樓宇沒有裝設任何升降機;只有4條樓梯、各自設置在大廈各翼尾端。

單位內沒有供應自來水,所有與 "水" 有關都要使用公用水源(來源詳見下文)。

建成初時沒有任何電力供應,僅依靠住戶用燃料為屋內照明;直到60年代初住戶可以自行申請接駁電力。

同時,所有住戶需要到連接兩翼中間的部份如廁,該部份正正是公共廁格,分成男女、比例各半;另外設有洗滌間、有公共自來水。洗澡則需要到公用浴室,但沒有自來水、男女各自有7格。

單位
[编辑]

每個單位約10至20平方米,因為空間狹窄、大部份住戶會自行搭建閣樓。但單位不設獨立廁所,所謂 "廚房" 只是每個單位門口外之走廊空間、住戶均需在這裡烹飪。

據前房屋署建築師衞翠芷所述,因應她工作多年的經驗、考究第一型徙廈單位的長闊尺寸,擁有至少3種傢俬布局[2]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第一型 Mark I 長板形(H字形) 1950年代(以英國的排屋為藍本[註 4] 1954年[2] 石硤尾邨(1954年) 佐敦谷邨(1960年) 石硤尾邨(1975年) 黃大仙下邨第8座長欣樓(1996年) 石硤尾邨大坑東邨李鄭屋邨樂富邨黃大仙下邨翠屏邨柴灣邨佐敦谷邨
典型徙置區,地點暫不詳
石硤尾邨第37座
翠屏邨 - 觀塘徙置區(左後方一排樓宇)
樓宇平面圖
標準
改裝第一型 Converted Mark I 長板形(H字形、一字形) 1970年代 1975年 石硤尾邨(1975年) 佐敦谷邨(1983年) 佐敦谷邨(1991年) 石硤尾邨(2008年) 石硤尾邨大坑東邨柴灣邨佐敦谷邨大環山邨(紅磡邨)
石硤尾邨第41座 - 美荷樓
半改裝第一型 Half-Converted Mark I 長板形(H字形) 1970年代 大坑東邨東新樓(1980年) 大坑東邨東新樓(2001年) 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之中出現,為非常稀有的型號,固然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但有此型號或許是在改建為 "改裝第一型" 時候因出錯而成。


只有在大坑東邨第14座(東新樓)才見到,直至2001年拆卸為止。

大坑東邨第14座(東新樓)
第一型工廠大廈 Mark I(Factory Estate) 長板形(H字形) 1950年代(參照第一型徙置大廈設計) 長沙灣工廠大廈第1座(1957年) 大窩口工廠大廈(1961年) 長沙灣工廠大廈第1座(1990年) 柴灣工廠大廈(2012年9月改裝) 參考了第一、二型徙置大廈的設計,並用於徙置事務處(房委會及房屋署)的旗下工廠大廈,不同的是這些大廈每層的樓底較高,而且雖然沒有升降機、卻設有斜道供搬運貨物。如徙置大廈一樣,每個單位並沒有廁所,在 "H" 形中間一劃部份就是公廁

絕大部份工廠大廈均已拆卸,除了柴灣工廠邨大廈(華廈邨),樓高5層,改建前並無升降機設施,改建前全座共378個工廠單位,每個單位標準面積為18 m2(190 sq ft)。

長沙灣工廠大廈第1座大窩口工廠大廈柴灣工廠邨大廈
柴灣工廠邨大廈
樓宇平面圖
柴灣工廠邨大廈
2000年代(改建為出租公營房屋) 柴灣工廠邨大廈(華廈邨華欣樓)(1959年6月,2013年~2016年改建) 原先的柴灣工廠邨大廈於1959年6月建成,是香港碩果僅存的一座H型建築設計的工廠大廈,於2013年2月20日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7][8];同年中展開改建工程,並且盡量保存工廠大廈的文物特色



改建過程會維持結構外型,但要在部份樓板開洞作為天井,讓大部份改建後的住宅單位的起居室及洗手間作通風及採光之用;另外加裝2部升降機、方便居民上落。

地面則增設入囗大閘、保安櫃位並採用封閉式物業管理、加設屋邨物業服務辦事處、互助委員會辦事處、7間商舖、歷史展覽區、機電設施、上落貨區、公共廁所及園林等設施。

大廈共提供187個出租公屋住宅單位,室內樓面面積由約190至410平方呎不等,屬開放式。

柴灣工廠邨大廈(華廈邨華欣樓)
華廈邨華欣樓
樓宇平面圖
華廈邨華欣樓
單位平面圖
華廈邨華欣樓
長板形(I字形) 不詳(參照第一型徙置大廈設計) 長沙灣工廠大廈第4、5座(1965年) 長沙灣工廠大廈第4、5座
長沙灣工廠大廈
長沙灣工廠大廈第4、5座
長沙灣工廠大廈內部斜道
長板形(反轉的4字形) 不詳(從第一型徙置大廈拆卸而成) 佐敦谷工廠大廈(1959年) 佐敦谷工廠大廈(某一結構、1983年) 與 "H" 字形的第一型不同,佐敦谷工廠大廈因為土地不足的關係,興建成了一幢外觀像反轉了的 "4" 字型的工廠大廈(實則是缺失了第一型的某個部份) 佐敦谷工廠大廈
長板形(U字形) 1980年代(從 "4字形" 大廈拆卸而成) 佐敦谷工廠大廈(1983年) 佐敦谷工廠大廈(整座、2005年) 因應政府發展牛頭角的計劃,把佐敦谷工廠大廈的西翼拆掉、用來興建新的牛頭角巴士總站,大廈外觀又變成了 "U" 字型,直到拆卸前為止 佐敦谷工廠大廈
佐敦谷工廠大廈

第二型(Mark II)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第二型 Mark II 長板形(日字形) 1950年代 東頭邨(1959年) 樂富邨(1961年) 柴灣邨第23至25座(1975年) 樂富邨第21座(1996年) 第二型徙廈早於1959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布於新九龍荃灣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

與第一型最大分別的是:第二型是由三條梯間相連兩翼的,以致徙廈俯瞰外觀呈 "日" 字形;而第一型的就只有一條。值得一提是,第二型大廈的 "日" 字四角會出現面積較大的單位,這些單位內更設有獨立廁所和水喉,主要是編配給擁有地契的寮屋拆遷戶,這些單位又被俗稱 "地主房"。

第二型大廈只有石硤尾第14座及東頭邨第9座是單幢式設計(型號與後期的 "改裝第二型" 相似,但因該大廈實際上並沒有進行改裝,而且各單位沒有設立獨立廚廁,故沒有列在 "改裝第二型" 之中)。

第二型徒廈早於1975年開始清拆,樂富邨第21座是最後一座清拆的第二型徙廈,於1996年清拆。第二型成為了香港眾多徙置屋邨中最早消失的型號。

東頭邨柴灣邨橫頭磡邨樂富邨黃大仙下邨大窩口邨
大窩口邨
樓宇平面圖
標準
改裝第二型 Converted Mark II 長板形(一字形) 1970年代 石硤尾邨(1982年) 柴灣邨第21座(1996年) 石硤尾邨第14座(2008年) 改裝第二型徙廈可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徙廈型號,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二型徙廈改裝而成,原意跟部份第一型徙廈進行改裝一樣。改裝後的第二型徙廈就不再像之前的 "日" 字型設計,而成為了單幢式的設計。不過當中只有極少數第二型徙廈會作這個改裝,原因是因為改裝第二型是會把其中一翼徙廈拆卸,並再為每個單位加設廚廁設施,因需費甚巨,故此絕大部份以第二型徙廈為主的屋邨也不會進行此改裝。

有進行此類改裝的第二型徙廈就只有柴灣邨第21座和石硤尾邨第14座,前者早於1959年建成,1996年清拆。使1963年興建的石硤尾邨第14座曾成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改裝第二型徙廈,但其後也於2008年重建計劃中清拆。

柴灣邨第21座、石硤尾邨第14座
第二型工廠大廈 Mark II(Factory Estate) 長板形(日字形) 1950年代(參照第二型徙置大廈設計) 長沙灣工廠大廈(1957年) 九龍灣工廠大廈(1975年) 元朗工廠大廈(1996年) 九龍灣工廠大廈(2009年) 長沙灣工廠大廈九龍灣工廠大廈、元朗工廠大廈

第三型(Mark III)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第三型 Mark III 長板形 1950年代 葵涌邨(1962年) 田灣邨(1966年) 葵涌邨(1991年) 黃大仙上邨(2002年) 第三型徙置大廈是繼第二型徙置大廈後外出的新型號,於1962年首先於葵涌邨出現以別於之前的設計,大廈大致分為 "I" 字型(長型設計)和 "L" 字型(兩座長型大廈相連的徙廈),普遍樓高7至10層(少數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更只有2至3層高不等,以柴灣邨第11座和慈雲山邨第41座(慈愛邨愛仁樓)為最矮的兩座第三型徙置大廈,只有兩層高,但前者各單位皆有獨立廚廁,後者不作住宅用途,為一所幼稚園;其次為柴灣邨第10座,只有三層高),所有樓宇仍沒有設立升降機;第三型徙置大廈更是第一批為各單位設露台的徙廈,不過仍然不設獨立廚廁,只在徙置大廈突出一部份建有公共廁所和廚房給住客。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型徙置大廈的舊長型設計是根據 "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 的型號而設計的,與之不同的只是第三型徙置大廈大部份仍設天台學校(但秀茂坪下邨第16座是一個獨特例子,該大廈與 "火柴盒" 小學相連),而政府廉租屋沒有,此後的第四至第七型徙置大廈也是以此為基礎。

柴灣邨葵涌邨田灣邨黃大仙上邨
興建中的柴灣邨(1960年)

第四型(Mark IV)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第四型 Mark IV 長板形 1950年代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 "I" 字型設計,少數呈 "E" 字形(東頭邨23座)或倒 "F" 字型(元朗邨3-5座)。第四型徙廈可以說是徙置區建築的一大進步,每個單位開始設有獨立廚廁(原先設計為共用廁所,後來才升級為獨立廚廁,而仍採用舊設計的大廈亦因而要在入伙前進行改建),樓高更高達13至20層不等,故會在徙廈的一邊設有兩座升降機,但並非服務各層住客,通常其中一組會直達至中層,另外一組會直達至最高層。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 "火柴盒"小學,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最早的第四型徙廈出現於東頭邨22座,1965年4月建成。

雖然格局和規劃有所突破和進步,但第四型徙廈卻是堪稱為眾徙廈型號中結構質素最參差的,狀況良好如葵涌石籬邨第10和11座,結構安全而得以暫時保留,並於1996年11月6日至2022年間改為中轉房屋,在樓宇內設置 "石籬收容中心" ;東頭邨第22座及23座雖然混凝土強度不及格(其中22座原擬於1992年拆卸,但在安裝鋼柱支撐後被剔出整體重建計劃),但也一直「續命」至2013年和2003年才清拆。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四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 "26座問題公屋醜聞" 。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之一。

第四型徙廈早於1988年開始清拆重建,幾經拆卸長達34年。隨著政府宣布將於2022年拆卸石籬邨10-11座(拆卸時樓齡將達56年,是眾多被拆的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中最長壽者),第四型徙廈即將成為歷史。

石籬邨第10及11座
樓宇平面圖
東頭邨第22座

第五型(Mark V)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第五型(16層) Mark V(16 Storeys) T字形 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普遍上跟之前的第四型差不多,大廈主要呈 "I" 字長型設計,而且通常是相連著1至3座大廈。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統稱為 "火柴盒小學" ),初期的牛頭角下邨第4、5座第五型大廈與一所 "火柴盒" 小學連接,但後期已經改為獨立式設計,不再相連著徙廈,及後部份位於非徙置屋邨的同類校舍再加建一層作禮堂之用(而此等學校設計一直沿用至1981年為止)。

此外,由第五型徙廈開始,政府開始將預製組件技術用於興建徙置大廈(當中牛頭角下邨部份樓宇,是全港首批採用此技術興建的徙廈),但由於成效不彰、加上組件不統一,在牛頭角下邨以後的第五至七型徙廈未曾採用此技術;新設計將四個不同規模的家庭單位合併一起,這是根據一項調查的結果而確定,該調查旨在確定安置區中家庭的平均規模。新設計結合早期第四型所提供的獨立廁所,並向每個家用單元抽入獨立的供水。

由於家庭用電量提升,導致不少後期興建的徙置區,以及屬甲類屋邨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時常因供電不穩而停電。因此,政府於1980年代尾起,為此等屋邨加建額外的變電站;然而,由於第四及六型徙置大廈需於短期內拆卸,為該等樓宇作出同類加建不符成本效益,此等工程僅於第五及第七型徙置大廈進行。

最早的第五型徙廈出現於葵涌石籬邨,1966年至1968年建成。

第五型徒廈早於1990年開始清拆,隨著牛頭角下邨在2010年完全清拆後,第五型徙廈已經成為歷史。

牛頭角下邨第13座
第五型新款式(8層) New Mark V(8 Storeys) 長板形(一字形)
第五型新款式(16層) New Mark V(16 Storeys) T字形 石籬邨第10和11座之圖則名稱有顯示為 "NEW MK V16 RESETTLEMENT BLOCK - STANDARD 16 STOREY BLOCK",唯需要進一步研究,故此暫定該兩座為第四型

第六型(Mark VI)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第六型 Mark VI 長板形 第六型徙廈是徙置事務處時期建成之最後一款的公屋大廈類型,於1969年至1974年期間興建,主要在新界早期發展的新市鎮區(例:葵涌、元朗和屯門)興建,整體的結構和外貌上都與前工務局在同期興建之政府廉租屋很相似。在1973年被房委會合併期,第六型徙廈的興建一度出現真空期,直至藍田邨四座六型徙廈在1974年落成,成為最後一批此款大廈為止(而當時第七型徙廈已獲廣泛應用)。



及後因 "26座問題公屋醜聞" 被揭發後,發現有4座第六型徙廈有出現結構問題的情況,第六型徙廈於2002年前清拆,清拆時,各大廈的平均樓齡不逾30年,和第四型都被公認是結構質素最差的公屋。 註:白田邨的第六型徙廈是由屋宇建設委員會管理,唯大廈興建使用了第六型徙廈設計


部份新式政府廉租屋的構造是幾乎採用或參照第六型大廈設計。

第七型(Mark VII)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第七型 Mark VII 長板形 1970年代 1969年[9][註 5] 美東邨美東樓(1974年7月) 順安邨安群樓(1980年) 美東邨美東樓(2021年4月12日) 以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作為藍本,包括單位布局、闊度和升降機大堂設計等。第七型大廈建築可追溯至1969年,當時著名建築業刊物 Far East Architect & Builder 已經提供當時尚處規劃階段之葵盛邨(廉租屋邨)資料,主要解說如大型升降機 "巨塔" 等行人通道系統建築如何帶動居民走上達40層高之平台階層,更為今天著名景點之一。


不過,美東邨之第七型比葵盛邨項目更早建成;1972年,美東邨興建工程展開,邨內美東樓的項目名稱為 "東頭政府廉租屋邨",此樓宇使用前工務司署之政府廉租屋邨與徙置大廈的通用標準規格設計,即是第七型徙置大廈。另外,除興華邨外,目前已建成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於開始建造之際是擬作 "政府廉租屋邨"、並非 "徙置區";但由於施工期間橫跨房委會成立前後,當房委會及房屋署成立後、便將其視為一般甲類屋邨。

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 "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0年間完工的公屋大廈類型。第七型徙廈的建築外表雖然確實與其他比較早期的徙廈很相似,也是以編號來命名每座大廈(例如有葵盛西邨白田邨梨木樹邨;但瀝源邨荔景邨等同樣擁有七型徙廈的屋邨卻早在1970年代以中文命名,取代舊式的編號命名制),大廈各層中間位置設有電梯大堂和兩端的樓梯,也設有密麻麻的透氣孔;而升降機則改為停靠絕大多數樓層;而在瀝源邨(部份)、梨木樹邨(部份)、大興邨及順安邨的第七型大廈,則因應規劃採用單方向設計。但七型徙廈是不容許住客在租住的單位中作出改動,例如不允許拆去露台的鐵欄、門口不得改建等等,在大廈不論內外都要統一(一如第七型大廈之藍本 - 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故此從外觀上比起前六代都來得整齊許多,在維護上也比前六代好上許多(縱使如此,仍有部份第七型大廈被揭發偷工減料,但政府亦未打算清拆,更於2019年宣布不清拆同類大廈至少15年)。


隨著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因此,絕大多數第七型徙置大廈均已於1990年代初加建新變壓器房,以提升供電可靠性。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但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屬於 "甲類屋邨"。第一批清拆的第七型徙廈為2014年的白田邨。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

順帶一提,只有興華邨的第七型徙廈,是由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其他最初均為政府廉租屋;此外,順利邨最初亦是採用同款徙廈的徙置區項目,但最後改用廉租屋邨設計,是同期唯一沒有興建的第七型徙廈的公共屋邨。

美東邨白田邨瀝源邨荔景邨梨木樹邨葵盛西邨興華邨漁灣邨石硤尾邨大興邨順安邨
美東邨
荔景邨
葵盛西邨

部份大廈的設計與結構是與徙置大廈互相參考,所以可能與徙置大廈頗為相似(甚至直接採用徙置大廈的設計)。日後的 "第七型徙置大廈" 及 "十字型大廈" 亦是以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作為藍本,包括單位布局、闊度和升降機大堂設計等;除興華邨外,目前已建成的第七型徙置大廈及十字型大廈,於開建時擬作政府廉租屋邨(但由於施工期間橫跨房委會成立前後,故此歸類為一般甲類屋邨)。

有些政府廉租屋有裝設升降機,但並非服務各層。例如元洲街邨第7座的兩組升降機,一組只停地下、7樓及11樓,另一組則停4樓、8樓及12樓,大多數居民均要上落至少一層才可歸家。

廉租屋與現今的公屋一樣,都需要向有關政府申請才能得到分配,而且對各方面都有較嚴格限制,包括門窗顏色設計、內籠間格、窗花鐵欄、電線、鐵閘安裝等均需統一。

舊型(Old Type)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舊型 - 長型 Old Type - Slab 長板形 樓高約7至8層。公共廁所設在大廈中間突出的部份,日後出現的第三型徙置大廈設計也參照於此,但徙置大廈設天台學校,政府廉租屋則沒有。


另一款為樓高12層的長型,這款樓宇設有兩部升降機,出現於黃大仙上邨長沙灣邨石硤尾邨山谷道邨,雖然外牆設計與第四型徙置大廈相似,但單位仍不設廁所,而且此設計亦未曾被徙置區所使用。


最後興建、沒有獨立廁所的舊型政府廉租屋樓宇全為長型設計,樓高20層,設升降機。例如黃大仙上邨的東部五座及牛頭角上邨的第9至12座,雖然樓高20層且設升降機,然仍未設有獨立廁所,所以它們屬舊型與新型之間的過渡設計。

舊型 - 單塔型 Old Type - Single Tower 口字形 1960年代 山谷道邨第4&10座(1964年) 山谷道邨第4座(2002年) 另一款為樓高12層的單塔型,這款樓宇設有兩部升降機,出現於黃大仙上邨長沙灣邨石硤尾邨山谷道邨,雖然外牆設計與第四型徙置大廈相似,但單位仍不設廁所,而且此設計亦未曾使用在任何徙置區。 黃大仙上邨長沙灣邨石硤尾邨山谷道邨第4&10座

新型(New Type)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新型 New Type 長板形 黃大仙上邨(1965年) 何文田邨(1975年) 葵芳邨第5座(1985年1月) 葵盛邨第12座(2010年) 新型政府廉租屋樓宇全為長型設計,而且多為多座相連。大廈單位設計較舊型有所改善,包括於露台的另一方加設獨立廁所,與及將單位闊度由舊型的11呎增至14.5呎(同期徙置大廈單位仍闊11呎)。


樓層方面,除受機場高度限制的元洲街邨、何文田邨及高超道邨只獲准興建7-14層外,其餘均為約20層。另外,新型政府廉租屋邨亦較舊型的增設了不少社區設施,包括幼稚園、"火柴盒"小學等。


有部份新式政府廉租屋是採用或參照第六型大廈的設計,例如 "白田政府新邨"(現在的白田邨)。

牛頭角上邨葵芳邨葵盛邨黃大仙上邨沙田坳邨石蔭邨黃竹坑邨元洲街邨葵興邨梨木樹邨高超道邨白田邨何文田邨
遠眺黃竹坑邨
黃竹坑邨第10座
黃竹坑邨
元洲街邨第六座(1980年代)
葵盛邨第12座
人去樓空,有待拆卸的葵盛邨第12座

南山邨石硤尾邨樂富邨荔景邨西環邨葵盛西邨模範邨華富邨愛民邨

中央走廊式(Central Corridor)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款式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型號 版本
中央走廊式大廈 Central Corridor Block 七層樓宇(Seven-Storey Blocks) 一字型 長板形(一字形) 1950年代 1960年代 和樂邨(1962年) 和樂邨(1963年) 和樂邨
和樂邨
和樂邨七層樓宇外觀
和樂邨的羽毛球場
L字型 長板形(L字形) 福來邨永寧樓&永興樓(1963年) 福來邨永隆樓(1967年) 福來邨
福來邨露天劇場
福來邨永寧樓
連接F=90°(Link F=90°) L型版本 長板形(L字形) 沙角邨(1980年) 石籬邨石寧樓(1985年) 外觀呈 "L" 字型,其中一翼呈90度擺動設計 澤安邨富澤樓、李鄭屋邨東頭邨康東樓、美林邨美楊樓、博康邨沙角邨新田圍邨廣福邨廣惠樓、彩園邨彩玉樓、長康邨康泰樓、石籬邨石寧樓、友愛邨愛勇樓、安定邨定祥樓、水邊圍邨碧水樓
美林邨美楊樓
沙角邨綠鷺樓(左)及漁鷹樓(中左)
Z型版本 長板形(Z字形) 環翠邨盛翠樓&美翠樓&蕙翠樓(1979年) 澤安邨華澤樓(1983年) 外觀呈 "Z" 字型,其中兩翼呈90度擺動設計 環翠邨澤安邨廣福邨
環翠邨(中央下方之樓宇)
連接D=120°(Link D=120°) N/A 長板形(V字形) 其中一翼呈120度擺動設計
連接E=135°(Link E=130°) 其中一翼呈135度擺動設計,而大部份的連接E舊長型大廈是由其中兩翼呈135度擺動設計組成。

大多數同型大廈電梯大堂的樓梯均置於前方,但大元邨泰民、泰榮樓及三聖邨豐漁、滿漁樓的樓梯均置於電梯的後方。

連接C=0°/180°(Link C=0°/180°) 一般版本 長板形 外觀大致呈長條形,大廈的走廊與大堂對稱
加長版本 設有兩個電梯大堂及樓梯
縮短版本 電梯大堂沒有樓梯
連接I=180°(Link I=180°) N/A 外觀大致呈長條形,但大廈的走廊與大堂並非對稱

露台相連式(Linked Terrace)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款式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型號 版本
露台相連式大廈 Linked Terrace Block N/A 一般版本 長板形 屋建會現存最早落成之屋邨 - 西環邨,邨內的大廈採用單向設計,大部份6人單位的設計採用近似 "第三型徙置大廈開始使用的標準單位布局",但面向走廊之單位、大門兩邊的起居室空間有加設獨立廁所及廚房


另外,西苑臺設有經特別設計的8人單位、以及設有獨立睡房空間的6人單位。

西環邨
西環邨
54平方米單位版本 這款單位的室內面積約為54平方米,向走廊的氣窗設於大門兩旁,大門右邊更設有兩間固定睡房。廚房及廁所分別設於露台兩側,兩者的窗戶均對向戶外,廁所更設有淋浴位置。這些設計在單位所落成時的年代而言,均屬罕見。


大廈外型方面,所有採用這款單位的舊長型大廈均使用單方向設計,大廈各住宅樓層只的走廊只有其中一方設有單位,另一方則設有對向戶外的開放式走廊,此款大廈亦與相連長型大廈特別設計工字型大廈為僅有三款房屋署允許於面向走廊的窗戶安裝冷氣機的公屋大廈。


這款單位設計首度出現於愛民邨嘉民樓及康民樓,因愛民邨在房委會成立前興建並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估計這款單位屬屋建會時期的設計。後來由房委會規劃及興建的長青邨青葵樓、麗瑤邨華瑤樓及象山邨翠山樓,亦採用這款單位設計。現時這款單位大多編配予5-9人家庭。

長青邨青葵樓、愛民邨康民樓&嘉民樓、麗瑤邨華瑤樓、象山邨翠山樓
長青邨青葵樓
象山邨翠山樓(左邊)

模範邨長型(Model Housing Estate Linear)

[编辑]

由周耀年建築師設計,並由周李氏建築師樓(Messrs. Chau & Lee)負責重建部份。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模範邨長型 Model Housing Estate Linear 長板形 1950年代 1951年 模範邨民順樓&民景樓(1952年3月) 模範邨民康樓C2座(1979年) 模範邨
模範邨

北角邨長型(North Point Estate Linear)

[编辑]

由甘洺(Eric Cumine)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北角邨長型 North Point Estate Linear 長板形 1950年代 北角邨西大樓&中大樓(1957年) 北角邨東大樓(1958年) 北角邨(2003年) 北角邨
北角邨

舊相連長型(Old Linear)

[编辑]

(注意:此類設計並不是指由房屋委員會於1980年代設計發表的 "相連長型")

由周李氏建築師樓(Messrs. Chau & Lee)設計,僅在蘇屋邨四及五期(重建前)採用,一共五座大廈。五座大廈雖然是採用同一款設計,但分為兩種單位設計及布局

  • 四期 - 劍蘭樓:於1960年9月接受申請,並於1962年4月全部落成,主要提供了174個六及八人(主要是八人)的較大型的單位
  • 五期 - 牡丹樓、蘭花樓、壽菊樓及石竹樓:於1961年3月接受申請、並於1963年5月全部落成,主要提供了1,610個六人中型單位。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舊相連長型 Old Linear 長板形 1950年代 蘇屋邨四期(1962年4月) 蘇屋邨五期(1963年5月) 蘇屋邨四及五期(2010年3月) 蘇屋邨四及五期

中央走廊式(Central Corridor)

[编辑]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款式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中央走廊式大廈 Central Corridor Block 特別設計 - 長型(Special Design - Slab) 長板形 1977年~1983年 1983年 樂富邨宏〇樓(1984年) 全港僅樂富邨宏〇樓採用[註 6],由鍾華楠建築師事務所特別設計,單位布局以1970年代23平方米單位設計及雙塔式大廈A型單位為藍本。

樓宇基座為12,871平方米的樂富中心一期(今樂富廣場A區)及具備450個車位的停車場,設計師同時為屋邨及購物中心結合週邊各種設施,譬如地鐵站、巴士總站、圖書館、熟食中心、街市、商場、前居屋中心及中式園林樂富園,共佔地約32,450平方米。

每一個的單位面積約26-52平方米,共提供1,523個單位。

樂富邨宏〇樓
面向橫頭磡道的樂富邨宏〇樓
面向橫頭磡道的樂富邨宏〇樓
樂富邨宏〇樓(右邊)
樂富邨宏〇樓(右邊)
樂富邨宏〇樓,連同接駁天橋
樂富邨宏〇樓
樂富邨宏〇樓
遠眺樂富邨宏〇樓
相片一
特別設計 - 類似 "I" 型(Special design - I-shaped similarly) 不規則形狀(一座長方形及類似T字形合成) 1970年代 1981年 美東邨美寶樓(1983年1月) 美東邨美寶樓(2021年4月12日) 僅有美東邨美寶樓使用。1981年,因應房屋供應緊絀,房委會將位於美東樓西北邊之球場改建成此大廈,估計因為地形等問題而特意另行設計。


此大廈特別在於其南翼設計是類似 "I" 型大廈,但不盡相同。大廈樓高8層,每層19個單位,合共提供133個單位。

美東邨美寶樓
美東邨美寶樓
樓宇類型 英語名稱 款式 外形屬性(鳥瞰外形) 設計時期 脫稿或發表時間 首批樓宇竣工(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竣工(時間) 首批樓宇拆卸(時間) 最後一批樓宇拆卸(時間) 建築設計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圖則
特別設計135°單方向長型 Special Design 135° Single Aspect Slab N/A 長板形 1970年代 1982年 祥和苑和亨閣(1984年) 全港僅建有一幢,兩翼成135度展開。


浴室及廚房窗戶向走廊,全部單位均為兩房單位。

祥和苑和亨閣
祥和苑
樓宇平面圖
祥和苑和亨閣

參考的文獻

[编辑]
  1. ^ 公務員事務局 - 搜尋政府部門常用辭彙(房屋地政). 
  2. ^ 2.0 2.1 2.2 2.3 明報OL網. ways of seeing:探尋公屋原型之謎 - 20201004 - CULTURE & LEISURE. 2020-10-04. 
  3. ^ 3.0 3.1 翠屏道邨第十七座 已重建成新型大廈 設備齊全有煤氣供應及抽氣系統. 華僑日報. 1980-04-21 [2022-02-11]. 
  4. ^ 衛翠芷. Design DNA of Mark I: 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rototype 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公屋原型. MCCM Creations. 2019年9月. ISBN 978-988-77238-1-3. 
  5. ^ 5.0 5.1 5.2 衛翠芷. Design DNA of Mark I: 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rototype 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公屋原型. MCCM Creations. 2019年9月: P.90. ISBN 978-988-77238-1-3. 
  6. ^ 工務司備忘錄 . 參考編號:A.O. 1263/53,HKRS310-1-1 . 1954年1月14日
  7. ^ 1444幢歷史建築物以外的新項目評估結果 (PDF). [2013-03-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1-15). 
  8. ^ 柴灣工廈列歷史評級名單. [2012-12-04]. 
  9. ^ Far East Architect & Builder. 50-person lifts will serve HK's biggest low-cost estate. Hong Kong: Far East Trade Press Ltd. April 1969: p.23. 

備註

[编辑]
  1. ^ 據衛翠芷之著作《一型徙廈的設計基因--香港公屋原型》所述,"多層實驗樓宇" 詞彙是當時香港政府內部使用的術語,未曾見於民間使用
  2. ^ 不同在於英國排屋沒有設立天台小學等設施
  3. ^ 不同在於廣東道已婚警察宿舍設有升降機、洗衣房等設施,而每個單位設有獨立廚房及陽台;不過廁所及淋浴間仍要公用,但並非設在兩翼中央部份,而是每翼的尾端
  4. ^ 亦有可能是參照於1951年建成的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及廣東道已婚警察宿舍的建築設計
  5. ^ 亦有1972年之說,唯未可肯定其真偽;較合理理據為美東邨美東樓(原第六座)在該年動工;或者該年首見於公眾視野(屋建會年報/地盤等)。既然 "Far East Architect & Builder" 早有提供葵盛廉租屋邨之模型概念相片,則1969年會更合理
  6. ^ 六幢樓宇原址是位於重建前的橫頭磡邨;重建後是屬橫頭磡邨(新廈),同時採用「宏」作開端命名,不過因為管理上需要,於1991年歸入樂富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