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對: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添加{{unreferenced}}标记到条目 (TW) |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8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File:MO-covalent and polar bonds.svg|right|thumb|250px|此分子軌域圖顯示[[雙原子分子]]的(左)共價鍵和(右)極性共價鍵,兩者皆形成一電子對]] |
|||
{{unreferenced|time=2013-01-05T13:31:58+00:00}} |
|||
'''電子對'''為位於同一[[分子軌道]]的一對[[電子]]。 |
|||
'''電子對'''為位於同一[[分子軌道]]的一對不同[[自旋]]的[[電子]]。其概念由[[吉爾伯特·路易斯]]在1916年首次提出。<ref>{{cite book|author=Jean Maruani|title=Molecules in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v. 3: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Chemical Reactivity|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euM5z6aN6_0C&pg=PA73|accessdate=14 March 2013|year=1989|publisher=Springer|isbn=978-90-277-2598-1|page=73|archive-date=2020-05-2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25072703/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euM5z6aN6_0C&pg=PA73}}</ref> |
|||
⚫ | |||
⚫ | |||
⚫ | |||
==特性== |
==特性== |
||
能量的穩定使電子傾向成對,但[[不成對電子]]也是存在的。 |
|||
電子對有如下功用: |
電子對有如下功用: |
||
第14行: | 第13行: | ||
* 位於原子的核心[[原子軌域|軌域]] |
* 位於原子的核心[[原子軌域|軌域]] |
||
金屬中的外層電子由於[[金屬鍵]]的特性,並非成對而近似自由活動。金屬中的電子在低於[[費米能]]的狀態時,會因電子-[[聲子]]交互作用產生微小的吸引力,成為[[庫柏對]],造成[[超導體]]現象。 |
|||
⚫ | |||
⚫ | |||
==參考== |
|||
{{reflist}} |
|||
==另見== |
|||
* [[復合 (物理學)]] |
|||
* [[酸鹼電子理論]] |
|||
* [[親核體]] |
|||
{{Chemical bonding theory|state=autocollapse}} |
|||
[[分類:電子]] |
[[分類:電子]] |
||
⚫ | |||
[[ar:زوج إلكترون]] |
|||
[[de:Elektronenpaar]] |
|||
[[en:Electron pair]] |
|||
[[et:Elektronpaar]] |
|||
[[es:Par de electrones]] |
|||
[[it:Doppietto elettronico]] |
|||
[[nl:Elektronenpaar]] |
|||
[[nn:Elektronpar]] |
|||
[[pl:Para elektronowa]] |
|||
[[pt:Par de elétrons]] |
|||
[[fi:Elektronipari]] |
|||
[[sv:Elektronpar]] |
|||
[[uk:Електронна пара]] |
2022年7月29日 (五) 11:33的最新版本
電子對為位於同一分子軌道的一對不同自旋的電子。其概念由吉爾伯特·路易斯在1916年首次提出。[1]
電子為費米子,根據包立不相容原理,一原子中的電子不能有同一量子數。若電子要留在同一分子軌道中(主量子數、角量子數、磁量子數一致),需改變其自旋量子數。電子的自旋為 -1/2 或 +1/2 ,因此一分子軌道中只能有一對電子。
特性
[编辑]能量的穩定使電子傾向成對,但不成對電子也是存在的。
電子對有如下功用:
金屬中的外層電子由於金屬鍵的特性,並非成對而近似自由活動。金屬中的電子在低於費米能的狀態時,會因電子-聲子交互作用產生微小的吸引力,成為庫柏對,造成超導體現象。
因在同一分子軌道中的電子對自旋方向相反,它們的磁矩會互相抵消。有時侯電子對受到外磁場影響,產生淨磁矩,形成抗磁性。
參考
[编辑]- ^ Jean Maruani. Molecules in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v. 3: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Chemical Reactivity. Springer. 1989: 73 [14 March 2013]. ISBN 978-90-277-259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