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圍工作室:修订间差异
建立竹圍工作室 |
Ephemeral Days(留言 | 贡献) 新增圖片簡介 |
||
(未显示9个用户的16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noteTA |
|||
⚫ | |||
| G1 = Country |
|||
| 1 = zh-cn:台; zh-hk:臺; zh-tw:臺; |
|||
}} |
|||
{{Infobox museum |
|||
| 名称 = 竹圍工作室 |
|||
| 其他名称 = Bamboo Curtain Studio |
|||
| logo = 竹圍工作室logo1.svg |
|||
| logosize = 250px |
|||
| logo_caption = |
|||
| 图像 = Bamboo Curtain Studio 9.jpg |
|||
| 图像大小 = |
|||
| 图像说明 = 竹圍工作室位於通往淡水的腳踏車道旁 |
|||
| map_type = |
|||
| map_size = |
|||
| map_caption = |
|||
| coordinates = {{coord|25.142629305555|121.45928661111111|type:landmark|display=inline,title}} |
|||
| former_name = |
|||
| established = {{start date|1995}} |
|||
| dissolved = |
|||
| location = [[中華民國]][[新北市]][[淡水區]]<br />中正東路二段88巷39號 |
|||
| type = {{Link-en|替代空間|Alternative exhibition space}} |
|||
| accreditation = |
|||
| collections = |
|||
| collection_size = |
|||
| visitors = |
|||
| founder = |
|||
| director = |
|||
| president = |
|||
| curator = |
|||
| owner = |
|||
| architect = |
|||
| publictransit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歷史 == |
|||
⚫ | |||
[[File:竹圍工作室一景03.jpg|thumb|right|200px|內部景觀]] |
|||
竹圍工作室最初由[[蕭麗虹]]、[[陳正勳]]和[[范姜明道]]三位陶藝創作者共同發起。1995年時,他們擇定台北捷運竹圍站附近的廢地成立,做為創作大型裝置藝術另類展覽空間{{R|Chang2013|page=48}}。 |
|||
竹圍工作室從成立後到2004年間,屬於「藝術服務事務所」時期。最初幾年,工作室陸續舉辦了數檔展覽,類型包括陶藝、實驗性裝置藝術、實驗藝術和實驗性展演等。1998年起,竹圍工作室與政府機關和藝文團體合作,研究文化政策並建構交流的網絡。2000年起,竹圍工作室將國際交流視為經營重點,對國際上的藝術議題進調查研究,並擔任國際藝術村協會(Res Artis)、美國藝術村聯盟(Alliance of Artist Communities)等國際駐村組織在亞洲的交流平臺{{R|Chang2013|page=49-50}}。 |
|||
2001年起,竹圍工作室與廟公進行土地產權訴訟,許多營運計畫暫停。工作室在次年進行閉館整修,改建完成後的空間包含多媒材工作室、[[視覺藝術|視覺]]與[[表演藝術]]發表場地,以及戶外的中庭花園。並引入國際藝術村的操作模式,將部分工作租給藝術家,作為長期入駐的藝術村{{R|Chang2013|page=49-51}}。 |
|||
2005年,竹圍工作室成立「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以[[投標]]、接案做為收入來源,將主要發展方向定為「藝術空間、創意產業、國際交流與研究」三者。7月創立亞洲地區文化空間的交流平臺「亞洲藝術網絡」(Intra Asia Network)。同年,竹圍工作室在土地訴訟官司部分勝訴,2006年通過公權力介入收回被強佔的土地後空間增加,於是二度進行閉館整修。調整之後的竹圍工作室有三個室內展間、兩個戶外廣場,並具備長期進駐、駐村跟展演三種功能{{R|Chang2013|page=51}}。 |
|||
在本次調整之後,表演藝術團隊「身聲演繹劇場」入駐,讓創辦人之一的蕭麗虹發現藝文領域缺少育成、研究、研發的系統,於是將工作室經營方向進行調整,引入國際交流中獲得的視野,從多元的議題上進行育成跟服務的工作。由於這類工作獲得的營收難以抵銷虧損,到了2011年蕭麗虹遂遵從友人建議,成立[[非營利組織]]以利接受贊助{{R|Chang2013|page=51-52}}。 |
|||
== 組織型態 == |
|||
竹圍工作室先後經歷四種不同的經營型態,最初為商業性質的藝術服務事務所,但因為稅務問題,後改為零售店。2005年成立的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為承接專案的工具,而2011年登記成為台北市的非營利演藝團體,即工作室在法律上是雜藝團身份{{R|Huang2013|page=80-81}}。 |
|||
工作室的經費來源多為創辦人蕭麗虹個人資源,以及承接外部專案而來。人事結構也視專案的情況而定,最少的時候僅由蕭麗虹一人兼職管理,2013年時則有兩名專職人員負責空間經營,4名兼職人員負責不同專案事務。營收來源包括政府補助、場租收入和接案收入{{R|Huang2013|page=81-83}}。 |
|||
⚫ | |||
* [http://bambooculture.com/ 官方網站] {{Wayback|url=http://bambooculture.com/ |date=20210221094311 }} |
|||
* [http://25anniv.bambooculture.com/ 25週年系列活動頁面] {{Wayback|url=http://25anniv.bambooculture.com/ |date=20210220152048 }} |
|||
{{Commons|Category:Bamboo Curtain Studio}} |
|||
== 注解 == |
== 注解 == |
||
{{reflist|refs=2 |
{{reflist|refs=2 |
||
<ref name="文化部">{{cite website | title = 竹圍工作室 國內藝術村 | url = http://artres.moc.gov.tw/portal_d1_page.php?button_num=d1&cnt_id=23 | work = 文化部 | accessdate = 2019-02-24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224173817/http://artres.moc.gov.tw/portal_d1_page.php?button_num=d1&cnt_id=23 | archive-date = 2019-02-24 | dead-url = yes }}</ref> |
|||
<ref name="文化部"> |
|||
{{cite |
<ref name="中時">{{cite news | title = 竹圍工作室 啟動駐村計畫 | url =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3000400-260102 | author = 陳宜加 | work = 中時電子報 | date = 2015-10-03 | accessdate = 2019-02-24 | archive-date = 2019-02-24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224173818/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3000400-260102 | dead-url = no }}</ref> |
||
⚫ | |||
</ref> |
|||
<ref name=" |
<ref name="Chang2013"> |
||
{{cite |
{{cite journal | title = 以藍海策略分析替代空間之經營 | author = 張馨元 | url = https://hdl.handle.net/11296/3a3422 | journal =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碩士論文 | date = 2013-07-06 | location = 桃園市 | language = zh-tw}} |
||
</ref> |
</ref> |
||
<ref name=" |
<ref name="Huang2013"> |
||
{{cite journal | title = 2000年以來另類空間在台灣轉型現象之研究 | author = 黃秀琳 | url = https://hdl.handle.net/11296/6zkf4a | journal = 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 date = 2013-07-02 | location = 台中市 | language = zh-tw}} |
|||
⚫ | |||
</ref> |
</ref> |
||
}} |
}} |
||
第22行: | 第76行: | ||
[[Category:淡水區]] |
[[Category:淡水區]] |
||
[[Category:1995年台灣建立]] |
[[Category:1995年台灣建立]] |
||
[[Category:台灣藝術]] |
[[Category:台灣藝術組織]] |
2022年11月2日 (三) 15:42的最新版本
竹圍工作室 | |
---|---|
Bamboo Curtain Studio | |
成立 | 1995年 |
地址 | 中華民國新北市淡水區 中正東路二段88巷39號 |
坐标 | 25°08′33″N 121°27′33″E / 25.142629305555°N 121.45928661111111°E |
類型 | 替代空間 |
建立者 | 蕭麗虹 |
網站 | bambooculture |
地图 | |
竹圍工作室是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竹圍的藝文空間,同時也是台灣早期的替代空間之一[1],1995年成立,以在地行動、國際連結為主旨,協助台灣國內外藝文創作者以及團體短期申請,能夠從事創作、展演、實驗研究、社區發展、藝術教育等活動。[2][3]
竹圍工作室佔地2,645平方公尺,前身為廢棄的雞舍,經由創辦人蕭麗虹老師和其他幾位陶藝家的整理,成了隱身都市的藝術工作室。[4]
歷史
[编辑]竹圍工作室最初由蕭麗虹、陳正勳和范姜明道三位陶藝創作者共同發起。1995年時,他們擇定台北捷運竹圍站附近的廢地成立,做為創作大型裝置藝術另類展覽空間[5]:48。
竹圍工作室從成立後到2004年間,屬於「藝術服務事務所」時期。最初幾年,工作室陸續舉辦了數檔展覽,類型包括陶藝、實驗性裝置藝術、實驗藝術和實驗性展演等。1998年起,竹圍工作室與政府機關和藝文團體合作,研究文化政策並建構交流的網絡。2000年起,竹圍工作室將國際交流視為經營重點,對國際上的藝術議題進調查研究,並擔任國際藝術村協會(Res Artis)、美國藝術村聯盟(Alliance of Artist Communities)等國際駐村組織在亞洲的交流平臺[5]:49-50。
2001年起,竹圍工作室與廟公進行土地產權訴訟,許多營運計畫暫停。工作室在次年進行閉館整修,改建完成後的空間包含多媒材工作室、視覺與表演藝術發表場地,以及戶外的中庭花園。並引入國際藝術村的操作模式,將部分工作租給藝術家,作為長期入駐的藝術村[5]:49-51。
2005年,竹圍工作室成立「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以投標、接案做為收入來源,將主要發展方向定為「藝術空間、創意產業、國際交流與研究」三者。7月創立亞洲地區文化空間的交流平臺「亞洲藝術網絡」(Intra Asia Network)。同年,竹圍工作室在土地訴訟官司部分勝訴,2006年通過公權力介入收回被強佔的土地後空間增加,於是二度進行閉館整修。調整之後的竹圍工作室有三個室內展間、兩個戶外廣場,並具備長期進駐、駐村跟展演三種功能[5]:51。
在本次調整之後,表演藝術團隊「身聲演繹劇場」入駐,讓創辦人之一的蕭麗虹發現藝文領域缺少育成、研究、研發的系統,於是將工作室經營方向進行調整,引入國際交流中獲得的視野,從多元的議題上進行育成跟服務的工作。由於這類工作獲得的營收難以抵銷虧損,到了2011年蕭麗虹遂遵從友人建議,成立非營利組織以利接受贊助[5]:51-52。
組織型態
[编辑]竹圍工作室先後經歷四種不同的經營型態,最初為商業性質的藝術服務事務所,但因為稅務問題,後改為零售店。2005年成立的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為承接專案的工具,而2011年登記成為台北市的非營利演藝團體,即工作室在法律上是雜藝團身份[6]:80-81。
工作室的經費來源多為創辦人蕭麗虹個人資源,以及承接外部專案而來。人事結構也視專案的情況而定,最少的時候僅由蕭麗虹一人兼職管理,2013年時則有兩名專職人員負責空間經營,4名兼職人員負責不同專案事務。營收來源包括政府補助、場租收入和接案收入[6]:81-83。
外部連結
[编辑]注解
[编辑]- ^ https://artouch.com/news/content-3274.html
- ^ 竹圍工作室 國內藝術村. 文化部.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4).
- ^ 陳宜加. 竹圍工作室 啟動駐村計畫. 中時電子報. 2015-10-03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4).
- ^ 馮毅揚、鄭芳宜. 竹圍工作室-用藝術守護環境. 生命力 (新北市). 2016-12-08 [2019-02-24].[永久失效連結]
- ^ 5.0 5.1 5.2 5.3 5.4 張馨元. 以藍海策略分析替代空間之經營.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碩士論文 (桃園市). 2013-07-06 (中文(臺灣)).
- ^ 6.0 6.1 黃秀琳. 2000年以來另類空間在台灣轉型現象之研究. 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台中市). 2013-07-0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