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4号交响曲 (西贝柳斯):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9.2
 
(未显示5个用户的1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musical composition
{{Infobox musical composition|name=第4号交响曲|composer=[[西贝柳斯]]|image=Jean sibelius-2.jpg|image_upright=|image_caption=西贝柳斯于1913年。部分评论家认为,第4号交响曲的紧张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的气氛。|key=[[A小调]]|catalogue=[[作品号|Op]]. 63|composed=1910-1911年}} '''[[A小調|A小调]]第4号交响曲'''([[作品号|Op.]]63),是[[让·西贝柳斯]]完成的七首[[交响曲]]之一,写于1910年至1911年之间。它由[[赫尔辛基爱乐乐团]]于1911年4月3日在[[赫尔辛基]]首演,由西贝柳斯指挥。
|name = 第4号交响曲
|composer = [[西贝柳斯]]
|image = Jean sibelius-2.jpg
|image_upright =
|image_caption = 西贝柳斯于1913年
|key = [[A小调]]
|catalogue = [[作品号|作品]]63
|composed = 1910-1911年
}}


'''[[A小調|A小调]]第4号交响曲''',[[作品号|作品]]63,是[[让·西贝柳斯]]完成的七首[[交响曲]]之一,写于1910年至1911年之间。
== 配器 ==
该交响曲的配器有:2个[[长笛]]、2个[[雙簧管|双簧管]],2个[[單簧管|单簧管]](降B调和A调)、2个[[低音管|大管]],4个[[法國號|圆号]](F调和E调)、2个[[小號|小号]](F调和E调)、3个[[长号]], [[定音鼓]],[[鐘琴|钟琴]],以及[[弦樂器|弦乐]]。可加[[管钟]]。


== 乐章 ==
== 背景 ==
=== 寫作 ===
该作品共有四个[[乐章]]:{{Ordered list|Tempo molto moderato, quasi adagio (in A minor / ambiguous key)
{{expand section}}


=== 首演 ===
缓慢的中板,半慢板([[A小调]] / 调性不清晰)|Allegro molto vivace (in F major / ambiguous key)
由[[赫尔辛基爱乐乐团]]于1911年4月3日在[[赫尔辛基]]首演,由西贝柳斯指挥。
{{expand section}}


=== 出版 ===
充满活力的[[快板]]([[F大调]] / 调性不清晰)|Il tempo largo (in ambiguous key / C# minor)
{{expand section}}


== 分析 ==
广板(调性不清晰 / [[升C小调]])|Allegro (in A major / ambiguous key, ending in A minor)
=== 配器 ===
{{multicol}}
* 木管樂器
** [[長笛]]:2
** [[雙簧管]]:2
** [[單簧管]]:2(B{{music|flat}}调、A调)
** [[低音管|大管]]:2
{{multicol-break}}
* 銅管樂器
** [[法國號]]:4(F调、E调)
** [[小號]]:2(F调、E调)
** [[长号]]:3
{{multicol-break}}
* 定音鼓
{{multicol-break}}
* [[鐘琴]]
* 弦樂器
{{multicol-end}}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4 2 3 0—tmp+1—str"<ref>{{Cite book|title=''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orchestralmusic00dani|last=Daniels|first=David|publisher=Scarecrow Press, Inc.|year=1996|isbn=0-8108-3228-3|location=Lanham|pages=[https://archive.org/details/orchestralmusic00dani/page/n394 382]|edition=3rd ed.}}</ref>。
[[快板]] ([[A大调]] / 调性不清晰,由[[A小调]]结束)}} 对于这首作品,[[让·西贝柳斯|西贝柳斯]]颠倒了[[古典音乐]]中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的传统位置,将慢乐章置于第三。他还以一慢乐章代替传统的快乐章开篇(这与许多[[巴洛克音乐|巴洛克]]管弦乐作品的顺序相同)。该作品典型的表演持续35-40分钟。

=== 乐章 ===
该作品共有四个[[乐章]]:
{{Ordered list|缓慢的中板,半慢板(Tempo molto moderato, quasi adagio),[[A小调]] / 调性不清晰|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F大调]] / 调性不清晰|广板(Il tempo largo),调性不清晰 / [[升C小调]]|[[快板]](Allegro),[[A大调]] / 调性不清晰,由[[A小调]]结束}}

对于这首作品,[[让·西贝柳斯|西贝柳斯]]颠倒了[[古典音乐]]中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的传统位置,将慢乐章置于第三。他还以一慢乐章代替传统的快乐章开篇(这与许多[[巴洛克音乐|巴洛克]]管弦乐作品的顺序相同)。该作品典型的表演持续35-40分钟。


[[增四度]]在该作品旋律与和弦中占主导地位,但是方式和增四度主导的[[第3号交响曲]]截然不同。在一个由[[大提琴]]、[[低音提琴]]和[[低音管]]演奏的黑暗的乐句中,它被直截了当地引出,在一个[[純一度|纯一度]]C上面以C-D-F{{music|sharp}}-E上升。
[[增四度]]在该作品旋律与和弦中占主导地位,但是方式和增四度主导的[[第3号交响曲]]截然不同。在一个由[[大提琴]]、[[低音提琴]]和[[低音管]]演奏的黑暗的乐句中,它被直截了当地引出,在一个[[純一度|纯一度]]C上面以C-D-F{{music|sharp}}-E上升。
第25行: 第61行:
在此段落中,[[鐘琴|钟琴]]无果地尝试去强调A大调的短暂建立;但是,在结束时它又奏出连续的C{{音符|natural}}(这个音也气势磅礴地展开了这部作品,让乐章和整部交响曲在一个绝望的A小调中结束,没有旋律,也没有节奏的脉动。<ref>Lionel Pike, pp. 106–13</ref>
在此段落中,[[鐘琴|钟琴]]无果地尝试去强调A大调的短暂建立;但是,在结束时它又奏出连续的C{{音符|natural}}(这个音也气势磅礴地展开了这部作品,让乐章和整部交响曲在一个绝望的A小调中结束,没有旋律,也没有节奏的脉动。<ref>Lionel Pike, pp. 106–13</ref>


== 評價 ==
许多评论家在交响乐中听到了挣扎或绝望的情绪。[[哈罗德·特鲁斯科特]](Harold Truscott)写道:“这部作品……充满了预兆,这可能是……感知到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气氛的无意识结果。”<ref>Harold Truscott, p. 98.</ref> 西贝柳斯(Sibelius)当时在他的个人生活中也遭受了恐怖的冲击:1908年,在[[柏林]],他的喉咙上切除了一个恶性肿瘤。蒂莫西·戴(Timothy Day)写道:“手术成功了,但他在恐惧中生活了很多年,一直担心肿瘤会复发,自1908年到1913年,死亡的阴影笼罩了他的生命。”<ref>Timothy Day, p. 6</ref> 其他评论家也听到了作品的悲惨之处:一位早期的芬兰评论家[[ Elmer Diktonius |埃尔默·迪克托纽斯]] (Elmer Diktonius)将此作品戏称为“''树皮面包''交响曲”,<ref>Parmet, Simon (1962). ''Sävelestä sanaan: Esseitä'', p. 94. Helsinki: WSOY.</ref> 指的是在上个世纪饥荒中,快饿死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不得不吃[[树皮面包]]才能生存。
许多评论家在交响乐中听到了挣扎或绝望的情绪。[[哈罗德·特鲁斯科特]](Harold Truscott)写道:“这部作品……充满了预兆,这可能是……感知到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气氛的无意识结果。”<ref>Harold Truscott, p. 98.</ref> 西贝柳斯当时在他的个人生活中也遭受了恐怖的冲击:1908年,在[[柏林]],他的喉咙上切除了一个恶性肿瘤。蒂莫西·戴(Timothy Day)写道:“手术成功了,但他在恐惧中生活了很多年,一直担心肿瘤会复发,自1908年到1913年,死亡的阴影笼罩了他的生命。”<ref>Timothy Day, p. 6</ref> 其他评论家也听到了作品的悲惨之处:一位早期的芬兰评论家{{le|埃尔默·迪克托纽斯|Elmer Diktonius}}将此作品戏称为“''树皮面包''交响曲<ref>Parmet, Simon (1962). ''Sävelestä sanaan: Esseitä'', p. 94. Helsinki: WSOY.</ref>指的是在上个世纪饥荒中,快饿死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不得不吃[[树皮面包]]才能生存。


根据西贝柳斯的传记作者 [[埃里克·W·塔瓦茨者那]],该交响乐反映了那个[[精神分析学|心理分析]]和反思的时代,当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和[[亨利·柏格森]]也强调无意识的意义<ref>Tawaststjerna, Erik (1989). ''Jean Sibelius 3'', pp. 8, 239, 265. Helsinki: Otava. </ref> 他还把第四交响曲称作“心理分析时代最显著的文献之一”<ref>Tawaststjerna, Erik (1989). ''Jean Sibelius 3'', p. 265.</ref> 甚至西贝柳斯本人也称他的作“一种心理上的交响乐”<ref>Tawaststjerna, Erik (1989). ''Jean Sibelius 3'', p. 239.</ref>他的哥哥,精神病医生[[克里斯蒂安·西贝柳斯]](1869-1922),是[[芬兰]]第一个讨论心理分析的学者之一。
根据西贝柳斯的传记作者{{link-fi|埃里克·塔瓦斯特谢纳|Erik Tawaststjerna}},该交响乐反映了那个[[精神分析学|心理分析]]和反思的时代,当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和[[亨利·柏格森]]也强调无意识的意义<ref name=Tawaststjerna>Tawaststjerna, Erik. ''Jean Sibelius 3.'' Helsinki: Otava, 1989.</ref>{{rp|8, 239, 265}}。他还把第四交响曲称作“心理分析时代最显著的文献之一”<ref name=Tawaststjerna/>{{rp|265}}。甚至西贝柳斯本人也称他的作“一种心理上的交响乐”<ref name=Tawaststjerna/>{{rp|239}}。他的哥哥,精神病医生{{link-fi|克里斯蒂安·西贝柳斯|Christian Sibelius}},是[[芬兰]]第一个讨论心理分析的学者之一。


在他开始创作这部交响乐的前一年,西贝柳斯在中[[洲|欧]]遇到了许多他的同辈,包括[[阿诺德·勋伯格]],[[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等;他与别人的音乐的相遇激起了他自己创作生涯中的危机。他在给他的朋友(和传记作家) [[罗莎·纽玛奇|罗莎·纽马奇]]的信中谈到了这部交响乐:“这是对当今音乐的抗议。 它绝对没有任何花招。”后来,当被问及这部交响曲时,他引用了[[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话:“Detärsynd ommänniskorna(有人为全人类感到可惜)”。
在他开始创作这部交响乐的前一年,西贝柳斯在中欧遇到了许多他的同辈,包括[[阿诺德·勋伯格]],[[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等;他与别人的音乐的相遇激起了他自己创作生涯中的危机。他在给他的朋友(和传记作家) [[罗莎·纽玛奇|罗莎·纽马奇]]的信中谈到了这部交响乐:“这是对当今音乐的抗议。 它绝对没有任何花招。”后来,当被问及这部交响曲时,他引用了[[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话:“Detärsynd ommänniskorna(有人为全人类感到可惜)”。


该交响乐曾有一个绰号,“Lucus a non lucendo”(荒谬的推理)<ref>March 1, 1913 Musical Times, page 193, review of a 1913 Copenhagen performance.</ref>
该交响乐曾有一个绰号:“Lucus a non lucendo”(荒谬的推理)<ref>March 1, 1913 Musical Times, page 193, review of a 1913 Copenhagen performance.</ref>


== 注释 ==
== 參考資料 ==
;參照
<references group="" responsive="1"></references>
<references group="" responsive="1"></references>


== 参考文献和延伸阅读 ==
=== 文献 ===
* Hepokoski, James & Dahlström, Fabian: "Jean Sibelius",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3 April 2006), [http://www.grovemusic.com/ (subscription access)]{{Wayback|url=http://www.grovemusic.com/ |date=20080516041031 }}

* Hepokoski, James & Dahlström, Fabian: "Jean Sibelius",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3 April 2006), [http://www.grovemusic.com/ (subscription access)]
* Truscott, Harold: "Jean Sibelius", in ''The Symphony'', ed. Robert Simpson. Penguin Books Ltd., Middlesex, England, 1967. {{ISBN|0-14-020773-2}}
* Truscott, Harold: "Jean Sibelius", in ''The Symphony'', ed. Robert Simpson. Penguin Books Ltd., Middlesex, England, 1967. {{ISBN|0-14-020773-2}}
* Day, Timothy: program notes to ''Sibelius, The Symphonies'' (Lorin Maazel, Wiener Philharmoniker) (London/Decca CD 430 778-2)
* Day, Timothy: program notes to ''Sibelius, The Symphonies'' (Lorin Maazel, Wiener Philharmoniker) (London/Decca CD 430 778-2)
第44行: 第81行:
* Pike, Lionel: ''Beethoven, Sibelius and 'the Profound Logic'''.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78. {{ISBN|0-485-11178-0}}.
* Pike, Lionel: ''Beethoven, Sibelius and 'the Profound Logic'''.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78. {{ISBN|0-485-11178-0}}.
* Tawaststjerna, Erik: ''Jean Sibelius 3''. Helsinki: Otava, 1989. {{ISBN|951-1-10416-0}}
* Tawaststjerna, Erik: ''Jean Sibelius 3''. Helsinki: Otava, 1989. {{ISBN|951-1-10416-0}}

== 參見 ==
{{portal|古典音樂}}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 {{IMSLP|work=Symphony No.4, Op.63 (Sibelius, Jean)|cname=西贝柳斯第4号交响曲}}
* [http://www.sibelius.fi/english/musiikki/ork_sinf_04.htm 西贝柳斯网站] {{Wayback|url=http://www.sibelius.fi/english/musiikki/ork_sinf_04.htm |date=20150706094836 }}{{en}}


* {{IMSLP|work=Symphony No.4, Op.63 (Sibelius, Jean)|cname=Symphony No.4, Op.63}}
* [http://www.sibelius.fi/english/musiikki/ork_sinf_04.htm 在芬兰,一个有关西贝柳斯的网站对此交响乐的说明:英文版]
[[Category:1911年樂曲]]
[[Category:1911年樂曲]]
[[Category:芬蘭音樂]]
[[Category:芬蘭音樂]]
[[Category:西贝柳斯交响曲|Symphony 4]]

2022年12月3日 (六) 18:38的最新版本

第4号交响曲
西贝柳斯作品
西贝柳斯于1913年
調性A小调
目錄號作品63
创作1910-1911年

A小调第4号交响曲作品63,是让·西贝柳斯完成的七首交响曲之一,写于1910年至1911年之间。

背景

[编辑]

寫作

[编辑]

首演

[编辑]

赫尔辛基爱乐乐团于1911年4月3日在赫尔辛基首演,由西贝柳斯指挥。

出版

[编辑]

分析

[编辑]

配器

[编辑]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4 2 3 0—tmp+1—str"[1]

乐章

[编辑]

该作品共有四个乐章

  1. 缓慢的中板,半慢板(Tempo molto moderato, quasi adagio),A小调 / 调性不清晰
  2. 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F大调 / 调性不清晰
  3. 广板(Il tempo largo),调性不清晰 / 升C小调
  4. 快板(Allegro),A大调 / 调性不清晰,由A小调结束

对于这首作品,西贝柳斯颠倒了古典音乐中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的传统位置,将慢乐章置于第三。他还以一慢乐章代替传统的快乐章开篇(这与许多巴洛克管弦乐作品的顺序相同)。该作品典型的表演持续35-40分钟。

增四度在该作品旋律与和弦中占主导地位,但是方式和增四度主导的第3号交响曲截然不同。在一个由大提琴低音提琴低音管演奏的黑暗的乐句中,它被直截了当地引出,在一个纯一度C上面以C-D-F-E上升。

 \relative c { \clef bass \tempo "Tempo molto moderato, quasi adagio" << { c,8 (d4 fis e fis8~ | fis4) e4. fis } \\ { c1~\ff | c1 } >> }

该交响乐的大多数主题都涉及增四度;在终曲,大部分的和弦张力就是是由A小调和E大调(之间一个增四度)的音之间的碰撞引起的。终曲中重现了A调和和E调之间的双音冲突,使得尾声音调混乱;在此中,对立的音符C, A, E和F(即互对的两个增四度C–F、A–E)各自都在力求突出——背景是一系列不和谐音程,在大三度小三度之间有许多冲突。

 { \new PianoStaff << \new Staff \relative c'''' { \clef "treble^8" \key a \major \time 2/2 \tempo "Allegro" r4^"glocken." a\mf b cis | b1 | R1 } \new Staff \relative c { \clef bass \time 2/2 \key a \major R1 | r4^"timp." e-.\p e-. e-. | a,1\trill } >> }

在此段落中,钟琴无果地尝试去强调A大调的短暂建立;但是,在结束时它又奏出连续的C(这个音也气势磅礴地展开了这部作品,让乐章和整部交响曲在一个绝望的A小调中结束,没有旋律,也没有节奏的脉动。[2]

評價

[编辑]

许多评论家在交响乐中听到了挣扎或绝望的情绪。哈罗德·特鲁斯科特(Harold Truscott)写道:“这部作品……充满了预兆,这可能是……感知到1914年爆发世界大战气氛的无意识结果。”[3] 西贝柳斯当时在他的个人生活中也遭受了恐怖的冲击:1908年,在柏林,他的喉咙上切除了一个恶性肿瘤。蒂莫西·戴(Timothy Day)写道:“手术成功了,但他在恐惧中生活了很多年,一直担心肿瘤会复发,自1908年到1913年,死亡的阴影笼罩了他的生命。”[4] 其他评论家也听到了作品的悲惨之处:一位早期的芬兰评论家埃尔默·迪克托纽斯英语Elmer Diktonius将此作品戏称为“树皮面包交响曲”[5],指的是在上个世纪饥荒中,快饿死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不得不吃树皮面包才能生存。

根据西贝柳斯的传记作者埃里克·塔瓦斯特谢纳芬蘭語Erik Tawaststjerna,该交响乐反映了那个心理分析和反思的时代,当时弗洛伊德亨利·柏格森也强调无意识的意义[6]:8, 239, 265。他还把第四交响曲称作“心理分析时代最显著的文献之一”[6]:265。甚至西贝柳斯本人也称他的作“一种心理上的交响乐”[6]:239。他的哥哥,精神病医生克里斯蒂安·西贝柳斯芬蘭語Christian Sibelius,是芬兰第一个讨论心理分析的学者之一。

在他开始创作这部交响乐的前一年,西贝柳斯在中欧遇到了许多他的同辈,包括阿诺德·勋伯格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等;他与别人的音乐的相遇激起了他自己创作生涯中的危机。他在给他的朋友(和传记作家) 罗莎·纽马奇的信中谈到了这部交响乐:“这是对当今音乐的抗议。 它绝对没有任何花招。”后来,当被问及这部交响曲时,他引用了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话:“Detärsynd ommänniskorna(有人为全人类感到可惜)”。

该交响乐曾有一个绰号:“Lucus a non lucendo”(荒谬的推理)[7]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1.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82. ISBN 0-8108-3228-3. 
  2. ^ Lionel Pike, pp. 106–13
  3. ^ Harold Truscott, p. 98.
  4. ^ Timothy Day, p. 6
  5. ^ Parmet, Simon (1962). Sävelestä sanaan: Esseitä, p. 94. Helsinki: WSOY.
  6. ^ 6.0 6.1 6.2 Tawaststjerna, Erik. Jean Sibelius 3. Helsinki: Otava, 1989.
  7. ^ March 1, 1913 Musical Times, page 193, review of a 1913 Copenhagen performance.

文献

[编辑]
  • Hepokoski, James & Dahlström, Fabian: "Jean Sibelius",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3 April 2006), (subscription acc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ruscott, Harold: "Jean Sibelius", in The Symphony, ed. Robert Simpson. Penguin Books Ltd., Middlesex, England, 1967. ISBN 0-14-020773-2
  • Day, Timothy: program notes to Sibelius, The Symphonies (Lorin Maazel, Wiener Philharmoniker) (London/Decca CD 430 778-2)
  • Parmet, Simon: Sävelestä sanaan: Esseitä. Helsinki: WSOY, 1962.
  • Pike, Lionel: Beethoven, Sibelius and 'the Profound Logic'.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78. ISBN 0-485-11178-0.
  • Tawaststjerna, Erik: Jean Sibelius 3. Helsinki: Otava, 1989. ISBN 951-1-10416-0

參見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