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普适计算: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Yinweichen-bot留言 | 贡献
機械人根據格式手冊移除多餘日期內鏈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7个用户的3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Expand|time=2011-02-03}}
{{Expand language|en}}
{{noteTA
{{unreferenced|time=2010-08-21T15:34:01+00:00}}
|1=zh-cn:网络;zh-tw:網路;
|2=zh-cn:信息;zh-tw:資訊;
|3=zh-cn:设备;zh-tw:裝置;
|4=zh-cn:获取;zh-tw:擷取;
|5=zh-cn:普适计算;zh-tw:普及計算;
|6=zh-cn:移动;zh-tw:行動;
|7=zh-cn:计算机;zh-tw:電腦;
}}


[[File:PUC.png|200px|右]]
'''普适计算'''({{lang|en|Ubiquitous computing}}({{lang|en|ubicomp}}) 、{{lang|en|pervasive computing}}),又称'''普存计算'''、'''普及计算'''、'''遍佈式計算''',是一個强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计算概念,而[[计算机]]本身则从人们的视线裡消失。在普适计算的模式下,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普适计算'''({{lang|en|Ubiquitous computing}}({{lang|en|ubicomp}})、{{lang|en|pervasive computing}}),又称'''普存计算'''、'''普及计算'''、'''遍佈式計算'''、'''泛在计算'''<ref name="Nieuwdorp2007-Discourse">{{Cite journal|last1=Nieuwdorp |first1=E. |title=The pervasive discourse |doi=10.1145/1279540.1279553 |journal=Computers in Entertainment |volume=5 |issue=2 |page=13 |year=2007|s2cid=17759896 }}</ref><ref>{{cite book|title=Everyware: The Dawning Age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everywaredawning0000gree |last=Greenfield |first=Adam |authorlink=Adam Greenfield |year=2006 |publisher=New Riders |isbn=978-0-321-38401-0 |pages=[https://archive.org/details/everywaredawning0000gree/page/11 11]–12}}</ref>,是[[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其中的「计算」可以随时随地执行。与{{tsl|en|desktop computing|桌面计算}}相比,普适计算可以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地理位置]]和任何[[格式]]进行。当用户进行[[人机交互]]的时候,该计算机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冰箱]]、[[平板电脑]]和[[终端机]],甚至是[[智能眼镜|一副眼镜]]。支持普适计算的基础技术包括[[互联网]]、高级[[中间件]]、[[操作系统]]、[[传感器]]、[[微处理器]]、新[[I/O]]和[[用户界面]]、[[计算机网络|网络]]、移动协议以及新资料。


普适计算是一个涉及研究范围很广的课题,包括[[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感知网络]]以及[[信息融合]]等多方面技术的融合。普适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项目:(1).清华大学smart class项目、(2).台湾淡江大学的硬件SCORM项目、(3).MIT的Oxygen项目
普适计算是一个涉及研究范围很广的课题,包括[[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感知网络]]以及[[信息融合]]等多方面技术的融合。


==简介==
==简介==
普适计算的促进者希望[[嵌入式系統|嵌入]]到环境或日常工具中去的计算能够使人更自然的和计算机交互。而普适计算的显著目标之一则是使得计算机设备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从而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自动的基于用户需要或者设定的行为。比如[[手机]]感知现在用户正在开会这个环境而自动切换为静音模式,并且自动答复来电者"主人正在开会"。这意味着普适计算不用去为了使用计算机而去寻找一台计算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根据需要获得计算能力。现在热兴的物联网技术或许能看做普适计算的一个雏形,如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
普适计算的促进者希望[[嵌入式系統|嵌入]]到环境或日常工具中去的计算能够使人更自然的和计算机交互。而普适计算的显著目标之一则是使得计算机设备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从而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自动的基于用户需要或者设定的行为。比如[[手机]]感知现在用户正在开会这个环境而自动切换为静音模式,并且自动答复来电者"主人正在开会"。这意味着普适计算不用去为了使用计算机而去寻找一台计算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根据需要获得计算能力。现在热兴的物联网技术或许能看做普适计算的一个雏形。


===历史 ===
===历史 ===
第13行: 第22行:
*1990年代末,普适计算这一概念得到广泛关注,逐渐升温。
*1990年代末,普适计算这一概念得到广泛关注,逐渐升温。
*1999年,IBM正式提出普适计算的概念。
*1999年,IBM正式提出普适计算的概念。
*同年,召开第一届[http://www.ubicomp.org/ Ubicomp]国际会议。
*同年,召开第一届[http://www.ubicomp.org/ Ubicomp] {{Wayback|url=http://www.ubicomp.org/ |date=20080705114633 }}国际会议。
*2000年,第一届Pervasive Computing国际会议。
*2000年,第一届Pervasive Computing国际会议。
*2002年,[[IEEE]] Pervasive Computing期刊创刊。
*2002年,[[IEEE]] Pervasive Computing期刊创刊。
第23行: 第32行:
*第四代,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许许多多的设备通过全球网络为许多人提供人格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四代,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许许多多的设备通过全球网络为许多人提供人格化(个性化)的服务


== 普适计算的基本特征 ==
== 基本特征 ==
*分散性
*分散性
*多样性
*多样性
*连通性
*连通性
*简单性
*简单性
== 普适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项目 ==
普适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项目
=== 清华大学smart class项目 ===
*清华大学smart class项目
清华大学将普适计算和远程教育相结合,建立智能远程教室。在智能教室中,教师的操作包括调用课件、在电子黑板上作注释、与远方的学生交流等。系统能根据对教师动作的理解,在不同的场景下向远方的学生转发相应的视频镜头或电子黑板内容,并自动记录上课的内
=== 台湾淡江大学的硬件SCORM项目 ===
*台湾淡江大学的硬件SCORM项目
淡江大學資訊工程系施國琛教授(現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所領導的Mine Lab。 所進行的Hard SCORM項目,允許通過手機、PDA,數字電視以及添加紙訪問基於2004版SCORM標準的課程資源。
=== MIT的OXYGEN项目 ===
[[麻省理工學院]]OXYGEN项目
麻省理工學院的OXYGEN项目在电子白板的功能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外部參考文獻鏈接==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eld appropriate for general audiences is [[Adam Greenfield]]'s book ''Everyware: The Dawning Age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ISBN 0-321-38401-6). Greenfield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 paradigm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a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issolving in behavior".

Conferences in the field include:
* [http://pervasiveconference.org/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Pervasive)
* ACM [http://www.ubicomp.or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Computing] (Ubicomp)
* [http://www.percom.or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Percom)
* [http://icpsconference.or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Services] (ICPS)
* [http://www.comsoc.org/confs/globecom/2007/cfwpapers.html IEEE GlobeCom Workshop on Service Discovery and Composition in Ubiquitous and Pervasive Environments] (SUPE)
* [http://www.iaria.org/conferences2008/UBICOMM08.html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Ubiquitous Computing, Systems, Services and Technologies] (UBICOMM 2008)

Academic journals and magazines devoted primarily to pervasive computing:
* [http://www.computer.org/portal/site/pervasive/ Pervasive Computing (IEEE)]
* [http://link.springer.de/link/service/journals/00779/index.htm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Springer)]
*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pmc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journal, PMC (Elsevier)]
* [http://www.ubicc.org/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Journal - UbiCC Journal]
<!--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Journal (ISSN 1992-8424), is a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dedicated to advancing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th a world-wide membership, UBICC is a leading resource for computing professionals and students working in the 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act on society. In particular UBICC journal provides global perspective on new developments in ubiquitous and pervasiv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The journal is committed to provide platform to present discuss and exchange experimental or theoretical results, trend-setting ideas in the emerging field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UBICC publishes peer-reviewed, interesting, timely and accessible contributions from researchers from all over the globe. The Journal is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who wish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In addition to regular publication UBICC als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related subject and publishes the selected papers with the special issue. -->

[[Mark Weiser]]'s original material dating from his tenure at Xerox PARC:
* [http://www.ubiq.com/weiser/UbiHome.html Ubiquitous Computing]

Other links:
* [http://www.academypublisher.com/ojs/index.php/jsw/article/view/04099921013/1431 Context and Adaptivity in Pervasive Computing Environments: Links with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Ontological Engineering], article in Journal of Software, Vol 4, No 9 (2009), 992-1013, Nov 2009 by Ahmet Soylu, Patrick De Causmaecker and Piet Desmet
* [http://www.ics.uci.edu/%7Ejpd/ubicomp/BellDourish-YesterdaysTomorrows.pdf Yesterday’s tomorrows: notes on ubiquitous computing’s dominant vision], by [[Genevieve Bell]] & Paul Dourish.
* [http://www.biomedcentral.com/content/pdf/1472-6947-8-26.pdf Towards pervasive computing in health care – A literature review], article in ''BMC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Open Access journal) by Carsten Orwat, Andreas Graefe and Timm Faulwasser.
* [http://www.pervasive-technology-lab.org Pervasive Technology Lab (CIC)] Pervasive Technology to Help People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参考==
{{reflist}}
{{Computer Science}}
{{Computer Science}}
{{Mixed reality}}

{{环境智能}}
[[Category:人机交互]]
{{Pervasive games}}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普及計算]]
[[Category:人工智能]]
[[Category:人工智能]]
[[Category:分布式计算]]

2022年12月31日 (六) 08:37的最新版本

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ubicomp)、pervasive computing),又称普存计算普及计算遍佈式計算泛在计算[1][2],是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其中的「计算」可以随时随地执行。与桌面计算英语desktop computing相比,普适计算可以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地理位置和任何格式进行。当用户进行人机交互的时候,该计算机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冰箱平板电脑终端机,甚至是一副眼镜。支持普适计算的基础技术包括互联网、高级中间件操作系统传感器微处理器、新I/O用户界面网络、移动协议以及新资料。

普适计算是一个涉及研究范围很广的课题,包括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感知网络以及信息融合等多方面技术的融合。

简介

[编辑]

普适计算的促进者希望嵌入到环境或日常工具中去的计算能够使人更自然的和计算机交互。而普适计算的显著目标之一则是使得计算机设备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从而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自动的基于用户需要或者设定的行为。比如手机感知现在用户正在开会这个环境而自动切换为静音模式,并且自动答复来电者"主人正在开会"。这意味着普适计算不用去为了使用计算机而去寻找一台计算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根据需要获得计算能力。现在热兴的物联网技术或许能看做普适计算的一个雏形。

历史

[编辑]
  • 1988年,Mark Weiser提出了普适计算的思想,并预测计算模式会发展为普适计算。(另一说为1991年)
  • 1990年代末,普适计算这一概念得到广泛关注,逐渐升温。
  • 1999年,IBM正式提出普适计算的概念。
  • 同年,召开第一届Ubicomp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际会议。
  • 2000年,第一届Pervasive Computing国际会议。
  • 2002年,IEEE Pervasive Computing期刊创刊。

计算的进化

[编辑]
  • 第一代,主机型计算(Mainframe computing)很多人共享一台大型机
  • 第二代,个人机计算(personal computing)一个人在一台电脑上
  • 第三代,网络计算(internet computing)一个人使用在互联网上的很多服务
  • 第四代,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许许多多的设备通过全球网络为许多人提供人格化(个性化)的服务

基本特征

[编辑]
  • 分散性
  • 多样性
  • 连通性
  • 简单性

参考

[编辑]
  1. ^ Nieuwdorp, E. The pervasive discourse. Computers in Entertainment. 2007, 5 (2): 13. S2CID 17759896. doi:10.1145/1279540.1279553. 
  2. ^ Greenfield, Adam. Everyware: The Dawning Age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New Riders. 2006: 11–12. ISBN 978-0-321-38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