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7个用户的2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scientist
{{Infobox scientist
|name = 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
|name =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Nobel icon|1931年諾貝爾化学獎|诺贝尔化学奖}}<br>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
|image = Bergius.jpg
|image = Friedrich Bergius.jpg
| image_size = 140px
|image_size = 200px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84|10|11|df=y}}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84|10|11|df=y}}
|birth_place = [[弗罗茨瓦夫]], [[德意志帝國]]
|birth_place = [[德意志帝國]][[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西里西亚省]][[布雷斯劳]]
|nationality = [[德國]]
|nationality = [[德國]]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49|3|30|1884|10|11}}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49|3|30|1884|10|11}}
|death_place = [[布宜諾斯艾利斯]], [[阿根廷]]
|death_place =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field = [[化學]]
|field = [[化學]]
|work_institution = [[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
|work_institution = [[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
|alma_mater = [[布雷斯勞大學]], <br>[[萊比錫大學]]
|alma_mater = [[布雷斯勞大學]], <br>[[萊比錫大學]]
|doctoral_advisor = [[Richard Abegg]], <br> [[Arthur Rudolf Hantzsch]]
|doctoral_advisor = [[理查德·阿贝格]], <br> [[Arthur Rudolf Hantzsch]]
|doctoral_students =
|doctoral_students =
|known_for = [[Bergius process]]
|known_for = [[Bergius process]]
|prizes = [[诺贝尔化学奖]] (1931)
|prizes = [[诺贝尔化学奖]] (1931)
}}
}}
[[File:Friedrich Bergius with wife 1931.jpg|thumb|upright=1.1|1931 年,贝吉乌斯与妻子在斯德哥尔摩]]
'''弗里德里希·卡尔·鲁道夫·贝吉乌斯'''([[德语]]:'''{{lang|de|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bd|1884年|10月11日|1949年|3月30日|catIdx=B}})生於[[布雷斯勞]](今[[波兰]][[弗罗茨瓦夫]])逝於[[阿根廷]],[[德国]]化学家,193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弗里德里希·卡尔·鲁道夫·贝吉乌斯'''({{lang-de|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bd|1884年|10月11日|1949年|3月30日|catIdx=B}})生於[[布雷斯勞]](今[[波兰]][[弗罗茨瓦夫]])逝於[[阿根廷]],[[德国]]化学家。他的著名贡献是以[[贝吉乌斯法]]从[[煤]]生产[[合成燃料]]。在二战期间与[[法本公司|IG法本公司]]({{lang-de|I.G. Farben AG}})合作之后,他的公民身份在战后受到质疑,导致他最终逃往[[阿根廷]],在那里他担任工业部顾问<ref>[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TKOu5j39yMC&pg=PA63 "New Scientist"], Vol. 104, No. 1426. 18 October 1984. ISSN 0262-4079.</ref><ref>[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GcWxhlQVnHIC&pg=PA294 "After the Reich: The Brutal History of the Allied Occupation"], Giles MacDonogh. Public Affairs, 2009. p. 294. {{ISBN|0-465-00338-9}}, {{ISBN|978-0-465-00338-9}}.</ref>。

贝吉乌斯出生在[[德意志帝国]][[普魯士王國]]的[[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西里西亚省]]的[[布雷斯劳|布雷斯劳市]](现波兰的[[弗罗茨瓦夫]]市)附近。

1931年,他与[[卡尔·博施]](Carl Bosch)共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发明的化学[[高压]]方法发展作出贡献。

== 学术生涯 ==
在学习化学之前,贝吉乌斯被送到米尔海姆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姆斯钢铁厂工作了6个月。 他的研究于1903年在布雷斯劳大学开始,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在1907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他关于[[硫酸]]作为溶剂的论文由[[Arthur Rudolf Hantzsch]]指导{{citation needed|date=August 2017}}。1909年,贝吉乌斯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卡尔斯鲁厄大学]]与[[弗里茨·哈伯]] (Fritz Haber) 和[[卡爾·博施|卡尔·博世]]一起工作了一个学期,以开发[[哈柏法|哈伯-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 工艺。 同年,他受邀与 Max Bodenstein 一起在[[汉诺威大学|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工作,后者开发了化学动力学的概念并担任教授。

== 工作 ==
=== 煤制合成燃料 ===
在他任职期间,开发了含碳基质的高压和高温化学技术,并于1913年获得了[[贝吉乌斯法]]工艺的专利。在该工艺中,用作[[合成燃料]]的液态[[烃]]是通过[[褐煤]]生产。 他在众所周知的[[费托合成]] (Fischer-Tropsch process)工艺之前已经开发了该工艺。Theodor Goldschmidt 于1914年邀请他在他的公司Th. Goldschmidt AG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才开始生产,当时对燃料的需求已经下降。因为技术问题、通货膨胀、以及[[弗朗兹·费歇尔]](Franz Joseph Emil Fischer)在亲自演示该过程后转为支持的不断批评使进展缓慢,贝吉乌斯将他的专利卖给了[[卡爾·博施|卡尔·博世]](Carl Bosch)从事这项工作的[[巴斯夫]]公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之前,几家工厂已经被建成,年产能为400万吨[[合成燃料]]。

=== 木材制糖 ===
水解木材以生产工业用糖对贝吉乌斯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搬到海德堡后,他开始改进工艺并计划进行工业规模生产。 高昂的成本和技术问题几乎导致他破产。 1931 年,一名[[執達吏|法警]]跟随贝吉乌斯前往[[斯德哥尔摩]],以从他的[[诺贝尔化学奖]]中获得资金。

二战前的[[封閉經濟|自给自足运动]](Autarky)推动了这一进程,并且几家工厂已经被建造。 贝吉乌斯搬到了[[柏林]],在那里他只勉强参与了开发工作。 当他在[[奥地利]][[巴德加施泰因]]时,他的实验室和他的房子被[[空袭]]摧毁。 在余下的战争期间,他留在了[[奥地利]]。

=== 国际交往 ===
战后,由于他与[[法本公司|IG法本公司]]的合作,他的公民身份受到质疑,导致他离开德国,前往意大利,土耳其 ,瑞士和西班牙担任顾问。他移民到[[阿根廷]],在那里他担任工业部的顾问。他于1949年3月30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世,被安葬在La Chacarita公墓。


== 參見 ==
== 參見 ==
*[[和田昭允]]
*[[和田昭允]]

== 參考文獻 ==
{{reflist}}


{{Authority control}}
{{Authority control}}
第29行: 第53行:
[[Category: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Category: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Category:德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德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Category:漢諾瓦大學教]]
[[Category:漢諾瓦大學教]]
[[Category:萊比錫大學校友]]
[[Category:萊比錫大學校友]]
[[Category:布雷斯勞大學校友]]
[[Category:布雷斯勞大學校友]]
[[Category:德國裔阿根廷人]]
[[Category:德國裔阿根廷人]]
[[Category:西里西亞人]]
[[Category:西里西亞人]]
[[Category:纳粹党党员]]

2023年2月19日 (日) 20:19的最新版本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1931年諾貝爾化学獎得主
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
出生(1884-10-11)1884年10月11日
德意志帝國西里西亚省布雷斯劳
逝世1949年3月30日(1949歲—03—30)(64歲)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国籍德國
母校布雷斯勞大學,
萊比錫大學
知名于Bergius process
奖项诺贝尔化学奖 (1931)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化學
机构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
博士導師理查德·阿贝格,
Arthur Rudolf Hantzsch
1931 年,贝吉乌斯与妻子在斯德哥尔摩

弗里德里希·卡尔·鲁道夫·贝吉乌斯(德語: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1884年10月11日—1949年3月30日)生於布雷斯勞(今波兰弗罗茨瓦夫)逝於阿根廷德国化学家。他的著名贡献是以贝吉乌斯法生产合成燃料。在二战期间与IG法本公司(德語:I.G. Farben AG)合作之后,他的公民身份在战后受到质疑,导致他最终逃往阿根廷,在那里他担任工业部顾问[1][2]

贝吉乌斯出生在德意志帝国普魯士王國西里西亚省布雷斯劳市(现波兰的弗罗茨瓦夫市)附近。

1931年,他与卡尔·博施(Carl Bosch)共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发明的化学高压方法发展作出贡献。

学术生涯

[编辑]

在学习化学之前,贝吉乌斯被送到米尔海姆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姆斯钢铁厂工作了6个月。 他的研究于1903年在布雷斯劳大学开始,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在1907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他关于硫酸作为溶剂的论文由Arthur Rudolf Hantzsch指导[來源請求]。1909年,贝吉乌斯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弗里茨·哈伯 (Fritz Haber) 和卡尔·博世一起工作了一个学期,以开发哈伯-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 工艺。 同年,他受邀与 Max Bodenstein 一起在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工作,后者开发了化学动力学的概念并担任教授。

工作

[编辑]

煤制合成燃料

[编辑]

在他任职期间,开发了含碳基质的高压和高温化学技术,并于1913年获得了贝吉乌斯法工艺的专利。在该工艺中,用作合成燃料的液态是通过褐煤生产。 他在众所周知的费托合成 (Fischer-Tropsch process)工艺之前已经开发了该工艺。Theodor Goldschmidt 于1914年邀请他在他的公司Th. Goldschmidt AG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才开始生产,当时对燃料的需求已经下降。因为技术问题、通货膨胀、以及弗朗兹·费歇尔(Franz Joseph Emil Fischer)在亲自演示该过程后转为支持的不断批评使进展缓慢,贝吉乌斯将他的专利卖给了卡尔·博世(Carl Bosch)从事这项工作的巴斯夫公司。 在二战之前,几家工厂已经被建成,年产能为400万吨合成燃料

木材制糖

[编辑]

水解木材以生产工业用糖对贝吉乌斯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搬到海德堡后,他开始改进工艺并计划进行工业规模生产。 高昂的成本和技术问题几乎导致他破产。 1931 年,一名法警跟随贝吉乌斯前往斯德哥尔摩,以从他的诺贝尔化学奖中获得资金。

二战前的自给自足运动(Autarky)推动了这一进程,并且几家工厂已经被建造。 贝吉乌斯搬到了柏林,在那里他只勉强参与了开发工作。 当他在奥地利巴德加施泰因时,他的实验室和他的房子被空袭摧毁。 在余下的战争期间,他留在了奥地利

国际交往

[编辑]

战后,由于他与IG法本公司的合作,他的公民身份受到质疑,导致他离开德国,前往意大利,土耳其 ,瑞士和西班牙担任顾问。他移民到阿根廷,在那里他担任工业部的顾问。他于1949年3月30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世,被安葬在La Chacarita公墓。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New Scientist", Vol. 104, No. 1426. 18 October 1984. ISSN 0262-4079.
  2. ^ "After the Reich: The Brutal History of the Allied Occupation", Giles MacDonogh. Public Affairs, 2009. p. 294. ISBN 0-465-00338-9, ISBN 978-0-465-00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