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瑟·库斯勒: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9个用户的38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writer|name=阿瑟·库斯勒|image=Arthur Koestler (1969).jpg|caption=阿瑟·库斯勒于1969年|birth_date={{birth date|1905|9|5|df=y}}|birth_place={{Flag|Austria-Hungary}}[[布达佩斯]]|death_date={{death date and age|1983|3|1|1905|9|5|df=y}}|death_place={{UK}}[[伦敦]]|nationality={{英國}}|awards=[[桑宁奖]](1968)|spouse=}}
'''阿瑟·库斯勒''',[[CBE]]('''Arthur Koestler''',{{bd|1905年|9月5日|1983年|3月3日|catIdx=Koestler}}),[[匈牙利]]裔[[英国作家]]、[[记者]]和[[批评家]],[[犹太人]]。库斯勒是前[[共产党]]员,出于对[[苏联]][[大清洗]]的反思,他的思想逐渐趋向[[自由主义]],并最终写出指斥大清洗、诉[[斯大林主义]]的[[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政治小说]]《[[中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
'''阿瑟·库斯勒''',[[CBE]](匈牙利語:{{lang|hu|Arthur Koestler}},{{bd|1905年|9月5日|1983年|3月3日|catIdx=Koestler}}),[[匈牙利]]犹太裔[[英国]]作家、[[记者]]和[[批评家]]。库斯勒是前[[共产党]]员,出于对[[苏联]][[大清洗]]的反思,他的思想逐渐趋向[[自由主义]],并最终写出指斥大清洗、诉[[斯大林主义]]的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政治小说《[[中午的黑暗]]》。


==生平==
==生平==
阿瑟·库斯勒生于[[布达佩斯]],初名'''Kösztler Artúr'''。其父亨瑞克('''Henrik''')是一富足的[[企业家]]和[[发明家]],他的[[健康肥皂]]远近闻名。库斯勒14岁时移居[[维也纳]],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工程学]]和[[心理学]]。大学毕业前一月,他烧了大学入学许可书,并放弃[[结业考试]]。当时犹太人正大批向[[英国]][[托管]]下的[[巴勒斯坦]]移居,库斯勒也加入了这一行列,1926年至1929年,他先后居住在Heftzibah、[[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离开巴勒斯坦后,他成为[[德国]][[乌尔斯坦报系]]('''Ullstein-Verlag group of German newspapers''')的一名记者。
阿瑟·库斯勒生于[[布达佩斯]],初名'''Kösztler Artúr'''。其父亨瑞克('''Henrik''')是一富足的[[企业家]]和[[发明家]],他發明的[[健康肥皂]]远近闻名。库斯勒14岁时移居[[维也纳]],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工程学]]和[[心理学]]。大学毕业前一月,他烧了大学入学许可书,并放弃[[结业考试]]。当时犹太人正大批向[[英国]][[委任統治|托管]]下的[[巴勒斯坦]]移居,库斯勒也加入了这一行列,1926年至1929年,他先后居住在Heftzibah、[[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离开巴勒斯坦后,他成为[[德国]]乌尔斯坦报系('''Ullstein-Verlag group of German newspapers''')的一名记者。


1931年库斯勒加入[[德国共产党]],但1938年[[莫斯科]]之旅后退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作为[[伦敦]]《[[新闻纪事报]]》(News Chronicle)记者,在[[法西斯]]军占领下的[[马拉加省]]被捕获,判处死刑,不久又获赦免,由此,库斯勒写了《与死亡对话》,反映出一个面对命运者的心态。[[二战]]爆发后,库斯勒从一个法国拘留营(Vernet Internment Camp)逃出,一番曲折后抵达英国,不期再度入狱。他后来说:“(英国)[[本顿维尔]]监狱是我的最爱。”
1931年库斯勒加入[[德国共产党]],但1938年[[莫斯科]]之旅后退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作为[[伦敦]]《新闻纪事报》(News Chronicle)记者,在[[法西斯]]军占领下的[[马拉加省]]被捕获,判处死刑,不久又获赦免,由此,库斯勒写了《与死亡对话》,反映出一个面对命运者的心态。[[二战]]爆发后,库斯勒从一个法国拘留营(Vernet Internment Camp)逃出,一番曲折后抵达英国,不期再度入狱。他后来说:“(英国)本顿维尔监狱是我的最爱。”


在英国,库斯勒先加入[[英军]]。1941-42年,为[[BBC]]工作。
在英国,库斯勒先加入[[英國軍隊|英军]]。1941-42年,为[[BBC]]工作。


1940年创作并出版杰作《[[中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小说通过主人公[[鲁巴肖夫]]与提审员的三次论辩和紧张思考,集中探讨了政治革命的崇高“目的”与所采取的“手段”之间的矛盾,写出了一场伟大政治革命的复杂历程。这部小说在[[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名列第8位。英译本于1941年初版。[[中国大陆]]译本有:《中午的黑暗》([[作家出版社]],[[董乐山]],1988年;[[译林出版社]],1999年);[[台湾]]译本有《[[狱中记]]》([[自由中国社]][[李诰]],1950年)。
1940年创作并出版杰作《[[中午的黑暗]]》小说通过主人公鲁巴肖夫与提审员的三次论辩和紧张思考,集中探讨了政治革命的崇高“目的”与所采取的“手段”之间的矛盾,写出了一场伟大政治革命的复杂历程。这部小说在[[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名列第8位。英译本于1941年初版。[[中国大陆]]译本有:《中午的黑暗》([[作家出版社]],[[董乐山]],1988年;译林出版社,1999年);[[台湾]]译本有《狱中记》(自由中国社,李诰,1950年)。


1941年2月,库斯勒在[[弗雷德里克·沃伯格]]的安排下,和[[乔治·奥威尔]]结识。[[奥威尔]]对《中午的黑暗》的评价:“其最具价值之处,很可能在于它是一份[[莫斯科]]‘[[招供]]’的解释,由一个从内部了解[[极权主义]]手段的人所写。”
1941年2月,库斯勒在弗雷德里克·沃伯格的安排下,和[[乔治·奥威尔]]结识。[[奥威尔]]对《中午的黑暗》的评价:“其最具价值之处,很可能在于它是一份[[莫斯科]]‘招供’的解释,由一个从内部了解[[极权主义]]手段的人所写。”

1983年,不堪多年[[帕金森氏症|帕金森综合症]]和[[白血病]]的折磨,库斯勒和妻子辛西娅(Cynthia)选择服药自尽。库斯勒的遗嘱包含了希望能以他遗产在英国设立一个[[超心理学]]教席,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最后他委托的基金会与[[爱丁堡大学]]达成协议。


1983年,不堪多年[[帕金森综合征]]和[[白血病]]的折磨,库斯勒和妻子辛西娅(Cynthia)选择服药自尽。
==著作==
==著作==
1941年,出版其第一本英文著作[[渣滓]](Scum of the Earth)。另有代表作《隐性写作》、《来来往往》、《中的三矢》、《渴望的年代》等。
1941年,出版其第一本英文著作渣滓(Scum of the Earth)。另有代表作《隐性写作》、《来来往往》、《中的三矢》、《渴望的年代》等。


===[[小说]]===
===[[小说]]===
* 1935. ''The Good Soldier Schweik Goes to War Again....''
* 1935. ''The Good Soldier Schweik Goes to War Again....''
* 1939. ''[[The Gladiators (book)|The Gladiators]]''
* 1939. ''[[The Gladiators (book)|The Gladiators]]''
* 1940. ''[[Darkness at Noon]]''
* 1940. ''[[中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
* 1943. ''[[Arrival and Departure]]''
* 1943. ''[[Arrival and Departure]]''
* 1946. ''[[Thieves in the Night (novel)|Thieves in the Night]]''
* 1946. ''[[Thieves in the Night (novel)|Thieves in the Night]]''
* 1972. ''[[The Call Girls]]
* 1972. ''[[The Call Girls]]''


===[[戏剧]]===
===[[戏剧]]===
第57行: 第59行:
* 1973. ''The Lion and the Ostrich''.
* 1973. ''The Lion and the Ostrich''.
* 1974. ''[[The Heel of Achilles (essays)|The Heel of Achilles]]: Essays 1968-1973'', ISBN 0-394-49596-9.
* 1974. ''[[The Heel of Achilles (essays)|The Heel of Achilles]]: Essays 1968-1973'', ISBN 0-394-49596-9.
* 1976. ''[[The Thirteenth Tribe]]: The Khazar Empire and Its Heritage'', ISBN 0-394-40284-7.
* 1976. ''[[第十三個部族]]: 可薩帝國與其遺產'', ISBN 0-394-40284-7.
* 1976. ''Astride the Two Cultures: Arthur Koestler at 70'', ISBN 0-394-40063-1.
* 1976. ''Astride the Two Cultures: Arthur Koestler at 70'', ISBN 0-394-40063-1.
* 1977. ''Twentieth Century Views: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ISBN 0-13-049213-2.
* 1977. ''Twentieth Century Views: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ISBN 0-13-049213-2.
第64行: 第66行:


==外部链接==
==外部链接==
* {{Internet Archive author |sname=Koestler}}
* [http://www.yilin.com/bbs/showtopic.aspx?topicid=976 艳阳下的阴影]
{{sisterlinks|d=Q78494|n=no|b=no|v=no|voy=no|s=no|wikt=no|species=no|m=no|mw=no|commons=Category:Arthur Koestler}}
* [http://city-journal.org/html/17_2_oh_to_be.html 2007 ''City Journal'' article on Koestler]
* [http://www.cbc.ca/video/#/Radio/1447825254/ID=2176680475 Koestler] {{Wayback|url=http://www.cbc.ca/video/#/Radio/1447825254/ID=2176680475 |date=20110120105840 }} [[CBC Radio]] 14 December 2011: Interview with biographer [[Michael Scammell]] on the Ideas podcast.
* [http://www.integralbuddha.net/topic_aqalsdi_abhoh.htm A brief history of Holons and Holarchies]
* [http://www.newyorker.com/arts/critics/atlarge/2009/12/21/091221crat_atlarge_menand?currentPage=all Road Warrior] {{Wayback|url=http://www.newyorker.com/arts/critics/atlarge/2009/12/21/091221crat_atlarge_menand?currentPage=all |date=20140708162310 }} Article in December 2009 issue of the ''New Yorker''. Differs with the Wikipedia entry on many features of Koestler's biography.
* [http://www.draken.com/ahellas/koestler.html Arthur Koestler Project]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106055150/http://www.highbeam.com/doc/1G1-141212982.html E., Holuber: Dostoevsky's Grandson]
* [http://www.ilsa.de/frmthryohs.html ''General Properties of Koestler's Open hierarchical Systems'']
{{DEFAULTSORT:Koestler, Arthur}}
* [http://www.george-orwell.org/Arthur_Koestler/0.html George Orwell on Koestler]
[[Category:英国作家]]
* [http://koestlerarthur.fw.hu Hungarian site on Koestler]
[[Category:20世纪匈牙利作家]]
* [http://www.forteantimes.com/features/profiles/118/arthur_koestler.html Koestler's Legacy] - ''Fortean Times'' article on the centenary of Koestler's birth
[[Category:德國共產黨黨員]]
* [http://moebius.psy.ed.ac.uk/ Koestler Parapsychology Unit] - Koestler and his third spouse left a large sum of money for research into parapsychology: this funded, amongst other things, the Koestler Parapsychology Unit at Edinburgh University
[[Category:英國反共主義者]]
* [http://www.bodysoulandspirit.net/mystical_experiences/read/notables/koestler.shtml Mystical Experiences of Arthur Koestler]
[[Category:匈牙利犹太人]]
* [http://www.nndb.com/people/178/000057007/ NNDB]
[[Category:俄罗斯犹太裔英国人]]
* [http://www.kirjasto.sci.fi/koestler.htm Online biography]
[[Category:CBE勳銜]]
* [http://www.koestlertrust.org.uk/ The Koestler Trust]
[[Category:英國自殺者]]

[[Category:英国作家|K]]
[[Category:柏金遜症患者]]
[[Category:匈牙利作家|K]]
[[Category:維也納大學校友]]
[[Category:匈牙利犹太人|K]]
[[Category:自杀哲学家]]
[[Category:英國猶太人|K]]
[[Category:皇家文学学会院士]]
[[Category:CBE勳銜|K]]
[[Category:法国外籍兵团士兵]]
[[Category:英國自殺人物|K]]
[[Category:前马克思主义者]]
[[Category:匈牙利犹太裔英国人]]
[[Category:匈牙利散文家]]
[[Category:布达佩斯人]]
[[Category:外语作家]]
[[Category:迷幻藥倡議者]]
[[Category:迷幻藥研究者]]
[[Category:英国锡安主义者]]
[[Category:20世纪英国小说家]]

2023年3月1日 (三) 03:23的最新版本

阿瑟·库斯勒
阿瑟·库斯勒于1969年
出生(1905-09-05)1905年9月5日
 奥匈帝国布达佩斯
逝世1983年3月1日(1983歲—03—01)(77歲)
 英国伦敦
國籍 英国
獎項桑宁奖(1968)

阿瑟·库斯勒CBE(匈牙利語:Arthur Koestler,1905年9月5日—1983年3月3日),匈牙利犹太裔英国作家、记者批评家。库斯勒是前共产党员,出于对苏联大清洗的反思,他的思想逐渐趋向自由主义,并最终写出指斥大清洗、控诉斯大林主义的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政治小说《中午的黑暗》。

生平

[编辑]

阿瑟·库斯勒生于布达佩斯,初名Kösztler Artúr。其父亨瑞克(Henrik)是一富足的企业家发明家,他發明的健康肥皂远近闻名。库斯勒14岁时移居维也纳,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工程学心理学。大学毕业前一月,他烧了大学入学许可书,并放弃结业考试。当时犹太人正大批向英国托管下的巴勒斯坦移居,库斯勒也加入了这一行列,1926年至1929年,他先后居住在Heftzibah、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离开巴勒斯坦后,他成为德国乌尔斯坦报系(Ullstein-Verlag group of German newspapers)的一名记者。

1931年库斯勒加入德国共产党,但1938年莫斯科之旅后退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作为伦敦《新闻纪事报》(News Chronicle)记者,在法西斯军占领下的马拉加省被捕获,判处死刑,不久又获赦免,由此,库斯勒写了《与死亡对话》,反映出一个面对命运者的心态。二战爆发后,库斯勒从一个法国拘留营(Vernet Internment Camp)逃出,一番曲折后抵达英国,不期再度入狱。他后来说:“(英国)本顿维尔监狱是我的最爱。”

在英国,库斯勒先加入英军。1941-42年,为BBC工作。

1940年创作并出版杰作《中午的黑暗》,小说通过主人公鲁巴肖夫与提审员的三次论辩和紧张思考,集中探讨了政治革命的崇高“目的”与所采取的“手段”之间的矛盾,写出了一场伟大政治革命的复杂历程。这部小说在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名列第8位。英译本于1941年初版。中国大陆译本有:《中午的黑暗》(作家出版社董乐山,1988年;译林出版社,1999年);台湾译本有《狱中记》(自由中国社,李诰,1950年)。

1941年2月,库斯勒在弗雷德里克·沃伯格的安排下,和乔治·奥威尔结识。奥威尔对《中午的黑暗》的评价:“其最具价值之处,很可能在于它是一份莫斯科‘招供’的解释,由一个从内部了解极权主义手段的人所写。”

1983年,不堪多年帕金森综合症白血病的折磨,库斯勒和妻子辛西娅(Cynthia)选择服药自尽。库斯勒的遗嘱包含了希望能以他遗产在英国设立一个超心理学教席,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最后他委托的基金会与爱丁堡大学达成协议。

著作

[编辑]

1941年,出版其第一本英文著作《渣滓》(Scum of the Earth)。另有代表作《隐性写作》、《来来往往》、《中的三矢》、《渴望的年代》等。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