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殯葬史: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Windywendi(留言 | 贡献) 添加人殉的链接。 |
||
(未显示17个用户的2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中國境內流行許多葬禮,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 |
中國境內流行許多葬禮,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懸棺葬]]、[[塔葬]]、[[海葬]]、[[樹葬]]、[[生态葬#主要形式|花葬]]等。漢族為代表葬禮是土葬,在古代,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故夏,殷等朝代都用土葬,《[[周禮]]》對土葬有極詳細的規定,甚至有[[殉葬|人殉]]。土葬形式主要有: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棺葬、砖石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土葬之習俗,劳民伤财,滥占耕地,漸為火葬所取代。 |
||
==三代== |
==三代== |
||
第36行: | 第36行: | ||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下令,民间丧葬祭奠不能用金银、锦绣做饰物,不得陈设音乐。 |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下令,民间丧葬祭奠不能用金银、锦绣做饰物,不得陈设音乐。 |
||
唐明宗长兴二年 |
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规定官民出丧时使用的扛夫、挽歌人数,明器件数,“如用乐,则责罚伶人”。(《宋史·礼志》) |
||
==五代== |
==五代== |
||
第46行: | 第46行: | ||
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禁丧葬之家不得用道、释威仪及装束异色人物前引”(《宋史·礼志》)。 |
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禁丧葬之家不得用道、释威仪及装束异色人物前引”(《宋史·礼志》)。 |
||
[[司马光]]说火葬是学习「羌族葬法」(《续通典》卷八十二引司马光《仪书》)。司马光又说:“今世俗信术者妄言,以为葬不择地及岁月日时,则子孙不利,祸殃总至,乃至终丧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终身,或累世犹不葬。 |
[[司马光]]说火葬是学习「羌族葬法」(《续通典》卷八十二引司马光《仪书》)。司马光又说:“今世俗信术者妄言,以为葬不择地及岁月日时,则子孙不利,祸殃总至,乃至终丧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终身,或累世犹不葬。”<ref>《[[家範]]》卷五</ref> |
||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 |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监[[登闻鼓院]][[范同]]上奏,说“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唯恐不至,死则燔爇而弃捐之,何独厚于生而薄于死乎?甚者焚而置之水中,识者见之动心。”“方今火葬之惨,日益炽甚”,並建朝廷立义地令贫民葬亲,“贫无葬地者,许以官地安葬”<ref>《东都事略·太祖记》</ref>。次年(1158年)户部侍郎[[荣儗]]上言,以為有穷人葬不起,客死他乡者的后人也难于尽使亲尸返里,建议“除豪富士族申严禁止外,贫下之民并客旅远方之人,若有死亡,姑从其便”。宋高宗批准。<ref>《[[宋史]]·礼志》</ref> |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有-{云}-:“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焉。”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有-{云}-:“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焉。” |
||
[[文惟简]]《虏廷事实》中记载:“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采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 |
|||
==元朝== |
==元朝== |
||
第56行: | 第58行: | ||
==明朝== |
==明朝== |
||
洪武三年 |
洪武三年(1370年)下令,禁止浙江等处的[[水葬]]和[[火葬]],违者治以重罪。 |
||
《明律·礼律》规定:“其从尊长遗言将尸烧化及弃置水中,杖一百。” |
《明律·礼律》规定:“其从尊长遗言将尸烧化及弃置水中,杖一百。” |
||
第78行: | 第80行: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并且提倡骨灰以寄存等占地少的方式(相对于埋葬)保存<ref>[http://www.mca.gov.cn/artical/content/200431210141/200431511081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殡葬管理条例》](1997年)</ref>。 |
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并且提倡骨灰以寄存等占地少的方式(相对于埋葬)保存<ref>[http://www.mca.gov.cn/artical/content/200431210141/200431511081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殡葬管理条例》] {{Wayback|url=http://www.mca.gov.cn/artical/content/200431210141/2004315110818.html |date=20071012195904 }}(1997年)</ref>。 |
||
近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倡导[[生态葬]],但相关部门在各省强制进行“殡葬改革”运动,引起民間的争议。<ref>{{cite news|title=“平坟运动”:折腾死人为哪般|url=https://xw.qq.com/news/20121119000281/NEW2012111900028100|date=2012-11-19|publisher=腾讯评论|accessdate=2019-01-05|archive-date=2019-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105145350/https://xw.qq.com/news/20121119000281/NEW2012111900028100|dead-url=no}}</ref><ref>{{cite news|title=安庆禁止土葬,多位老人自杀|url=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40529/c29suicides/dual/|date=2014-05-29|newspaper=纽约时报中文网|accessdate=2019-01-05|archive-date=2019-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105145326/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40529/c29suicides/dual/|dead-url=no}}</ref><ref>{{cite news|title=推行殡葬改革简单粗暴,应该叫停|url=https://news.sina.cn/2018-07-31/detail-ihhacrcc9207239.d.html?from=wap|date=2018-07-31|newspaper=检察日报|accessdate=2019-01-05|archive-date=2019-01-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105145423/https://news.sina.cn/2018-07-31/detail-ihhacrcc9207239.d.html?from=wap|dead-url=no}}</ref> |
|||
==注釋==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延伸閱讀== |
|||
*沈雪曼:〈[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04131735/http://www.nyu.edu/gsas/dept/fineart/people/faculty/Shen_PDFs/Shengsi.pdf 生死與涅槃——唐宋之際佛教與世俗墓葬的交錯領域]〉。 |
|||
*華琛(James L. Watson):〈[http://schina.ust.hk/publications/Jour-C.html 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Wayback|url=http://schina.ust.hk/publications/Jour-C.html |date=20141026104218 }}〉。 |
|||
*羅友枝(Evelyn S. Rawski):〈[http://schina.ust.hk/publications/Jour-C.html 一個歷史學者對中國人喪葬儀式的研究方法]{{Wayback|url=http://schina.ust.hk/publications/Jour-C.html |date=20141026104218 }}〉。 |
|||
⚫ | |||
⚫ |
2023年3月7日 (二) 02:22的最新版本
中國境內流行許多葬禮,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懸棺葬、塔葬、海葬、樹葬、花葬等。漢族為代表葬禮是土葬,在古代,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故夏,殷等朝代都用土葬,《周禮》對土葬有極詳細的規定,甚至有人殉。土葬形式主要有: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棺葬、砖石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土葬之習俗,劳民伤财,滥占耕地,漸為火葬所取代。
三代
[编辑]《周礼》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韩詩外传》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
《诗经·信南山》描写周人在郊外祖先墓地扫墓、祭祀的场景:“我仓既盈,我瘐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孚以侑,以介景福。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孔子認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乡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墨子·节葬》云:“秦之西有仪渠国(今甘肃庆阳及泾川一带)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
《荀子·大略》云:“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
《孟子·滕文公》云:“上古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盖归反筐里而掩之”。
赵晔《吴越春秋》云:“吴亡后,越浮西施与江,令随鸱夷以终。”,意思是西施被沉江,故《管锥藏经》卷六百一十五皮日休五绝《馆娃宫怀古》有“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秦朝
[编辑]《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载述:秦始皇动用72万人为自己建造坟墓,“坟高五十丈,周回五里余,号曰‘皇陵’,至今尚在。”
漢朝
[编辑]徐天麟《東漢會要》有“禁厚葬”一章,輯錄了自光武帝至安帝關於禁止厚葬的詔書,又採王符《潛夫論》中對東漢厚葬陋習的批評。
建安十三年,曹沖病重不治,去世時年僅13歲。曹操十分難過,曹丕寬慰曹操,曹操道:「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大幸也」。曹操欲求合葬於司空掾邴原亡女,邴原以「嫁殤非禮」(《周禮·地官·媒氏》有“禁遷葬者,與嫁殤者”)拒絕,後與甄氏亡女合葬。
南北朝
[编辑]李延寿《南史·扶南国传》载:“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
《太平御览》卷47載梁陈间顾野王“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
唐朝
[编辑]玄奘前往印度,親見印度人的葬俗,《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載述:「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水漂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
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条令,规定官民丧葬所使用的扛夫、挽歌人数,明器数量。(《唐会要·葬》)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下令,民间丧葬祭奠不能用金银、锦绣做饰物,不得陈设音乐。
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规定官民出丧时使用的扛夫、挽歌人数,明器件数,“如用乐,则责罚伶人”。(《宋史·礼志》)
五代
[编辑]《周书·异域传下》(卷50)記載突厥人,“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
宋朝
[编辑]建隆三年(962年)三月,宋太祖下令禁止火葬:“近代以来,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续通典·礼典》)
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禁丧葬之家不得用道、释威仪及装束异色人物前引”(《宋史·礼志》)。
司马光说火葬是学习「羌族葬法」(《续通典》卷八十二引司马光《仪书》)。司马光又说:“今世俗信术者妄言,以为葬不择地及岁月日时,则子孙不利,祸殃总至,乃至终丧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终身,或累世犹不葬。”[1]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监登闻鼓院范同上奏,说“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唯恐不至,死则燔爇而弃捐之,何独厚于生而薄于死乎?甚者焚而置之水中,识者见之动心。”“方今火葬之惨,日益炽甚”,並建朝廷立义地令贫民葬亲,“贫无葬地者,许以官地安葬”[2]。次年(1158年)户部侍郎荣儗上言,以為有穷人葬不起,客死他乡者的后人也难于尽使亲尸返里,建议“除豪富士族申严禁止外,贫下之民并客旅远方之人,若有死亡,姑从其便”。宋高宗批准。[3]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有云:“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焉。”
文惟简《虏廷事实》中记载:“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采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
元朝
[编辑]元朝規定土著汉人一律土葬(《续通典·礼典》)。
明朝
[编辑]洪武三年(1370年)下令,禁止浙江等处的水葬和火葬,违者治以重罪。
《明律·礼律》规定:“其从尊长遗言将尸烧化及弃置水中,杖一百。”
《明律·刑律·盗贼》则强行规定:“其子孙毁弃(即火葬、水葬)祖父母、父母及奴婢、雇工人毁弃家长死尸者斩。”
《明史·礼志》也规定:“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宽阔闲地为义冢,俾之葬埋。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昆之。”
明嘉靖《尤溪縣志·地理卷·謠俗》記載,「普通民眾去世,屍體積柴而焚之」。
清朝
[编辑]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清朝公布「丧葬则例」,官民人等“有愿从旧制焚化者,听之”(《清世祖实录》卷三十八)。
《大清律》规定:“其从尊长遗言将尸体烧化或置水中,杖一百”;“若私自火葬或水葬父母,按杀人罪论死刑”;“旗人、蒙古丧葬,概不许火化”。
清初江南昆山人顾炎武在《日知录·火葬》中讲:“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钱宝廉说,“乡民无知,坚持蚕桑为重,营葬即有碍种桑之见”,故有“火葬之举”(《禁火葬录》)
同治时,有些杭州、嘉兴、湖州府人对已经土葬亲人发冢开棺,把尸体烧化,叫作“明葬”;如果尸体业已腐烂,就烧棺材,叫作“暗葬”;有的尸首僵化了,就用斧头劈开了烧化。火化时请僧道念经,并宴请亲友(《禁火葬录》)[4]。
许瓒曾《东还纪程》载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滨,逶迤高广”,壁上凿有十洞穴,有个洞穴内藏有五具棺材,“旧传为沉香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编辑]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并且提倡骨灰以寄存等占地少的方式(相对于埋葬)保存[5]。
近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倡导生态葬,但相关部门在各省强制进行“殡葬改革”运动,引起民間的争议。[6][7][8]
参考文献
[编辑]- ^ 《家範》卷五
- ^ 《东都事略·太祖记》
- ^ 《宋史·礼志》
- ^ 冯尔康《民俗世风·宋元明时期的火葬》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殡葬管理条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7年)
- ^ “平坟运动”:折腾死人为哪般. 腾讯评论. 2012-11-19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 ^ 安庆禁止土葬,多位老人自杀.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4-05-29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 ^ 推行殡葬改革简单粗暴,应该叫停. 检察日报. 2018-07-31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延伸閱讀
[编辑]- 沈雪曼:〈生死與涅槃——唐宋之際佛教與世俗墓葬的交錯領域〉。
- 華琛(James L. Watson):〈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羅友枝(Evelyn S. Rawski):〈一個歷史學者對中國人喪葬儀式的研究方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