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二次托倫和約: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7行: 第7行:
[[File:IRP 1466.PNG|thumb|266px|Poland and Lithuania in 1466]]
[[File:IRP 1466.PNG|thumb|266px|Poland and Lithuania in 1466]]


'''第二次托倫和約'''簽訂於1466年十月19日,[[托倫]]。由波蘭國王[[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與[[條頓騎士團]]簽屬的和平協定,標誌著[[十三年戰爭]]的結束。
'''第二次托倫和約'''({{lang-pl|drugi pokój toruński}};{{lang-de|Zweiter Friede von Thorn}})是波蘭國王[[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與[[條頓騎士團]]於1466年10月19日在[[托倫]]簽屬的和平条约,標誌著[[十三年戰爭]]的結束。


==内容==
在條約中,騎士團割讓 Pomerelia([[東波美拉尼亞]]),包含[[但澤]]城, [[庫爾默蘭]]地區包含[[海烏姆諾|庫爾]]城和[[托倫|索恩]]城,[[維斯瓦河]]低地地區包含[[埃尔宾|埃尔宾城]]和[[马尔堡_(波兰)|馬林堡城]],[[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包跨首府[[阿伦施泰因]]。騎士團也確認波蘭王國對西普魯士區域的權利,此區域隨後被稱為[[皇家普魯士]]。東普魯士,隨後被稱為[[普魯士公國]],則一直由騎士團控制直到1525年。
在條約中,騎士團割讓 Pomerelia([[東波美拉尼亞]]),包含[[但澤]]城, [[庫爾默蘭]]地區包含[[海烏姆諾|庫爾]]城和[[托倫|索恩]]城,[[維斯瓦河]]低地地區包含[[埃尔宾|埃尔宾城]]和[[马尔堡_(波兰)|馬林堡城]],[[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包跨首府[[阿伦施泰因]]。騎士團也確認波蘭王國對西普魯士區域的權利,此區域隨後被稱為[[皇家普魯士]]。東普魯士,隨後被稱為[[普魯士公國]],則一直由騎士團控制直到1525年。


第14行: 第15行:


1525年,條頓騎士團被驅逐出東普魯士領地,普魯士公爵改信[[信義宗]],宣布成為波蘭附屬國並宣布對波蘭[[普魯士效忠宣誓|效忠]],此區域從此被稱為[[普鲁士公国]]。
1525年,條頓騎士團被驅逐出東普魯士領地,普魯士公爵改信[[信義宗]],宣布成為波蘭附屬國並宣布對波蘭[[普魯士效忠宣誓|效忠]],此區域從此被稱為[[普鲁士公国]]。

==参考==


{{波兰历代条约}}
{{波兰历代条约}}
{{规范控制}}
[[Category:波蘭歷史]]
[[Category:波蘭歷史]]
[[Category:条顿骑士团]]
[[Category:条顿骑士团]]

2023年3月10日 (五) 10:20的最新版本

《第二次托倫和約》油画
Poland and Lithuania in 1466

第二次托倫和約波蘭語drugi pokój toruński;德語:Zweiter Friede von Thorn)是波蘭國王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條頓騎士團於1466年10月19日在托倫簽屬的和平条约,標誌著十三年戰爭的結束。

内容

[编辑]

在條約中,騎士團割讓 Pomerelia(東波美拉尼亞),包含但澤城, 庫爾默蘭地區包含庫爾城和索恩城,維斯瓦河低地地區包含埃尔宾城馬林堡城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包跨首府阿伦施泰因。騎士團也確認波蘭王國對西普魯士區域的權利,此區域隨後被稱為皇家普魯士。東普魯士,隨後被稱為普魯士公國,則一直由騎士團控制直到1525年。

和約表明皇家普魯士為波蘭王國的獨家資產。隨後出現一些不和諧聲音,開始要求許多特權,例如自行鑄幣、有自己的議會、自己的軍隊以及官方語言使用德語。 隨後於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的一系列維權運動造成教士戰爭(1467–79)。最終皇家普魯士被波蘭立陶宛聯邦合併,直到十八世紀才與波蘭分離。

1525年,條頓騎士團被驅逐出東普魯士領地,普魯士公爵改信信義宗,宣布成為波蘭附屬國並宣布對波蘭效忠,此區域從此被稱為普鲁士公国

参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