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蓑鳩: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小 撤销164.116.126.200(讨论)的版本76859498 标签:撤销 |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没有差异)
|
2023年4月18日 (二) 02:34的最新版本
綠蓑鳩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鸽形目 Columbiformes |
科: | 鸠鸽科 Columbidae |
属: | 蓑鳩屬 Caloenas |
种: | 綠蓑鳩 C. nicobarica
|
二名法 | |
Caloenas nicobarica (Linnaeus, 1758)
| |
異名 | |
Columba nicobarica Linnaeus, 1758 |
綠蓑鳩(英語:Caloenas nicobarica)[2][3][4][5][6][7],又稱為綠蓑鴿、尼柯巴鳩,為分布於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印度沿岸、馬來群島、索羅門群島、帛琉上的鳩鴿科鳥類。為蓑鳩屬下唯一的現存種,已滅絕的近親包括渡渡鳥以及羅德里格斯渡渡鳥。
描述
[编辑]綠蓑鳩為大型鳩鴿,體長可達 40 cm(16英寸),頭部及上頸部為灰色,身體為青銅綠色,尾部短,呈白色,暗色喙上蠟膜有癤,粗壯的腿為暗紅色,虹膜為黑色[8]。
雌鳥體型略小於雄鳥,身體下部偏褐色。亞成鳥尾部為黑色,缺乏彩虹色的羽毛。在各分布地區的綠簑鳩族群幾乎沒有外型差異,僅有帛琉亞種 C. n. pelewensis 擁有較短的頸部簑羽[8]。
行為與生態
[编辑]綠蓑鳩的繁殖分佈包括印度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缅甸的丹老群島、泰國西南方離島、馬來西亞半島地區、南柬埔寨、越南、以及位於蘇門答臘、菲律賓與索羅門群島之間的諸多小島。在帛琉,綠蓑鳩具有特有亞種 C. n. pelewensis[8]。
綠蓑鳩在島嶼及島嶼間成群飛行,晚上多半會在離岸缺乏掠食者的小島上休憩,白天則飛往食物較豐富的島嶼覓食,包括有人類棲居的地區。主要的食物來源包括種子、水果及嫩芽,也會聚集到有種植穀物的區域;綠蓑鳩也會透過胃石來協助消化這些食物。綠蓑鳩的飛行模式與其他鳩鴿類似,不過群體飛行時多半呈多列或一路縱隊。綠蓑鳩顯眼的白色尾羽在飛行時可以發揮類似尾燈的效果,讓其他綠蓑鳩在凌晨或黃昏的時刻依然能夠追尋其他個體。綠蓑鳩的亞成鳥與幼鳥個體缺乏白色尾羽,對於成年的綠蓑鳩來說,這樣的特徵可以協助牠們將這些未成年個體從潛在的繁殖對象、繁殖競爭者、鳥群的領頭排除[8]。
綠蓑鳩會大群聚集在離島上的密林中繁殖,並利用樹枝在樹上築巢。雌鳥會在巢中產下 1~2 枚橢圓形、略帶藍色的卵[8]。
2017 年,部分綠蓑鳩個體在西澳大利亞州金伯利地區被目擊,並在靠近布魯姆的單臂角地區捕捉到亞成鳥個體。這是第一次記錄到綠蓑鳩在澳洲大陸出沒[9]。
參考文獻
[编辑]- ^ Caloenas nicobaric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 ^ (1996) , database, NODC Taxonomic Code
- ^ (1998) , website, Zoonomen -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Resource
- ^ Gill, Frank, and Minturn Wright (2006) , Birds of the World: Recommended English Names
- ^ Banks, R. C., R. W. McDiarmid, A. L. Gardner, and W. C. Starnes (2003) , Checklist of Vertebr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U.S. Territories, and Canada
- ^ (2005) , website, Zoonomen -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Resource, 2005.05.08
- ^ Banks, R. C., R. W. McDiarmid, and A. L. Gardner (1987) Checklist of Vertebr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U.S. Territories, and Canada, Resource Publication, no. 166
- ^ 8.0 8.1 8.2 8.3 8.4 Grimmett et al. (2009).
- ^ Laurie, Victoria. The dodo's gorgeous island-hopping relative finds its way to our shores. The Australian (Sydney). 5 May 2017 [5 May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