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嶼氣象站:修订间差异
标签:撤销 已被回退 |
补救4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9.3 |
||
(未显示5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Copyvio|url="使用芬蘭VAISALA公司高空觀測系統,每月2次作臭氧之垂直剖面分佈觀測"https://www.cwb.gov.tw/V8/C/A/organ/46692.htmll}} |
|||
{{Infobox weather station |
{{Infobox weather station |
||
| name = 彭佳嶼氣象站 |
| name = 彭佳嶼氣象站 |
||
第51行: | 第49行: | ||
=== 臭氧觀測業務 === |
=== 臭氧觀測業務 === |
||
承接臺北氣象站之業務, |
承接臺北氣象站之業務,每月2次以芬蘭VAISALA公司高空觀測系統,作臭氧之垂直剖面分佈觀測,收集[[臭氧層]]與總臭氧量之季節變化資料<ref name="中央氣象局"/>。 |
||
=== 大氣污染觀測 === |
=== 大氣污染觀測 === |
||
第70行: | 第68行: | ||
== 參考文獻 == |
== 參考文獻 == |
||
{{reflist|2|refs= |
{{reflist|2|refs= |
||
<ref name="中央氣象局">{{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s://www.cwb.gov.tw/V8/C/A/organ/46695.html|title=彭佳嶼氣象站|author=|publisher=交通部中央氣象局|date=|accessdate=2021-12-14}}</ref> |
<ref name="中央氣象局">{{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s://www.cwb.gov.tw/V8/C/A/organ/46695.html|title=彭佳嶼氣象站|author=|publisher=交通部中央氣象局|date=|accessdate=2021-12-14|archive-date=2021-12-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14042938/https://www.cwb.gov.tw/V8/C/A/organ/46695.html|dead-url=no}}</ref> |
||
<ref name="中央氣象局2">{{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photino.cwb.gov.tw/rdcweb/lib/cd/cd08bk/cwbarcht.pdf|title=台灣氣候建築史料調查研究|author=|publisher=中央氣象局|date=|accessdate=2021-12-14}}</ref> |
<ref name="中央氣象局2">{{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photino.cwb.gov.tw/rdcweb/lib/cd/cd08bk/cwbarcht.pdf|title=台灣氣候建築史料調查研究|author=|publisher=中央氣象局|date=|accessdate=2021-12-14|archive-date=2018-05-1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518055019/http://photino.cwb.gov.tw/rdcweb/lib/cd/cd08bk/cwbarcht.pdf|dead-url=no}}</ref> |
||
<ref name="ETtoday新聞雲">{{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1003/1549189.htm|title=觀測台灣天氣110年!彭佳嶼氣象站大進化 鄭明典:這地理位置太重要了|author=賴文萱|publisher=ETtoday新聞雲|date=2019-10-03|accessdate=2021-12-14}}</ref> |
<ref name="ETtoday新聞雲">{{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1003/1549189.htm|title=觀測台灣天氣110年!彭佳嶼氣象站大進化 鄭明典:這地理位置太重要了|author=賴文萱|publisher=ETtoday新聞雲|date=2019-10-03|accessdate=2021-12-14|archive-date=2021-12-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214042929/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1003/1549189.htm|dead-url=no}}</ref> |
||
<ref name="文化資產局">{{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180305000001|title=新竹觀測所|author=|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date=|accessdate=2021-12-14}}</ref> |
<ref name="文化資產局">{{Cite web|language=zh-TW|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180305000001|title=新竹觀測所|author=|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date=|accessdate=2021-12-14|archive-date=2019-05-2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20141647/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180305000001|dead-url=no}}</ref> |
||
}} |
}} |
||
== 外部連結 == |
== 外部連結 == |
||
* [https://www.cwb.gov.tw/V8/C/A/organ/46695.html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彭佳嶼氣象站] |
* [https://www.cwb.gov.tw/V8/C/A/organ/46695.html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彭佳嶼氣象站] {{Wayback|url=https://www.cwb.gov.tw/V8/C/A/organ/46695.html |date=20211214042938 }} |
||
{{臺灣氣象站}} |
{{臺灣氣象站}} |
||
[[Category:1909年完工建築物]] |
[[Category:1909年完工建築物]] |
||
[[Category:1909年台灣建立]] |
[[Category:1909年台灣建立]] |
||
[[Category: |
[[Category:臺灣日治時期建築物]] |
||
[[Category:基隆市中正區的政府機關]] |
[[Category:基隆市中正區的政府機關]] |
||
[[Category:基隆市建築物]] |
[[Category:基隆市建築物]] |
||
[[Category:中央氣象局|站]] |
[[Category:中央氣象局氣象站|站]] |
2023年4月26日 (三) 07:59的最新版本
彭佳嶼氣象站 | |
---|---|
Pengjiayu Weather Station | |
組織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
種類 | 四等氣象站 |
序號 | 46695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 基隆市中正區彭佳嶼6號 |
座標 | 25°37′46″N 122°04′17″E / 25.62944°N 122.07139°E |
海拔高度 | 101.7公尺 |
氣壓計海拔高度 | 104.6公尺 |
設立 | 1909年 | (日治時期)
網址 | www.cwb.gov.tw |
[编辑维基数据] |
彭佳嶼氣象站位於臺灣北方三島彭佳嶼上,行政區劃分歷屬於基隆市中正區,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轄屬四等氣象測報機構之一,彭佳嶼氣象站也是氣象局轄屬臺灣最北端的氣象站,因此擁有臺灣北方天氣系統前哨站的稱號[1]。
沿革
[编辑]日治時期
[编辑]彭佳嶼氣象站於臺灣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年)成立,當時最先成立彭佳嶼燈台,而氣象觀測業務由燈台守燈人兼任,因此稱為彭佳嶼燈台測候所[2]。當時臺灣總督府將氣象觀測站分有A級的「觀測所」,與B級的「測候所」,而彭佳嶼在內的全臺8座氣象觀測站被分類為B級測候所[3]。
昭和10年(1935年)日本人為發展臺灣與日本內地之間航空事業,基於安全考量,於彭佳嶼增設高空氣球觀測站,並開始興建彭佳嶼測候所建築,隔年彭佳嶼燈台測候所擴編為臺灣總督府中央氣象台彭佳嶼測候所[4]。
戰後至今
[编辑]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彭佳嶼測候所由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之臺灣省氣象局接收,改名為臺灣省氣象局彭佳嶼測候所。1947年因應氣象局降格為氣象所,彭佳嶼測候所全銜改稱為臺灣省氣象所彭佳嶼測候所。1965年9月再度因應氣象所升格為氣象局,彭佳嶼測候所全銜更改,1971年7月改稱為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測候所,1977年7月改稱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測站,1989年8月因應中央氣象局四等測報機構命名規則,彭佳嶼氣象測站改名為彭佳嶼氣象站至今[4]。
建築結構
[编辑]彭佳嶼氣象站於日治時期成立之初,主要使用彭佳嶼登台建築兼用於氣象觀測業務,直到昭和10年(1935年)獨立興建彭佳嶼測候所建築一棟,為石砌牆壁粉抹水泥之平頂屋,並採風力塔與測候所建築分構之設計,昭和15年(1940年)再增設石造建築一棟,總計彭佳嶼測候所設有廳舍一棟、宿舍兩棟、風力塔及觀測坪一座,及因應島上無固定水源設置的承水程、儲水池各一座[2]。
彭佳嶼測候所由於離島運補困難,且地形、氣候劣勢下保養艱難,戰後年久失修,破爛不堪,中央氣象局接掌彭佳嶼氣象站後於1982年進行氣象站建築大修工程[4]。
2015年起中央氣象局因應彭佳嶼氣象站業務擴充,展開氣象站建築改建工程,該次改建工程考量當地氣候與地形狀況,規劃為一棟融入彭佳嶼地景之建築,除了氣象站造型如同島嶼,也設計有海蝕洞的意象,建築本體的規畫也設計能夠抵抗強勁東北季風及高鹽分、高濕度空氣等措施。彭佳嶼氣象站改建工程歷經四年分批船運建材施工,於2019年竣工啟用[1]。
編制
[编辑]彭佳嶼氣象站依據中央氣象局四等測報機構編制配有主任1人、職員4人,以及工友2人,作業方式採16小時輪班[4]。
觀測項目
[编辑]地面氣象觀測
[编辑]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每日定時實施氣壓、氣溫、風向、風速、濕度、雲、天氣現象、降水、日射、日照、能見度、蒸發量等氣象觀測,其中除了雲、天氣現象與蒸發量為人工觀測外,其餘項目均採自動化觀測[4]。
高空氣象觀測
[编辑]承接臺北氣象站之業務,於每日協調世界時0時(當地時間8時)及12時(當地時間20時)施作2次高空觀測業務(颱風警報時增為4次,或視特定需求時增加觀測次數),項目包含高空氣壓、溫度、溼度、以及風向與風速[4]等。
臭氧觀測業務
[编辑]承接臺北氣象站之業務,每月2次以芬蘭VAISALA公司高空觀測系統,作臭氧之垂直剖面分佈觀測,收集臭氧層與總臭氧量之季節變化資料[4]。
大氣污染觀測
[编辑]受國立海洋大學及國立中央大學之託,協助收集空氣及雨水汙染實驗之採樣品[4]。
閃電觀測
[编辑]設有遙測閃電偵測儀,即時觀測資料可立即傳輸氣象局本部,以供計算閃電定位,研判大雷雨預警[4]。
地震觀測
[编辑]設有SMA1強震加速度儀、A-900強震儀,即時觀測資料可立即傳輸地震測報中心,以供研判發布地震消息[4]。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1.0 1.1 賴文萱. 觀測台灣天氣110年!彭佳嶼氣象站大進化 鄭明典:這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ETtoday新聞雲. 2019-10-03 [2021-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中文(臺灣)).
- ^ 2.0 2.1 台灣氣候建築史料調查研究 (PDF). 中央氣象局. [2021-12-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5-18) (中文(臺灣)).
- ^ 新竹觀測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1-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中文(臺灣)).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彭佳嶼氣象站.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21-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