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費根鮑姆常數: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OverMinted留言 | 贡献
歷史:​quantatitive 量子-定量
+Template:混沌理论
 
(未显示1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8行: 第8行:


== 第一常數 ==
== 第一常數 ==
第一費根鮑姆常數是{{le|倍週期分叉|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中相鄰分叉點間隔的極限比率,用δ表示:
{{WikidataLink|Q120336524}}是{{le|倍週期分叉|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中相鄰分叉點間隔的極限比率,用δ表示:


<math>\delta=4.6692016091029906718532038..</math>。{{OEIS|id=A006890}}
<math>\delta=4.6692016091029906718532038..</math>。{{OEIS|id=A006890}}
第15行: 第15行:


== 第二常數 ==
== 第二常數 ==
第二費根鮑姆常數,又叫費根鮑姆減少係數(Feigenbaum reduction parameter),用α表示:
{{WikidataLink|Q120336535}},又叫費根鮑姆減少係數(Feigenbaum reduction parameter),用α表示:


<math>\alpha=2.502907875095892822283902873..</math>。{{OEIS|id=A006891}}
<math>\alpha=2.502907875095892822283902873..</math>。{{OEIS|id=A006891}}

== 歷史 ==
== 歷史 ==
1975年,費根鮑姆用HP-65計算器計算後得出,這種週期倍增分岔(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s)發生時的參數之間的差率是一個常數,他為此提供了數學證明。他進一步揭示了同樣的現象、同樣的常數適用於廣泛的數學函數領域,這個普適的結論使數學家們能夠在對表像不可捉摸的混沌系統的解密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這個“極限率”(ratio of convergence)現在通稱為費根鮑姆常數。1978年他發表了關於映射的研究的重要論文Quantitative Universality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s 《一個非線性變換類型的定量普適性》,其中特別談到了對於混沌理論有直接意義的Logistic映射。
1975年,費根鮑姆用HP-65計算器計算後得出,這種週期倍增分岔(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s)發生時的參數之間的差率是一個常數,他為此提供了數學證明。他進一步揭示了同樣的現象、同樣的常數適用於廣泛的數學函數領域,這個普適的結論使數學家們能夠在對表像不可捉摸的混沌系統的解密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這個“極限率”(ratio of convergence)現在通稱為費根鮑姆常數。1978年他發表了關於映射的研究的重要論文Quantitative Universality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s 《一個非線性變換類型的定量普適性》,其中特別談到了對於混沌理論有直接意義的Logistic映射。
第24行: 第25行:
這兩個常數所屬的數集至今仍不明確,可以猜測這兩個都是[[超越數]],但實際上現在連這兩個數是否為[[無理數]]的證明都沒有。
這兩個常數所屬的數集至今仍不明確,可以猜測這兩個都是[[超越數]],但實際上現在連這兩個數是否為[[無理數]]的證明都沒有。


烏克蘭數學家米{{le|哈伊尔·柳比奇|Mikhail Lyubich}}于90年代給出了費根鮑姆常數的普適性證明。<ref>{{cite journal|last=Lyubich|first=Mikhail|title=Feigenbaum-Coullet-Tresser universality and Milnor’s Hairiness Conjecture|journal=Annals of Mathematics|year=1999|volume=149|pages=319–420}}</ref>
烏克蘭數學家米{{le|哈伊尔·柳比奇|Mikhail Lyubich}}于90年代給出了費根鮑姆常數的普適性證明。<ref>{{cite journal|last=Lyubich|first=Mikhail|title=Feigenbaum-Coullet-Tresser universality and Milnor’s Hairiness Conjecture|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im_annals-of-mathematics_1999-01_149_1/page/n322|journal=Annals of Mathematics|year=1999|volume=149|pages=319–420}}</ref>


== 參見 ==
== 參見 ==
第39行: 第40行:
|number=195
|number=195
|title=A Precise Calculation of the Feigenbaum Constants
|title=A Precise Calculation of the Feigenbaum Constants
|bibcode = 1991MaCom..57..435B |doi = 10.1090/S0025-5718-1991-1079009-6 |date=July 1991}}
|bibcode=1991MaCom..57..435B
|doi=10.1090/S0025-5718-1991-1079009-6
|date=July 1991
|access-date=2012-09-28
|archive-date=2021-03-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2212257/https://www.ams.org/journals/mcom/1991-57-195/S0025-5718-1991-1079009-6/S0025-5718-1991-1079009-6.pdf
|dead-url=no
}}
*{{Cite thesis
*{{Cite thesis
|first=Keith
|first=Keith
第48行: 第56行:
|degree=PhD
|degree=PhD
|title=Feigenbaum scaling in discrete dynamical systems
|title=Feigenbaum scaling in discrete dynamical systems
|access-date=2012-09-28
|archive-date=2020-11-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12011104/http://keithbriggs.info/documents/Keith_Briggs_PhD.pdf
|dead-url=no
}}
}}

{{混沌理论}}


[[Category:数学常数]]
[[Category:数学常数]]

2023年7月7日 (五) 00:32的最新版本

有(半)自相似性質的曼德博集合放大動畫展示其局部縮小的比率接近第一費根鮑姆常數(這個動畫只展示了中心從(-1,0)至(-1.31,0),範圍0.5×0.5至0.12×0.12的圖像)

費根鮑姆常數分岔理論中重要兩個的數學常數,這兩個常數因數學家費根鮑姆而得名。

第一常數

[编辑]

第一费根鲍姆常数英语First Feigenbaum constant倍週期分叉英语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中相鄰分叉點間隔的極限比率,用δ表示:

。(OEIS數列A006890

單峰映象中,圖中左側開始的分叉點之間的水平距離之比的極限為第一費根鮑姆常數,豎直方向上特定的分叉點之間距離之比的極限是第二費根鮑姆常數

第二常數

[编辑]

第二费根鲍姆常数英语Second Feigenbaum constant,又叫費根鮑姆減少係數(Feigenbaum reduction parameter),用α表示:

。(OEIS數列A006891

歷史

[编辑]

1975年,費根鮑姆用HP-65計算器計算後得出,這種週期倍增分岔(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s)發生時的參數之間的差率是一個常數,他為此提供了數學證明。他進一步揭示了同樣的現象、同樣的常數適用於廣泛的數學函數領域,這個普適的結論使數學家們能夠在對表像不可捉摸的混沌系統的解密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這個“極限率”(ratio of convergence)現在通稱為費根鮑姆常數。1978年他發表了關於映射的研究的重要論文Quantitative Universality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s 《一個非線性變換類型的定量普適性》,其中特別談到了對於混沌理論有直接意義的Logistic映射。

性質

[编辑]

這兩個常數所屬的數集至今仍不明確,可以猜測這兩個都是超越數,但實際上現在連這兩個數是否為無理數的證明都沒有。

烏克蘭數學家米哈伊尔·柳比奇英语Mikhail Lyubich于90年代給出了費根鮑姆常數的普適性證明。[1]

參見

[编辑]
  1. ^ Lyubich, Mikhail. Feigenbaum-Coullet-Tresser universality and Milnor’s Hairiness Conjecture. Annals of Mathematics. 1999, 149: 31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