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冊府元龜: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Hin留言 | 贡献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LR0725留言 | 贡献
(GR) File renamed: File:SBL082 新編通用啓劄截江網 1.pdfFile:SBL078 冊府元龜 1.pdf Criterion 3 (obvious error) · Both page images and the metadata suggest that it should be 冊府元龜 rather than 新編通用啓劄截江網.
 
(未显示19个用户的2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宋真宗|真宗]][[景德]]二年([[1005]])[[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宋真宗|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大龜,古代用於[[占卜]],有龜鑑之意。<ref>《周書‧金縢》曰:“今我即命於元龜”,《史記集解》引:“孔安國曰:‘就受三王之命於元龜,卜知吉凶者也。’馬融云:‘元龜,大龜也’”</ref>

==編纂過程==
==編纂過程==
《冊府元龜》廣泛取材於正史、實錄,但不取筆記、雜史,引書處一律不注出處,成書多達一千卷,是宋代存世最大的著作,在《[[四庫全書]]》中篇幅居第二(僅次於《[[佩文韻府]]》),其中[[唐朝]]、[[五代]]史料極其豐富。《冊府元龜》雖與《[[太平御覽]]》卷數相同,但各卷容量較大,所以總字數超過《太平御覽》一倍,有9,392,000餘字。《冊府元龜》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真宗曾寫了序:「粵自正統,至於閏位,君臣善迹,邦家美政,禮樂沿革,法令寬猛,官師議論,多士名行,靡不具載,用存典刑。凡勒成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序,述其指歸。分為三十一部,部有總序,言其經制,凡一千卷。」《冊府元龜》廣泛收集,可以说概括了[[十七史]]。
《冊府元龜》廣泛取材於正史、實錄,但不取筆記、雜史,引書處一律不注出處,成書多達一千卷,是宋代存世最大的著作,在《[[四庫全書]]》中篇幅居第二(僅次於《[[佩文韻府]]》),其中[[唐朝]]、[[五代]]史料極其豐富。《冊府元龜》雖與《[[太平御覽]]》卷數相同,但各卷容量較大,所以總字數超過《太平御覽》一倍,有9,392,000餘字。《冊府元龜》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真宗曾寫了序:「粵自正統,至於閏位,君臣善迹,邦家美政,禮樂沿革,法令寬猛,官師議論,多士名行,靡不具載,用存典刑。凡勒成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序,述其指歸。分為三十一部,部有總序,言其經制,凡一千卷。」《冊府元龜》廣泛收集,可以说概括了[[十七史]]。

《冊府元龜》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每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因所采多为常见书,又不加注资料出处,歷代不为学者所重视。[[南宋]][[洪邁]]更直言:{{cquote|真宗初,命儒臣編修君臣事迹,後謂輔臣曰:“昨見宴享門中錄唐中宗宴飲,韋庶人等預會和詩,與臣寮馬上口摘含桃事,皆非禮也。已令削之。又曰:“所編事迹,蓋欲垂為典法,異端小說,咸所不取,可謂盡善。而編修官上言:“近代臣僚自述揚歷之事,如李德裕文武兩朝獻替記、李石開成承詔錄、韓偓金鑾密記之類,又有子孫追述先德敍家世,如李繁鄴侯傳、柳氏序訓、魏公家傳之類,或隱己之惡,或攘人之善,並多溢美,故匪信書。幷僭偽諸國,各有著撰,如偽吳錄、孟知祥實錄之類,自矜本國,事或近誣。其上件書,並欲不取。餘有三十國春秋、河洛記、壺關錄之類,多是正史已有;秦記、燕書之類,出自偽邦;殷芸小說、談藪之類,俱是詼諧小事;河南志、邠志、平剡錄之類,多是故吏賓從述本府戎帥征伐之功,傷於煩碎;西京雜記、明皇雜錄,事多語怪;奉天錄尤是虛詞。盡議採收,恐成蕪穢。並從之。及書成,賜名冊府元龜,首尾十年,皆王欽若提總,凡一千卷,其所遺棄既多,故亦不能暴白。<ref>《容齋四筆》卷一一〈冊府元龜〉</ref>}}


《冊府元龜》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每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因所采多为常见书,又不加注资料出处,歷代不为学者所重视。[[南宋]][[洪邁]]更直言:{{cquote|真宗初,命儒臣編修君臣事迹,後謂輔臣曰:「昨見宴享門中錄唐中宗宴飲,韋庶人等預會和詩,與臣寮馬上口摘含桃事,皆非禮也。已令削之。又曰:「所編事迹,蓋欲垂為典法,異端小說,咸所不取,可謂盡善。而編修官上言:「近代臣僚自述揚歷之事,如李德裕文武兩朝獻替記、李石開成承詔錄、韓偓金鑾密記之類,又有子孫追述先德敍家世,如李繁鄴侯傳、柳氏序訓、魏公家傳之類,或隱己之惡,或攘人之善,並多溢美,故匪信書。幷僭偽諸國,各有著撰,如偽吳錄、孟知祥實錄之類,自矜本國,事或近誣。其上件書,並欲不取。餘有三十國春秋、河洛記、壺關錄之類,多是正史已有;秦記、燕書之類,出自偽邦;殷芸小說、談藪之類,俱是詼諧小事;河南志、邠志、平剡錄之類,多是故吏賓從述本府戎帥征伐之功,傷於煩碎;[[西京雜記]]、明皇雜錄,事多語怪;奉天錄尤是虛詞。盡議採收,恐成蕪穢。並從之。及書成,賜名冊府元龜,首尾十年,皆王欽若提總,凡一千卷,其所遺棄既多,故亦不能暴白。<ref>《容齋四筆》卷一一〈冊府元龜〉</ref>}}
==文獻價值==
==文獻價值==
*《冊府元龜》最重要的部分在於[[唐代]]與[[五代十國]]這兩個部份,由於在編纂而《冊府元龜》時,距離唐代與未遠,唐代與五代歷朝所編纂的《[[實錄]]》、[[韋述]]等唐代史官所編寫的《國史》、[[柳芳]]、[[崔龜從]]所編寫的《唐曆》與《續唐曆》、[[賈緯]]的《唐年補錄》、[[薛居正]]所編修的《[[舊五代史]]》、[[范質]]的《五代通錄》並未散失,又其编纂的特點是“所采資料不改舊文”,所以在清代[[乾隆]]年間,為了復原已經失傳《舊五代史》,除了從[[永樂大典]]採輯外,也從《冊府元龜》擷取不少資料。
*《冊府元龜》最重要的部分在於[[唐代]]與[[五代十國]]這兩個部份,由於在編纂而《冊府元龜》時,距離唐代與五代未遠,唐代與五代歷朝所編纂的《[[實錄]]》、[[韋述]]等唐代史官所編寫的《國史》、[[柳芳 (唐朝)|柳芳]]、[[崔龜從]]所編寫的《唐曆》與《續唐曆》、[[賈緯]]的《唐年補錄》、[[薛居正]]所編修的《[[舊五代史]]》、[[范質]]的《五代通錄》並未散失,又其编纂的特點是“所采資料不改舊文”,所以在清代[[乾隆]]年間,為了復原已經失傳《舊五代史》,除了從[[永樂大典]]採輯外,也從《冊府元龜》擷取不少資料。
*清[[道光]]年間,[[劉文淇]]、[[劉毓崧]]等為[[岑建功]]校《[[舊唐書]]》時,即受益於《冊府元龜》許多。
*清[[道光]]年間,[[劉文淇]]、[[劉毓崧]]等為[[岑建功]]校《[[舊唐書]]》時,即受益於《冊府元龜》許多。對此,唐史專家[[岑仲勉]]認為:“《元龜》之文,多採唐代實錄……舊紀、舊傳亦常直接或間接本自實錄,而刪削互有不同,故《元龜》與今本舊書【指舊唐書】之字句略異者,不能定謂《元龜》是採自舊書,此為校舊書者所最當注意之一點。”<ref>《唐史餘瀋·卷四雜述》〈冊府元龜多採唐實錄及唐年補錄〉條。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頁234-236。</ref>
**對於此,唐史專家[[岑仲勉]]先生則認為:「《元龜》之文,多採唐代實錄……舊紀、舊傳亦常直接或間接本自實錄,而刪削互有不同,故《元龜》與今本舊書【指舊唐書】之字句略異者,不能定謂《元龜》是採自舊書,此為校舊書者所最當注意之一點。」<ref>《唐史餘瀋·卷四雜述》〈冊府元龜多採唐實錄及唐年補錄〉條。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頁234-236。</ref>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則用《冊府元龜》补《[[魏书]]》的缺页、《[[周书]]》的缺字。[[王仲荦]]先生用《册府元龟》对校《[[宋书]]·颜延之传》所载之《庭诰》,做到文通字顺。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則用《冊府元龜》补《[[魏书]]》的缺页、《[[周书]]》的缺字。[[王仲荦]]先生用《册府元龟》对校《[[宋书]]·颜延之传》所载之《庭诰》,做到文通字顺。



==類目==
==類目==
第16行: 第16行:
==主要版本==
==主要版本==
===宋刻本===
===宋刻本===
[[File:NLC892-1471-209085 冊府元龜 第1冊.pdf|thumb|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冊府元龜》第三百七卷|page=2]]
[[File:SBL078 冊府元龜 1.pdf|thumb|藏于靜嘉堂的《冊府元龜》第二百二十九卷|page=6]]
現存宋刻本總數596卷<ref>1989年,中華書局曾經去除掉重複的卷數後,加以影印出版,見《宋本冊府元龜》影印說明。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1-5。</ref>,主要有兩種版本。
現存宋刻本總數596卷<ref>1989年,中華書局曾經去除掉重複的卷數後,加以影印出版,見《宋本冊府元龜》影印說明。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1-5。</ref>,主要有兩種版本。
*一種題名為《新刊監本冊府元龜》,南宋刻本,殘存8卷,現藏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
*一種題名為《新刊監本冊府元龜》,南宋刻本,殘存8卷,現藏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
第23行: 第25行:
**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總計25卷。
**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總計25卷。
**[[北京大學]]圖書館,總計1卷。
**[[北京大學]]圖書館,總計1卷。

===明刻本===
===明刻本===
*[[明]][[崇禎]]15年([[1642]]),[[福建]][[建陽縣]]知縣[[黃國琦]]在經歷十餘年整理眾家抄本後,再得到福建[[巡按御史]][[李嗣京]]等人的資助下,加以刊刻行世,而在1960年,中華書局曾加以影印,並按照陸心源的記載,将宋本多出的頁數、條數校于每卷之後,為今日的通行本。
*[[明]][[崇禎]]15年(1642年),[[福建]][[建陽縣]]知縣[[黃國琦 (明朝)|黃國琦]]在經歷十餘年整理眾家抄本後,再得到福建[[巡按御史]][[李嗣京]]等人的資助下,加以刊刻行世,而在1960年,中華書局曾加以影印,並按照陸心源的記載,将宋本多出的頁數、條數校于每卷之後,為今日的通行本。

===清刻本===
===清刻本===
*[[清]][[康熙]]11年([[1672]]),五繡堂曾翻刻過明刻本。
*[[清]][[康熙]]11年(1672年),五繡堂曾翻刻過明刻本。

== 參考文獻 ==
=== 引用 ===
{{Reflist|30em}}


==參考文獻==
=== 来源 ===
{{refbegin}}
*(宋)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北京市,中華書局,1960年
*(宋)王欽若 編纂,《冊府元龜》,北京市,中華書局,1960年
*郭武雄,《五代史料探源》,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87年
*郭武雄,《五代史料探源》,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87年
*(宋)王欽若等編纂,《宋本冊府元龜》,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宋)王欽若 編纂,《宋本冊府元龜》,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岑仲勉,《唐史餘瀋·外一種》,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岑仲勉,《唐史餘瀋·外一種》,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陳尚君,《舊五代史新輯會證》,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尚君,《舊五代史新輯會證》,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宋)王欽若等編纂; 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6年
*(宋)王欽若 編纂; 周勛初 校訂,《冊府元龜》,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6年
{{refend}}
==參考資料==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 />
</div>
==參見==
==參見==
*[[宋四大書]]
*[[宋四大書]]
第44行: 第51行:


[[Category:類書]]
[[Category:類書]]
[[Category:宋典籍]]
[[Category:官修典籍]]
[[Category:11世紀書籍]]
[[category:中国通史性历史著作]]

[[en:Prime Tortoise of the Record Bureau]]
[[ja:冊府元亀]]

2023年9月27日 (三) 03:54的最新版本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大龜,古代用於占卜,有龜鑑之意。[1]

編纂過程

[编辑]

《冊府元龜》廣泛取材於正史、實錄,但不取筆記、雜史,引書處一律不注出處,成書多達一千卷,是宋代存世最大的著作,在《四庫全書》中篇幅居第二(僅次於《佩文韻府》),其中唐朝五代史料極其豐富。《冊府元龜》雖與《太平御覽》卷數相同,但各卷容量較大,所以總字數超過《太平御覽》一倍,有9,392,000餘字。《冊府元龜》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真宗曾寫了序:「粵自正統,至於閏位,君臣善迹,邦家美政,禮樂沿革,法令寬猛,官師議論,多士名行,靡不具載,用存典刑。凡勒成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序,述其指歸。分為三十一部,部有總序,言其經制,凡一千卷。」《冊府元龜》廣泛收集,可以说概括了十七史

《冊府元龜》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每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因所采多为常见书,又不加注资料出处,歷代不为学者所重视。南宋洪邁更直言:

文獻價值

[编辑]
  • 《冊府元龜》最重要的部分在於唐代五代十國這兩個部份,由於在編纂而《冊府元龜》時,距離唐代與五代未遠,唐代與五代歷朝所編纂的《實錄》、韋述等唐代史官所編寫的《國史》、柳芳崔龜從所編寫的《唐曆》與《續唐曆》、賈緯的《唐年補錄》、薛居正所編修的《舊五代史》、范質的《五代通錄》並未散失,又其编纂的特點是“所采資料不改舊文”,所以在清代乾隆年間,為了復原已經失傳《舊五代史》,除了從永樂大典採輯外,也從《冊府元龜》擷取不少資料。
  • 道光年間,劉文淇劉毓崧等為岑建功校《舊唐書》時,即受益於《冊府元龜》許多。對此,唐史專家岑仲勉認為:“《元龜》之文,多採唐代實錄……舊紀、舊傳亦常直接或間接本自實錄,而刪削互有不同,故《元龜》與今本舊書【指舊唐書】之字句略異者,不能定謂《元龜》是採自舊書,此為校舊書者所最當注意之一點。”[3]
  •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則用《冊府元龜》补《魏书》的缺页、《周书》的缺字。王仲荦先生用《册府元龟》对校《宋书·颜延之传》所载之《庭诰》,做到文通字顺。

類目

[编辑]

冊府元龜之三十一部為: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臺省、邦計、憲官、諫靜、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選、貢擧、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等。

主要版本

[编辑]

宋刻本

[编辑]
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冊府元龜》第三百七卷
藏于靜嘉堂的《冊府元龜》第二百二十九卷

現存宋刻本總數596卷[4],主要有兩種版本。

  • 一種題名為《新刊監本冊府元龜》,南宋刻本,殘存8卷,現藏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
  • 一種題名為《冊府元龜》,南宋刻本,殘存588卷,其中重複的有15卷,所以總共573卷,分別藏於:

明刻本

[编辑]
  • 崇禎15年(1642年),福建建陽縣知縣黃國琦在經歷十餘年整理眾家抄本後,再得到福建巡按御史李嗣京等人的資助下,加以刊刻行世,而在1960年,中華書局曾加以影印,並按照陸心源的記載,将宋本多出的頁數、條數校于每卷之後,為今日的通行本。

清刻本

[编辑]
  • 康熙11年(1672年),五繡堂曾翻刻過明刻本。

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周書‧金縢》曰:“今我即命於元龜”,《史記集解》引:“孔安國曰:‘就受三王之命於元龜,卜知吉凶者也。’馬融云:‘元龜,大龜也。’”
  2. ^ 《容齋四筆》卷一一〈冊府元龜〉
  3. ^ 《唐史餘瀋·卷四雜述》〈冊府元龜多採唐實錄及唐年補錄〉條。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頁234-236。
  4. ^ 1989年,中華書局曾經去除掉重複的卷數後,加以影印出版,見《宋本冊府元龜》影印說明。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1-5。

来源

[编辑]
  • (宋)王欽若 等 編纂,《冊府元龜》,北京市,中華書局,1960年
  • 郭武雄,《五代史料探源》,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87年
  • (宋)王欽若 等 編纂,《宋本冊府元龜》,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 岑仲勉,《唐史餘瀋·外一種》,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 陳尚君,《舊五代史新輯會證》,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 (宋)王欽若 等 編纂; 周勛初 等 校訂,《冊府元龜》,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6年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