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西亚的阿诺德:修订间差异
IsaacKChang(留言 | 贡献) 增加或調整參考來源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15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Image:Monumento Arnaldo da Brescia Piazzale Arnaldo Brescia.JPG|thumb|upright|位于意大利[[布雷西亚]]的他的纪念碑]] |
|||
'''布雷西亚的阿诺德'''({{lang-it|Arnaldo da Brescia}} {{bd|1090年||1155年|6月}})[[意大利]]中世纪[[伦巴第大区|伦巴第]]{{le|律修会修士|canon regular}},曾号召[[天主教]]会放弃财产,参与{{le|罗马公社|Commune of Rome}}起义,最后被捕处决。在[[普拉蒂瓦尔多会教堂]]建有他的浮雕。 |
'''布雷西亚的阿诺德'''或'''布雷西亚的昂乐'''({{lang-it|Arnaldo da Brescia}} {{bd|1090年||1155年|6月}})[[意大利]]中世纪[[伦巴第大区|伦巴第]]{{le|律修会修士|canon regular}},曾号召[[天主教]]会放弃财产,参与{{le|罗马公社|Commune of Rome}}起义,最后被捕处决。在[[普拉蒂瓦尔多会教堂]]建有他的浮雕。[[昂乐河岸]]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
||
被放逐至少三次後,阿諾德被教廷逮捕,最終被叛被絞刑;他的遺體死後被火化,骨灰被丟入台伯河。盡管他在宗教改革和政治領域都失敗,<ref>{{Cite book|title=Greenaway|pages=162|year=1931}}</ref>他對[[貧窮使徒]]的教導在他死後於「[[阿諾德派]]」中流傳,並受到[[瓦勒度派]]和屬靈[[方濟各會]]的接納,只是阿諾德去世後並沒有留下任何可考文獻。新教徒將他列為[[宗教改革]]的先驅之一。<ref>Rosalind B. Brooke. ''The Coming of the Friars'' (1974) sets Arnold in the broader intellectual history that culminated in the thirteenth-century institutions of the mendicant friars.</ref><ref>Foxe's ''Book of Martyrs'' lists him as a martyr: <nowiki>http://www.ccel.org/f/foxe/martyrs/fox106.htm</nowiki></ref> |
|||
==生平== |
|||
阿諾德出生於[[布雷西亞]],是一位[[奧古斯丁會]]修士,後來成為布雷西亞一座修道院的院長。他批評天主教會利用世俗權力,與布雷西亞當地主教伯爵爭奪地權。阿諾德呼籲教會放棄土地的所有權,將所有產權歸還給市政府,以免被物慾所染—拋棄世俗是他的主要教導之一。他在1139年的第二屆拉特朗大公會議上被譴責,並被驅逐出義大利。<ref>Russell, Jeffrey Burton (1992). Dissent and Order in the Middle Ages: The Search for Legitimate Authority. Wipf & Stock publishers. P.37</ref> |
|||
根據編年史家弗[[萊辛的奧托所]]說,阿諾德曾在[[巴黎]]跟隨改革家及哲學家[[皮埃爾·亞伯拉爾]]的學習。阿諾德認可亞伯拉爾對於修道改革建議。此事在1141年的桑斯會議上提出,但阿諾德和亞伯拉爾的提議都被格萊福的[[聖伯爾納鐸]]駁回。<ref>Constant J. Mews, "The Council of Sens (1141): Abelard, Bernard, and the Fear of Social Upheaval" Speculum 77.2 (April 2002:342–382).</ref>在亞伯拉爾投降後,阿諾德獨自反對教會的決定;他返回到巴黎後,繼續在當地提倡反對伯納德立場的教導。這樣的行徑,導致他被教宗[[依諾增爵二世]]命令保持緘默,並被驅逐出境。他先是在[[蘇黎世]]避難,然後可能移至[[巴伐利亞]]。他的著作也被勒令燒毀,這判決也成為他實際上撰寫過任何東西的唯一證據。阿諾德繼續傳道他有關貧窮使徒的思想。 |
|||
反對阿諾德的人惡言詆毀中,阿諾德被宣稱為一位煽動家;他的動機受到指責。 |
|||
阿諾德於1143年後返回[[意大利]]。在1145年,阿諾德與教宗[[尤金三世]]和解,教宗接著命令他向羅馬教會投降。當他抵達時,他發現朱爾達諾·皮爾雷奧尼的追隨者已利用羅馬市的古老自治權利,掌控了城市,且建立了一個共和國,即羅馬自治市。阿諾德立即與人民站在同一邊,並在皮爾雷奧尼被罷免後,很快成為自治市的智囊領袖。他呼籲自由和民主權利。阿諾德教導認為擁有財產的神職人員無權行聖禮。他在1146年成功地將教宗尤金逐出教會。也因此阿諾德在1148年7月15日被開除教籍。當教宗尤金在1148年回到羅馬自治市時,阿諾德仍然繼續領導蓬勃發展的共和國,儘管已遭到開除教籍。在總結這些事件時,凱撒·巴羅尼烏斯稱阿諾德為「政治異端之父」。愛德華·吉朋後來表達了他的觀點,「羅馬的自由號角是由阿諾德吹響的」。 |
|||
在尤金教宗去世後,教宗[[亞得里安四世]]很快的重新掌控羅馬。[[亞得里安四世]]與[[腓特烈一世]]結盟,在1115年復活節前一周禁食期間以武力攻占羅馬,迫使阿諾德再次流亡。帝國軍隊捕獲阿諾德,接著被羅馬教廷視為叛亂份子進行審判。重要的是,阿諾德從未被指控為異端。就算面對[[火刑]],他拒絕否認自己的任何立場。最後阿諾德因叛亂罪名被判處[[絞刑]],並於6月行刑,屍體被火化。由於阿諾德仍然是羅馬人民及一些小神職人員的英雄,他的骨灰被灑入[[台伯河]],以防止他的埋葬地變成一座烈士聖地。 |
|||
在教宗權力崩潰後的1882年,布雷西亞市為其本地之子阿諾德豎立了一座紀念碑。<ref>"Catholic Encyclopedia: Arnold of Brescia". ''www.newadvent.org''. Retrieved 2022-02-03.</ref> |
|||
==信仰== |
|||
阿諾德抨擊了羅馬教會的權力,他對神職人員進行道德改革具有激進的熱情。阿諾德拒絕神權國家,認為教會和國家應完全分離。阿諾德信奉「[[貧窮使徒]]」,並認為教會應該恢復成使徒純潔。<ref>"Philip Schaff: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Volume V: The Middle Ages. A.D. 1049–1294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www.ccel.org''. Retrieved 2022-02-03.</ref>第二次拉特朗公會議譴責了阿諾德派,指責他們否認嬰兒受洗。<ref>"Philip Schaff: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Volume V: The Middle Ages. A.D. 1049–1294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www.ccel.org''. Retrieved 2022-02-03.</ref> |
|||
阿諾德否定了羅馬教會的權力,並認為有罪的神職人員應失去執行聖禮的權利。 |
|||
一些阿諾德批評者認為他對於「洗禮和聖餐」持有「冒犯性的觀點」。 |
|||
[[Category:意大利天主教神父]] |
|||
[[Category:布雷西亞人]] |
|||
[[Category:被處決的意大利人]] |
|||
[[Category:被教宗國處決者]] |
|||
[[Category:12世纪意大利人]] |
|||
[[Category:天主教会和金融]] |
|||
[[Category:原始新教徒]] |
|||
<references /> |
2024年1月5日 (五) 13:14的最新版本
布雷西亚的阿诺德或布雷西亚的昂乐(義大利語:Arnaldo da Brescia 1090年—1155年6月)意大利中世纪伦巴第律修会修士,曾号召天主教会放弃财产,参与罗马公社起义,最后被捕处决。在普拉蒂瓦尔多会教堂建有他的浮雕。昂乐河岸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被放逐至少三次後,阿諾德被教廷逮捕,最終被叛被絞刑;他的遺體死後被火化,骨灰被丟入台伯河。盡管他在宗教改革和政治領域都失敗,[1]他對貧窮使徒的教導在他死後於「阿諾德派」中流傳,並受到瓦勒度派和屬靈方濟各會的接納,只是阿諾德去世後並沒有留下任何可考文獻。新教徒將他列為宗教改革的先驅之一。[2][3]
生平
[编辑]阿諾德出生於布雷西亞,是一位奧古斯丁會修士,後來成為布雷西亞一座修道院的院長。他批評天主教會利用世俗權力,與布雷西亞當地主教伯爵爭奪地權。阿諾德呼籲教會放棄土地的所有權,將所有產權歸還給市政府,以免被物慾所染—拋棄世俗是他的主要教導之一。他在1139年的第二屆拉特朗大公會議上被譴責,並被驅逐出義大利。[4]
根據編年史家弗萊辛的奧托所說,阿諾德曾在巴黎跟隨改革家及哲學家皮埃爾·亞伯拉爾的學習。阿諾德認可亞伯拉爾對於修道改革建議。此事在1141年的桑斯會議上提出,但阿諾德和亞伯拉爾的提議都被格萊福的聖伯爾納鐸駁回。[5]在亞伯拉爾投降後,阿諾德獨自反對教會的決定;他返回到巴黎後,繼續在當地提倡反對伯納德立場的教導。這樣的行徑,導致他被教宗依諾增爵二世命令保持緘默,並被驅逐出境。他先是在蘇黎世避難,然後可能移至巴伐利亞。他的著作也被勒令燒毀,這判決也成為他實際上撰寫過任何東西的唯一證據。阿諾德繼續傳道他有關貧窮使徒的思想。
反對阿諾德的人惡言詆毀中,阿諾德被宣稱為一位煽動家;他的動機受到指責。
阿諾德於1143年後返回意大利。在1145年,阿諾德與教宗尤金三世和解,教宗接著命令他向羅馬教會投降。當他抵達時,他發現朱爾達諾·皮爾雷奧尼的追隨者已利用羅馬市的古老自治權利,掌控了城市,且建立了一個共和國,即羅馬自治市。阿諾德立即與人民站在同一邊,並在皮爾雷奧尼被罷免後,很快成為自治市的智囊領袖。他呼籲自由和民主權利。阿諾德教導認為擁有財產的神職人員無權行聖禮。他在1146年成功地將教宗尤金逐出教會。也因此阿諾德在1148年7月15日被開除教籍。當教宗尤金在1148年回到羅馬自治市時,阿諾德仍然繼續領導蓬勃發展的共和國,儘管已遭到開除教籍。在總結這些事件時,凱撒·巴羅尼烏斯稱阿諾德為「政治異端之父」。愛德華·吉朋後來表達了他的觀點,「羅馬的自由號角是由阿諾德吹響的」。
在尤金教宗去世後,教宗亞得里安四世很快的重新掌控羅馬。亞得里安四世與腓特烈一世結盟,在1115年復活節前一周禁食期間以武力攻占羅馬,迫使阿諾德再次流亡。帝國軍隊捕獲阿諾德,接著被羅馬教廷視為叛亂份子進行審判。重要的是,阿諾德從未被指控為異端。就算面對火刑,他拒絕否認自己的任何立場。最後阿諾德因叛亂罪名被判處絞刑,並於6月行刑,屍體被火化。由於阿諾德仍然是羅馬人民及一些小神職人員的英雄,他的骨灰被灑入台伯河,以防止他的埋葬地變成一座烈士聖地。
在教宗權力崩潰後的1882年,布雷西亞市為其本地之子阿諾德豎立了一座紀念碑。[6]
信仰
[编辑]阿諾德抨擊了羅馬教會的權力,他對神職人員進行道德改革具有激進的熱情。阿諾德拒絕神權國家,認為教會和國家應完全分離。阿諾德信奉「貧窮使徒」,並認為教會應該恢復成使徒純潔。[7]第二次拉特朗公會議譴責了阿諾德派,指責他們否認嬰兒受洗。[8]
阿諾德否定了羅馬教會的權力,並認為有罪的神職人員應失去執行聖禮的權利。
一些阿諾德批評者認為他對於「洗禮和聖餐」持有「冒犯性的觀點」。
- ^ Greenaway. 1931: 162.
- ^ Rosalind B. Brooke. The Coming of the Friars (1974) sets Arnold in the broader intellectual history that culminated in the thirteenth-century institutions of the mendicant friars.
- ^ Foxe's Book of Martyrs lists him as a martyr: http://www.ccel.org/f/foxe/martyrs/fox106.htm
- ^ Russell, Jeffrey Burton (1992). Dissent and Order in the Middle Ages: The Search for Legitimate Authority. Wipf & Stock publishers. P.37
- ^ Constant J. Mews, "The Council of Sens (1141): Abelard, Bernard, and the Fear of Social Upheaval" Speculum 77.2 (April 2002:342–382).
- ^ "Catholic Encyclopedia: Arnold of Brescia". www.newadvent.org. Retrieved 2022-02-03.
- ^ "Philip Schaff: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Volume V: The Middle Ages. A.D. 1049–1294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www.ccel.org. Retrieved 2022-02-03.
- ^ "Philip Schaff: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Volume V: The Middle Ages. A.D. 1049–1294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www.ccel.org. Retrieved 202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