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圖與星表年表: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增加或調整內部鏈接 |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9个用户的1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noteTA |
|||
|G1=天文学 |
|||
}} |
|||
''' [[星圖]]與[[星表]][[年代學|年表]]''' |
''' [[星圖]]與[[星表]][[年代學|年表]]''' |
||
* [[前1800年]] |
* [[前1800年]]-[[巴比倫星表]]。 |
||
* [[前350年]] |
* [[前350年]]-[[石申]]與[[甘德 (天文學家)|甘德]]合編的《[[甘石星經]]》,收錄了約800顆的恆星。 |
||
* [[前300年]] |
* [[前300年]]-亞力山卓的[[Timocharis]]星表。 |
||
* [[前134年]] |
* [[前134年]]-[[喜帕恰斯]]編製了有1,025顆[[恆星]]的[[星圖]]。 |
||
* 大約[[140年]] |
* 大約[[140年]]-[[托勒密]]完成''[[《天文學大成》]]'',包含有星表和行星運動的觀測,還有[[幾何學]]和[[宇宙論]]的論述。 |
||
* [[840年]] |
* [[840年]]-[[费尔干尼]]《[[星的科學綱要]]》。 |
||
* [[963年]] |
* [[963年]]-[[阿爾蘇飛]]'的恆星目錄《[[恆星之書]]》 |
||
* [[1252年]] |
* [[1252年]]-[[1272年]]-[[Alphonsine tables]] recorded |
||
* [[1395年]] |
* [[1395年]]-[[朝鲜太祖]]命人绘制了星圖[[天象列次分野之圖]] |
||
* [[1447年]] |
* [[1447年]]-帖木兒[[兀魯伯]]的 ''[[《新古拉干曆數書》]]'',通常稱為《兀魯伯天文表》,記載了1,018顆恆星的位置,還有行星和太陽的運行表。 |
||
* [[16世紀]]晚期 - [[第谷·布拉赫]]擴充托勒密的 |
* [[16世紀]]晚期 - [[第谷·布拉赫]]擴充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 |
||
* [[1603年]] |
* [[1603年]]-[[約翰·拜耳]]的''[[測天圖]]'' |
||
* [[1678年]] |
* [[1678年]]-[[愛德蒙·哈雷]]出版收錄341顆恆星的南天星表,這第一次對南天進行有系統的巡天。 |
||
* [[1725年]] |
* [[1725年]]-[[約翰·佛蘭斯蒂德]]過世後才出版的''[[Historia Coelestis Britannica]]''星表,收錄了3,000顆的恆星。 |
||
* [[1771年]] |
* [[1771年]]-[[查尔斯·梅西耶|梅西爾]]出版第一本[[星雲]]表。 |
||
* [[1862年]] |
* [[1862年]]-以[[阿吉蘭達]](Friedrich Wilhelm Argelander)為首編輯的[[波昂星表]]北天版,僅涵蓋至-1°,是在照相術發明前最完整的一份星表。 |
||
* [[1864年]] |
* [[1864年]]-[[約翰·赫歇爾]]出版星雲星團的[[《一般星表》]]。 |
||
* [[1887年]] |
* [[1887年]]-巴黎天文臺協商編輯''《[[Carte du Ciel]]》''(《全天星圖》),計畫編輯14等的攝影星圖。 |
||
* [[1890年]] |
* [[1890年]]-[[約翰·德萊爾]]出版星雲星團的'' [[《新一般星表》]] ''。 |
||
* [[1932年]] |
* [[1932年]]-[[哈洛·夏普力]]和[[阿得雷德·艾姆斯]]出版''《亮度13等以上的星系表》'',就是後來的'' [[《夏普力-艾姆斯星表》]] ''。 |
||
* [[1950年]]至[[1957年]] |
* [[1950年]]至[[1957年]]-[[國家地理學會]]贊助,使用[[帕洛馬天文台]]48吋[[施密特攝影機|施密特]]光學[[反射鏡]]攝製的[[《帕洛馬巡天星圖》]](Palomar Observatory Sky Survey,縮寫為POSS)完成。 |
||
* [[1962年]] |
* [[1962年]]-[[卡文迪什天文物理小組|劍橋無線電天文小組]]的[[A.S. 貝內特]] 出版有328個無線電發射源的3C星表。 |
||
* [[1965年]] |
* [[1965年]]-[[格里·紐格包爾]]和[[羅伯特·雷頓]]使用威爾遜山1.6米的望遠鏡開始2.2微米巡天。 |
||
* [[1982年]] |
* [[1982年]]-[[紅外線天文衛星|IRAS]]完成中[[紅外線]]巡天。 |
||
* [[1990年]] |
* [[1990年]]-出版超過二百萬個星系的APM星系巡天,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
||
* [[1991年]] |
* [[1991年]]-[[倫琴衛星]]開始[[X射線天文學|X射線]]巡天。 |
||
* [[1993年]] |
* [[1993年]]-[[非常巨大陣列|VLA]]開始使用20公分波長巡天。 |
||
* [[1997年]] |
* [[1997年]]-2微米巡天([[2MASS]])完成,[[依巴羅斯星表]]印製第一版。 |
||
* [[1998年]] |
* [[1998年]]-[[史隆數位巡天]]開始。 |
||
* [[2003年]] |
* [[2003年]]-[[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出版;2MASS全部完成。 |
||
[[Category:天文學年表|星圖與星表]] |
[[Category:天文學年表|星圖與星表]] |
||
[[en:Timeline of astronomical maps, catalogs, and surveys]] |
2024年1月17日 (三) 06:16的最新版本
- 前1800年-巴比倫星表。
- 前350年-石申與甘德合編的《甘石星經》,收錄了約800顆的恆星。
- 前300年-亞力山卓的Timocharis星表。
- 前134年-喜帕恰斯編製了有1,025顆恆星的星圖。
- 大約140年-托勒密完成《天文學大成》,包含有星表和行星運動的觀測,還有幾何學和宇宙論的論述。
- 840年-费尔干尼《星的科學綱要》。
- 963年-阿爾蘇飛'的恆星目錄《恆星之書》
- 1252年-1272年-Alphonsine tables recorded
- 1395年-朝鲜太祖命人绘制了星圖天象列次分野之圖
- 1447年-帖木兒兀魯伯的 《新古拉干曆數書》,通常稱為《兀魯伯天文表》,記載了1,018顆恆星的位置,還有行星和太陽的運行表。
- 16世紀晚期 - 第谷·布拉赫擴充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
- 1603年-約翰·拜耳的測天圖
- 1678年-愛德蒙·哈雷出版收錄341顆恆星的南天星表,這第一次對南天進行有系統的巡天。
- 1725年-約翰·佛蘭斯蒂德過世後才出版的Historia Coelestis Britannica星表,收錄了3,000顆的恆星。
- 1771年-梅西爾出版第一本星雲表。
- 1862年-以阿吉蘭達(Friedrich Wilhelm Argelander)為首編輯的波昂星表北天版,僅涵蓋至-1°,是在照相術發明前最完整的一份星表。
- 1864年-約翰·赫歇爾出版星雲星團的《一般星表》。
- 1887年-巴黎天文臺協商編輯《Carte du Ciel》(《全天星圖》),計畫編輯14等的攝影星圖。
- 1890年-約翰·德萊爾出版星雲星團的 《新一般星表》 。
- 1932年-哈洛·夏普力和阿得雷德·艾姆斯出版《亮度13等以上的星系表》,就是後來的 《夏普力-艾姆斯星表》 。
- 1950年至1957年-國家地理學會贊助,使用帕洛馬天文台48吋施密特光學反射鏡攝製的《帕洛馬巡天星圖》(Palomar Observatory Sky Survey,縮寫為POSS)完成。
- 1962年-劍橋無線電天文小組的A.S. 貝內特 出版有328個無線電發射源的3C星表。
- 1965年-格里·紐格包爾和羅伯特·雷頓使用威爾遜山1.6米的望遠鏡開始2.2微米巡天。
- 1982年-IRAS完成中紅外線巡天。
- 1990年-出版超過二百萬個星系的APM星系巡天,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 1991年-倫琴衛星開始X射線巡天。
- 1993年-VLA開始使用20公分波長巡天。
- 1997年-2微米巡天(2MASS)完成,依巴羅斯星表印製第一版。
- 1998年-史隆數位巡天開始。
- 2003年-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出版;2MASS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