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楓橋夜泊: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撤销114.26.74.215讨论)的版本41447917
标签添加文件 image 圖像檢查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22个用户的3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poem
{| class="toccolours" style="float: right; margin-left: 0em; margin-right: 1em; font-size: 85%; background:#c6dbf7; color:black; width:20em; max-width: 40%;" cellspacing="1"
| name = 楓橋夜泊
| style="text-align: lef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楓橋夜泊》<br /><br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br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div>
| author = [[張繼 (唐朝)|張繼]]
|}
| written = 756年
'''楓橋夜泊'''是[[唐朝]]著名[[詩人]][[张继 (唐朝)|張繼]]的一首[[唐詩]],描述[[張繼]]離鄉時,[[船]]泊在[[蘇州|姑蘇城 (今蘇州市)]]附近的[[寒山寺]]時的思鄉情感。
| country = [[中國]]([[唐朝]])

| language = [[文言文]]
== 原詩==
| genre = [[唐詩]]

| form = [[七言绝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lines = 四句

| meter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rhyme =
| wikisource = 楓橋夜泊
}}
《'''楓橋夜泊'''》[[盛唐]]詩人[[張繼 (唐朝)|張繼]]描述離鄉後思念故鄉的[[七言绝句]]。作於[[天宝 (唐朝)|天寶]]十五載(756年)流寓蘇州時,这首诗首先被选入[[高仲武]]編選的《[[中兴间气集]]》(题名《'''松江夜泊'''》),後又選入《[[唐诗三百首]]》。


==賞析==
==賞析==
[[File:南京楓橋夜泊詩碑.JPG|thumb|南京楓橋夜泊詩碑。該碑由維新府與1939年4月按蘇州寒山寺原碑複製。碑陽為[[俞樾]]書唐人張繼《楓橋夜泊》。碑側為清江蘇巡撫陳龍題跋。位於南京总统府煦园內。]]
[[File:南京楓橋夜泊詩碑.JPG|thumb|南京楓橋夜泊詩碑。該碑由[[汪精衛權]]於1939年4月按蘇州寒山寺原碑複製。碑陽為[[俞樾]]書唐人張繼《楓橋夜泊》。碑側為清江蘇巡撫陳龍題跋。位於南京总统府煦园內。]]
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玄宗倉皇奔蜀。張繼與其他文士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楓橋夜泊》是他最著名的詩,作於天寶十五載流寓蘇州時,这首诗首先被选入[[高仲武]]編選的《中兴间气集》,後又選入《[[唐诗三百首]]》。[[寒山寺]]是蘇州城外一座小寺,亦因《楓橋夜泊》一詩聞名,成為一處名勝古跡。<ref>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普明禪院,在吳縣西十里楓橋。楓橋之名遠矣,杜牧詩嘗及之,張繼有晚泊一絕。孫承祜嘗於此建塔,迎長老僧慶來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飾完備,面山臨水,可以游息。舊或誤為封橋,今丞相王郇公居吳門,親筆張繼一絕於石,而楓字遂正。”</ref>
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玄宗倉皇奔蜀。張繼與其他文士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楓橋夜泊》是他最著名的詩。[[寒山寺]]是蘇州城外一座小寺,亦因《楓橋夜泊》一詩聞名,成為一處名勝古跡。<ref>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普明禪院,在吳縣西十里楓橋。楓橋之名遠矣,杜牧詩嘗及之,張繼有晚泊一絕。孫承祜嘗於此建塔,迎長老僧慶來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飾完備,面山臨水,可以游息。舊或誤為封橋,今丞相王郇公居吳門,親筆張繼一絕於石,而楓字遂正。”</ref>


《楓橋夜泊》一詩膾炙人口,論述多矣。例如有人指出“霜滿天”應為“霜滿地”。<ref>施蟄存:〈張繼:楓橋夜泊〉,《施蟄存詩話、詞話、書話》</ref>關於“夜半鐘聲”之說歷代都有人討論。[[欧阳修]]曾質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在《[[六一诗话]]》中指稱:“句则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庚溪诗话》解釋說:“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范成大]]在《吳郡志》考證說吳中僧寺確有半夜鳴鐘的習俗,謂之「定夜鐘」。
《楓橋夜泊》一詩膾炙人口,論述多矣。例如有人指出“霜滿天”應為“霜滿地”。<ref>施蟄存:〈張繼:楓橋夜泊〉,《施蟄存詩話、詞話、書話》</ref>關於“夜半鐘聲”之說歷代都有人討論。[[欧阳修]]曾質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在《[[六一诗话]]》中指稱:“句则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庚溪诗话》解釋說:“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范成大]]在《吳郡志》考證說吳中僧寺確有半夜鳴鐘的習俗,謂之「定夜鐘」。
第19行: 第23行:


近代有人指出“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而是兩座橋,“江橋、楓橋之謂也”。<ref>唐先田:《蘇州三趣》,2010年7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的副刊《後海》</ref>
近代有人指出“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而是兩座橋,“江橋、楓橋之謂也”。<ref>唐先田:《蘇州三趣》,2010年7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的副刊《後海》</ref>

==解釋==
月落时,伴着几声乌鸦的啼叫,漫天是霜。渔火点点,我对愁而眠。苏州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按:此處夜半-{}-只為作者失眠錯覺:
月落即天將曉,
烏啼鳥鳴即天已曉,
霜滿天意為天色既白,即天大曉


==注釋==
==注釋==
{{reflist}}
{{reflist}}

==擴展閱讀==
{{wikisource-inline|枫桥夜泊}}


[[Category:唐朝诗歌作品]]
[[Category:唐朝诗歌作品]]
[[Category:蘇州背景作品]]
[[Category:七言绝句]]
[[Category:756年]]

2024年2月20日 (二) 14:08的最新版本

楓橋夜泊 
張繼的作品
写作日期756年
體裁唐詩
国家中國唐朝
语言文言文
形式七言绝句
行数四句
全文阅读
维基文库中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盛唐詩人張繼描述離鄉後思念故鄉的七言绝句。作於天寶十五載(756年)流寓蘇州時,这首诗首先被选入高仲武編選的《中兴间气集》(题名《松江夜泊》),後又選入《唐诗三百首》。

賞析

[编辑]
南京楓橋夜泊詩碑。該碑由汪精衛政權於1939年4月按蘇州寒山寺原碑複製。碑陽為俞樾書唐人張繼《楓橋夜泊》。碑側為清江蘇巡撫陳夔龍題跋。位於南京总统府煦园內。

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玄宗倉皇奔蜀。張繼與其他文士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楓橋夜泊》是他最著名的詩。寒山寺是蘇州城外一座小寺,亦因《楓橋夜泊》一詩聞名,成為一處名勝古跡。[1]

《楓橋夜泊》一詩膾炙人口,論述多矣。例如有人指出“霜滿天”應為“霜滿地”。[2]關於“夜半鐘聲”之說歷代都有人討論。欧阳修曾質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在《六一诗话》中指稱:“句则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庚溪诗话》解釋說:“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范成大在《吳郡志》考證說吳中僧寺確有半夜鳴鐘的習俗,謂之「定夜鐘」。

俞樾曾針對“江楓”作考證:“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膾炙人口,唯次句‘江楓漁火’四字,頗有可疑。宋龔明之《中吳紀聞》作‘江村漁火’宋人舊籍可寶也。此詩宋王郇公曾寫此刻石,今不可見。明文待詔所書亦漫漶,‘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屬余補書,姑從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沒也,因作詩附刻以告觀者:郇公舊墨久無存,待詔殘碑不可捫。幸有《中吳紀聞》在,千金一字是‘江村’。俞樾。”

近代有人指出“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而是兩座橋,“江橋、楓橋之謂也”。[3]

注釋

[编辑]
  1. ^ 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普明禪院,在吳縣西十里楓橋。楓橋之名遠矣,杜牧詩嘗及之,張繼有晚泊一絕。孫承祜嘗於此建塔,迎長老僧慶來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飾完備,面山臨水,可以游息。舊或誤為封橋,今丞相王郇公居吳門,親筆張繼一絕於石,而楓字遂正。”
  2. ^ 施蟄存:〈張繼:楓橋夜泊〉,《施蟄存詩話、詞話、書話》
  3. ^ 唐先田:《蘇州三趣》,2010年7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的副刊《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