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凌之乱: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Jimmy-bot留言 | 贡献
机器人: 尚未清空的已重定向分类(Cat:安徽历次战争与战役Cat:安徽省战役
 
(未显示7个用户的1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military conflict
{{infobox military conflict
| conflict = 王凌之乱
| conflict = 王凌之乱
| partof = [[寿春三叛]]战事
| partof = [[壽春三叛|寿春三叛]]战事
| image =
| image =
| caption =
| caption =
| date = 251年四月<ref name=sgz28>陈寿《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ref>
| date = 251年四月<ref name=sgz28>陈寿《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ref>
| place = [[中国]][[寿春]] (今[[安徽]][[寿县]])
| place = [[中国]][[寿县|寿春]] (今[[安徽]][[寿县]])
| coordinates =
| coordinates =
| map_type =
| map_type =
第18行: 第18行:
| status =
| status =
| combatant1 = [[曹魏]]
| combatant1 = [[曹魏]]
| combatant2 = [[王凌]]
| combatant2 = [[王凌 (三国)|王凌]]
| combatant3 =
| combatant3 =
| commander1 = [[司马懿]]
| commander1 = [[司马懿]]
第35行: 第35行:
}}
}}


'''王凌之乱''',又作'''寿春一叛''',是[[三国]]时期251年王凌领导的反对[[曹魏]][[司马懿]]一族的讨伐性起事,也是250年代[[寿春三叛]]的第一叛。
'''王凌之乱''',又作'''寿春一叛''',是[[三国]]时期251年王凌领导的反对[[曹魏]][[司马懿]]一族的讨伐性起事,也是250年代[[壽春三叛|寿春三叛]]的第一叛。


== 背景 ==
== 背景 ==
和寿春三叛的另两叛一样,此次叛乱是[[司马懿]]一族在249年[[高平陵之变]]夺取国家政权后引发的。大约240年,王凌作为曹魏一员有声望的将官被任为[[征东将军]],负责[[扬州]]军务。241年,[[孙吴|吴]]将[[全琮]]率数万军攻曹魏的[[芍陂]],王凌率军战斗数日将其击退,因功封南乡侯,升[[车骑将军]],下辖1,350户。
和寿春三叛的另两叛一样,此次叛乱是[[司马懿]]一族在249年[[高平陵之变]]夺取国家政权后引发的。大约240年,王凌作为曹魏一员有声望的将官被任为[[征东将军]],负责[[扬州]]军务。241年,[[孫吳|吴]]将[[全琮]]率数万军攻曹魏的[[芍陂]],王凌率军战斗数日将其击退,因功封南乡侯,升[[车骑将军]],下辖1,350户。


== 导火線 ==
== 导火線 ==
大约此时,王凌外甥[[令狐愚]]因功任[[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二人在[[淮南]]地区都取得了显著的威望。王凌随即被提拔为[[司空]]。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灭[[曹爽]]一族后,王凌被任为[[太尉]],假节钺。王凌和令狐愚商议,认为皇帝[[曹芳]]不足为君,楚王[[曹彪]]更能干,于是计划立曹彪为帝、定都[[许昌]]。
大约此时,王凌外甥[[令狐愚]]因功任[[兖州 (古代)|兖州]]刺史,屯[[平阿县|平阿]]。舅甥二人在[[淮南]]地区都取得了显著的威望。王凌随即被提拔为[[司空]]。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灭[[曹爽]]后,王凌被任为[[太尉]],假节钺,但没有入朝,仍镇守扬州。王凌和令狐愚商议,认为皇帝[[曹芳]]不足为君,楚王[[曹彪]]更能干,于是计划立曹彪为帝、定都[[许昌]]。


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部将[[张式 (三国)|张式]]去[[白马]]联络曹彪,王凌也派人去[[洛阳]]将计划告知儿子[[王廣 (三國)|王]],但王广不同意,说:“废立是大事,会招来灾祸。”<ref>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废立大事,勿为祸先。</ref>[[东晋]][[习凿齿]]所著非官修史书《[[汉晋春秋]]》提供了一种说法称王广写了封长回信给父亲,称曹爽及其党羽失去人心所以倒台,而司马懿的政策更受欢迎,且司马氏手握重兵,难以撼动。<ref>习凿齿《汉晋春秋》</ref>[[裴松之]]在他的《三国志》注中认为此说是习凿齿杜撰,因为此信的语调和笔法与当时人的写信习惯不同。<ref>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ref>
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部将[[张式 (三国)|张式]]去[[滑县|白马]]联络曹彪,王凌也派劳精去[[洛阳]]将计划告知儿子[[王廣 (三國)|王广]],但王广不同意,说:“废立是大事,会招来灾祸。”<ref>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废立大事,勿为祸先。</ref>[[东晋]][[习凿齿]]所著非官修史书《[[漢晉春秋|汉晋春秋]]》提供了一种说法称王广写了封长回信给父亲,称曹爽及其党羽失去人心所以倒台,而司马懿的政策更受欢迎,且司马氏手握重兵,难以撼动。<ref>习凿齿《汉晋春秋》</ref>[[裴松之]]在他的《三国志》注中认为此说是习凿齿杜撰,因为此信的语调和笔法与当时人的写信习惯不同。<ref>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ref>


== 叛乱 ==
== 叛乱 ==
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联络曹彪,但张式未归,令狐愚即病死。250年,[[荧惑]]守[[南斗]],王凌说:“南斗中有星星,当会有人突然富贵。”<ref>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ref>裴松之注引《[[魏略]]》称王凌向[[东平]]人[[浩詳]]询问此星象的预兆,而浩詳为了取悦他,撒谎说会有王者兴起。王凌就此打定了起事的主意。<ref>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魏略曰:凌聞東平民浩詳知星,呼問詳。詳疑凌有所挾,欲悅其意,不言吳當有死喪,而言淮南楚分也,今吳、楚同占,當有王者興。故凌計遂定。</ref>
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联络曹彪,但张式未归,令狐愚即病死。250年,[[荧惑]]守[[南斗]],王凌说:“南斗中有星星,当会有人突然富贵。”<ref>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ref>裴松之注引《[[魏略]]》称王凌向[[东平县|东平]]人[[浩詳]]询问此星象的预兆,而浩詳为了取悦他,撒谎说会有王者兴起。王凌就此打定了起事的主意。<ref>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魏略曰:凌聞東平民浩詳知星,呼問詳。詳疑凌有所挾,欲悅其意,不言吳當有死喪,而言淮南楚分也,今吳、楚同占,當有王者興。故凌計遂定。</ref>


251年春,吴军屯[[塗水]],王凌请求朝廷允许他予以攻击,希望以此为起事作掩饰。司马懿对王凌的意图略有察觉,未予回应。王凌派部将[[杨弘 (曹魏)|杨弘]]将废立之事通知兖州刺史[[黄华 (三国)|黄华]],但杨弘和黄华向司马懿揭发了王凌。令狐愚生病时,心腹治中从事[[杨康]]应召前去洛阳,也泄露此事。四月,魏帝曹芳得知了王凌谋反的消息。<ref name=sgz28/>
251年春,吴军屯[[塗水]],王凌请求朝廷允许他予以攻击,希望以此为起事作掩饰。司马懿对王凌的意图略有察觉,未予回应。王凌派部将[[杨弘 (曹魏)|杨弘]]将废立之事通知兖州刺史[[黄华 (三国)|黄华]],但杨弘和黄华向司马懿揭发了王凌。令狐愚生病时,心腹治中从事[[杨康]]应召前去洛阳,也泄露此事。四月,魏帝曹芳得知了王凌谋反的消息。<ref name=sgz28/>


司马懿当即调军走水路攻王凌。他先发赦令赦免王凌,派使者吁请王凌投降,自己进军到距王凌大营百尺之内以向其施压。[[单固]]前为令狐愚心腹别驾,也知道此事,因病辞职,司马懿路过寿春,单固去见他,司马懿问单固是否知情,单固说不知,司马懿又问令狐愚是否谋反,单固否认。王凌自知力量薄弱,放弃抵抗,派掾[[王彧]]谢罪并送上印绶和节钺。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记下了王凌写给司马懿的两封谢罪信的细节。<ref>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魏略載凌與太傅書曰:「卒聞神軍密發,巳在百尺,雖知命窮盡,遲於相見,身首分離,不以為恨,前後遣使,有書未得還報,企踵西望,無物以譬。昨遣書之後,便乘船來相迎宿丘頭,旦發於浦口,奉被露布赦書,又得二十三日況,累紙誨示,聞命驚愕,五內失守,不知何地可以自處?仆久忝朝恩,歷試無效,統御戎馬,董齊東夏,事有闕廢,中心犯義,罪在三百,妻子同縣,無所禱矣。不圖聖恩天覆地載,橫蒙視息,復睹日月。亡甥令狐愚攜惑群小之言,仆即時呵抑,使不得竟其語。既人已知,神明所鑒,夫非事無陰,卒至發露,知此梟夷之罪也。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又重曰:「身陷刑罪,謬蒙赦宥。今遣掾送印綬,頃至,當如詔書自縛歸命。雖足下私之,官法有分。」</ref>
司马懿当即调军走水路攻王凌。他先发赦令赦免王凌,派使者吁请王凌投降,自己进军到距王凌大营百尺之内以向其施压。王凌自知力量薄弱,放弃抵抗,派掾[[王彧]]谢罪并送上印绶和节钺。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记下了王凌写给司马懿的两封谢罪信的细节。<ref>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魏略載凌與太傅書曰:「卒聞神軍密發,巳在百尺,雖知命窮盡,遲於相見,身首分離,不以為恨,前後遣使,有書未得還報,企踵西望,無物以譬。昨遣書之後,便乘船來相迎宿丘頭,旦發於浦口,奉被露布赦書,又得二十三日況,累紙誨示,聞命驚愕,五內失守,不知何地可以自處?仆久忝朝恩,歷試無效,統御戎馬,董齊東夏,事有闕廢,中心犯義,罪在三百,妻子同縣,無所禱矣。不圖聖恩天覆地載,橫蒙視息,復睹日月。亡甥令狐愚攜惑群小之言,仆即時呵抑,使不得竟其語。既人已知,神明所鑒,夫非事無陰,卒至發露,知此梟夷之罪也。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又重曰:「身陷刑罪,謬蒙赦宥。今遣掾送印綬,頃至,當如詔書自縛歸命。雖足下私之,官法有分。」</ref>


司马懿次子安东将军[[司马昭]]奉命督淮北诸军事,率师会司马懿于[[项城]]。当司马懿军[[丘头]]时,王凌自缚以示悔罪。司马懿奉诏派[[主簿]]给王凌松绑并慰劳,归还印绶和节钺。此后王凌司马懿有一段相距十余丈的对话。<ref>[[房玄龄]]等《[[晋书]]》卷一帝纪第一:淩計無所出,乃迎於武丘,面縛水次,曰:「淩若有罪,公當折簡召淩,何苦自來邪!」帝曰:「以君非折簡之客故耳。」</ref>王凌自知犯了重罪,向司马懿求棺材钉以为试探,司马懿给了他。<ref>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太傅使人解其縛。凌既蒙赦,加怙舊好,不復自疑,徑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餘丈。凌知見外,乃遙謂太傅曰:「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凌曰:「卿負我!」太傅曰:「我寧負卿,不負國家。」遂使人送來西。凌自知罪重,試索棺釘,以觀太傅意,太傅給之。</ref>司马懿派600人押送王凌回洛阳,五月途经[[项]],王凌饮药自杀。<ref name=sgz28/>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称,王凌自杀前大呼:“我八十岁了,名誉全毁了!”<ref>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行年八十,身名並滅邪!</ref>[[干宝]]《[[晋纪]]》更注释称王凌自杀前在项经过[[贾逵 (三国)|贾逵]]庙,大呼:“贾梁道!只有神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ref>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ref><ref>房玄龄等《晋书》卷一帝纪第一:賈梁道!王淩是大魏之忠臣,惟爾有神知之。</ref>
司马懿次子安东将军[[司马昭]]奉命督淮北诸军事,率师会司马懿于[[项城市|项城]]。当司马懿军经过[[丘头]]到百尺堰时,王凌自缚以示悔罪。司马懿奉诏派[[主簿]]给王凌松绑并慰劳,归还印绶和节钺。王凌以为自己可以幸免,乘小船去见司马懿,被其派人阻止在十余丈外。王凌喊:“你折简召我,我敢不到吗?何必引军来?”司马懿说:“因为你不是折简能召来的。”王凌说:“你负我!”司马懿说:“我宁可负你,不负国家。”<ref>[[房玄龄]]等《[[晋书]]》卷一帝纪第一:淩計無所出,乃迎於武丘,面縛水次,曰:「淩若有罪,公當折簡召淩,何苦自來邪!」帝曰:「以君非折簡之客故耳。」</ref>王凌自知犯了重罪,向司马懿求棺材钉以为试探,司马懿给了他。<ref>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太傅使人解其縛。凌既蒙赦,加怙舊好,不復自疑,徑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餘丈。凌知見外,乃遙謂太傅曰:「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凌曰:「卿負我!」太傅曰:「我寧負卿,不負國家。」遂使人送來西。凌自知罪重,試索棺釘,以觀太傅意,太傅給之。</ref>司马懿派600人押送王凌回洛阳,五月途经[[项城市|项]],王凌饮药自杀。<ref name=sgz28/>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称,王凌自杀前大呼:“我八十岁了,名誉全毁了!”<ref>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行年八十,身名並滅邪!</ref>[[干宝]]《[[晋纪]]》更注释称王凌自杀前在项经过[[贾逵 (三国)|贾逵]]庙,大呼:“贾梁道!只有神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ref>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丘诸葛邓钟传</ref><ref>房玄龄等《晋书》卷一帝纪第一:賈梁道!王淩是大魏之忠臣,惟爾有神知之。</ref>


单固因被杨康供出涉案,与下属都被下廷尉狱,始终不认罪,司马懿让杨康来对质,单固词穷,大骂杨康。杨康以为出首可以封爵拜官,却因为言辞参错也被与单固一同处斩。魏廷赐曹彪自尽,其下属同谋者全家被杀。王凌和令狐愚的尸体被从墓中挖出,就近暴尸三日,印绶、朝服都被焚毁掩埋。
司马懿到[[寿县|寿春]],张式等人纷纷出首。[[单固]]前为令狐愚心腹别驾,也知道此事,因病辞职,这时候去见司马懿,司马懿问单固是否知情,单固说不知,司马懿又问令狐愚是否谋反,单固否认。随后单固因被杨康供出涉案,与下属都被下廷尉狱,始终不认罪,司马懿让杨康来对质,单固词穷,大骂杨康。杨康以为出首可以封爵拜官,却因为言辞参错也被与单固一同处斩。魏廷赐曹彪自尽,其下属同谋者全家被杀。王凌和令狐愚的尸体被从墓中挖出,就近暴尸三日,印绶、朝服都被焚毁掩埋。


== 后果 ==
== 后果 ==
司马昭因此功增邑三百户,假金印紫绶。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也因从征王凌,封长乐亭侯(尽管根据《晋书》本传记载,当时司马攸只有四岁或六岁)。
司马昭因此功增邑三百户,假金印紫绶。司马昭次子[[司馬攸|司马攸]]也因从征王凌,封长乐亭侯(尽管根据《晋书》本传记载,当时司马攸只有六岁)。


此事的后果是,很多曹魏官员察觉司马懿家族处事严厉,这极可能是因为魏廷被分为支持司马懿的一派和忠于曹魏皇族的一派。此乱对随后寿春的[[寿春第二叛|第二]]和[[寿春第三叛|第三叛]]也有强烈影响,因为它们也是被同样的推翻司马氏、恢复君权的旗号鼓舞而发起的。
此事的后果是,很多曹魏官员察觉司马懿家族处事严厉,这极可能是因为魏廷被分为支持司马懿的一派和忠于曹魏皇族的一派。此乱对随后寿春的[[毌丘俭文钦之乱|第二]]和[[诸葛诞之乱|第三叛]]也有强烈影响,因为它们也是被同样的推翻司马氏、恢复君权的旗号鼓舞而发起的。


此乱期间,在高平陵之变前装病的司马懿真得了大病,于251年9月去世。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摄政地位,立即面临一场刺杀图谋和寿春的第二叛。
此乱期间,在高平陵之变前装病的司马懿真得了大病,于251年9月去世。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摄政地位,立即面临一场刺杀图谋和寿春的第二叛。
第68行: 第68行:


'''王凌军'''
'''王凌军'''
* {{Surrendered}} [[王凌]]
* {{Surrendered}} [[王凌 (三国)|王凌]]
** {{Surrendered}} [[王彧]]
** {{Surrendered}} [[王彧]]


第85行: 第85行:


== 时下引用 ==
== 时下引用 ==
王凌之乱和寿春其他两叛在[[真·三國無雙6]]的晋传模式都表现为可操作阶段。此阶段玩家控制司马懿,需要和选择留在曹魏说服父亲“在乱中理清头脑”的王广合谋。此阶段[[东吴]][[诸葛恪]]也参战支持王凌,尽管史上他从未这么做。
王凌之乱和寿春其他两叛在[[真·三國無雙6]]的晋传模式都表现为可操作阶段。此阶段玩家控制司马懿,需要和选择留在曹魏说服父亲“在乱中理清头脑”的王广合谋。此阶段[[孫吳|东吴]]权臣[[诸葛恪]]也参战支持王凌,尽管史上他从未这么做。


== 另见 ==
== 另见 ==
*[[寿春三叛]]
*[[春三叛]]
*[[讨伐战]]
*[[讨伐战]]

== 注释 ==

{{Reflist|25em}}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陈寿《三国志》卷四、卷二十八
*陈寿《三国志》卷四、卷二十八
*房玄龄等《晋书》卷一
*房玄龄等《晋书》卷一


[[Category:三国叛乱]]
[[Category:曹魏战役]]
[[Category:曹魏战役]]
[[Category:3世纪中国]]
[[Category:安徽省战役]]
[[Category:淮南军事史]]
[[Category:250年代中国战役]]
[[Category:250年代中国政治]]
[[Category:251年]]

2024年3月6日 (三) 12:34的最新版本

王凌之乱
寿春三叛战事的一部分
日期251年四月[1]
地点
结果 王凌投降
参战方
曹魏 王凌
指挥官与领导者
司马懿 王凌 投降

王凌之乱,又作寿春一叛,是三国时期251年王凌领导的反对曹魏司马懿一族的讨伐性起事,也是250年代寿春三叛的第一叛。

背景

[编辑]

和寿春三叛的另两叛一样,此次叛乱是司马懿一族在249年高平陵之变夺取国家政权后引发的。大约240年,王凌作为曹魏一员有声望的将官被任为征东将军,负责扬州军务。241年,全琮率数万军攻曹魏的芍陂,王凌率军战斗数日将其击退,因功封南乡侯,升车骑将军,下辖1,350户。

导火線

[编辑]

大约此时,王凌外甥令狐愚因功任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二人在淮南地区都取得了显著的威望。王凌随即被提拔为司空。在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曹爽后,王凌被任为太尉,假节钺,但没有入朝,仍镇守扬州。王凌和令狐愚商议,认为皇帝曹芳不足为君,楚王曹彪更能干,于是计划立曹彪为帝、定都许昌

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部将张式白马联络曹彪,王凌也派舍人劳精去洛阳将计划告知儿子王广,但王广不同意,说:“废立是大事,会招来灾祸。”[2]东晋习凿齿所著非官修史书《汉晋春秋》提供了一种说法称王广写了封长回信给父亲,称曹爽及其党羽失去人心所以倒台,而司马懿的政策更受欢迎,且司马氏手握重兵,难以撼动。[3]裴松之在他的《三国志》注中认为此说是习凿齿杜撰,因为此信的语调和笔法与当时人的写信习惯不同。[4]

叛乱

[编辑]

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联络曹彪,但张式未归,令狐愚即病死。250年,荧惑南斗,王凌说:“南斗中有星星,当会有人突然富贵。”[5]裴松之注引《魏略》称王凌向东平浩詳询问此星象的预兆,而浩詳为了取悦他,撒谎说会有王者兴起。王凌就此打定了起事的主意。[6]

251年春,吴军屯塗水,王凌请求朝廷允许他予以攻击,希望以此为起事作掩饰。司马懿对王凌的意图略有察觉,未予回应。王凌派部将杨弘将废立之事通知兖州刺史黄华,但杨弘和黄华向司马懿揭发了王凌。令狐愚生病时,心腹治中从事杨康应召前去洛阳,也泄露此事。四月,魏帝曹芳得知了王凌谋反的消息。[1]

司马懿当即调军走水路攻王凌。他先发赦令赦免王凌,派使者吁请王凌投降,自己进军到距王凌大营百尺之内以向其施压。王凌自知力量薄弱,放弃抵抗,派掾王彧谢罪并送上印绶和节钺。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记下了王凌写给司马懿的两封谢罪信的细节。[7]

司马懿次子安东将军司马昭奉命督淮北诸军事,率师会司马懿于项城。当司马懿军经过丘头到百尺堰时,王凌自缚以示悔罪。司马懿奉诏派主簿给王凌松绑并慰劳,归还印绶和节钺。王凌以为自己可以幸免,乘小船去见司马懿,被其派人阻止在十余丈外。王凌喊:“你折简召我,我敢不到吗?何必引军来?”司马懿说:“因为你不是折简能召来的。”王凌说:“你负我!”司马懿说:“我宁可负你,不负国家。”[8]王凌自知犯了重罪,向司马懿求棺材钉以为试探,司马懿给了他。[9]司马懿派600人押送王凌回洛阳,五月途经,王凌饮药自杀。[1]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称,王凌自杀前大呼:“我八十岁了,名誉全毁了!”[10]干宝晋纪》更注释称王凌自杀前在项经过贾逵庙,大呼:“贾梁道!只有神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11][12]

司马懿到寿春,张式等人纷纷出首。单固前为令狐愚心腹别驾,也知道此事,因病辞职,这时候去见司马懿,司马懿问单固是否知情,单固说不知,司马懿又问令狐愚是否谋反,单固否认。随后单固因被杨康供出涉案,与下属都被下廷尉狱,始终不认罪,司马懿让杨康来对质,单固词穷,大骂杨康。杨康以为出首可以封爵拜官,却因为言辞参错也被与单固一同处斩。魏廷赐曹彪自尽,其下属同谋者全家被杀。王凌和令狐愚的尸体被从墓中挖出,就近暴尸三日,印绶、朝服都被焚毁掩埋。

后果

[编辑]

司马昭因此功增邑三百户,假金印紫绶。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也因从征王凌,封长乐亭侯(尽管根据《晋书》本传记载,当时司马攸只有六岁)。

此事的后果是,很多曹魏官员察觉司马懿家族处事严厉,这极可能是因为魏廷被分为支持司马懿的一派和忠于曹魏皇族的一派。此乱对随后寿春的第二第三叛也有强烈影响,因为它们也是被同样的推翻司马氏、恢复君权的旗号鼓舞而发起的。

此乱期间,在高平陵之变前装病的司马懿真得了大病,于251年9月去世。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摄政地位,立即面临一场刺杀图谋和寿春的第二叛。

参战人员

[编辑]

时下引用

[编辑]

王凌之乱和寿春其他两叛在真·三國無雙6的晋传模式都表现为可操作阶段。此阶段玩家控制司马懿,需要和选择留在曹魏说服父亲“在乱中理清头脑”的王广合谋。此阶段东吴权臣诸葛恪也参战支持王凌,尽管史上他从未这么做。

另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陈寿《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
  2. ^ 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废立大事,勿为祸先。
  3. ^ 习凿齿《汉晋春秋》
  4. ^ 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
  5. ^ 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
  6. ^ 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魏略曰:凌聞東平民浩詳知星,呼問詳。詳疑凌有所挾,欲悅其意,不言吳當有死喪,而言淮南楚分也,今吳、楚同占,當有王者興。故凌計遂定。
  7. ^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魏略載凌與太傅書曰:「卒聞神軍密發,巳在百尺,雖知命窮盡,遲於相見,身首分離,不以為恨,前後遣使,有書未得還報,企踵西望,無物以譬。昨遣書之後,便乘船來相迎宿丘頭,旦發於浦口,奉被露布赦書,又得二十三日況,累紙誨示,聞命驚愕,五內失守,不知何地可以自處?仆久忝朝恩,歷試無效,統御戎馬,董齊東夏,事有闕廢,中心犯義,罪在三百,妻子同縣,無所禱矣。不圖聖恩天覆地載,橫蒙視息,復睹日月。亡甥令狐愚攜惑群小之言,仆即時呵抑,使不得竟其語。既人已知,神明所鑒,夫非事無陰,卒至發露,知此梟夷之罪也。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又重曰:「身陷刑罪,謬蒙赦宥。今遣掾送印綬,頃至,當如詔書自縛歸命。雖足下私之,官法有分。」
  8. ^ 房玄龄等《晋书》卷一帝纪第一:淩計無所出,乃迎於武丘,面縛水次,曰:「淩若有罪,公當折簡召淩,何苦自來邪!」帝曰:「以君非折簡之客故耳。」
  9. ^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太傅使人解其縛。凌既蒙赦,加怙舊好,不復自疑,徑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餘丈。凌知見外,乃遙謂太傅曰:「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凌曰:「卿負我!」太傅曰:「我寧負卿,不負國家。」遂使人送來西。凌自知罪重,試索棺釘,以觀太傅意,太傅給之。
  10. ^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行年八十,身名並滅邪!
  11. ^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
  12. ^ 房玄龄等《晋书》卷一帝纪第一:賈梁道!王淩是大魏之忠臣,惟爾有神知之。

参考文献

[编辑]
  • 陈寿《三国志》卷四、卷二十八
  • 房玄龄等《晋书》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