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鄧蔭南: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Gzdavidwong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9个用户的1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File:Deng Yinnan.jpg|thumb|200px|鄧蔭南]]
[[File:Deng Yinnan.jpg|thumb|200px|鄧蔭南]]
'''鄧蔭南'''{{BD|1846年||1923年}},原名'''鄧松盛''',字'''有相''',因家中排行第三,又作'''鄧三'''。鄧蔭南,出生於[[中国]][[广东省]][[开平縣]]之農村,後為[[美国]][[华侨]],[[清朝]]末年之革命分子,曾為[[興中會]]副主席,乃[[辛亥革命]]元老之一,曾多次资助[[孙中山]]的革命運动,死後被追封為陸軍上將。
'''鄧蔭南'''{{BD|1846年||1923年}},原名'''鄧松盛''',字'''有相''',因家中排行第三,又作'''鄧三''',出生於[[中国]][[广东省]][[开平縣]]之農村,後為[[美国]][[华侨]],[[清朝]]末年之革命分子,曾為[[興中會]]副主席,乃[[辛亥革命]]元老之一,曾多次资助[[孙中山]]的革命運动,死後被追封為陸軍上將。


== 生平 ==
== 生平 ==
第7行: 第7行:
鄧蔭南之父[[鄧善昆]]務農為生,亦有習武,為人正直,遂加入[[天地會]]。鄧蔭南亦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
鄧蔭南之父[[鄧善昆]]務農為生,亦有習武,為人正直,遂加入[[天地會]]。鄧蔭南亦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


鄧蔭南早年畢業於[[開平公學堂]],後於[[1871年]]隨伯父和兄長前往[[美國]][[檀香山]]生活,並在[[華文學院]]畢業,期間因緣際遇與孫中山之兄長[[孫眉]]同船並成為深交。鄧蔭南同時在檀香山接觸到[[基督教]],不久便歸信受洗,成為基督徒。及後,鄧蔭南轉為經營農場、[[蔗園]]與[[糖廠]],逐漸累積起財富。鄧蔭南為人樂善好施,深受當地華僑及土著所敬仰。
鄧蔭南早年畢業於[[開平公學堂]],後於1871年隨伯父和兄長前往[[美國]][[檀香山]]生活,並在[[華文學院]]畢業,期間因緣際遇與孫中山之兄長[[孫眉]]同船並成為深交。鄧蔭南同時在檀香山接觸到[[基督教]],不久便歸信受洗,成為基督徒。及後,鄧蔭南轉為經營農場、[[蔗園]]與[[糖廠]],逐漸累積起財富。鄧蔭南為人樂善好施,深受當地華僑及土著所敬仰。


鄧蔭南雖然事業有成,但依然不忘祖國,對於清政府的腐敗痛心疾首。故此,鄧蔭南和兄長[[鄧燦]]加入了當地[[三合會]]組織,致力於反清事業。[[1894年]],適逢[[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在戰敗日本後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倍加鄧蔭南對清政府的不滿。同年10月,孫中山到檀香山宣傳革命運動,經孫眉介紹下,鄧蔭南初與[[孫中山]]接觸。鄧蔭南比孫中山年長20歲,但被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遠見所深深感動。同年11月,鄧蔭南加入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重要組織[[興中會]],同時參加在[[何寬]]家中舉行的興中會成立會議,更被選為興中會副主席。鄧蔭南擅長打獵,槍法準繩,懂得自製炸藥、炸彈,甚得賞識。而在興中會中,繳納最多會費,且積極組織華僑加入。
鄧蔭南雖然事業有成,但依然不忘祖國,對於清政府的腐敗痛心疾首。故此,鄧蔭南和兄長[[鄧燦]]加入了當地[[三合會]]組織,致力於反清事業。1894年,適逢[[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在戰敗日本後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倍加鄧蔭南對清政府的不滿。同年10月,孫中山到檀香山宣傳革命運動,經孫眉介紹下,鄧蔭南初與[[孫中山]]接觸。鄧蔭南比孫中山年長20歲,但被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遠見所深深感動。同年11月,鄧蔭南加入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重要組織[[興中會]],同時參加在[[何寬]]家中舉行的興中會成立會議,更被選為興中會副主席。鄧蔭南擅長打獵,槍法準繩,懂得自製炸藥、炸彈,甚得賞識。而在興中會中,繳納最多會費,且積極組織華僑加入。


翌年春天,孫中山回到中國謀劃武裝起事,鄧蔭南將家財變賣以籌措革命經費,並親身回到中國參與策劃廣州新軍起義,可惜事敗,遂避居到[[澳門]]。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一書中所述,革命早期經費多數來自鄧蔭南與孫眉二人之傾財相助。[[1898年]],鄧蔭南與[[宮崎寅藏]]等在廣州成立[[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作為持續進行革命運動作掩飾。同年,鄧蔭南支持另一革命要員[[陳少白]]在香港創辦《[[中國日報 (香港)|中國日報]]》。[[1900年]],鄧蔭南於[[廣州]]策應[[惠州]]起義,被委任為民軍總司令。其後,鄧蔭南又協助[[史堅如]]刺謀[[兩廣總督]][[德壽 (人物)|德壽]],然而事敗,隱居於[[新界]]。[[1902年]],鄧蔭南再與[[洪全福]]密謀[[廣州起義]],又因事洩,再次隱居。後來[[同盟會]]成立,鄧蔭南被孫中山囑咐在香港發展地下組織,用以籌款支援[[中国西南地区|西南邊境]]以及[[黃花崗起義|黃花崗]]之起義。[[1911年]],鄧蔭南在[[新安縣]](今[[寶安]])一帶組織民軍響應[[武昌起義]],任新安民軍監督、開平民團總長。[[1912年]]底,鄧蔭南被任命為稽勳局名譽審議。鄧蔭南之後又參與過討伐[[袁世凱]]、[[護法運動]]、驅逐[[莫榮新]]等等軍事行動。[[1917年]],鄧蔭南被任命為[[海陸軍大元帥府]]參議。同年9月,鄧蔭南就任[[陸海軍大元帥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1年]],鄧蔭南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參議、內政部農務局局長、[[東莞縣]]縣長、[[開平縣]]縣長。[[1922年]]6月,[[陳炯明]]發動政變,鄧蔭南曾舉兵開平聲援,又再次籌款資助孫中山討伐陳炯明。
翌年春天,孫中山回到中國謀劃武裝起事,鄧蔭南將家財變賣以籌措革命經費,並親身回到中國參與策劃廣州新軍起義,可惜事敗,遂避居到[[澳門]]。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一書中所述,革命早期經費多數來自鄧蔭南與孫眉二人之傾財相助。1898年,鄧蔭南與[[宮崎寅藏]]等在廣州成立[[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作為持續進行革命運動作掩飾。同年,鄧蔭南支持另一革命要員[[陳少白]]在香港創辦《[[中國日報 (香港)|中國日報]]》。1900年,鄧蔭南於[[廣州]]策應[[惠州]]起義,被委任為民軍總司令。其後,鄧蔭南又協助[[史堅如]]刺謀[[兩廣總督]][[德壽 (人物)|德壽]],然而事敗,隱居於[[新界]]。1902年,鄧蔭南再與[[洪全福]]密謀[[廣州起義]],又因事洩,再次隱居。後來[[同盟會]]成立,鄧蔭南被孫中山囑咐在香港發展地下組織,用以籌款支援[[中国西南地区|西南邊境]]以及[[黃花崗起義|黃花崗]]之起義。1911年,鄧蔭南在[[新安縣]](今[[寶安]])一帶組織民軍響應[[武昌起義]],任新安民軍監督、開平民團總長。1912年底,鄧蔭南被任命為稽勳局名譽審議。鄧蔭南之後又參與過討伐[[袁世凱]]、[[護法運動]]、驅逐[[莫榮新]]等等軍事行動。1917年,鄧蔭南被任命為[[海陸軍大元帥府]]參議。同年9月,鄧蔭南就任[[陸海軍大元帥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1年,鄧蔭南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參議、內政部農務局局長、[[東莞縣]]縣長、[[開平縣]]縣長。1922年6月,[[陳炯明]]發動政變,鄧蔭南曾舉兵開平聲援,又再次籌款資助孫中山討伐陳炯明。


[[1923年]]2月5日,鄧蔭南在[[澳門]]病逝。孫中山追授鄧蔭南為陸軍[[上將]],並予以1000銀元治喪,並為其遺像題詞:「愛國以命,愛黨以誠。家不惶顧,老而彌貞。」孫中山且下令在[[廣州]]東郊大寶崗(位於現[[先烈路|先烈南路]][[興中會墳場]]西側)青龍坊安葬鄧蔭南之遺體,並由其親題「陸軍上將鄧蔭南之墓」。[[1929年]]1月,[[國民政府]]向鄧蔭南追贈陸軍上將,並將其遺著編入《[[蔭南文存]]》,[[中國國民黨|國民黨]]主席 [[胡漢民]]亦為《鄧蔭南先生墓表》石碑撰文,簡介鄧蔭南之生平,並在基座上刻下「革命紀念會監修」等字。另外,鄧蔭南墓之北面建有一座紀念碑,高約9米,正面刻上「鄧上將蔭南紀念碑」。
1923年2月5日,鄧蔭南在[[澳門]]病逝。孫中山追授鄧蔭南為陸軍[[上將]],並予以1000銀元治喪,並為其遺像題詞:「愛國以命,愛黨以誠。家不惶顧,老而彌貞。」孫中山且下令在[[廣州]]東郊大寶崗(位於現[[先烈路 (广州)|先烈南路]][[興中會墳場]]西側)青龍坊安葬鄧蔭南之遺體,並由其親題「陸軍上將鄧蔭南之墓」。1929年1月,[[國民政府]]向鄧蔭南追贈陸軍上將,並將其遺著編入《[[蔭南文存]]》,[[中國國民黨|國民黨]]主席 [[胡漢民]]亦為《鄧蔭南先生墓表》石碑撰文,簡介鄧蔭南之生平,並在基座上刻下「革命紀念會監修」等字。另外,鄧蔭南墓之北面建有一座紀念碑,高約9米,正面刻上「鄧上將蔭南紀念碑」。


==鄧蔭南與白泥碉堡==
==鄧蔭南與白泥碉堡==
{{main|白泥碉堡}}
{{main|白泥碉堡}}
[[File:Long Chok Tsuen.jpg|thumb|right|250px|浪濯村39號([[白泥碉堡]])]]
[[File:Long Chok Tsuen.jpg|thumb|right|250px|浪濯村39號([[下白泥碉堡|白泥碉堡]])]]
[[File:Fortified Structure at Ha Pak Nai part 7 in December 2022.jpg|thumb|right|250px|2022年12月的[[下白泥碉堡|白泥碉堡]]]]
鄧蔭南曾在於[[香港]][[元朗]][[白泥 (元朗)|下白泥]][[浪濯村]]修築一座碉堡,今稱為[[白泥碉堡]](浪濯村39號),是香港現時唯一尚存、與[[辛亥革命]]歷史直接有關的歷史建築。
鄧蔭南曾在於[[香港]][[元朗]][[白泥 |下白泥]][[浪濯村]]修築一座碉堡,今稱為[[下白泥碉堡|白泥碉堡]](浪濯村39號),是香港現時唯一尚存、與[[辛亥革命]]歷史直接有關的歷史建築。


[[1910年]]初,[[廣州新軍起義]]事敗,鄧蔭南與革命份子被[[清廷]]緝捕,鄧蔭南在[[新生農場紅樓|紅樓]]西面瀕海的[[下白泥]]浪濯村建一所經營糖和樁米的大廠,安頓逃港的革命人士,圖謀再度起義。並以鐵枝和青磚建成一座碉堡,作為防守瞭望之用。鄧蔭南當時曾請新界村民[[趙錦華]]協助開闢石路接連青山農場,碉堡遂成為青山農場的前哨陣地,萬一屯門陣地被搜捕,革命份子仍就可迅速安全逃脫至[[元朗]]
1910年初,[[廣州新軍起義]]事敗,鄧蔭南與革命份子被[[清廷]]緝捕,鄧蔭南在[[新生農場紅樓|紅樓]]西面瀕海的下白泥浪濯村建一所經營糖和樁米的大廠,安頓逃港的革命人士,圖謀再度起義。並以鐵枝和青磚建成一座碉堡,作為防守瞭望之用。鄧蔭南當時曾請新界村民[[趙錦華]]協助開闢石路接連青山農場,碉堡遂成為青山農場的前哨陣地,萬一屯門陣地被搜捕,革命份子仍就可迅速安全逃脫至元朗。


現時大廠早已被拆卸,但碉堡仍然存在。碉堡樓高兩層的,為一長方形構築物,一樓與天台之間設有閣樓,天台建有伸出的梯間結構。天台設有兩個槍口,內部房間設計簡單,以砂漿鋪地。碉堡設有錐形凹入式窗口,令該建築物從裏面外望的視野更為廣闊。碉堡俯視[[后海灣]]和[[深圳]],用以監視后海灣對岸屬清廷管轄的地方。由於其歷史意義重大,與辛亥革命及中國同盟會在港活動有密切關係,2000年碉堡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11年2月23日為配合[[辛亥革命]]100週年,碉堡獲[[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列表|法定古跡]]<ref>{{cite news |language=zh-hk |url=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106/24/P201106240117.htm |title=元朗下白泥碉堡列為法定古蹟(附圖) |publisher=香港政府 |date=2011-2-23 |accessdate=2011-6-23}}</ref>。
現時大廠早已被拆卸,但碉堡仍然存在。碉堡樓高兩層的,為一長方形構築物,一樓與天台之間設有閣樓,天台建有伸出的梯間結構。天台設有兩個槍口,內部房間設計簡單,以砂漿鋪地。碉堡設有錐形凹入式窗口,令該建築物從裏面外望的視野更為廣闊。碉堡俯視[[后海灣]]和[[深圳]],用以監視后海灣對岸屬清廷管轄的地方。由於其歷史意義重大,與辛亥革命及中國同盟會在港活動有密切關係,2000年碉堡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11年2月23日為配合[[辛亥革命]]100週年,碉堡獲[[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列表|法定古跡]]<ref>{{cite news |language=zh-hk |url=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106/24/P201106240117.htm |title=元朗下白泥碉堡列為法定古蹟(附圖) |publisher=香港政府 |date=2011-02-23 |accessdate=2011-06-23 |archive-date=2011-09-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03012522/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106/24/P201106240117.htm |dead-url=no }}</ref>。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reflist}}
{{Reflist|25em}}


[[Category:移民美国的清朝人]]
[[分類:中國革命家]]
[[Category:興中會會員]]
[[分類: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
[[分類:辛亥革命人物]]
[[Category:辛亥革命人物]]
[[分類:中國國民黨黨員]]
[[Category:中華民大陸時期軍事人物]]
[[分類:中國開平縣縣長]]
[[Category:中国大总统府官员]]
[[Category:中华民国内务部官员]]
[[Category:中華民國開平縣縣長]]
[[Category:中華民國東莞縣縣長]]
[[Category:中華民國東莞縣縣長]]
[[Category:追赠中华民国陆军上将者]]
[[分類:開平人]]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基督教人物]]
[[分類:姓]]
[[Category:美籍華人]]
[[Category:葬于广州市]]
[[Category:開平人]]
[[Category:姓]]

2024年3月16日 (六) 09:47的最新版本

鄧蔭南

鄧蔭南(1846年—1923年),原名鄧松盛,字有相,因家中排行第三,又作鄧三,出生於中国广东省开平縣之農村,後為美国华侨清朝末年之革命分子,曾為興中會副主席,乃辛亥革命元老之一,曾多次资助孙中山的革命運动,死後被追封為陸軍上將。

生平

[编辑]
鄧上將蔭南先生墓表
鄧上將蔭南紀念碑

鄧蔭南之父鄧善昆務農為生,亦有習武,為人正直,遂加入天地會。鄧蔭南亦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

鄧蔭南早年畢業於開平公學堂,後於1871年隨伯父和兄長前往美國檀香山生活,並在華文學院畢業,期間因緣際遇與孫中山之兄長孫眉同船並成為深交。鄧蔭南同時在檀香山接觸到基督教,不久便歸信受洗,成為基督徒。及後,鄧蔭南轉為經營農場、蔗園糖廠,逐漸累積起財富。鄧蔭南為人樂善好施,深受當地華僑及土著所敬仰。

鄧蔭南雖然事業有成,但依然不忘祖國,對於清政府的腐敗痛心疾首。故此,鄧蔭南和兄長鄧燦加入了當地三合會組織,致力於反清事業。1894年,適逢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在戰敗日本後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倍加鄧蔭南對清政府的不滿。同年10月,孫中山到檀香山宣傳革命運動,經孫眉介紹下,鄧蔭南初與孫中山接觸。鄧蔭南比孫中山年長20歲,但被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遠見所深深感動。同年11月,鄧蔭南加入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重要組織興中會,同時參加在何寬家中舉行的興中會成立會議,更被選為興中會副主席。鄧蔭南擅長打獵,槍法準繩,懂得自製炸藥、炸彈,甚得賞識。而在興中會中,繳納最多會費,且積極組織華僑加入。

翌年春天,孫中山回到中國謀劃武裝起事,鄧蔭南將家財變賣以籌措革命經費,並親身回到中國參與策劃廣州新軍起義,可惜事敗,遂避居到澳門。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一書中所述,革命早期經費多數來自鄧蔭南與孫眉二人之傾財相助。1898年,鄧蔭南與宮崎寅藏等在廣州成立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作為持續進行革命運動作掩飾。同年,鄧蔭南支持另一革命要員陳少白在香港創辦《中國日報》。1900年,鄧蔭南於廣州策應惠州起義,被委任為民軍總司令。其後,鄧蔭南又協助史堅如刺謀兩廣總督德壽,然而事敗,隱居於新界。1902年,鄧蔭南再與洪全福密謀廣州起義,又因事洩,再次隱居。後來同盟會成立,鄧蔭南被孫中山囑咐在香港發展地下組織,用以籌款支援西南邊境以及黃花崗之起義。1911年,鄧蔭南在新安縣(今寶安)一帶組織民軍響應武昌起義,任新安民軍監督、開平民團總長。1912年底,鄧蔭南被任命為稽勳局名譽審議。鄧蔭南之後又參與過討伐袁世凱護法運動、驅逐莫榮新等等軍事行動。1917年,鄧蔭南被任命為海陸軍大元帥府參議。同年9月,鄧蔭南就任陸海軍大元帥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1年,鄧蔭南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參議、內政部農務局局長、東莞縣縣長、開平縣縣長。1922年6月,陳炯明發動政變,鄧蔭南曾舉兵開平聲援,又再次籌款資助孫中山討伐陳炯明。

1923年2月5日,鄧蔭南在澳門病逝。孫中山追授鄧蔭南為陸軍上將,並予以1000銀元治喪,並為其遺像題詞:「愛國以命,愛黨以誠。家不惶顧,老而彌貞。」孫中山且下令在廣州東郊大寶崗(位於現先烈南路興中會墳場西側)青龍坊安葬鄧蔭南之遺體,並由其親題「陸軍上將鄧蔭南之墓」。1929年1月,國民政府向鄧蔭南追贈陸軍上將,並將其遺著編入《蔭南文存》,國民黨主席 胡漢民亦為《鄧蔭南先生墓表》石碑撰文,簡介鄧蔭南之生平,並在基座上刻下「革命紀念會監修」等字。另外,鄧蔭南墓之北面建有一座紀念碑,高約9米,正面刻上「鄧上將蔭南紀念碑」。

鄧蔭南與下白泥碉堡

[编辑]
浪濯村39號(白泥碉堡
2022年12月的白泥碉堡

鄧蔭南曾在於香港元朗下白泥浪濯村修築一座碉堡,今稱為白泥碉堡(浪濯村39號),是香港現時唯一尚存、與辛亥革命歷史直接有關的歷史建築。

1910年初,廣州新軍起義事敗,鄧蔭南與革命份子被清廷緝捕,鄧蔭南在紅樓西面瀕海的下白泥浪濯村建一所經營糖和樁米的大廠,安頓逃港的革命人士,圖謀再度起義。並以鐵枝和青磚建成一座碉堡,作為防守瞭望之用。鄧蔭南當時曾請新界村民趙錦華協助開闢石路接連青山農場,碉堡遂成為青山農場的前哨陣地,萬一屯門陣地被搜捕,革命份子仍就可迅速安全逃脫至元朗。

現時大廠早已被拆卸,但碉堡仍然存在。碉堡樓高兩層的,為一長方形構築物,一樓與天台之間設有閣樓,天台建有伸出的梯間結構。天台設有兩個槍口,內部房間設計簡單,以砂漿鋪地。碉堡設有錐形凹入式窗口,令該建築物從裏面外望的視野更為廣闊。碉堡俯視后海灣深圳,用以監視后海灣對岸屬清廷管轄的地方。由於其歷史意義重大,與辛亥革命及中國同盟會在港活動有密切關係,2000年碉堡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11年2月23日為配合辛亥革命100週年,碉堡獲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列為法定古跡[1]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元朗下白泥碉堡列為法定古蹟(附圖). 香港政府. 2011-02-23 [201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3)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