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柯棣华: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取消106.1.6.13对话)的编辑;更改回彩雲追月81的最后一个版本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26个用户的4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person
{{Unreferenced|time=2012-04-03T10:06:27+00:00 }}[[File:A statue of Dwarkanath Kotnis.jpg|thumb|250px|right|[[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中的柯棣华雕像]]
| name = 柯棣华
| native_name = द्वारकानाथ शांताराम कोटणीस
| native_name_lang = mr
| image = Dr. Kotnis.jpg
| birth_date = 1910年10月10日
| image_size = 200px
| caption =
| birth_place = {{flag|British Raj}}[[孟買省]][[索拉普]]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df=yes|1942|12|9|1910|10|10}}
| death_place = {{CHN-1928|河北省}}[[唐縣]]
| death_cause = [[癲癇]]
| nationality = {{GBR-EMP}}
| religion = [[印度教]]
| alma_mater = [[孟買大學]]
| occupation = 醫生
| spouse = 郭慶蘭
| parents = 桑塔拉姆·柯棣尼斯(Shantaram Kotnis,父)
| children = 柯印華(1942-1967)
}}


'''德瓦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lang-mr|द्वारकानाथ शांताराम कोटणीस|Dwarkanath Shantaram Kotnis}};{{bd|1910年|10月10日|1942年|12月9日|catIdx=K}}),[[汉名]]'''柯棣华''',生于[[英属印度|印度]][[孟买]],印度医生,因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国]],后因积劳成疾辞世。<ref name="hbrm">{{Cite web|title=柯棣华生平|url=http://www.bqejsyjh.com/newslook.asp?NewID=2253&FID=78&SID=122&page=0|accessdate=2020-10-18|author=韩海山、宗健、陈识路、史登顺编|date=|year=1992|format=|work=白求恩精神研究会|publisher=河北人民出版社|language=zh-cn|archive-date=2021-01-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16225903/http://www.bqejsyjh.com/newslook.asp?NewID=2253&FID=78&SID=122&page=0|dead-url=no}}</ref><ref name="wjb">{{Cite web|title=永久的怀念|url=http://www.fmprc.gov.cn/mfa_chn/ywcf_602274/t207197.shtml|accessdate=2005-08-15|author=马骅|date=|format=|work=www.fmprc.gov.cn|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language=zh-cn|archive-date=2015-04-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41319/http://www.fmprc.gov.cn/mfa_chn/ywcf_602274/t207197.shtml|dead-url=no}}</ref>
'''柯棣华'''('''Dwarkanath S. Kotnis''';[[天城文]]:'''द्वारकानाथ शांताराम कोटणीस''';{{bd|1910年|10月10日|1942年|12月9日|catIdx=K}}),[[印度]]医生,生于[[孟买]],“柯棣华”是其中文名,因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华民国]],后因积劳成疾辞世而闻名。


== 生平 ==
==生平==
柯棣华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索拉普]](今属[[马哈拉施特拉邦]])。<ref name=hbrm/>柯棣华出生时,其父是一家棉纺厂的经理,后来投身政界,当选为市政议员,在市政府内主管教育及卫生事务。其母早年聋哑。柯棣华幼年基本在绍拉普尔度过。<ref name=wjb/>
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浦尔市]],家庭出身属于较高的[[种姓]],但由于兄弟姊妹共有8人,生活并不富裕。他的母亲有残疾,父亲有民族解放思想,幼年时即随同父亲参加抵制[[英国]]货的運動。后来考入[[孟买]]著名的G.S.医学院,因为参加反对英国殖民者的運動,被迫辍学。又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重新考学,终于于[[1936年]]从[[孟买助学医学院]]毕业并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


1914年,柯棣华在家乡小学上学。1920年毕业,随即升入公立英语学校诺思科特中学。1921年,转入文古拉上中学。1928年中学毕业,进入[[浦那]]的德干学院预科学习三年。1931年,进入[[孟买]]的戈瓦德达斯·桑达尔达斯医学院学习。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并且得罪了学院的新任院长而被迫退学。1932年12月,进入[[孟买]]格兰特医学院学习。1936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并开始研究生学习。1937年,在格兰特医学院出任住院外科医生,并准备参加更高学位的考试。<ref name=hbrm/>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爆发后,他没有去英国上学,参加了[[巴苏]]大夫领导的一个五人援华医疗队,于[[1938年]]到[[中国]],为[[国民革命军]]救助伤员。[[1939年]]2月前往[[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医疗队,在[[晋察冀边区]]全力抢救和日本军队作战的伤员,并以自己的身体试验治疗当时在边区流行的传染病。[[1941年]]接替牺牲的[[白求恩]]大夫,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


这时,父母想让柯棣华回家结婚,并准备帮柯棣华在家乡开办一家诊所。但柯棣华计划到[[英国]]留学,希望能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因为留学英国学习医学的费用高,柯棣华曾写信向父亲借钱。但最终柯棣华决定先在孟买行医,攒钱之后再留学。对结婚问题,柯棣华坚持等事业有成后再考虑。<ref name=wjb/>
[[1941年]]他和[[卫生学校]]的教员[[郭庆兰]]结婚,婚后生有一子,由当时晋察冀边区司令[[聂荣臻]]起名为柯印华。柯棣华于[[1942年]][[7月7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由于癫痫病发作,在前线逝世,年仅32岁。

中国[[抗日战争]]于1937年爆发后,1938年6月9日,柯棣华在孟买申请加入[[印度国大党]]组织的[[印度援华医疗队]]。1938年9月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一行五人自孟买乘“拉齐普塔那号”邮船赴中国。1938年9月8日到9月14日,经[[槟榔屿]]、[[新加坡]]抵达[[英属香港]]。1938年9月17日,医疗队抵达中国[[广州]]。<ref name=hbrm/>

1938年9月25日到11月16日,医疗队先后到[[中国国民党]]统治区的[[长沙]]、[[汉口]]、[[宜昌]]等地,曾在六十四陆军医院、八十七陆军医院等处工作。1938年11月21日,医疗队抵达重庆。此后曾在重庆市医院工作。1938年12月9日,医疗队五位大夫取了中国名字,即[[马登·莫罕拉尔·爱德|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柯棣华。1939年1月16日,柯棣华得知父亲桑塔拉姆·纳拉扬·柯棣尼斯的死讯。<ref name=hbrm/>

1939年1月21日,医疗队离开重庆,经[[西安]]赴[[延安]]。1939年2月12日,医疗队到达[[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受到[[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及陕甘宁边区人民欢迎。1939年3月18日,柯棣华被分配到距离延安25公里的拐峁八路军总医院担任外科医生。<ref name=hbrm/>

1939年11月4日,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赴晋东南抗日前线。1939年11月上旬到12月中旬,三人经西安、[[潼关]],渡过[[黄河]],翻越山脉,穿过日军的封锁线,于1939年12月21日抵达[[山西]][[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司令部,受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欢迎。1940年2月3日,爱德华因患顽固性[[湿疹]]而被迫返回印度。医疗队仅剩柯棣华、巴苏华。<ref name=hbrm/>

1940年2月上旬到3月底,柯棣华参访八路军总司令部下属单位。由于日军进攻,柯棣华随部队转战各地,最后到晋冀交界处,沿着[[太行山]]东部向前进。1940年4月初,柯棣华来到冀西抗日根据地,参与伏击日军军用列车。随后,柯棣华越过[[平汉铁路]],抵达冀南抗日根据地。<ref name=hbrm/>
[[File:DwarkanathKotnis4.jpg|thumb|250px|left|1940年6月21日,柯棣华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参加了[[白求恩]]大夫陵墓揭幕仪式,献花圈。]]
1940年5月9日到5月底,柯棣华在山东省界向东走。途中所在部队驻地遭日军袭击,柯棣华与冀南军区司令部一道转移。日军包围冀南,柯棣华随一个骑兵连冲出包围,穿过日军多道封锁线,渡过[[滹沱河]]抵达冀中根据地。此后再度穿越平汉铁路,于1940年5月28日到达[[晋察冀边区]]。5月30日抵达冀中军区司令部,并到后方医院短暂工作。<ref name=hbrm/>

1940年6月19日,柯棣华抵达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1940年6月21日,柯棣华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参加了[[白求恩]]大夫陵墓揭幕仪式,献花圈。1940年6月28日,自[[保定]]以北70里处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启程前往[[北平]]以西的平西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到8月初,抵达八路军平西挺进军司令部,为所属医院巡诊。<ref name=hbrm/>

1940年8月6日到8月中旬,赴[[晋察冀边区]]的[[唐县]]葛公村,在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及附属医院任外科医生及外科教员。1940年9月20日,参加[[百团大战]],率一支医疗队到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南线抢救伤员。1940年10月,回到葛公村的驻地。[[巴苏华]]奉命去延安。<ref name=hbrm/>

1941年初,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扩建,更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柯棣华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ref name=hbrm/>1940年8月,柯棣华患绦虫病,1941年6月转为[[癫痫]]。<ref name=wjb/>此后癫痫一再复发。1941年11月25日,和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护理教员[[郭庆兰]]结婚。1942年7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23日,郭庆兰生一子,[[聂荣臻]]司令员为其取名“印华”(“印”代表印度,“华”代表中华,连起可视为“印度之花”或“印度和中国”)。<ref name=hbrm/>

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柯棣华因[[癫痫]]发作,在前线[[河北省]][[唐县]]葛公村逝世,年仅32岁。 <ref name=hbrm/>12月10日,在唐县葛公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及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干部、师生、伤员与附近农民数千人为柯棣华举行追悼会。柯棣华病逝的消息传到延安后,延安各界也举办追悼会,各根据地的医务工作者掀起“学习柯棣华作风”热潮。[[毛泽东]]为悼念柯棣华亲书条幅:“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帧条幅目前存放于柯棣华家族。朱德为柯棣华陵墓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周恩来给柯棣华在印度的亲属写信。巴苏华写下一篇悼文。柯棣华病逝的消息传到印度后,印度各界人士纷纷到柯棣华家吊唁,并给其母与兄妹寄来许多唁电、信件。<ref name=wjb/>

柯棣华被安葬在[[唐县]]的[[晋察冀烈士陵园]]。1953年,和[[白求恩]]一道迁葬[[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 纪念 ==
== 纪念 ==
[[File:The tomb of Dwarkanath Kotnis.JPG|right|250px|thumb|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的柯棣华墓]]
[[File:The tomb of Dwarkanath Kotnis.JPG|right|250px|thumb|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的柯棣华墓]]
{{参见|柯棣华墓}}


{{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
[[1949年]],中国共产党将柯棣华和[[白求恩]]安葬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陵园中惟有的两座雕像是他和[[白求恩]]大夫。
很多访问印度的近现代中国领导人,如[[周恩来]]、[[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ref>[http://english.cri.cn/2946/2006/11/24/176@167152.htm Hu Keeps Tradition, Meets Kotnis Family] {{Wayback|url=http://english.cri.cn/2946/2006/11/24/176@167152.htm |date=20190605104236 }} CRI, 24 November 2006.</ref>、[[李克强]]<ref>[http://article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2013-05-22/india/39444183_1_dr-kotnis-guo-qinglan-south-mumbai Chinese premier honours family of selfless Dr. Kotnis] {{Wayback|url=http://article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2013-05-22/india/39444183_1_dr-kotnis-guo-qinglan-south-mumbai |date=20130617170431 }} TOI, 22 May 2013</ref>等,都慰问过他在印度的家族。2014年,在[[习近平]]访问印度时,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颁发给了柯棣华的家族代表<ref>{{Cite web|title=习近平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 柯棣华家族成首批获奖者之一|url=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4_09_19_268990.shtml|accessdate=020-10-18|author=|date=2014-09-19|format=|publisher=观察者网|language=zh-cn|archive-date=2021-01-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16230016/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4_09_19_268990.shtml|dead-url=no}}</ref>。


[[中国]]和[[印度]]都为了纪念他发行过[[邮票]],印度还曾以他的生平事迹拍过一部[[电影]]。<ref>[http://www.tribuneindia.com/2006/20061217/spectrum/main6.htm Dr Kotnis Ki Amar Kahani] {{Wayback|url=http://www.tribuneindia.com/2006/20061217/spectrum/main6.htm |date=20210116230026 }} The Tribune, 17 December 2006.</ref>
为了纪念他,[[毛泽东]]亲自写了一个条幅:“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帧条幅目前存放于柯棣华家族。


中国有多处柯棣华的纪念设施:
== 影响 ==
*[[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馆内收藏有印度援华医疗队的许多文物及照片。
{{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
*柯棣华雕像及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很多访问印度的近现代中国领导人,如[[周恩来]]、[[江泽民]]等,都慰问过他在印度的家族。[[中国]]和[[印度]]都为了纪念他发行过邮票,印度还曾以他的生平事迹拍过一部[[电影]]。
*柯棣华纪念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位于[[河北省]][[唐县]]。
*[[晋察冀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唐县]],内有柯棣华墓的原址。


==家庭==
== 参考资料和外部链接 ==
*父:桑塔拉姆·纳拉扬·柯棣尼斯(1882年-1938年)
{{Commons|Dwarkanath Kotnis|{{PAGENAME}}}}
*母:悉达·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原名普列塔)(1890年-1965年)
* [http://cn.netor.com/m/box200106/m6374.asp?BoardID=6374 柯棣华纪念馆]
*大哥:曼凯希·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79年)
*大妹:莎罗吉尼·萨达西伍·科特(又名希拉,或赫如)(?-1982年)
*二妹:莉拉瓦蒂·达塔拉姆·帕勒卡(又名玛哈尔萨,或玛哈拉莎)
*弟弟:维塔尔·桑塔拉姆·柯棣尼斯
*三妹:马诺拉玛·桑塔拉姆·柯棣尼斯
*四妹:苏瑞卡·拉曼·纳德卡尔尼(又名萨如,或莎罗吉尼)
*五妹:瓦特萨拉·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又名巴比)<ref>{{Cite web|title=柯棣华大夫家庭成员简介|url=http://www.bqejsyjh.com/newslook.asp?NewID=4319&FID=78&SID=484&page=0|accessdate=2015-03-10|author=|date=|format=|work=www.bqejsyjh.com|publisher=白求恩精神研究会|language=zh-cn|archive-date=2021-01-1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16225932/http://www.bqejsyjh.com/newslook.asp?NewID=4319&FID=78&SID=484&page=0|dead-url=no}}</ref>
*妻:[[郭庆兰]](1916年-2012年)
*子:柯印华(1942年-1967年)


== 参 ==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 外部链接 ==
{{Commonscat|Dwarkanath Kotnis}}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Ke柯棣華}}
{{DEFAULTSORT:Ke柯棣華}}
[[Category: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抗战外籍援华牺牲者]]
[[Category: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外国籍中国共产党党员]]
[[Category:在中國的印度人]]
[[Category:八路军军医]]
[[Category:八路军军医]]
[[Category:印度醫生]]
[[Category:印度醫生]]
[[Category:死于癫痫]]
[[Category:外国籍中国共产党党员]]
[[Category:在中國的印度人]]
[[Category: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2年入党)]]
[[Category: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Category:孟買大學校友]]
[[Category:孟買大學校友]]
[[Category:馬哈拉施特拉邦人]]
[[Category:馬哈拉施特拉邦人]]
[[Category:中華民國—英屬印度關係]]

[[de:Dwarkanath Kotnis]]
[[en:Dwarkanath Kotnis]]
[[mr:द्वारकानाथ कोटणीस]]
[[pl:Dwarkanath Kotnis]]
[[th:ทวารกานาถ โกฏณีส]]

2024年3月19日 (二) 06:47的最新版本

柯棣华
द्वारकानाथ शांताराम कोटणीस
出生1910年10月10日
 英属印度孟買省索拉普
逝世1942年12月9日(1942歲—12—09)(32歲)
 中國河北省唐縣
死因癲癇
国籍 大英帝国
母校孟買大學
职业醫生
信仰印度教
配偶郭慶蘭
儿女柯印華(1942-1967)
父母桑塔拉姆·柯棣尼斯(Shantaram Kotnis,父)

德瓦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馬拉提語द्वारकानाथ शांताराम कोटणीस羅馬化:Dwarkanath Shantaram Kotnis;1910年10月10日—1942年12月9日),汉名柯棣华,生于印度孟买,印度医生,因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后因积劳成疾辞世。[1][2]

生平

[编辑]

柯棣华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索拉普(今属马哈拉施特拉邦)。[1]柯棣华出生时,其父是一家棉纺厂的经理,后来投身政界,当选为市政议员,在市政府内主管教育及卫生事务。其母早年聋哑。柯棣华幼年基本在绍拉普尔度过。[2]

1914年,柯棣华在家乡小学上学。1920年毕业,随即升入公立英语学校诺思科特中学。1921年,转入文古拉上中学。1928年中学毕业,进入浦那的德干学院预科学习三年。1931年,进入孟买的戈瓦德达斯·桑达尔达斯医学院学习。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并且得罪了学院的新任院长而被迫退学。1932年12月,进入孟买格兰特医学院学习。1936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并开始研究生学习。1937年,在格兰特医学院出任住院外科医生,并准备参加更高学位的考试。[1]

这时,父母想让柯棣华回家结婚,并准备帮柯棣华在家乡开办一家诊所。但柯棣华计划到英国留学,希望能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因为留学英国学习医学的费用高,柯棣华曾写信向父亲借钱。但最终柯棣华决定先在孟买行医,攒钱之后再留学。对结婚问题,柯棣华坚持等事业有成后再考虑。[2]

中国抗日战争于1937年爆发后,1938年6月9日,柯棣华在孟买申请加入印度国大党组织的印度援华医疗队。1938年9月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一行五人自孟买乘“拉齐普塔那号”邮船赴中国。1938年9月8日到9月14日,经槟榔屿新加坡抵达英属香港。1938年9月17日,医疗队抵达中国广州[1]

1938年9月25日到11月16日,医疗队先后到中国国民党统治区的长沙汉口宜昌等地,曾在六十四陆军医院、八十七陆军医院等处工作。1938年11月21日,医疗队抵达重庆。此后曾在重庆市医院工作。1938年12月9日,医疗队五位大夫取了中国名字,即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柯棣华。1939年1月16日,柯棣华得知父亲桑塔拉姆·纳拉扬·柯棣尼斯的死讯。[1]

1939年1月21日,医疗队离开重庆,经西安延安。1939年2月12日,医疗队到达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受到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及陕甘宁边区人民欢迎。1939年3月18日,柯棣华被分配到距离延安25公里的拐峁八路军总医院担任外科医生。[1]

1939年11月4日,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赴晋东南抗日前线。1939年11月上旬到12月中旬,三人经西安、潼关,渡过黄河,翻越山脉,穿过日军的封锁线,于1939年12月21日抵达山西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司令部,受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欢迎。1940年2月3日,爱德华因患顽固性湿疹而被迫返回印度。医疗队仅剩柯棣华、巴苏华。[1]

1940年2月上旬到3月底,柯棣华参访八路军总司令部下属单位。由于日军进攻,柯棣华随部队转战各地,最后到晋冀交界处,沿着太行山东部向前进。1940年4月初,柯棣华来到冀西抗日根据地,参与伏击日军军用列车。随后,柯棣华越过平汉铁路,抵达冀南抗日根据地。[1]

1940年6月21日,柯棣华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参加了白求恩大夫陵墓揭幕仪式,献花圈。

1940年5月9日到5月底,柯棣华在山东省界向东走。途中所在部队驻地遭日军袭击,柯棣华与冀南军区司令部一道转移。日军包围冀南,柯棣华随一个骑兵连冲出包围,穿过日军多道封锁线,渡过滹沱河抵达冀中根据地。此后再度穿越平汉铁路,于1940年5月28日到达晋察冀边区。5月30日抵达冀中军区司令部,并到后方医院短暂工作。[1]

1940年6月19日,柯棣华抵达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1940年6月21日,柯棣华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参加了白求恩大夫陵墓揭幕仪式,献花圈。1940年6月28日,自保定以北70里处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启程前往北平以西的平西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到8月初,抵达八路军平西挺进军司令部,为所属医院巡诊。[1]

1940年8月6日到8月中旬,赴晋察冀边区唐县葛公村,在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及附属医院任外科医生及外科教员。1940年9月20日,参加百团大战,率一支医疗队到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南线抢救伤员。1940年10月,回到葛公村的驻地。巴苏华奉命去延安。[1]

1941年初,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扩建,更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柯棣华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1]1940年8月,柯棣华患绦虫病,1941年6月转为癫痫[2]此后癫痫一再复发。1941年11月25日,和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护理教员郭庆兰结婚。1942年7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23日,郭庆兰生一子,聂荣臻司令员为其取名“印华”(“印”代表印度,“华”代表中华,连起可视为“印度之花”或“印度和中国”)。[1]

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柯棣华因癫痫发作,在前线河北省唐县葛公村逝世,年仅32岁。 [1]12月10日,在唐县葛公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及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干部、师生、伤员与附近农民数千人为柯棣华举行追悼会。柯棣华病逝的消息传到延安后,延安各界也举办追悼会,各根据地的医务工作者掀起“学习柯棣华作风”热潮。毛泽东为悼念柯棣华亲书条幅:“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帧条幅目前存放于柯棣华家族。朱德为柯棣华陵墓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周恩来给柯棣华在印度的亲属写信。巴苏华写下一篇悼文。柯棣华病逝的消息传到印度后,印度各界人士纷纷到柯棣华家吊唁,并给其母与兄妹寄来许多唁电、信件。[2]

柯棣华被安葬在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1953年,和白求恩一道迁葬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纪念

[编辑]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的柯棣华墓
“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
加拿大 白求恩 大夫、同志
西德 约翰·拉贝 先生
西班牙 萨马兰奇侯爵 先生
美国 埃德加·斯诺 同志
英国 李约瑟 博士
波兰 中华人民共和国 爱泼斯坦 同志
新西兰 路易·艾黎 同志
英属印度 柯棣华 大夫、同志
泰国 诗琳通公主 殿下
日本 平松守彦 先生
2009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起并联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国际在线承办、新浪网协办,网民投票选出。

很多访问印度的近现代中国领导人,如周恩来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3]李克强[4]等,都慰问过他在印度的家族。2014年,在习近平访问印度时,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颁发给了柯棣华的家族代表[5]

中国印度都为了纪念他发行过邮票,印度还曾以他的生平事迹拍过一部电影[6]

中国有多处柯棣华的纪念设施:

家庭

[编辑]
  • 父:桑塔拉姆·纳拉扬·柯棣尼斯(1882年-1938年)
  • 母:悉达·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原名普列塔)(1890年-1965年)
  • 大哥:曼凯希·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79年)
  • 大妹:莎罗吉尼·萨达西伍·科特(又名希拉,或赫如)(?-1982年)
  • 二妹:莉拉瓦蒂·达塔拉姆·帕勒卡(又名玛哈尔萨,或玛哈拉莎)
  • 弟弟:维塔尔·桑塔拉姆·柯棣尼斯
  • 三妹:马诺拉玛·桑塔拉姆·柯棣尼斯
  • 四妹:苏瑞卡·拉曼·纳德卡尔尼(又名萨如,或莎罗吉尼)
  • 五妹:瓦特萨拉·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又名巴比)[7]
  • 妻:郭庆兰(1916年-2012年)
  • 子:柯印华(1942年-1967年)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韩海山、宗健、陈识路、史登顺编. 柯棣华生平.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2 [2020-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中文(中国大陆)). 
  2. ^ 2.0 2.1 2.2 2.3 2.4 马骅. 永久的怀念. www.fmprc.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05-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中国大陆)). 
  3. ^ Hu Keeps Tradition, Meets Kotnis Famil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RI, 24 November 2006.
  4. ^ Chinese premier honours family of selfless Dr. Kotn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OI, 22 May 2013
  5. ^ 习近平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 柯棣华家族成首批获奖者之一. 观察者网. 2014-09-19 [020-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中文(中国大陆)). 
  6. ^ Dr Kotnis Ki Amar Kahan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Tribune, 17 December 2006.
  7. ^ 柯棣华大夫家庭成员简介. www.bqejsyjh.com.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