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衡派:修订间差异
Zinderboff(留言 | 贡献) 小无编辑摘要 |
Zinderboff(留言 | 贡献) 小 →人文主義 |
||
第32行: | 第32行: | ||
===人文主義=== |
===人文主義=== |
||
從文化理念上看,學衡派持[[人文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中西人文主義在現代社會的結合。中國人文主義學者柳翼謀源溯[[孔子]],孔子被看作是人文思想的鼻祖。西方新人文主義宗師[[白璧德]]遠溯[[亞裡士多德]]及[[柏拉圖]]、[[蘇格拉底]],梅光迪、吳宓、張歆海、郭斌和以及陳寅恪、湯用彤等人本源儒家,又都是白璧德的弟子,或認同其思想。人文主義的基本觀念是尊重人本、崇尚理性。 |
從文化理念上看,學衡派持[[人文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中西人文主義在現代社會的結合。中國人文主義學者柳翼謀源溯[[孔子]],孔子被看作是人文思想的鼻祖。西方新人文主義宗師[[白璧德]]遠溯[[亞裡士多德]]及[[柏拉圖]]、[[蘇格拉底]],梅光迪、吳宓、張歆海、郭斌和以及陳寅恪、湯用彤等人本源儒家,又都是白璧德的弟子,或認同其思想。人文主義的基本觀念是尊重人本、崇尚理性。胡先骕翻译的《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发表于《学衡》第三期,1922年)是学衡派向中国介绍人文主义思想的最早文章。 |
||
===中國文化=== |
===中國文化=== |
2024年5月12日 (日) 05:58的最新版本
學衡派是一個在民國早期形成的文化保守主义學術流派[1],宗旨是“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激不隨”。依學衡的最初精神,凡在《學衡》雜誌發文之人,通常視為學衡派成員。學衡派成員雖存在共同的旨趣,但仍有各自觀點的差別。
歷史
[编辑]早在國外,1910年代中後期留美中國學生群體當中,以對中國文化、文言文及白話文的意見分歧,可以分爲兩派:
這些留洋學生回國后在國内形成兩派,維護中國文化派以為南京为中心。胡先骕、梅光迪、吳宓等人先後來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學)。
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胡先驌則在《南高日刊》上發表《中國文學改良論》,白話文和文言文文學之爭日益成爲導火綫。
1920年胡適出版白話文詩集《嘗試集》,隨後胡先驌撰《評〈嘗試集〉》,但「歷投南北各日報及各文學雜誌」,無一為之刊登[2],胡先驌遂和梅光迪等人商量自辦刊物,得到劉伯明、马宗霍(承堃)的支持,隨後吳宓、柳翼謀(柳詒徵)等人也加入。
1921年10月,學衡雜誌社成立。1922年1月,《學衡》雜誌創刊。
學衡人物
[编辑]學衡派主要人物
- 梅光迪:《學衡》雜誌的發起、籌辦人。受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立誌於儒家學說的復興。
- 吳宓:長期擔任《學衡》雜誌主編,服膺西方新人文主義導師白璧德,以弘扬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自居。
- 胡先驌:《学衡》杂志发起人之一,學衡核心人物之一,科學家、人文學者、文學家。
- 柳詒徵:學衡的國學支柱,啟發現代儒學復興運動。
- 劉伯明:學貫中西,作為中國現代學術的精神宗師,同樣以其人格力量擔當著學衡的精神領袖。劉伯明和柳詒徵並為學衡派的兩大精神領袖和靈魂人物。
- 马宗霍(承堃):《学衡》专栏“国学摭谭”作者,文字音韵学家、史学家、经学经、文学评论家、书法家、书法评论家。
學衡派是一個文人群體,他們往往学贯中西,因此構成了一个當時向現代文化社會轉型時代中國的精英文化集团。在以上六位核心人物之外,还有蕭純錦、邵祖平、湯用彤、徐则陵、王國維、繆鳳林、張其昀、陳寅恪、梁啟超、黃節、林損、王易、张歆海、郭斌和、景昌極、王焕镳、劉永濟、吴芳吉、趙萬里、胡夢華、張蔭麟、向達、鄭鶴聲等人。
学风
[编辑]劉伯明曾撰《論學者之精神》、《再論學者之精神》、《論學風》等。劉氏倡言,學者應具學者精神,作為一體的學者精神,可分五端:一、學者應具自信之精神。 二、學者應註重自得。三、學者應具知識的貞操。四、學者應具求真之精神。五、學者必持審慎之態度。“真正的學者,一面潛心渺慮,致力於專門之研究,而一面 又宜了解其所研究之社會的意義。其心不囿於一曲而能感覺人生之價值及意義。或具有社會之精神及意識。如是而後始為真正之學者也”。“茍冀為學者,必於科學 有適當之訓練而後可。所謂科學精神:其最要者曰唯真是求,凡搜集證據,考核事實皆是也。唯真是求,故其心最自由,不主故常。蓋所謂自由之心,實古今新理發 現之條件也。”
中國“古來學風,最重節操。大師宿儒,其立身行己,靡不措意於斯。雖經貧窮,守誌彌堅。”“不為燥濕輕重,不為窮達易 節。”“學校既為研究學術,培養人格之所,一切權威應基於學問道德。事功雖為人格之表現,然亦應辨其動機之是否高潔,以定其價值之高下。若通俗所重之名利 尊榮,則應擯之學者思想之外。老子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此從事教育者應持之態度,而亦應提倡之學風也。”
人文主義
[编辑]從文化理念上看,學衡派持人文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中西人文主義在現代社會的結合。中國人文主義學者柳翼謀源溯孔子,孔子被看作是人文思想的鼻祖。西方新人文主義宗師白璧德遠溯亞裡士多德及柏拉圖、蘇格拉底,梅光迪、吳宓、張歆海、郭斌和以及陳寅恪、湯用彤等人本源儒家,又都是白璧德的弟子,或認同其思想。人文主義的基本觀念是尊重人本、崇尚理性。胡先骕翻译的《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发表于《学衡》第三期,1922年)是学衡派向中国介绍人文主义思想的最早文章。
中國文化
[编辑]學衡派認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具有永恆的價值,是構成民族文化的基石。孔子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和開創者,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軸。
儒家思想
[编辑]學衡是現代新儒家的學術源頭。學衡派認為,“以儒家之根本精神,為解決今世人生問題之要義”。
道德理想
[编辑]學衡派倡導以道德構建理想社會,德化天下,以人文道德拯救现世世界。提倡君子之德,注重人格修養。
世界主義
[编辑]學衡派融通中西人文思想,關注文化及國家危機下的中國,同時關切整個人類世界的前途。学衡派认为,“在現代科學昌明的物質狀態下”,只有儒家思想,才能“使 吾中國人免蹈近百年來歐美生計組織之覆轍,不至以物質生活問題之糾紛,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並認爲儒教是世界之光,以儒教拯救當今物質社會,“此吾儕對 於全人類之一大責任也。”[3]。
相關條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擴展閱讀
[编辑]- 王晴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学衡派”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诠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晴佳:〈白璧德與「學衡派」—— 一個學術文化史的比較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學衡》中的「柳詒徵」
- 学衡派的政治理念与道德理想主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张淑锵:学衡派:浙大学术文化的重要源流 《浙江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