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說示: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sce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JuliaWilkerso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1个用户的4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Buddhism}}
'''阿說示'''(梵文:'''Aśvajit''';巴利文:'''Assaji'''),又作'''阿濕婆氏多'''、'''阿濕縛伐多'''、'''阿濕婆'''、'''阿鞞'''、'''頞鞞''','''濕鞞'''。意譯馬勝、馬星,敬稱「尊者正願」。佛弟子,為[[五比丘]]之一,證[[阿羅漢]]果。
'''阿說示'''(梵文:'''Aśvajit''';巴利文:'''Assaji'''),又作'''阿濕婆氏多'''、'''阿濕縛伐多'''、'''阿奢踰時'''、'''阿濕婆'''、'''阿鞞'''、'''頞鞞''','''濕鞞'''。意譯'''馬勝''''''馬星'''、'''馬師'''、'''調馬''',敬稱「'''尊者正願'''」。是[[釋迦牟尼]]弟子,為[[五比丘]]之一,證[[阿羅漢]]果。


==名稱==
阿說示與[[阿若憍陈如]]同是[[釋迦牟尼]]母系的親屬,受[[淨飯王]]指示,追隨釋迦牟尼出家修行。後成為釋迦牟尼弟子,加入僧團。他在五比丘中,最後一位證阿羅漢果的。
'''阿說示''',字面直翻為'''馬勝'''、'''馬星'''、'''馬師'''、'''調馬'''<ref>《大唐西域記》卷9〈摩揭陀國〉:「阿濕婆恃比丘,唐言馬勝。」</ref><ref>《佛學大辭典》〈馬師〉又比丘名,又曰馬勝,梵名頞鞞Aśvajit,五比丘之一。《增一阿含經.三》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威容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比丘是。</ref><ref>《佛教哲學大辭典》〈阿說示〉梵語Asvajit的譯音。又寫做阿濕婆恃、頞鞞等,譯為馬勝、馬星、馬師、或調馬。釋尊最初化導的五比丘之一。於釋尊出家時,奉其父王之命,隨侍其後,與阿若憍陳如等,陪同釋尊從事苦行。當釋尊捨棄苦行時,離開釋尊身邊,但、釋尊成道後,於鹿野苑的初轉法輪時,歸依而證得。</ref>。


==生平==
阿說示以威儀端正而聞名於僧團,[[舍利弗]]因為看見他走路的威儀,向他請教,於是決定加入釋迦牟尼僧團。
阿說示生在[[婆羅門]]家庭,[[漢傳佛教]]說,他與[[阿若憍陈如]]同是悉達多太子(成佛後稱[[釋迦牟尼]]),母系的親屬。南傳佛教傳說,他與[[阿若憍陈如]]是悉達多太子出生時,前往預言的[[占星]]學家。

在悉達多太子出家後,阿說示受[[淨飯王]]指示,與[[阿若憍陈如]]等四人一同要找回悉達多太子來繼成王位。但後來卻被王子說服追隨悉達多太子出家,在苦行林中一同修行。悉達多太子成道後,成為佛陀,也就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即前往鹿野苑初轉法輪,對五比丘說[四聖諦-苦集滅道]。轉法輪經中,阿說示比丘在四位證初果中, 是最後一位證[[須陀洹]]果,而在五比丘聽[[無我相經]]時, 是第五位證[[阿羅漢]]者<ref>巴利律藏大品五比丘說。</ref>。

阿說示以威儀端正而聞名於僧團<ref>《增一阿含經》卷3:「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威容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比丘是。」</ref>,曾擔任釋迦牟尼的侍者<ref>《佛本行集經》卷35:「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安庠而入波羅奈城欲乞於食,即以長老阿奢踰時用為侍者。其耶輸陀,遙見如來向前而來,威儀端正,行步沈審,身體具足,諸相莊嚴,猶如虛空,滿於星宿。見已心生歡喜清淨,以內歡喜清淨之心,從車而下頂禮佛足,圍遶三匝,遶已還上車中而行。」</ref>。

[[舍利弗]]看見阿說示走在[[王舍城]]路上的威儀,向他請教,阿說示尊者即說四句偈,即著名的[[緣起偈]]: 「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ref>《佛本行集經》卷48:「仁者!我師說是法句:『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ref>舍利弗於是證入初果,決定加入釋迦牟尼僧團<ref>《四分律》卷33:「爾時尊者阿濕卑,給侍如來,時到,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顏色和悅,諸根寂定。衣服齊整,行步庠序,不左右顧視,不失威儀。時優波提舍,時已到,入園觀看,見阿濕卑威儀如是,便生是念:今觀此比丘威儀具足,我今寧可往問其義。復自念言:此比丘乞食時,非問義時,今且待彼乞食已,當往問義。時優波提舍,尋從其後。時阿濕卑比丘,入羅閱城乞食已,置缽在地。疊僧伽梨。優波提舍念言,此比丘乞食已竟,今正是問義時,我今當問。即往問義:汝為誰師,字誰,學何法?即報言。我師大沙門,是我所尊,我從彼學。優波提舍即復問言:汝師大沙門說何法耶?報言:我年幼稚,出家日淺,未堪廣演其義,今當略說其要。優波提舍言:我唯樂聞為要,不在廣略。阿濕卑言:汝欲知之。如來說因緣生法,亦說因緣滅法。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此是我師說。時優波提舍聞已。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ref><ref>緬甸第六結集律藏大品"ye dhamma hetuppabhava, tesam hetum tathagato aha. tesam ca yo nirodho evam vadi mahasammano."</ref><ref>《大唐西域記》卷9〈摩揭陀國〉:「至矩奢揭羅補羅城(唐言上茅宮城)。上茅宮城,摩揭陀國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多出勝上吉祥香茅,以故謂之上茅城也。……伏醉象東北有窣堵波,是舍利子聞阿濕婆恃比丘(唐言馬勝)說法證果之處。初,舍利子在家也,高才雅量,見重當時,門生學徒,傳以受業。此時將入王舍大城,馬勝比丘亦方乞食。時舍利子遙見馬勝,謂門生曰:『彼來者甚庠序,不證聖果,豈斯調寂?宜少佇待,觀其進趣。』馬勝比丘已證羅漢,心得自在,容止和雅,振錫來儀。舍利子曰:『長老善安樂耶?師何人,證何法,若此之悅豫乎?』馬勝謂曰:『爾不知耶,淨飯王太子,捨轉輪王位,悲愍六趣,苦行六年,證三菩提,具一切智,是吾師也。夫法者,非有非空,難用銓緒,唯佛與佛乃能究述,豈伊愚昧所能詳議?』因為頌說,稱讚佛法。舍利子聞已,便獲果證。」</ref>。由於舍利弗是從阿說示尊者的開示而證[[初果]], 對阿說示尊者極為恭敬,只要聽說尊者在哪個方向,他就會朝該方向[[合十]], 以示尊敬。當他躺下來休息時, 他也會把頭朝著那個方向。他們在優樓頻螺修習,當太子要修習[[中道]]時, 他們認為太子沉淪於享樂。<ref>緬甸第六結集律藏大品</ref><br />

在中部的薩遮迦小經記載,有一日, 阿說示尊者[[毘舍離]]化緣,遇[[尼乾子]]薩遮迦向他那邊走來,質問阿說示尊者的導師是怎樣教弟子? 阿說示尊者說:「世尊常對弟子說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 行是無常,識是無常; 色是無我, 受是無我, 想是無我, 行是無我, 識是無我;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這個答案令尼乾子薩遮迦非常不滿,要去找世尊辯論,卻被世尊反問得無言而對,在迫於情勢下回答世尊的提問後,終承認他自己是個膽大妄為的人,自以為可在辯論中擊倒佛陀。後供養佛陀及僧團食物。<ref>巴利中部薩遮迦小經</ref>

==參見==
*[[十六羅漢]]


==註釋==
==註釋==
第10行: 第24行:
</div>
</div>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detail.asp?DINDEX=12863&DTITLE=%AA%FC%BB%A1%A5%DC 佛光大辭典-阿說示]
{{wikisource|佛學大辭典/馬勝}}
{{wikisource|佛學大辭典/馬勝}}
*[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detail.asp?DINDEX=12863&DTITLE=%AA%FC%BB%A1%A5%DC 佛光大辭典-阿說示]{{dead link|date=2018年5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http://www.palikanon.com/english/pali_names/ay/assaji.htm 巴利三藏 - Assaji] {{Wayback|url=http://www.palikanon.com/english/pali_names/ay/assaji.htm |date=20070313214904 }}

{{DEFAULTSORT:Assaji}}
{{DEFAULTSORT:Assaji}}

{{佛教主題}}
[[Category:佛教历史]]
[[Category:印度历史人物]]
[[Category:佛教人物]]
[[category:佛陀弟子]]
[[category:佛陀弟子]]
[[Category:印度佛教出家眾]]
[[en:Assaji]]
[[ja:阿説示]]
[[Category:阿羅漢]]
[[nl:Assaji]]
[[pt:Assaji]]
[[th:พระอัสสชิเถระ]]

2024年5月24日 (五) 06:02的最新版本

阿說示(梵文:Aśvajit;巴利文:Assaji),又作阿濕婆氏多阿濕縛伐多阿奢踰時阿濕婆阿鞞頞鞞濕鞞。意譯馬勝馬星馬師調馬,敬稱「尊者正願」。是釋迦牟尼佛弟子,為五比丘之一,證阿羅漢果。

名稱

[编辑]

阿說示,字面直翻為馬勝馬星馬師調馬[1][2][3]

生平

[编辑]

阿說示生在婆羅門家庭,漢傳佛教說,他與阿若憍陈如同是悉達多太子(成佛後稱釋迦牟尼),母系的親屬。南傳佛教傳說,他與阿若憍陈如是悉達多太子出生時,前往預言的占星學家。

在悉達多太子出家後,阿說示受淨飯王指示,與阿若憍陈如等四人一同要找回悉達多太子來繼成王位。但後來卻被王子說服追隨悉達多太子出家,在苦行林中一同修行。悉達多太子成道後,成為佛陀,也就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即前往鹿野苑初轉法輪,對五比丘說[四聖諦-苦集滅道]。轉法輪經中,阿說示比丘在四位證初果中, 是最後一位證須陀洹果,而在五比丘聽無我相經時, 是第五位證阿羅漢[4]

阿說示以威儀端正而聞名於僧團[5],曾擔任釋迦牟尼的侍者[6]

舍利弗看見阿說示走在王舍城路上的威儀,向他請教,阿說示尊者即說四句偈,即著名的緣起偈: 「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7]舍利弗於是證入初果,決定加入釋迦牟尼僧團[8][9][10]。由於舍利弗是從阿說示尊者的開示而證初果, 對阿說示尊者極為恭敬,只要聽說尊者在哪個方向,他就會朝該方向合十, 以示尊敬。當他躺下來休息時, 他也會把頭朝著那個方向。他們在優樓頻螺修習,當太子要修習中道時, 他們認為太子沉淪於享樂。[11]

在中部的薩遮迦小經記載,有一日, 阿說示尊者毘舍離化緣,遇尼乾子薩遮迦向他那邊走來,質問阿說示尊者的導師是怎樣教弟子? 阿說示尊者說:「世尊常對弟子說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 行是無常,識是無常; 色是無我, 受是無我, 想是無我, 行是無我, 識是無我;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這個答案令尼乾子薩遮迦非常不滿,要去找世尊辯論,卻被世尊反問得無言而對,在迫於情勢下回答世尊的提問後,終承認他自己是個膽大妄為的人,自以為可在辯論中擊倒佛陀。後供養佛陀及僧團食物。[12]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大唐西域記》卷9〈摩揭陀國〉:「阿濕婆恃比丘,唐言馬勝。」
  2. ^ 《佛學大辭典》〈馬師〉又比丘名,又曰馬勝,梵名頞鞞Aśvajit,五比丘之一。《增一阿含經.三》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威容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比丘是。
  3. ^ 《佛教哲學大辭典》〈阿說示〉梵語Asvajit的譯音。又寫做阿濕婆恃、頞鞞等,譯為馬勝、馬星、馬師、或調馬。釋尊最初化導的五比丘之一。於釋尊出家時,奉其父王之命,隨侍其後,與阿若憍陳如等,陪同釋尊從事苦行。當釋尊捨棄苦行時,離開釋尊身邊,但、釋尊成道後,於鹿野苑的初轉法輪時,歸依而證得。
  4. ^ 巴利律藏大品五比丘說。
  5. ^ 《增一阿含經》卷3:「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威容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比丘是。」
  6. ^ 《佛本行集經》卷35:「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安庠而入波羅奈城欲乞於食,即以長老阿奢踰時用為侍者。其耶輸陀,遙見如來向前而來,威儀端正,行步沈審,身體具足,諸相莊嚴,猶如虛空,滿於星宿。見已心生歡喜清淨,以內歡喜清淨之心,從車而下頂禮佛足,圍遶三匝,遶已還上車中而行。」
  7. ^ 《佛本行集經》卷48:「仁者!我師說是法句:『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
  8. ^ 《四分律》卷33:「爾時尊者阿濕卑,給侍如來,時到,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顏色和悅,諸根寂定。衣服齊整,行步庠序,不左右顧視,不失威儀。時優波提舍,時已到,入園觀看,見阿濕卑威儀如是,便生是念:今觀此比丘威儀具足,我今寧可往問其義。復自念言:此比丘乞食時,非問義時,今且待彼乞食已,當往問義。時優波提舍,尋從其後。時阿濕卑比丘,入羅閱城乞食已,置缽在地。疊僧伽梨。優波提舍念言,此比丘乞食已竟,今正是問義時,我今當問。即往問義:汝為誰師,字誰,學何法?即報言。我師大沙門,是我所尊,我從彼學。優波提舍即復問言:汝師大沙門說何法耶?報言:我年幼稚,出家日淺,未堪廣演其義,今當略說其要。優波提舍言:我唯樂聞為要,不在廣略。阿濕卑言:汝欲知之。如來說因緣生法,亦說因緣滅法。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此是我師說。時優波提舍聞已。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9. ^ 緬甸第六結集律藏大品"ye dhamma hetuppabhava, tesam hetum tathagato aha. tesam ca yo nirodho evam vadi mahasammano."
  10. ^ 《大唐西域記》卷9〈摩揭陀國〉:「至矩奢揭羅補羅城(唐言上茅宮城)。上茅宮城,摩揭陀國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多出勝上吉祥香茅,以故謂之上茅城也。……伏醉象東北有窣堵波,是舍利子聞阿濕婆恃比丘(唐言馬勝)說法證果之處。初,舍利子在家也,高才雅量,見重當時,門生學徒,傳以受業。此時將入王舍大城,馬勝比丘亦方乞食。時舍利子遙見馬勝,謂門生曰:『彼來者甚庠序,不證聖果,豈斯調寂?宜少佇待,觀其進趣。』馬勝比丘已證羅漢,心得自在,容止和雅,振錫來儀。舍利子曰:『長老善安樂耶?師何人,證何法,若此之悅豫乎?』馬勝謂曰:『爾不知耶,淨飯王太子,捨轉輪王位,悲愍六趣,苦行六年,證三菩提,具一切智,是吾師也。夫法者,非有非空,難用銓緒,唯佛與佛乃能究述,豈伊愚昧所能詳議?』因為頌說,稱讚佛法。舍利子聞已,便獲果證。」
  11. ^ 緬甸第六結集律藏大品
  12. ^ 巴利中部薩遮迦小經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