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孔思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Yinweichen-bot留言 | 贡献
機械人根據格式手冊移除多餘日期內鏈
Cewbot留言 | 贡献
Bot request: CBDB批量加入{{Authority control}} (https://pagepile.toolforge.org/api.php?id=55935&action=get_data&doit&format=text) - log
 
(未显示11个用户的1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_officeholder
{{Infobox_Politician_Basic
| name = 孔思晦
| name = 孔思晦
| image name =
| image name =
第6行: 第6行:
| period =
| period =
| Sex = 男
| Sex = 男
| date of birth =1267年
| date of birth =[[元世祖]][[至元 (忽必烈)|至元]]四年七月初四日<br>1267年7月26日
| date of death =[[元文宗]][[至順]]四年閏三月十二日<br>{{Death date and age|1333|4|26|1267|7|26}}
| date of death =1333年
| different name = ()明道
| different name = (表明道
| Native place =[[山東省]][[兖州府]][[曲阜縣]]<br> (今名:[[山東省]][[曲阜市]])
| Native place =[[山東省]][[兖州府]][[曲阜縣]]<br> (今名:[[山東省]][[曲阜市]])
| party =
| party =
| place of death =
| place of death =
| place of birth =
| place of birth =
| spouse =
| spouse = 張氏
| educate =
| educate =
| past =
| past =
第30行: 第30行:
}}
}}


'''孔思晦'''({{bd|1267年||1333年||catIdx=K孔思晦}}),字明道,[[山東]][[曲阜]]人,[[孔子]]五十四代孫。生於[[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少年天姿穎秀,從孔顏孟三氏學教授[[張篆]],講求義理,尊尚德行,不拘泥於詞章之學。至元二十年(1283年),其父[[孔浣]]去世,家貧,下田親耕而不廢學業,深受張篆器重。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遊學於京師,得[[國子監]][[祭酒]][[耶律有尚]]賞識,欲舉為官,以老母年高為由,謝絕耶律氏好意。[[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居母喪期滿,薦為孝廉,授[[范縣]](今屬[[河南]])儒學教諭。[[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轉任[[甯陽縣]](今屬[[山東]])教諭,儉約自律,盡職盡責,深受生員愛戴。
'''孔思晦'''({{bd|1267年|7月26日|1333年|4月26日|catIdx=K孔思晦}}),[[表|字]]'''明道''',[[山東]][[曲阜]]人,[[孔子]]五十四代孫。生於[[元世祖]][[至元 (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七月初四日{{r|jp|page1=8}}。少年天姿穎秀,從孔顏孟三氏學教授張篆,講求義理,尊尚德行,不拘泥於詞章之學。至元二十年(1283年),其父[[孔浣]]去世,家貧,下田親耕而不廢學業,深受張篆器重。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遊學於京師,得[[國子監]][[祭酒]]耶律有尚賞識,欲舉為官,以老母年高為由,謝絕耶律氏好意。[[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居母喪期滿,薦為孝廉,授[[范縣]](今屬[[河南]])儒學教諭。[[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轉任[[宁阳县]](今屬[[山東]])教諭,儉約自律,盡職盡責,深受生員愛戴。


當時,孔氏族人以[[衍聖公]][[孔思誠]]乃[[孔元用]]之後,不屬嫡系,上書朝廷請求罷免。[[元仁宗]]詳覈孔氏族譜,以為孔思晦係[[孔子家族]]北宗长支之后,當襲封。遂罷免孔思誠。於延祐三年(1316年)授孔思晦以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給四品印。襲爵後,孔思晦請求朝廷新置典籍、管勾、司樂3人,分掌書籍音樂,錢穀出納。廟宇、碑刻、祭器、禮器等皆整飭一新。編修孔氏譜牒,刻譜于石,以垂永久。得朝廷之命,恢復尼山祭田150畝,歲收入粟48石,又獲命增置[[尼山書院]],重開[[鄒縣]]子思書院。[[元英宗]]至順元年(1330年),他上書請追封孔子之父[[叔梁紇]]為'''啟聖王''',母[[顏徵在]]為'''啟聖王夫人'''。泰定四年(1327年)升嘉議大夫,改給三品銀印。卒於[[元宗]]元統元年(1333年),終年67歲。
當時,孔氏族人以[[衍聖公]][[孔思誠]]乃[[孔元用]]之後,不屬嫡系,上書朝廷請求罷免。[[元仁宗]]詳覈孔氏族譜,以為孔思晦係[[孔子家族]]北宗长支之后,當襲封。遂罷免孔思誠。於延祐三年(1316年)授孔思晦以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給四品印。襲爵後,孔思晦請求朝廷新置典籍、管勾、司樂3人,分掌書籍音樂,錢穀出納。廟宇、碑刻、祭器、禮器等皆整飭一新。編修孔氏譜牒,刻譜于石,以垂永久。得朝廷之命,恢復尼山祭田150畝,歲收入粟48石,又獲命增置[[尼山書院]],重開[[鄒縣]]子思書院。[[元英宗]]至順元年(1330年),他上書請追封孔子之父[[叔梁紇]]為'''啟聖王''',母[[顏徵在]]為'''啟聖王夫人'''。泰定四年(1327年)升嘉議大夫,改給三品銀印。卒於[[元宗]][[至順]]四年閏三月十二日{{#tag:ref|族譜寫作「[[元順帝|順帝]][[元統 (元朝)|元統]]元年閏三月十二日」,但是元統元年是由陰曆十月開始,因此應為同一年的前一個年號,即[[元文宗|文宗]][[至順]]四年。|group=註}}(1333年4月26日),享壽六十七。夫人張氏;有一子[[孔克堅]]{{r|jp|page1=8}}


==附註==
{{start box}}
{{Reflist|group=註}}
{{s-before|堂兄[[孔思誠]]}}

{{s-title|[[衍聖公]]|1316年-1333年}}
== 延伸阅读 ==
{{s-after|子[[孔克堅]]}}
{{Wikisource further reading}}

==參考來源==
{{Reflist|2
|refs=
<ref name=jp>{{cite web |title=孔氏大宗支譜 |url=https://www.familysearch.org/search/catalog/1089730 |website=[[FamilySearch]] |access-date=2020-11-15 |archive-date=2021-01-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10113003/https://www.familysearch.org/search/catalog/1089730 |dead-url=no }}</ref>
}}


==参看==
==参看==
第49行: 第56行: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元史]]》
*《[[元史]]》

{{start box}}
{{s-before|堂兄[[孔思誠]]}}
{{s-title|[[衍聖公]]|1316年—1333年}}
{{s-after|子[[孔克堅]]}}
{{end box}}
{{Authority control}}
{{衍圣公}}


{{DEFAULTSORT:K孔思晦}}
{{DEFAULTSORT:K孔思晦}}
[[Category:元朝]]
[[Category:元朝衍聖公]]
[[Category:儒家]]
[[Category:孔子五十四代孫|嫡]]
[[Category:孔子五十四代孫|嫡]]
[[Category:孔姓|S思晦]]
[[Category:孔姓|S思晦]]

2024年5月29日 (三) 10:04的最新版本

孔思晦
孔子第五十四世孫
个人资料
性别
别名(表字)明道
出生元世祖至元四年七月初四日
1267年7月26日
逝世元文宗至順四年閏三月十二日
1333年4月26日(1333歲—04—26)(65歲)
籍贯山東省兖州府曲阜縣
(今名:山東省曲阜市)
配偶張氏
亲属孔子 (遠祖)

孔宗願(九世祖)
孔若愚(八世祖)
孔端立(七世祖)
孔琥(六世祖)
孔拂 (高祖父)
孔元孝 (曾祖父)
孔之厚 (祖父)
孔浣 (父)

孔克堅 (子)
经历

孔思晦(1267年7月26日—1333年4月26日),明道山東曲阜人,孔子五十四代孫。生於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七月初四日[1]:8。少年天姿穎秀,從孔顏孟三氏學教授張篆,講求義理,尊尚德行,不拘泥於詞章之學。至元二十年(1283年),其父孔浣去世,家貧,下田親耕而不廢學業,深受張篆器重。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遊學於京師,得國子監祭酒耶律有尚賞識,欲舉為官,以老母年高為由,謝絕耶律氏好意。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居母喪期滿,薦為孝廉,授范縣(今屬河南)儒學教諭。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轉任宁阳县(今屬山東)教諭,儉約自律,盡職盡責,深受生員愛戴。

當時,孔氏族人以衍聖公孔思誠孔元用之後,不屬嫡系,上書朝廷請求罷免。元仁宗詳覈孔氏族譜,以為孔思晦係孔子家族北宗长支之后,當襲封。遂罷免孔思誠。於延祐三年(1316年)授孔思晦以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給四品印。襲爵後,孔思晦請求朝廷新置典籍、管勾、司樂3人,分掌書籍音樂,錢穀出納。廟宇、碑刻、祭器、禮器等皆整飭一新。編修孔氏譜牒,刻譜于石,以垂永久。得朝廷之命,恢復尼山祭田150畝,歲收入粟48石,又獲命增置尼山書院,重開鄒縣子思書院。元英宗至順元年(1330年),他上書請追封孔子之父叔梁紇啟聖王,母顏徵在啟聖王夫人。泰定四年(1327年)升嘉議大夫,改給三品銀印。卒於元文宗至順四年閏三月十二日[註 1](1333年4月26日),享壽六十七歲。夫人張氏;有一子孔克堅[1]:8

附註

[编辑]
  1. ^ 族譜寫作「順帝元統元年閏三月十二日」,但是元統元年是由陰曆十月開始,因此應為同一年的前一個年號,即文宗至順四年。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元史·卷180》,出自宋濂元史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 1.1 孔氏大宗支譜. FamilySearch. [202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0). 

参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前任:
堂兄孔思誠
衍聖公
1316年—1333年
繼任:
孔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