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花园乐队:修订间差异
小 clean up, replaced: Billboard 200 → 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 (3)由自动维基浏览器协助 (8414) |
|||
(未显示17个用户的36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noteTA |
|||
|1 = zh-tw: 超脫樂團; zh-cn: 涅槃乐队 |
|||
|2 = zh-tw: 樂團; zh-cn: 乐队 |
|||
|3 = 樂隊 => zh-tw: 樂團; 乐团 => zh-cn: 乐队 |
|||
|4 = zh-hant: 音樂團; zh-hans: 音乐团 |
|||
}} |
|||
{{Infobox musical artist |
{{Infobox musical artist |
||
|Name = 聲音花園 |
|||
|Name = [[File:Soundgarden logo.png|135px]] |
|||
|Img =Soundgarden Chicago.jpg |
|Img =Soundgarden Chicago.jpg |
||
|Img_capt = |
|||
|Img_size = 250px |
|Img_size = 250px |
||
|Landscape = |
|||
|Background = group_or_band |
|Background = group_or_band |
||
|Origin =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
|||
|Alias = |
|||
|Origin = [[西雅圖]],[[華盛頓州]],[[美國]] | |
|||
|Genre = [[另類金屬]]、[[另類搖滾]]、[[油漬搖滾]] |
|Genre = [[另類金屬]]、[[另類搖滾]]、[[油漬搖滾]] |
||
|Years_active = |
|Years_active = 1984–1997年<br>2010年至今 |
||
|Label = [[Sub Pop|Sub Pop Records]]<br>[[SST Records]]<br>[[A&M Records]] |
|Label = [[Sub Pop|Sub Pop Records]]<br>[[SST Records]]<br>[[A&M Records]] |
||
|Associated_acts = |
|Associated_acts = {{link-en|皮膚圍場|Skin Yard}}(Skin Yard)<br> {{link-en|狗之寺廟|Temple of the Dog}}(Temple of the Dog)<br> [[珍珠果醬]](Pearl Jam)<br> [[音魔合唱團|音魔樂隊]](Audioslave) |
||
|Current_members = |
|Current_members = {{link-en|金·泰伊爾|Kim Thayil}}(Kim Thayil)<br>{{link-en|馬特·卡梅倫|Matt Cameron}}(Matt Cameron)<br>{{link-en|本·謝潑德|Ben Shepherd}}(Ben Shepherd) |
||
|Past_members = [[ |
|Past_members = [[克里斯·康奈爾]](Chris Cornell)<br>{{link-en|山本宏|Hiro Yamamoto}}(Hiro Yamamoto)<br>{{link-en|声音花园乐队|Scott Sundquist|斯科特·森德奎斯特}}(Scott Sundquist)<br>[[詹森·艾弗曼|賈森·埃弗曼]](Jason Everman) |
||
}} |
}} |
||
'''聲音花園 ''' |
'''聲音花園 '''({{lang-en|'''Soundgarden'''}})是一支[[美國]]的[[搖滾]]樂團,於1984年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組建,最初的陣容是[[主音]]兼[[鼓手]][[克里斯·康奈爾]]、吉他手{{link-en|金·泰伊爾|Kim Thayil}}(Kim Thayil)、貝斯手{{link-en|山本宏|Hiro Yamamoto}}(Hiro Yamamoto)。後來,正式[[鼓手]]{{link-en|馬特·卡梅倫|Matt Cameron}}(Matt Cameron)在1986年加入,{{link-en|山本宏|Hiro Yamamoto}}則在1989年退出了樂隊,其位置被本·謝潑德(Ben Shepherd)在1990年取代,形成樂隊的經典陣容。 |
||
聲音花園是早期的[[油漬搖滾]]樂隊之一,並曾加入獨立唱片公司Sub Pop。1988年,聲音花園成為首個與大型唱片公司([[:en:A&M Records|A&M唱片]])簽訂合同的油漬搖滾樂隊,但樂隊沒有即時得到商業成功,而是直至1990年代早期與[[涅槃樂隊]](Nirvana)、[[珍珠果醬]](Pearl Jam)和[[愛麗絲囚徒]](Alice in Chains)等共同推廣油漬搖滾,才獲得了國際聲譽。<br> |
|||
聲音花園在1994年發行的專輯《 |
聲音花園是早期的[[油漬搖滾]]樂隊之一,曾加入獨立唱片公司Sub Pop。1988年,聲音花園成為首個與大型唱片公司簽訂合同的油漬搖滾樂隊,但樂隊沒有即時得到商業成功。直至1990年代早期與[[涅槃乐队]](Nirvana)、[[珍珠果醬]](Pearl Jam)和[[愛麗絲囚徒]](Alice in Chains)等共同推廣油漬搖滾,才獲得了國際聲譽。樂隊在1994年發行的專輯《{{link-en|Superunknown|}}》取得重大商業成功及極佳評價,名列[[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的榜首,《{{link-en|Black Hole Sun|}}》和《{{link-en|Spoonman|}}》更同時成為[[格林美獎]]的獲獎歌曲。 |
||
| url=http://riaa.com/goldandplatinumdata.php?resultpage=1&table=SEARCH_RESULTS&artist=Soundgarden&startMonth=1&endMonth=1&startYear=1958&endYear=2008&sort=Artist&perPage=25 |
|||
然而,在1997年,樂隊發行第五張專輯後的一年,卻以「創作理念不合」這樣的傳統理由宣布解散,直至2010年,主音康奈爾才帶來聲音花園重組的消息。除後樂隊在及後兩年間參加了數個大型音樂節與電視節目演出,並在2012年推出十六年以來首支單曲《[[Live To Rise]]》和全新專輯《[[King Animal]]》。截至2008年為止,聲音花園在美國的專輯銷量已經達到八百萬張,在全球達到二千萬張。 |
|||
| title=Gold and Platinum Database Search |
|||
| work=[[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RIAA]] |
|||
| accessdate=2007-02-12}}</ref>,在全球達到二千萬<ref>{{cite web | url= http://www.vh1.com/artists/news/502068/09251998/soundgarden.jhtml | title = Ex-Soundgarden Singer Chris Cornell Plows Ahead With Solo Debut | date = September 25, 1998 | accessdate = 2008-01-19 | author = Kaufman, Gil | publisher = [[VH1|VH1.com]]}}</ref> |
|||
。<br> |
|||
樂隊解散13年後的2010年,主音康奈爾透露了聲音花園重組的消息。接著,聲音花園在4月15日宣佈,樂隊將會於8月6日至8日舉行的[[芝加哥]][[:en:Lollapalooza|Lollapalooza 音樂節]]演出,就在4月16日,樂隊以Nudedragons之名在西雅圖進行了自1997年後,聲音花園首次重聚演出。 |
|||
==歷史== |
==歷史== |
||
===1984-1988=== |
===1984-1988=== |
||
聲音花園的前身是一個名為「The Shemps」的樂隊,它在1980年代的初成立<ref name="history">{{cite book | last = Anderson | first = Kyle | title = Accidental Revolution | publisher = St. Martin's Griffin | location = New York | year = 2007 | isbn = 0312358199 |pages= |
聲音花園的前身是一個名為「The Shemps」的樂隊,它在1980年代的初成立<ref name="history">{{cite book | last = Anderson | first = Kyle | title = Accidental Revolution | url = https://archive.org/details/accidentalrevolu0000ande | publisher = St. Martin's Griffin | location = New York | year = 2007 | isbn = 0312358199 |pages=[https://archive.org/details/accidentalrevolu0000ande/page/112 112]–116}}</ref>,是由日裔貝斯手山本宏、主唱兼鼓手[[克里斯·康奈爾]]組成,後來山本宏離開樂團,康奈爾找來了金·泰伊爾充當新的貝斯手<ref name="history"/>。不久,泰伊爾、山本宏和布魯斯·帕維特(後來創辦了著名獨立唱片公司Sub Pop<ref>DeRogatis, Jim. ''Milk It!: Collected Musings on the Alternative Music Explosion of the 90's''. Cambridge: Da Capo, 2003. ISBN 0-306-81271-1, pg. 69</ref>)搬到了[[西雅圖]],而山本宏跟康奈爾仍有保持聯絡,兩人再次想組織樂隊,並找回了泰伊爾<ref name="history"/> 一起創建另一隊樂隊。<br> |
||
1984年,康奈爾、吉他手泰伊爾和貝斯手山本宏在西雅圖組建了聲音花園樂隊。聲音花園的名字來自西雅圖某個公園的一件雕塑,當風吹入雕塑內的空管時就會發出聲音。吉他手泰伊爾認為這個名字可以在視覺想像上引起強烈的震撼。1985年,樂隊招來了鼓手斯科特·森德奎斯特(Scott Sundquist),好讓康奈爾將精力集中於演唱<ref>George-Warren, Holly, Patricia Romanowski, and Jon Pareles. ''The Rolling Stone Encyclopedia of Rock & Roll''. Rolling Stone Press. 2001. ISBN 0-671-43457-8.</ref>,及後,樂隊便以此陣容到處演出了一年多。樂隊亦跟當時西雅圖的其他油漬搖滾樂隊一起錄製了一張名為《 |
1984年,康奈爾、吉他手泰伊爾和貝斯手山本宏在西雅圖組建了聲音花園樂隊。聲音花園的名字來自西雅圖某個公園的一件雕塑,當風吹入雕塑內的空管時就會發出聲音。吉他手泰伊爾認為這個名字可以在視覺想像上引起強烈的震撼。1985年,樂隊招來了鼓手斯科特·森德奎斯特(Scott Sundquist),好讓康奈爾將精力集中於演唱<ref>George-Warren, Holly, Patricia Romanowski, and Jon Pareles. ''The Rolling Stone Encyclopedia of Rock & Roll''. Rolling Stone Press. 2001. ISBN 0-671-43457-8.</ref>,及後,樂隊便以此陣容到處演出了一年多。樂隊亦跟當時西雅圖的其他油漬搖滾樂隊一起錄製了一張名為《{{link-en|Deep Six|}}》的合輯,並為合輯灌錄了三首歌曲。1986年,森德奎斯特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而退出樂隊<ref name="history"/>,而樂隊則找來了曾經一起灌錄唱片的{{link-en|皮膚圍場|Skin Yard}}(Skin Yard)的鼓手馬特·卡梅倫(Matt Cameron)來填補位置。<br> |
||
一次, |
一次,{{link-en|KCMU|KEXP-FM}}電臺的[[唱片騎師]]喬納森(Jonathan Poneman)在看過樂隊的演出後,留下了深刻印象,並欲為樂隊發行一張專輯,泰伊爾建議喬納森與帕維特合作,於是,喬納森花了兩萬美元資助轉型成為一間正式的唱片公司<ref>Berkenstadt, Jim, and Charles R. Cross. ''Classic Rock Albums: Nevermind''. Schirmer, 1998. ISBN 0-02-864775-0, pg. 19</ref>。而聲音花園亦跟Sub Pop簽了合同,並在1987年推出了第一張[[迷你專輯]],內含單曲《{{link-en|Hunted Down|}}》,而其[[B-side]]的歌曲《Nothing to Say》亦收錄在KCMU電台的[[合輯]][[磁帶]]中,此舉令更多人認識到聲音花園<ref name="gilbert">Gilbert, Jeff. "Primecuts: Kim Thayil". ''Guitar School''. May 1994.</ref>。 |
||
後來,Sub Pop分別在1987年和1988年為樂隊推出了迷你專輯。 |
後來,Sub Pop分別在1987年和1988年為樂隊推出了迷你專輯。 |
||
===1988-1990=== |
===1988-1990=== |
||
雖然樂隊一直在拉攏各大唱片公司,但還是先與一間規模比較少的 |
雖然樂隊一直在拉攏各大唱片公司,但還是先與一間規模比較少的{{link-en|SST唱片公司|SST Records}}簽約,並在1988年10月31日發行了樂隊首張專輯《{{link-en|Ultramega OK|}}》,樂隊為單曲《{{link-en|Flower (聲音花園單曲)|Flower (Soundgarden song)|Flower}}》製作了第一個音樂錄影帶,導演是{{link-en|馬克·米爾蒙|Mark Miremont}}(Mark Miremont),並在[[MTV]]的節目「{{link-en | 120分鐘 | 120 Minutes}}」定期播出。而樂隊亦為《Ultramega OK》展開第一個海外廵演<ref>"Haughty Culture". ''[[Kerrang!]]''. April 8, 1989.</ref>,在1989年開始,所經地區包括美國和歐洲,這次廵演亦令聲音花園得到第一次格林美獎提名<ref name="latimes">{{cite news |
||
| url = http://theenvelope.latimes.com/factsheets/awardsdb/env-awards-db-search,0,7169155.htmlstory?searchtype=all&query=soundgarden |
| url = http://theenvelope.latimes.com/factsheets/awardsdb/env-awards-db-search,0,7169155.htmlstory?searchtype=all&query=soundgarden |
||
| title = Awards Database |
| title = Awards Database |
||
| publisher = [[Los Angeles Times]] |
| publisher = [[Los Angeles Times]] |
||
| accessdate = 2008-08-02 |
| accessdate = 2008-08-02 |
||
| archive-date = 2011-07-13 |
|||
從《Ultramega OK》廵演期間,聲音花園與大型唱片公司A&M簽訂了合約,卻使得舊支持者對樂隊非常失望。隨後,樂隊開始創作第一張由大公司發行的唱片,1989年9月5日,樂隊推出了第二張專輯《[[:en:Louder Than Love|Louder Than Love]]》,可以看到聲音花園的音樂遂步走向[[重金屬音樂|金屬]]主流,但其中一些歌曲的歌詞卻引起專輯的發行和銷售問題,尤其是《[[:en:Hands All Over|Hands All Over]]》和《Big Dumb Sex》兩首單曲<ref>Barber, Patrick. "Soundgarden". ''Pit''. 1990.</ref>。《Louder Than Love》成為樂隊第一張進入「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排行榜的專輯,最高峰是排在一百零八名於1990年。<br> |
|||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13185338/http://theenvelope.latimes.com/factsheets/awardsdb/env-awards-db-search%2C0%2C7169155.htmlstory?searchtype=all&query=soundgarden |
|||
在開始《Louder Than Love》廵演前一個月,貝斯手山本宏對自己未能為樂隊作出太大貢獻而沮喪<ref>"How Does Your Garden Grow?" ''[[Sounds (magazine)|Sounds]]''. October 21, 1989.</ref>,並決定離開樂隊,繼續大學學業<ref name="loera">Loera, Carlos. "Soundgarden". ''Loud''. 1990.</ref>,而樂隊找來了前[[涅槃樂隊]]貝斯手賈森·埃弗曼(Jason Everman)來頂替他的位置。聲音花園在1989年12月展開了北美巡迴演出,至到1990年3月結束,而巡演的開始和結束請來了[[:en:Faith No More|Faith No More樂團]]一起演出<ref name="loera"/>,中途亦為[[:en:Voivod (band)|Voivod樂隊]]的《[[:en:Nothingface (album)|Nothingface]]》巡演作演出。接著,樂隊到歐洲巡演。1990年中期,樂隊完成巡演及《Louder Than Love》的宣傳工作後,便開除了賈森。 |
|||
}}</ref>。 |
|||
從《Ultramega OK》廵演期間,聲音花園與大型唱片公司A&M簽訂了合約,卻使得舊支持者對樂隊非常失望。隨後,樂隊開始創作第一張由大公司發行的唱片,1989年9月5日,樂隊推出了第二張專輯《{{link-en|Louder Than Love|Louder Than Love}}》,可以看到聲音花園的音樂遂步走向[[重金屬音樂|金屬]]主流,但其中一些歌曲的歌詞卻引起專輯的發行和銷售問題,尤其是《{{link-en|愛不釋手 (聲音花園單曲)|Hands All Over|愛不釋手}}》和《Big Dumb Sex》兩首單曲<ref>Barber, Patrick. "Soundgarden". ''Pit''. 1990.</ref>。《Louder Than Love》成為樂隊第一張進入「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排行榜的專輯,最高峰是排在一百零八名於1990年。<br> |
|||
在開始《Louder Than Love》廵演前一個月,貝斯手山本宏對自己未能為樂隊作出太大貢獻而沮喪<ref>"How Does Your Garden Grow?" ''[[Sounds (magazine)|Sounds]]''. October 21, 1989.</ref>,並決定離開樂隊,繼續大學學業<ref name="loera">Loera, Carlos. "Soundgarden". ''Loud''. 1990.</ref>,而樂隊找來了前[[涅槃乐队]]第二吉他手賈森·埃弗曼(Jason Everman)來頂替他的位置。聲音花園在1989年12月展開了北美巡迴演出,至到1990年3月結束,而巡演的開始和結束請來了{{link-en|Faith No More|}}一起演出<ref name="loera"/>,中途亦為{{link-en|Voivod|Voivod (band)}}的《{{link-en|Nothingface|Nothingface (album)}}》巡演作演出。接著,樂隊到歐洲巡演。1990年中期,樂隊完成巡演及《Louder Than Love》的宣傳工作後,便開除了賈森。 |
|||
===1991-1993=== |
===1991-1993=== |
||
本·謝潑德取代了已離開的貝斯手賈森,成為聲音花園的新貝斯手。1991年,聲音花園開始以新陣容著手灌錄第三張專輯,康奈爾讚賞謝潑德為新專輯帶來創新<ref>"'Garden of Eden". ''[[Kerrang!]]''. August 31, 1991.</ref>,而其他成員都認為他的音樂知識和編曲能力改良了樂隊的音樂<ref name="neely">Neely, Kim. "Soundgarden: The Veteran Band from Seattle Proves There's Life After Nirvana". ''[[Rolling Stone]]''. July 9, 1992.</ref>。同年的10月8日,樂團發行第三張專輯《 |
本·謝潑德取代了已離開的貝斯手賈森,成為聲音花園的新貝斯手。1991年,聲音花園開始以新陣容著手灌錄第三張專輯,康奈爾讚賞謝潑德為新專輯帶來創新<ref>"'Garden of Eden". ''[[Kerrang!]]''. August 31, 1991.</ref>,而其他成員都認為他的音樂知識和編曲能力改良了樂隊的音樂<ref name="neely">Neely, Kim. "Soundgarden: The Veteran Band from Seattle Proves There's Life After Nirvana". ''[[Rolling Stone]]''. July 9, 1992.</ref>。同年的10月8日,樂團發行第三張專輯《{{link-en|Badmotorfinger|}}》。但專輯中的單曲《{{link-en|Jesus Christ Pose|}}》及其[[音樂錄影帶]]的片段卻激怒了很多聽眾,他們都覺得這是一支[[反基督]]的單曲,同時MTV亦禁止播放這首單曲的音樂錄影帶<ref name="gilbert"/>,樂隊甚至因此在[[英國]]宣傳專輯的時候,收到了死亡恐嚇<ref name="don'tcare">"I Don't Care About Performing for 20,000!". ''[[RAW (magazine)|Raw]]''. September 15, 1993.</ref>。康奈爾後來解釋這支單曲只是批評公眾人物利用宗教來宣傳自己<ref>Magnuson, Ann. "Sub Zep?". ''[[Spin (雜誌)|Spin]]''. February 1992.</ref>。雖然在當時,這專輯被涅槃乐队專輯《[[從不介意]]》的光芒蓋過,但《Nevermind》亦給同為油漬搖滾樂隊的聲音花園帶來更廣泛的關注<ref name="Erlewine">Erlewine, Stephen Thomas. "[http://www.allmusic.com/artist/soundgarden-p5483 Soundgarden] {{Wayback|url=http://www.allmusic.com/artist/soundgarden-p5483 |date=20120103001840 }}". [[Allmusic]]. Retrieved on June 13, 2005.</ref>,使單曲《{{link-en|Outshined|}}》和《{{link-en|Rusty Cage|}}》經MTV及其他另類搖滾電台播放,而受到聽眾的歡迎。《Badmotorfinger》最終得到在1992年格林美提名最佳金屬演出<ref name="latimes"/>,且成為1992年的一百大最暢銷專輯之一<ref>Lyons, James. ''Selling Seattle: Representing Contemporary Urban America''. Wallflower, 2004. ISBN 1-903354-96-5, pp. 136</ref>。<br> |
||
在《Badmotorfinger》的發行後,聲音花園開展了北美巡演由1991年10月至11月<ref name="colour">"Colour Me Badmotorfinger!". ''[[RAW (magazine)|Raw]]''. October 30, 1991.</ref>。隨後,樂隊亦被[[槍與玫瑰]]親自選定為擔任其 |
在《Badmotorfinger》的發行後,聲音花園開展了北美巡演由1991年10月至11月<ref name="colour">"Colour Me Badmotorfinger!". ''[[RAW (magazine)|Raw]]''. October 30, 1991.</ref>。隨後,樂隊亦被[[槍與玫瑰]]親自選定為擔任其{{link-en|《Use Your Illusion》巡演|Use Your Illusion Tour}}中的演出樂隊<ref>Sherry, James. "Soundgarden". ''[[Metal Hammer]]''. December 1991.</ref>。1992年,聲音花園在皮膚圍牆的《{{link-en|Slave to the Grind|}}》巡演中作演出<ref>Jones, Alison F. "Pounding for Pot: Soundgarden's Matt Cameron". ''[[High Times]]''. July 1992.</ref>,然後轉往歐洲繼續領銜巡演,為期一個月<ref name="neely"/>,及後再回到了美國巡演。夏天,樂隊又到歐洲,繼續為槍與玫瑰的《[[運用你的幻想]]》巡演作演出,當時還有Faith No More樂團加入了巡演<ref name="neely"/>。被問及與槍與玫瑰一起巡演,康奈爾說在巡演中沒有得到太大的樂趣,亦指出有不少聽眾都沒有留意他們的歌曲,他認為這是件奇怪的事情<ref name="don'tcare"/>。接著,樂隊又與[[嗆辣紅椒]]、{{link-en|Ministry|Ministry (band)}}、[[珍珠果醬]]等樂隊在1992年的[[Lollapalooza]]音樂節中共同演出。同年,樂隊推出了《Badmotorfinger》專輯的限量版其中包含了樂隊演奏的[[黑色安息日]]歌曲《{{link-en|Into the Void|Into the Void (Black Sabbath song)}}》,碟片中名為 |
||
《Into the Void (Sealth)》,這個版本更被格林美提名最佳金屬演出於1993年<ref name="latimes"/>。後來,樂隊又發行了一個影像專輯《 |
《Into the Void (Sealth)》,這個版本更被格林美提名最佳金屬演出於1993年<ref name="latimes"/>。後來,樂隊又發行了一個影像專輯《{{link-en|Motorvision|}}》,這是1992年在西雅圖的{{link-en|派拉蒙劇院|Paramount Theatre (Seattle, Washington)}}中拍攝的,專輯有一首名為《Birth Ritual》的單曲,是樂隊在1992年為電影《{{link-en|Singles|Singles (1992 film)}}》所創作的。 |
||
===1993-1995=== |
===1993-1995=== |
||
在宣傳《Badmotorfinger》的同時,樂隊亦開始製作第四張專輯。康奈爾說在這次錄製讓樂隊擁有的空閒時間比以往的都要多,泰伊爾指出成員能有更多時間投放在錄製歌曲上。《Superunknown》在1994年3月18日發佈,專輯受先行單曲《Spoonman》、《The Day I Tried to Live》、《Black Hole Sun》、《My Wave》和《Fell on Black Days》的帶動,成為樂隊的最具突破性的專輯,一舉登上「[[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的榜首。專輯中的歌曲表現出樂隊的創新及恢復了早期作品的沉重,同時又展露出樂隊的新風格,這張專輯的主題相當黑暗及神秘,亦涉及到抑鬱、濫用藥物和自殺等問題。康奈爾指出靈感是來自[[希薇亞·普拉斯]]的作品中。而這專輯亦比以往的更具實驗性,當中有曲目加入了[[中東]]、[[印度音樂]]的元素。滾石雜誌的J.D.康西迪恩(J. D. Considine)說《Superunknown》的影響力比很多樂隊的生涯中全部作品更為深遠,亦表示專輯對悲慘和絕望的描述都比《In Utero》做得更好。單曲《Black Hole Sun》的音樂錄影帶成為了MTV的熱播,並在1994年獲得MTV的最佳金屬/[[硬式搖滾]]影片獎及在1995年獲得另類音樂視頻的克里歐獎(Clio Awards)。聲音花園更在1995年從格林美獲得了兩個獎項,分別是《Black Hole Sun》的最佳硬式搖滾演出及《 |
在宣傳《Badmotorfinger》的同時,樂隊亦開始製作第四張專輯。康奈爾說在這次錄製讓樂隊擁有的空閒時間比以往的都要多,泰伊爾指出成員能有更多時間投放在錄製歌曲上。《Superunknown》在1994年3月18日發佈,專輯受先行單曲《Spoonman》、《The Day I Tried to Live》、《Black Hole Sun》、《My Wave》和《Fell on Black Days》的帶動,成為樂隊的最具突破性的專輯,一舉登上「[[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的榜首。專輯中的歌曲表現出樂隊的創新及恢復了早期作品的沉重,同時又展露出樂隊的新風格,這張專輯的主題相當黑暗及神秘,亦涉及到抑鬱、濫用藥物和自殺等問題。康奈爾指出靈感是來自[[希薇亞·普拉斯]]的作品中。而這專輯亦比以往的更具實驗性,當中有曲目加入了[[中東]]、[[印度音樂]]的元素。滾石雜誌的J.D.康西迪恩(J. D. Considine)說《Superunknown》的影響力比很多樂隊的生涯中全部作品更為深遠,亦表示專輯對悲慘和絕望的描述都比《In Utero》做得更好。單曲《Black Hole Sun》的音樂錄影帶成為了MTV的熱播,並在1994年獲得MTV的最佳金屬/[[硬式搖滾]]影片獎及在1995年獲得另類音樂視頻的克里歐獎(Clio Awards)。聲音花園更在1995年從格林美獲得了兩個獎項,分別是《Black Hole Sun》的最佳硬式搖滾演出及《{{link-en|Spoonman|}}》的最佳金屬演出,《Superunknown》亦被提名為1995年最佳搖滾專輯。《Superunknown》已經在美國得到五倍[[白金唱片|白金]]的銷量,且仍是聲音花園最成功的專輯。 |
||
===1996-1997=== |
===1996-1997=== |
||
===1998-2009=== |
===1998-2009=== |
||
===2010-現在=== |
===2010-現在=== |
||
==風格及影響== |
|||
==成員== |
|||
==專輯== |
==專輯== |
||
===錄音室專輯=== |
===錄音室專輯=== |
||
* '' |
* ''{{link-en|Ultramega OK|}} (1988) |
||
* '' |
* ''{{link-en|Louder Than Love|}} (1989) |
||
* '' |
* ''{{link-en|Badmotorfinger|}} (1991) |
||
* '' |
* ''{{link-en|Superunknown|}} (1994) |
||
* '' |
* ''{{link-en|Down on the Upside|}} (1996) |
||
* ''{{link-en|King Animal|}} (2012) |
|||
==獲獎與提名== |
|||
'''格林美獎''' |
|||
{| class=wikitable |
|||
|- |
|||
!年份 |
|||
!提名作品 |
|||
!獎項 |
|||
!結果 |
|||
|- |
|||
|align=center|{{link-en|第32屆葛萊美獎|32nd Annual Grammy Awards|1990}} |
|||
|{{link-en|Ultramega OK|}} |
|||
|最佳重金屬演出 |
|||
|{{nom}} |
|||
|- |
|||
|align=center|{{link-en|第34屆葛萊美獎|34th Annual Grammy Awards|1992}} |
|||
|{{link-en|Badmotorfinger|}} |
|||
|最佳重金屬演出 |
|||
|{{nom}} |
|||
|- |
|||
|align=center|{{link-en|第35屆葛萊美獎|35th Annual Grammy Awards|1993}} |
|||
|Into the Void (Sealth) |
|||
|最佳重金屬演出 |
|||
|{{nom}} |
|||
|- |
|||
|align=center|{{link-en|第37屆葛萊美獎|37th Annual Grammy Awards|1995}} |
|||
|Spoonman |
|||
|最佳重金屬演出 |
|||
|{{won}} |
|||
|- |
|||
|align=center|{{link-en|第37屆葛萊美獎|37th Annual Grammy Awards|1995}} |
|||
|Black Hole Sun |
|||
|最佳硬搖滾演出 |
|||
|{{won}} |
|||
|- |
|||
|align=center|{{link-en|第37屆葛萊美獎|37th Annual Grammy Awards|1995}} |
|||
|{{link-en|Superunknown|}} |
|||
|最佳搖滾專輯 |
|||
|{{nom}} |
|||
|- |
|||
|align=center|{{link-en|第39屆葛萊美獎|39th Annual Grammy Awards|1997}} |
|||
|Pretty Noose |
|||
|最佳硬搖滾演出 |
|||
|{{nom}} |
|||
|- |
|||
|align=center|[[第53屆葛萊美獎|2011]] |
|||
|Black Rain |
|||
|最佳硬搖滾演出 |
|||
|{{nom}} |
|||
|}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cite book|last=Nickson|first=Chris|title=Soundgarden: New Metal Crown|publisher=[[St. Martin's Griffin]]|date=1995|isbn=978-0-31213-607-9}} |
*{{cite book|last=Nickson|first=Chris|title=Soundgarden: New Metal Crown|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oundgardennewme0000nick|publisher=[[St. Martin's Griffin]]|date=1995|isbn=978-0-31213-607-9}} |
||
*{{cite book|last=Prato|first=Greg|title=Grunge Is Dead: The Oral History of Seattle Rock Music|publisher=[[ECW Press]]|date=2009|isbn=978-1-55022-877-9}} |
*{{cite book|last=Prato|first=Greg|title=Grunge Is Dead: The Oral History of Seattle Rock Music|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grungeisdeadoral0000prat|publisher=[[ECW Press]]|date=2009|isbn=978-1-55022-877-9}} |
||
==註釋== |
==註釋== |
||
第69行: | 第123行: | ||
==外部連結== |
==外部連結== |
||
{{Authority control}} |
|||
{{DEFAULTSORT:Soundgarden}} |
{{DEFAULTSORT:Soundgarden}} |
||
[[Category:1984年成立的音乐团体]] |
|||
[[Category:美國另類搖滾樂團]] |
[[Category:美國另類搖滾樂團]] |
||
[[Category:美國搖滾樂團]] |
[[Category:美國搖滾樂團]] |
||
[[Category:另類搖滾樂團]] |
[[Category:另類搖滾樂團]] |
||
[[Category: |
[[Category:格莱美奖获得者]] |
||
[[Category:1984年华盛顿州建立]] |
|||
{{Link GA|en}} |
|||
{{Link GA|es}} |
|||
[[af:Soundgarden]] |
|||
[[az:Soundgarden]] |
|||
[[be-x-old:Soundgarden]] |
|||
[[bg:Саундгардън]] |
|||
[[br:Soundgarden]] |
|||
[[ca:Soundgarden]] |
|||
[[cs:Soundgarden]] |
|||
[[csb:Soundgarden]] |
|||
[[da:Soundgarden]] |
|||
[[de:Soundgarden]] |
|||
[[en:Soundgarden]] |
|||
[[eo:Soundgarden]] |
|||
[[es:Soundgarden]] |
|||
[[et:Soundgarden]] |
|||
[[eu:Soundgarden]] |
|||
[[fa:ساوندگاردن]] |
|||
[[fi:Soundgarden]] |
|||
[[fr:Soundgarden]] |
|||
[[ga:Soundgarden]] |
|||
[[gl:Soundgarden]] |
|||
[[he:סאונדגארדן]] |
|||
[[hr:Soundgarden]] |
|||
[[hu:Soundgarden]] |
|||
[[id:Soundgarden]] |
|||
[[it:Soundgarden]] |
|||
[[ja:サウンドガーデン]] |
|||
[[ko:사운드가든]] |
|||
[[lt:Soundgarden]] |
|||
[[lv:Soundgarden]] |
|||
[[mk:Soundgarden]] |
|||
[[nl:Soundgarden]] |
|||
[[nn:Soundgarden]] |
|||
[[no:Soundgarden]] |
|||
[[pl:Soundgarden]] |
|||
[[pt:Soundgarden]] |
|||
[[ru:Soundgarden]] |
|||
[[simple:Soundgarden]] |
|||
[[sk:Soundgarden]] |
|||
[[sl:Soundgarden]] |
|||
[[sr:Саундгарден]] |
|||
[[sv:Soundgarden]] |
|||
[[szl:Soundgarden]] |
|||
[[th:ซาวด์การ์เดน]] |
|||
[[tr:Soundgarden]] |
|||
[[uk:Soundgarden]] |
2024年5月31日 (五) 22:44的最新版本
聲音花園 | |
---|---|
组合 | |
音乐类型 | 另類金屬、另類搖滾、油漬搖滾 |
出道地点 |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
活跃年代 | 1984–1997年 2010年至今 |
唱片公司 | Sub Pop Records SST Records A&M Records |
相关团体 | 皮膚圍場(Skin Yard) 狗之寺廟(Temple of the Dog) 珍珠果醬(Pearl Jam) 音魔樂隊(Audioslave) |
现任成员 | |
金·泰伊爾(Kim Thayil) 馬特·卡梅倫(Matt Cameron) 本·謝潑德(Ben Shepherd) | |
已离开成员 | |
克里斯·康奈爾(Chris Cornell) 山本宏(Hiro Yamamoto) 斯科特·森德奎斯特(Scott Sundquist) 賈森·埃弗曼(Jason Everman) |
聲音花園 (英語:Soundgarden)是一支美國的搖滾樂團,於1984年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組建,最初的陣容是主音兼鼓手克里斯·康奈爾、吉他手金·泰伊爾(Kim Thayil)、貝斯手山本宏(Hiro Yamamoto)。後來,正式鼓手馬特·卡梅倫(Matt Cameron)在1986年加入,山本宏則在1989年退出了樂隊,其位置被本·謝潑德(Ben Shepherd)在1990年取代,形成樂隊的經典陣容。
聲音花園是早期的油漬搖滾樂隊之一,曾加入獨立唱片公司Sub Pop。1988年,聲音花園成為首個與大型唱片公司簽訂合同的油漬搖滾樂隊,但樂隊沒有即時得到商業成功。直至1990年代早期與涅槃乐队(Nirvana)、珍珠果醬(Pearl Jam)和愛麗絲囚徒(Alice in Chains)等共同推廣油漬搖滾,才獲得了國際聲譽。樂隊在1994年發行的專輯《Superunknown》取得重大商業成功及極佳評價,名列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的榜首,《Black Hole Sun》和《Spoonman》更同時成為格林美獎的獲獎歌曲。
然而,在1997年,樂隊發行第五張專輯後的一年,卻以「創作理念不合」這樣的傳統理由宣布解散,直至2010年,主音康奈爾才帶來聲音花園重組的消息。除後樂隊在及後兩年間參加了數個大型音樂節與電視節目演出,並在2012年推出十六年以來首支單曲《Live To Rise》和全新專輯《King Animal》。截至2008年為止,聲音花園在美國的專輯銷量已經達到八百萬張,在全球達到二千萬張。
歷史
[编辑]1984-1988
[编辑]聲音花園的前身是一個名為「The Shemps」的樂隊,它在1980年代的初成立[1],是由日裔貝斯手山本宏、主唱兼鼓手克里斯·康奈爾組成,後來山本宏離開樂團,康奈爾找來了金·泰伊爾充當新的貝斯手[1]。不久,泰伊爾、山本宏和布魯斯·帕維特(後來創辦了著名獨立唱片公司Sub Pop[2])搬到了西雅圖,而山本宏跟康奈爾仍有保持聯絡,兩人再次想組織樂隊,並找回了泰伊爾[1] 一起創建另一隊樂隊。
1984年,康奈爾、吉他手泰伊爾和貝斯手山本宏在西雅圖組建了聲音花園樂隊。聲音花園的名字來自西雅圖某個公園的一件雕塑,當風吹入雕塑內的空管時就會發出聲音。吉他手泰伊爾認為這個名字可以在視覺想像上引起強烈的震撼。1985年,樂隊招來了鼓手斯科特·森德奎斯特(Scott Sundquist),好讓康奈爾將精力集中於演唱[3],及後,樂隊便以此陣容到處演出了一年多。樂隊亦跟當時西雅圖的其他油漬搖滾樂隊一起錄製了一張名為《Deep Six》的合輯,並為合輯灌錄了三首歌曲。1986年,森德奎斯特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而退出樂隊[1],而樂隊則找來了曾經一起灌錄唱片的皮膚圍場(Skin Yard)的鼓手馬特·卡梅倫(Matt Cameron)來填補位置。
一次,KCMU電臺的唱片騎師喬納森(Jonathan Poneman)在看過樂隊的演出後,留下了深刻印象,並欲為樂隊發行一張專輯,泰伊爾建議喬納森與帕維特合作,於是,喬納森花了兩萬美元資助轉型成為一間正式的唱片公司[4]。而聲音花園亦跟Sub Pop簽了合同,並在1987年推出了第一張迷你專輯,內含單曲《Hunted Down》,而其B-side的歌曲《Nothing to Say》亦收錄在KCMU電台的合輯磁帶中,此舉令更多人認識到聲音花園[5]。
後來,Sub Pop分別在1987年和1988年為樂隊推出了迷你專輯。
1988-1990
[编辑]雖然樂隊一直在拉攏各大唱片公司,但還是先與一間規模比較少的SST唱片公司簽約,並在1988年10月31日發行了樂隊首張專輯《Ultramega OK》,樂隊為單曲《Flower》製作了第一個音樂錄影帶,導演是馬克·米爾蒙(Mark Miremont),並在MTV的節目「120分鐘」定期播出。而樂隊亦為《Ultramega OK》展開第一個海外廵演[6],在1989年開始,所經地區包括美國和歐洲,這次廵演亦令聲音花園得到第一次格林美獎提名[7]。
從《Ultramega OK》廵演期間,聲音花園與大型唱片公司A&M簽訂了合約,卻使得舊支持者對樂隊非常失望。隨後,樂隊開始創作第一張由大公司發行的唱片,1989年9月5日,樂隊推出了第二張專輯《Louder Than Love》,可以看到聲音花園的音樂遂步走向金屬主流,但其中一些歌曲的歌詞卻引起專輯的發行和銷售問題,尤其是《愛不釋手》和《Big Dumb Sex》兩首單曲[8]。《Louder Than Love》成為樂隊第一張進入「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排行榜的專輯,最高峰是排在一百零八名於1990年。
在開始《Louder Than Love》廵演前一個月,貝斯手山本宏對自己未能為樂隊作出太大貢獻而沮喪[9],並決定離開樂隊,繼續大學學業[10],而樂隊找來了前涅槃乐队第二吉他手賈森·埃弗曼(Jason Everman)來頂替他的位置。聲音花園在1989年12月展開了北美巡迴演出,至到1990年3月結束,而巡演的開始和結束請來了Faith No More一起演出[10],中途亦為Voivod的《Nothingface》巡演作演出。接著,樂隊到歐洲巡演。1990年中期,樂隊完成巡演及《Louder Than Love》的宣傳工作後,便開除了賈森。
1991-1993
[编辑]本·謝潑德取代了已離開的貝斯手賈森,成為聲音花園的新貝斯手。1991年,聲音花園開始以新陣容著手灌錄第三張專輯,康奈爾讚賞謝潑德為新專輯帶來創新[11],而其他成員都認為他的音樂知識和編曲能力改良了樂隊的音樂[12]。同年的10月8日,樂團發行第三張專輯《Badmotorfinger》。但專輯中的單曲《Jesus Christ Pose》及其音樂錄影帶的片段卻激怒了很多聽眾,他們都覺得這是一支反基督的單曲,同時MTV亦禁止播放這首單曲的音樂錄影帶[5],樂隊甚至因此在英國宣傳專輯的時候,收到了死亡恐嚇[13]。康奈爾後來解釋這支單曲只是批評公眾人物利用宗教來宣傳自己[14]。雖然在當時,這專輯被涅槃乐队專輯《從不介意》的光芒蓋過,但《Nevermind》亦給同為油漬搖滾樂隊的聲音花園帶來更廣泛的關注[15],使單曲《Outshined》和《Rusty Cage》經MTV及其他另類搖滾電台播放,而受到聽眾的歡迎。《Badmotorfinger》最終得到在1992年格林美提名最佳金屬演出[7],且成為1992年的一百大最暢銷專輯之一[16]。
在《Badmotorfinger》的發行後,聲音花園開展了北美巡演由1991年10月至11月[17]。隨後,樂隊亦被槍與玫瑰親自選定為擔任其《Use Your Illusion》巡演中的演出樂隊[18]。1992年,聲音花園在皮膚圍牆的《Slave to the Grind》巡演中作演出[19],然後轉往歐洲繼續領銜巡演,為期一個月[12],及後再回到了美國巡演。夏天,樂隊又到歐洲,繼續為槍與玫瑰的《運用你的幻想》巡演作演出,當時還有Faith No More樂團加入了巡演[12]。被問及與槍與玫瑰一起巡演,康奈爾說在巡演中沒有得到太大的樂趣,亦指出有不少聽眾都沒有留意他們的歌曲,他認為這是件奇怪的事情[13]。接著,樂隊又與嗆辣紅椒、Ministry、珍珠果醬等樂隊在1992年的Lollapalooza音樂節中共同演出。同年,樂隊推出了《Badmotorfinger》專輯的限量版其中包含了樂隊演奏的黑色安息日歌曲《Into the Void》,碟片中名為
《Into the Void (Sealth)》,這個版本更被格林美提名最佳金屬演出於1993年[7]。後來,樂隊又發行了一個影像專輯《Motorvision》,這是1992年在西雅圖的派拉蒙劇院中拍攝的,專輯有一首名為《Birth Ritual》的單曲,是樂隊在1992年為電影《Singles》所創作的。
1993-1995
[编辑]在宣傳《Badmotorfinger》的同時,樂隊亦開始製作第四張專輯。康奈爾說在這次錄製讓樂隊擁有的空閒時間比以往的都要多,泰伊爾指出成員能有更多時間投放在錄製歌曲上。《Superunknown》在1994年3月18日發佈,專輯受先行單曲《Spoonman》、《The Day I Tried to Live》、《Black Hole Sun》、《My Wave》和《Fell on Black Days》的帶動,成為樂隊的最具突破性的專輯,一舉登上「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的榜首。專輯中的歌曲表現出樂隊的創新及恢復了早期作品的沉重,同時又展露出樂隊的新風格,這張專輯的主題相當黑暗及神秘,亦涉及到抑鬱、濫用藥物和自殺等問題。康奈爾指出靈感是來自希薇亞·普拉斯的作品中。而這專輯亦比以往的更具實驗性,當中有曲目加入了中東、印度音樂的元素。滾石雜誌的J.D.康西迪恩(J. D. Considine)說《Superunknown》的影響力比很多樂隊的生涯中全部作品更為深遠,亦表示專輯對悲慘和絕望的描述都比《In Utero》做得更好。單曲《Black Hole Sun》的音樂錄影帶成為了MTV的熱播,並在1994年獲得MTV的最佳金屬/硬式搖滾影片獎及在1995年獲得另類音樂視頻的克里歐獎(Clio Awards)。聲音花園更在1995年從格林美獲得了兩個獎項,分別是《Black Hole Sun》的最佳硬式搖滾演出及《Spoonman》的最佳金屬演出,《Superunknown》亦被提名為1995年最佳搖滾專輯。《Superunknown》已經在美國得到五倍白金的銷量,且仍是聲音花園最成功的專輯。
1996-1997
[编辑]1998-2009
[编辑]2010-現在
[编辑]風格及影響
[编辑]成員
[编辑]專輯
[编辑]錄音室專輯
[编辑]- Ultramega OK (1988)
- Louder Than Love (1989)
- Badmotorfinger (1991)
- Superunknown (1994)
- Down on the Upside (1996)
- King Animal (2012)
獲獎與提名
[编辑]格林美獎
年份 | 提名作品 | 獎項 | 結果 |
---|---|---|---|
1990 | Ultramega OK | 最佳重金屬演出 | 提名 |
1992 | Badmotorfinger | 最佳重金屬演出 | 提名 |
1993 | Into the Void (Sealth) | 最佳重金屬演出 | 提名 |
1995 | Spoonman | 最佳重金屬演出 | 獲獎 |
1995 | Black Hole Sun | 最佳硬搖滾演出 | 獲獎 |
1995 | Superunknown | 最佳搖滾專輯 | 提名 |
1997 | Pretty Noose | 最佳硬搖滾演出 | 提名 |
2011 | Black Rain | 最佳硬搖滾演出 | 提名 |
參考資料
[编辑]- Nickson, Chris. Soundgarden: New Metal Crown. St. Martin's Griffin. 1995. ISBN 978-0-31213-607-9.
- Prato, Greg. Grunge Is Dead: The Oral History of Seattle Rock Music. ECW Press. 2009. ISBN 978-1-55022-877-9.
註釋
[编辑]- ^ 1.0 1.1 1.2 1.3 Anderson, Kyle. Accidental Revolu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Griffin. 2007: 112–116. ISBN 0312358199.
- ^ DeRogatis, Jim. Milk It!: Collected Musings on the Alternative Music Explosion of the 90's. Cambridge: Da Capo, 2003. ISBN 0-306-81271-1, pg. 69
- ^ George-Warren, Holly, Patricia Romanowski, and Jon Pareles. The Rolling Stone Encyclopedia of Rock & Roll. Rolling Stone Press. 2001. ISBN 0-671-43457-8.
- ^ Berkenstadt, Jim, and Charles R. Cross. Classic Rock Albums: Nevermind. Schirmer, 1998. ISBN 0-02-864775-0, pg. 19
- ^ 5.0 5.1 Gilbert, Jeff. "Primecuts: Kim Thayil". Guitar School. May 1994.
- ^ "Haughty Culture". Kerrang!. April 8, 1989.
- ^ 7.0 7.1 7.2 Awards Database. Los Angeles Times. [200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 ^ Barber, Patrick. "Soundgarden". Pit. 1990.
- ^ "How Does Your Garden Grow?" Sounds. October 21, 1989.
- ^ 10.0 10.1 Loera, Carlos. "Soundgarden". Loud. 1990.
- ^ "'Garden of Eden". Kerrang!. August 31, 1991.
- ^ 12.0 12.1 12.2 Neely, Kim. "Soundgarden: The Veteran Band from Seattle Proves There's Life After Nirvana". Rolling Stone. July 9, 1992.
- ^ 13.0 13.1 "I Don't Care About Performing for 20,000!". Raw. September 15, 1993.
- ^ Magnuson, Ann. "Sub Zep?". Spin. February 1992.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Soundgard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lmusic. Retrieved on June 13, 2005.
- ^ Lyons, James. Selling Seattle: Representing Contemporary Urban America. Wallflower, 2004. ISBN 1-903354-96-5, pp. 136
- ^ "Colour Me Badmotorfinger!". Raw. October 30, 1991.
- ^ Sherry, James. "Soundgarden". Metal Hammer. December 1991.
- ^ Jones, Alison F. "Pounding for Pot: Soundgarden's Matt Cameron". High Times. July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