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武训: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MonsterMan留言 | 贡献
标签手工回退
 
(未显示31个用户的5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Officeholder
'''武训'''({{bd|1838年||1896年|4月23日|catIdx=Wu Xun}}),[[清代]][[山东省]]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家境贫苦。因家中排行第七,人稱'''武七''',后改名武训。武训終身行乞辦學,身邊不留分文,為群众办学的先驱者,著名平民[[教育家]],受到朝廷的表
|姓名= 武訓
|圖像=<!-- 檔案不存在 File:武訓.jpg -->
|圖像大小=200px
|圖像說明=
|rank=
| 字 =
| 號 =
| 別名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838|12|5}}<br>(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
| 出生地點= [[大清]][[山東省 (清)|山東省]][[東昌府]][[堂邑縣]][[西北鄉]][[柳林鎮]]西武家莊
| 逝世日期= {{death date and age|1896|4|23|1838|12|5}}
| 逝世地點= {{QING|山東省}}[[東昌府]][[聊城縣]]临清御史巷
| resting_place =
| 政黨 =
| 其他政黨 =
| 身高 =
| 配偶 =
| 伴侶 =
| 兒女 =
| 父母 = (父)武宗禹<br>(母)崔氏
| 親屬 =
| 居住地 =
| 學歷 =
| 母校 =
| 職業 =
| 著作 =
| 國籍 = {{CHN-QING}}
| awards=
}}
'''武训'''({{bd|1838年|12月5日|1896年|4月23日|catIdx=Wu Xun}}),[[山东省]][[堂邑县 (隋朝)|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庄人,[[清朝]]平民[[教育家]]。家境贫苦。因家中排行第七,人稱'''武七''',后改名武训。武训終身行乞辦學,身邊不留分文,為群众办学的先驱,受到朝廷的表


==生平==
==生平==
武训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有两个哥哥(武谦、武让),四个姐姐,排行第七。父亲武宗禹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去世,母亲崔氏同治十二年(1873年)去世。武训十六七岁时,母亲安排他去[[馆陶县]]薛店的张变征家做长工。张变征即张老变,或张老辫,是武训的远房姨夫,是[[贡生]],武训在他家负责看果园、喂猪。武训一生中,只有在张变征家这一年或两年是正式劳动务工。此后开始以乞讨为生,遭到家人激烈反对,“亲戚朋友断个净”。{{cn}}


从21岁([[清]][[咸丰 (年号)|咸豐]]年間)起,武训以[[行乞]]的方式集資兴办义学,目标是“使他们(贫苦人家子弟)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在30多年的时间内,武训乞讨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武训在行乞过程中,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先是卖掉右边的辫子,剃光了右边的头发;后来又剃光了左边的头发,而在右边又留起一撮头发。也表演“拿大项”、“蝎子爬”的节目,或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甚至吃粪便、砖瓦,以得到办学的款项。<ref>张默生:《义丐武训传》</ref>
从21岁([[清朝|清]][[咸丰 (年号)|咸豐]]年間)起,武训以[[行乞]]的方式集資兴办义学,目标是“使他们(贫苦人家子弟)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在30多年的时间内,武训乞讨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武训在行乞过程中,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先是卖掉右边的辫子,剃光了右边的头发;后来又剃光了左边的头发,而在右边又留起一撮头发。也表演“拿大项”、“蝎子爬”的节目,或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甚至吃粪便、砖瓦,以得到办学的款项。<ref>张默生:《义丐武训传》</ref>


到[[光绪]]十四年([[1888]]),武训已经靠乞讨所得的款项置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积蓄3800余吊钱。于是他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兴办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在这之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
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已经靠乞讨所得的款项置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制度|学田]],积蓄3800余吊钱。于是他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兴办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在这之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cn}}


1890年,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緒]]22([[1896]]),临终那年,在临清建成了[[御史巷义塾]](现临清武训实验小学)。
1890年,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緒]]二十二(1896年),临终那年,在临清建成了[[御史巷义塾]](现临清武训实验小学)。<ref>{{cite web |author1=张燕 |title=临清胡同游丨武训胡同:悠悠书香飘百年 |url=http://www.lcxw.cn/wenjiao/wh/20220720/21441.html |website=聊城新闻网 |publisher=聊城晚报 |accessdate=2022-09-18 |archive-date=2022-09-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921185515/http://www.lcxw.cn/wenjiao/wh/20220720/21441.html |dead-url=no }}</ref>


武训为了一心一意兴办义学,甚至坚持一生不娶妻室。
武训为了一心一意兴办义学,甚至坚持一生不娶妻室。{{cn}}


武训一生劳苦,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22([[1896]][[423]],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现临清实验小学)含笑去世<ref>《清史稿》:“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ref>,终年59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有万人以上群众,包括[[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全体官绅,参加了武训的葬礼。武訓的遺骨在二十世紀被[[中共]]批判燒毀。
武训一生劳苦,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二(1896年)二十三日,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现临清实验小学)含笑去世<ref>《清史稿》:“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ref>,终年58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有万人以上群众,包括[[堂邑县 (隋朝)|堂邑县]]、[[馆陶]]、[[临清]]三县全体官绅,参加了武训的葬礼。{{cn}}


==影響==
==影響==
武训的义举在当时受到各界普遍高度的评价。[[山东巡抚]][[张曜]]下令免征学田[[稅金|钱粮]]和[[徭役]],并捐[[银洋]]200两。[[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义学[[学正]]”,赏穿[[黄马褂|黄袍马褂]]<ref>[[鄭天挺]]在《清史探微》表示武訓不可能得過黃馬。</ref>,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
武训的义举在当时受到各界普遍高度的评价。[[山东巡抚]][[张曜]]下令免征学田[[稅金|钱粮]]和[[徭役]],并捐[[银洋]]200两。[[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义学[[学正]]”,赏穿[[黄马褂|黄袍马褂]]<ref>[[鄭天挺]]在《清史探微》表示武訓不可能得過黃馬。</ref>,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


1930年代,在中国投身于普及教育运动的一批教育家,也将武训作为运动的先导,以及他们效法的楷模。如[[陶行知]]在他的《武训颂》中这样写道:“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ref>陶行知《武训颂》</ref>
1930年代,在中国投身于普及教育运动的一批教育家,也将武训作为运动的先导,以及他们效法的楷模。如[[陶行知]]在他的《武训颂》中这样写道<ref>陶行知:《武训颂》</ref>: {{Cquote|text=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author=[[陶行知]]|source=《武训颂》}}


在[[臺灣]]有一位名為[[王貫英]]的老人,以資源回收、拾荒等方式支持圖書館與教育活動,在當地與武訓並稱,稱為「現代武訓」。
在[[臺灣]]有一位名為[[王贯英 (平民教育家)|王貫英]]的老人,以資源回收、拾荒等方式支持圖書館與教育活動,在當地與武訓並稱,稱為「現代武訓」。[[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之前身乃「'''武訓中學'''」,創建於1959年


===相关影视作品===
===相关影视作品===
{{see|武训传}}
{{see|武训传}}
[[1950年]],[[孙瑜 (导演)|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将武训的传奇故事搬上了银幕。但在[[1951年]],[[毛泽东]]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大规模批判,是毛泽东时一个著名政治运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山東冠縣中學[[紅衛兵]]在老師帶領下,砸開武訓的墓,掘出其遺骨,抬去游街,當眾批判後焚燒成灰。
1950年,[[孙瑜 (导演)|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将武训的传奇故事搬上了银幕。但在1951年,[[毛泽东]]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大规模批判,因为武训及其故事所表的实质上是地主阶级立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山東冠縣中學[[紅衛兵]]在老師帶領下,砸開武訓的墓,掘出其遺骨,抬去游街,當眾批判後焚燒成灰。


1996年开播[[毛卫宁]]执导的同名电视剧,由[[陶泽如]]、[[王庆祥]]主演。
2009年,中国大陆电视剧《武训传》正式筹拍,高希希任导演<ref>{{cite web|url = http://www.chinanews.com.cn/yl/ypkb/news/2009/04-29/1669278.shtml|title =高希希新剧执导《武训大传》 坦言不担心挨批 |accessdate =2009-5-2 |author = 黄笑宇|coauthors =王旭华 |date =2009年4月29日 |language =zh-hans |publisher =天天新报}}</ref>。


2006年,[[武训墓及祠堂]]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中国大陆电视剧《武训传》正式筹拍,[[高希希]]任导演<ref>{{cite web |url =http://www.chinanews.com.cn/yl/ypkb/news/2009/04-29/1669278.shtml |title =高希希新剧执导《武训大传》 坦言不担心挨批 |accessdate =2009-05-02 |author =黄笑宇 |coauthors =王旭华 |date =2009年4月29日 |language =zh-hans |publisher =天天新报 |archive-date =2009-04-30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430170330/http://www.chinanews.com.cn/yl/ypkb/news/2009/04-29/1669278.shtml |dead-url =no }}</ref>。
==参考文献==

== 延伸阅读 ==
{{Wikisource further reading}}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外部链接==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5/01/content_777648.htm 南都网:重写“武训传”,还原一位平民教育家]


== 外部链接 ==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5/01/content_777648.htm 南都网:重写“武训传”,还原一位平民教育家]{{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Wu Xun}}
{{DEFAULTSORT:Wu Xun}}


[[category:清朝教育家]]
[[category:山东人]]
[[category:武姓|X]]
[[category:武姓|X]]
[[category:堂邑人]]

[[category:清朝教育家]]
[[en:Wu Xun]]
[[Category:墓穴遭搗毀者]]
[[ja:武訓]]
[[vi:Vũ Huấn]]

2024年6月2日 (日) 16:23的最新版本

武訓
个人资料
出生(1838-12-05)1838年12月5日
(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
大清山東省東昌府堂邑縣西北鄉柳林鎮西武家莊
逝世1896年4月23日(1896歲—04—23)(57歲)
 大清山東省東昌府聊城縣临清御史巷
国籍 中國
父母(父)武宗禹
(母)崔氏

武训(1838年12月5日—1896年4月23日),山东省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庄人,清朝平民教育家。家境贫苦。因家中排行第七,人稱武七,后改名武训。武训終身行乞辦學,身邊不留分文,為群众办学的先驱,受到朝廷的表彰。

生平

[编辑]

武训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有两个哥哥(武谦、武让),四个姐姐,排行第七。父亲武宗禹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去世,母亲崔氏同治十二年(1873年)去世。武训十六七岁时,母亲安排他去馆陶县薛店的张变征家做长工。张变征即张老变,或张老辫,是武训的远房姨夫,是贡生,武训在他家负责看果园、喂猪。武训一生中,只有在张变征家这一年或两年是正式劳动务工。此后开始以乞讨为生,遭到家人激烈反对,“亲戚朋友断个净”。[來源請求]

从21岁(咸豐年間)起,武训以行乞的方式集資兴办义学,目标是“使他们(贫苦人家子弟)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在30多年的时间内,武训乞讨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武训在行乞过程中,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先是卖掉右边的辫子,剃光了右边的头发;后来又剃光了左边的头发,而在右边又留起一撮头发。也表演“拿大项”、“蝎子爬”的节目,或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甚至吃粪便、砖瓦,以得到办学的款项。[1]

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已经靠乞讨所得的款项置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积蓄3800余吊钱。于是他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兴办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並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在这之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來源請求]

1890年,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临终那年,在临清建成了御史巷义塾(现临清武训实验小学)。[2]

武训为了一心一意兴办义学,甚至坚持一生不娶妻室。[來源請求]

武训一生劳苦,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三日,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现临清实验小学)含笑去世[3],终年58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有万人以上群众,包括堂邑县馆陶县临清县三县全体官绅,参加了武训的葬礼。[來源請求]

影響

[编辑]

武训的义举在当时受到各界普遍高度的评价。山东巡抚张曜下令免征学田钱粮徭役,并捐银洋200两。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义学学正”,赏穿黄袍马褂[4],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

1930年代,在中国投身于普及教育运动的一批教育家,也将武训作为运动的先导,以及他们效法的楷模。如陶行知在他的《武训颂》中这样写道[5]

臺灣有一位名為王貫英的老人,以資源回收、拾荒等方式支持圖書館與教育活動,在當地與武訓並稱,稱為「現代武訓」。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之前身乃「武訓中學」,創建於1959年。

相关影视作品

[编辑]

1950年,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将武训的传奇故事搬上了银幕。但在1951年,毛泽东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大规模批判,因为武训及其故事所代表的实质上是地主阶级的立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山東冠縣中學紅衛兵在老師帶領下,砸開武訓的墓,掘出其遺骨,抬去游街,當眾批判後焚燒成灰。

1996年开播毛卫宁执导的同名电视剧,由陶泽如王庆祥主演。

2006年,武训墓及祠堂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中国大陆电视剧《武训传》正式筹拍,高希希任导演[6]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99》,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张默生:《义丐武训传》
  2. ^ 张燕. 临清胡同游丨武训胡同:悠悠书香飘百年. 聊城新闻网. 聊城晚报. [202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3. ^ 《清史稿》:“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4. ^ 鄭天挺在《清史探微》表示武訓不可能得過黃馬褂。
  5. ^ 陶行知:《武训颂》
  6. ^ 黄笑宇; 王旭华. 高希希新剧执导《武训大传》 坦言不担心挨批. 天天新报. 2009年4月29日 [2009-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30) (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