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小 增加或調整參考來源 |
||
(未显示6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multiple issues| |
|||
{{wwv|area=中國}} |
{{wwv|area=中國}} |
||
{{Refimprove|time=2021-04-28T06:00:22+00:00}} |
|||
}} |
|||
[[File:Lime-ade Flowers Lavender Sachets.jpg|thumb|装满花朵的香囊]] |
[[File:Lime-ade Flowers Lavender Sachets.jpg|thumb|装满花朵的香囊]] |
||
'''香包''',又叫'''香囊'''<ref>汉乐府 |
'''香包''',又叫'''香囊'''<ref>汉乐府《[[孔雀東南飛]]》:“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ref>、'''容臭'''<ref>參見 《[[:s:禮記/內則|礼记·内则]]》。[[郑玄]]【注】:“'''容臭''',香物也。”[[孙希旦]]【集解】:“'''容臭''',谓为小囊以容受香物也。”</ref><ref>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ref>、'''香缨'''<ref>[[孔颖达]] 疏《禮記》:“以缨佩之者,谓缨上有香物也。”</ref><ref>周邦彦《丁香结》词:“宝幄'''香缨''',熏炉象尺,夜寒灯晕。”</ref>、{{fact|'''香球'''、'''佩帏'''}}、'''馨香'''<ref>[[蕭麗紅]] 《千江有水千江月》:“新娘子會捧著漆盒出來,笑嘻嘻的把一隻隻縫成猴子、老虎、茄子、金瓜、閹雞等形狀的'''馨香''',按人等分。”</ref>,是一種盛載[[香料]]的[[袋]]。 |
||
==歷史== |
|||
⚫ | |||
===中國=== |
|||
⚫ | |||
漢代則出現了固定式的大型香囊,用以懸掛在室內除臭。魏晉以降仍沿襲肘佩香包<ref>漢[[繁欽]]《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繫肘後。”</ref><ref>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謝遏年少時,好著紫羅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傷其意,乃譎與賭,得即燒之。”</ref>,牀繫香囊<ref>晉陸翽《[[s:鄴中記|鄴中記]]》:“帳之四面上十二香囊,采色亦同”</ref>的習慣。 |
|||
[[中國]]傳統的香囊多用[[絲綢]]製成,內裝[[雄黃]]、[[熏草]]、[[艾葉]]等香料。一說香包可以避邪,[[端午節]]時多會配掛香包。 |
|||
明代香包的形式已於現代相距不大。如梅蕊香包以丁香、甘松、藿香葉、白芷、牡丹皮、零陵香、茴香、八角茴香搗碎後裝入絹袋製成佩帶<ref>明[[周嘉胄]]《[[s:香乘_(四庫全書本)|香乘]]》卷十九</ref>。 |
|||
最遲至清中葉時,香包已與[[端午]]佩艾草之風俗<ref>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隋杜公瞻注:“今人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翦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ref>習合,產生了厭勝驅邪的象徵意義<ref>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五月朔,家家懸朱符,插蒲龍艾虎,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幼女剪彩疊福,用軟帛緝逢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ref><ref>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島亦有端午之事,稱曰祭屈原之靈云。此日作粽。兒童懸香玉於胸”</ref>。並作為端午習俗的一環保存至今。 |
|||
⚫ | |||
{{commons category|Fragrant bags}} |
|||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perfume-sachet-unknown/tgGqn2hX_QamnA''Perfume Sachet''] {{Wayback|url=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perfume-sachet-unknown/tgGqn2hX_QamnA |date=20240406101029 }} on [[Google Art Project]] |
|||
== 注釋 == |
== 注釋 == |
||
{{commons category|Fragrant bags}} |
{{commons category|Fragrant bags}} |
||
{{reflist}} |
{{reflist}} |
||
{{金銀器工藝}} |
{{金銀器工藝}} |
||
⚫ | |||
*[[https://www.facebook.com/enjoyourretiredlife/shop/?rt=19 寶瓶安御守(保平安)]]:為磺溪書院特色[[文創]]香包,由[http://i-want.tw/project/view/id/1052 青銀樂小鋪]團隊設計 |
|||
[[category:生活用品]] |
[[category:生活用品]] |
||
[[Category:端午節]] |
[[Category:端午節]] |
2024年6月7日 (五) 07:21的最新版本
香包,又叫香囊[1]、容臭[2][3]、香缨[4][5]、香球、佩帏[來源請求]、馨香[6],是一種盛載香料的袋。
歷史
[编辑]中國
[编辑]在先秦時代是未成年者所繫的饰物之一[7]。當時的香料可能是澤蘭屬[8][9]香草。
漢代則出現了固定式的大型香囊,用以懸掛在室內除臭。魏晉以降仍沿襲肘佩香包[10][11],牀繫香囊[12]的習慣。
明代香包的形式已於現代相距不大。如梅蕊香包以丁香、甘松、藿香葉、白芷、牡丹皮、零陵香、茴香、八角茴香搗碎後裝入絹袋製成佩帶[13]。
最遲至清中葉時,香包已與端午佩艾草之風俗[14]習合,產生了厭勝驅邪的象徵意義[15][16]。並作為端午習俗的一環保存至今。
外部連結
[编辑]注釋
[编辑]- ^ 汉乐府《孔雀東南飛》:“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
- ^ 參見 《礼记·内则》。郑玄【注】:“容臭,香物也。”孙希旦【集解】:“容臭,谓为小囊以容受香物也。”
- ^ 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
- ^ 孔颖达 疏《禮記》:“以缨佩之者,谓缨上有香物也。”
- ^ 周邦彦《丁香结》词:“宝幄香缨,熏炉象尺,夜寒灯晕。”
- ^ 蕭麗紅 《千江有水千江月》:“新娘子會捧著漆盒出來,笑嘻嘻的把一隻隻縫成猴子、老虎、茄子、金瓜、閹雞等形狀的馨香,按人等分。”
- ^ 《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佩容臭”
- ^ 屈原《离骚》:“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 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卷一
- ^ 漢繁欽《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繫肘後。”
-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謝遏年少時,好著紫羅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傷其意,乃譎與賭,得即燒之。”
- ^ 晉陸翽《鄴中記》:“帳之四面上十二香囊,采色亦同”
- ^ 明周嘉胄《香乘》卷十九
- ^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隋杜公瞻注:“今人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翦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 ^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五月朔,家家懸朱符,插蒲龍艾虎,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幼女剪彩疊福,用軟帛緝逢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
- ^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島亦有端午之事,稱曰祭屈原之靈云。此日作粽。兒童懸香玉於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