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四十式七五無後座力炮: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Matt 905留言 | 贡献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未显示7个用户的1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Refimprove|time=2023-05-19T10:48:43+00:00}}
{{noteTA
{{noteTA
|1=zh-hans:毫米;zh-hk:毫米;zh-tw:公釐;
|T=zh-cn:43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zh-hk:43式75毫米無後座力炮;zh-tw:43式75公釐無後座力砲;
|2=zh-hans:米;zh-hk:米;zh-tw:公;
|1=zh-cn:43式75毫无后坐力炮;zh-hk:43式75毫無後座力炮;zh-tw:43式75釐無後座力砲;
|2=zh-hans:毫米;zh-hk:毫米;zh-tw:公釐;
|3=zh-hans:米;zh-hk:米;zh-tw:公尺;
|4=zh-cn:无后坐力;zh-hant:無後座力;
|5=zh-cn:后坐力;zh-hant:後座力;
}}
}}
{| border=1 align=right
{| border=1 align=right
第23行: 第28行:
|最大射程||6675公尺
|最大射程||6675公尺
|}
|}
'''43式75公釐無後座力砲'''是[[聯勤61兵工廠]]於1950年仿製[[美國]]75公釐無後座力砲而來。
'''43式75公釐無後座力砲'''是[[聯勤61兵工廠]]於1950年[[逆向工程]][[美國]][[M20無後座力炮|M20無後座力砲]]而來,由於物料欠缺,雖然是自M20設計製造,但實物上仍和M20有些微不同


==發展==
==發展==
[[美國陸軍]]在1946年將57公厘與75公厘無後座力砲運抵中國進行技術演示,隨後即將這兩款無後座力砲贈與給[[兵工署]],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廠]]團隊進行測繪。而在中國大陸戰況轉壞後,兵工署在民國38年7月指示[[第61兵工廠]]接替五十廠進行75公厘無後座力砲研製工程。美軍贈與的1門[[T21型75公厘無後座力砲]]與1枚砲彈在四川省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之前於民國38年(1949)10月搶運到[[臺灣]],並移交給61兵工廠。但五十廠的測繪圖沒有運達臺灣,因此61廠是以同門樣砲重新進行零件測繪。61廠在測繪的同時,向美國訂購了砲管來復線拔線機以及水壓式砲彈製造機等。
仿製時沒有圖樣,是以兩門美製樣砲為藍本。但最大的困難是沒有材料,負責研發的是61廠工務處長呂則仁上校,把腦筋動到已經損壞不能使用的M-10戰車砲上,M-10戰車的M-7 75公釐戰車砲的砲閂已經在美國當廢棄軍品時破壞了,因此不能使用,M-10戰車已改裝成105公釐自走砲車,這砲管就拆下不用。呂上校利用廢砲管做出43式的原型砲。


民國39年,61廠工務處長[[呂則仁]]上校在訂購機具與兵工物料未到貨前開始嘗試自製此款無後座力砲。呂則仁從當時在61廠改裝的[[M10驅逐戰車]]收繳了安裝在M10上,但因作為剩餘物資而被破壞砲閂等火炮零件失去功用的75公厘M7戰車炮。因炮管仍為可用,因此改造成無後座力砲之炮管,火炮的直射瞄準鏡則是自[[三一式60公釐迫擊砲|60迫砲]]的光學瞄具與M62肘型瞄準鏡組合的代用品。腳架則是從採購[[布倫輕機槍]]獲得的三腳架替代。
43式於1950年11月28日在淡水進行實彈射擊展示,參觀的人有美國國會參議員,並且在12月14日架設在吉普車與摩托車上進行快速機動射擊展示。43式與摩托車的結合是,43式置於輕型機車的座墊之下,貫穿整個車身,兩側可各攜帶3枚砲彈,摩托車本身充當射擊的砲架。43式75公釐無後座力砲於1951年至63年間共生產了1232門


第一批總數為36門的四十式無後座力砲在美國定製的製造機抵臺後,從民國39年9月開始製造,10月底完成2門原型炮。於1950年11月28日在淡水進行實彈射擊展示,參觀的人有美國國會參議員,並且在12月14日架設在吉普車與摩托車上進行快速機動射擊展示,架設在摩托車上的版本與法國偉士牌[[150TAP]]設計雷同,將無後作力砲貫穿整個車身,騎士的作墊放置於砲管上,後車身兩側各攜帶3枚砲彈,摩托車本身充當射擊的砲架。第一批四十式無後座力砲在民國40年(1951)5月14日完成解繳。在美國恢復軍援後物料也自美國採購,不再需要使用代用物料,因此與M20的外觀不再有區別。
==設計==

43式75公釐無後座力砲的砲彈也是自製的,美國原彈是一體成型,而61廠的75彈是採三件組合式,由於技術尚無法直接製做一體成型的彈筒,便把筒底與筒口用傳火桿當螺桿鎖上,中間的筒身自然夾緊,而那時台灣尚無法製造塑膠,因此襯紙的問題也得另外解決,改用薄絹替代,彈頭一開始因工具機缺少而無法自製,便用日軍的75公釐砲砲頭來修改,等水壓機設完即可自行生產砲彈頭了。75公釐無座力是完全製的
40式75公釐無後座力砲於民國40年至44年(1955)間量產了722門,但任職61廠兵工上校陳笏在回憶錄中提到實際量產是到1963年,共生產了1232門。

43式75公釐無後座力砲的砲彈也是自製的,美國原彈是一體成型,而61廠的75彈是採三件組合式,由於技術尚無法直接製做一體成型的彈筒,便把筒底與筒口用傳火桿當螺桿鎖上,中間的筒身自然夾緊,而那時台灣尚無法製造塑膠,因此襯紙的問題也得另外解決,改用薄絹替代,彈頭一開始因工具機缺少而無法自製,便用日軍庫存中[[九四式炮]]配賦之九四式榴彈改稱為'''一式無後座力砲榴彈''',反甲用的[[形裝藥]]彈頭則是從[[M116榴彈炮|75山炮]]配賦的反甲榴彈彈頭改裝,解決初始產能不足的窘境在民國39年9月在美國訂購的生產機具運臺,包括榴與成形裝藥反戰車砲彈皆陸續可

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缴获了美制[[M18型57mm无后坐力炮]]和[[M20型75mm无后坐力炮]]后,也进行仿制,命名为为:使用轻型三脚架的52式57mm无后坐力炮、使用轻型三脚架的52式75mm无后坐力炮、使用带一对小轮的炮架的56式75mm无后坐力炮、配备可折叠的轻型轮架的56-1式75mm无后坐力炮、配备没有轮子的三脚架的56-2式75mm无后坐力炮。与[[三六式七五無後座力炮]]、四十式七五無後座力炮系出同源。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霹靂神火-中華民國火炮傳奇》,[[陳笏]]、[[雲皓出版社]],ISSN 0258-2341
*《霹靂神火-中華民國火炮傳奇》,[[陳笏]]、[[雲皓出版社]],ISSN 0258-2341


==相關條目==
[[Category:台湾战后武器]]
* [[中華民國火砲列表]]
* [[51式106公釐無後座力砲]]

{{中華民國國防工業}}

[[Category:無後座力炮]]
[[Category:無後座力炮]]
[[Category:中華民國火砲]]
[[Category:中華民國火砲]]
[[Category:中華民國陸軍炮兵裝備]]
[[Category:臺灣武器]]

2024年7月22日 (一) 02:16的最新版本

43式75公釐無後座力砲性能諸元
口徑 75公釐
砲管長 1.650公尺
砲身重 52kg
砲全長 2.080公尺
砲架重 34.2kg
砲全重 86.2kg
高低射角 27度至65度
水平射界 360度
最大射程 6675公尺

43式75公釐無後座力砲聯勤61兵工廠於1950年逆向工程美國M20無後座力砲而來,由於物料欠缺,雖然是自M20設計製造,但實物上仍和M20有些微不同。

發展

[编辑]

美國陸軍在1946年將57公厘與75公厘無後座力砲運抵中國進行技術演示,隨後即將這兩款無後座力砲贈與給兵工署,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廠團隊進行測繪。而在中國大陸戰況轉壞後,兵工署在民國38年7月指示第61兵工廠接替五十廠進行75公厘無後座力砲研製工程。美軍贈與的1門T21型75公厘無後座力砲與1枚砲彈在四川省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之前於民國38年(1949)10月搶運到臺灣,並移交給61兵工廠。但五十廠的測繪圖沒有運達臺灣,因此61廠是以同門樣砲重新進行零件測繪。61廠在測繪的同時,向美國訂購了砲管來復線拔線機以及水壓式砲彈製造機等。

民國39年,61廠工務處長呂則仁上校在訂購機具與兵工物料未到貨前開始嘗試自製此款無後座力砲。呂則仁從當時在61廠改裝的M10驅逐戰車收繳了安裝在M10上,但因作為剩餘物資而被破壞砲閂等火炮零件失去功用的75公厘M7戰車炮。因炮管仍為可用,因此改造成無後座力砲之炮管,火炮的直射瞄準鏡則是自60迫砲的光學瞄具與M62肘型瞄準鏡組合的代用品。腳架則是從採購布倫輕機槍獲得的三腳架替代。

第一批總數為36門的四十式無後座力砲在美國定製的製造機抵臺後,從民國39年9月開始製造,10月底完成2門原型炮。於1950年11月28日在淡水進行實彈射擊展示,參觀的人有美國國會參議員,並且在12月14日架設在吉普車與摩托車上進行快速機動射擊展示,架設在摩托車上的版本與法國偉士牌150TAP設計雷同,將無後作力砲貫穿整個車身,騎士的作墊放置於砲管上,後車身兩側各攜帶3枚砲彈,摩托車本身充當射擊的砲架。第一批四十式無後座力砲在民國40年(1951)5月14日完成解繳。在美國恢復軍援後物料也自美國採購,不再需要使用代用物料,因此與M20的外觀不再有區別。

40式75公釐無後座力砲於民國40年至44年(1955)間量產了722門,但任職61廠兵工上校陳笏在回憶錄中提到實際量產是到1963年,共生產了1232門。

43式75公釐無後座力砲的砲彈也是自製的,美國原彈是一體成型,而61廠的75彈是採三件組合式,由於技術尚無法直接製做一體成型的彈筒,便把筒底與筒口用傳火桿當螺桿鎖上,中間的筒身自然夾緊,而那時台灣尚無法製造塑膠,因此襯紙的問題也得另外解決,改用薄絹替代,彈頭一開始因工具機缺少而無法自製,便用日軍庫存中的九四式山炮配賦之九四式榴彈改造,稱為一式無後座力砲榴彈,反裝甲用的成形裝藥彈頭則是從75山炮配賦的反甲榴彈彈頭改裝,解決了初始產能不足的窘境。在民國39年9月在美國訂購的生產機具運臺後,包括榴彈與成形裝藥反戰車砲彈皆陸續可自行產製。

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缴获了美制M18型57mm无后坐力炮M20型75mm无后坐力炮后,也进行仿制,命名为为:使用轻型三脚架的52式57mm无后坐力炮、使用轻型三脚架的52式75mm无后坐力炮、使用带一对小轮的炮架的56式75mm无后坐力炮、配备可折叠的轻型轮架的56-1式75mm无后坐力炮、配备没有轮子的三脚架的56-2式75mm无后坐力炮。与三六式七五無後座力炮、四十式七五無後座力炮系出同源。

參考資料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