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麟:修订间差异
补救4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beta) |
|||
(未显示4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noteTA|G1=物理學}} |
{{noteTA |
||
|G1=物理學 |
|||
}} |
|||
{{Infobox Scientist |
{{Infobox Scientist |
||
|name =黃振麟 |
|name = 黃振麟 |
||
|image =黃振麟1992.jpg |
|image = 黃振麟1992.jpg |
||
| |
|image_size = 150px |
||
|caption =1992年,正在退休餐會演講的黃振麟 |
|caption = 1992年,正在退休餐會演講的黃振麟 |
||
|nationality ={{ROC}} |
|nationality = {{ROC}} |
||
|birth_date ={{birth date|1926|10|18|}}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926|10|18|}} |
||
|birth_place ={{TWN-JPN}}[[臺北州]][[臺北市_(州轄市)|臺北市]][[萬華]]<ref name="一甲子"/> |
|birth_place = {{TWN-JPN}}[[臺北州]][[臺北市_(州轄市)|臺北市]][[萬華]]<ref name="一甲子"/> |
||
|death_date ={{death date and age|1992|12|13|1926|10|18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92|12|13|1926|10|18}} |
||
|death_place ={{TWN}}[[臺北市]]<br>[[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death_place = {{TWN}}[[臺北市]]<br>[[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
|known_for = |
|known_for = |
||
|field = [[凝態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 |
|field = [[凝態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 |
||
|workplaces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
|workplaces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
||
|alma_mater =[[國立臺灣大學]] |
|alma_mater = [[國立臺灣大學]] |
||
|doctoral_advisor = |
|doctoral_advisor = |
||
|doctoral_students = |
|doctoral_students = |
||
|spouse =洪玉慧<ref name="一甲子"/>{{rp|33}} |
|spouse = 洪玉慧<ref name="一甲子"/>{{rp|33}} |
||
|influences = [[沃爾夫岡·克洛爾]] |
|influences = [[沃爾夫岡·克洛爾]] |
||
|notable_students = |
|notable_students = |
||
第22行: | 第24行: | ||
|signature = |
|signature = |
||
}} |
}} |
||
'''黃振麟'''({{bd|1926年|10月18日|1992年|12月13日||catIdx=黃}}<ref name="一甲子">{{cite journal|title=第一位於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本土學者-黃振麟|author=黃暉理|pages=30-33|journal=一甲子-台灣大學物理系 1946~1970|year=2006|language=zh-tw}}</ref><ref name="時空27"/>{{efn|1975年由[[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出版的《科技人名錄》記載為10月28日出生<ref name="科技人名錄">{{cite book|title=科技人名錄|publisher=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author=沈曾新|date=1975年6月|pages=252|language=zh-tw}}</ref>。}}),[[臺灣]][[臺北]]人,為[[凝態物理學]]暨[[原子核物理學]]家。他在1952年至1955年之間曾經跟來自[[德國]]的物理學家[[沃爾夫岡·克洛爾]]共事研究,從[[比熱]]數據推導出固體[[聲子]][[頻譜]]。黃振麟使用[[牛顿法|牛顿迭代法]]求解,根據[[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波恩-卡曼理论]]由晶格动力学矩阵的[[久期方程]]導出固體頻譜,推展到三維的任何晶格的方法。這個方法是黃振麟獨創的,被譽為「不用[[電子計算機]]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1952年起,黃振麟連續四年以單一作者身份在《[[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評論]]》發表四篇論文,被認為是當時全球物理學界難得一見的成就,其中他在1955年於《物理評論》發表的論文是該刊物第一篇以臺灣為發表單位的論文。 |
'''黃振麟'''({{bd|1926年|10月18日|1992年|12月13日||catIdx=黃}}<ref name="一甲子">{{cite journal|title=第一位於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本土學者-黃振麟|author=黃暉理|pages=30-33|journal=一甲子-台灣大學物理系 1946~1970|year=2006|language=zh-tw}}</ref><ref name="時空27"/>{{efn|1975年由[[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出版的《科技人名錄》記載為10月28日出生<ref name="科技人名錄">{{cite book|title=科技人名錄|publisher=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author=沈曾新|date=1975年6月|pages=252|language=zh-tw}}</ref>。}}),[[臺灣]][[臺北]]人,為[[凝態物理學]]暨[[原子核物理學]]家。他在1952年至1955年之間曾經跟來自[[德國]]的物理學家[[沃爾夫岡·克洛爾]]共事研究,從[[比熱]]數據推導出固體[[聲子]][[頻譜]]。黃振麟使用[[牛顿法|牛顿迭代法]]求解,根據[[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波恩-卡曼理论]]由晶格动力学矩阵的[[久期方程]]導出固體頻譜,推展到三維的任何晶格的方法。這個方法是黃振麟獨創的,被譽為「不用[[電子計算機]]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1952年起,黃振麟連續四年以單一作者身份在《[[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評論]]》發表四篇論文,被認為是當時全球物理學界難得一見的成就,其中他在1955年於《物理評論》發表的論文是該刊物第一篇以臺灣為發表單位的論文。 |
||
第32行: | 第35行: | ||
1946年,黃振麟進入[[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就讀,成為該系的第一屆學生。然而由於生病,使得他在該年10月再度休學,並於次年入學成為第二屆學生<ref name="一甲子"/>{{rp|33}}<ref name="張幸真">{{cite journal zh|author=張幸真|date=2003-07-31|title=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pages=20|url=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1NTU00493013%22.&searchmode=basic|accessdate=2012-06-11|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28071851/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3D%22091NTU00493013%22.&searchmode=basic|archivedate=2015-06-28|deadurl=no}}</ref>{{rp|155}}。1951年春,黃振麟與洪玉慧結為連理,並於該年6月從臺大物理系畢業,同時獲得理學士學位。同年8月,黃振麟成為了該系熱學實驗室的試用助教,協助指導大學生的實驗課程<ref name="一甲子"/>{{rp|30}}。在這段期間,黃振麟從1952年起連續四年以單一作者身份在《[[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評論]]》發表四篇論文,被認為是當時全球物理學界難得一見的成就<ref name="一甲子"/>{{rp|30}}<ref name="1952paper"/><ref name="1953paper"/><ref name="1954paper"/><ref name="1955paper"/>。黃振麟在這時運用手搖式計算機,進行超過6位有效位數的數值計算<ref name="一甲子"/>{{rp|32}}。1954年8月,黃振麟成為正式助教<ref name="一甲子"/>{{rp|32}}。 |
1946年,黃振麟進入[[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就讀,成為該系的第一屆學生。然而由於生病,使得他在該年10月再度休學,並於次年入學成為第二屆學生<ref name="一甲子"/>{{rp|33}}<ref name="張幸真">{{cite journal zh|author=張幸真|date=2003-07-31|title=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pages=20|url=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1NTU00493013%22.&searchmode=basic|accessdate=2012-06-11|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28071851/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3D%22091NTU00493013%22.&searchmode=basic|archivedate=2015-06-28|deadurl=no}}</ref>{{rp|155}}。1951年春,黃振麟與洪玉慧結為連理,並於該年6月從臺大物理系畢業,同時獲得理學士學位。同年8月,黃振麟成為了該系熱學實驗室的試用助教,協助指導大學生的實驗課程<ref name="一甲子"/>{{rp|30}}。在這段期間,黃振麟從1952年起連續四年以單一作者身份在《[[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評論]]》發表四篇論文,被認為是當時全球物理學界難得一見的成就<ref name="一甲子"/>{{rp|30}}<ref name="1952paper"/><ref name="1953paper"/><ref name="1954paper"/><ref name="1955paper"/>。黃振麟在這時運用手搖式計算機,進行超過6位有效位數的數值計算<ref name="一甲子"/>{{rp|32}}。1954年8月,黃振麟成為正式助教<ref name="一甲子"/>{{rp|32}}。 |
||
1955年,黃振麟修正了當時物理學界在計算[[晶格]]近似[[頻譜]]、推廣至[[簡單立方]]晶體時所普遍使用的的休斯頓法,利用[[插值法]]確定等頻譜線圖,避免了原本休斯頓法在高頻端的[[奇點]]問題<ref name="一甲子"/>{{rp|31}}<ref name="1955paper"/><ref name="Montroll"/>{{rp|103}}。這篇研究論文在1955年發表於《物理評論》,是臺灣本土學者在該刊物的第一篇論文<ref name="一甲子"/>{{rp|32}}。黃振麟的結果與當時已知的頻譜分佈有著高度的吻合<ref name="Montroll">{{cite book|title=Theory of lattice dynamics in the harmonic approximation|author1=A. A. Maradudin|author2=E. W. Montroll|author3=G. H. Weiss|location=New York|publisher=Academic Press|year=1963|language=en|url=https://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001678328|accessdate=2016-04-23|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gycEsvJw?url=https://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001678328|archivedate=2016-04-23|deadurl=no}}</ref>{{rp|103}}。黃振麟也使用[[牛顿法|牛顿迭代法]]求解,根據[[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波恩-卡曼理论]]由晶格动力学矩阵的[[久期方程]]導出固體頻譜,推展到三維的任何晶格的方法。這個方法是黃振麟獨創的,被譽為「不用[[電子計算機]]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在當時的臺灣物理學界引發震撼<ref name="一甲子2">{{cite journal|title=走過那段篳路藍縷的日子|author=林秀美|pages=39-72|journal=一甲子-台灣大學物理系 1946~1970|year=2006|language=zh-tw}}</ref>{{rp|61}}。 |
1955年,黃振麟修正了當時物理學界在計算[[晶格]]近似[[頻譜]]、推廣至[[簡單立方]]晶體時所普遍使用的的休斯頓法,利用[[插值法]]確定等頻譜線圖,避免了原本休斯頓法在高頻端的[[奇点 (数学)|奇異點]]問題<ref name="一甲子"/>{{rp|31}}<ref name="1955paper"/><ref name="Montroll"/>{{rp|103}}。這篇研究論文在1955年發表於《物理評論》,是臺灣本土學者在該刊物的第一篇論文<ref name="一甲子"/>{{rp|32}}。黃振麟的結果與當時已知的頻譜分佈有著高度的吻合<ref name="Montroll">{{cite book|title=Theory of lattice dynamics in the harmonic approximation|author1=A. A. Maradudin|author2=E. W. Montroll|author3=G. H. Weiss|location=New York|publisher=Academic Press|year=1963|language=en|url=https://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001678328|accessdate=2016-04-23|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gycEsvJw?url=https://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001678328|archivedate=2016-04-23|deadurl=no}}</ref>{{rp|103}}。黃振麟也使用[[牛顿法|牛顿迭代法]]求解,根據[[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波恩-卡曼理论]]由晶格动力学矩阵的[[久期方程]]導出固體頻譜,推展到三維的任何晶格的方法。這個方法是黃振麟獨創的,被譽為「不用[[電子計算機]]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在當時的臺灣物理學界引發震撼<ref name="一甲子2">{{cite journal|title=走過那段篳路藍縷的日子|author=林秀美|pages=39-72|journal=一甲子-台灣大學物理系 1946~1970|year=2006|language=zh-tw}}</ref>{{rp|61}}。 |
||
1956年8月,黃振麟升任講師,並於1960年8月成為副教授<ref name="一甲子"/>{{rp|32}}。1961年,黃振麟與許雲基等人一同獲得[[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的補助,前往日本[[東海村 (那珂郡)|東海村]]{{link-ja|日本原子能研究所|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進行為期二年的專題研究<ref name = "張幸真"/>{{rp|168,193}}。1962年2月,黃振麟從[[東京大學]]原子核研究所遊學返臺,隨後也轉向[[核物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並與[[許雲基]]組成研究團隊,協助分析原子核實驗數據<ref name="一甲子"/>{{rp|32}}。在這段期間,黃振麟也在臺大物理系開授[[熱力學]]、[[古典場論]]與[[統計力學]]等課程<ref name="一甲子"/>{{rp|32}}。 |
1956年8月,黃振麟升任講師,並於1960年8月成為副教授<ref name="一甲子"/>{{rp|32}}。1961年,黃振麟與許雲基等人一同獲得[[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的補助,前往日本[[東海村 (那珂郡)|東海村]]{{link-ja|日本原子能研究所|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進行為期二年的專題研究<ref name = "張幸真"/>{{rp|168,193}}。1962年2月,黃振麟從[[東京大學]]原子核研究所遊學返臺,隨後也轉向[[核物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並與[[許雲基]]組成研究團隊,協助分析原子核實驗數據<ref name="一甲子"/>{{rp|32}}。在這段期間,黃振麟也在臺大物理系開授[[熱力學]]、[[古典場論]]與[[統計力學]]等課程<ref name="一甲子"/>{{rp|32}}。 |
||
1963年,黃振麟發起建立[[中華民國物理學會]],並擔任其發行刊物《[[中華民國物理學刊]]》之首任執行編輯,負責該刊物之出版與編輯事務<ref name="一甲子"/>{{rp|32}}<ref name="時空27"/><ref name="中華民國史學術志">{{cite book|title=中華民國史學術志 (初稿)|author=陳卓|section=物理學|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史館]]|year=1996|isbn=957-00-7348-9}}</ref>{{rp|478}}。 |
1963年,黃振麟發起建立[[中華民國物理學會]],並擔任其發行刊物《[[中華民國物理學刊]]》之首任執行編輯,負責該刊物之出版與編輯事務<ref name="一甲子"/>{{rp|32}}<ref name="時空27"/><ref name="中華民國史學術志">{{cite book|title=中華民國史學術志 (初稿)|author=陳卓|section=物理學|publisher=[[中華民國國史館]]|year=1996|isbn=957-00-7348-9}}</ref>{{rp|478}}。1966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成立「物理學名詞(增訂本)審查委員會」,原由[[方聲恆]]擔任主任委員,但後來因方聲恆生病而由黃振麟代理。從1967年5月的第一次會議到1970年12月全稿審查完成共計開會136次,經黃振麟做出最後的訂正之後,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71年12月公布,並由[[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成為1970年代至1980年代臺灣的物理學相關名詞標準<ref>{{cite journal|title=中文物理学名词在台湾的修订|author=刘源俊|doi=10.7693/wl20130612|date=2013-05-23|journal=物理|volume=42|issue=6|pages=436-437|publisher=中国物理学会|location=北京市|language=zh-cn|url=http://www.wuli.ac.cn/fileup/PDF/2013-42-06-012.pdf|accessdate=2016-04-23|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gyeEn4Hl?url=http://www.wuli.ac.cn/fileup/PDF/2013-42-06-012.pdf|archivedate=2016-04-23|deadurl=no}}</ref><ref name="中華民國史學術志"/>{{rp|479,480}}。 |
||
1966年8月,黃振麟接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並於1971年7月卸任<ref name="系主任">{{cite web|url=http://www.phys.ntu.edu.tw/guide/powerman.aspx|title=臺大物理系 歷屆系主任|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accessdate=2016-04-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007191419/http://www.phys.ntu.edu.tw/guide/powerman.aspx|archivedate=2015-10-07|deadurl=no}}</ref>。在這段期間,因為希望能讓物理學在臺灣生根,主張培養本土人才,他規劃於1969成立臺大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
1966年8月,黃振麟接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並於1971年7月卸任<ref name="系主任">{{cite web|url=http://www.phys.ntu.edu.tw/guide/powerman.aspx|title=臺大物理系 歷屆系主任|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accessdate=2016-04-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007191419/http://www.phys.ntu.edu.tw/guide/powerman.aspx|archivedate=2015-10-07|deadurl=no}}</ref>。在這段期間,因為希望能讓物理學在臺灣生根,主張培養本土人才,他規劃於1969年成立臺大物理研究所博士班,為[[國立臺灣大學]]第12個博士班<ref name="一甲子"/>{{rp|32}}<ref name="時空27"/>。黃振麟也在這段期間參與編撰初中與高中物理教科書,並編譯許多世界物理學的名著<ref name="一甲子"/>{{rp|32}}<ref name="時空27"/>。然而,由於系內的紛擾,他於1981年8月再次出任系主任,並於1983年7月再次卸任<ref name="一甲子"/>{{rp|33}}<ref name="系主任"/>。 |
||
黃振麟於1991年10月自臺大物理系退休。到了隔年冬季,臺大學生發起「光復臺大校園」運動,抗議狹小密集的校園空間,黃振麟也在此時搬離臺大宿舍<ref name="時空27"/>。不久,由於積勞成疾,黃振麟於1992年11月25日因腹痛而前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住院檢查,並於1992年12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7時20分因肝病過世,享年66歲<ref name="一甲子"/>{{rp|33}}<ref name="時空27"/>。 |
黃振麟於1991年10月自臺大物理系退休。到了隔年冬季,臺大學生發起「光復臺大校園」運動,抗議狹小密集的校園空間,黃振麟也在此時搬離臺大宿舍<ref name="時空27"/>。不久,由於積勞成疾,黃振麟於1992年11月25日因腹痛而前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住院檢查,並於1992年12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7時20分因肝病過世,享年66歲<ref name="一甲子"/>{{rp|33}}<ref name="時空27"/>。 |
||
第45行: | 第48行: | ||
黃振麟在擔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之後,主編或參與編撰了許多物理學相關書籍<ref name="一甲子"/>{{rp|32}}<ref name="時空27"/>,例如1968年的《物理學 : 程序敎學法》<ref>{{cite book|title=物理學 : 程序敎學法|year=1968|publisher=徐氏基金會|author=黃振麟|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51114~S5*cht}|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3abKz0i?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51114~S5*cht|archivedate=2016-04-26|deadurl=no}}</ref>、1970年的《物理學自修叢書》<ref>{{cite book|title=物理學自修叢書|year=1970|publisher=徐氏基金會|author=黃振麟等|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90088~S5*cht|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3agRNGd?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3Db1190088~S5%2Acht%7D|archivedate=2016-04-26|deadurl= |
黃振麟在擔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之後,主編或參與編撰了許多物理學相關書籍<ref name="一甲子"/>{{rp|32}}<ref name="時空27"/>,例如1968年的《物理學 : 程序敎學法》<ref>{{cite book|title=物理學 : 程序敎學法|year=1968|publisher=徐氏基金會|author=黃振麟|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51114~S5*cht}|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3abKz0i?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51114~S5*cht|archivedate=2016-04-26|deadurl=no}}</ref>、1970年的《物理學自修叢書》<ref>{{cite book|title=物理學自修叢書|year=1970|publisher=徐氏基金會|author=黃振麟等|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90088~S5*cht|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3agRNGd?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3Db1190088~S5%2Acht%7D|archivedate=2016-04-26|deadurl=yes|access-date=2016-04-25}}</ref>、以及1979年的《力學》<ref>{{cite book|title=力學|year=1979|publisher=徐氏基金會|author=黃振麟|url=http://202.197.107.27/opac/book/4134|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3anvKoj?url=http://202.197.107.27/opac/book/4134|archivedate=2016-04-26|deadurl=yes|access-date=2016-04-25}}</ref>。他也翻譯了許多世界物理學的名著,例如1968年的《不息宇宙》<ref>{{cite book|title=不息宇宙|year=1968|publisher=徐氏基金會|author=Born, Max|others=黃振麟,黃慰慈同譯|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69516~S5*cht|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3awvli3?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69516~S5*cht|archivedate=2016-04-26|deadurl=yes|access-date=2016-04-25}}</ref>、1971年的《場與/或粒子》<ref>{{cite book|title=場與/或粒子|year=1971|publisher=維新|author=Sen, Dipak Kumar|others=黃振麟,黃倉藝同譯|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52607~S5*cht|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3azbBJF?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52607~S5*cht|archivedate=2016-04-26|deadurl=yes|access-date=2016-04-25}}</ref>、1972年的《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ref>{{cite book|title=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year=1972|publisher=國立編譯館|author=Halpern, Francis R|others=黃振麟譯|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51019~S5*cht|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3b20wP1?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51019~S5*cht|archivedate=2016-04-26|deadurl=yes|access-date=2016-04-25}}</ref>、1974年的《半導體物理導論》<ref>{{cite book|title=半導體物理導論|year=1974|publisher=徐氏基金會|author=半導體電子學敎育委員會|others=黃振麟譯|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564360~S5*cht|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3b4VX4q?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564360~S5*cht|archivedate=2016-04-26|deadurl=yes|access-date=2016-04-25}}</ref>、以及1979年的《那惠物理實驗指導》<ref>{{cite book|title=那惠物理實驗指導|year=1979|publisher=徐氏基金會|author=那惠基金會|others=黃振麟譯|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74541~S5*cht|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3b87EBu?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1174541~S5*cht|archivedate=2016-04-26|deadurl=yes|access-date=2016-04-25}}</ref>和《統計熱物理學之基礎》<ref>{{cite book|title=統計熱物理學之基礎|year=1979|publisher=徐氏基金會|author=Reif, Frederick|others=黃振麟譯|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5492009~S5*cht|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3bDh8ZT?url=https://tulips.ntu.edu.tw/record=b5492009~S5*cht|archivedate=2016-04-26|deadurl=yes|access-date=2016-04-25}}</ref>。 |
||
至於論文著作,則包含了分別於1952年、1953年與1954年發表在《化学物理学报》中的〈論由吸附數據計算得之擴散係數〉<ref name="1952paper">{{cite journal lua|author1=Jenn Lin Hwang|date=1952-01-08|title=On the Calculation of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rom Sorption Data|journal=J. Chem. Phys.|language=en|volume=20|publisher=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pages=1320|doi=10.1063/1.1700728|url=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0/8/10.1063/1.1700728|accessdate=2016-04-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4161102/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0/8/10.1063/1.1700728|archivedate=2016年4月24日|deadurl=yes|df=}}</ref>、〈論由吸附數據計算得之擴散係數〉<ref name="1953paper">{{cite journal lua|author1=Jenn Lin Hwang|date=1952-11-13|title=Note on Frequency Spectra of Simple Solids from Specific Heat Data|journal=J. Chem. Phys.|language=en|volume=21|publisher=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pages=168|doi=10.1063/1.1698584|url=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1/1/10.1063/1.1698584|accessdate=2016-04-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4161309/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1/1/10.1063/1.1698584|archivedate=2016年4月24日|deadurl=yes|df=}}</ref>、與〈簡單固體與彈性頻譜慣量矩的比熱〉<ref name="1954paper">{{cite journal lua|author1=Jenn Lin Hwang|date=1953-10-20|title=Specific Heats of Simple Solids and Moments of Elastic Frequency Spectra|journal=J. Chem. Phys.|language=en|volume=22|publisher=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pages=154|doi=10.1063/1.1739841|url=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2/1/10.1063/1.1739841|accessdate=2016-04-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4161521/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2/1/10.1063/1.1739841|archivedate=2016年4月24日|deadurl=yes|df=}}</ref>。而黃振麟在1955年發表於《物理評論》,也是臺灣本土學者在該刊物的第一篇論文,則是〈用以計算晶格頻率的修正休斯頓法〉<ref name="1955paper">{{cite journal lua|author1=Jenn-Lin Hwang|date=1955-03-08|title=Revised Houston Method for Counting Lattice Frequencies|journal=Phys. Rev.|language=en|volume=99|publisher=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pages=1098-1100|doi=10.1103/PhysRev.99.1098|url=http://journals.aps.org/pr/abstract/10.1103/PhysRev.99.1098|accessdate=2016-04-24|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0lYNjjO?url=http://journals.aps.org/pr/abstract/10.1103/PhysRev.99.1098|archivedate=2016-04-24|deadurl=no}}</ref>。他也在1962年於《化学物理学报》發表了〈晶格動力學中的頻率計算〉<ref>{{cite journal lua|author1=Jenn Lin Hwang|author2=Chen‐Show Wang|date=1962-03-05|title=Frequency Counting in Lattice Dynamics|journal=J. Chem. Phys.|language=en|volume=37|publisher=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pages=1655|doi=10.1063/1.1733355|url=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37/8/10.1063/1.1733355|accessdate=2016-04-2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5004504/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37/8/10.1063/1.1733355|archivedate=2016年4月25日|deadurl=yes|df=}}</ref>。 |
至於論文著作,則包含了分別於1952年、1953年與1954年發表在《化学物理学报》中的〈論由吸附數據計算得之擴散係數〉<ref name="1952paper">{{cite journal lua|author1=Jenn Lin Hwang|date=1952-01-08|title=On the Calculation of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rom Sorption Data|journal=J. Chem. Phys.|language=en|volume=20|publisher=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pages=1320|doi=10.1063/1.1700728|url=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0/8/10.1063/1.1700728|accessdate=2016-04-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4161102/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0/8/10.1063/1.1700728|archivedate=2016年4月24日|deadurl=yes|df=}}</ref>、〈論由吸附數據計算得之擴散係數〉<ref name="1953paper">{{cite journal lua|author1=Jenn Lin Hwang|date=1952-11-13|title=Note on Frequency Spectra of Simple Solids from Specific Heat Data|journal=J. Chem. Phys.|language=en|volume=21|publisher=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pages=168|doi=10.1063/1.1698584|url=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1/1/10.1063/1.1698584|accessdate=2016-04-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4161309/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1/1/10.1063/1.1698584|archivedate=2016年4月24日|deadurl=yes|df=}}</ref>、與〈簡單固體與彈性頻譜慣量矩的比熱〉<ref name="1954paper">{{cite journal lua|author1=Jenn Lin Hwang|date=1953-10-20|title=Specific Heats of Simple Solids and Moments of Elastic Frequency Spectra|journal=J. Chem. Phys.|language=en|volume=22|publisher=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pages=154|doi=10.1063/1.1739841|url=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2/1/10.1063/1.1739841|accessdate=2016-04-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4161521/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2/1/10.1063/1.1739841|archivedate=2016年4月24日|deadurl=yes|df=}}</ref>。而黃振麟在1955年發表於《物理評論》,也是臺灣本土學者在該刊物的第一篇論文,則是〈用以計算晶格頻率的修正休斯頓法〉<ref name="1955paper">{{cite journal lua|author1=Jenn-Lin Hwang|date=1955-03-08|title=Revised Houston Method for Counting Lattice Frequencies|journal=Phys. Rev.|language=en|volume=99|publisher=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pages=1098-1100|doi=10.1103/PhysRev.99.1098|url=http://journals.aps.org/pr/abstract/10.1103/PhysRev.99.1098|accessdate=2016-04-24|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h0lYNjjO?url=http://journals.aps.org/pr/abstract/10.1103/PhysRev.99.1098|archivedate=2016-04-24|deadurl=no}}</ref>。他也在1962年於《化学物理学报》發表了〈晶格動力學中的頻率計算〉<ref>{{cite journal lua|author1=Jenn Lin Hwang|author2=Chen‐Show Wang|date=1962-03-05|title=Frequency Counting in Lattice Dynamics|journal=J. Chem. Phys.|language=en|volume=37|publisher=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pages=1655|doi=10.1063/1.1733355|url=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37/8/10.1063/1.1733355|accessdate=2016-04-2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5004504/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37/8/10.1063/1.1733355|archivedate=2016年4月25日|deadurl=yes|df=}}</ref>。 |
||
第62行: | 第65行: | ||
==外部連結== |
==外部連結== |
||
* [http://www.phys.ntu.edu.tw/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zh-tw icon}} |
* [http://www.phys.ntu.edu.tw/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Wayback|url=http://www.phys.ntu.edu.tw/ |date=20160305070059 }}{{zh-tw icon}} |
||
{{start box}} |
{{start box}} |
||
第78行: | 第81行: | ||
{{臺大物理系}} |
{{臺大物理系}} |
||
[[Category:萬華人]] |
[[Category:萬華區人]] |
||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系友]] |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系友]] |
||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
[[Category:臺北 |
[[Category: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校友]] |
||
[[Category:20世紀物理學家]] |
[[Category:20世紀物理學家]] |
||
[[Category:台灣核物理學家]] |
[[Category:台灣核物理學家]] |
||
[[Category:台灣凝態物理學家]] |
[[Category:台灣凝態物理學家]] |
||
[[Category:黃姓]] |
[[Category:黃姓]] |
||
[[Category:臺北帝國大學校友]] |
|||
{{Good article}} |
{{Good article}} |
2024年8月17日 (六) 06:19的最新版本
黃振麟 | |
---|---|
出生 | 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萬華[1] | 1926年10月18日
逝世 | 1992年12月13日 臺灣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66歲)
国籍 | 中華民國 |
母校 | 國立臺灣大學 |
配偶 | 洪玉慧[1]:33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凝態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 |
机构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
受影响自 | 沃爾夫岡·克洛爾 |
黃振麟(1926年10月18日—1992年12月13日[1][2][a]),臺灣臺北人,為凝態物理學暨原子核物理學家。他在1952年至1955年之間曾經跟來自德國的物理學家沃爾夫岡·克洛爾共事研究,從比熱數據推導出固體聲子頻譜。黃振麟使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根據波恩-卡曼理论由晶格动力学矩阵的久期方程導出固體頻譜,推展到三維的任何晶格的方法。這個方法是黃振麟獨創的,被譽為「不用電子計算機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1952年起,黃振麟連續四年以單一作者身份在《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評論》發表四篇論文,被認為是當時全球物理學界難得一見的成就,其中他在1955年於《物理評論》發表的論文是該刊物第一篇以臺灣為發表單位的論文。
1962年2月,黃振麟自東京大學原子核研究所遊學返臺,並轉向原子核理論,與許雲基合作研究。到了1963年,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成立,並開始發行《中華民國物理學刊》,黃振麟則擔任其首任總編輯。1966年9月,黃振麟接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並規劃於1969年成立博士班。黃振麟於1992年12月13日因肝病過世,享年66歲[2]。
生平
[编辑]黃振麟於1926年10月18日出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的萬華地區,為家中的長男[1]:33[2]。其父親黃坤池曾以賣文為生,並曾擔任里長,常為人排解糾紛,而黃振麟的母親則早逝[1]:33。黃振麟曾就讀於萬華的老松公學校[b],並於1945年4月自臺北州立第二中學[c]畢業,考入臺北帝國大學醫預科[1]:33[2]。然而,由於家境不足以付學費,黃振麟便選擇先休學至萬華的龍山國民學校[d]任教[1]:33。同年10月,黃振麟復學,成為先修班的學生,並繼續在龍山國民學校兼職任教[1]:33。
1946年,黃振麟進入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就讀,成為該系的第一屆學生。然而由於生病,使得他在該年10月再度休學,並於次年入學成為第二屆學生[1]:33[4]:155。1951年春,黃振麟與洪玉慧結為連理,並於該年6月從臺大物理系畢業,同時獲得理學士學位。同年8月,黃振麟成為了該系熱學實驗室的試用助教,協助指導大學生的實驗課程[1]:30。在這段期間,黃振麟從1952年起連續四年以單一作者身份在《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評論》發表四篇論文,被認為是當時全球物理學界難得一見的成就[1]:30[5][6][7][8]。黃振麟在這時運用手搖式計算機,進行超過6位有效位數的數值計算[1]:32。1954年8月,黃振麟成為正式助教[1]:32。
1955年,黃振麟修正了當時物理學界在計算晶格近似頻譜、推廣至簡單立方晶體時所普遍使用的的休斯頓法,利用插值法確定等頻譜線圖,避免了原本休斯頓法在高頻端的奇異點問題[1]:31[8][9]:103。這篇研究論文在1955年發表於《物理評論》,是臺灣本土學者在該刊物的第一篇論文[1]:32。黃振麟的結果與當時已知的頻譜分佈有著高度的吻合[9]:103。黃振麟也使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根據波恩-卡曼理论由晶格动力学矩阵的久期方程導出固體頻譜,推展到三維的任何晶格的方法。這個方法是黃振麟獨創的,被譽為「不用電子計算機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在當時的臺灣物理學界引發震撼[10]:61。
1956年8月,黃振麟升任講師,並於1960年8月成為副教授[1]:32。1961年,黃振麟與許雲基等人一同獲得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的補助,前往日本東海村原子能研究所進行為期二年的專題研究[4]:168,193。1962年2月,黃振麟從東京大學原子核研究所遊學返臺,隨後也轉向核物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並與許雲基組成研究團隊,協助分析原子核實驗數據[1]:32。在這段期間,黃振麟也在臺大物理系開授熱力學、古典場論與統計力學等課程[1]:32。
1963年,黃振麟發起建立中華民國物理學會,並擔任其發行刊物《中華民國物理學刊》之首任執行編輯,負責該刊物之出版與編輯事務[1]:32[2][11]:478。1966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成立「物理學名詞(增訂本)審查委員會」,原由方聲恆擔任主任委員,但後來因方聲恆生病而由黃振麟代理。從1967年5月的第一次會議到1970年12月全稿審查完成共計開會136次,經黃振麟做出最後的訂正之後,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71年12月公布,並由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成為1970年代至1980年代臺灣的物理學相關名詞標準[12][11]:479,480。
1966年8月,黃振麟接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並於1971年7月卸任[13]。在這段期間,因為希望能讓物理學在臺灣生根,主張培養本土人才,他規劃於1969年成立臺大物理研究所博士班,為國立臺灣大學第12個博士班[1]:32[2]。黃振麟也在這段期間參與編撰初中與高中物理教科書,並編譯許多世界物理學的名著[1]:32[2]。然而,由於系內的紛擾,他於1981年8月再次出任系主任,並於1983年7月再次卸任[1]:33[13]。
黃振麟於1991年10月自臺大物理系退休。到了隔年冬季,臺大學生發起「光復臺大校園」運動,抗議狹小密集的校園空間,黃振麟也在此時搬離臺大宿舍[2]。不久,由於積勞成疾,黃振麟於1992年11月25日因腹痛而前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住院檢查,並於1992年12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7時20分因肝病過世,享年66歲[1]:33[2]。
著作
[编辑]黃振麟在擔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之後,主編或參與編撰了許多物理學相關書籍[1]:32[2],例如1968年的《物理學 : 程序敎學法》[14]、1970年的《物理學自修叢書》[15]、以及1979年的《力學》[16]。他也翻譯了許多世界物理學的名著,例如1968年的《不息宇宙》[17]、1971年的《場與/或粒子》[18]、1972年的《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19]、1974年的《半導體物理導論》[20]、以及1979年的《那惠物理實驗指導》[21]和《統計熱物理學之基礎》[22]。
至於論文著作,則包含了分別於1952年、1953年與1954年發表在《化学物理学报》中的〈論由吸附數據計算得之擴散係數〉[5]、〈論由吸附數據計算得之擴散係數〉[6]、與〈簡單固體與彈性頻譜慣量矩的比熱〉[7]。而黃振麟在1955年發表於《物理評論》,也是臺灣本土學者在該刊物的第一篇論文,則是〈用以計算晶格頻率的修正休斯頓法〉[8]。他也在1962年於《化学物理学报》發表了〈晶格動力學中的頻率計算〉[23]。
另外,在黃振麟從日本遊學返臺,轉向核物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之後,則是在《中華民國物理學刊》於1963年發表〈核多片相機之計數效率〉[24]、1972年發表〈由14.1百萬電子伏特中子引發之氖-20(n, α)與氧-17的反應〉[25]、1973年發表〈14.1百萬電子伏特下鈣-40(n, α)與氬-37的反應〉[26]、1974年發表〈14.1百萬電子伏特下碳-12(n, α0)與鈹-9反應的DWBA分析〉[27]、以及1976年發表〈14.1百萬電子伏特下硫-32(n, α)與矽-29反應之研究〉[28]。
參見
[编辑]註釋
[编辑]- ^ 1975年由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出版的《科技人名錄》記載為10月28日出生[3]。
- ^ 今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 ^ 今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 ^ 今臺北市萬華區龍山國民小學。
參考資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黃暉理. 第一位於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本土學者-黃振麟. 一甲子-台灣大學物理系 1946~1970. 2006: 30–33 (中文(臺灣)).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林修平. 紀念Kroll與黃振麟教授 (PDF). 時空 (臺大物理系學生會). 1994, (27): 155 [2016-04-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2-15) (中文(臺灣)).
- ^ 沈曾新. 科技人名錄.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1975年6月: 252 (中文(臺灣)).
- ^ 4.0 4.1 張幸真. 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 20. 2003-07-31 [201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中文(臺灣)).
- ^ 5.0 5.1 Jenn Lin Hwang. On the Calculation of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rom Sorption Data.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52-01-08, 20: 1320 [2016-04-24]. doi:10.1063/1.17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4日) (英语).
- ^ 6.0 6.1 Jenn Lin Hwang. Note on Frequency Spectra of Simple Solids from Specific Heat Data.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52-11-13, 21: 168 [2016-04-24]. doi:10.1063/1.16985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4日) (英语).
- ^ 7.0 7.1 Jenn Lin Hwang. Specific Heats of Simple Solids and Moments of Elastic Frequency Spectra.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53-10-20, 22: 154 [2016-04-24]. doi:10.1063/1.17398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4日) (英语).
- ^ 8.0 8.1 8.2 Jenn-Lin Hwang. Revised Houston Method for Counting Lattice Frequencies. Phys. Rev.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1955-03-08, 99: 1098–1100 [2016-04-24]. doi:10.1103/PhysRev.99.10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4) (英语).
- ^ 9.0 9.1 A. A. Maradudin; E. W. Montroll; G. H. Weiss. Theory of lattice dynamics in the harmonic approxim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3 [2016-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英语).
- ^ 林秀美. 走過那段篳路藍縷的日子. 一甲子-台灣大學物理系 1946~1970. 2006: 39–72 (中文(臺灣)).
- ^ 11.0 11.1 陳卓. 物理學. 中華民國史學術志 (初稿). 中華民國國史館. 1996. ISBN 957-00-7348-9.
- ^ 刘源俊. 中文物理学名词在台湾的修订 (PDF). 物理 (北京市: 中国物理学会). 2013-05-23, 42 (6): 436–437 [2016-04-23]. doi:10.7693/wl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23) (中文(中国大陆)).
- ^ 13.0 13.1 臺大物理系 歷屆系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2016-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7).
- ^ 黃振麟. 物理學 : 程序敎學法. 徐氏基金會. 19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黃振麟等. 物理學自修叢書. 徐氏基金會. 1970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黃振麟. 力學. 徐氏基金會. 1979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Born, Max. 不息宇宙. 黃振麟,黃慰慈同譯. 徐氏基金會. 1968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Sen, Dipak Kumar. 場與/或粒子. 黃振麟,黃倉藝同譯. 維新. 1971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Halpern, Francis R. 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黃振麟譯. 國立編譯館. 1972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半導體電子學敎育委員會. 半導體物理導論. 黃振麟譯. 徐氏基金會. 1974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那惠基金會. 那惠物理實驗指導. 黃振麟譯. 徐氏基金會. 1979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Reif, Frederick. 統計熱物理學之基礎. 黃振麟譯. 徐氏基金會. 1979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Jenn Lin Hwang; Chen‐Show Wang. Frequency Counting in Lattice Dynamics.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62-03-05, 37: 1655 [2016-04-25]. doi:10.1063/1.17333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5日) (英语).
- ^ 黃家裕; 黃振麟; 許雲基; 戴運軌. Counting Efficiency of Nuclear Multiplate Camera.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1963-10-01, 1 (2): 33–38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 林松雲; 許玉釧; 周木春; 黃家裕; 黃振麟; 許雲基. 20Ne(n, α)17O Reaction Induced by 14.1 MeV Neutrons.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1972-10-01, 10 (2): 69–75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 彭忠朝; 林松雲; 周木春; 許玉釧; 黃振麟; 許雲基. 40Ca(n, α)37Ar Reaction at 14.1 MeV.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1973-10-01, 11 (2): 119–129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 彭忠朝; 黃振麟; 許雲基. DWBA Analysis of the 12C (n, α0)^9 Be Reaction at 14.1 MeV.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1974-04-01, 12 (1): 52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 彭忠朝; 林松雲; 周木春; 許玉釧; 黃振麟; 許雲基. Investigation of the 32S(n, α)29Si Reaction at 14.1 MeV.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1976-04-01, 14 (1): 62–66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教育職務 | ||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 ||
前任: 許雲基 |
系主任 1966年8月 ~ 1971年7月 |
繼任: 崔伯銓 |
前任: 鄭伯昆 |
系主任 1981年8月 ~ 1983年7月 |
繼任: 林清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