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物理学: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9.5 |
||
(未显示17个用户的2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expand|time=2017-12-03T08:05:07+00:00}} |
|||
'''心理物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物理[[刺激]]和[[主管]]相关感受的学科。其研究的方向有[[心理阙值]]等。 |
|||
{{Psychology}} |
|||
'''心理物理学'''<ref>{{Cite web |url=https://www.termonline.cn/search?searchText=psychophysics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24-03-09 |archive-date=2024-03-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309225836/https://www.termonline.cn/search?searchText=psychophysics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b556a6a9da588ff5cf4dbd4de04003b3/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24-03-09 |archive-date=2024-03-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309225836/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b556a6a9da588ff5cf4dbd4de04003b3/ |dead-url=no }}</ref>({{lang-en|psychophysics}})或称'''精神物理学''',是研究感官認知(心理量)和物理[[刺激]](物理量)之間定量關係的心理學分支學科,即“以科學方法研究刺激與感覺之間的關係”<ref name=GescheiderpIX>{{cite book |author=Gescheider G |year=1997 |title=Psychophysics: the fundamentals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psychophysicsfun0000gesc | edition=3rd |publisher=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age=ix |isbn=0-8058-2281-X }}</ref> 。 |
|||
心理物理学也指应用于研究感知系统的一般方法。它的现代应用极大的依赖于阈值测量<ref name=Boff_Kaufman_Thomas>{{cite book|editor=Boff KR, Kaufman L, Thomas JP|title=Handbook of percep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 Vol. I. Sensory processes and perception|place=New York|publisher=John Wiley }}</ref> ,理想观察者分析以及[[信号检测理论]]<ref name=GescheiderChap5>{{cite book |author=Gescheider G |year=1997 |title=Psychophysics: the fundamentals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psychophysicsfun0000gesc | edition=3rd |publisher=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chapter=Chapter 5: The Theory of Signal Detection |isbn=0-8058-2281-X }}</ref>。 |
|||
==历史== |
==历史== |
||
心理物理学的主要方法和理论成型于古斯塔夫·费希纳1860年出版的著作《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创造了“心理物理学”这一术语用以描述他在物理刺激与意识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作为一名哲学家,费希纳希望能发展出一种能够将物质与意识相联系的方法。他受到了德国哲学家E.H.韦伯于1830年代初所得到的关于触觉的实验结果的启发。韦伯所做出的工作以及[[威廉·冯特]]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一道构成了心理学作为科学的基础。 |
心理物理学的主要方法和理论成型于古斯塔夫·费希纳1860年出版的著作《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创造了“心理物理学”这一术语用以描述他在物理刺激与意识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作为一名哲学家,费希纳希望能发展出一种能够将物质与意识相联系的方法。他受到了德国哲学家E.H.韦伯于1830年代初所得到的关于触觉的实验结果的启发。韦伯所做出的工作以及[[威廉·冯特]]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一道构成了心理学作为科学的基础。 |
||
==外部 |
==外部链接== |
||
*[http://jpkc.ecnu.edu.cn/0502/flash/05.pdf 心理物理学]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05185135/http://jpkc.ecnu.edu.cn/0502/flash/05.pdf 心理物理学] |
||
== 參見 == |
|||
* [[臨界融合頻率]] |
|||
== 參考 == |
|||
{{reflist}} |
|||
{{Psychi-and-psycho-stub}} |
|||
{{Authority control}} |
|||
2024年8月26日 (一) 21:56的最新版本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12月3日) |
心理学 |
---|
心理物理学[1][2](英語:psychophysics)或称精神物理学,是研究感官認知(心理量)和物理刺激(物理量)之間定量關係的心理學分支學科,即“以科學方法研究刺激與感覺之間的關係”[3] 。
心理物理学也指应用于研究感知系统的一般方法。它的现代应用极大的依赖于阈值测量[4] ,理想观察者分析以及信号检测理论[5]。
历史
[编辑]心理物理学的主要方法和理论成型于古斯塔夫·费希纳1860年出版的著作《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创造了“心理物理学”这一术语用以描述他在物理刺激与意识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作为一名哲学家,费希纳希望能发展出一种能够将物质与意识相联系的方法。他受到了德国哲学家E.H.韦伯于1830年代初所得到的关于触觉的实验结果的启发。韦伯所做出的工作以及威廉·冯特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一道构成了心理学作为科学的基础。
外部链接
[编辑]參見
[编辑]參考
[编辑]- ^ 存档副本. [2024-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9).
- ^ 存档副本. [2024-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9).
- ^ Gescheider G. Psychophysics: the fundamentals 3r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ix. ISBN 0-8058-2281-X.
- ^ Boff KR, Kaufman L, Thomas JP (编). Handbook of percep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 Vol. I. Sensory processes and percep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 Gescheider G. Chapter 5: The Theory of Signal Detection. Psychophysics: the fundamentals 3r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ISBN 0-8058-2281-X.
这是一篇與心理学及精神疾病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