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窟: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无编辑摘要 |
BigBullfrog(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24个用户的35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多個問題| |
{{多個問題| |
||
{{Expand_language|pt|status = yes |
{{Expand_language|pt|status = yes}} |
||
{{Refimprove|time=2017-03-09T12:50:42+00:00}} |
{{Refimprove|time=2017-03-09T12:50:42+00:00}} |
||
}} |
}} |
||
{{noteTA |
{{noteTA |
||
|G1 = Country |
|G1 = Country |
||
}} |
}} |
||
{{about|||贫民窟 (消歧义)}} |
|||
[[File: |
[[File:KWC - 1989 Aerial.jpg|250px|thumb|right|1989年的[[香港]][[九龍寨城]]]] |
||
[[File:Kibera.jpg|250px|thumb|right|[[肯亞]]的贫民窟]] |
[[File:Kibera.jpg|250px|thumb|right|[[肯亞]]的贫民窟]] |
||
[[File:Jakarta slumhome 2.jpg|250px|thumb|right|[[雅加达]]的贫民窟]] |
[[File:Jakarta slumhome 2.jpg|250px|thumb|right|[[雅加达]]的贫民窟]] |
||
[[File: |
[[File:CM Bagshaw Tours Beacon Hill Greenbelt (27393202494).jpg|250px|thumb|right|[[美國]][[西雅圖]]的一個貧民窟({{lang-en|''tent city''}})。]] |
||
[[File:Jakarta slumlife8.JPG|250px|thumb|right|於[[雅加達]]鐵道旁边的貧民窟]] |
[[File:Jakarta slumlife8.JPG|250px|thumb|right|於[[雅加達]]鐵道旁边的貧民窟]] |
||
[[File:Favela-em-Fortaleza-Ceara.jpg|250px|thumb|right|[[巴西]][[福塔雷萨]]的貧民窟]] |
[[File:Favela-em-Fortaleza-Ceara.jpg|250px|thumb|right|[[巴西]][[福塔雷萨]]的貧民窟]] |
||
'''貧民窟'''又稱為'''貧民區''' |
'''貧民窟'''又稱為'''貧民區'''({{lang-en|slum}}),一般指[[窮人]]居住之所,[[聯合國人居署]]將其定義為「以低標準和貧窮為基本特徵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區」。 |
||
這一詞語傳統上指曾一度有名望,但隨著原住民搬遷到城市中更新更好地區而衰落的屋區;現在此詞也包括發展中地區城市中有大量臨時居所的部份<ref>[http://www.unhabitat.org/downloads/docs/4625_51419_GC%2021%20What%20are%20slums.pdf UN-HABITAT 2007 Press Release] {{ |
這一詞語傳統上指曾一度有名望,但隨著原住民搬遷到城市中更新更好地區而衰落的屋區;現在此詞也包括發展中地區城市中有大量臨時居所的部份<ref>[http://www.unhabitat.org/downloads/docs/4625_51419_GC%2021%20What%20are%20slums.pdf UN-HABITAT 2007 Press Release] {{Wayback|url=http://www.unhabitat.org/downloads/docs/4625_51419_GC%2021%20What%20are%20slums.pdf |date=20110206143558 }} on its report, "The Challenge of Slums: 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 2003".{{en-us}}</ref>。 |
||
貧民窟效應為同群效應(peer effect)的一種社會現象表達,也是複雜系統冪次法則(Power Law)的一種,一般發生在老舊或相對鄰近低價社區,由住民因經濟力自然搬遷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於經濟力強者持續遷出、經濟弱勢持續遷入,並依各自經濟能力塑造居住品質,導致演替加劇。 |
貧民窟效應為同群效應(peer effect)的一種社會現象表達,也是複雜系統冪次法則(Power Law)的一種,一般發生在老舊或相對鄰近低價社區,由住民因經濟力自然搬遷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於經濟力強者持續遷出、經濟弱勢持續遷入,並依各自經濟能力塑造居住品質,導致演替加劇。 |
||
貧民窟可以說是[[都市化]]中之一 |
貧民窟可以說是[[都市化]]中之一現象,無論發達國家或落後國家都面臨這種困擾。貧民窟常有[[犯罪]]、[[毒品]]、[[違章建築]]、[[垃圾]]、[[飲水]]等問題。 |
||
近年貧民窟數目因第三世界市區人口膨脹而大幅增加,根據一份[[聯合國人居署]]於2006年發表的報告,[[英聯邦]]國家的貧民窟住有3.27億人,即當地接近六分之一人口。在四分之一英聯邦國家之中(11個非洲國家、2個亞洲國家、1個太平洋國家),超過三分之二的市區人口居住在貧民窟,當中很多國家仍在急速地[[城市化]]。 |
|||
據《[[BBC]]》報導,[[聯合國]]數據統計全球約有10億人居住在貧民窟,這就佔了全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而全球5大貧民窟包括:[[巴基斯坦]][[卡拉奇]] |
據《[[BBC]]》報導,[[聯合國]]數據統計全球約有10億人居住在貧民窟,這就佔了全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而全球5大貧民窟包括:[[巴基斯坦]][[卡拉奇]]{{le|奧蘭吉鎮|Orangi Town}}、[[墨西哥城]][[內薩瓦爾科約特爾城]]、[[印度]][[孟買]][[達拉維]]、[[肯尼亞]][[內羅畢]][[基貝拉貧民窟]],以及[[南非]][[開普敦]]{{le|凯厄利彻|Khayelitsha}};預計2030年全球將約有20億人口淪於貧民窟。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第45行: | 第42行: | ||
[[Category:人類生活環境]] |
[[Category:人類生活環境]] |
||
[[Category: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1]] |
[[Category: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1]] |
||
[[Category:阶级歧视]] |
|||
[[Category:貧民窟]] |
2024年9月4日 (三) 14:25的最新版本
貧民窟又稱為貧民區(英語:slum),一般指窮人居住之所,聯合國人居署將其定義為「以低標準和貧窮為基本特徵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區」。
這一詞語傳統上指曾一度有名望,但隨著原住民搬遷到城市中更新更好地區而衰落的屋區;現在此詞也包括發展中地區城市中有大量臨時居所的部份[1]。
貧民窟效應為同群效應(peer effect)的一種社會現象表達,也是複雜系統冪次法則(Power Law)的一種,一般發生在老舊或相對鄰近低價社區,由住民因經濟力自然搬遷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於經濟力強者持續遷出、經濟弱勢持續遷入,並依各自經濟能力塑造居住品質,導致演替加劇。
貧民窟可以說是都市化中之一現象,無論發達國家或落後國家都面臨這種困擾。貧民窟常有犯罪、毒品、違章建築、垃圾、飲水等問題。
據《BBC》報導,聯合國數據統計全球約有10億人居住在貧民窟,這就佔了全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而全球5大貧民窟包括:巴基斯坦卡拉奇奧蘭吉鎮、墨西哥城內薩瓦爾科約特爾城、印度孟買達拉維、肯尼亞內羅畢基貝拉貧民窟,以及南非開普敦凯厄利彻;預計2030年全球將約有20億人口淪於貧民窟。
参考文献
[编辑]- ^ UN-HABITAT 2007 Press Rele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its report, "The Challenge of Slums: 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 2003".(美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