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民主主义: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孙介石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0个用户的2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maoism sidebar}}
{{maoism sidebar}}
'''新民主主义''',是[[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泽东]]提出依[[清黨]]前[[国民党]]所主張[[聯俄容共|聯俄、容共]]、扶助工農「[[孙文思想|三大政策]]」下的再進化<ref>侯立朝,民族統一與中國前途,帕米爾書店,〈論馬克斯主義與中國問題〉,1988年3月,第389頁</ref>,他對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理论,曾經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澤東當時認為在實行[[共产主義]]之前,必須先經過新民主主義這一過渡性的階段,这一理论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陕甘宁边区]])一文中有充分论述。《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不仅标志着毛泽东创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且创立了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2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上《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否定“由[[一党专政|一党一派一阶级来专政]]”。<ref>[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400220.htm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ref>以后,他在《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然而1953年毛泽东批判[[劉少奇]]提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資本主義]]傾向觀點。<ref>[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530615.htm 毛泽东: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ref><ref>[http://news.qq.com/zt2011/ghgcd/55.htm 新民主主义]</ref><ref>[http://www.chinareform.net/show_mag.php?id=1978 何 伟,《改革:突破斯大林体制真难》,《改革内参·综合版》2012年第5期]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15015927/http://www.chinareform.net/show_mag.php?id=1978 |date=2013-12-15 }}</ref>
'''新民主主义''',是[[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泽东]]提出依[[中国国民党清党|清黨]]前[[国民党]]所主張[[聯俄容共|聯俄、容共]]、扶助工農「[[新三民主義|三大政策]]」下的再進化<ref>侯立朝,民族統一與中國前途,帕米爾書店,〈論馬克斯主義與中國問題〉,1988年3月,第389頁</ref>,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澤東當時認為在實行[[社會主義]]之前,必須先經過新民主主義這一過渡性的階段,这一理论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陕甘宁边区]])一文中有充分论述。2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上《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否定“由[[一党专政|一党一派一阶级来专政]]”。<ref>{{Cite web |url=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400220.htm |title=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access-date=2012-10-17 |archive-date=2021-01-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3112214/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400220.htm |dead-url=no }}</ref>以后,他在《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然而1953年毛泽东批判[[劉少奇]]“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資本主義]]傾向觀點。<ref>{{Cite web |url=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530615.htm |title=毛泽东: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 |access-date=2012-10-17 |archive-date=2020-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26214046/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530615.htm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news.qq.com/zt2011/ghgcd/55.htm |title=新民主主义 |access-date=2012-10-17 |archive-date=2021-01-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3112241/https://news.qq.com/zt2011/ghgcd/55.htm |dead-url=no }}</ref><ref>[http://www.chinareform.net/show_mag.php?id=1978 何 伟,《改革:突破斯大林体制真难》,《改革内参·综合版》2012年第5期]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15015927/http://www.chinareform.net/show_mag.php?id=1978 |date=2013-12-15 }}</ref>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
{{main|民主主义革命|三民主|总路线}}
{{main|民主革命|三民主|新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舊民主主義革命 ===
按照这种理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之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中共取得政权前的这一段时期都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期间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内战|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第二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舊民主主義革命,用以區別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中国共产党]]認為,廣義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資產階級]]领导的針對舊有的封建社会統治階級与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在[[中國]],它開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以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与1919年“[[五四運動]]”為結束的標誌,這一期間的革命鬥爭主要以資產階級建立[[政權]]為主,也包含其他階級尋求[[改革]]、抵禦侵略而引發的事件。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新民主主義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ref name="s">{{cite book|title=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isbn_9787040599039 |year=2023 |publisher=[[高等教育出版社]] |location=[[北京]] |isbn=978-7-04-059903-9 |language=zh-hans |page=[https://archive.org/details/isbn_9787040599039/page/45 45] }}</ref>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路线,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r|s}}

按照这种理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中共取得政权前的这一段时期都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期间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内战|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第二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允许、鼓励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工商企业发展、壮大;在农村也是允许[[土地改革]]后单干的自耕农通过农业生产或经商而发家致富上升为[[富农]]。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下,公有制(包括国营或集体所有制)经济成分可能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造、过渡([[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通过[[公私合营]]、赎买的和平办法。{{cn}}

=== 区别 ===
中国共产党認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殖民侵略,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开辟道路;二者最主要的區別是領導階級的不同: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力量為資產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力量為[[無產階級]],依托的基本力量是工农联盟。此外,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主张,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过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一种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其目标是社会主义。这个过渡形式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主张,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産階級領導、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过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一种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其目标是社会主义。这个过渡形式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开始逐渐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对于毛泽东的动因,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一方学者认为是毛泽东和部分中共高层领导人担心社会改革会走向资本主义<ref>{{cite book|author1=刘书楷|coauthors=郭思敏|title=中共党史辨疑 3|date=2006年11月|publishe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pages=955-963|accessdate=2015-06-26}}</ref>。1951年4月17日,中共山西省委在(赖若愚起草的)《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报告中表示出对农村经济向着富农方面发展存有担忧,并提出对于私有制要“逐步地动摇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的方针<ref>{{cite book|author1=马社香|title=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口述史|date=2012年9月|publishe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isbn=978-7-5073-3618-4|pages=43|accessdate=2015-06-26}}</ref>。毛泽东同年表达了明确支持,并在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ref>{{cite book|author1=于建嵘|editor=2007.12|title=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 第2卷 1949-2007 上|publishe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978-7-109-12344-1|pages=1120-1128|accessdate=2015-06-26}}</ref>。1953年10月15日,毛泽东与陈伯达、廖鲁言表明了对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担忧<ref>{{cite book|author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title=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4册|date=2011年6月|publisher=中国文献出版社|isbn=978-7-5073-3268-3|pages=404|accessdate=2015-06-26}}</ref>。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的讲话中谈到,“新民主主义秩序”“实际是资本主义秩序,发展资本主义”<ref>{{cite book|author1=林蕴晖|editor=2008.08|title=国史札记 事件篇|publisher=上海:东方出版中心|isbn=7-80186-892-3|pages=68-69|accessdate=2015-06-26}}</ref>;这也反映出在经济政策上,毛泽东和刘少奇的理念出现了分歧<ref>{{cite book|author1=欧阳雪梅|title=毛泽东刘少奇强国富民思想比较研究|date=2002年8月|publisher=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isbn=7-81004-793-0|pages=100-102|accessdate=2015-06-26}}</ref>。另一方学者认为是毛泽东认为公有制绝对性地优于私有制<ref>{{cite book|author1=毛泽东|title=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date=国史研究学习资料|pages=181|accessdate=2015-06-26}}</ref><ref>{{cite book|author1=苏晓云|title=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与实践研究 基于“组织起来”的思索与考察|date=2012年4月|publisher=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isbn=978-7-5117-1357-5|pages=210-211|accessdate=2015-06-26}}</ref>。另有一种说法称是中共高层同时也受到了[[苏联]]方面的压力<ref>{{cite journal|author1=李理;隋丽娟|title=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要动因——建国前后苏联对中共的压力|journal=长白学刊|date=2003|issue=第2期|pages=79-81|accessdate=2015-06-26}}</ref>。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开始逐渐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对于毛泽东的动因,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一方学者认为是毛泽东和部分中共高层领导人担心社会改革会走向资本主义<ref>{{cite book|author1=刘书楷|coauthors=郭思敏|title=中共党史辨疑 3|date=2006年11月|publishe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pages=955-963|accessdate=2015-06-26}}</ref>。1951年4月17日,中共山西省委在(赖若愚起草的)《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报告中表示出对农村经济向着富农方面发展存有担忧,并提出对于私有制要“逐步地动摇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的方针<ref>{{cite book|author1=马社香|title=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口述史|date=2012年9月|publishe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isbn=978-7-5073-3618-4|pages=43|accessdate=2015-06-26}}</ref>。毛泽东同年表达了明确支持,并在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ref>{{cite book|author1=于建嵘|editor=2007.12|title=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 第2卷 1949-2007 上|publishe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978-7-109-12344-1|pages=1120-1128|accessdate=2015-06-26}}</ref>。1953年10月15日,毛泽东与陈伯达、廖鲁言表明了对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担忧<ref>{{cite book|author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title=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4册|date=2011年6月|publisher=中国文献出版社|isbn=978-7-5073-3268-3|pages=404|accessdate=2015-06-26}}</ref>。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的讲话中谈到,“新民主主义秩序”“实际是资本主义秩序,发展资本主义”<ref>{{cite book|author1=林蕴晖|editor=2008.08|title=国史札记 事件篇|publisher=上海:东方出版中心|isbn=7-80186-892-3|pages=68-69|accessdate=2015-06-26}}</ref>;这也反映出在经济政策上,毛泽东和[[刘少奇]]的理念出现了分歧<ref>{{cite book|author1=欧阳雪梅|title=毛泽东刘少奇强国富民思想比较研究|date=2002年8月|publisher=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isbn=7-81004-793-0|pages=100-102|accessdate=2015-06-26}}</ref>。另一方学者认为是毛泽东认为公有制绝对性地优于私有制<ref>{{cite book|author1=毛泽东|title=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date=国史研究学习资料|pages=181|accessdate=2015-06-26}}</ref><ref>{{cite book|author1=苏晓云|title=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与实践研究 基于“组织起来”的思索与考察|date=2012年4月|publisher=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isbn=978-7-5117-1357-5|pages=210-211|accessdate=2015-06-26}}</ref>。另有一种说法称是中共高层同时也受到了[[苏联]]方面的压力<ref>{{cite journal|author1=李理;隋丽娟|title=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要动因——建国前后苏联对中共的压力|journal=长白学刊|date=2003|issue=第2期|pages=79-81|accessdate=2015-06-26}}</ref>。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宣布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宣布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此外1949年4月,中国共青团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会,改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通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于1957年5月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
此外1949年4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于1957年5月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 參考資料 ==
<references/>

== 外部链接 ==
* 《[[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1940年1月。
{{中国共产党的有关信息}}
{{中国共产党的有关信息}}
{{第二次国共内战}}
{{第二次国共内战}}
第34行: 第39行:
[[Category:主义]]
[[Category:主义]]
[[Category:民主形態理論]]
[[Category:民主形態理論]]
[[Category:毛澤東思想|X]]
[[Category:中國思想]]
[[Category:中國思想]]
[[Category:毛泽东思想术语]]
[[Category:毛泽东思想术语]]
[[分类:无产阶级专政]]

[[ru:Новая демократия]]

2024年9月10日 (二) 10:35的最新版本

新民主主义,是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泽东提出依清黨国民党所主張聯俄、容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下的再進化[1],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澤東當時認為在實行社會主義之前,必須先經過新民主主義這一過渡性的階段,这一理论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陕甘宁边区)一文中有充分论述。2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上《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否定“由一党一派一阶级来专政”。[2]以后,他在《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然而1953年毛泽东批判劉少奇“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資本主義傾向觀點。[3][4][5]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编辑]

舊民主主義革命

[编辑]

舊民主主義革命,用以區別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中国共产党認為,廣義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資產階級领导的針對舊有的封建社会統治階級与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中國,它開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以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与1919年“五四運動”為結束的標誌,這一期間的革命鬥爭主要以資產階級建立政權為主,也包含其他階級尋求改革、抵禦侵略而引發的事件。

新民主主義革命

[编辑]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6]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路线,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6]

按照这种理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中共取得政权前的这一段时期都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期间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允许、鼓励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工商企业发展、壮大;在农村也是允许土地改革后单干的自耕农通过农业生产或经商而发家致富上升为富农。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下,公有制(包括国营或集体所有制)经济成分可能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造、过渡(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通过公私合营、赎买的和平办法。[來源請求]

区别

[编辑]

中国共产党認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殖民侵略,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开辟道路;二者最主要的區別是領導階級的不同: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力量為資產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力量為無產階級,依托的基本力量是工农联盟。此外,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來源請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主张,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産階級領導、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过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一种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其目标是社会主义。这个过渡形式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开始逐渐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对于毛泽东的动因,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一方学者认为是毛泽东和部分中共高层领导人担心社会改革会走向资本主义[7]。1951年4月17日,中共山西省委在(赖若愚起草的)《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报告中表示出对农村经济向着富农方面发展存有担忧,并提出对于私有制要“逐步地动摇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的方针[8]。毛泽东同年表达了明确支持,并在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9]。1953年10月15日,毛泽东与陈伯达、廖鲁言表明了对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担忧[10]。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的讲话中谈到,“新民主主义秩序”“实际是资本主义秩序,发展资本主义”[11];这也反映出在经济政策上,毛泽东和刘少奇的理念出现了分歧[12]。另一方学者认为是毛泽东认为公有制绝对性地优于私有制[13][14]。另有一种说法称是中共高层同时也受到了苏联方面的压力[15]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宣布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此外1949年4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于1957年5月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侯立朝,民族統一與中國前途,帕米爾書店,〈論馬克斯主義與中國問題〉,1988年3月,第389頁
  2.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3). 
  3. ^ 毛泽东: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4. ^ 新民主主义.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3). 
  5. ^ 何 伟,《改革:突破斯大林体制真难》,《改革内参·综合版》2012年第5期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2-15.
  6. ^ 6.0 6.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45. ISBN 978-7-04-059903-9 (中文(简体)). 
  7. ^ 刘书楷; 郭思敏. 中共党史辨疑 3.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年11月: 955–963. 
  8. ^ 马社香.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口述史.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年9月: 43. ISBN 978-7-5073-3618-4. 
  9. ^ 于建嵘. 2007.12 , 编.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 第2卷 1949-2007 上.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120–1128. ISBN 978-7-109-12344-1. 
  10.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4册. 中国文献出版社. 2011年6月: 404. ISBN 978-7-5073-3268-3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11. ^ 林蕴晖. 2008.08 , 编. 国史札记 事件篇.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68–69. ISBN 7-80186-892-3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12. ^ 欧阳雪梅. 毛泽东刘少奇强国富民思想比较研究.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8月: 100–102. ISBN 7-81004-793-0. 
  13. ^ 毛泽东. 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国史研究学习资料: 181. 
  14. ^ 苏晓云. 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与实践研究 基于“组织起来”的思索与考察.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年4月: 210–211. ISBN 978-7-5117-1357-5. 
  15. ^ 李理;隋丽娟. 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要动因——建国前后苏联对中共的压力. 长白学刊. 2003, (第2期):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