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韋寶珊: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使用DisamAssist清理消歧義連結:皇后大道(連結至皇后大道 (香港))。
 
(未显示45个用户的14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Celebrity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small>韋寶珊爵士<br>Sir Boshan Wei-Yuk</small>
| name = 韋寶珊爵士
| original_name = Sir Boshan Wei-Yuk
| honorific-suffix = {{postnominals|country=GBR|size=100%|CMG|JP}}
| image = Sir Boshan Wei-Yuk.jpg
| image = Sir Boshan Wei-Yuk.jpg
|image_size= 250px
| image_size= 250px
| caption = <br><small>韋寶珊爵士身穿[[補服]]之[[油畫]],約繪於[[1885年]]</small></br>
| caption = 韋寶珊爵士身穿[[補服]]之[[油畫]],約繪於1885年。
| office = [[香港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 birth_date =[[1849年]]
| term_start = 1914年3月2日
| birth_place =[[Image:Flag of the United Kingdom.svg|25px]] [[大英帝國|英屬]][[香港]]
| death_date =[[1921]][[1216]](72歲)
| term_end = 19171011
| predecessor = [[何啟]]
| successor = [[普樂]]
| office1 = [[香港立法局]]議員
| term_start1 = 1896年12月3日
| term_end1 = 1917年10月11日
| appointed1 = [[威廉·羅便臣|威廉·羅便臣爵士]]<br>[[卜力|卜力爵士]]<br>[[盧吉|盧吉爵士]]<br>[[梅含理|梅含理爵士]]
| constituency1 = 港督委任
| birth_date =1849年
| birth_place ={{HKG-1842}}
| death_date =1921年12月16日(72歲)
| death_place={{HKG-1910}}
| death_place={{HKG-1910}}
| occupation = [[銀行家]]、[[慈善家]]、[[定例局]]非官守議員
| occupation = [[銀行家]]、[[定例局]]非官守議員
| nationality =
| nationality =
| salary =
| salary =
第17行: 第29行:
}}
}}


'''韋廷俊'''爵士,[[CMG]],[[JP]](Sir '''Boshan Wei-Yuk''',{{bd|1849年||1921年|12月16日|W}}),小名'''玉''',字'''寶珊''',[[香港]][[銀行家]]、[[商人]]、[[慈善家]]及[[政治家]],曾參與創立[[保良局]],[[1883]]及[[1898年]]成功協助設立[[潔淨局]]([[1935年]]改稱[[市政局]])和[[團防局]]委員會。韋爵士自[[1896年]][[1917年]]出任[[定例局]](後改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是香港[[1842年]]開埠以來第四位擔任該局議員的[[華人]]。
'''韋寶珊'''爵士,[[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同袍勳章|CMG]],[[太平紳士|JP]](Sir '''Boshan Wei-Yuk''',{{bd|1849年||1921年|12月16日|W}}),名'''廷俊''',小名'''玉''',字'''寶珊''','''韋玉'''是另一個為後人熟識的名稱,[[香港]][[銀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參與創立[[保良局]],以及1891年成功協助設立[[團防局]]委員會。韋爵士自1896年至1917年期間出任[[定例局]](後改稱[[香港立法局|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是[[香港開埠初期歷史|香港開埠]]以來第四位擔任該局議員的[[華人]]。韋爵士任內曾協調[[英國]]與[[新界]]鄉民,使新界成功於1898年納入香港版圖,他後來在[[辛亥革命]]中,亦擔任了[[廣東]]水師提督[[李准 (1871年)|李准]]及革命軍[[胡漢民]]之間的保證人,具有一定聲望


韋寶珊爵士是近代歷史上首位被送到[[西歐]][[留學]]的[[華人]][[留學生]]之一,也是歷來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韋爵士早年曾倡建由[[香港]]經[[廣州]],再通往[[北京]]的[[鐵路]],但有關建議要到多年以後才能實現。
韋寶珊爵士是近代歷史上首位被送到[[西歐]][[留學]]的[[華人]][[留學生]]之一,也是歷來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韋爵士早於1890年曾倡建由[[香港]]經[[廣州]],再通往[[北京]]的[[鐵路]],但有關建議要到多年以後才能實現。


==生平==
==生平==
===早年生涯===
===早年生涯===
韋寶珊祖籍[[廣東]][[|山]],[[1849]]生於[[香港]],父親[[韋光]]([[1825]]-[[1879]])為當地殷富,任職[[有利銀行]]華人[[買辦]]。韋寶珊在家中排行最大,兩名弟弟名[[韋安]]及[[韋培]],兩人後來分別成為[[律師]]及[[大律師]]。
韋寶珊祖籍[[廣東]][[|山]],1849年生於[[香港]],父親[[韋光]](1825-1879年)為當地殷富,任職[[有利銀行]]華人[[買辦]]。韋寶珊在家中排行最大,其中兩名弟弟名[[韋安]]及[[韋培]],兩人後來分別成為[[律師]]及[[大律師]]。


韋寶珊幼年在家中學習[[漢學]],歷時十年,後來入讀香港首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現稱[[皇仁書院]]),當時[[校長]]是[[史釗域|史釗域博士]]。在[[1867年]],時年18歲的韋寶珊在家人安排下,前往[[英國]][[留學]],入讀[[英格蘭]][[萊斯特]]的[[斯東尼蓋爾學校]](Stoneygate School),一年後在[[1869年]]升讀[[蘇格蘭]][[大來學院]](Dollar Academy)。韋寶珊在大來學院學習四年後畢於,[[1872]]學成返港前曾往[[歐洲]]遊歷。韋寶珊是近代首位[[留學]][[西歐]]的[[華人]]學生之一,自他以後,留學西方漸漸成為東方華人家庭子女升學的其中一種主要途徑。
韋寶珊幼年在家中學習[[漢學]],歷時十年,後來入讀香港首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現稱[[皇仁書院]]),當時[[校長]]是[[史釗域|史釗域博士]]。在1867年,時年18歲的韋寶珊在家人安排下,前往[[英國]][[留學]],入讀[[英格蘭]][[萊斯特]]的[[斯東尼蓋爾學校]](Stoneygate School),一年後在1869年升讀[[蘇格蘭]][[大來學院]](Dollar Academy)。韋寶珊在大來學院學習四年後畢業,1872年學成返港前曾往[[歐洲]]遊歷。韋寶珊是近代首位[[留學]][[西歐]]的[[華人]]學生之一,自他以後,留學西方漸漸成為東方華人家庭子女升學的其中一種主要途徑。


===商業生涯===
===商業生涯===
[[File:KCR 1914.jpeg|thumb|right|250px|韋寶珊早於1890年明確提出興建[[鐵路]]連接[[廣州]],以至[[北京]]。圖為1914年的[[尖沙咀站 (九廣鐵路英段)|尖沙咀火車站]]。]]
韋寶珊[[1872年]]返港後加入父親工作的[[有利銀行]],獲得銀行的重視。韋寶珊父親在[[1879年]]逝世後,他繼續留在銀行(韋敦善堂)工作,到[[1882年]]更獲擢升為父親生前擔任的華人買辦,直到[[1910年]]才離開有利銀行。韋光自[[1857年]]任職有利銀行,到韋寶珊在[[1910年]]離開,前後合共63年,對該行的發展具重要影響。
韋寶珊1872年返港後加入父親工作的[[有利銀行]],獲得銀行的重視。韋寶珊父親在1879年逝世後,他繼續留在銀行(韋敦善堂)工作,到1882年更獲擢升為父親生前擔任的華人買辦,直到1910年才離開有利銀行。韋光自1857年任職有利銀行,到韋寶珊在1910年離開,前後合共63年,對該行的發展具重要影響。


韋寶珊離開有利銀行後,自立門戶,從事進出口生意,並曾經與[[何啟|何啟爵士]]、[[區德]]、[[曹善允]]及[[周少岐]]等人組成啟德營業有限公司,計劃在[[九龍寨城]]對開的[[九龍灣]]建造名為「[[啟德濱]]」的[[花園城市]]計劃在[[1916年]]展開,但後來計劃失敗,土地被政府收回,並發展成為[[啟德機場]]。
韋寶珊離開有利銀行後,自立門戶,從事進出口生意,並曾經與[[何啟|何啟爵士]]、[[區德]]、[[曹善允]]及[[周少岐]]等人組成啟德營業有限公司,計劃在[[九龍寨城]]對開的[[九龍灣]]建造名為「[[啟德濱]]」的[[花園城市]]計劃在1916年展開,但後來遭遇挫折,土地被政府收回,並發展成為[[啟德機場]]。


[[1890年]],韋寶珊倡議興建[[鐵路]],由[[香港]]經[[廣州]]通往[[北京]]。他曾自行斥資進行研究,但有關計劃最後因為[[清廷]]保守派官員的反對而流產。韋寶珊的計劃到後來[[九廣鐵路]]的興建才得以落實,隨著九廣鐵路的通車,香港自[[1911年]]開始有[[廣九直通車|直通火車]]通往[[廣州]],但[[京九鐵路]]卻一再拖延,遲至[[1996年]]方告竣工。
在1890年,韋寶珊倡議興建[[鐵路]],由[[香港]]經[[廣州]]通往[[北京]]。他曾自行斥資進行研究,但有關計劃最後因為[[清廷]]保守派官員的反對而流產。韋寶珊的計劃到後來[[九廣鐵路]]的興建才得以落實,隨著九廣鐵路的通車,香港自1911年開始有[[廣九直通車|直通火車]]通往廣州,但[[京九鐵路]]卻一再拖延,遲至1996年方告竣工。


===公職生涯===
===公職生涯===
{{see also|東華三院|廣華醫院|保良局}}
{{see also|東華三院|廣華醫院|保良局}}
[[File:HK TungWahMuseum.JPG|thumb|left|140px|[[廣華醫院]]舊翼現已成[[博物館]]。]]
韋寶珊是早年少熱心參與社會公職的華人,早於[[1882年]][[2月17日]]就被港府委為非官守[[太平紳士]]。在[[1880年]],韋寶珊當選[[東華醫院]]總理,到[[1887年]]出任該院[[丁亥|丁亥年]]主席。韋寶珊後與[[劉鑄伯]]在[[1907年]]成功協助[[何啟|何啟爵士]]爭取建立[[廣華醫院]],並出任該院倡建總理。另一方面,韋寶珊亦曾經參與成立[[保良局]],保護被迫良為娼的婦孺,並促使該局在[[1882年]]成為法定組織,他於[[1893年]]獲選為保良局永遠總理。
韋寶珊是香港早期少數熱心參與社會公職的華人,他早於1882年2月17日就被港府委為非官守[[太平紳士]]。在1880年,韋寶珊當選[[東華醫院]]總理,到1887年出任該院[[丁亥|丁亥年]]主席。韋寶珊後與[[劉鑄伯]]在1907年成功協助[[何啟|何啟爵士]]爭取建立[[廣華醫院]],並出任該院倡建總理。另一方面,韋寶珊亦曾經參與成立[[保良局]],保護被迫良為娼的婦孺,並促使該局在1882年成為法定組織,他於1893年獲選為保良局永遠總理。


在[[1894年香港鼠疫]]爆發時,港府要求隔離[[鼠疫]]病患者的做法,受到[[華人]]社區的極力反對,後經韋寶珊代政府出面調解,解釋政府政策後,華人家庭才陸續願意讓患病家人接受隔離治療,以及讓防疫人員進入家居消毒。在韋寶珊的協助下,使華人社區的疫情得到控制為表答謝,他事後在[[1894年]]獲港督頒授[[抗疫紀念金章]],同時獲外籍及華人居民團體致感謝狀表揚。
在[[1894年香港鼠疫]]爆發時,港府要求隔離[[鼠疫]]病患者的做法,受到[[華人]]社區的極力反對,後經韋寶珊代政府出面調解,解釋政府政策後,華人家庭才陸續願意讓患病家人接受隔離治療,以及讓防疫人員進入家居消毒。在韋寶珊的協助下,使華人社區的疫情得到控制為表答謝,他事後在1894年獲港督頒授[[抗疫紀念金章]],同時獲歐洲人及華人居民團體致感謝狀表揚。

韋寶珊其他參與過的公職,包括在1890年出任香港金禧委員會委員,1894年出任節約委員會委員,以及後來參與創立[[香港大學]]、出任香港大學校董、及獲委為[[捕獲法庭]]成員等等。


===團防局生涯===
===團防局生涯===
{{see also|團防局}}
{{see also|團防局}}
韋寶珊也是[[團防局]]的重要人物之一。團防局早於[[1866年]]創立,是一個由[[華人]]組成的治安組織,受到港府[[總登記官]]監察,早期主要負責在[[中環]]及[[上環]]地區組織[[更練]],定時巡邏,維持治安,以補充[[香港警隊|警察]]之不足。在[[1891年]]以前,團防局雖然設有局紳,並全由[[華人]]出任,但局紳卻缺乏權力反映華人意見。有見及此,時任總登記官[[駱克|駱克爵士]]在[[1891年]]對團防局進行改組,倡議設立團防局委員會,以確立該局局紳的的諮詢職能。
韋寶珊也是[[團防局]]的重要人物之一。團防局早於1866年創立,是一個由[[華人]]組成的治安組織,受到港府[[民政事務局|總登記官]]監察,早期主要負責在[[中環]]及[[上環]]地區組織[[更練]],定時[[巡邏]],維持[[治安]],以補充[[香港警隊|警察]]之不足。在1891年以前,團防局雖然設有局紳,並全由[[華人]]出任,但局紳卻缺乏權力反映華人意見。有見及此,時任總登記官[[駱克|駱克爵士]]在1891年對團防局進行改組,倡議設立團防局委員會,以確立該局局紳的的諮詢職能。


早在[[1880年]],韋寶珊已開始出任團防局局紳,在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下,團防局委員會才得以在[[1891年]]正式成立,而韋寶珊亦獲續任,繼續在改組後的團防局擔任局紳,至[[1918年]]卸任為止。由於韋寶珊對團防局影響深遠,在[[1920年]]復獲港府委為團防顧問直到去世。團防局自成立到[[1941年]][[日本]]佔據香港而廢置期間,韋寶珊是歷來首位,亦很可能是唯一一位獲委為團防局顧問的人士。
早在1880年,韋寶珊已開始出任團防局局紳,在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下,團防局委員會才得以在1891年正式成立,而韋寶珊亦獲續任,繼續在改組後的團防局擔任局紳,至1918年卸任為止。韋寶珊任內歷侍五任總登記官,並一直與警隊維持緊密合作,對團防局起重要影響。在任局紳期間,團防局很大的發展,更練規模不斷擴充,在1910年起更進而覆蓋[[半山區]]。自1917開始,該局局紳加入從[[東華醫院]][[保良局]]退任值理的人士,在華人社區中具重要地位


韋寶珊在1920年獲港府委任為團防局顧問,直到去世。團防局自成立到1941年因[[日本]]佔據香港期間,韋寶珊是歷來首位,亦很可能是唯一一位獲委為團防局顧問的人士。
在他出任局紳期間,團防局得到很大的發展,更練規模不斷擴充,在[[1910年]]起更進而覆蓋[[半山區]]。自[[1917年]]開始,該局局紳更加入從[[東華醫院]]及[[保良局]]退任值理的人士,在華人社區中具重要地位。


===定例局生涯===
===定例局生涯===
[[1894年]],[[港督]][[威廉·羅便臣|羅便臣爵士]]向[[殖民地大臣]][[喬治·羅賓遜,第一代里彭侯爵|里彭勳爵]](Lord Ripon)轉呈一份由[[定例局]]非官守議員[[遮打]]及[[何啟|何啟醫生]]等人的上書,請求在[[行政局|議政局]](即行政局)內加入非官守議席,同時在[[定例局]]內加入民選議席,以增加兩局的代表性。儘管有關建議遭到里彭勳爵的嚴厲駁斥,但在私底下致港督的信函中,里彭勳爵卻同意增加定例局內的非官守議席,以及在議政局加入兩席非官守議席,而其中一席可由[[華人]]出任。然而,羅便臣爵士以華人不能保持中立,以及華人不明[[代議政制|代議政府]]為理由,堅決反對議政局加入華人議席。
在1894年,[[港督]][[威廉·羅便臣|羅便臣爵士]]向[[殖民地大臣]][[喬治·羅賓遜,第一代里彭侯爵|里彭勳爵]](Lord Ripon)轉呈一份由[[定例局]]非官守議員[[遮打]]及[[何啟|何啟醫生]]等人的上書,請求在[[行政局|議政局]](即行政局)內加入非官守議席,同時在[[定例局]]內加入民選議席,以增加兩局的代表性。儘管有關建議遭到里彭勳爵的嚴厲駁斥,但在私底下致港督的信函中,里彭勳爵卻同意增加定例局內的非官守議席,以及在議政局加入兩席非官守議席,而其中一席可由[[華人]]出任。然而,羅便臣爵士以華人不能保持中立,以及華人不明[[代議政制|代議政府]]為理由,堅決反對議政局加入華人議席。

[[File:Chamberlain.jpg|110px|thumb|right|[[若瑟夫·張伯倫]]在1895年接任[[殖民地大臣]]。]]
到1895年,[[若瑟夫·張伯倫]]接任殖民地大臣,兩局議席分配才有了定案。當中,議政局首次加入兩席非官守議席,[[定例局]]亦加入一席非官守議席,結果港督羅便臣爵士在1896年決定以韋寶珊為定例局非官守議員。韋寶珊是繼[[伍廷芳]]、[[黃勝]]及[[何啟|何啟醫生]]以後,第四位出任定例局議員的華人。韋寶珊加入定例局後,定例局華人議席由原本一席增加至兩席,這個情況一直到1929年才有所變化。

韋寶珊在任定例局議員凡21年,先後在1902年及1908年獲得續任,1914年再獲港督[[梅含理|梅含理爵士]]破格續任,至1917年才因年老多病而退休。在任期間,他在議會以沉默寡言著稱,即使1914年至1917年期間成為局內首席議員,亦寧可讓歐裔同僚代為就《[[財政預算案]]》發言,也不以首席議員身份首先發言。對於這種行為,後來另一位華人議員[[何福 (香港)|何福]]曾解釋,這是因為韋寶珊往往選擇在議會外私下處理問題,所以也就很少在議會發言。此外,韋寶珊的年資雖然比局內另一位華人議員何啟爵士淺,但年紀卻比何啟大,因此亦深得何啟的尊重。

出任定例局議員後,韋寶珊身兼大量不同公職,除參與所有涉及華人事務的委員會外,亦一直出任局內的[[常務法律委員會]]及工務委員會委員。此外,他曾在1896年擔任[[皇后像廣場|皇后像]]委員會(Queen's Statue Committee)及不潔財物委員會(Insanitary Properties Commission)委員、1897年出任[[維多利亞女皇|維多利亞]]鑽禧委員會及[[印度]][[飢荒]]救濟委員會委員、1908年擔任[[颱風]]救濟基金委員會委員、亦曾在1901年及1910年分別參與英皇[[愛德華七世]]及[[喬治五世]]的官方[[登基]]公告儀典。

由於韋寶珊長年出任不同公職,又關注華人事務,所以在香港華人社會中具一定地位及聲望。在1898年,[[英國]]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派兵[[新界]],計劃將之納入[[香港]]版圖,但遭遇新界鄉民激烈反抗,最後經韋寶珊等人協助調停下,新界才成功納入英國管治。

[[File:Sir Sai Ho.jpg|right|thumb|100px|[[何啟|何啟爵士]]]]
[[File:Hhm.png|left|thumb|120px|[[胡漢民]]]]
此外,韋寶珊一直與[[中國]]清政府保持良好關係,多次代表香港與中國進行交涉,屢獲中國政府加獎。在1908年,韋寶珊亦獲英廷授予[[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CMG勳銜]],以表揚其[[外交]]貢獻。早在[[清朝|大清]]時期,韋寶珊曾協助引渡罪犯予清廷審訊,故此深得清廷信任。

據《英國殖民地部檔案》編號129卷339,[[香港總督]][[梅含理]]曾於1913年給英國殖民地大臣報告,提及[[香港立法局議員]]何啟和[[韋玉]]曾協助革命黨人:「無可爭辯的證據顯示,遠在革命爆發之前,這兩位先生都已得到革命黨人的信任。革命黨的會議經常在韋玉先生家裡舉行……在革命前的好幾個月,他聽任自己的住宅被用為密謀反對清廷的會議場所,而且參與了密謀者的機密……在革命前好幾個月內,何啟亦參與革命黨人的機密,實際上充當他們的顧問,指導他們的活動程度,以免違反香港法律條文的規定。」<ref name=中3>{{cite book |title=《中國歷史3》(中學三年級適用) |year=2013 |authors=編審陳佳榮、呂振基,作者譚松壽、羅國潤、黃家樑、陳志華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現代教育研究社 |isbn=978-962-11-1257-6 }}</ref>{{rp|108}}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在1911年爆發後,[[廣東]]水師提督[[李准 (1871年)|李准]]向[[孫中山]]副手[[胡漢民]]投降時,雙方更以韋寶珊擔任保證人,以確保政權平穩過渡。而為表揚韋寶珊對[[中華民國]]立國的貢獻,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大總統]][[袁世凱]]在1912年向他授予三等[[嘉禾勳章]]。不久以後,[[二次革命]]在1913年爆發,[[國民黨 (1912年)|國民黨]]被袁世凱下令解散,袁世凱打算以韋寶珊接替被逐的胡漢民,出任廣東[[都督]]之職,但為韋寶珊所婉拒。

然而,對於定例局華人議員過份牽涉中國政治,港府卻抱懷疑態度。當中,定例局華人議員[[何啟|何啟爵士]],因為私底下接觸[[北洋政府|中國政府]],參與中國政治活動,結果失去港督[[梅含理|梅含理爵士]]信任。梅含理爵士對何啟的政治操守相當關注,曾就此致信英國政府反映,更對何啟爵士展開品格審查,最終促使何啟爵士在1914年離開定例局,不獲續任。不過,就韋寶珊而言,梅含理爵士早於1893年至1901年出任[[香港警隊|警察司]]時,就曾經與身兼團防局紳的韋寶珊合作,所以韋寶珊深受信用,兩人在定例局內亦一直保持很良好的關係。

===晚年===
韋寶珊晚年身體多病,迫使在1917年退出定例局休養身體,並逐漸淡出政壇。[[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完結後,他復獲港府委為慶祝[[和平]]委員會委員,以及在1919年獲英廷冊封為[[下級勳位爵士|爵士]],成為繼[[何啟|何啟爵士]]及[[歐亞混血兒]][[何東|何東爵士]]以後,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不過,這時韋寶珊的身體狀況卻每下愈況,到1920年以後更長期待在[[黃泥涌道]]37號家中,甚少露面。韋寶珊臨終前數月一直受[[水腫]]困擾,卧病在床,最後在1921年12月16日晚上9時15分病逝家中,終年72歲。

韋寶珊遺體在12月19日出殯,靈柩由[[靈車]]盛載,靈車在50名團防局更練列隊帶領下,從家中出發,其家人則緊隨靈車之後。送殯隊伍途經[[舊香港大會堂|大會堂]]及[[皇后大道 (香港)|皇后大道]],沿途吸引大批途人圍觀。隊伍巡行至[[堅尼地城]][[香港電車|電車]]總站停放,供人憑弔。韋寶珊的喪禮以西式形式進行,儀式簡單,遺體則以一個中式[[棺木]]盛載。各界人物皆有出席,當中包括代表[[港督]][[司徒拔|司徒拔爵士]]的港督私人秘書、首席大法官、律政司、[[華民政務司|安撫華民政務司]]、[[輔政司]][[施勳|施勳博士]]、富商[[何東|何東爵士]]、以及定例局非官守議員[[劉鑄伯]]及[[普樂]]等等,各界致送的[[鮮花]]不計其數。韋寶珊的靈柩稍後被移送到[[東華醫院]]殮房,至1930年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安葬。[http://www.bmcpc.org.hk/filemanager/common/doc/resource_center/hill_scenery/hill_scenery_accessible.pdf] {{Wayback|url=http://www.bmcpc.org.hk/filemanager/common/doc/resource_center/hill_scenery/hill_scenery_accessible.pdf |date=20200724031238 }}

==家庭==
韋寶珊在1872年迎娶歷史上第二位香港定例局華人議員,[[黃勝]]的長女黃玉卿(音譯)為妻,黃玉卿在1921年2月7日逝世,比丈夫早約八個月去世。韋寶珊夫婦兩人共育有五名兒子及兩名女兒。五名兒子分別是:
[[File:Sir Boshan Wei Yuk 2.jpg|thumb|right|130px|晚年的韋寶珊爵士。]]
* Wei Wing-hon
* Wei Wing-lok
* Wei Wing-sum
* Wei Wing-chak
* Wei Wing-cheong

韋寶珊生前居於黃泥涌道37號,十分富有,為香港的[[香港望族|名門望族]],並擁有一個「666號」的[[電話]]號碼。他信奉[[基督教]],也是香港最早期的華籍[[共濟會]]會員。{{Fact|}}韋寶珊受西方教育薰陶,接受西方文化,但鑑於香港的[[紳士會所]]不招待華人入會,所以他在1912年聯同何啟爵士、[[阮曉繁]]及[[王保寧]]等人向港府申請撥地興建華人會所,最終成功在1912年3月創立[[中華游樂會]],並邀得港督[[盧嘉|盧嘉爵士]]主持開幕典禮<ref>〈[http://www.crchk.com/s/p1_1.asp 會所歷史]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21214153/http://www.crchk.com/s/p1_1.asp |date=2008-09-21 }}〉,《中華游樂會》,造訪於2008年9月6日。</ref>。

==榮譽==

<!-- 學經歷信息框開始 -->
{| class="infobox bordered" style="width: 17em; font-size: 90%; text-align: left; float:right;" cellpadding="3"
|-
! colspan="2" style="background: #CFCFCF; text-align: center" {{!}} 主要經歷
|-
| colspan="2" style="font-size: 90%"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 東華醫院庚辰年總理<br><span style="color: blue;">(1880年-1881年)</span>
* 團防局局紳<br><span style="color: blue;">(1880年-1918年)</span>
* 有利銀行華人買辦<br><span style="color: blue;">(1882年-1910年)</span>
* 東華醫院丁亥年主席<br><span style="color: blue;">(1887年-1888年)</span>
* 香港金禧委員會委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1890年)</span>
* 保良局永遠總理<br><span style="color: blue;">(1893年-1921年)</span>
* 節約委員會委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1894年)</span>
* 定例局非官守議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1896年-1914年)</span>
* 常務法律委員會委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1896年-1917年)</span>
* 皇后像委員會委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1896年)</span>
* 不潔財物委員會委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1896年)</span>
* 維多利亞鑽禧委員會委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1897年)</span>
* 印度飢荒救濟委員會委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1897年)</span>
* 廣華醫院倡建總理<br><span style="color: blue;">(1907年)</span>
* 颱風救濟基金委員會委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1908年)</span>
* 香港大學終身校董<br><span style="color: blue;">(1911年-1921年)</span>
* 定例局首席非官守議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1914年-1917年)</span>
* 慶祝和平委員會委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1918年)</span>
* 團防局顧問<br><span style="color: blue;">(1920年-1921年)</span>
</div>
|}

===頭銜===
* 韋玉,Esq(1849年-1869年)
* 韋寶珊,Esq(1869年-1882年)
* 韋寶珊,JP(1882年-1908年)
* 韋寶珊,CMG,JP(1908年-1919年)
* 韋寶珊爵士,CMG,JP(1919年-1921年)

===勳銜===
* [[太平紳士|J.P.]] (1882年2月17日)
* [[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同袍勳章|C.M.G.]] (1908年[[英皇壽辰]]<ref>"Issue 28151", ''[http://www.gazettes-online.co.uk/ViewPDF.aspx?pdf=28151&geotype=London&gpn=4643&type=ArchivedSupplementPage&all=yuk&exact=&atleast=&similar= London Gazette]{{Dead link}}'', 23 June, 1908, p.3.</ref>)
* 三等[[嘉禾勳章]] (1912年)
* [[下級勳位爵士|Kt.]] (1919年2月18日<ref>"Issue 31271", ''[http://www.gazettes-online.co.uk/ViewPDF.aspx?pdf=31271&geotype=London&gpn=4414&type=ArchivedIssuePage&exact=wei%20yuk London Gazette]{{Dead link}}'', 4 April, 1919, p.30.</ref>)
* 一等[[瓦薩勳章]] (1918年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授予)

===以他命名的事物===
* [[寶珊道]](Po Shan Road),位於香港[[香港島]][[半山區]],於1928年7月6日命名。同日還有以[[羅旭龢|羅旭龢爵士]]命名的[[旭龢道]]。<ref>〈[http://www.hk-place.com/view.php?id=356 道路及鐵路-二十年代尾命名道路] {{Wayback|url=http://www.hk-place.com/view.php?id=356 |date=20171107004020 }}〉,《香港地方》,造訪於2008年9月6日。</ref>
* [[寶珊地震站]],位於寶珊道一段深入山中三百米的排水隧道內,由[[香港天文台]]設立,於2010年2月18日啟用。<ref>〈[http://www.hko.gov.hk/press/D4/pre20100218c_uc.htm 寶珊地震站啟用有助天文台監測地震] {{Wayback|url=http://www.hko.gov.hk/press/D4/pre20100218c_uc.htm |date=20191026083921 }}〉,香港天文台新聞稿,造訪於2009年2月19日。</ref>

==相關條目==
* [[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
* [[有利銀行]]
* [[廣華醫院]]
* [[九廣鐵路]]
* [[團防局]]
* [[黃勝]]

==注腳==
{{reflist|2}}

==參考資料==
===中文資料===
<div style="font-size:small">
* 〈訃告〉,《華字日報》,1921年12月17日。
* 〈韋紳今日出殯〉,《[[華字日報]]》,1921年12月19日。
* 〈韋紳出殯執紼人眾〉,《[[華字日報]]》,1921年12月20日。
* 吳醒濂,《香港華人名人史略》,香港:五州書局,1937年。
*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冊)》,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
* 《[http://www.tungwah.org.hk/?content=591 我們的歷史] {{Wayback|url=http://www.tungwah.org.hk/?content=591 |date=20141216063859 }}》,[[東華三院]],造訪於2008年9月6日。
</div>


===英文資料===
到[[1895年]],[[若瑟夫·張伯倫]]接任殖民地大臣,兩局議席分配才有了定案。當中,議政局首次加入兩席非官守議席,[[定例局]]亦加入一席非官守議席,結果港督羅便臣爵士決定以韋寶珊為定例局非官守議員。韋寶珊是繼[[伍廷芳]]、[[黃勝]]及[[何啟|何啟醫生]]以後,第四位出任定例局議員的華人。韋寶珊加入定例局後,定例局華人議席由原本一席增加至兩席,這個情況一直到[[1929年]]才有所變化。
<div style="font-size:small">
* ''[http://www.legco.gov.hk/1917/h171023.pdf Hansard] {{Wayback|url=http://www.legco.gov.hk/1917/h171023.pdf |date=20210219085749 }}'',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23 October, 1917.
* S. B. C. ROSS, ''[http://sunzi1.lib.hku.hk/hkgro/view/a1920/405.pdf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for Chinese Affairs for the Year 1920]'', Hong Kong: Secretariat for Chinese Affairs, 14 May, 1921
* "Death of Sir Boshan Wei Yuk, C.M.G.", ''The Hongkong Daily Press'', 17 December, 1921.
* "Death of Sir Boshan Wei Yuk, C.M.G.", ''The China Mail Extra'', 17 December, 1921.
* "Funeral: Tributes to the Late Sir Boshan Wei-Yuk", ''The Hongkong Telegraph'', 19 December, 1921.
* "Late Sir Boshan Wei Yuk - Funeral This Afternoon", ''The China Mail'', 19 December, 1921.
* "The Late Sir Boshan Wei Yuk - Impressive Funeral Yesterday", ''The Hongkong Telegraph'', 20 December, 1921.
* "Late Sir Boshan Wei Yuk - An Impressive Funeral", ''The China Mail'', 20 December, 1921.
* ''[http://www.legco.gov.hk/1921/h211229.pdf Hansard] {{Wayback|url=http://www.legco.gov.hk/1921/h211229.pdf |date=20200724031323 }}'',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29 December, 1921.
* ''Who Was Who 1916-1928'', A & C Black, 1950.
* G. B. ENDACOTT, ''Government and People in Hong Kong, 1841-1962: A Constitutional Histor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64.
* T. C. CHENG, "[http://sunzi1.lib.hku.hk/hkjo/view/44/4401147.pdf CHINESE UNOFFICIAL MEMBERS OF THE LEGISLATIVE AND EXECUTIVE COUNCILS IN HONG KONG UP TO 1941] {{Wayback|url=http://sunzi1.lib.hku.hk/hkjo/view/44/4401147.pdf |date=20110612134455 }}",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9, 1969.
* H. J. LETHBRIDGE, "[http://sunzi1.lib.hku.hk/hkjo/view/44/4401209.pdf THE DISTRICT WATCH COMMITTEE: "THE CHINESE EXECU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11, 1971.
* Marjorie TOPLEY, ''[http://www.google.com.hk/books?id=adOGAAAAIAAJ&q=%22Wei+Yuk%22&dq=%22Wei+Yuk%22&hl=en&pgis=1 Hong Kong: The Interaction of Traditions and Life in the Towns]'',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1975.
* Linda POMERANTZ-ZHANG, ''[http://www.google.com.hk/books?id=otwbBh_GgrwC&hl=en Wu Tingfang (1842-192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2.
* Sheilah HAMILTON, "[http://sunzi1.lib.hku.hk/hkjo/view/44/4400813.pdf THE DISTRICT WATCH FORCE]",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38, 1998.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826234613/http://www.shamrock712hk.com/papers/masonrychina.htm Freemasonry in China and Taiwan]'', 20 April, 2000.
* LEE Pui-tak,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Vcg3cN4NbdsC&hl=en Colonial Hong Kong and Modern China] {{Wayback|url=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Vcg3cN4NbdsC&hl=en |date=20210213081221 }}'',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 John Mark CARROLL, ''[http://www.google.com.hk/books?id=D37ijXG-FykC&hl=en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div>


==外部連結==
韋寶珊在任定例局議員凡21年,[[1902年]]及[[1908年]]獲得續任,[[1914年]]再獲港督[[梅含理|梅含理爵士]]破格續任,至[[1917年]]因才年老多病而退休。在任期間,他在議會以沉默寡言著稱,即使[[1914年]]至[[1917年]]期間成為局內首席議員,亦寧可讓外籍同僚代為就《[[財政預算案]]》發言,也不以首席議員身份首先發言。對於這種行為,後來另一位華人議員[[何福]]曾解釋,這是因為韋寶珊往往選擇在議會外私下處理問題,所以也就很少在議會發言。此外,韋寶珊的年資雖然比局內另一位華人議員何啟爵士淺,但年紀卻比何啟大,因此亦深得何啟的尊重。
* [http://sunzi1.lib.hku.hk/hkjo/view/44/4401209.pdf 團防局 - 「華人行政局」]<small>'''(英文)'''</small>
* [http://www.tungwah.org.hk/?content=591 前任主席芳名] {{Wayback|url=http://www.tungwah.org.hk/?content=591 |date=20141216063859 }},東華三院


{{DEFAULTSORT:Wei Yuk, Sir Boshan}}
出任定例局議員後,韋寶珊出任大量不同的公職,除參與所有涉及華人事務的委員會外,亦一直是[[常務法律委員會]]及工務委員會委員。
[[Category:香港商人]]
[[Category:前香港立法局議員]]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
[[Category:下級勳位爵士]]
[[Category:CMG勳銜]]
[[Category:嘉禾勳章獲得者]]
[[Category:香山县人]]
[[Category:韋姓|B]]
[[Category:太平紳士]]
[[Category:東華三院主席]]
[[Category:香港共濟會會員]]

2024年9月24日 (二) 15:00的最新版本

韋寶珊爵士
Sir Boshan Wei-Yuk
CMG JP
韋寶珊爵士身穿補服油畫,約繪於1885年。
香港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任期
1914年3月2日—1917年10月11日
前任何啟
继任普樂
香港立法局議員
任期
1896年12月3日—1917年10月11日
指定威廉·羅便臣爵士
卜力爵士
盧吉爵士
梅含理爵士
选区港督委任
个人资料
出生1849年
英屬香港
逝世1921年12月16日(72歲)
 英屬香港
职业銀行家定例局非官守議員

韋寶珊爵士,CMGJP(Sir Boshan Wei-Yuk,1849年—1921年12月16日),名廷俊,小名,字寶珊韋玉是另一個為後人熟識的名稱,香港銀行家商人政治家,曾參與創立保良局,以及在1891年成功協助設立團防局委員會。韋爵士自1896年至1917年期間出任定例局(後改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是香港開埠以來第四位擔任該局議員的華人。韋爵士任內曾協調英國新界鄉民,使新界成功於1898年納入香港版圖,他後來在辛亥革命中,亦擔任了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及革命軍胡漢民之間的保證人,具有一定聲望。

韋寶珊爵士是近代歷史上首位被送到西歐留學華人留學生之一,也是歷來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韋爵士早於1890年曾倡建由香港廣州,再通往北京鐵路,但有關建議要到多年以後才能實現。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编辑]

韋寶珊祖籍廣東香山,1849年生於香港,父親韋光(1825年-1879年)為當地殷富,任職有利銀行華人買辦。韋寶珊在家中排行最大,其中兩名弟弟名韋安韋培,兩人後來分別成為律師大律師

韋寶珊幼年在家中學習漢學,歷時十年,後來入讀香港首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現稱皇仁書院),當時校長史釗域博士。在1867年,時年18歲的韋寶珊在家人安排下,前往英國留學,入讀英格蘭萊斯特斯東尼蓋爾學校(Stoneygate School),一年後在1869年升讀蘇格蘭大來學院(Dollar Academy)。韋寶珊在大來學院學習四年後畢業,1872年學成返港前曾往歐洲遊歷。韋寶珊是近代首位留學西歐華人學生之一,自他以後,留學西方漸漸成為東方華人家庭子女升學的其中一種主要途徑。

商業生涯

[编辑]
韋寶珊早於1890年明確提出興建鐵路連接廣州,以至北京。圖為1914年的尖沙咀火車站

韋寶珊1872年返港後加入父親工作的有利銀行,獲得銀行的重視。韋寶珊父親在1879年逝世後,他繼續留在銀行(韋敦善堂)工作,到1882年更獲擢升為父親生前擔任的華人買辦,直到1910年才離開有利銀行。韋光自1857年任職有利銀行,到韋寶珊在1910年離開,前後合共63年,對該行的發展具重要影響。

韋寶珊離開有利銀行後,自立門戶,從事進出口生意,並曾經與何啟爵士區德曹善允周少岐等人組成啟德營業有限公司,計劃在九龍寨城對開的九龍灣建造名為「啟德濱」的花園城市。計劃在1916年展開,但後來遭遇挫折,土地終被政府收回,並發展成為啟德機場

在1890年,韋寶珊倡議興建鐵路,由香港廣州通往北京。他曾自行斥資進行研究,但有關計劃最後因為清廷保守派官員的反對而流產。韋寶珊的計劃到後來九廣鐵路的興建才得以落實,隨著九廣鐵路的通車,香港自1911年開始有直通火車通往廣州,但京九鐵路卻一再拖延,遲至1996年方告竣工。

公職生涯

[编辑]
廣華醫院舊翼現已成博物館

韋寶珊是香港早期少數熱心參與社會公職的華人,他早於1882年2月17日就被港府委為非官守太平紳士。在1880年,韋寶珊當選東華醫院總理,到1887年出任該院丁亥年主席。韋寶珊後與劉鑄伯在1907年成功協助何啟爵士爭取建立廣華醫院,並出任該院倡建總理。另一方面,韋寶珊亦曾經參與成立保良局,保護被迫良為娼的婦孺,並促使該局在1882年成為法定組織,他於1893年獲選為保良局永遠總理。

1894年香港鼠疫爆發時,港府要求隔離鼠疫病患者的做法,受到華人社區的極力反對,後經韋寶珊代政府出面調解,解釋政府政策後,華人家庭才陸續願意讓患病家人接受隔離治療,以及讓防疫人員進入家居消毒。在韋寶珊的協助下,使華人社區的疫情得到控制。為表答謝,他事後在1894年獲港督頒授抗疫紀念金章,同時獲歐洲人及華人居民團體致感謝狀表揚。

韋寶珊其他參與過的公職,包括在1890年出任香港金禧委員會委員,1894年出任節約委員會委員,以及後來參與創立香港大學、出任香港大學校董、及獲委為捕獲法庭成員等等。

團防局生涯

[编辑]

韋寶珊也是團防局的重要人物之一。團防局早於1866年創立,是一個由華人組成的治安組織,受到港府總登記官監察,早期主要負責在中環上環地區組織更練,定時巡邏,維持治安,以補充警察之不足。在1891年以前,團防局雖然設有局紳,並全由華人出任,但局紳卻缺乏權力反映華人意見。有見及此,時任總登記官駱克爵士在1891年對團防局進行改組,倡議設立團防局委員會,以確立該局局紳的的諮詢職能。

早在1880年,韋寶珊已開始出任團防局局紳,在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下,團防局委員會才得以在1891年正式成立,而韋寶珊亦獲續任,繼續在改組後的團防局擔任局紳,至1918年卸任為止。韋寶珊任內歷侍五任總登記官,並一直與警隊維持緊密合作,對團防局起重要影響。在他出任局紳期間,團防局得到很大的發展,更練規模不斷擴充,在1910年起更進而覆蓋半山區。自1917年開始,該局局紳加入從東華醫院保良局退任值理的人士,在華人社區中具重要地位。

韋寶珊在1920年獲港府委任為團防局顧問,直到去世。團防局自成立到1941年因日本佔據香港期間,韋寶珊是歷來首位,亦很可能是唯一一位獲委為團防局顧問的人士。

定例局生涯

[编辑]

在1894年,港督羅便臣爵士殖民地大臣里彭勳爵(Lord Ripon)轉呈一份由定例局非官守議員遮打何啟醫生等人的上書,請求在議政局(即行政局)內加入非官守議席,同時在定例局內加入民選議席,以增加兩局的代表性。儘管有關建議遭到里彭勳爵的嚴厲駁斥,但在私底下致港督的信函中,里彭勳爵卻同意增加定例局內的非官守議席,以及在議政局加入兩席非官守議席,而其中一席可由華人出任。然而,羅便臣爵士以華人不能保持中立,以及華人不明瞭代議政府為理由,堅決反對議政局加入華人議席。

若瑟夫·張伯倫在1895年接任殖民地大臣

到1895年,若瑟夫·張伯倫接任殖民地大臣,兩局議席分配才有了定案。當中,議政局首次加入兩席非官守議席,定例局亦加入一席非官守議席,結果港督羅便臣爵士在1896年決定以韋寶珊為定例局非官守議員。韋寶珊是繼伍廷芳黃勝何啟醫生以後,第四位出任定例局議員的華人。韋寶珊加入定例局後,定例局華人議席由原本一席增加至兩席,這個情況一直到1929年才有所變化。

韋寶珊在任定例局議員凡21年,先後在1902年及1908年獲得續任,1914年再獲港督梅含理爵士破格續任,至1917年才因年老多病而退休。在任期間,他在議會以沉默寡言著稱,即使1914年至1917年期間成為局內首席議員,亦寧可讓歐裔同僚代為就《財政預算案》發言,也不以首席議員身份首先發言。對於這種行為,後來另一位華人議員何福曾解釋,這是因為韋寶珊往往選擇在議會外私下處理問題,所以也就很少在議會發言。此外,韋寶珊的年資雖然比局內另一位華人議員何啟爵士淺,但年紀卻比何啟大,因此亦深得何啟的尊重。

出任定例局議員後,韋寶珊身兼大量不同公職,除參與所有涉及華人事務的委員會外,亦一直出任局內的常務法律委員會及工務委員會委員。此外,他曾在1896年擔任皇后像委員會(Queen's Statue Committee)及不潔財物委員會(Insanitary Properties Commission)委員、1897年出任維多利亞鑽禧委員會及印度飢荒救濟委員會委員、1908年擔任颱風救濟基金委員會委員、亦曾在1901年及1910年分別參與英皇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的官方登基公告儀典。

由於韋寶珊長年出任不同公職,又關注華人事務,所以在香港華人社會中具一定地位及聲望。在1898年,英國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派兵新界,計劃將之納入香港版圖,但遭遇新界鄉民激烈反抗,最後經韋寶珊等人協助調停下,新界才成功納入英國管治。

何啟爵士
胡漢民

此外,韋寶珊一直與中國清政府保持良好關係,多次代表香港與中國進行交涉,屢獲中國政府加獎。在1908年,韋寶珊亦獲英廷授予CMG勳銜,以表揚其外交貢獻。早在大清時期,韋寶珊曾協助引渡罪犯予清廷審訊,故此深得清廷信任。

據《英國殖民地部檔案》編號129卷339,香港總督梅含理曾於1913年給英國殖民地大臣報告,提及香港立法局議員何啟和韋玉曾協助革命黨人:「無可爭辯的證據顯示,遠在革命爆發之前,這兩位先生都已得到革命黨人的信任。革命黨的會議經常在韋玉先生家裡舉行……在革命前的好幾個月,他聽任自己的住宅被用為密謀反對清廷的會議場所,而且參與了密謀者的機密……在革命前好幾個月內,何啟亦參與革命黨人的機密,實際上充當他們的顧問,指導他們的活動程度,以免違反香港法律條文的規定。」[1]:108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在1911年爆發後,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孫中山副手胡漢民投降時,雙方更以韋寶珊擔任保證人,以確保政權平穩過渡。而為表揚韋寶珊對中華民國立國的貢獻,時任大總統袁世凱在1912年向他授予三等嘉禾勳章。不久以後,二次革命在1913年爆發,國民黨被袁世凱下令解散,袁世凱打算以韋寶珊接替被逐的胡漢民,出任廣東都督之職,但為韋寶珊所婉拒。

然而,對於定例局華人議員過份牽涉中國政治,港府卻抱懷疑態度。當中,定例局華人議員何啟爵士,因為私底下接觸中國政府,參與中國政治活動,結果失去港督梅含理爵士信任。梅含理爵士對何啟的政治操守相當關注,曾就此致信英國政府反映,更對何啟爵士展開品格審查,最終促使何啟爵士在1914年離開定例局,不獲續任。不過,就韋寶珊而言,梅含理爵士早於1893年至1901年出任警察司時,就曾經與身兼團防局紳的韋寶珊合作,所以韋寶珊深受信用,兩人在定例局內亦一直保持很良好的關係。

晚年

[编辑]

韋寶珊晚年身體多病,迫使在1917年退出定例局休養身體,並逐漸淡出政壇。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完結後,他復獲港府委為慶祝和平委員會委員,以及在1919年獲英廷冊封為爵士,成為繼何啟爵士歐亞混血兒何東爵士以後,第三位獲勳爵士華人。不過,這時韋寶珊的身體狀況卻每下愈況,到1920年以後更長期待在黃泥涌道37號家中,甚少露面。韋寶珊臨終前數月一直受水腫困擾,卧病在床,最後在1921年12月16日晚上9時15分病逝家中,終年72歲。

韋寶珊遺體在12月19日出殯,靈柩由靈車盛載,靈車在50名團防局更練列隊帶領下,從家中出發,其家人則緊隨靈車之後。送殯隊伍途經大會堂皇后大道,沿途吸引大批途人圍觀。隊伍巡行至堅尼地城電車總站停放,供人憑弔。韋寶珊的喪禮以西式形式進行,儀式簡單,遺體則以一個中式棺木盛載。各界人物皆有出席,當中包括代表港督司徒拔爵士的港督私人秘書、首席大法官、律政司、安撫華民政務司輔政司施勳博士、富商何東爵士、以及定例局非官守議員劉鑄伯普樂等等,各界致送的鮮花不計其數。韋寶珊的靈柩稍後被移送到東華醫院殮房,至1930年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安葬。[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家庭

[编辑]

韋寶珊在1872年迎娶歷史上第二位香港定例局華人議員,黃勝的長女黃玉卿(音譯)為妻,黃玉卿在1921年2月7日逝世,比丈夫早約八個月去世。韋寶珊夫婦兩人共育有五名兒子及兩名女兒。五名兒子分別是:

晚年的韋寶珊爵士。
  • Wei Wing-hon
  • Wei Wing-lok
  • Wei Wing-sum
  • Wei Wing-chak
  • Wei Wing-cheong

韋寶珊生前居於黃泥涌道37號,十分富有,為香港的名門望族,並擁有一個「666號」的電話號碼。他信奉基督教,也是香港最早期的華籍共濟會會員。[來源請求]韋寶珊受西方教育薰陶,接受西方文化,但鑑於香港的紳士會所不招待華人入會,所以他在1912年聯同何啟爵士、阮曉繁王保寧等人向港府申請撥地興建華人會所,最終成功在1912年3月創立中華游樂會,並邀得港督盧嘉爵士主持開幕典禮[2]

榮譽

[编辑]
主要經歷
  • 東華醫院庚辰年總理
    (1880年-1881年)
  • 團防局局紳
    (1880年-1918年)
  • 有利銀行華人買辦
    (1882年-1910年)
  • 東華醫院丁亥年主席
    (1887年-1888年)
  • 香港金禧委員會委員
    (1890年)
  • 保良局永遠總理
    (1893年-1921年)
  • 節約委員會委員
    (1894年)
  • 定例局非官守議員
    (1896年-1914年)
  • 常務法律委員會委員
    (1896年-1917年)
  • 皇后像委員會委員
    (1896年)
  • 不潔財物委員會委員
    (1896年)
  • 維多利亞鑽禧委員會委員
    (1897年)
  • 印度飢荒救濟委員會委員
    (1897年)
  • 廣華醫院倡建總理
    (1907年)
  • 颱風救濟基金委員會委員
    (1908年)
  • 香港大學終身校董
    (1911年-1921年)
  • 定例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1914年-1917年)
  • 慶祝和平委員會委員
    (1918年)
  • 團防局顧問
    (1920年-1921年)

頭銜

[编辑]
  • 韋玉,Esq(1849年-1869年)
  • 韋寶珊,Esq(1869年-1882年)
  • 韋寶珊,JP(1882年-1908年)
  • 韋寶珊,CMG,JP(1908年-1919年)
  • 韋寶珊爵士,CMG,JP(1919年-1921年)

勳銜

[编辑]

以他命名的事物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注腳

[编辑]
  1. ^ 編審陳佳榮、呂振基,作者譚松壽、羅國潤、黃家樑、陳志華. 《中國歷史3》(中學三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2013. ISBN 978-962-11-1257-6. 
  2. ^ 會所歷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09-21.〉,《中華游樂會》,造訪於2008年9月6日。
  3. ^ "Issue 28151", London Gazette[失效連結], 23 June, 1908, p.3.
  4. ^ "Issue 31271", London Gazette[失效連結], 4 April, 1919, p.30.
  5. ^ 道路及鐵路-二十年代尾命名道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地方》,造訪於2008年9月6日。
  6. ^ 寶珊地震站啟用有助天文台監測地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天文台新聞稿,造訪於2009年2月19日。

參考資料

[编辑]

中文資料

[编辑]
  • 〈訃告〉,《華字日報》,1921年12月17日。
  • 〈韋紳今日出殯〉,《華字日報》,1921年12月19日。
  • 〈韋紳出殯執紼人眾〉,《華字日報》,1921年12月20日。
  • 吳醒濂,《香港華人名人史略》,香港:五州書局,1937年。
  •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冊)》,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
  • 我們的歷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華三院,造訪於2008年9月6日。

英文資料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