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貢生: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簡介:​ 内容扩充
 
(未显示14个用户的1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No footnotes|time=2022-03-20T07:34:01+00:00}}
'''貢生''',称“[[明经]]”。是指[[明]][[清]]兩朝[[秀才]](又稱[[生员]])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贡士不同於貢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至於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貢生''',称“[[明经]]”。[[明]][[清]]兩朝'''[[秀才]]'''(又稱'''[[生员]]''')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贡士]]不同於貢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簡介==
==簡介==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贡;清代有岁贡、拔贡、恩贡、副贡、优贡和例贡。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贡;清代有岁贡、拔贡、恩贡、副贡、优贡和例贡,此外還有軍功貢


'''歲貢'''是每年或每两三年由各省[[學政]]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優秀[[廩生]]升入[[国子监]]就读,称为岁贡。第一名稱為「歲貢元」。
'''歲貢'''是每年或每两三年由各省[[學政]]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優秀[[廩生]]升入[[国子监]]就读,称为岁贡。歲貢第一名稱為「歲貢元」。


超貢即是選貢,清代稱為拔貢。
'''拔贡'''是由[[朝廷]]在规定时间内选拔到[[国子监]]读书的人初每六年选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改为每十二年一次。副贡是由副榜录取的贡生


'''[[拔贡]]'''在明代稱為選貢,是由[[朝廷]]在规定时间内选拔到[[国子监]]读书的人。至清改稱拔貢,每六年选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
'''恩贡'''是[[皇帝]][[登基]]或其他庆典颁布「恩诏之年」,岁贡外加选一次,称为恩贡。


'''恩贡'''是[[皇帝]][[登基]]或其他庆典颁布「恩诏之年」,岁贡外加选一次,称为恩贡。
'''副貢''''''[[副榜]]'''始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明朝]]非常制,[[永乐]]中[[会试]]曾設副榜,[[嘉靖]]中設乡试副榜,准作贡生。清定制各省學政在乡试录取名單外增列優秀落榜名單,入国子监读书肄業,称为「副榜贡生」,简称副贡


'''副貢'''是指在鄉試中式副榜者。'''[[副榜]]'''始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朝]]非常制,[[永乐]]中[[会试]]曾設副榜,[[嘉靖]]中設乡试副榜,准作贡生,入國子監讀書肄業,稱為「副榜貢生」,簡稱副貢到了代則成為-{}-,由各省學政在乡试录取名單外增列優秀落榜者編為副榜。
'''優貢'''是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優貢'''是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例贡'''是指[[捐納|捐款]]於[[官家]]「援例捐纳」取得贡生资格,分'''附貢'''、'''增貢'''、'''廩貢'''等。

'''[[例贡]]'''在明代稱為納貢,是生員透過「援例[[捐納]]」而取得贡生资格。在清代改稱“例貢”,又可分為'''[[附貢]]'''([[附生]]通過捐納方式取得貢生資格者)、'''[[增貢]]'''([[增生]]通過捐納方式取得貢生資格者)、'''[[廩貢]]'''([[廩生]]通過捐納方式取得貢生資格者)等。

'''軍功貢'''為清代獨有,主要存在於清初,凡隨-{征}-生員有軍功者則准作貢生。


== 參見 ==
== 參見 ==
*'''[[監生]]'''
*'''[[監生]]'''

== 注释 ==

{{Reflist|2}}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reflist}}
* 《[[大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
* 《[[大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六十六,六十七.貢舉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六十六,六十七.貢舉
[[Category:科舉]]


[[ja:生]]
[[Category:生]]

2024年10月1日 (二) 06:42的最新版本

貢生,雅称“明经”。兩朝秀才(又稱生员)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贡士不同於貢生,举人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簡介

[编辑]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納贡;清代有岁贡、拔贡、恩贡、副贡、优贡和例贡,此外還有軍功貢。

歲貢是每年或每两三年由各省學政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優秀廩生升入国子监就读,称为岁贡。歲貢第一名,稱為「歲貢元」。

超貢即是選貢,清代稱為拔貢。

拔贡在明代稱為選貢,是由朝廷在规定时间内选拔到国子监读书的人。至清初改稱拔貢,每六年选拔一次,而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起改为每十二年一次。

恩贡皇帝登基或其他庆典颁布「恩诏之年」,在岁贡以外加选一次,称为恩贡。

副貢是指在鄉試中式副榜者。副榜始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朝非常制,永乐会试曾設副榜,嘉靖中設乡试副榜,准作贡生,入國子監讀書肄業,稱為「副榜貢生」,簡稱副貢。到了清代則成為定制,由各省學政在乡试录取名單外,增列優秀落榜者編為副榜。

優貢是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例贡在明代稱為納貢,是生員透過「援例捐納」而取得贡生资格。在清代改稱“例貢”,又可分為附貢附生通過捐納方式取得貢生資格者)、增貢增生通過捐納方式取得貢生資格者)、廩貢廩生通過捐納方式取得貢生資格者)等。

軍功貢為清代獨有,主要存在於清初,凡隨征生員有軍功者則准作貢生。

參見

[编辑]

注释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