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華堂:修订间差异

坐标22°59′58″N 120°12′36″E / 22.999441°N 120.210004°E / 22.999441; 120.21000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阿道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4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oord|22.999441|N|120.210004|E|display=title|type:landmark}}
{{tw monument
{{tw monument
|name=西華堂
|name=西華堂
第11行: 第10行:
|class=齋堂
|class=齋堂
|time={{QIN}}[[乾隆]]十五年(1750年)
|time={{QIN}}[[乾隆]]十五年(1750年)
|location={{TWN}}[[臺南市]][[北區 (臺南市)|北區]]<br />北忠街92號{{NoteTag|1=正門位置}}、
|location={{TWN}}[[臺南市]][[北區 (臺南市)|北區]]北忠街92號{{NoteTag|1=正門位置}}、
西華街59巷16號{{NoteTag|1=後門位置}}
西華街59巷16號{{NoteTag|1=後門位置}}
|open=
|open=
第20行: 第19行:


}}
}}
'''西華堂'''創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位於[[台灣]][[台南市]][[北區 (臺南市)|北區]],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核定為[[三級古蹟]]<ref>[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70 西華堂] {{Wayback|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70 |date=20190119121602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f>,屬[[齋教]]之[[金幢教|金幢派]]中翁永峰支派下之[[齋堂]],也是該支派唯一的齋堂{{r|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page=141}},主祀[[三寶佛]]{{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
'''西華堂'''創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位於[[台灣]][[台南市]][[北區 (臺南市)|北區]],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核定為[[三級古蹟]]<ref>[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70 西華堂] {{Wayback|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70 |date=20190119121602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f>,現為[[直轄市定古蹟]],屬[[齋教]]之[[金幢教]]中翁永峰支派下之[[齋堂]],也是該支派唯一的齋堂{{r|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page=141}},主祀[[三寶佛]]{{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


== 沿革 ==
== 沿革 ==
[[File:Interior of the Sihua Hall-01.2024-10-07.jpg|thumb|西華堂正殿室內]]
[[File:Interior of the Sihua Hall-05.2024-10-07.jpg|thumb|西華堂祿位廳]]
[[乾隆]]十五年(1750年),[[齋教]]金幢派翁永峰系的鍾、翁、吳、劉四位齋友來臺傳教,於[[臺灣府城]]東安坊右營埔北畔創建此齋堂{{r|樂君甲子集|page=244}}。之後[[嘉慶]]三年(1798年)時,有劉港光、陳漳水等人予以修建,而[[同治]]五年(1866年)時,又有鄭蟬娘等人又予以復修{{r|樂君甲子集|page=244}}。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西華堂堂主林瑞雲與諸董事和齋友集資重修本堂{{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0}},並買下左側民居,擴建左二護龍{{r|樂君甲子集|page=244}},在[[甲午戰爭]]前夕結束工程{{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0}}。
[[乾隆]]十五年(1750年),[[齋教]]金幢派翁永峰系的鍾、翁、吳、劉四位齋友來臺傳教,於[[臺灣府城]]東安坊右營埔北畔創建此齋堂{{r|樂君甲子集|page=244}}。之後[[嘉慶]]三年(1798年)時,有劉港光、陳漳水等人予以修建,而[[同治]]五年(1866年)時,又有鄭蟬娘等人又予以復修{{r|樂君甲子集|page=244}}。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西華堂堂主林瑞雲與諸董事和齋友集資重修本堂{{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0}},並買下左側民居,擴建左二護龍{{r|樂君甲子集|page=244}},在[[甲午戰爭]]前夕結束工程{{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0}}。


[[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昭和十年(1935年)曾予以整修{{r|樂君甲子集|page=244}}。而到了民國時期,則在五十年(1961年)、六十四年(1975年)、七十一年(1982年){{r|樂君甲子集|page=244}}與八十九年(2000年)進行過整修{{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0}}。
[[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昭和十年(1935年)曾予以整修{{r|樂君甲子集|page=244}}。而到了民國時期,則在五十年(1961年)、六十四年(1975年)、七十一年(1982年){{r|樂君甲子集|page=244}}與八十九年(2000年)進行過整修{{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0}}。

== 建築特色 ==
== 建築特色 ==
西華堂的空間格局為二進三廂的傳統合院建築,由凹壽形的堂門、正殿與兩側的廂房所組成,堂前還有前埕與花園{{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其方位坐東朝西,據說是朝著位在[[福州]]的祖堂{{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
西華堂的空間格局為二進三廂的傳統合院建築,由凹壽形的堂門、正殿與兩側的廂房所組成,堂前還有前埕與花園{{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其方位坐東朝西,據說是朝著位在[[福州]]的祖堂{{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


其正殿俗稱「三官廳」,是由於過去這裡是供奉[[三官大帝]]之處,但受到後來佛教化的影響,而改為供奉三寶佛{{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而在神龕之後則為教內稱為「內家鄉」之聖室,供奉金幢派教主[[王佐塘]]之畫像,只有皈依的信徒方可進入{{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正殿左右偏殿為七祖廳與祿位廳,左右護室及廂房則是信徒修行之處{{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
其正殿俗稱「三官廳」,是由於過去這裡是供奉[[三官大帝]]之處,但受到後來佛教化的影響,而改為供奉三寶佛{{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而在神龕之後則為教內稱為「內家鄉」之聖室,供奉金幢派教主[[王佐塘]]之畫像,只有皈依的信徒方可進入{{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正殿左右偏殿為七祖廳與祿位廳,左右護室及廂房則是信徒修行之處{{r|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page=151}}。
<center>
== 圖片 ==
{{Gallery
<gallery>
|title=西華堂建築特色
File:西華堂門.JPG|西華堂
|footer=
File:西華堂藏經閣.JPG|西華堂的藏經閣
|width=110
File:西華堂堂門.JPG|西華堂堂門
|height=110
File:西華堂石碑.JPG|西華堂石碑
|lines=6
File:西華堂八角窗.JPG|正殿八角窗
File:西華堂獅像.JPG|中庭的獅子像
| File:西華堂正門.JPG|西華堂正門
| File:西華堂藏經閣.JPG|西華堂的藏經閣
</gallery>
| File:西華堂門.JPG|西華堂
== 外部連結 ==
| File:西華堂石碑.JPG|西華堂的石碑
*[http://tmach-culture.tainan.gov.tw/assetdetail.asp?assetid={0371B6C9-416F-4967-A977-CECA0EF721D2}&nsub=A20000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西華堂]
| File:西華堂八角窗.JPG|正殿八角窗
| File:西華堂獅像.JPG|中庭獅子像
}}
</center>

== 註釋 ==
== 註釋 ==
<div class="references-2column">
<div class="references-2column">
{{notefoot}}
{{notefoot}}
</div>
</div>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reflist|2|refs=
{{reflist|2|refs=
第51行: 第59行:
<ref name="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cite book | language = zh | author = 洪敏麟 | coauthors = | title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 url = | date = 1979-06-30 | location = | publisher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id = | isbn = | pages = }}</ref>}}
<ref name="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cite book | language = zh | author = 洪敏麟 | coauthors = | title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 url = | date = 1979-06-30 | location = | publisher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id = | isbn = | pages = }}</ref>}}


== 外部連結 ==
{{commonscat|Sihua Hall}}
{{commonscat|Sihua Hall}}
*{{facebook|臺南西華堂-793879377666139}}
*[http://tmach-culture.tainan.gov.tw/assetdetail.asp?assetid={0371B6C9-416F-4967-A977-CECA0EF721D2}&nsub=A20000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西華堂] {{Wayback|url=http://tmach-culture.tainan.gov.tw/assetdetail.asp?assetid=%7B0371B6C9-416F-4967-A977-CECA0EF721D2%7D&nsub=A20000 |date=20200803113036 }}

{{臺南市古蹟}}
{{臺南市古蹟}}
{{台灣直轄市定古蹟}}
{{台灣直轄市定古蹟}}
{{臺灣宗教百景}}
{{臺灣宗教百景}}

[[Category:臺南市市定古蹟]]
[[Category:臺南市市定古蹟]]
[[Category:台南市齋堂]]
[[Category:台南市齋堂]]

2024年10月7日 (一) 12:53的最新版本

西華堂
西華堂中庭 地图
位置 臺灣臺南市北區北忠街92號[註 1]、 西華街59巷16號[註 2]
坐标22°59′58″N 120°12′36″E / 22.999441°N 120.210004°E / 22.999441; 120.210004
建成时间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
官方名称西華堂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齋堂
詳細登錄資料

西華堂創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位於台灣台南市北區,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核定為三級古蹟[1],現為直轄市定古蹟,屬齋教金幢教中翁永峰支派下之齋堂,也是該支派唯一的齋堂[2]:141,主祀三寶佛[3]:151

沿革

[编辑]
西華堂正殿室內
西華堂祿位廳

乾隆十五年(1750年),齋教金幢派翁永峰系的鍾、翁、吳、劉四位齋友來臺傳教,於臺灣府城東安坊右營埔北畔創建此齋堂[4]:244。之後嘉慶三年(1798年)時,有劉港光、陳漳水等人予以修建,而同治五年(1866年)時,又有鄭蟬娘等人又予以復修[4]:244。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西華堂堂主林瑞雲與諸董事和齋友集資重修本堂[3]:150,並買下左側民居,擴建左二護龍[4]:244,在甲午戰爭前夕結束工程[3]:150

日治時期,昭和十年(1935年)曾予以整修[4]:244。而到了民國時期,則在五十年(1961年)、六十四年(1975年)、七十一年(1982年)[4]:244與八十九年(2000年)進行過整修[3]:150

建築特色

[编辑]

西華堂的空間格局為二進三廂的傳統合院建築,由凹壽形的堂門、正殿與兩側的廂房所組成,堂前還有前埕與花園[3]:151。其方位坐東朝西,據說是朝著位在福州的祖堂[3]:151

其正殿俗稱「三官廳」,是由於過去這裡是供奉三官大帝之處,但受到後來佛教化的影響,而改為供奉三寶佛[3]:151。而在神龕之後則為教內稱為「內家鄉」之聖室,供奉金幢派教主王佐塘之畫像,只有皈依的信徒方可進入[3]:151。正殿左右偏殿為七祖廳與祿位廳,左右護室及廂房則是信徒修行之處[3]:151

註釋

[编辑]
  1. ^ 正門位置
  2. ^ 後門位置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西華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 ^ 洪敏麟.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9-06-30 (中文).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ISBN 957-30880-4-5. 
  4. ^ 4.0 4.1 4.2 4.3 4.4 石萬壽. 樂君甲子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年3月. ISBN 957-01-6745-9.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