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汗国:修订间差异
Alfredo ougaowen(留言 | 贡献) |
小 调整格式、排版 |
||
(未显示15个用户的24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Expand|time=2013-02-07T01:25:09+00:00}} |
|||
{{Other uses |
{{Other uses |
||
|subject=古突厥族群建立的古代國家 |
|subject=古突厥族群建立的古代國家 |
||
|other=建立该国家的民族 |
|other=建立该国家的民族 |
||
|古突厥}} |
|古突厥}} |
||
{{noteTA|}} |
|||
{{Infobox Former Country |
{{Infobox Former Country |
||
|common_name = 突厥 |
|common_name = 突厥 |
||
|native_name = 𐰃𐰓𐰃𐰆𐰴𐰽𐰔:𐰰𐰇𐰚:𐱅𐰇𐰼𐰰 |
|||
|native_name = [[File:Old Turkic letter UK.svg|10px]][[File:Old Turkic letter R2.svg|10px]][[File:Old Turkic letter U.svg|10px]][[File:Old Turkic letter T2.svg|10px]] |
|||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突厥汗國 |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突厥汗國 |
||
|image_coat = Tamga of Ashina.png |
|||
⚫ | |||
|symbol_type = [[阿史那氏]]的[[塔木加]]<ref>"The tamga of the royal clan of the first Turkish empire was a neatly drawn lineal picture of an ibex", Kljastornyj, 1980, p. 93</ref> |
|||
|region = [[中亞]] |
|||
⚫ | |||
|status = [[汗國]] |
|status = [[汗國]] |
||
|capital = [[窩魯朵八里]](今{{MNG}}[[前杭愛省]]) |
|capital = [[窩魯朵八里]](今属于{{MNG}}[[前杭愛省]]) |
||
|common_languages =[[粟特語]](前突厥汗國的官方語言)<ref>{{Cite book|title=Orientalia Romana|url=https://books.google.com.tr/books?id=AidtAAAAMAAJ&hl=zh-CN|publisher=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date=2005|isbn=978-88-85320-26-0|language=en|page=61}}</ref><br |
|common_languages = [[粟特語]](前突厥汗國的官方語言)<ref>{{Cite book|title=Orientalia Romana|url=https://books.google.com.tr/books?id=AidtAAAAMAAJ&hl=zh-CN|publisher=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date=2005|isbn=978-88-85320-26-0|language=en|page=61|access-date=2020-10-15|archive-date=2021-03-0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5041135/https://books.google.com.tr/books?id=AidtAAAAMAAJ&hl=zh-CN}}</ref><br>[[古突厥語]](後突厥汗國的官方語言) |
||
<br |
<br>[[中古汉语]]<ref>{{Cite journal|title=Sino-Turkish Cultural Ti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ilk Road Strategy|url=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9370679.2014.12023242|last=Ma|first=Lirong|date=2014-06|journal=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in Asia)|issue=2|doi=10.1080/19370679.2014.12023242|volume=8|pages=44–65|language=en|issn=1937-0679}}</ref> |
||
|year_start = 552年 |
|year_start = 552年 |
||
|year_end = 745年 |
|year_end = 745年 |
||
第37行: | 第38行: | ||
|title_leader = [[突厥可汗列表|可汗]] |
|title_leader = [[突厥可汗列表|可汗]] |
||
|leader1 = [[伊利可汗]] |
|leader1 = [[伊利可汗]] |
||
|year_leader1 = |
|year_leader1 = 551-553 |
||
|leader2 = [[沙缽略可汗]] |
|leader2 = [[沙缽略可汗]] |
||
|year_leader2 = |
|year_leader2 = 581-587 |
||
|leader3 = [[始畢可汗]] |
|leader3 = [[始畢可汗]] |
||
|year_leader3= |
|year_leader3 = 609-619 |
||
|leader4 =[[頡利可汗]] |
|leader4 = [[頡利可汗]] |
||
|year_leader4= |
|year_leader4 = 620-630 |
||
|stat_year1 = 557年 |
|stat_year1 = 557年 |
||
|stat_area1 = |
|stat_area1 = |
||
|today = {{flag|China}}<br>{{flag|Mongolia}}<br>{{flag|Russia}}<br>{{flag|Kazakhstan}}<br>{{flag|Kyrgyzstan}}<br>{{flag|Uzbekistan}} |
|||
}} |
}} |
||
⚫ | |||
{{蒙古历史}} |
|||
⚫ | '''突厥汗国'''([[突厥字母|突厥语]]:{{lang|otk|[[File:Old Turkic letter UK.svg|10px]][[File:Old Turkic letter R2.svg|10px]][[File:Old Turkic letter U.svg|10px]][[File:Old Turkic letter T2.svg|10px]],türk}}),又稱'''突厥第一汗國''',是原先在[[柔然]]统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連合使用[[古突厥語]]的各游牧部落,于552年在今[[蒙古国]]地区建立了由[[古突厥]]民族组成的古代帝国,并一度控制[[漠北]]、[[中亚]]等柔然故地。581年突厥以[[阿尔泰山脉|阿尔泰山]]为界分裂成[[東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前者统治着[[蒙古草原]],后者统治着[[天山山脈|天山草原]]和[[哈萨克草原]]。[[7世纪]]时先后为[[唐朝]]所灭。而東突厥复国后形成的[[后突厥汗国]]亦在[[8世纪]]为[[回纥]]灭亡。 |
||
⚫ | |||
⚫ | '''突厥汗国'''([[突厥字母|突厥 |
||
⚫ | 突厥汗國由使用[[古突厥語]]的游牧部落聯合建立,以[[阿史那氏]]為其王族。這些[[古突厥]]部落聯合的歷史可以往上被追溯到[[匈奴]]及[[鮮卑]]時代之前。《史記》記載,最早起源於[[丁零]],在[[貝加爾湖]]一帶建立國家,後被併入[[匈奴帝國]]。在匈奴帝國統治下,丁零往[[中亞]]移動,西方[[康居]]以北的部落稱西丁零,在原居地貝加爾湖一帶稱北丁零。在匈奴帝國衰弱時,丁零從匈奴帝國中又獨立出來,形成獨立部落聯盟,在[[汉朝|漢帝國]]的支援下,與匈奴帝國發生長期戰爭,最終使匈奴帝國分裂。在[[東漢]]時,漢帝國擊敗[[北匈奴]]後,[[鮮卑]]入主[[蒙古高原]],成為此地霸主<ref>《後漢書》卷90〈烏桓鮮卑傳〉:「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鲜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种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鲜卑,鮮卑由此漸盛。」</ref>。 |
||
⚫ | |||
⚫ | |||
⚫ | |||
⚫ | |||
{{who|有人认为阿史那部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边的[[塞種]],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受[[铁勒]]同化}}。 |
{{who|有人认为阿史那部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边的[[塞種]],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受[[铁勒]]同化}}。 |
||
全盛时,其疆域東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583年,隋将[[長孫晟]]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為東西兩部,后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中战败而走向衰落(参见[[隋与突厥之战]])。[[唐太宗]][[貞觀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与[[薛延陀]]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唐又滅[[西突厥]],餘部西遷[[中亞]](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在唐高宗末年(682年),再度建立[[後突厥汗國]],最後在745年,後突厥帝国亡於[[ |
全盛时,其疆域東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583年,隋将[[長孫晟]]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為東西兩部,后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中战败而走向衰落(参见[[隋与突厥之战]])。[[唐太宗]][[貞觀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与[[薛延陀]]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唐又滅[[西突厥]],餘部西遷[[中亞]](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在唐高宗末年(682年),再度建立[[後突厥汗國]],最後在745年,後突厥帝国亡於[[回纥]]。 |
||
==分裂== |
|||
{{主条目|隋與突厥之戰}} |
|||
581年,[[佗缽可汗]]去世,突厥汗国发生了诸小可汗争夺大可汗之位的战争,最终,尔伏(尔拔)胜出,称[[沙钵略可汗]](581—587年在位)。新兴的隋朝不再采用[[北齐]]和[[北周]]王朝厚输财物,以博突厥人欢心的对外政策,因此,[[沙钵略可汗]]认为隋朝“待之甚薄”,心生怨恨,与隋朝为敌。另外,嫁给[[沙缽略可汗|沙钵略可汗]]的北周[[大义公主|千金公主]],因为不甘心北周被隋高祖杨坚篡位,屡次劝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周室复仇。 |
|||
582年,[[沙缽略可汗]]征发突厥各部兵40万向隋朝发起进攻。在突厥人的强大攻势面前,[[隋文帝]]采纳了[[长孙晟]]“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分化离间突厥各部,使他们相互攻杀。583年,隋军分八路出塞反击。在此关键时刻,突厥部分裂,甚至有部落撤出战斗,最终导致沙钵略战败。战败以后,沙钵略迁怒于撤出抵抗隋军的小可汗阿波,突袭其部,杀害其母。[[阿波可汗]]逃向西方,与西部的突厥人结盟,与大可汗沙钵略对峙,突厥汗国内战爆发。在内战中,突厥汗国分裂成几支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兼并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
|||
⚫ | |||
==君主列表== |
|||
⚫ | |||
{{中国历史上的新疆}} |
|||
{{哈萨克斯坦历史}} |
|||
{{main|突厥世系图|突厥可汗列表}} |
{{main|突厥世系图|突厥可汗列表}} |
||
=== |
===統一时期=== |
||
{| border="1" cellpadding="2" |
{| border="1" cellpadding="2" |
||
!width="225" bgcolor="#FFFF00"|君主 |
!width="225" bgcolor="#FFFF00"|君主 |
||
第104行: | 第108行: | ||
|581年—约587年 |
|581年—约587年 |
||
|} |
|} |
||
⚫ | |||
⚫ | |||
{| border="1" cellpadding="2" |
{| border="1" cellpadding="2" |
||
!width="215" bgcolor="#FFFF00"|君主 |
!width="215" bgcolor="#FFFF00"|君主 |
||
第135行: | 第138行: | ||
|620年—630年 |
|620年—630年 |
||
|} |
|} |
||
⚫ | |||
⚫ | |||
{| border="1" cellpadding="2" |
{| border="1" cellpadding="2" |
||
!width="215" bgcolor="#FFFF00"|君主 |
!width="215" bgcolor="#FFFF00"|君主 |
||
第198行: | 第200行: | ||
|650年—658年 |
|650年—658年 |
||
|} |
|} |
||
⚫ | |||
⚫ | |||
* 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李思摩]] |
* 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李思摩]] |
||
* [[车鼻可汗]]斛勃 |
* [[车鼻可汗]]斛勃 |
||
* [[泥熟匐]]可汗 |
* [[泥熟匐]]可汗 |
||
* [[伏念]]可汗 |
* [[伏念]]可汗 |
||
⚫ | |||
=== [[后突厥汗国]]时期 === |
|||
{| border="1" cellpadding="2" |
{| border="1" cellpadding="2" |
||
!width="215" bgcolor="#FFFF00"|君主 |
!width="215" bgcolor="#FFFF00"|君主 |
||
第251行: | 第251行: | ||
|744年—745年 |
|744年—745年 |
||
|} |
|} |
||
==延伸阅读== |
|||
{{Wikisource further reading}} |
|||
== |
==参考== |
||
{{Reflist}} |
{{Reflist}} |
||
{{古代中北亞民族與國家}} |
{{古代中北亞民族與國家}} |
||
{{古突厥}} |
{{古突厥}} |
2024年10月9日 (三) 17:25的最新版本
突厥汗國 𐰃𐰓𐰃𐰆𐰴𐰽𐰔:𐰰𐰇𐰚:𐱅𐰇𐰼𐰰 | |||||||||||||
---|---|---|---|---|---|---|---|---|---|---|---|---|---|
552年-659年 682年-744年 | |||||||||||||
地位 | 汗國 | ||||||||||||
首都 | 窩魯朵八里(今属于 蒙古国前杭愛省) | ||||||||||||
常用语言 | 粟特語(前突厥汗國的官方語言)[2] 古突厥語(後突厥汗國的官方語言) 中古汉语[3] | ||||||||||||
宗教 | 薩滿教 | ||||||||||||
可汗 | |||||||||||||
• 551-553 | 伊利可汗 | ||||||||||||
• 581-587 | 沙缽略可汗 | ||||||||||||
• 609-619 | 始畢可汗 | ||||||||||||
• 620-630 | 頡利可汗 | ||||||||||||
立法机构 | 庫力臺大會 | ||||||||||||
历史 | |||||||||||||
• 建立 | 552年 | ||||||||||||
• 东西分裂 | 581年 | ||||||||||||
• 后突厥复国 | 682年 | ||||||||||||
• 废白眉可汗 | 745年 | ||||||||||||
| |||||||||||||
今属于 | 中國 蒙古国 俄羅斯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
新疆歷史 |
---|
匈奴 | 东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鲜卑 | |
鲜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車 | ||
突厥汗国 | 鐵勒 | ||
東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 |||
后突厥汗国 | |||
回鹘汗国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辽朝 | 克烈 | 乃蛮 | |
蒙兀 | |||
蒙古帝国(諸汗國) | |||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
北元与後蒙古帝國時期 | |||
韃靼(東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爾喀 | (四衛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 |||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 |||
中華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国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 |||
蒙古国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義 | |||
突厥汗国(突厥语:,türk),又稱突厥第一汗國,是原先在柔然统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連合使用古突厥語的各游牧部落,于552年在今蒙古国地区建立了由古突厥民族组成的古代帝国,并一度控制漠北、中亚等柔然故地。581年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成東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前者统治着蒙古草原,后者统治着天山草原和哈萨克草原。7世纪时先后为唐朝所灭。而東突厥复国后形成的后突厥汗国亦在8世纪为回纥灭亡。
建立
[编辑]突厥汗國由使用古突厥語的游牧部落聯合建立,以阿史那氏為其王族。這些古突厥部落聯合的歷史可以往上被追溯到匈奴及鮮卑時代之前。《史記》記載,最早起源於丁零,在貝加爾湖一帶建立國家,後被併入匈奴帝國。在匈奴帝國統治下,丁零往中亞移動,西方康居以北的部落稱西丁零,在原居地貝加爾湖一帶稱北丁零。在匈奴帝國衰弱時,丁零從匈奴帝國中又獨立出來,形成獨立部落聯盟,在漢帝國的支援下,與匈奴帝國發生長期戰爭,最終使匈奴帝國分裂。在東漢時,漢帝國擊敗北匈奴後,鮮卑入主蒙古高原,成為此地霸主[4]。
居住在北方的北丁零,後稱敕勒或鐵勅,先臣伏於鮮卑之下,在鮮卑時代後期,蒙古高原由柔然汗國控制,但柔然亦因與拓跋鮮卑及鐵勒的戰爭而衰落。其中心氏族阿史那部于6世紀初年遊牧於金山一代(今阿爾泰山),546年阿史那部首領土門建立新的部落聯盟,脫離柔然帝國獨立,于550年擊敗鐵勒,552年又打败柔然,建立了此政權,自称伊利可汗;同时期的中国将其音译为“突厥”。553年木杆可汗在都斤山(又作“郁都军山”、“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建立王庭。
有人认为阿史那部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边的塞種,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受铁勒同化[谁?]。
全盛时,其疆域東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583年,隋将長孫晟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為東西兩部,后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中战败而走向衰落(参见隋与突厥之战)。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与薛延陀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唐又滅西突厥,餘部西遷中亞(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在唐高宗末年(682年),再度建立後突厥汗國,最後在745年,後突厥帝国亡於回纥。
分裂
[编辑]581年,佗缽可汗去世,突厥汗国发生了诸小可汗争夺大可汗之位的战争,最终,尔伏(尔拔)胜出,称沙钵略可汗(581—587年在位)。新兴的隋朝不再采用北齐和北周王朝厚输财物,以博突厥人欢心的对外政策,因此,沙钵略可汗认为隋朝“待之甚薄”,心生怨恨,与隋朝为敌。另外,嫁给沙钵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因为不甘心北周被隋高祖杨坚篡位,屡次劝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周室复仇。
582年,沙缽略可汗征发突厥各部兵40万向隋朝发起进攻。在突厥人的强大攻势面前,隋文帝采纳了长孙晟“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分化离间突厥各部,使他们相互攻杀。583年,隋军分八路出塞反击。在此关键时刻,突厥部分裂,甚至有部落撤出战斗,最终导致沙钵略战败。战败以后,沙钵略迁怒于撤出抵抗隋军的小可汗阿波,突袭其部,杀害其母。阿波可汗逃向西方,与西部的突厥人结盟,与大可汗沙钵略对峙,突厥汗国内战爆发。在内战中,突厥汗国分裂成几支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兼并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君主列表
[编辑]統一时期
[编辑]君主 | 姓名及另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
伊利可汗 Bumin |
阿史那土門 Tuvu |
552年 | |
乙息記可汗 İssik |
阿史那科羅 Kara |
552年—553年 | |
木杆可汗 Mukan |
阿史那俟斤 İrkin |
553年—572年 | |
佗缽可汗 Taspar |
- | 572年—581年 | |
沙缽略可汗 İşbara |
阿史那攝圖 Şetu |
581年—587年 | 与沙缽略、阿波、第二、达头等号称四面可汗 |
阿波可汗 Apa |
阿史那大逻便 Töremen |
581年—587年 | |
第二可汗 | 阿史那庵邏 Amrak |
581年—约587年 |
君主 | 姓名及另名 | 在位时间 |
---|---|---|
莫何可汗 Baga (又號葉護可汗) |
阿史那處羅侯 | 587年—588年 |
都藍可汗 Tulan |
阿史那雍虞閭 | 588年—599年 |
啟民可汗 Yami |
阿史那染干 | 599年—609年 |
始畢可汗 Şipi / Serbi / Sibir |
阿史那咄吉世 | 609年—619年 |
處羅可汗 Çula |
阿史那奚纯 | 619年—620年 |
頡利可汗 İl |
阿史那咄苾 | 620年—630年 |
君主 | 姓名及另名 | 在位时间 |
---|---|---|
葉護可汗 Yabgu |
阿史那室點密 İstemi |
552年—575年 |
達頭可汗 Tarduş |
阿史那玷厥 | 575年—602年 |
泥利可汗 | 587年 | |
泥厥處羅可汗 Arslan |
阿史那達曼 Taman |
603年—611年 |
射匮可汗 Şikoey |
611年—617年 | |
統葉護可汗 Tong Yabgu |
617年—630年 | |
莫賀咄可汗/莫賀設可汗 Bağatur |
630年 | |
肆葉護可汗 Se-Yabgu |
阿史那咥力特勒 | 630年—632年 |
吞阿娄拔奚利咄陆可汗 Bağaşa Tulu |
阿史那泥孰 | 632年—634年 |
沙缽羅咥利失可汗 İşbara Teriş |
阿史那同俄 Tunga |
634年—639年 |
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 | 阿史那薄布特勒 | 639年—641年 |
乙毗咄陆可汗 | 阿史那欲谷 | 638年—653年 |
乙毗射匮可汗 | 642年—653年 | |
沙缽羅可汗 | 阿史那賀魯 | 650年—658年 |
君主 | 姓名及另名 | 在位时间 |
---|---|---|
頡跌利可汗 | 阿史那骨咄祿 | 682年—694年 |
遷善可汗 | 阿史那环 | 694年—716年 |
拓西可汗 | 阿史那匐俱 | 716年 |
毗伽可汗 | 阿史那默棘連 | 716年—734年 |
伊然可汗 | - | 734年 |
登利可汗 | - | 734年—741年 |
阿史那骨咄 | 741年—742年 | |
頡跌伊施可汗 | (拔悉密酋长) | 742年—744年 |
烏蘇米施可汗 | 742年—744年 | |
白眉可汗 | 阿史那鶻隴匐 | 744年—745年 |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
[编辑]- ^ "The tamga of the royal clan of the first Turkish empire was a neatly drawn lineal picture of an ibex", Kljastornyj, 1980, p. 93
- ^ Orientalia Romana.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2005: 61 [2020-10-15]. ISBN 978-88-85320-2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英语).
- ^ Ma, Lirong. Sino-Turkish Cultural Ti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ilk Road Strategy.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in Asia). 2014-06, 8 (2): 44–65. ISSN 1937-0679. doi:10.1080/19370679.2014.12023242 (英语).
- ^ 《後漢書》卷90〈烏桓鮮卑傳〉:「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鲜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种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鲜卑,鮮卑由此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