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拉丁人治下的希腊: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8
 
(未显示5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希腊历史}}
{{Short description|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希腊的一段历史时期}}{{拜占庭帝国与拉丁希腊的军事冲突}}
{{拜占庭帝国与拉丁希腊的军事冲突}}
[[File:LatinEmpire2.png|缩略图|250x250像素|“法兰克希腊”的开始:[[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国]]的分割]]
[[File:LatinEmpire2.png|缩略图|250x250像素|“法兰克希腊”的开始:[[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国]]的分割]]
[[File:Greece_in_1210.svg|缩略图|250x250像素|南希腊的希腊人与拉丁人国家,约1210年]]
[[File:Greece_in_1210.svg|缩略图|250x250像素|南希腊的希腊人与拉丁人国家,约1210年]]
[[File:Eastern_Mediterranean_1450-zh.svg|缩略图|250x250像素|约1450年的东地中海,显示了[[奥斯曼帝国]]、奄奄一息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国]](紫色)与希腊的拉丁人国家]]
[[File:Eastern_Mediterranean_1450-zh.svg|缩略图|250x250像素|约1450年的东地中海,显示了[[奥斯曼帝国]]、奄奄一息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国]](紫色)与希腊的拉丁人国家]]
{{希腊历史}}所谓“'''法兰克希腊'''”({{lang-el|Φραγκοκρατία}},{{lang-la|Francocratia}},“[[法蘭克人|法兰克人]]的统治”)“'''拉丁希腊'''”({{lang-el|Λατινοκρατία}},{{lang-la|Latinocratia}},“[[拉丁人 (中世纪称呼)|拉丁人]]的统治”),或“'''威尼斯希腊'''”({{lang-el|Βενετοκρατία or Ενετοκρατία}},{{lang-la|Venetocratia}},“[[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人]]的统治”)指的是[[希腊历史]]的一段时期。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摧毁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国]],此后根据十字军与威尼斯事先拟定的瓜分条约《{{link-en|罗马帝国土地的分割|Partitio terrarum imperii Romaniae}}》,许多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在拜占庭帝国原有的领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
{{希腊历史}}所谓“'''法兰克希腊'''”({{lang-el|Φραγκοκρατία}},{{lang-la|Francocratia}},“[[法蘭克人|法兰克人]]的统治”)“'''拉丁希腊'''”({{lang-el|Λατινοκρατία}},{{lang-la|Latinocratia}},“[[拉丁人 (中世纪称呼)|拉丁人]]的统治”),或“'''威尼斯希腊'''”({{lang-el|Βενετοκρατία or Ενετοκρατία}},{{lang-la|Venetocratia}},“[[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人]]的统治”)指的是[[希腊历史]]的一段时期。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摧毁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国]],此后根据十字军与威尼斯事先拟定的瓜分条约《[[罗马帝国土地的分割]]》,许多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在拜占庭帝国原有的领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


“拉丁希腊”与“法兰克希腊”这两个属于源于[[東正教會|东正教]]希腊人对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称呼,“[[拉丁人 (中世纪称呼)|拉丁人]]”或“法兰克人”。各地区的“法兰克人统治”时长差别较大,因为这一地区政治局势相当不稳定,诸国经常分裂、易手,复兴的拜占庭帝国与其他希腊人政权也收复了许多原有的领土。
“拉丁希腊”与“法兰克希腊”这两个属于源于[[東正教會|东正教]]希腊人对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称呼,“[[拉丁人 (中世纪称呼)|拉丁人]]”或“法兰克人”。各地区的“法兰克人统治”时长差别较大,因为这一地区政治局势相当不稳定,诸国经常分裂、易手,复兴的拜占庭帝国与其他希腊人政权也收复了许多原有的领土。
第12行: 第13行:


=== 拉丁帝国 ===
=== 拉丁帝国 ===
[[拉丁帝国]](1204-1261)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直辖[[色雷斯]]、[[比提尼亞|比提尼亚]]等地区,是其他十字军国家名义上的宗主。其领土不断缩减,后几乎只剩下君士坦丁堡,1261年,[[尼西亚帝国]]军队{{Link-en|收复君士坦丁堡|Reconquest of Constantinople}},重建了拜占庭帝国。
[[拉丁帝国]](1204-1261)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直辖[[色雷斯]]、[[比提尼亞|比提尼亚]]等地区,是其他十字军国家名义上的宗主。其领土不断缩减,后几乎只剩下君士坦丁堡,1261年,[[尼西亚帝国]]军队[[收复君士坦丁堡]],重建了拜占庭帝国。


* {{Link-en|菲利波波利斯公国|Duchy of Philippopolis}}(1204-1230年之后),北色雷斯的拉丁帝国附庸,后被[[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征服。
* {{Link-en|菲利波波利斯公国|Duchy of Philippopolis}}(1204-1230年之后),北色雷斯的拉丁帝国附庸,后被[[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征服。
第26行: 第27行:
=== 十字军小国 ===
=== 十字军小国 ===


* {{link-en|凯法利尼亚与扎金索斯行宫伯国|County Palatine of Cephalonia and Zakynthos}}(1185-1479年),领土包括[[伊奧尼亞群島|伊奥尼亚群岛]]中的[[凯法利尼亚岛]]、[[扎金索斯州|扎金索斯岛]]、[[伊薩基|伊萨基岛]],1300年后又占有[[萊夫卡斯州|莱夫卡斯岛]]。该国是[[西西里王國|西西里王国]]的附庸,1195-1335年由[[奧爾西尼家族|奥尔西尼家族]]统治,之后一段时间由[[安茹-西西里王朝|安茹王朝]]直辖,1357年封给[[托科家族]],1479年,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瓜分了其领土。
* {{link-en|凯法利尼亚与扎金索斯行宫伯国|County Palatine of Cephalonia and Zakynthos}}(1185-1479年),领土包括[[伊奧尼亞群島|伊奥尼亚群岛]]中的[[凯法利尼亚岛]]、[[扎金索斯州|扎金索斯岛]]、[[伊薩基]],1300年后又占有[[萊夫卡斯州|莱夫卡斯岛]]。该国是[[西西里王國|西西里王国]]的附庸,1195-1335年由[[奧爾西尼家族|奥尔西尼家族]]统治,之后一段时间由[[安茹-西西里王朝|安茹王朝]]直辖,1357年封给[[托科家族]],1479年,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瓜分了其领土。
* [[罗得岛]],1310年成为[[医院骑士团]]总部所在地,骑士团还占有附近的[[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佐泽卡尼索斯群岛]],直到1522年[[罗得岛之围 (1522年)|奥斯曼帝国征服罗得岛]]。
* [[罗得岛]],1310年成为[[医院骑士团]]总部所在地,骑士团还占有附近的[[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佐泽卡尼索斯群岛]],直到1522年[[罗得岛之围 (1522年)|奥斯曼帝国征服罗得岛]]。


第42行: 第43行:
* [[萊夫卡斯州|莱夫卡斯岛]](1684-1797年), 原本是{{link-en|凯法利尼亚与扎金索斯行宫伯国|County Palatine of Cephalonia and Zakynthos}}的一部分,1479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1684年被威尼斯夺回。
* [[萊夫卡斯州|莱夫卡斯岛]](1684-1797年), 原本是{{link-en|凯法利尼亚与扎金索斯行宫伯国|County Palatine of Cephalonia and Zakynthos}}的一部分,1479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1684年被威尼斯夺回。
* [[扎金索斯州|扎金索斯岛]](1479-1797年),原本是凯法利尼亚与扎金索斯行宫伯国的一部分,1479年被威尼斯占领,直到1797年共和国灭亡。
* [[扎金索斯州|扎金索斯岛]](1479-1797年),原本是凯法利尼亚与扎金索斯行宫伯国的一部分,1479年被威尼斯占领,直到1797年共和国灭亡。
* [[凯法利尼亚岛]]与[[伊薩基|伊萨基岛]](1500-1797年),原本是凯法利尼亚与扎金索斯行宫伯国的一部分,1479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1500年12月{{Link-en|圣乔治城堡之围|Siege of the Castle of Saint George|被威尼斯征服}},控制两岛直到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灭亡,后由英国控制{{sfn|Setton|1978|pp=98, 290, 522–523}}。
* [[凯法利尼亚岛]]与[[伊薩基]](1500-1797年),原本是凯法利尼亚与扎金索斯行宫伯国的一部分,1479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1500年12月{{Link-en|圣乔治城堡之围|Siege of the Castle of Saint George|被威尼斯征服}},控制两岛直到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灭亡,后由英国控制{{sfn|Setton|1978|pp=98, 290, 522–523}}。
* [[蒂诺斯岛]]与[[米科诺斯岛]],原本由威尼斯人吉西家族(Ghisi)家族统治,1390年其君主将国家赠送给威尼斯政府{{sfn|Miller|1908|p=365}},两岛分别于1715、1718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 [[蒂诺斯岛]]与[[米科诺斯岛]],原本由威尼斯人吉西家族(Ghisi)家族统治,1390年其君主将国家赠送给威尼斯政府{{sfn|Miller|1908|p=365}},两岛分别于1715、1718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 [[伯罗奔尼撒]]与希腊大陆的许多沿岸堡垒:
* [[伯罗奔尼撒]]与希腊大陆的许多沿岸堡垒:
第49行: 第50行:
** [[阿尔戈斯]],1388年购买阿尔戈斯与瑙普利亚领地后获得,但被[[摩里亚专制国]](属拜占庭帝国)占领,1394年6月被威尼斯夺回{{sfn|Topping|1975|pp=153–155}},1462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sfn|Fine|1994|p=567}}。
** [[阿尔戈斯]],1388年购买阿尔戈斯与瑙普利亚领地后获得,但被[[摩里亚专制国]](属拜占庭帝国)占领,1394年6月被威尼斯夺回{{sfn|Topping|1975|pp=153–155}},1462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sfn|Fine|1994|p=567}}。
** [[雅典]],1394年自公爵{{Link-en|内里一世 (雅典公爵)|Nerio I Acciaioli|内里一世}}的继承人手中购买,1402-1403年被其私生子{{link-en|安东尼奥一世·阿奇亚奥里|Antonio I Acciaioli|安东尼奥一世}}夺走,1405年,威尼斯与之达成条约,承认了他占有雅典的事实{{sfn|Miller|1908|pp=354–362}}。
** [[雅典]],1394年自公爵{{Link-en|内里一世 (雅典公爵)|Nerio I Acciaioli|内里一世}}的继承人手中购买,1402-1403年被其私生子{{link-en|安东尼奥一世·阿奇亚奥里|Antonio I Acciaioli|安东尼奥一世}}夺走,1405年,威尼斯与之达成条约,承认了他占有雅典的事实{{sfn|Miller|1908|pp=354–362}}。
** [[帕爾加|帕尔加]],[[伊庇鲁斯地区|伊庇鲁斯]]海岸的港口城镇,1401年威尼斯购得,管理上附属于科孚岛,即使在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灭亡后也是如此,最终英国于1819年将其割与[[约阿尼纳的阿里帕夏|阿里帕夏]]{{sfn|Miller|1908|p=365}}。
** [[帕爾加|帕尔加]], port town on the coast of Epirus, acquired in 1401. It was governed as a dependency of Corfu, and remained so even after the end of the Venetian Republic in 1797, finally being ceded by the British to [[Ali Pasha of Ioannina|Ali Pasha]] in 1819.{{sfn|Miller|1908|p=365}}
** [[纳夫帕克托斯|勒班陀(纳夫帕克托斯)]],[[埃托利亞-阿卡亞州|埃托利亚]]的港口,1390年短暂被威尼斯舰队占领,1394年其居民提出让威尼斯接管城市,但被拒绝。1407年,其阿尔巴尼亚人统治者保罗·什帕塔(Paul Spata)卖给威尼斯{{sfn|Fine|1994|pp=356, 544}}{{sfn|Miller|1908|p=363}},1540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sfn|Fine|1994|p=568}}。
** [[纳夫帕克托斯|勒班陀(纳夫帕克托斯)]],[[埃托阿卡亚专区|埃托利亚]]的港口,1390年短暂被威尼斯舰队占领,1394年其居民提出让威尼斯接管城市,但被拒绝。1407年,其阿尔巴尼亚人统治者保罗·什帕塔(Paul Spata)卖给威尼斯{{sfn|Fine|1994|pp=356, 544}}{{sfn|Miller|1908|p=363}},1540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sfn|Fine|1994|p=568}}。
** [[帕特雷]],1408-1413年及1417-1419年曾被{{link-en|拉丁礼帕特雷宗主教|Latin Archbishopric of Patras}}以每年1千[[达克特|杜卡特]]的价格租给威尼斯,因为后者不想让土耳其人或拜占庭人控制该城{{sfn|Topping|1975|pp=161–163}}{{sfn|Miller|1908|pp=353–364}}。
** [[帕特雷]],1408-1413年及1417-1419年曾被{{link-en|拉丁礼帕特雷宗主教|Latin Archbishopric of Patras}}以每年1千[[达克特|杜卡特]]的价格租给威尼斯,因为后者不想让土耳其人或拜占庭人控制该城{{sfn|Topping|1975|pp=161–163}}{{sfn|Miller|1908|pp=353–364}}。
** [[斯波拉泽斯群岛|北斯波拉泽斯群岛]]([[斯基亞索斯島|斯基亚索斯岛]]、[[斯科派洛斯島|斯科派洛斯岛]]、[[阿洛尼索斯島|阿洛尼索斯岛]]),本为拜占庭帝国领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被威尼斯占领,1538年被[[巴巴羅薩·海雷丁帕夏|巴巴罗萨·海雷丁]]征服。
** [[斯波拉泽斯群岛|北斯波拉泽斯群岛]]([[斯基亞索斯島|斯基亚索斯岛]]、[[斯科派洛斯島|斯科派洛斯岛]]、[[阿洛尼索斯島|阿洛尼索斯岛]]),本为拜占庭帝国领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被威尼斯占领,1538年被[[巴巴羅薩·海雷丁帕夏|巴巴罗萨·海雷丁]]征服。
第112行: 第113行:
{{拉丁人治下的希腊}}
{{拉丁人治下的希腊}}
{{威尼斯共和国海外领地}}
{{威尼斯共和国海外领地}}
{{十字軍國家}}
{{拜占庭帝國主題}}
{{希腊主题}}
{{coord missing|Greece}}
{{coord missing|Greece}}
{{Authority control}}
{{Authority control}}

2024年10月12日 (六) 12:16的最新版本

“法兰克希腊”的开始: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拜占庭帝国的分割
南希腊的希腊人与拉丁人国家,约1210年
约1450年的东地中海,显示了奥斯曼帝国、奄奄一息的拜占庭帝国(紫色)与希腊的拉丁人国家

所谓“法兰克希腊”(希臘語Φραγκοκρατία拉丁語Francocratia,“法兰克人的统治”)“拉丁希腊”(希臘語Λατινοκρατία拉丁語Latinocratia,“拉丁人的统治”),或“威尼斯希腊”(希臘語Βενετοκρατία or Ενετοκρατία拉丁語Venetocratia,“威尼斯人的统治”)指的是希腊历史的一段时期。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摧毁了拜占庭帝国,此后根据十字军与威尼斯事先拟定的瓜分条约《罗马帝国土地的分割》,许多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在拜占庭帝国原有的领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

“拉丁希腊”与“法兰克希腊”这两个属于源于东正教希腊人对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称呼,“拉丁人”或“法兰克人”。各地区的“法兰克人统治”时长差别较大,因为这一地区政治局势相当不稳定,诸国经常分裂、易手,复兴的拜占庭帝国与其他希腊人政权也收复了许多原有的领土。

14-17世纪,这些政权大多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只有伊奥尼亚群岛和其他一些小岛直到19世纪初仍由威尼斯共和国控制。奥斯曼帝国的征服也标志着希腊历史新阶段,“土耳其希腊”(Tourkokratia)的开始。

拉丁人政权一览

[编辑]

拉丁帝国

[编辑]

拉丁帝国(1204-1261)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直辖色雷斯比提尼亚等地区,是其他十字军国家名义上的宗主。其领土不断缩减,后几乎只剩下君士坦丁堡,1261年,尼西亚帝国军队收复君士坦丁堡,重建了拜占庭帝国。

十字军小国

[编辑]

热那亚殖民地

[编辑]

热那亚共和国在第四次十字军后本想占领科孚岛克里特岛,但被威尼斯共和国阻挠。直到14世纪,巴列奥略王朝时期的拜占庭帝国英语Byzantine Empire under the Palaiologos dynasty逐渐走向灭亡,许多热那亚贵族与弱小的拜占庭皇帝达成协议,在东北爱琴海建立了统治。

威尼斯殖民地

[编辑]

威尼斯共和国在希腊逐渐占领了许多地区,构成其“海外领地英语Stato da Màr”的一份,其中大部分都逐渐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但其中几个据点直到1797年共和国本身灭亡英语Fall of the Republic of Venice时仍属于威尼斯,

图集

[编辑]

威尼斯领地(直到1797年)

参见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Maltezou, Crete during the Period of Venetian Rule, p. 105
  2. ^ Maltezou, Crete during the Period of Venetian Rule, p. 157
  3. ^ Setton 1978,第98, 290, 522–523頁.
  4. ^ 4.0 4.1 Miller 1908,第365頁.
  5. ^ Bon 1969,第66頁.
  6. ^ Setton 1978,第515–522頁.
  7. ^ 7.0 7.1 Topping 1975,第153–155頁.
  8. ^ 8.0 8.1 Fine 1994,第568頁.
  9. ^ Fine 1994,第567頁.
  10. ^ Miller 1908,第354–362頁.
  11. ^ Fine 1994,第356, 544頁.
  12. ^ Miller 1908,第363頁.
  13. ^ Topping 1975,第161–163頁.
  14. ^ Miller 1908,第353–364頁.
  15. ^ Fine 1994,第567–568頁.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