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牛樟: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Ejaneho留言 | 贡献
分類爭議:​ 調整格式、排版
 
(未显示15个用户的4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nowiki/>{{Speciesbox
{{taxobox
| genus = Cinnamomum
| species = kanehirae
| image =
| image =
| image_caption =
| image_caption =
| status =
| status =
| status_system =
| status_system =
| name = 牛樟
| regnum = [[植物界]] Plantae
| authority = [[早田文藏|Hayata]], 1913
| phylum = [[木蘭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 classis = [[木蘭綱]] Magnoliopsida
{{台灣植物名| zh=牛樟 | id=t0102043 | binomial=Cinnamomum kanehirae | authority=(Hayata) K.F.Chung & C.L.Hsieh}}为[[樟科]][[樟屬]]下的一個種。別名樟牛。
| ordo = [[樟目]] Laurales
| familia = [[樟科]] Lauraceae
| genus = [[樟屬]] ''Cinnamomum''<ref>http://taibif.tw/zh/namecode/203595</ref>
| species = '''牛樟 ''C. kanehirae'''''
| binomial = ''Cinnamomum kanehirae''
| binomial_authority = Hayata, 1913
| synonyms =
|}}


== 名稱由來 ==
'''牛樟'''([[学名]]:{{lang|la|'''''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为[[樟科]][[樟屬]]下的一个种。
與樟樹({{植物学名|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相比,牛樟外型比較粗壯結實,因此土名也被稱為「樟牛」。
小枝光滑;芽鱗外面被淡褐色毛。葉互生,闊卵形、卵形或橢圓形,下表面光滑,葉脈羽狀或不明顯3出脈。果扁倒圓錐形或圓球形。
台灣特有種。全島中低海拔200~1,500公尺闊葉林中生長。


牛樟的屬名Cinnamomum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由希臘文kinnamomon(肉桂)締結而來,指此屬植物具有肉桂般的香氣。另一種說法為締結自希臘文kinein(捲曲)與amomos(無過失),指樹皮有縱向捲曲深溝裂,紋理美觀而無過失。命名者為日本植物學者[[早田文藏]],至於種小名kanehirai,是由牛樟模式種標本的採集者日本人[[金平亮三]](Kanehira ,Ryoso)的姓氏而來。
==牛樟樹葉==
牛樟葉精油主成分為linalool(芳樟醇、沉香醇、芫荽醇)含量占1.0–77.19%,1,8-cineole(桉樹醇、桉樹腦、桉葉油醇) 含量0.1-45.7%,,α-cadinol(α-畢橙茄醇) 含量0.5–22.6%, β-selinene (β-芹子烯)含量0.8 - 32.9%,及 1-hexadecyne(十六碳炔) 含量0.5-14.9%。牛樟葉不含樟腦(camphor),因此對蠶豆症患者無害。


== 分類爭議 ==
如同土肉桂樹一般,根據葉子所含精油之差異,將牛樟樹分為五大型<ref>Cheng SS, Lin CY, Yang CK, Chen YJ, Chung MJ & Chang ST. (2015).Chemical polymorphism and composition of leaf essential oils of cinnamomum kanehirae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luste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Journal of Wood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35:3, 207-219,</ref>:
牛樟與[[冇樟]]({{植物学名|Cinnamomum micranthum|([[早田文藏|Hayata]]) [[早田文藏|Hayata]]}})皆為早田文藏分別在 1912、1913年所發表的分類群,因形態極為相似,早年有標本被錯置的情形,例如金平亮三的台灣樹木誌(1933)中便將冇樟和牛樟兩者合併,此一觀點也被後來的分類學者依循。然而,也有其他學者陸續發表報告比較兩者形態上的差異,認為牛樟與冇樟應當是不同的分類群:如藤田安二(1952)就曾依冇樟的葉較牛樟的葉大且厚,搓揉之僅可聞青草味,而牛樟葉子具光澤,搓揉葉子聞之明顯有很強的[[萜烯]]臭味,亦認為兩者有區別;林讚標(1993)對牛樟、冇樟(孝義、蓮華池)及樟樹進行外部型態分析發現冇樟在形態上有分化的現象。分類處理上仍然眾說紛紜:李錫文(1975)將[[沉水樟]](C. xanthophyllum [[李錫文|H.W.Li]])、[[冇樟]]及牛樟三個分類群處理成兩種(將牛樟與冇樟合併);但是中國樹木誌(1982)將沉水樟與牛樟及冇樟三者合併;然而,以台灣學界來說,林讚標和黃瑞祥(1989)與台灣植物誌第二版(1996)則認為牛樟與冇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
*(1) Linalool型:linalool 含量 55.1–77.19%。
*(2) Linalool/1,8-cineole型:linalool含量 25.2-39.8%; 1,8-cineole含量 19.9-31.6 %。
*(3) Linalool/α-cadinol型:linalool含量 23.6-42.4%;α-cadinol含量 13.0–22.6% 。
*(4) 1,8-cineole型:1.8-cineole含量 38.8-45.7%。
*(5) 混合型:1-hexadecyne含量 0.5 -14.9%;1,8-cineole含量 0.1-14.1%;β-selinene含量 0.8-32.9 %。


== 形態特徵 ==
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30公尺,徑30~60公分或更粗,樹皮茶褐色,粗糙,常有縱裂。小枝光滑,帶黃綠色,製成標本時則多呈黑色。葉芽球形,先端鈍,芽鱗外面被淡褐色毛,邊緣有毛茸;葉互生,闊卵形、卵形或橢圓形,長10~15公分,寬4~7.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圓,革質,全緣,下表面光滑,葉脈通常是0~3條或是5條,羽狀脈極少,側脈2~3對,葉脈腋常具有叢毛;葉柄長1.4~3公分,上有凹槽。花較小,徑2~3公厘,呈頂生及腋生的聚繖花序排列,有時亦有呈圓錐花序狀;幼時剛長出來時有苞片包被,苞片上具有毛茸;花被筒鐘形,花被片6枚,淡黃色,長橢圓形,長2公厘,外面平滑,裡面則有毛茸;第一、二輪花絲長0.5 公厘,無腺體,花藥四葉,基部有絨毛,內向;第三輪花絲有腺體但腺體近似無柄,花藥四葉,基部有絨毛,外向。果扁倒圓錐形或圓球形,長1.2~1.3公分,寬1.2~1.5公分,綠色或黑紫色,有細微絨毛或無毛。種子球形,寬1公分,兩端圓。花期11~12月;9~10月結果。


== 辨認依據 ==
===牛樟葉生理活性===
容易與牛樟混淆的就是冇樟,一般認為,辨認牛樟與冇樟時可從果實分辨:牛樟是僧帽形,冇樟則是長橢圓形;也能從樹葉和樹形分辨:牛樟小枝先端葉立體三出(葉重心在先端1/3處),葉面較平整,冇樟小枝先端葉大部分是平面三出;樹型部分,牛樟枝條較高,側枝角度較小,冇樟則從樹幹較低處就有側枝。除形態上的分辨特徵外,牛樟與冇樟的木材精油組成也各異:牛樟木材精油以松油醇為主,使之有類似樟腦油的香氣,冇樟木材精油則以黃樟素為主,有類似沙士汽水的氣味。
乾燥牛樟葉之乙酸乙酯冷浸萃取物在濃度0.125 mg/ml時對BE-3人類食道腺癌細胞(human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及CE 81T/VGH人類食道鱗狀細胞癌細胞(huma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分別具有降低細胞存活率至53.36 及27.60 % 的抑制能力(賴,2013 )<ref>賴佳吟,牛樟葉之化學成分與生物活性研究。長庚大學中醫學系天然藥物,2013碩士論文。</ref>。 Leu等人發現牛樟葉乙醇室溫萃取物對BE-3人類食道腺癌細胞及CE 81T/VGH人類食道鱗狀細胞癌細胞有毒殺作用,萃取物中找到的32種成分中,其中木脂素(Lignans),類黃酮(flavonoids)和香豆素 (coumarins)為最主要的化合物<ref>Leu YL, YM Chung, JY Lai.(2014). The chemical principles of the leaves of 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Planta Med 2014; 80 - P1L125, DOI: 10.1055/s-0034-1394782</ref>。

== 分布 ==
台灣特有種。在全島海拔400~2000公尺的山林中生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牛樟在台灣有三大集中地:苗栗南庄大湖一帶、南投東埔和社一帶與台東關山富里一帶。

== 用途 ==
邊材淡黃褐色,心材暗紅褐色,質略柔軟,常用於雕刻或製造器具上,有時亦用於傢俱上;枝葉亦可加以蒸餾而得牛樟油。

== 發展歷史 ==
清朝時台灣的樟樹已受到伐採,日治時代於1899年建立樟腦專賣制度,所幸當時樟樹數量豐富,牛樟的幹油被視為低等產品,得以免於砍伐,此時其天然族群仍相當可觀。不過牛樟木材富含松油醇,不易腐朽、蟲蛀,材質細緻、紋理交錯,且鉋削加工容易,也漸成高價值的家具及木刻藝品用材。台灣光復後,大面積的森林遭伐卻未進行牛樟造林,終於導致牛樟族群日漸枯竭稀少。

== 發展現況 ==
目前野生牛樟僅存於海拔500公尺以上交通不便的山區,呈單株分散且多為逾齡老樹,這樣的零散分佈不利於昆蟲媒介授粉,再加上鳥類及松鼠喜愛啄食牛樟果實,即使初期樹上結實纍纍,但果實未成熟已被野生動物啄食殆盡,使得牛樟的種子更形稀罕。林業試驗所研究員簡慶德曾經採集到一些牛樟種子,但發現發芽率偏低,這可能是蟲媒授粉不良、天候不利種子發育所致。種子發芽率偏低也反應在林地現場,因天然林中很少看到牛樟的中、小苗,幸好牛樟常發生根株萌櫱,枯死母樹周邊常見有「次代牛樟」出現,從林地的調查發現,牛樟的根株萌櫱似乎是當前林地普遍存在的現象。

除此之外,牛樟芝產業的發展應用,也助長了牛樟被砍伐的速度。牛樟芝是長在牛樟上的一種真菌,也屬於台灣特有種。民間使用牛樟芝的歷史淵源無從考據,一般傳說是原住民利用它來治療腹痛及強肝解毒。以前利用牛樟芝的民眾並不多,然而近10多年來牛樟芝在各方面的療效漸受學界肯定,有研究顯示牛樟芝當中有[[三萜]]類的化合物,學術界普遍認為此化合物能抑制癌細胞,因此更讓業界投入牛樟芝的研究與產業,再加上商業廣告的宣傳,使牛樟芝聲名大噪。目前已可以人工栽培的方式大量生產牛樟芝菇體。稍可減緩牛樟及牛樟芝的盜伐及盜採。一般樹木如果樹心中空,利用價值就不高,但因為牛樟芝通常是長在中空樹幹的內面,所以這些年歲已久的牛樟老樹被砍伐大多不是為了使用木材,而是為了採擷樹幹內部的菇,造成牛樟砍伐的問題日益嚴重。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begin}}
{{refbegin}}
{{reflist}}
* {{TaiBNET| zh=牛樟 | id=203595 | binomial=Cinnamomum kanehirae | authority=Hayata, 1913 | var= | accessdate=2013-1-24}}
*[http://www.nmns.edu.tw/public/BotanicalGarden/flowers/2010/spring/990302.htm 牛樟(3/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Wayback|url=http://www.nmns.edu.tw/public/BotanicalGarden/flowers/2010/spring/990302.htm |date=20170424085822 }}
* [http://subject.forest.gov.tw/species/vascular/2/index-1.htm 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二冊 楊遠波 劉和義 呂勝由。1999, 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 朱麗萍. 牛樟、冇樟及樟樹之族群遺傳變異及相關種屬之親緣關係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 2006.
{{refend}}
* [http://subject.forest.gov.tw/species/vascular/2/index-1.htm 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二冊 楊遠波 劉和義 呂勝由。1999, 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Wayback|url=http://subject.forest.gov.tw/species/vascular/2/index-1.htm |date=20160304195808 }}
* [http://tai2.ntu.edu.tw 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2012),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Wayback|url=http://tai2.ntu.edu.tw/ |date=20180723102703 }}
* LlAO, JIH CHING. 1996. 27. LAURACEAE. Flora of Taiwan, second edition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 2: 443.
* 應紹舜.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第一卷. 台北: 應紹舜. 1985: 307-309.
* [http://www.antrodia-e-museum.com/ 台灣牛樟影像博物館。] {{Wayback|url=http://www.antrodia-e-museum.com/ |date=20170424173903 }}
* 林讚標. 談牛樟與冇樟. 牛樟生物學及育林技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灣省林業試驗所, 1997: 27-34.ISBN 957-00-8861-3.
*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1403 張東柱. 牛樟與牛樟芝的恩怨情仇. 科學人雜誌(2009)。] {{Wayback|url=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1403 |date=20170427100102 }}{{refend}}


== 扩展阅读 ==
== 扩展阅读 ==
第44行: 第56行:
* {{wikispecies-inline|Cinnamomum kanehirae|牛樟}}
* {{wikispecies-inline|Cinnamomum kanehirae|牛樟}}
{{refend}}
{{refend}}
{{Taxonbar|from=Q15252180}}


[[Category:樟屬|N]]
{{plant-stub}}
[[Category:臺灣特有植物|N]]

[[Category:樟屬|kanehirae]]
[[Category:臺灣特有植物|Ck]]

2024年10月18日 (五) 05:28的最新版本

牛樟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木兰类植物 Magnoliids
目: 樟目 Laurales
科: 樟科 Lauraceae
属: 肉桂属 Cinnamomum
种:
牛樟 C. kanehirae
二名法
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 1913

牛樟學名Cinnamomum kanehirae[1]樟科樟屬下的一個種。別名樟牛。

名稱由來

[编辑]

與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相比,牛樟外型比較粗壯結實,因此土名也被稱為「樟牛」。

牛樟的屬名Cinnamomum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由希臘文kinnamomon(肉桂)締結而來,指此屬植物具有肉桂般的香氣。另一種說法為締結自希臘文kinein(捲曲)與amomos(無過失),指樹皮有縱向捲曲深溝裂,紋理美觀而無過失。命名者為日本植物學者早田文藏,至於種小名kanehirai,是由牛樟模式種標本的採集者日本人金平亮三(Kanehira ,Ryoso)的姓氏而來。

分類爭議

[编辑]

牛樟與冇樟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ata) Hayata)皆為早田文藏分別在 1912、1913年所發表的分類群,因形態極為相似,早年有標本被錯置的情形,例如金平亮三的台灣樹木誌(1933)中便將冇樟和牛樟兩者合併,此一觀點也被後來的分類學者依循。然而,也有其他學者陸續發表報告比較兩者形態上的差異,認為牛樟與冇樟應當是不同的分類群:如藤田安二(1952)就曾依冇樟的葉較牛樟的葉大且厚,搓揉之僅可聞青草味,而牛樟葉子具光澤,搓揉葉子聞之明顯有很強的萜烯臭味,亦認為兩者有區別;林讚標(1993)對牛樟、冇樟(孝義、蓮華池)及樟樹進行外部型態分析發現冇樟在形態上有分化的現象。分類處理上仍然眾說紛紜:李錫文(1975)將沉水樟(C. xanthophyllum H.W.Li)、冇樟及牛樟三個分類群處理成兩種(將牛樟與冇樟合併);但是中國樹木誌(1982)將沉水樟與牛樟及冇樟三者合併;然而,以台灣學界來說,林讚標和黃瑞祥(1989)與台灣植物誌第二版(1996)則認為牛樟與冇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

形態特徵

[编辑]

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30公尺,徑30~60公分或更粗,樹皮茶褐色,粗糙,常有縱裂。小枝光滑,帶黃綠色,製成標本時則多呈黑色。葉芽球形,先端鈍,芽鱗外面被淡褐色毛,邊緣有毛茸;葉互生,闊卵形、卵形或橢圓形,長10~15公分,寬4~7.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圓,革質,全緣,下表面光滑,葉脈通常是0~3條或是5條,羽狀脈極少,側脈2~3對,葉脈腋常具有叢毛;葉柄長1.4~3公分,上有凹槽。花較小,徑2~3公厘,呈頂生及腋生的聚繖花序排列,有時亦有呈圓錐花序狀;幼時剛長出來時有苞片包被,苞片上具有毛茸;花被筒鐘形,花被片6枚,淡黃色,長橢圓形,長2公厘,外面平滑,裡面則有毛茸;第一、二輪花絲長0.5 公厘,無腺體,花藥四葉,基部有絨毛,內向;第三輪花絲有腺體但腺體近似無柄,花藥四葉,基部有絨毛,外向。果扁倒圓錐形或圓球形,長1.2~1.3公分,寬1.2~1.5公分,綠色或黑紫色,有細微絨毛或無毛。種子球形,寬1公分,兩端圓。花期11~12月;9~10月結果。

辨認依據

[编辑]

容易與牛樟混淆的就是冇樟,一般認為,辨認牛樟與冇樟時可從果實分辨:牛樟是僧帽形,冇樟則是長橢圓形;也能從樹葉和樹形分辨:牛樟小枝先端葉立體三出(葉重心在先端1/3處),葉面較平整,冇樟小枝先端葉大部分是平面三出;樹型部分,牛樟枝條較高,側枝角度較小,冇樟則從樹幹較低處就有側枝。除形態上的分辨特徵外,牛樟與冇樟的木材精油組成也各異:牛樟木材精油以松油醇為主,使之有類似樟腦油的香氣,冇樟木材精油則以黃樟素為主,有類似沙士汽水的氣味。

分布

[编辑]

台灣特有種。在全島海拔400~2000公尺的山林中生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牛樟在台灣有三大集中地:苗栗南庄大湖一帶、南投東埔和社一帶與台東關山富里一帶。

用途

[编辑]

邊材淡黃褐色,心材暗紅褐色,質略柔軟,常用於雕刻或製造器具上,有時亦用於傢俱上;枝葉亦可加以蒸餾而得牛樟油。

發展歷史

[编辑]

清朝時台灣的樟樹已受到伐採,日治時代於1899年建立樟腦專賣制度,所幸當時樟樹數量豐富,牛樟的幹油被視為低等產品,得以免於砍伐,此時其天然族群仍相當可觀。不過牛樟木材富含松油醇,不易腐朽、蟲蛀,材質細緻、紋理交錯,且鉋削加工容易,也漸成高價值的家具及木刻藝品用材。台灣光復後,大面積的森林遭伐卻未進行牛樟造林,終於導致牛樟族群日漸枯竭稀少。

發展現況

[编辑]

目前野生牛樟僅存於海拔500公尺以上交通不便的山區,呈單株分散且多為逾齡老樹,這樣的零散分佈不利於昆蟲媒介授粉,再加上鳥類及松鼠喜愛啄食牛樟果實,即使初期樹上結實纍纍,但果實未成熟已被野生動物啄食殆盡,使得牛樟的種子更形稀罕。林業試驗所研究員簡慶德曾經採集到一些牛樟種子,但發現發芽率偏低,這可能是蟲媒授粉不良、天候不利種子發育所致。種子發芽率偏低也反應在林地現場,因天然林中很少看到牛樟的中、小苗,幸好牛樟常發生根株萌櫱,枯死母樹周邊常見有「次代牛樟」出現,從林地的調查發現,牛樟的根株萌櫱似乎是當前林地普遍存在的現象。

除此之外,牛樟芝產業的發展應用,也助長了牛樟被砍伐的速度。牛樟芝是長在牛樟上的一種真菌,也屬於台灣特有種。民間使用牛樟芝的歷史淵源無從考據,一般傳說是原住民利用它來治療腹痛及強肝解毒。以前利用牛樟芝的民眾並不多,然而近10多年來牛樟芝在各方面的療效漸受學界肯定,有研究顯示牛樟芝當中有三萜類的化合物,學術界普遍認為此化合物能抑制癌細胞,因此更讓業界投入牛樟芝的研究與產業,再加上商業廣告的宣傳,使牛樟芝聲名大噪。目前已可以人工栽培的方式大量生產牛樟芝菇體。稍可減緩牛樟及牛樟芝的盜伐及盜採。一般樹木如果樹心中空,利用價值就不高,但因為牛樟芝通常是長在中空樹幹的內面,所以這些年歲已久的牛樟老樹被砍伐大多不是為了使用木材,而是為了採擷樹幹內部的菇,造成牛樟砍伐的問題日益嚴重。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锺国芳; 邵广昭. 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 K.F.Chung & C.L.Hsieh 牛樟. 台湾物种名录. 台湾: 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 2022 [2022] (中文(台湾)). 

扩展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