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长平之战: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未显示20个用户的4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noteTA
|G1 = Unit
}}
{{original research|time=2018-12-10T18:21:05+00:00}}
{{original research|time=2018-12-10T18:21:05+00:00}}
{{refimprove|time=2018-12-10T18:21:05+00:00}}
{{refimprove|time=2018-12-10T18:21:05+00:00}}
第5行: 第8行:
|caption=長平之戰中的主角怎會是一個人地圖
|caption=長平之戰中的主角怎會是一個人地圖
|conflict=長平之戰
|conflict=長平之戰
|partof= 秦趙爭霸
|partof= [[战国时期|戰國時代]]、[[秦趙戰爭]]
|place=[[長平之戰遺址]](今[[山西]][[高平市|高平]]西北)
|place=[[長平之戰遺址]](今[[山西]][[高平市|高平]]西北)
|date= [[前260年]]四月/[[前261年]]年初/[[前262年]]四月-前260年九月<ref>秦開始攻上黨及秦趙首次遭遇戰之時間不詳,有多種說法。趙括在前260年九月陣亡</ref>
|date= [[前260年]]四月/[[前261年]]年初/[[前262年]]四月-前260年九月<ref>秦開始攻上黨及秦趙首次遭遇戰之時間不詳,有多種說法。趙括在前260年九月陣亡</ref>
第21行: 第24行:
|}}
|}}
{{Campaignbox 秦趙戰争}}
{{Campaignbox 秦趙戰争}}
'''长平之战'''是[[东周]][[战国时期|战国时代]]最大规模的战役。秦军60万军队“伤亡过半”,但成功歼灭了赵军45万士兵。
'''长平之战'''是[[中國]][[東周]][[戰國 (中國)|戰國時代]][[秦國]]進攻[[趙國]]的大規模戰役,“三年而後決”<ref>《[[s:呂氏春秋/卷十八#應言]]》</ref>(靳生禾、謝鴻喜認為為前期僵持對峙二年六個月,後期白熱戰六個月<ref>{{Cite book |url= http://www.tydao.com/suwu/2005/1107changping/changping1.htm |title= 《長平之戰》:一、長平之戰的歷史地位 |author= 靳生禾、謝鴻喜 |publisher= 山西人民出版社 |date= 1998年3月 |access-date= 2017-09-07 |archive-date= 2019-05-03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3092021/http://www.tydao.com/suwu/2005/1107changping/changping1.htm |dead-url= no }}</ref>),在決戰時雙方都出動了傾國之師。結果,秦軍戰勝趙軍,並且盡數坑殺投降趙軍。


長平之戰是為戰國形勢轉折点,一役,六國皆不有力單獨對抗秦<ref>前284年[[齊國]]於[[濟西之戰]]衰敗,前279年[[楚國]]於[[鄢郢之戰]]衰敗</ref>,四十年後,[[秦滅六國之戰|秦滅六國]]
这场战役成为战国局势的转折点。[[赵国]]作为当时仅次于秦的国家在战败后迅速衰落。,六也无法单独对抗秦<ref>前284年[[齊國]]於[[濟西之戰]]衰敗,前279年[[楚國]]於[[鄢郢之戰]]衰敗</ref>。

40年后,[[秦滅六國之戰|秦滅六國]]<ref>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将王贲率军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选择不战而降。至此,秦滅六國。</ref>。


==背景==
==背景==
公元前359年,[[商鞅]]受[[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在其支持下推行[[商鞅变法|政治改革]]。秦国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推广亩制,征收户赋,发展小农经济,富国强兵<ref name=":0">{{Cite book|title=战国史|author=杨宽|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year=2016-7|isbn=9787208137578}}</ref>。
公元前263年,秦國[[白起]]攻下[[韓國 (戰國)|韓國]]南陽(今[[修武縣]]),絕[[天井關|太行羊腸道]]。


前333年,[[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任命[[公孫衍|公孙衍]]为大良造,命其大举攻魏。至前330年,秦军全歼魏军,俘获魏主将龙贾,魏国主力尽毁。魏惠王被迫献出西河郡,秦国收复河西,并继续攻占魏国城池,控制黄河南段以西的土地,获得河东之地,东进中原。魏国原首都安邑受威胁,被迫迁都大梁,持续受到秦国侵略。
前262年(周赧王53年、[[秦昭襄王]]45年、[[趙孝成王]]4年),白起攻韩国[[野王]](今[[河南省]][[沁陽]]),韩国[[上党郡]]与國都[[新鄭]]的联系被断絕<ref>[[s:史記三家註/卷073|史記·白起王翦列傳]]</ref>。[[韩桓惠王]]惧怕军兵锋主动將上党郡献给以息战祸。郡守[[靳黈]]于是派[[冯亭]]接守遂行降秦事宜。由于秦法严苛韩人恐惧故冯亭降秦,民謀:「鄭道已絕,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受我,秦必攻之;趙被兵,必親韓一,則可以當秦。」馮亭守三十日<ref name="戰國策馮亭">《[[s:戰國策/卷18#秦王謂公子他]]》</ref>,同時遣使獻党郡十七邑於[[趙國]]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秦。其吏民皆安於,不樂爲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獻之大王!」[[赵孝成王]]問計,[[平陽君]][[趙豹]]認為不可,秦服其勞而趙其利,會得罪秦國[[平原君|平原君赵胜]]認同趙王想法,不可失此大利。於是趙王使平原君往上党受地,封馮亭為[[華陽君]]兼上黨郡守賞上黨吏民。馮亭垂見使者曰:「吾不忍賣主而食之也!」<ref>[[s:史記三家註/卷043|史記 趙世家]]</ref>


前312年,秦楚在丹阳交战,[[楚国]]大败,损失八万士兵,屈匄等将领被俘。楚怀王随后集结全国军队反攻,成功逼近咸阳,但在蓝田再败,秦军乘势追击,重夺汉中并设立汉中郡。韩魏联军趁机攻占楚国召陵,切断楚国后路,楚国被迫求和。这两场战役([[丹阳、蓝田之战|丹阳、蓝天之战]])使楚国损失惨重,屈氏宗族威望下降,秦国完全控制汉中,楚国威胁被消除。
前261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的緱氏(今[[河南省]][[偃師市]])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進一步震懾韓國,孤立趙國上黨。

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騎射|胡服骑射]]”军事变革,命令军队改穿胡人服饰,发展骑兵,训练骑马射箭技术<ref name=":0" />。赵国地处冀州,农业不如秦国,但邯郸铁矿丰富,是重要的冶铁手工业中心,同时也积极发展商业<ref name=":0" />。

前306年,[[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与东周力士孟说比试举周九鼎时胫骨断裂意外身亡。武王无子,继位引发争执。公子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当时在燕国,赵武灵王派赵固将他至赵国,再护送回秦。尽管秦国群臣反对,但在[[魏冉]]等人支持下,公子稷最终继位为[[秦昭襄王]]。

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给儿子赵何,赵何继位,史称“[[趙惠文王|赵惠文王]]”。

前290年,[[赵括]]出生。

前284年,燕昭王任乐毅为将,联合各国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仅莒和即墨未下。齐湣王逃至莒被杀,王孙贾立其子法章为齐襄王。田单复国后,燕军围即墨,双方僵持五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田单用反间计使乐毅被罢免,骑劫接任为将,最终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国虽复国,元气大伤,难以与秦抗衡。

前273年,赵国与[[魏国 (战国)|魏国]]联手攻打[[韩国 (战国)|韩国]]华阳(今河南郑州南部),韩国求援于秦。秦昭襄王派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阳率军驰援。秦军采取快速奔袭战术,每日行军百里,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战场上,击败赵魏联军。此战秦军斩首魏军13万,俘虏3名魏将,并将赵军2万俘虏沉入黄河。随后,秦军攻取魏国数城,迫使魏国割让南阳以求和。

前270年,秦国派将军胡阳进攻赵国阏与(今山西晋中和顺西北)。赵惠文王召集名将廉颇、乐乘等商讨,他们认为距离遥远,救援困难。唯独[[趙奢|赵奢]]认为阏与地势险要,“狭路相逢勇者胜”,建议出兵。赵奢率军出发后,先驻扎30日以迷惑敌军。秦军派细作探听虚实,赵奢佯装不知,麻痹秦军。随后,赵奢率军疾驰两日,抢占阏与附近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击败秦军,解阏与之围。赵奢因此被封为马服君,许历因功被封为国尉。

前266年,[[趙惠文王|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丹即位,史称“[[趙孝成王|赵孝成王]]”。

前263年,秦國[[白起]]攻下[[韓國 (戰國)|韓國]]南陽(今河南省[[修武縣]]),絕[[天井關|太行羊腸道]]。

前262年(周赧王53年、[[秦昭襄王]]45年、[[趙孝成王]]4年),白起攻韩国[[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切斷韩国[[上党郡|上党]]与國都[[新鄭]]的联系<ref>[[s:史記三家註/卷073|史記·白起王翦列傳]]</ref>。[[韩桓惠王]]軍鋒芒定將上党郡獻給國求和。然而,上郡守[[靳黈]]寧死不降。派[[冯亭]]接郡事宜。但馮亭因懼法,與吏民商議後決定將上党歸趙。他認為:“上党孤立秦軍逼近,韓國無力支援。如歸附趙國,秦必攻趙,趙遭秦逼,自會聯韓抗秦。”<ref>《史记·'''白起王翦列傳'''》: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守馮亭與民謀:「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ref>馮亭守三十日<ref name="戰國策馮亭">《[[s:戰國策/卷18#秦王謂公子他|戰國策卷18]]》</ref>,遣使向趙國獻上十七邑,請求孝成王接納。[[赵孝成王]]猶豫不決時,[[平陽君]][[趙豹]]主張拒絕,認為上党會得罪秦國,而[[平原君|平原君赵胜]]不可失此大利。趙王採納平原君的意見並派平原君接收上党,封馮亭為[[華陽君]],賞上黨吏民。馮亭累謝絕,願因獻受封<ref>[[s:史記三家註/卷043|史記 趙世家]]</ref>。趙國出兵接管上党,廉頗率軍駐守長平<ref>《史记·赵世家》: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ref>。

前261年,秦將[[白起]]進攻韓國的緱氏(今[[河南省]][[偃師市]])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進一步震懾韓國,孤立趙國上黨。


==战役进程==
==战役进程==
=== 退守據險 ===
=== 退守據險 ===
公元前261年,秦派[[左庶长]][[王]][[上党]],意欲一举。趙國[[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廉颇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主防御阵地,分前出32公里[[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築前沿防派裨五千趙兵前出搜索其时氏、纶、上党已被秦攻陷。冯亭率颇军中。
前261年,秦派[[左庶长]][[王]]上黨<ref>《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ref>,意圖迅速。趙國將領[[廉颇]]率領20萬軍隊前往救援。廉颇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的[[百里石长城]]作為禦陣地,分前出32公里[[空仓岭]]構建前沿防派裨五千趙兵前出迎此時氏、綸氏和上党已被秦攻陷,馮亭率附廉頗軍中。

四月,秦軍與趙軍在空倉嶺西的[[玉溪河]]谷首次交戰,混戰中秦軍斥候斬殺趙裨將茄<ref>《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ref>。初戰失利後,趙軍堅守空倉嶺防線。

六月,秦軍發起攻擊,突破防線,佔領趙軍的兩座城池,殺死四名都尉<ref>《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ref>。

七月,趙軍被迫撤退,在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防禦工事。秦軍再次強攻,殺死兩名都尉,奪取西壘壁<ref>《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ref>。

趙軍戰敗後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位於丹朱嶺至馬鞍壑的分水嶺(东西走向),現今在高平市北部約二十公里,面對秦軍的南坡陡峭。長城底寬4米,設有堡壘,延綿百里,其中故關為天然隘口,連接南北交通,設有城門,與長城融為一體。


趙軍在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重點防禦故關、韓王山和大糧山,利用高地優勢抵禦秦軍。《[[s:水經注/09|水經注]]》引《上黨記》曰:「秦壘在(長平)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
四月,秦军与趙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战中,秦军[[Wikt:斥候|斥候]]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六月,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取赵军二鄣城,殺四都尉。七月,赵军被迫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殺二都尉,奪西壘壁。


趙軍戰敗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建築在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山勢陡峻。石長城底寬4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段有一名為故關的天然隘口,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以重點防禦故關、韓王山、大糧山,居高臨下抵禦秦軍。《[[s:水經注/09]]》引《上黨記》曰:「秦壘(長平)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秦軍進攻受挫,挑釁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不出。廉頗統御的二十萬趙軍在失去重重天險後,終於以堅壁成功遏制秦軍攻勢。<ref>{{Cite book |url= http://www.tydao.com/suwu/2005/1107changping/changping7.htm |title= 《長平之戰》:七、廉頗——王齕三年對峙 |author= 靳生禾、謝鴻喜 |publisher= 山西人民出版社 |date= 1998年3月 |access-date= 2017-09-12 |archive-date= 2019-05-03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3093712/http://www.tydao.com/suwu/2005/1107changping/changping7.htm |dead-url= no }}</ref>
秦軍主力集中在丹河河谷,進攻受挫,挑釁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絕出戰<ref>《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ref>。廉頗指揮的二十萬趙軍在失去險要地形後,憑藉堅壁遏制秦軍攻勢。<ref>{{Cite book |url= http://www.tydao.com/suwu/2005/1107changping/changping7.htm |title= 《長平之戰》:七、廉頗——王齕三年對峙 |author= 靳生禾、謝鴻喜 |publisher= 山西人民出版社 |date= 1998年3月 |access-date= 2017-09-12 |archive-date= 2019-05-03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3093712/http://www.tydao.com/suwu/2005/1107changping/changping7.htm |dead-url= no }}</ref>


=== 外交反間 ===
=== 外交反間 ===
攻戰無進展,消耗戰僵持雙方都陷入糧食短缺,糧芻輜重補給維艱。秦軍遠道而來,補給線漫長後勤壓力大,地方野史記載,空倉嶺因秦軍於該處「詭運置倉」而得名<ref>空倉嶺上高廟山出土之[[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空倉嶺建城記》碑有云:「高平、沁水之交,有山曰空倉。考之典故,詢之土人,蓋秦白起(王齕)詭運置倉以紿趙括(廉頗)之處。」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三記載相同。</ref>。據《戰國策·齊策之二》,趙國同樣糧食短缺,請粟於齊,齊不聽<ref>[[s:史記三家註/卷046|史記 田齊世家]]</ref>。
攻戰無進展,消耗戰僵持雙方都陷入糧食短缺,糧芻輜重補給維艱。秦軍遠道而來,補給線漫長後勤壓力大,地方野史記載,空倉嶺因秦軍於該處「詭運置倉」而得名<ref>空倉嶺上高廟山出土之[[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空倉嶺建城記》碑有云:「高平、沁水之交,有山曰空倉。考之典故,詢之土人,蓋秦白起(王齕)詭運置倉以紿趙括(廉頗)之處。」清雍正《[[:s: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3|山西通志·卷二十三]]》記載相同。</ref>。據《戰國策·齊策之二》,趙國同樣糧食短缺,請粟於齊,齊不聽<ref>[[s:史記三家註/卷046|史記·田齊世家]]</ref>。


====外交失敗====
====外交失敗====
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謀,樓昌請發重使至秦[[媾和]]。虞卿認為不則趙軍必破戰和決定權在於秦,要逼和秦國,正正不可與秦講和:「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軍矣,雖往請媾,秦將不聽。不如發使以重寶附楚、魏,楚、魏受之,則秦疑天下之[[合從]],媾乃可成也。」趙王不聽,使鄭朱媾於秦,秦受之。虞卿對趙王曰:「王必不得媾而軍破矣。何則?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夫鄭朱,貴人也,秦王、應侯必顯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見王之媾於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國果然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之機,顯重鄭朱向趙示好,而不與趙媾。其他諸侯懼怕秦趙媾和[[連橫 (外交策略)|連橫]]於己不利,不敢支援趙國<ref>《[[s:戰國策/卷20#秦趙戰於長平]]》</ref><ref name="史記平虞傳">《[[s:史記三家註/卷076|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ref>。元代[[胡三省]]指,史言趙之喪師蹙國,不特以趙括代廉頗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計也<ref name="通鑒"/>。
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謀,樓昌請發重使至秦[[媾和]]。虞卿反對與秦並認為戰和決定權在於秦,而秦國已決意打敗趙國,要逼和秦國,正正不可與秦講和,反而應嘗試拉攏魏、楚,製造合縱之勢迫使秦國退兵:「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軍矣,雖往請媾,秦將不聽。不如發使以重寶附楚、魏,楚、魏受之,則秦疑天下之[[合從]],媾乃可成也。」趙王不聽,使[[鄭朱]]媾於秦,秦受之。虞卿對趙王曰:「王必不得媾而軍破矣。何則?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夫鄭朱,貴人也,秦王、應侯必顯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見王之媾於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國果然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之機,顯重鄭朱向趙示好,而不與趙媾。其他諸侯懼怕秦趙媾和[[連橫 (外交策略)|連橫]]於己不利,不敢支援趙國<ref>《[[s:戰國策/卷20#秦趙戰於長平|戰國策卷20]]》</ref><ref name="史記平虞傳">《[[s:史記三家註/卷076|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ref>。元代[[胡三省]]指,史言趙之喪師蹙國,不特以趙括代廉頗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計也<ref name="通鑒"/>。


====反間易將====
====反間易將====
第52行: 第87行:


====[[趙括]]====
====[[趙括]]====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替代廉頗,再領二十萬趙軍接管长平前线大小軍務。駐在長平的趙軍,共有四十多萬,聲勢非常浩大。赵括到达前线后,悉數改变军令約束和防守战略部署,并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收缩兵力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前260年夏,赵括替代廉頗,再領二十萬趙軍接管长平前线大小軍務。駐在長平的趙軍,共有四十多萬,聲勢非常浩大。赵括到达前线后,悉數改变军令約束和防守战略部署,并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收缩兵力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白起]]====
====[[白起]]====
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將軍指挥秦军,王龁改任副有敢泄武安君為將斬!」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十八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伏兵二万五千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五千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任命武安君白起将军指挥秦军,王龁改任副并下:“若有泄露武安君任将之事,严惩不贷!”<ref>《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斩。</ref>
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十八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伏兵二万五千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五千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秦軍佯敗,趙軍中伏===
===秦軍佯敗,趙軍中伏===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直通长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直通长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


赵括不知中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但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十二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兩萬五千名秦军突然出击占领韩王山,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五千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支援。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主力失去后勤保障,留守部队空守粮草辎重不敢增援。秦军把握有利态势,派出不帶甲之輕兵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趙軍主力被秦军压缩在了秦军防御壁垒所在的将军岭与韩王山所夹挟的一片低凹的山谷–[[泫氏谷]]。原本赵军坚守的百里石长城被秦军攻克,反而成为了秦对赵包围圈的一部分。
赵括不知中计,集中主力猛攻秦军阵地,雙方傷亡慘重,但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十二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兩萬五千名秦军突然出击占领韩王山,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五千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支援。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主力失去后勤保障,留守部队空守粮草辎重不敢增援。秦军把握有利态势,派出不帶甲之輕兵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趙軍主力被秦军压缩在了秦军防御壁垒所在的将军岭与韩王山所夹挟的一片低凹的山谷–[[泫氏谷]]。原本赵军坚守的百里石长城被秦军攻克,反而成为了秦对赵包围圈的一部分。


===被圍投降===
===被圍投降===


====國力總動員====
====國力總動員====
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壁堅守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国。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
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壁堅守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国|楚]]、[[魏国 (战国)|魏]]等国。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


秦国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糧道已絕,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內郡_(中國)|河内郡]](黃河以北,太行道以南,故魏韓地,時已屬秦),賜所有郡民[[二十等爵|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遮絕赵国救兵及糧食。
秦国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糧道已絕,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內郡_(中國)|河内郡]](黃河以北,太行道以南,故魏韓地,時已屬秦),賜所有郡民[[二十等爵|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遮絕赵国救兵及糧食。


前260年九月,在被困餓46日后,趙軍戰馬食盡已經演變到食人肉的狀態,且箭矢兵械損壞無法補充,赵括分軍四隊強行突围四五次始終未能衝出重圍。最後趙括率精銳親自搏戰突圍,但結果被兵射殺身上中數十箭。最终赵军阵亡20余万人,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20余万人。
前260年九月,在被困餓46日后,趙軍戰馬食盡已經演變到食人肉的狀態,且箭矢兵械損壞無法補充,赵括分軍四隊強行突围四五次始終未能衝出重圍。白起下令軍放箭圍而不戰。最终,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20余万人。


===坑殺趙卒===
===坑殺趙卒===
[[File:Battle_of_changping,长平之战.svg|thumb|right|秦赵长平会战一般形势图]]
秦军对20万降卒持警戒態度。白起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爲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爲亂。」白起以酒肉安撫降卒,假意许诺將降兵中身体强健的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發回赵国,赵人不疑。後白起密令秦兵以白布裹頭,下令“凡首無白布者,即係趙人,當盡殺之。”趙國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就戮,一夜俱盡。根據遺址屍骨坑考古,殺降多屬先擊殺致死而後亂葬掩埋<ref name= 骨坑>[http://www.shanximuseum.com/upload/File/1390270095349.pdf 長平之戰遺址永祿1號屍骨坑發掘簡報] {{Wayback|url=http://www.shanximuseum.com/upload/File/1390270095349.pdf |date=20150402143011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6年.</ref>。史載當時“流血成川,沸声若雷”<ref>《戰國策·秦策》云:“白起北坑馬服,誅屠四十余万之眾,流血成川,沸聲若雷。”</ref>;“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ref>《[[s:東周列國志/第098回]]》</ref>;後世稱血流成河。唯有240名年少的赵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震慑[[山东 (古代)|山东六国]]。[[File:Battle_of_changping,长平之战.svg|thumb|right|秦赵长会战一般形势图]]
秦军对20万降卒持警戒態度。白起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爲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爲亂。」白起以酒肉安撫降卒,假意许诺將降兵中身体强健的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發回赵国,赵人不疑。後白起密令秦兵以白布裹頭,下令“凡首無白布者,即係趙人,當盡殺之。”趙國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就戮,一夜俱盡。根據遺址屍骨坑考古,殺降多屬先擊殺致死而後亂葬掩埋<ref name= 骨坑>[http://www.shanximuseum.com/upload/File/1390270095349.pdf 長平之戰遺址永祿1號屍骨坑發掘簡報] {{Wayback|url=http://www.shanximuseum.com/upload/File/1390270095349.pdf |date=20150402143011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6年.</ref>。史載當時“流血成川,沸声若雷”<ref>《[[:s:戰國策黃丕烈札記/秦/三|戰國策·秦策]]》云:“白起⋯⋯北坑馬服,誅屠四十余万之眾,流血成川,沸聲若雷。”</ref>;“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後世稱血流成河。唯有240名年少的赵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震慑[[山东 (古代)|山东六国]]。<ref>《[[:s:東周列國志/第098回|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質平原王索魏齊 敗長白起坑趙卒]]》</ref>


秦軍坑殺趙卒的消息傳入趙國,整個國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ref>《[[s:东周列国志/第099回]]》</ref>。
秦軍坑殺趙卒的消息傳入趙國,整個國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ref>《[[s:东周列国志/第099回]]》</ref>。
第86行: 第124行:


不过,秦国在此戰中也損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再加上日後的[[邯鄲之战]]慘敗,“死者过半,国内空”,在秦王政繼位以前,秦国也無法再發動大規模戰爭,國勢亦嚴重削弱,这也使秦在三十年后,才展开[[秦灭六国之战]]。
不过,秦国在此戰中也損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再加上日後的[[邯鄲之战]]慘敗,“死者过半,国内空”,在秦王政繼位以前,秦国也無法再發動大規模戰爭,國勢亦嚴重削弱,这也使秦在三十年后,才展开[[秦灭六国之战]]。

[[鈕先鍾|钮先钟]]在《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一书中说,​“幸有赵国崛起,始能对秦国产生制衡作用,使其兴起不至于一帆风顺,并延长战国时代达数十年之久”​。


==評論==
==評論==
=== 趙受上黨 ===
=== 趙受上黨 ===
漢代[[司馬遷]]於《史記》批評平原君「利令智昏」,「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ref name="史記平虞傳"/>。宋代鮑彪注《戰國策》謂:「平陽(趙豹)嫁禍之言,豈不易曉,而孝成(趙王)怒之,昏於利之。(平原君趙)勝、禹入而順旨,以濟其欲,不幾於一言而喪邦歟?故為邦者以遠佞人為急。<ref name="戰國策馮亭"/>」
漢代[[司馬遷]]於《[[史記]]》批評平原君「利令智昏」,「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ref name="史記平虞傳"/>。宋代[[鮑彪]]注《戰國策》謂:「平陽(趙豹)嫁禍之言,豈不易曉,而孝成(趙王)怒之,昏於利之。(平原君趙)勝、禹入而順旨,以濟其欲,不幾於一言而喪邦歟?故為邦者以遠佞人為急。<ref name="戰國策馮亭"/>」


元代[[胡三省]]認為趙之禍不在於受上黨,注《資治通鑒》:「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趙不受上黨而秦得之,亦必據上黨而攻趙」<ref name="通鑒">[[s:資治通鑒_(胡三省音注)/卷005]]</ref>。現代石泉著文《秦趙長平之戰與邯鄲保衛戰的歷史教益》認為,上黨高地是邯鄲戰略屏障,與其聽任秦佔領後居高臨下攻擊邯鄲,不如趙率先佔有這戰略要地據以防衛邯鄲,是以趙接納上黨在戰略上本非失策
元代[[胡三省]]認為趙之禍不在於受上黨,注《資治通鑒》:「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趙不受上黨而秦得之,亦必據上黨而攻趙」<ref name="通鑒">[[:s:資治通鑒_(胡三省音注)/卷005#五十三年%E3%80%88己亥、前二六二〉|資治通鑑卷第五·周紀五·赧王下·五十三年〈己亥、前二六二〉]]</ref>。

現代石泉著文《秦趙長平之戰與邯鄲保衛戰的歷史教益》認為,上黨高地是邯鄲戰略屏障,與其聽任秦佔領後居高臨下攻擊邯鄲,不如趙率先佔有這戰略要地據以防衛邯鄲,是以趙接納上黨在戰略上本非失策。<ref>{{Cite book | editor = 邯郸市历史学会 | editor2 = 河北省历史学会 | url =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dEHTAAAAMAAJ | title = 赵国历史文化论丛 | date = 1989年9月30日 | location = 石家庄市 | publisher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 = 9787202003923 }}</ref>

林聰舜在《趙國接收上党導致長平慘敗之說的檢討》一文中指出,長平之戰是趙國“不可避免的戰略決戰”。他認為,​“接收上黨,會使戰略決戰的時間提前,但佔據上党有利地形,勝算提高不少。不爭取上黨,使上黨戰略要地落入強秦之手,趙雖得到喘息時間,卻終將面對秦的鯨吞蠶食,更無力對抗”​。

趙國確實面臨“退無可退”的局面,韓國的上党郡對趙國的存亡至關重要。上黨地區地勢較高,可以俯瞰四周。《中國軍事通史·戰國軍事史》指出:​“秦據上黨,則攻趙之路暢通,近可威脅太行山東側的趙都邯鄲,遠可揮兵北上,控制呂梁山與太行山上的險徑要塞,截斷趙與代郡、雁門郡、雲中郡等北部地方的聯繫”​。事實上,日後秦國的滅趙之路,正是取道上黨。

=== 秦赵国力对比 ===
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是战国时期的第二强国,但其综合国力的最大弱点在于农业和粮食产量。赵国的地理条件较差,《史记·货殖列传》称其为“地薄人众”,适合农耕的土地有限,主要粮产区华北平原的土壤状况被评为中等,且含有盐分,整体农业发展受限。相比之下,秦国的农业政策更为重视,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耕战立国”的国策,农业生产能力强大,尤其在关中、成都平原等地。

赵国经济政策偏向“重商”,如邯郸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民风轻视农业,导致粮食不足。在战争时期,即使有资金也难以购买粮食,长平之战期间,赵国向齐国请求粮食却遭拒绝。因此,农业不发达导致的缺粮问题成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重大隐患,使其难以进行持久战,迫使其寻求速决。

长平之战时,秦国虽因连续征战经济状况不佳,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粮食补给。相较之下,赵国的粮食短缺使其在战局中处于劣势。若战斗推迟5至10年,待都江堰等工程完工,秦国的后勤优势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使赵国更难以抵抗。<ref name=":1">{{Cite book|title=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author=张明扬|publisher=山西人民出版社|year=2020-9|isbn=9787203115007}}</ref>


=== 趙括功過 ===
=== 趙括功過 ===
長平戰爭開打2年半後,赵括因此一战断送己方40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wikt:纸上谈兵|纸上谈兵]]”。
長平戰爭開打2年半後,赵括因此一战断送己方40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wikt:纸上谈兵|纸上谈兵]]”。


近年不少為[[趙括]]翻案之文章引用《史記》:“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ref>《史記·白起王翦列傳》</ref>,《[[战国策]]》亦说长平之战使得秦“国虚民饥”<ref>《[[s:戰國策/卷33#昭王既息民繕兵]]》</ref>,主張趙括突圍時也重創秦軍,不失為驍勇善戰。雖然有人指出長平之戰前後由一連串的軍事衝突和大小會戰組成,秦軍和[[廉頗]]對峙消耗,後[[王陵]]兵敗,秦軍折損五位大將。直到秦王與[[白起]]談論時,白起所言“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當指多年來秦國擴張累計的兵力傷亡的結果。
近年不少為[[趙括]]翻案之文章引用《史記》:“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ref>《[[:s:史記/卷073|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ref>,《[[战国策]]》亦说长平之战使得秦“国虚民饥”<ref>《[[s:戰國策/卷33#昭王既息民繕兵|戰國策卷33]]》</ref>,主張趙括突圍時也重創秦軍,不失為驍勇善戰。雖然有人指出長平之戰前後由一連串的軍事衝突和大小會戰組成,秦軍和[[廉頗]]對峙消耗,後[[王陵]]兵敗,秦軍折損五位大將。直到秦王與[[白起]]談論時,白起所言“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當指邯鄲之戰中,重大傷亡的結果。

然而考慮秦國於此戰初期攻勢受阻之後就再無大規模會戰,以及到第3、4階段才動員全國男丁,再加上呂氏春秋、戰國策的記錄,秦國於此戰中、尤其是後半段的傷亡有相當的毀滅性。
张明杨认为,从长平之战的战局发展来看,赵括的临阵指挥能力较为一般,轻易进入白起的包围圈,且围困四十余日后没有显著表现。然而,他仍能有效组织突围,维持赵军的士气,这表明他并非完全无能,尤其是赵军直到他牺牲后才最终崩溃<ref name=":1" />。

[[李硕 (历史学者)|李硕]]在《长平之战,真败于赵括无能吗?》一文中提供了对长平之战和赵括的另一种解读。他通过《史记正义》中的地名考证,确定赵括兵败的地点为今箭头村。结合战场的地理形势,赵括在箭头村冒险出击,试图切断秦军的补给线并形成包围态势。当时,赵军主力在距离箭头村约20公里的防线集结,以山脉和垒墙抵御秦军,后者则在丹河河谷中试图突破防线。尽管赵括的奇袭一度成功,但赵军主力未能及时发起总攻,导致赵括兵败身亡,主力部队也因此投降。如果赵军主力能配合赵括切断秦军的粮道,或许能够导致秦军的崩溃。然而,赵军主力在百里石长城上保持静止,导致赵括的行动失去意义。秦军因此得以绕过赵括的营地继续运粮,并派骑兵巡逻以防两军互通信息。最终,赵括的孤军在多次突围失败后全军覆没,而防线上的四十万赵军主力在赵括损失5万军队后选择投降。李硕认为,长平之战的真正责任应归咎于那些在主帅覆亡后选择投降的赵国将领,他们的姓名在历史中已被遗忘。


=== 坑殺 ===
=== 坑殺 ===
第105行: 第161行:
魏汝霖譽長平之戰為「殲滅戰之最佳史例」<ref>{{Cite book |title= 《中國歷代名將及其用兵思想·白起》 |author= 魏汝霖 |publisher= 中央文物供應社 |year= 1981年 }}</ref>。
魏汝霖譽長平之戰為「殲滅戰之最佳史例」<ref>{{Cite book |title= 《中國歷代名將及其用兵思想·白起》 |author= 魏汝霖 |publisher= 中央文物供應社 |year= 1981年 }}</ref>。


2011年拍攝的電視劇[[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對長平之戰有詳細演繹,串聯了史學界考證結果,在冷兵器時代雙方武器效能略同,兵力也相當,無一方有絕對優勢,在趙地作戰對趙軍有些許優勢,而秦軍軍功制度和四川巴蜀糧草供應也有優勢,可說互有抵銷。但此戰白起所用的戰術非常巧妙<ref name=c1>長平之戰再研究 --《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ref>也可說只有在長平能用此戰術,趙軍長期依託當地特有山崖地形構築三層壁壘戰術,由於大戰前期秦軍已經攻入第一層壁壘在一二層之間雙方僵持三年,白起戰術便是用詐敗儘量誘其全軍出擊深入靠近第一壁壘東側,之後迅速以騎兵和戰馬車的高速分隊從兩翼大迂迴高速包抄,深入後方攻下第二層壁壘的唯二通道故關和長平關,切斷主力與二層壁壘後方大糧山的糧草基地將其困於一二層間山谷,趙軍精心構築三年的壁壘此時成為包圍自己的鐵桶。
2011年拍攝的電視劇[[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對長平之戰有詳細演繹,串聯了史學界考證結果,在冷兵器時代雙方武器效能略同,兵力也相當,無一方有絕對優勢,在趙地作戰對趙軍有些許優勢,而秦軍軍功制度和四川巴蜀糧草供應也有優勢,可說互有抵銷。但此戰白起所用的戰術非常巧妙<ref name=c1>長平之戰再研究 --《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ref>也可說只有在長平能用此戰術,趙軍長期依託當地特有山崖地形構築三層壁壘戰術,由於大戰前期秦軍已經攻入第一層壁壘在一二層之間雙方僵持三年,白起戰術便是用詐敗儘量誘其全軍出擊深入靠近第一壁壘東側,之後迅速以騎兵和戰馬車的高速分隊從兩翼大迂迴高速包抄,深入後方攻下第二層壁壘的唯二通道故關和長平關,切斷趙軍主力與二層壁壘後方大糧山的糧草基地將其困於一二層間山谷,趙軍精心構築三年的壁壘此時成為包圍自己的鐵桶。


[[孫子兵法]]上所言的十則圍之,要有十倍兵力才能打包圍戰,但指的是完全以兵圍兵的平原戰場,在此特殊壁壘化的戰場,是有可能用相等或較少兵力達成包圍,白起可說是讀通透了兵法,而趙括則是'''讀死書依照教條'''來思考,這也是後世譏為紙上談兵的主因,之後秦軍準確預測了趙軍可能的突圍方向,因為絕壁山谷中的路線其實不多,並重點加強固守,秦所擅長之[[弩]]兵利用防禦優勢居高臨下多次擊退,隨時間推移得不到補給的趙軍糧草和箭矢耗盡,胡服騎射所擅長的騎兵也因戰馬缺糧倒下,最後殺馬為食<ref name=c1 />,最後趙軍45萬人被圍一個半月在谷中,變成吃人肉求活的慘狀<ref>《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ref>只能在統帥戰死後投降。
[[孫子兵法]]上所言的十則圍之,要有十倍兵力才能打包圍戰,但指的是完全以兵圍兵的平原戰場,在此特殊壁壘化的戰場,是有可能用相等或較少兵力達成包圍,白起可說是讀通透了兵法,而趙括則是讀死書依照教條來思考,這也是後世譏為紙上談兵的主因,之後秦軍準確預測了趙軍可能的突圍方向,因為絕壁山谷中的路線其實不多,並重點加強固守,秦所擅長之[[弩]]兵利用防禦優勢居高臨下多次擊退,隨時間推移得不到補給的趙軍糧草和箭矢耗盡,胡服騎射所擅長的騎兵也因戰馬缺糧倒下,最後殺馬為食<ref name=c1 />,最後趙軍45萬人被圍一個半月在谷中,變成吃人肉求活的慘狀<ref>《[[:s:史記/卷073|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ref>只能在統帥戰死後投降。


=== 殺降争议 ===
=== 殺降争议 ===
第114行: 第170行:
*若將其押送回國則後續攻伐深入趙國佔地的行動必須中止,且冷兵器時代若是押送途中或回國後這20萬人造反將是大患<ref name=c1 />。
*若將其押送回國則後續攻伐深入趙國佔地的行動必須中止,且冷兵器時代若是押送途中或回國後這20萬人造反將是大患<ref name=c1 />。
*若將降卒放歸,趙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則長平之戰雙方各折損20多萬人,余下趙軍20多萬人返國,秦國等於落得平手和多占了些地。
*若將降卒放歸,趙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則長平之戰雙方各折損20多萬人,余下趙軍20多萬人返國,秦國等於落得平手和多占了些地。
李硕认为,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高级将领选择投降以求自保。对于战败,赵军中下级士兵难以接受被俘的命运,因为他们并非被敌人击败,而是被内部将领出卖。秦军统帅白起对此十分警觉,迅速对俘虏展开屠杀。后来的发现表明,赵军的尸骨坑位于百里石长城以南,说明这些士兵在被缴械后被转移并杀害。


=== 抨击 ===
=== 抨击 ===
[[三國]]時,[[何晏]]抨擊白起屠降,使敵軍日後死戰不降:「天下見降秦之將頭顱似山,歸秦之眾骸積成丘,則後日之戰,死當死耳,何眾肯服,何城肯下乎?是為雖能裁四十萬之命而適足以強天下之戰,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堅諸侯之守,故兵進而自伐其勢,軍勝而還喪其計。」 <ref>何晏,《[[s:白起論]]》,注於《史記·白起傳 集解》</ref>
[[三國]]時,[[何晏]]抨擊白起屠降,使敵軍日後死戰不降:「天下見降秦之將頭顱似山,歸秦之眾骸積成丘,則後日之戰,死當死耳,何眾肯服,何城肯下乎?是為雖能裁四十萬之命而適足以強天下之戰,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堅諸侯之守,故兵進而自伐其勢,軍勝而還喪其計。」 <ref>何晏,《[[:s:白起論|白起論]]》,注於《史記·白起傳 集解》</ref>


== 参考 ==
== 参考 ==


=== 遺址 ===
=== 遺址 ===
長平之戰之具體紀錄由於秦朝[[焚書坑儒]],已經基本遺失,只能通過考古發掘斷戰況,山西長平有[[平之戰遺]]。長平古戰場之存在歷代有考,民間亦有傳說,當代則疊有[[考古]]發現。1995年5月,[[山西]]高平永祿鄉永祿村農民李珠海及其子李金在地裡工作時發現了戰國時代的屍骨。此處後來經考古人員發掘,被編為號屍骨坑<ref name= 骨坑/>,現已就地建成小型博物館開放遊人參觀,其藍色屋頂(35°51'57.32"N 112°53'9.71"E)在衛星照片上顯得格外醒目
由於秦朝[[焚書坑儒]],關於長平之戰的具體記載大多已經遺失,現今只能通過考古發掘來推這場歷史役的細節。[[平之战遗|长平古战场遗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屬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範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至鴻家溝、邢村,南北縱深約30公里。如今,永祿鄉有一小型博物館(長平之戰紀念館),開放遊人參觀,其藍色屋頂(35°51'57.32"N 112°53'9.71"E)在衛星照片上尤為

1995年5月,[[山西]]高平永祿鄉永祿村農民李珠海及其子李有金在田地裡工作時,偶然發現了戰國時代的屍骨。同年10月,考古人員隨即展開發掘,發現了兩座屍骨坑:一號坑寬5米、長11米,二號坑寬3至4米、長55米。經過發掘,一號坑中堆滿了士兵的遺骸,許多骨骼上留有箭鏃及砍殺的痕跡,表明這些俘虜曾在坑邊被集體屠殺。二號坑規模更大,但尚未進行正式發掘。

該遺址周邊多為淺山丘陵地帶,歷史上高平地區屢次發現類似的屍骨坑。例如,城區西郊的“骷髏廟”碑文記錄了此地曾發現大量骸骨,唐玄宗曾下令掩埋並祭祀這些骸骨;宋金時期的地方官員也曾提到“省冤穀”經常暴露出大量骸骨。這些歷史記載和發現表明,秦軍曾對趙軍俘虜進行分散屠殺,並將屍體掩埋於當地山溝之中。《史記·白起列傳》中秦軍“盡坑殺之”的記載,與這些遺址的考古發現相互印證。


=== 文獻 ===
=== 文獻 ===
*[[司馬遷]]所著《[[史記]]》是研究此次戰役的重要史料之一,司馬遷之遠祖[[司馬靳]]亦參與這次戰役,後來與白起俱死於杜郵,因此很可能是家史。對此戰役兵力調動,後勤等之描述甚簡略。但司馬遷卻记錄了秦軍坑殺趙軍降兵之黑暗面。
*[[司馬遷]]所著《[[史記]]》是研究此次戰役的重要史料之一,司馬遷之遠祖[[司馬靳]]亦參與這次戰役,後來與白起俱死於杜郵,因此很可能是家史。對此戰役兵力調動,後勤等之描述甚簡略。但司馬遷卻记錄了秦軍坑殺趙軍降兵之黑暗面。
*[[楊寬]]先生所著《[[戰國史]]》對長平之戰中[[王齕]]軍進擊[[上黨]]的時間有獨到見解。關於秦軍參戰人數,史無明確記載。一般認為應與趙軍相當。也有學者認為秦軍連後勤應有100萬人以上。
*[[楊寬]]先生所著《[[戰國史]]》對長平之戰中[[王齕]]軍進擊[[上黨郡|上党]]的時間有獨到見解。關於秦軍參戰人數,史無明確記載。一般認為應與趙軍相當。也有學者認為秦軍連後勤應有100萬人以上。
*[[靳生禾]]、[[謝鴻喜]]先生合著之《長平之戰——中國古代最大戰役之研究》是20世紀末研究長平之戰之專著。
*[[靳生禾]]、[[謝鴻喜]]先生合著之《長平之戰——中國古代最大戰役之研究》是20世紀末研究長平之戰之專著。
* 前207年十一月(前207年12月14日–前206年1月11日),[[項羽]]在新安城南坑殺20餘萬秦軍降卒。
* 前207年十一月(前207年12月14日–前206年1月11日),[[項羽]]在新安城南坑殺20餘萬秦軍降卒。
第142行: 第203行:
[[Category:赵国战役]]
[[Category:赵国战役]]


[[Category:山西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山西战役]]
[[Category:晋城历史]]
[[Category:晋城历史]]
[[Category:前260年|C長]]
[[Category:前260年|C長]]

2024年10月18日 (五) 07:13的最新版本

長平之戰
戰國時代秦趙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前260年四月/前261年年初/前262年四月-前260年九月[1]
地点
结果 秦國慘勝
领土变更 秦國攻佔上黨郡
参战方
趙國 秦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主將:廉頗趙括 
馮亭 
主將:王齕白起
副将:司马靳
兵力
趙軍:約450,000人(全國軍隊及後勤)
韓國原有上黨郡守軍:約50,000人
總動員:約500,000人
秦軍:約600,000人(全國軍隊及後勤)
伤亡与损失

約250,000人陣亡

約200,000人投降後被處決,僅剩年幼者240人
約200,000人陣亡[2]

长平之战东周战国时代最大规模的战役。秦军60万军队“伤亡过半”,但成功歼灭了赵军45万士兵。

这场战役成为战国局势的转折点。赵国作为当时仅次于秦的国家,在战败后迅速衰落。此后,六国再也无法单独对抗秦国[3]

40年后,秦滅六國[4]

背景

[编辑]

公元前359年,商鞅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在其支持下推行政治改革。秦国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推广亩制,征收户赋,发展小农经济,富国强兵[5]

前333年,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命其大举攻魏。至前330年,秦军全歼魏军,俘获魏主将龙贾,魏国主力尽毁。魏惠王被迫献出西河郡,秦国收复河西,并继续攻占魏国城池,控制黄河南段以西的土地,获得河东之地,东进中原。魏国原首都安邑受威胁,被迫迁都大梁,持续受到秦国侵略。

前312年,秦楚在丹阳交战,楚国大败,损失八万士兵,屈匄等将领被俘。楚怀王随后集结全国军队反攻,成功逼近咸阳,但在蓝田再败,秦军乘势追击,重夺汉中并设立汉中郡。韩魏联军趁机攻占楚国召陵,切断楚国后路,楚国被迫求和。这两场战役(丹阳、蓝天之战)使楚国损失惨重,屈氏宗族威望下降,秦国完全控制汉中,楚国威胁被消除。

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军事变革,命令军队改穿胡人服饰,发展骑兵,训练骑马射箭技术[5]。赵国地处冀州,农业不如秦国,但邯郸铁矿丰富,是重要的冶铁手工业中心,同时也积极发展商业[5]

前306年,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与东周力士孟说比试举周九鼎时胫骨断裂意外身亡。武王无子,继位引发争执。公子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当时在燕国,赵武灵王派赵固将他至赵国,再护送回秦。尽管秦国群臣反对,但在魏冉等人支持下,公子稷最终继位为秦昭襄王

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给儿子赵何,赵何继位,史称“赵惠文王”。

前290年,赵括出生。

前284年,燕昭王任乐毅为将,联合各国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仅莒和即墨未下。齐湣王逃至莒被杀,王孙贾立其子法章为齐襄王。田单复国后,燕军围即墨,双方僵持五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田单用反间计使乐毅被罢免,骑劫接任为将,最终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国虽复国,元气大伤,难以与秦抗衡。

前273年,赵国与魏国联手攻打韩国华阳(今河南郑州南部),韩国求援于秦。秦昭襄王派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阳率军驰援。秦军采取快速奔袭战术,每日行军百里,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战场上,击败赵魏联军。此战秦军斩首魏军13万,俘虏3名魏将,并将赵军2万俘虏沉入黄河。随后,秦军攻取魏国数城,迫使魏国割让南阳以求和。

前270年,秦国派将军胡阳进攻赵国阏与(今山西晋中和顺西北)。赵惠文王召集名将廉颇、乐乘等商讨,他们认为距离遥远,救援困难。唯独赵奢认为阏与地势险要,“狭路相逢勇者胜”,建议出兵。赵奢率军出发后,先驻扎30日以迷惑敌军。秦军派细作探听虚实,赵奢佯装不知,麻痹秦军。随后,赵奢率军疾驰两日,抢占阏与附近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击败秦军,解阏与之围。赵奢因此被封为马服君,许历因功被封为国尉。

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丹即位,史称“赵孝成王”。

前263年,秦國白起攻下韓國南陽(今河南省修武縣),絕太行羊腸道

前262年(周赧王53年、秦昭襄王45年、趙孝成王4年),白起攻佔韩国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切斷韩国上党与國都新鄭的联系[6]韩桓惠王懼秦軍鋒芒,決定將上党郡獻給秦國求和。然而,上黨郡守靳黈寧死不降。韓王改派冯亭接手上黨郡事宜。但馮亭因懼秦嚴法,與吏民商議後決定將上党歸趙。他認為:“上党孤立,秦軍逼近,韓國無力支援。不如歸附趙國,秦必攻趙,趙遭秦逼,自會聯韓抗秦。”[7]馮亭堅守三十日[8],並遣使向趙國獻上十七邑,請求趙孝成王接納。赵孝成王猶豫不決時,平陽君趙豹主張拒絕,認為接受上党會得罪秦國,而平原君赵胜則認為不可失此大利。趙王採納平原君的意見並派平原君前往接收上党,封馮亭為華陽君,賞賜上黨郡吏民。馮亭卻垂累謝絕,不願因獻地受封[9]。趙國出兵接管上党,廉頗率軍駐守長平[10]

前261年,秦將白起進攻韓國的緱氏(今河南省偃師市)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進一步震懾韓國,孤立趙國的上黨。

战役进程

[编辑]

退守據險

[编辑]

前261年,秦國派左庶长王齕領兵進攻上黨[11],意圖迅速佔領。趙國將領廉颇率領20萬軍隊前往救援。廉颇以丹朱岭马鞍壑一線的百里石长城作為主要防禦陣地,分兵前出32公里於空仓岭構建前沿防線,並派裨將茄率五千趙兵前出迎敵。此時,緱氏、綸氏和上党已被秦軍攻陷,馮亭率殘部歸附廉頗軍中。

四月,秦軍與趙軍在空倉嶺西的玉溪河谷首次交戰,混戰中秦軍斥候斬殺趙裨將茄[12]。初戰失利後,趙軍堅守空倉嶺防線。

六月,秦軍發起攻擊,突破防線,佔領趙軍的兩座城池,殺死四名都尉[13]

七月,趙軍被迫撤退,在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防禦工事。秦軍再次強攻,殺死兩名都尉,奪取西壘壁[14]

趙軍戰敗後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位於丹朱嶺至馬鞍壑的分水嶺(东西走向),現今在高平市北部約二十公里,面對秦軍的南坡陡峭。長城底寬4米,設有堡壘,延綿百里,其中故關為天然隘口,連接南北交通,設有城門,與長城融為一體。

趙軍在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重點防禦故關、韓王山和大糧山,利用高地優勢抵禦秦軍。《水經注》引《上黨記》曰:「秦壘在(長平)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

秦軍主力集中在丹河河谷,進攻受挫後,挑釁趙軍出長城決戰,但趙軍拒絕出戰[15]。廉頗指揮的二十萬趙軍在失去險要地形後,憑藉堅壁遏制住秦軍攻勢。[16]

外交反間

[编辑]

攻戰無進展,消耗戰僵持雙方都陷入糧食短缺,糧芻輜重補給維艱。秦軍遠道而來,補給線漫長後勤壓力大,地方野史記載,空倉嶺因秦軍於該處「詭運置倉」而得名[17]。據《戰國策·齊策之二》,趙國同樣糧食短缺,請粟於齊,齊不聽[18]

外交失敗

[编辑]

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謀,樓昌請發重使至秦媾和。虞卿反對與秦媾和,並認為戰和決定權在於秦,而秦國已決意打敗趙國,要逼和秦國,正正不可與秦講和,反而應嘗試拉攏魏、楚,製造合縱之勢迫使秦國退兵:「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軍矣,雖往請媾,秦將不聽。不如發使以重寶附楚、魏,楚、魏受之,則秦疑天下之合從,媾乃可成也。」趙王不聽,使鄭朱媾於秦,秦受之。虞卿對趙王曰:「王必不得媾而軍破矣。何則?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夫鄭朱,貴人也,秦王、應侯必顯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見王之媾於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國果然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之機,顯重鄭朱向趙示好,而不與趙媾。其他諸侯懼怕秦趙媾和連橫於己不利,不敢支援趙國[19][20]。元代胡三省指,史言趙之喪師蹙國,不特以趙括代廉頗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計也[21]

反間易將

[编辑]

秦國范雎同時使用反間計,在邯鄲散布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孝成王本自惱怒廉頗領軍傷亡多,屢次戰敗卻堅守營壘不敢出戰,謠言四起,不啻于火上澆油。於是趙王力排眾議,臨陣換將,以年輕將領趙括(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代替廉頗為長平前線最高統帥。

雙雙易帥

[编辑]

前260年夏,赵括替代廉頗,再領二十萬趙軍接管长平前线大小軍務。駐在長平的趙軍,共有四十多萬,聲勢非常浩大。赵括到达前线后,悉數改变军令約束和防守战略部署,并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收缩兵力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指挥秦军,王龁改任副将,并下令:“若有泄露武安君任将之事,严惩不贷!”[22]

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十八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伏兵二万五千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五千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秦軍佯敗,趙軍中伏

[编辑]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直通长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

赵括不知中计,集中主力猛攻秦军阵地,雙方傷亡慘重,但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十二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兩萬五千名秦军突然出击占领韩王山,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五千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支援。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主力失去后勤保障,留守部队空守粮草辎重不敢增援。秦军把握有利态势,派出不帶甲之輕兵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趙軍主力被秦军压缩在了秦军防御壁垒所在的将军岭与韩王山所夹挟的一片低凹的山谷–泫氏谷。原本赵军坚守的百里石长城被秦军攻克,反而成为了秦对赵包围圈的一部分。

被圍投降

[编辑]

國力總動員

[编辑]

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壁堅守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等国。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

秦国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糧道已絕,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黃河以北,太行道以南,故魏韓地,時已屬秦),賜所有郡民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遮絕赵国救兵及糧食。

前260年九月,在被困餓46日后,趙軍戰馬食盡已經演變到食人肉的狀態,且箭矢兵械損壞無法補充,赵括分軍四隊強行突围四五次始終未能衝出重圍。白起下令秦軍放箭,圍而不戰。最终,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20余万人。

坑殺趙卒

[编辑]
秦赵长平会战一般形势图

秦军对20万降卒持警戒態度。白起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爲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爲亂。」白起以酒肉安撫降卒,假意许诺將降兵中身体强健的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發回赵国,赵人不疑。後白起密令秦兵以白布裹頭,下令“凡首無白布者,即係趙人,當盡殺之。”趙國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就戮,一夜俱盡。根據遺址屍骨坑考古,殺降多屬先擊殺致死而後亂葬掩埋[23]。史載當時“流血成川,沸声若雷”[24];“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後世稱血流成河。唯有240名年少的赵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震慑山东六国[25]

秦軍坑殺趙卒的消息傳入趙國,整個國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26]

乘勝追擊

[编辑]

一個月後,前260年十月,白起兵分兩路,以司馬梗進攻太原,王齕率軍進攻武安,威脅邯鄲。

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和。前259年正月,秦兵罷,復守上黨[27]

戰後

[编辑]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就此确立了秦对赵的战略优势,為秦王政日後攻滅趙國打下根基。

不过,秦国在此戰中也損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再加上日後的邯鄲之战慘敗,“死者过半,国内空”,在秦王政繼位以前,秦国也無法再發動大規模戰爭,國勢亦嚴重削弱,这也使秦在三十年后,才展开秦灭六国之战

钮先钟在《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一书中说,​“幸有赵国崛起,始能对秦国产生制衡作用,使其兴起不至于一帆风顺,并延长战国时代达数十年之久”​。

評論

[编辑]

趙受上黨

[编辑]

漢代司馬遷於《史記》批評平原君「利令智昏」,「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20]。宋代鮑彪注《戰國策》謂:「平陽(趙豹)嫁禍之言,豈不易曉,而孝成(趙王)怒之,昏於利之。(平原君趙)勝、禹入而順旨,以濟其欲,不幾於一言而喪邦歟?故為邦者以遠佞人為急。[8]

元代胡三省認為趙之禍不在於受上黨,注《資治通鑒》:「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趙不受上黨而秦得之,亦必據上黨而攻趙」[21]

現代石泉著文《秦趙長平之戰與邯鄲保衛戰的歷史教益》認為,上黨高地是邯鄲戰略屏障,與其聽任秦佔領後居高臨下攻擊邯鄲,不如趙率先佔有這戰略要地據以防衛邯鄲,是以趙接納上黨在戰略上本非失策。[28]

林聰舜在《趙國接收上党導致長平慘敗之說的檢討》一文中指出,長平之戰是趙國“不可避免的戰略決戰”。他認為,​“接收上黨,會使戰略決戰的時間提前,但佔據上党有利地形,勝算提高不少。不爭取上黨,使上黨戰略要地落入強秦之手,趙雖得到喘息時間,卻終將面對秦的鯨吞蠶食,更無力對抗”​。

趙國確實面臨“退無可退”的局面,韓國的上党郡對趙國的存亡至關重要。上黨地區地勢較高,可以俯瞰四周。《中國軍事通史·戰國軍事史》指出:​“秦據上黨,則攻趙之路暢通,近可威脅太行山東側的趙都邯鄲,遠可揮兵北上,控制呂梁山與太行山上的險徑要塞,截斷趙與代郡、雁門郡、雲中郡等北部地方的聯繫”​。事實上,日後秦國的滅趙之路,正是取道上黨。

秦赵国力对比

[编辑]

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是战国时期的第二强国,但其综合国力的最大弱点在于农业和粮食产量。赵国的地理条件较差,《史记·货殖列传》称其为“地薄人众”,适合农耕的土地有限,主要粮产区华北平原的土壤状况被评为中等,且含有盐分,整体农业发展受限。相比之下,秦国的农业政策更为重视,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耕战立国”的国策,农业生产能力强大,尤其在关中、成都平原等地。

赵国经济政策偏向“重商”,如邯郸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民风轻视农业,导致粮食不足。在战争时期,即使有资金也难以购买粮食,长平之战期间,赵国向齐国请求粮食却遭拒绝。因此,农业不发达导致的缺粮问题成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重大隐患,使其难以进行持久战,迫使其寻求速决。

长平之战时,秦国虽因连续征战经济状况不佳,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粮食补给。相较之下,赵国的粮食短缺使其在战局中处于劣势。若战斗推迟5至10年,待都江堰等工程完工,秦国的后勤优势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使赵国更难以抵抗。[29]

趙括功過

[编辑]

長平戰爭開打2年半後,赵括因此一战断送己方40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近年不少為趙括翻案之文章引用《史記》:“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30],《战国策》亦说长平之战使得秦“国虚民饥”[31],主張趙括突圍時也重創秦軍,不失為驍勇善戰。雖然有人指出長平之戰前後由一連串的軍事衝突和大小會戰組成,秦軍和廉頗對峙消耗,後王陵兵敗,秦軍折損五位大將。直到秦王與白起談論時,白起所言“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當指邯鄲之戰中,重大傷亡的結果。

张明杨认为,从长平之战的战局发展来看,赵括的临阵指挥能力较为一般,轻易进入白起的包围圈,且围困四十余日后没有显著表现。然而,他仍能有效组织突围,维持赵军的士气,这表明他并非完全无能,尤其是赵军直到他牺牲后才最终崩溃[29]

李硕在《长平之战,真败于赵括无能吗?》一文中提供了对长平之战和赵括的另一种解读。他通过《史记正义》中的地名考证,确定赵括兵败的地点为今箭头村。结合战场的地理形势,赵括在箭头村冒险出击,试图切断秦军的补给线并形成包围态势。当时,赵军主力在距离箭头村约20公里的防线集结,以山脉和垒墙抵御秦军,后者则在丹河河谷中试图突破防线。尽管赵括的奇袭一度成功,但赵军主力未能及时发起总攻,导致赵括兵败身亡,主力部队也因此投降。如果赵军主力能配合赵括切断秦军的粮道,或许能够导致秦军的崩溃。然而,赵军主力在百里石长城上保持静止,导致赵括的行动失去意义。秦军因此得以绕过赵括的营地继续运粮,并派骑兵巡逻以防两军互通信息。最终,赵括的孤军在多次突围失败后全军覆没,而防线上的四十万赵军主力在赵括损失5万军队后选择投降。李硕认为,长平之战的真正责任应归咎于那些在主帅覆亡后选择投降的赵国将领,他们的姓名在历史中已被遗忘。

坑殺

[编辑]

也有些人質疑史记记载秦軍坑殺40萬趙降卒之事。南宋朱熹就提出“长平坑杀四十万人,史迁言不足信。败则有之,若谓之尽坑四十万人,将几多所在!又赵卒都是百战之士,岂有四十万人肯束手就死?决不可信。”[32]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時亦稱:“此言秦兵自挫廉颇至大破赵括,前后所斩首虏之数耳。兵非大败,四十万人肯束手而死邪!”近人钱穆也质疑:“白起损失数十万人,没人头上交,只好杀几万降卒当成坑杀骗功,也因此不敢直指赵都,故秦王知之而后杀之。”但後續從白起的遭遇中可知宰相范雎忌妒白起的功勳已久,被命中途折返未直接攻下邯鄲亦可能是宰相在朝中的運作。所謂坑殺,其實就是屠殺,且真實數字應該是趙軍戰鬥中死傷20多萬,事後處死的20多萬,而這其中又包含不少不願投降秦國的上黨軍民。[2]

白起戰術

[编辑]

魏汝霖譽長平之戰為「殲滅戰之最佳史例」[33]

2011年拍攝的電視劇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對長平之戰有詳細演繹,串聯了史學界考證結果,在冷兵器時代雙方武器效能略同,兵力也相當,無一方有絕對優勢,在趙地作戰對趙軍有些許優勢,而秦軍軍功制度和四川巴蜀糧草供應也有優勢,可說互有抵銷。但此戰白起所用的戰術非常巧妙[2],也可說只有在長平能用此戰術,趙軍長期依託當地特有山崖地形,構築三層壁壘戰術,由於大戰前期秦軍已經攻入第一層壁壘,在一二層之間雙方僵持三年,白起戰術便是用詐敗儘量誘其全軍出擊,深入靠近第一壁壘東側,之後迅速以騎兵和戰馬車的高速分隊從兩翼大迂迴高速包抄,深入後方攻下第二層壁壘的唯二通道故關和長平關,切斷趙軍主力與二層壁壘後方大糧山的糧草基地,將其困於一二層間山谷,趙軍精心構築三年的壁壘此時成為包圍自己的鐵桶。

孫子兵法上所言的十則圍之,要有十倍兵力才能打包圍戰,但指的是完全以兵圍兵的平原戰場,在此特殊壁壘化的戰場,是有可能用相等或較少兵力達成包圍,白起可說是讀通透了兵法,而趙括則是讀死書依照教條來思考,這也是後世譏為紙上談兵的主因,之後秦軍準確預測了趙軍可能的突圍方向,因為絕壁山谷中的路線其實不多,並重點加強固守,秦所擅長之兵利用防禦優勢居高臨下多次擊退,隨時間推移得不到補給的趙軍糧草和箭矢耗盡,胡服騎射所擅長的騎兵也因戰馬缺糧倒下,最後殺馬為食[2],最後趙軍45萬人被圍一個半月在谷中,變成吃人肉求活的慘狀[34],只能在統帥戰死後投降。

殺降争议

[编辑]

秦趙是當時最強兩大國,故長平交戰數年其餘各國都持謹慎態度不敢介入,更希望兩強相爭,兩敗俱傷。秦国戰後坑殺剩餘降卒的主要原因有三:

  • 當時雙方籌集糧草國力已達極限,全中原又大旱才迫使趙軍放棄堅守戰術出戰,秦國糧草也不樂觀無法遠程運糧多養20萬人。
  • 若將其押送回國則後續攻伐深入趙國佔地的行動必須中止,且冷兵器時代若是押送途中或回國後這20萬人造反將是大患[2]
  • 若將降卒放歸,趙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則長平之戰雙方各折損20多萬人,余下趙軍20多萬人返國,秦國等於落得平手和多占了些地。

李硕认为,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高级将领选择投降以求自保。对于战败,赵军中下级士兵难以接受被俘的命运,因为他们并非被敌人击败,而是被内部将领出卖。秦军统帅白起对此十分警觉,迅速对俘虏展开屠杀。后来的发现表明,赵军的尸骨坑位于百里石长城以南,说明这些士兵在被缴械后被转移并杀害。

抨击

[编辑]

三國時,何晏抨擊白起屠降,使敵軍日後死戰不降:「天下見降秦之將頭顱似山,歸秦之眾骸積成丘,則後日之戰,死當死耳,何眾肯服,何城肯下乎?是為雖能裁四十萬之命而適足以強天下之戰,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堅諸侯之守,故兵進而自伐其勢,軍勝而還喪其計。」 [35]

参考

[编辑]

遺址

[编辑]

由於秦朝焚書坑儒,關於長平之戰的具體記載大多已經遺失,現今只能通過考古發掘來推斷這場歷史戰役的細節。长平古战场遗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屬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範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至鴻家溝、邢村,南北縱深約30公里。如今,永祿鄉建有一座小型博物館(長平之戰紀念館),開放供遊人參觀,其藍色屋頂(35°51'57.32"N 112°53'9.71"E)在衛星照片上尤為顯眼。

1995年5月,山西高平永祿鄉永祿村農民李珠海及其子李有金在田地裡工作時,偶然發現了戰國時代的屍骨。同年10月,考古人員隨即展開發掘,發現了兩座屍骨坑:一號坑寬5米、長11米,二號坑寬3至4米、長55米。經過發掘,一號坑中堆滿了士兵的遺骸,許多骨骼上留有箭鏃及砍殺的痕跡,表明這些俘虜曾在坑邊被集體屠殺。二號坑規模更大,但尚未進行正式發掘。

該遺址周邊多為淺山丘陵地帶,歷史上高平地區屢次發現類似的屍骨坑。例如,城區西郊的“骷髏廟”碑文記錄了此地曾發現大量骸骨,唐玄宗曾下令掩埋並祭祀這些骸骨;宋金時期的地方官員也曾提到“省冤穀”經常暴露出大量骸骨。這些歷史記載和發現表明,秦軍曾對趙軍俘虜進行分散屠殺,並將屍體掩埋於當地山溝之中。《史記·白起列傳》中秦軍“盡坑殺之”的記載,與這些遺址的考古發現相互印證。

文獻

[编辑]
  • 司馬遷所著《史記》是研究此次戰役的重要史料之一,司馬遷之遠祖司馬靳亦參與這次戰役,後來與白起俱死於杜郵,因此很可能是家史。對此戰役兵力調動,後勤等之描述甚簡略。但司馬遷卻记錄了秦軍坑殺趙軍降兵之黑暗面。
  • 楊寬先生所著《戰國史》對長平之戰中王齕軍進擊上党的時間有獨到見解。關於秦軍參戰人數,史無明確記載。一般認為應與趙軍相當。也有學者認為秦軍連後勤應有100萬人以上。
  • 靳生禾謝鴻喜先生合著之《長平之戰——中國古代最大戰役之研究》是20世紀末研究長平之戰之專著。
  • 前207年十一月(前207年12月14日–前206年1月11日),項羽在新安城南坑殺20餘萬秦軍降卒。

影视作品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秦開始攻上黨及秦趙首次遭遇戰之時間不詳,有多種說法。趙括在前260年九月陣亡
  2. ^ 2.0 2.1 2.2 2.3 2.4 長平之戰再研究 --《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3. ^ 前284年齊國濟西之戰衰敗,前279年楚國鄢郢之戰衰敗
  4. ^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将王贲率军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选择不战而降。至此,秦滅六國。
  5. ^ 5.0 5.1 5.2 杨宽. 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7. ISBN 9787208137578. 
  6. ^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7. ^ 《史记·白起王翦列傳》: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
  8. ^ 8.0 8.1 戰國策卷18
  9. ^ 史記 趙世家
  10. ^ 《史记·赵世家》: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11.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
  12.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13.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
  14.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15.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16. ^ 靳生禾、謝鴻喜. 《長平之戰》:七、廉頗——王齕三年對峙.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 [2017-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17. ^ 空倉嶺上高廟山出土之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空倉嶺建城記》碑有云:「高平、沁水之交,有山曰空倉。考之典故,詢之土人,蓋秦白起(王齕)詭運置倉以紿趙括(廉頗)之處。」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三》記載相同。
  18. ^ 史記·田齊世家
  19. ^ 戰國策卷20
  20. ^ 20.0 20.1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1. ^ 21.0 21.1 資治通鑑卷第五·周紀五·赧王下·五十三年〈己亥、前二六二〉
  22.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23. ^ 長平之戰遺址永祿1號屍骨坑發掘簡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6年.
  24. ^ 戰國策·秦策》云:“白起⋯⋯北坑馬服,誅屠四十余万之眾,流血成川,沸聲若雷。”
  25. ^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質平原秦王索魏齊 敗長平白起坑趙卒
  26. ^ s:东周列国志/第099回
  27. ^ s:史記三家註/卷005#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九月)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秦軍分爲三軍。武安君歸。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正月,兵罷,復守上黨。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十月,將軍張唐攻魏,爲蔡尉捐弗守,還斬之。〈胡三省注:觀此,則亦用十月爲歲首,蓋因《秦記》而書之也。〉
  28. ^ 邯郸市历史学会; 河北省历史学会 (编). 赵国历史文化论丛. 石家庄市: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9月30日. ISBN 9787202003923. 
  29. ^ 29.0 29.1 张明扬. 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0-9. ISBN 9787203115007. 
  30. ^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31. ^ 戰國策卷33
  32. ^ 朱子語類》一百三十四《历代一》
  33. ^ 魏汝霖. 《中國歷代名將及其用兵思想·白起》. 中央文物供應社. 1981年. 
  34. ^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35. ^ 何晏,《白起論》,注於《史記·白起傳 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