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法國—德國關係: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Ketxus留言 | 贡献
 
(未显示33个用户的6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noteTA
{{Infobox bilateral relations|德法|France|Germany|mission1=[[法國駐德大使館]]|mission2=[[德國駐法大使館]]}}法德關係的文章涉及法國和德國之間的所有雙邊關係。法國和德國是來自同一個國家,法蘭克帝國。西弗朗西亞,東法蘭克王國和Lotharingia(中央之國):查理曼帝國被凡爾登條約843他的三個孫子的兒子之間的劃分。雖然洛林崩潰迅速成為兩個新的領域之間的問題,西方弗朗西成為法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德國。
|1= zh:默克爾;zh-tw:梅克爾; zh-hans:默克尔 ;zh-hk:默克爾;
|2= zh:法兰克;zh-tw:法蘭克; zh-hans:法兰克 ;zh-hk:法蘭克;
|3= zh-cn:博尔内;zh-tw:博恩
|G1 = PP
}}
{{Infobox bilateral relations|法德|France|Germany|mission1=[[法國駐德大使館]]|mission2={{Link-fr|德國駐法大使館|Ambassade d'Allemagne en France}}}}
'''法德關係'''是指[[法國]]和[[德國]]間的[[外交關係]]。历史上,法國和德國源自同一個國家:[[法蘭克帝國]]。843年法蘭克帝國[[凡爾登條約|分裂]]后产生的[[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大致和今天[[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相当。


德法關係自1871年以來經歷了三個時期:1871年至1945年期間,兩國處於敵對關係;1945年至1963年期間,兩國關係和解;1963年以來德法之間的關係已成為「特殊關係」,兩國在許多領域都緊密合作,關係友好<ref>Ulrich Krotz, "Three eras and possible futures: a long-term view on the Franco-German relationship a century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International Affairs'' (March 2014) 90#2 pp 337-350. online</ref>。德法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熱心支持歐盟進一步整合的兩國,被稱為“歐洲雙核”<ref>[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28758.html “欧洲双核”导致欧盟分裂] {{Wayback|url=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28758.html |date=20170305001112 }}BWCHINESE中文网. 2012-05-28</ref><ref name=":0">{{Cite web|url=http://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7974-20140211.html|title=德法融合仍在路上 日經中文網|accessdate=2017-03-14|last=徵|first=王|work=zh.cn.nikkei.com|language=ja|archive-date=2021-03-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24061141/https://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7974-20140211.html|dead-url=no}}</ref><ref name=":1">{{Cite web|url=http://www.npf.org.tw/2/5003|title=歐盟的推手 —— 從世仇到密友的德、法關係初探|accessdate=2017-03-14|author=|date=|work=www.npf.org.tw|publisher=|archive-date=2021-04-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01174205/https://www.npf.org.tw/2/5003|dead-url=no}}</ref>。
在兩個王國的中央權力下降,新的社會制度的發展:在主權權力由當地領主行使封建主義。然而,這兩個國家再發展不同:在法國,中央政府設法恢復的重要性和法國君主制,成為絕對的,旨在匯集了法國的省份。相反,在德國,中央政府繼續下垂,君主制成為選修和微型公國成倍增加。在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是一個強大和現代化的國家,但絕對君主制由神權的權力被剝奪他們。德國,同時,由眾多的鬆散聚集在封建機構,神聖羅馬帝國,由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和普魯士霍亨索倫為主的小君主國
'''德法關係'''自1871年以來經歷了三個時期。1871年至1945年期間,兩國處於敵對關係。1945年至1963年期間,兩國關係和解。1963年以來,德法之間的關係已成為「特殊關係」,兩國在許多領域都緊密合作,關係友好<ref>Ulrich Krotz, "Three eras and possible futures: a long-term view on the Franco-German relationship a century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International Affairs'' (March 2014) 90#2 pp 337-350. online</ref>。德法兩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支持歐盟進一步整合的最熱心的支持者,被稱為歐盟雙核。
{{portal box|國際關係|德國|法國}}
{{portal box|國際關係|德國|法國}}

== 历史 ==
{{main|德国历史|法国历史|法德世仇}}
===法蘭克王國===
{{main|法蘭克王國|斯特拉斯堡誓言}}
[[File:Vertrag von Verdun zh.svg|thumb|350px|843年[[凡爾登條約]]]]
[[羅馬帝國]]滅亡後,[[法蘭克王國]]成為[[中歐]]最重要的國家。800年,教皇[[良三世|利奥三世]]在罗马给[[查理大帝|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承认[[查理曼帝国]]为[[罗马帝国]]的承继者。查理曼的儿子[[虔誠者路易]]死后,其長子[[洛泰爾]]即位。842年,洛泰爾的同父同母弟弟[[日耳曼人路易]]和同父異母弟弟[[禿頭查理]][[斯特拉斯堡誓言|結成聯盟]],反對洛泰爾。洛泰爾战败求和,三人在843年签订[[凡爾登條約]],把[[查理曼帝國]]劃分成[[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后来[[中法蘭克王國]]被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瓜分<ref>[[斯特拉斯堡誓言]]842年2月14日</ref>,西法蘭克王國演變為[[法蘭西王國]],東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ref>[http://www.nrjk.net/deguo/2509.html 法兰克王国的历史简介 法兰克王国的兴衰] {{Wayback|url=http://www.nrjk.net/deguo/2509.html |date=20160630090704 }}短史记. 2016-03-22</ref>。

兩個王國中央權力下降的同時,新的社會制度的發展:在主權權力由當地領主行使封建主義。然而,這兩個國家的後續發展不同。在法國,中央政府設法恢復其重要性以及絕對君主制,旨在匯集法國的省份。在德國,中央政府持續衰弱,微型公國迅速增加。在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是一個強大和現代化的國家。德國,則屬於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之下,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和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等為主的小君主國<ref>{{le|若克斯·阿蘇爾門迪|Joxe Azurmendi}} (2014) ''Historia, arraza, nazioa''. 圣塞瓦斯蒂安: Elkar ISBN 978-84-9027-297-8</ref>。<ref name=":1" />

===三十年战争===
{{main|三十年战争}}
公元962年,[[奥托王朝]]的[[德国君主列表|东法兰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为[[羅馬帝國皇帝]],后世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16世紀後半葉,[[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緊張局勢愈演愈烈。歐洲列強均想插手[[神圣罗马帝国|帝國]]事務。它們分為兩派,其中[[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由[[奧地利大公國]]、[[西班牙王国]]與[[神圣罗马帝国]]的天主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羅馬教皇]]及[[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立陶宛联盟]]的支持;而另一方為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由[[法兰西王国]]、[[丹麥王国]]、[[瑞典帝国]]、[[荷蘭]]及德意志的新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英格兰王国]]、[[俄罗斯沙皇国|俄國]]的支持。法國雖是天主教國家,但是在首相[[黎塞留]][[樞機主教]]的主導下,對於世俗政治的考量勝過了[[神學]]觀念,为削弱[[歐洲大陸]]上的頭號競爭對手[[哈布斯堡王朝]],毅然支持新教國家陣營。三十年战争从1618年持续至1648年,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也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反法战争===
{{main|反法同盟|普法戰爭}}
1792年4月20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國]]對奧地利宣戰,开始[[法國大革命战争]]。1792年到1815年間歐洲各國為了對抗發生革命的法國而結成[[反法同盟]]。179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结果大败于法军。1795年法國兼併[[萊茵河]]以西的德意志領土,而萊茵河以東的德意志邦國则被納入[[普鲁士]]的勢力範圍。1799年法軍大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神聖羅馬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趁机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1805年8月9日,[[奧地利帝國]]{{notetag|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崙]]宣戰。最後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原來的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脫離神聖羅馬帝國,加入[[萊茵邦聯]]<ref>《[[萊茵邦聯]]條約》(德語:Rheinbundakte)1806年7月12日</ref>,神聖羅馬帝國灭亡。1806年秋天,英國、俄羅斯、普魯士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軍被法军打败,幾乎全軍覆沒。1815年拿破崙建立了「[[百日王朝]]」之後,歐洲各君主國重新調集重兵,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最终在[[滑鐵盧戰役]]中击溃法军。普魯士成為歐洲列強之一。

1870年,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发。普魯士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而告結束,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 (德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德國完成統一,成为欧洲第一大国。但德法兩國於這次戰爭中的結怨,導致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必定將『圍堵法國』作為最優先的考量為日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伏筆。<ref name=":1" />

===两次世界大战===
{{main|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在[[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與法國為首的協約國陣營間爆發多場大型戰役,雙方皆有大量傷亡。战后,法國決心在《[[凡爾賽條約]]》懲治德國,然而因為英美干涉,德國受到的戰敗處置相比法國預期下降許多。之後,德國需賠償的戰爭賠款在美國主導的[[道威斯計劃]]與[[扬计划]]後大幅下降,其金額也大部分並未償付法國,但希特勒藉誇大凡爾賽條約的桎梏,激起德國人民的反法情緒,最终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引爆了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年5月10日德軍[[法國戰役|入侵法國]],他們並未選擇經法國預想的[[比利時]]進攻,而是從[[阿登 (地区)|阿登地區]]绕过法國人設下的[[馬奇諾防線]]<ref>[[傑弗里·雷根]](Geoffrey Regan). Brassey's Book of Military Blunders. Potomac Books. 2000年8月1日: 第15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7488-252-0 {{en}}.</ref>。很快[[法國政府]]便[[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宣布投降]]<ref>[[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和[[安德魯·惠克羅夫特]](Andrew Wheatcroft). The Road to War: Revised Edition.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0年7月1日: 第20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028530-7 {{en}}.</ref>,國防部次長[[戴高樂]]则逃亡至英國,建立了[[自由法國]]流亡政府。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自由法國也在[[龍騎兵行動|普羅旺斯登陸]],盟军开始反击,并最终取得了战争胜利。<ref name=":1" />

===二战以后===
{{main|舒曼計劃|愛麗舍條約|欧洲共同体|欧盟}}
[[File:50eme anniversaire 919.JPG|thumb|250px|2012年7月8日, 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法蘭索瓦·歐蘭德|歐蘭德]]出席“德法和解”50周年纪念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政府由于[[冷战]]的加剧而自認无法遏制德国。同时[[西德]]的经济发展也使得法国无法继续限制德国的煤和钢铁工业的发展。而法国本身也对德国的这些资源感兴趣,因此法国政府改变了它至此为止的压抑政策,提出合作政策来协调两国之间在这些重要资源上的合作,避免过去互相之间的竞争和不信任。1951年4月18日簽訂的[[巴黎條約 (1951年)|巴黎條約]]是基于舒曼计划制定的,根據本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让·莫内也是煤钢共同体的首任主席(1952年至1955年)。<ref>{{Cite web|url=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3AdO_okr7k46oJ%3Awww.his.ncku.edu.tw%2Fchinese%2Fuploadeds%2F4606..pdf+&cd=26&hl=zh-TW&ct=clnk&gl=tw|title=薩爾問題:德法諒解及歐洲整合的關鍵|accessdate=2017-03-14|last=電腦室|work=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archive-date=2021-03-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24061102/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3AdO_okr7k46oJ%3Awww.his.ncku.edu.tw%2Fchinese%2Fuploadeds%2F4606..pdf+&cd=26&hl=zh-TW&ct=clnk&gl=tw|dead-url=yes}}</ref>1963年1月22日,時任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纳]]與時任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在巴黎[[愛麗舍宮]]簽訂[[愛麗舍條約|德法合作條約]](Élysée Treaty,又稱愛麗舍條約),為法德關係一大邁進。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按照[[合并条约]]合并为[[欧洲共同体]]。<ref name=":0" /><ref name=":1" /><ref>{{Cite web|url=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3/01/130122_eu_germany_france.shtml|title=德法慶祝簽署友好條約50週年 - BBC中文網 - 國際新聞|accessdate=2017-03-14|language=zh-Hant|archive-date=2020-08-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15173151/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3/01/130122_eu_germany_france.shtml|dead-url=no}}</ref> 此外,兩國更合編其[[義務教育]]歷史教材,以達和解之效果<ref>{{Cite web|url=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3AnhFpoXofxO8J%3Atpestudygroup.naer.edu.tw%2Fmember_only%2F201110ref2.pdf+&cd=28&hl=zh-TW&ct=clnk&gl=tw|title=德法共構歷史教科書|accessdate=2017-03-14|last=nick|work=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archive-date=2021-08-3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831211349/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3AnhFpoXofxO8J%3Atpestudygroup.naer.edu.tw%2Fmember_only%2F201110ref2.pdf+&cd=28&hl=zh-TW&ct=clnk&gl=tw|dead-url=yes}}</ref><ref>{{Cite web|url=http://www.mdnkids.com.tw/nie/nie_indicate/Unit7/W-970416-15/W-970416-15.htm|title=臺灣讀報教育指南|accessdate=2017-03-14|work=www.mdnkids.com.tw|archive-date=2017-06-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630130330/http://www.mdnkids.com.tw/nie/nie_indicate/Unit7/W-970416-15/W-970416-15.htm|dead-url=no}}</ref>。

2022年11月25日,德国总理在柏林同到法国总理博尔内签署双边团结声明,强调两国需在能源领域紧密合作,在能源安全方面彼此提供支持。<ref>{{cite news |title=德法签署能源团结声明 |url=http://www.news.cn/world/2022-11/26/c_1129161489.htm}}</ref>

==对比==
{| class="wikitable"
|-
!
! {{flagicon|FRA}} '''[[法国]]'''
! {{flagicon|GER}} '''[[德国]]'''
|-
|[[国旗]]
|{{flagicon|France|size=200px}}
|{{flagicon|Germany|size=200px}}
|-
|[[国徽]]
|[[File:Armoiries république française.svg|200px|border]]
|[[File:Coat of arms of Germany.svg|200px|border]]
|-
|[[地图]]
|[[File:EU-France.svg|200px|border]]
|[[File:EU-Germany.svg|200px|border]]
|-
| 国家面积
| 674,843 平方公里
| 357,021 平方公里
|-
| 国家人口
| 67,087,000 人
| 82,066,000 人
|-
| 人口密度
| 116 人/平方公里
| 229 人/平方公里
|-
| '''首都及最大城市'''
| [[巴黎]] – 2,234,105人 / 12,161,542人 ([[都会区]])
| [[柏林]] – 3,510,032人 / 5,964,002人 ([[都会区]])
|-
| '''政府体制'''
| [[单一制]] [[半总统制]] [[共和国]]
| [[联邦制]] [[议会制]] [[共和国]]
|-
| '''现任[[国家元首]]'''
| [[埃瑪紐耶爾·馬克宏]]
| [[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
|-
| '''现任[[政府首脑]]'''
| [[伊莉莎白·博恩]]
| [[奥拉夫·朔尔茨]]
|-
| 官方语言
| [[法语]]
| [[德语]]
|-
| '''主要宗教'''
| 58% [[基督教]], 31% 无宗教信仰, 7% [[伊斯兰教]], 1% [[犹太教]], 1% [[佛教]], 2% 其他
| 58% [[基督教]], 37% 无宗教信仰, 4% [[伊斯兰教]], 1% 其他<ref>[http://fowid.de/fileadmin/datenarchiv/Religionszugehoerigkeit/Religionszugehoerigkeit_Bevoelkerung_2010_2013.pdf Religionszugehörigkeit, Deutschland]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225025456/http://fowid.de/fileadmin/datenarchiv/Religionszugehoerigkeit/Religionszugehoerigkeit_Bevoelkerung_2010_2013.pdf |date=2015-12-25 }}, ''fowid.de'' (in German)</ref>
|-
| 族群
| 84% [[法国人]], 7% 其他[[欧洲人]], 7% 北非, 2% 其他
| 80% [[德国人]], 5% [[土耳其人]], 5% 其他[[欧洲人]], 10% 其他
|-
| [[GDP]] (PPP)
| 2.590 万亿美元, 人均 41,375 美元
| 3.615 万亿美元, 人均 44,888 美元
|-
| [[GDP]] (名义)
| 2.846 万亿美元, 人均 44,538 美元
| 3.730 万亿美元, 人均 45,091 美元
|-
| 外籍人口
| 110,881 法国人居住在德国 (2012年12月31日数据)<ref>[http://www.diplomatie.gouv.fr/fr/les-francais-a-l-etranger/la-presence-francaise-a-l-etranger/les-francais-etablis-hors-de/article/population-francaise-inscrite-au-103836 Les Français établis hors de France - Population française inscrite au 31 décembre 2012]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201062414/http://www.diplomatie.gouv.fr/fr/les-francais-a-l-etranger/la-presence-francaise-a-l-etranger/les-francais-etablis-hors-de/article/population-francaise-inscrite-au-103836 |date=2013-02-01 }}, ''[[Ministry of Foreign and European Affairs (France)|France Diplomatie]]''</ref>
| 95,060 德国人居住在法国(2009年)<ref>[http://www.insee.fr/fr/ffc/figure/etrangersnat.xls Répartition des étrangers par nationalité] {{Wayback|url=http://www.insee.fr/fr/ffc/figure/etrangersnat.xls |date=20151219130530 }},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études économiques ([[Insee]])''</ref>
|-
| 军费开支
| 625 亿美元
| 467 亿美元
|}

==注释==
{{NoteFoot|2}}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reflist|2}}
<references/>
* {{le|若克斯·阿蘇爾門迪|Joxe Azurmendi}} (2014) ''Historia, arraza, nazioa''. 圣塞瓦斯蒂安: Elkar ISBN 978-84-9027-297-8
{{德國外交}}
{{德國外交}}
{{法國外交}}
{{法國外交}}
[[Category:德國-關係| ]]
[[Category:德法關係| ]]
[[Category:德國雙邊關係|法國]]
[[Category:德國雙邊關係|法國]]
[[Category:法國雙邊關係|德國]]
[[Category:法國雙邊關係|德國]]

2024年10月19日 (六) 16:27的最新版本

法德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法國

德国
代表機構
法國駐德大使館德國駐法大使館法语Ambassade d'Allemagne en France

法德關係是指法國德國間的外交關係。历史上,法國和德國源自同一個國家:法蘭克帝國。843年法蘭克帝國分裂后产生的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大致和今天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相当。

德法關係自1871年以來經歷了三個時期:1871年至1945年期間,兩國處於敵對關係;1945年至1963年期間,兩國關係和解;1963年以來德法之間的關係已成為「特殊關係」,兩國在許多領域都緊密合作,關係友好[1]。德法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熱心支持歐盟進一步整合的兩國,被稱為“歐洲雙核”[2][3][4]

历史

[编辑]

法蘭克王國

[编辑]
843年凡爾登條約

羅馬帝國滅亡後,法蘭克王國成為中歐最重要的國家。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给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承认查理曼帝国罗马帝国的承继者。查理曼的儿子虔誠者路易死后,其長子洛泰爾即位。842年,洛泰爾的同父同母弟弟日耳曼人路易和同父異母弟弟禿頭查理結成聯盟,反對洛泰爾。洛泰爾战败求和,三人在843年签订凡爾登條約,把查理曼帝國劃分成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后来中法蘭克王國被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瓜分[5],西法蘭克王國演變為法蘭西王國,東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6]

兩個王國中央權力下降的同時,新的社會制度的發展:在主權權力由當地領主行使封建主義。然而,這兩個國家的後續發展不同。在法國,中央政府設法恢復其重要性以及絕對君主制,旨在匯集法國的省份。在德國,中央政府持續衰弱,微型公國迅速增加。在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是一個強大和現代化的國家。德國,則屬於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之下,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和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等為主的小君主國[7][4]

三十年战争

[编辑]

公元962年,奥托王朝东法兰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为羅馬帝國皇帝,后世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16世紀後半葉,新教天主教之間的緊張局勢愈演愈烈。歐洲列強均想插手帝國事務。它們分為兩派,其中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由奧地利大公國西班牙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天主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羅馬教皇波兰立陶宛联盟的支持;而另一方為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由法兰西王国丹麥王国瑞典帝国荷蘭及德意志的新教諸侯國組成,並得到英格兰王国俄國的支持。法國雖是天主教國家,但是在首相黎塞留樞機主教的主導下,對於世俗政治的考量勝過了神學觀念,为削弱歐洲大陸上的頭號競爭對手哈布斯堡王朝,毅然支持新教國家陣營。三十年战争从1618年持续至1648年,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也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反法战争

[编辑]

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地利宣戰,开始法國大革命战争。1792年到1815年間歐洲各國為了對抗發生革命的法國而結成反法同盟。179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结果大败于法军。1795年法國兼併萊茵河以西的德意志領土,而萊茵河以東的德意志邦國则被納入普鲁士的勢力範圍。1799年法軍大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神聖羅馬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趁机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1805年8月9日,奧地利帝國[註 1]、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崙宣戰。最後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原來的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脫離神聖羅馬帝國,加入萊茵邦聯[8],神聖羅馬帝國灭亡。1806年秋天,英國、俄羅斯、普魯士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軍被法军打败,幾乎全軍覆沒。1815年拿破崙建立了「百日王朝」之後,歐洲各君主國重新調集重兵,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最终在滑鐵盧戰役中击溃法军。普魯士成為歐洲列強之一。

1870年,法皇拿破侖三世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发。普魯士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而告結束,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德國完成統一,成为欧洲第一大国。但德法兩國於這次戰爭中的結怨,導致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必定將『圍堵法國』作為最優先的考量為日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伏筆。[4]

两次世界大战

[编辑]

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在西線戰場與法國為首的協約國陣營間爆發多場大型戰役,雙方皆有大量傷亡。战后,法國決心在《凡爾賽條約》懲治德國,然而因為英美干涉,德國受到的戰敗處置相比法國預期下降許多。之後,德國需賠償的戰爭賠款在美國主導的道威斯計劃扬计划後大幅下降,其金額也大部分並未償付法國,但希特勒藉誇大凡爾賽條約的桎梏,激起德國人民的反法情緒,最终在希特勒納粹黨的領導下,引爆了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法國,他們並未選擇經法國預想的比利時進攻,而是從阿登地區绕过法國人設下的馬奇諾防線[9]。很快法國政府便宣布投降[10],國防部次長戴高樂则逃亡至英國,建立了自由法國流亡政府。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自由法國也在普羅旺斯登陸,盟军开始反击,并最终取得了战争胜利。[4]

二战以后

[编辑]
2012年7月8日, 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歐蘭德出席“德法和解”50周年纪念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政府由于冷战的加剧而自認无法遏制德国。同时西德的经济发展也使得法国无法继续限制德国的煤和钢铁工业的发展。而法国本身也对德国的这些资源感兴趣,因此法国政府改变了它至此为止的压抑政策,提出合作政策来协调两国之间在这些重要资源上的合作,避免过去互相之间的竞争和不信任。1951年4月18日簽訂的巴黎條約是基于舒曼计划制定的,根據本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让·莫内也是煤钢共同体的首任主席(1952年至1955年)。[11]1963年1月22日,時任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纳與時任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在巴黎愛麗舍宮簽訂德法合作條約(Élysée Treaty,又稱愛麗舍條約),為法德關係一大邁進。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按照合并条约合并为欧洲共同体[3][4][12] 此外,兩國更合編其義務教育歷史教材,以達和解之效果[13][14]

2022年11月25日,德国总理在柏林同到法国总理博尔内签署双边团结声明,强调两国需在能源领域紧密合作,在能源安全方面彼此提供支持。[15]

对比

[编辑]
法國 法国 德国 德国
国旗 法國 德国
国徽
地图
国家面积 674,843 平方公里 357,021 平方公里
国家人口 67,087,000 人 82,066,000 人
人口密度 116 人/平方公里 229 人/平方公里
首都及最大城市 巴黎 – 2,234,105人 / 12,161,542人 (都会区) 柏林 – 3,510,032人 / 5,964,002人 (都会区)
政府体制 单一制 半总统制 共和国 联邦制 议会制 共和国
现任国家元首 埃瑪紐耶爾·馬克宏 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
现任政府首脑 伊莉莎白·博恩 奥拉夫·朔尔茨
官方语言 法语 德语
主要宗教 58% 基督教, 31% 无宗教信仰, 7% 伊斯兰教, 1% 犹太教, 1% 佛教, 2% 其他 58% 基督教, 37% 无宗教信仰, 4% 伊斯兰教, 1% 其他[16]
族群 84% 法国人, 7% 其他欧洲人, 7% 北非, 2% 其他 80% 德国人, 5% 土耳其人, 5% 其他欧洲人, 10% 其他
GDP (PPP) 2.590 万亿美元, 人均 41,375 美元 3.615 万亿美元, 人均 44,888 美元
GDP (名义) 2.846 万亿美元, 人均 44,538 美元 3.730 万亿美元, 人均 45,091 美元
外籍人口 110,881 法国人居住在德国 (2012年12月31日数据)[17] 95,060 德国人居住在法国(2009年)[18]
军费开支 625 亿美元 467 亿美元

注释

[编辑]
  1. ^ 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

參考資料

[编辑]
  1. ^ Ulrich Krotz, "Three eras and possible futures: a long-term view on the Franco-German relationship a century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International Affairs (March 2014) 90#2 pp 337-350. online
  2. ^ “欧洲双核”导致欧盟分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WCHINESE中文网. 2012-05-28
  3. ^ 3.0 3.1 徵, 王. 德法融合仍在路上 日經中文網. zh.cn.nikkei.com.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4) (日语). 
  4. ^ 4.0 4.1 4.2 4.3 4.4 歐盟的推手 —— 從世仇到密友的德、法關係初探. www.npf.org.tw.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5. ^ 斯特拉斯堡誓言842年2月14日
  6. ^ 法兰克王国的历史简介 法兰克王国的兴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短史记. 2016-03-22
  7. ^ 若克斯·阿蘇爾門迪英语Joxe Azurmendi (2014) Historia, arraza, nazioa. 圣塞瓦斯蒂安: Elkar ISBN 978-84-9027-297-8
  8. ^ 萊茵邦聯條約》(德語:Rheinbundakte)1806年7月12日
  9. ^ 傑弗里·雷根(Geoffrey Regan). Brassey's Book of Military Blunders. Potomac Books. 2000年8月1日: 第152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1-57488-252-0 (英文).
  10. ^ 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和安德魯·惠克羅夫特(Andrew Wheatcroft). The Road to War: Revised Edition. 英國西敏: 企鵝出版集團. 2000年7月1日: 第207頁 [2012年4月21日查閱]. ISBN 978-0-14-028530-7 (英文).
  11. ^ 電腦室. 薩爾問題:德法諒解及歐洲整合的關鍵 (PDF).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7-03-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24). 
  12. ^ 德法慶祝簽署友好條約50週年 - BBC中文網 - 國際新聞.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中文(繁體)). 
  13. ^ nick. 德法共構歷史教科書 (PDF).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7-03-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8-31). 
  14. ^ 臺灣讀報教育指南. www.mdnkids.com.tw.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30). 
  15. ^ 德法签署能源团结声明. 
  16. ^ Religionszugehörigkeit, Deutschland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12-25., fowid.de (in German)
  17. ^ Les Français établis hors de France - Population française inscrite au 31 décembre 2012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02-01., France Diplomatie
  18. ^ Répartition des étrangers par nationalit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études économiques (In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