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修订间差异
小 →外部連結: 内容扩充 |
|||
(未显示6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noteTA|G1=LS}} |
|||
{{Infobox book |
{{Infobox book |
||
| name |
| name = What Is Life? |
||
| image = Was ist Leben (1)-OG.JPG |
|||
| title_orig = |
|||
⚫ | |||
| image = http://www.zbp.univie.ac.at/schrodinger/images/Was%20ist%20Leben%20(1)-OG.JPG |
|||
⚫ | |||
⚫ | |||
| chinese_name = 生命是什么 |
|||
⚫ | |||
| translator = 罗辽复、罗来鸥 |
|||
| illustrator = |
|||
| country = {{GBR}} |
|||
| cover_artist = |
|||
| |
| language = [[英文]] |
||
| |
| subject= [[生物学]] |
||
⚫ | |||
| series = |
|||
⚫ | |||
| subject = |
|||
| pub_date = 1944年 |
|||
⚫ | |||
⚫ | |||
⚫ | |||
| |
| pages = 194页 |
||
⚫ | |||
| english_pub_date = |
|||
⚫ | |||
⚫ | |||
⚫ | |||
| pages = 194 pp. |
|||
⚫ | |||
⚫ | |||
| 副書名 = Mind and Matter |
|||
⚫ | |||
| chinese_publisher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 |||
⚫ | |||
| preceded_by = |
|||
| followed_by = |
|||
}} |
}} |
||
第34行: | 第32行: | ||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關於生命物理基礎的想法對薛丁格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此書發表之前,1946年諾貝爾獎得主的遺傳學家[[赫爾曼·約瑟夫·馬勒|赫爾曼·穆勒]]曾在1922年他的文章《Variation due to Change in the Individual Gene》中,陳述關於遺傳分子(當時尚未確認為DNA)的所有基本性質;而薛丁格在1944年此書的〈from first principles〉中,衍生出相同概念(包括這種分子的不規律性)。其實穆勒在1922年的文章《The Gene As The Basis of Life》中已經指出不規律性,而且在1930年代更加詳細地說明。此外,穆勒在1960年寫給記者的信中提到,關於此書所謂的遺傳分子概念早在1944年以前已經出版,而薛丁格的說法只是錯誤揣測。穆勒也提到有兩位著名的遺傳學家(包括馬克斯·德爾布呂克),熟知1944年以前相關的出版資料,也與薛丁格有連絡。但在1944年[[奥斯瓦尔德·埃弗里]]最重要的細菌轉化實驗後,DNA作為遺傳分子才變成特定想法。在此之前,[[蛋白質]]被認為是最有可能作為所謂遺傳分子的角色。 |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關於生命物理基礎的想法對薛丁格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此書發表之前,1946年諾貝爾獎得主的遺傳學家[[赫爾曼·約瑟夫·馬勒|赫爾曼·穆勒]]曾在1922年他的文章《Variation due to Change in the Individual Gene》中,陳述關於遺傳分子(當時尚未確認為DNA)的所有基本性質;而薛丁格在1944年此書的〈from first principles〉中,衍生出相同概念(包括這種分子的不規律性)。其實穆勒在1922年的文章《The Gene As The Basis of Life》中已經指出不規律性,而且在1930年代更加詳細地說明。此外,穆勒在1960年寫給記者的信中提到,關於此書所謂的遺傳分子概念早在1944年以前已經出版,而薛丁格的說法只是錯誤揣測。穆勒也提到有兩位著名的遺傳學家(包括馬克斯·德爾布呂克),熟知1944年以前相關的出版資料,也與薛丁格有連絡。但在1944年[[奥斯瓦尔德·埃弗里]]最重要的細菌轉化實驗後,DNA作為遺傳分子才變成特定想法。在此之前,[[蛋白質]]被認為是最有可能作為所謂遺傳分子的角色。 |
||
== 內容 == |
== 內容 == |
||
在第一章 |
薛丁格在第一章解釋,大多數在大尺度上的物理定律源自於小尺度的混沌。他稱這個原則為“來自無序的有序”(order-from-disorder)。他提出[[扩散作用|擴散作用]]來舉例,擴散作用可以當成一個高度有序的過程,但它是由[[原子]]或分子的隨機運動而引起。如果減少原子的數量,這系統的行為會變得更隨機。他指出,生命非常依賴於秩序,因此樸實的物理學家會假設一個有機活體主要的編碼,必須由大量原子所組成。 |
||
在第二和第三章,他摘要了當時關於遺傳機制的已知結果 |
在第二和第三章,他摘要了當時關於遺傳機制的已知結果,最重要是闡述[[突變|基因突變]]在生命演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的結論是,遺傳訊息的載體必須能長時間持續不變且尺寸要夠小,而這樣的性質與物理學家的期望互相牴觸;這個矛盾無法以[[古典物理學|古典物理]]學說來解釋。 |
||
在第四章他提到了分子,即使只包含了一些原子但分子的性質確實是穩定的,可作為前兩章所述矛盾的解決方案。儘管之前分子就已經被發現了,它們的穩定性也無法由古典物理學解釋;而需要[[量子力學]]的離散性說明。此外,基因突變可直接和[[量子穿隧效應]]聯繫起來。 |
在第四章他提到了分子,即使只包含了一些原子但分子的性質確實是穩定的,可作為前兩章所述矛盾的解決方案。儘管之前分子就已經被發現了,它們的穩定性也無法由古典物理學解釋;而需要[[量子力學]]的離散性說明。此外,基因突變可直接和[[量子穿隧效應]]聯繫起來。 |
||
第45行: | 第43行: | ||
{{quote|⋯⋯生命物質,並非規避了至今所得知的「物理定律」,而可能是和迄今未知的「物理學的其它定律」有關,一旦發現了其它定律,將形成正如前者科學整體的一部分。}} |
{{quote|⋯⋯生命物質,並非規避了至今所得知的「物理定律」,而可能是和迄今未知的「物理學的其它定律」有關,一旦發現了其它定律,將形成正如前者科學整體的一部分。}} |
||
他知道以上敘述容易被誤解而試圖澄清,主原則「來自 |
他知道以上敘述容易被誤解而試圖澄清,主原則「來自無序的有序」所意味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亦即在某個封閉系統(例如[[宇宙]])中,[[熵]](entropy)只會增加。薛丁格解釋說,在一個開放系統中,生命物質會藉由[[稳态|原態穩定]]地保持負熵(今日這個量被稱為[[信息]]),來迂迴規避第二定律達成熱平衡的衰減。 |
||
在第七章他認為,「來自有序的有序」並非全新的物理學;實際上,這原則更簡單且更似合理。大自然遵循這個原則,而有些例外 |
在第七章他認為,「來自有序的有序」並非全新的物理學;實際上,這原則更簡單且更似合理。大自然遵循這個原則,而有些例外,譬如[[天體]]運動和鐘錶的機械構造,然而那些例外還是會被熱和[[摩擦力]]影響的。系統機械式或統計上作功的程度或依賴於溫度。如果時鐘被加熱到融化,那功能就停止運行。相反,如果溫度接近[[絕對零度]],那麼任何系統的行為都會變得越來越機械式。某些系統表現出機械式行為是如此迅速,在室溫下的行為就幾乎等同絕對零度下的行為。 |
||
薛丁格以哲學的思索,[[決定論]]、[[自由意志]]和人類[[意識]]的奧秘,來總結本章和本書。他試圖「從以下兩個前提,我們是否無法得出正確不矛盾的結論 |
薛丁格以哲學的思索,[[決定論]]、[[自由意志]]和人類[[意識]]的奧秘,來總結本章和本書。他試圖「從以下兩個前提,我們是否無法得出正確不矛盾的結論,(1)人體功能完全是機械化的,完全遵循自然物理定律;(2)有不容置疑的直接體驗表明,我們自由地引控我們的身體,其結果可預測,而且最為關鍵且重要的是,承擔我們選擇行為的責任。我認為從這兩個事實得出的唯一可能推論就是,『我』,以最廣義來說,所有曾自稱或感受『我』的有意識主體,根據自然定律控制『原子運動』的人。」 |
||
薛丁格反對意識源頭隨著人體逐漸毀壞的想法,因為他覺得這種想法“不合口味”。他也拒絕多重不朽的靈魂沒有身體仍然可以存在的想法,因為他認為意識依舊是高度依賴於人體的。薛丁格寫道,要調和這兩種前提, |
薛丁格反對意識源頭隨著人體逐漸毀壞的想法,因為他覺得這種想法“不合口味”。他也拒絕多重不朽的靈魂沒有身體仍然可以存在的想法,因為他認為意識依舊是高度依賴於人體的。薛丁格寫道,要調和這兩種前提, |
||
第59行: | 第57行: | ||
在熱力學第二定律支配的世界中,所有的孤立系統被預測會趨近於最大無序狀態。既然生命接近並保持高度有序的狀態,一些人認為,這似乎違反上述的第二定律,隱含有個悖論存在。然而,由於[[生物圈]]並不是一個孤立系統,所以該悖論不存在。有機體內部秩序的增加,是以散熱到體外而增加周遭環境中的亂度,通過這種付出代價的方式,既遵循了第二定律,生命也能維持高度有序狀態,而整個宇宙的亂度是只增無減的。為了增加地球上的複雜性 - 如生命那樣 - 則需要[[自由能]]。太陽提供了地球上生命所需的自由能。 |
在熱力學第二定律支配的世界中,所有的孤立系統被預測會趨近於最大無序狀態。既然生命接近並保持高度有序的狀態,一些人認為,這似乎違反上述的第二定律,隱含有個悖論存在。然而,由於[[生物圈]]並不是一個孤立系統,所以該悖論不存在。有機體內部秩序的增加,是以散熱到體外而增加周遭環境中的亂度,通過這種付出代價的方式,既遵循了第二定律,生命也能維持高度有序狀態,而整個宇宙的亂度是只增無減的。為了增加地球上的複雜性 - 如生命那樣 - 則需要[[自由能]]。太陽提供了地球上生命所需的自由能。 |
||
== |
==相關條目== |
||
*{{en}}[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tropy_and_life Entropy and life] |
|||
*[[吉布斯能]] |
*[[吉布斯能]] |
||
第66行: | 第63行: | ||
===其它參考文獻=== |
===其它參考文獻=== |
||
*[http://dlab.clemson.edu/11._Erwin_Schrodinger_-_What_is_Life__1944_.pdf Erwin Schrödinger (1944), "What Is Life? :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Living Cell".] Based on lectures deliver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Dubli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at Trinity College, Dublin, in February 1943. |
*[http://dlab.clemson.edu/11._Erwin_Schrodinger_-_What_is_Life__1944_.pdf Erwin Schrödinger (1944), "What Is Life? :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Living Cell".] {{Wayback|url=http://dlab.clemson.edu/11._Erwin_Schrodinger_-_What_is_Life__1944_.pdf |date=20180713100644 }} Based on lectures deliver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Dubli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at Trinity College, Dublin, in February 1943. |
||
{{生物学史}} |
{{生物学史}} |
||
第74行: | 第71行: | ||
[[Category:量子生物学]] |
[[Category:量子生物学]] |
||
[[Category:第一推动丛书]] |
[[Category:第一推动丛书]] |
||
[[Category:劍橋大學出版社書籍]] |
2024年10月27日 (日) 23:43的最新版本
What Is Life? | |
---|---|
副标题 | Mind and Matter |
中文名 | 生命是什么 |
作者 | 埃爾溫·薛丁格 |
译者 | 罗辽复、罗来鸥 |
类型 | 大眾科學 |
语言 | 英文 |
主题 | 生物学 |
發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1944年 |
出版地點 | 英国 |
中譯本出版機構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媒介 | 纸质书 |
页数 | 194页 |
规范控制 | |
ISBN | 0-521-42708-8 |
OCLC | 24503223 |
杜威分类法 | 574/.01 20 |
LC分类法 | QH331 .S357 1992 |
《生命是什么》(英語:What Is Life?)是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本生物学著作,發表於1944年。這本書是根據薛丁格於1943年2月,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公開講座課程內容。在書中薛丁格介紹了含有配置遺傳信息的化學共價鍵,一種“不規律晶體”的概念。
雖然自1869年以來已知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存在,但在薛丁格講述當時,DNA的螺旋形狀與其在複製過程中的角色,還不明確。而在1950年代,這個概念刺激了其他人對於追尋遺傳分子的研究熱情。回顧歷史,薛丁格對“不規律晶體”的理論性充分推測,可被視為提供了分子生物學家關於遺傳物質,應該搜索的方向。共同發現DNA結構的詹姆斯·杜威·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均表示他們研究最初的靈感源自本書,並且把描述遺傳信息儲存機制的前期理論,歸功於薛丁格所撰寫的此書。
背景
[编辑]這本書是根據1943年2月都柏林三一學院的講座課程內容,在1944年出版。該課程雖然預先聲明了“該講座的主題和內容偏於冷門艱深,即使物理學家以最強的數學推導能力,仍難以應用於其上”,仍然吸引了約400名的聽眾。他的演講專注於一個重要主題:“某個有機活體內所發生的事件,如何藉由物理和化學來解釋?”當時仍尚未接受DNA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其後於1955年才開始了赫雪-蔡司實驗。此時統計物理和量子力學是物理學最成功的分支,這些理論本質上也和統計學高度相關。薛丁格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關於生命物理基礎的想法對薛丁格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此書發表之前,1946年諾貝爾獎得主的遺傳學家赫爾曼·穆勒曾在1922年他的文章《Variation due to Change in the Individual Gene》中,陳述關於遺傳分子(當時尚未確認為DNA)的所有基本性質;而薛丁格在1944年此書的〈from first principles〉中,衍生出相同概念(包括這種分子的不規律性)。其實穆勒在1922年的文章《The Gene As The Basis of Life》中已經指出不規律性,而且在1930年代更加詳細地說明。此外,穆勒在1960年寫給記者的信中提到,關於此書所謂的遺傳分子概念早在1944年以前已經出版,而薛丁格的說法只是錯誤揣測。穆勒也提到有兩位著名的遺傳學家(包括馬克斯·德爾布呂克),熟知1944年以前相關的出版資料,也與薛丁格有連絡。但在1944年奥斯瓦尔德·埃弗里最重要的細菌轉化實驗後,DNA作為遺傳分子才變成特定想法。在此之前,蛋白質被認為是最有可能作為所謂遺傳分子的角色。
內容
[编辑]薛丁格在第一章解釋,大多數在大尺度上的物理定律源自於小尺度的混沌。他稱這個原則為“來自無序的有序”(order-from-disorder)。他提出擴散作用來舉例,擴散作用可以當成一個高度有序的過程,但它是由原子或分子的隨機運動而引起。如果減少原子的數量,這系統的行為會變得更隨機。他指出,生命非常依賴於秩序,因此樸實的物理學家會假設一個有機活體主要的編碼,必須由大量原子所組成。
在第二和第三章,他摘要了當時關於遺傳機制的已知結果,最重要是闡述基因突變在生命演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的結論是,遺傳訊息的載體必須能長時間持續不變且尺寸要夠小,而這樣的性質與物理學家的期望互相牴觸;這個矛盾無法以古典物理學說來解釋。
在第四章他提到了分子,即使只包含了一些原子但分子的性質確實是穩定的,可作為前兩章所述矛盾的解決方案。儘管之前分子就已經被發現了,它們的穩定性也無法由古典物理學解釋;而需要量子力學的離散性說明。此外,基因突變可直接和量子穿隧效應聯繫起來。
他繼續在第五章解釋,真實也永久的固態是結晶體。分子和晶體具備的穩定性,成因都是相同的原理。分子或可稱為「固態的胚芽」。另一方面,沒有晶體結構的不定形狀固態,應被視為有非常高黏滯度的液體。薛丁格認為不重複自身的遺傳物質,應該是某種分子而非晶體。因此他稱為不規律的結晶。它的不規律本質能以很少的原子數量,對幾乎無限量的可能性進行編碼。最後他將以上說明與已知的事實相比較,認為兩者是一致的。
薛丁格在第六章說道:
⋯⋯生命物質,並非規避了至今所得知的「物理定律」,而可能是和迄今未知的「物理學的其它定律」有關,一旦發現了其它定律,將形成正如前者科學整體的一部分。
他知道以上敘述容易被誤解而試圖澄清,主原則「來自無序的有序」所意味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亦即在某個封閉系統(例如宇宙)中,熵(entropy)只會增加。薛丁格解釋說,在一個開放系統中,生命物質會藉由原態穩定地保持負熵(今日這個量被稱為信息),來迂迴規避第二定律達成熱平衡的衰減。
在第七章他認為,「來自有序的有序」並非全新的物理學;實際上,這原則更簡單且更似合理。大自然遵循這個原則,而有些例外,譬如天體運動和鐘錶的機械構造,然而那些例外還是會被熱和摩擦力影響的。系統機械式或統計上作功的程度或依賴於溫度。如果時鐘被加熱到融化,那功能就停止運行。相反,如果溫度接近絕對零度,那麼任何系統的行為都會變得越來越機械式。某些系統表現出機械式行為是如此迅速,在室溫下的行為就幾乎等同絕對零度下的行為。
薛丁格以哲學的思索,決定論、自由意志和人類意識的奧秘,來總結本章和本書。他試圖「從以下兩個前提,我們是否無法得出正確不矛盾的結論,(1)人體功能完全是機械化的,完全遵循自然物理定律;(2)有不容置疑的直接體驗表明,我們自由地引控我們的身體,其結果可預測,而且最為關鍵且重要的是,承擔我們選擇行為的責任。我認為從這兩個事實得出的唯一可能推論就是,『我』,以最廣義來說,所有曾自稱或感受『我』的有意識主體,根據自然定律控制『原子運動』的人。」
薛丁格反對意識源頭隨著人體逐漸毀壞的想法,因為他覺得這種想法“不合口味”。他也拒絕多重不朽的靈魂沒有身體仍然可以存在的想法,因為他認為意識依舊是高度依賴於人體的。薛丁格寫道,要調和這兩種前提,
唯一可能的選擇是簡單地持續著對於意識的直接體驗,意識是一種奇異單元而其中有未知的多元;只有一個單元,卻似乎有多元的表現,而一系列僅僅是呈現出這一個單元的多面向⋯⋯
他說,意識是多重複數的任何直覺,是幻想的。薛丁格贊同婆羅門的印度教概念,其中每個人的意識只是瀰漫在宇宙中,唯一的共同意識的各種表現 - 相當於印度教的梵概念。薛丁格認為,“......“我”這個人,如果有,那依照自然規律控制了'原子運動' ”不過他也限定了這結論在其“哲學的影響”,“必然主觀的”。在最後一段他指出“我”的定義並非是經歷體驗的收集,而“即在收集它們的帆布之上。”如果催眠師能成功遮閉了所有早期記憶,他寫道,就沒有個人存在性的損失 - “也將不曾有是”
薛丁格的悖論
[编辑]在熱力學第二定律支配的世界中,所有的孤立系統被預測會趨近於最大無序狀態。既然生命接近並保持高度有序的狀態,一些人認為,這似乎違反上述的第二定律,隱含有個悖論存在。然而,由於生物圈並不是一個孤立系統,所以該悖論不存在。有機體內部秩序的增加,是以散熱到體外而增加周遭環境中的亂度,通過這種付出代價的方式,既遵循了第二定律,生命也能維持高度有序狀態,而整個宇宙的亂度是只增無減的。為了增加地球上的複雜性 - 如生命那樣 - 則需要自由能。太陽提供了地球上生命所需的自由能。
相關條目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其它參考文獻
[编辑]- Erwin Schrödinger (1944), "What Is Life? :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Living Cel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ased on lectures deliver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Dubli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at Trinity College, Dublin, in February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