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慈雲寺 (臺北市):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使用HotCat已移除Category:台灣齋堂
阿道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6个用户的2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東亞廟宇
{{東亞廟宇
| name = 慈雲寺
| name = 慈雲寺
| img = File:Tsuwingtemple01.jpg
| img = File:萬華慈雲寺.jpg
| img_capt = 慈雲寺正門和二樓正殿(部分)
| img_capt = 慈雲寺正門和二樓正殿
| image_width = 250px
| image_width = 250px
| location = {{ROC}}[[臺北市]][[萬華區]]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
| location = {{ROC}}[[臺北市]][[萬華區]]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
| open_year =1840年(清道光20年)
| open_year ={{QING}}[[道光]]二十年(1840年)
| type =
| type =
| struct =
| struct =
| level = [[臺北市文化資產|直轄市定古蹟]]
| level = [[臺北市文化資產|直轄市定古蹟]]
| god = [[彌勒佛]]、九玄七祖
| religious_affiliation = [[佛]]
| god = [[觀世音菩薩]]
| cere_date = 農曆48日
| cere_date = 農曆初八
| mass_rapid_transit = {{松山新店線}}[[西門站]]步行約11分鐘
| bus =
|}}
|}}
{{tw monument
[[File:Tsuwingtemple02.jpg|250px|thumb|right|慈雲寺立字碑,普謙法師(俗名張坤艮)題字]]
|name = 慈雲寺
|image =
|imagename =
|formername =
|othername =
|formalname =
|class = 寺廟
|level = [[直轄市定古蹟]]
|date = 2000年7月11日
|location = {{TWN}}[[臺北市]][[萬華區]]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
|time =
|open =
|material =
|cost =
|used_by =
|owner =
|website =
|reg_url =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00711000002
}}
[[File:Tsuwingtemple02.jpg|thumb|right|慈雲寺立字碑,由首任住持普謙法師(俗名張坤艮)題字]]


'''慈雲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西門町]]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是[[中華民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市定古蹟,屬於大聖鄭宗龍華[[齋教]]一系二樓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座前奉祀[[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兩大菩薩,奉祀[[彌勒佛]]與[[九玄七祖]]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人制(張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4月8日。
'''慈雲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西門町]]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是[[中華民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市定古蹟,屬於[[乘]]正宗龍華[[齋教]]一系二樓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座前奉祀[[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一樓奉祀[[彌勒佛]]與張家[[九玄七祖]]、齋友牌位。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人制(張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4月8日。


== 歷史 ==
== 歷史 ==
=== 清治時期 ===
=== 清治時期 ===
初名為慈雲佛堂,創立於1840年(清道光20年),智真大師自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山恭迎觀世音菩薩來台,大聖鄭宗龍華齋教一系,擇地於當時稱做艋舺竹巷尾(今康定路一帶,清治時期此地以竹子買賣為大宗而得名),初期遂以草庵一座,闡揚佛中優婆塞、優婆夷二眾,持修者以在家持齋為其修行
初名為慈雲佛堂,創立於1840年(清道光20年),屬於大乘正宗龍華齋教一系。緣起於智真大師自[[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山]]恭迎觀世音菩薩來台,於艋舺竹巷尾(今康定路一帶,清治時期此地以竹子買賣為大宗而得名)建設草庵一座奉祀


1868年(清同治7年),因竹巷尾火災頻仍發生,慈雲佛堂草庵也難逃祝融之劫,因此災後另擇新址遷移至現址,改以土造磚瓦屋為材料。
1868年(清同治7年),因竹巷尾火災發生頻繁,慈雲佛堂草庵也難逃祝融之劫,因此災後遷移至現址,改以土造磚瓦屋為材料。


=== 日治時期 ===
=== 日治時期 ===
1898年(明治31年)江瀕街遭遇大水患,土磚瓦屋付諸流水,第四代堂主張加來捐款和募資,慈雲佛堂也磚造三廳佛堂,兩旁添兩座護龍,用磚牆圍繞一座庭園,前方再建一座門樓,佛堂重新粧點佛尊,從此煥然一新。
1898年(明治31年)江瀕街遭遇大水患,土磚瓦屋付諸流水,第四代堂主張加來捐款和募資,慈雲佛堂也改建為磚造三廳佛堂,並增建護龍門樓、圍牆,重新粧點佛尊,佛堂從此煥然一新。


1914年(大正3年)[[台北廳]]發布都市改正計畫,便進行淡水河整治作業,該地建置鋼筋混凝土護岸,以及窪地堆高的整治,宜著手變更市區的調整計畫,沿著堤防工事的計畫,將道路寬度加大為10間(1間為180公分,1坪為180公分平方),由於道路用地的調整,慈雲佛堂因此也有部分受到影響,佛堂方面向日方政府陳情和爭取之後,才免於完全拆除的命運,僅於西南角約少掉10坪左右。
1914年(大正3年)[[台北廳]]發布都市改正計畫進行淡水河整治作業,該地堆高窪地、建置鋼筋混凝土護岸,並將道路寬度加大為10間(1間為180公分,1坪為180公分平方)。由於道路用地的調整,慈雲佛堂也有部分受到影響。待向日方政府陳情和爭取之後,才免於完全拆除的命運,僅於西南角約少掉10坪左右。


1922年(大正11年)3月,台北市[[町名改正]],由原本清治留下的名稱改制為「町」,此處因為屬於低漥地帶,經常氾濫成災,日人整治該處歷經墊高填埋等築地工事之後,才改善此地的水患問題,因此此地定名為「[[築地町]]」,佛堂也劃屬於築地町境內。受[[西來庵事件]]影響,4月4日由[[台灣總督府]]運作下,社寺課長[[丸井圭次郎]]成立[[南瀛佛教會]],佛堂堂主張加來以齋教身分為南瀛佛教會正會員。
1922年(大正11年)3月,台北市[[町名改正]],由原本清治留下的名稱改制為「町」,此處因為屬於低漥地帶,經常氾濫成災,歷經日人墊高填埋等整治築地工事之後,才改善此地的水患問題,因此此地定名為「[[築地町]]」,佛堂也劃屬於築地町境內。受[[西來庵事件]]影響,4月4日由[[台灣總督府]]社寺課長[[丸井圭次郎]]成立[[南瀛佛教會]],佛堂堂主張加來以齋教身分為南瀛佛教會正會員。


1924年(大正13年)因為改正計畫影響,張加來堂主再度自捐和募款,將慈雲佛堂二次改建,改以鋼筋水泥紅磚造二樓式齋堂,同時配合閩式特有的騎樓設計,其寬度的設計不僅設計合宜,且騎樓的設計是以磚為建材的拱廊,如同廟宇拜亭工法和美感都相當考究,樓板採用工字樑的工法設計,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先進的工法,即使是今天仍舊是非常好的設計。慈雲佛堂整體房屋結構,大致在這個時期確定下來而延續到今天。
1924年(大正13年)因為改正計畫影響,張加來堂主再度自捐和募款,將慈雲佛堂二次改建,改以鋼筋水泥紅磚造二樓式齋堂樓板採用工字樑的工法設計,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先進的工法。同時外觀配合閩式特有騎樓設計,建造紅磚拱廊。慈雲佛堂整體建築結構,大致在這個時期確定下來而延續到今天。


1931年(昭和6年)[[蔣渭水]]因為感染傷寒病逝[[臺大醫院|台北病院]],其德配陳甜年僅卅二歲,選擇在慈雲佛堂,長伴青燈古佛渡過餘生。
1931年(昭和6年)[[蔣渭水]]因為感染傷寒病逝[[臺大醫院|台北病院]],其側室[[陳甜]]年僅卅二歲,選擇在慈雲佛堂,長伴青燈古佛渡過餘生。


1942年(昭和17年),信徒大會共同決議之後,將慈雲佛堂更名為慈雲寺,普謙法師(俗名張坤艮)首任的慈雲寺住持。
1942年(昭和17年),信徒大會共同決議之後,將慈雲佛堂更名為慈雲寺,普謙法師(俗名張坤艮)擔任首任住持。


=== 民國時期 ===
=== 民國時期 ===
第49行: 第68行:


== 建築現況 ==
== 建築現況 ==
[[File:Wanhua Ciyun Temple 20241028.jpg|thumb|慈雲寺與連棟店屋]]
慈雲寺主要為磚造結構採三坎店屋規格,基地面積近150坪,總樓板面積為220坪左右,內承續傳統寺廟木結構,主堂屋頂作翹脊燕尾,沿漢口街的騎樓亭仔腳以連續拱磚結構,揉合古典美學和閩式實用價值,在傳統廟堂和騎樓住宅施以巧妙組合,台灣寺廟建築,是相當少有的建築設計。
[[File:Interior of Wanhua Ciyun Temple 20241028.jpg|thumb|慈雲寺一樓張家祖堂室內]]
慈雲寺主要為磚造結構採三坎店屋規格,基地面積近150坪,總樓板面積為220坪左右,內承續傳統寺廟木結構,主堂屋頂作翹脊燕尾,沿漢口街的騎樓亭仔腳以連續拱磚結構,揉合古典美學和閩式實用價值,在傳統廟堂和騎樓住宅施以巧妙組合,台灣寺廟建築中相當少有的設計。


一樓門聯上聯為「'''慈慧靜談經塵氣不染'''」下聯是「'''雲山同悟道色相皆空'''」,橫批「'''慈峰鷲𡽹玉岫祥雲'''」
一樓門聯上聯為「'''慈慧靜談經塵氣不染'''」下聯是「'''雲山同悟道色相皆空'''」,橫批「'''慈峰鷲𡽹玉岫祥雲'''」
第58行: 第79行:


== 供奉神祇 ==
== 供奉神祇 ==
慈雲寺屬於大聖鄭宗龍華[[齋教]]一系,一樓為張家生活空間,供奉張氏家族宗祠及齋友牌位,二樓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座前奉祀釋迦尼佛、文殊普賢兩大菩薩,奉彌勒佛九玄七祖。
慈雲寺屬於[[乘]]正宗龍華[[齋教]]一系,二樓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座前奉祀[[釋迦尼佛]][[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一樓為張家生活空間[[彌勒佛]]、張氏九玄七祖及齋友牌位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第64行: 第85行:
*台北市民政局編,《台北市寺廟概覽》,1994年,台北市,台北市民政局
*台北市民政局編,《台北市寺廟概覽》,1994年,台北市,台北市民政局
*慈雲寺導覽單張,2014年,管理人張家自製
*慈雲寺導覽單張,2014年,管理人張家自製

==外部連結==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00711000002 慈雲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Wayback|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00711000002 |date=20190112194947 }}
*[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99 慈雲寺-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Wayback|url=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99 |date=20190213005748 }}


{{臺北市文化資產}}
{{臺北市文化資產}}
{{台灣直轄市定古蹟}}
{{台灣直轄市定古蹟}}
{{DEFAULTSORT:Ciyun慈雲}}
{{DEFAULTSORT:Ciyun慈雲}}

[[Category:臺北市齋堂]]
[[Category:臺北市齋堂]]
[[Category:台北市寺|W]]
[[Category:台北市觀音寺|W]]
[[Category:萬華區廟宇]]
[[Category:萬華區廟宇]]
[[Category:北市古蹟]]
[[Category:北市市定古蹟]]
[[Category:1840年完工建築物]]
[[Category:1840年完工建築物]]
[[Category:西門町]]
[[Category:西門町]]
[[Category:齋教]]

2024年11月2日 (六) 16:27的最新版本

慈雲寺
慈雲寺正門和二樓正殿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北市萬華區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
宗教佛教
本尊觀世音菩薩
例祭農曆四月初八
遗产指定直轄市定古蹟
开山时间 大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地圖
地图
慈雲寺
位置 臺灣臺北市萬華區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
官方名称慈雲寺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评定时间2000年7月11日
詳細登錄資料
慈雲寺立字碑,由首任住持普謙法師(俗名張坤艮)題字

慈雲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西門町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市定古蹟,屬於大乘正宗龍華齋教一系。二樓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座前奉祀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一樓奉祀彌勒佛與張家九玄七祖、齋友牌位。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人制(張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4月8日。

歷史

[编辑]

清治時期

[编辑]

初名為慈雲佛堂,創立於1840年(清道光20年),屬於大乘正宗龍華齋教一系。緣起於智真大師自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山恭迎觀世音菩薩來台,於艋舺竹巷尾(今康定路一帶,清治時期此地以竹子買賣為大宗而得名)建設草庵一座奉祀。

1868年(清同治7年),因竹巷尾火災發生頻繁,慈雲佛堂草庵也難逃祝融之劫,因此災後遷移至現址,改以土造磚瓦屋為材料。

日治時期

[编辑]

1898年(明治31年)江瀕街遭遇大水患,土磚瓦屋付諸流水,第四代堂主張加來捐款和募資,慈雲佛堂也改建為磚造三廳佛堂,並增建護龍、門樓、圍牆,重新粧點佛尊,佛堂從此煥然一新。

1914年(大正3年)台北廳發布都市改正計畫並進行淡水河整治作業,於該地堆高窪地、建置鋼筋混凝土護岸,並將道路寬度加大為10間(1間為180公分,1坪為180公分平方)。由於道路用地的調整,慈雲佛堂也有部分受到影響。待向日方政府陳情和爭取之後,才免於完全拆除的命運,僅於西南角約少掉10坪左右。

1922年(大正11年)3月,台北市町名改正,由原本清治留下的名稱改制為「町」,此處因為屬於低漥地帶,經常氾濫成災,歷經日人墊高填埋等整治築地工事之後,才改善此地的水患問題,因此此地定名為「築地町」,佛堂也劃屬於築地町境內。受西來庵事件影響,4月4日由台灣總督府社寺課長丸井圭次郎成立南瀛佛教會,佛堂堂主張加來也以齋教身分成為南瀛佛教會正會員。

1924年(大正13年)因為改正計畫影響,張加來堂主再度自捐和募款,將慈雲佛堂二次改建,改以鋼筋水泥及紅磚建造二樓式齋堂。樓板採用工字樑的工法設計,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先進的工法。同時外觀配合閩式特有的騎樓設計,建造紅磚拱廊。慈雲佛堂整體建築結構,大致在這個時期確定下來而延續到今天。

1931年(昭和6年)蔣渭水因為感染傷寒病逝台北病院,其側室陳甜年僅卅二歲,選擇在慈雲佛堂,長伴青燈古佛渡過餘生。

1942年(昭和17年),信徒大會共同決議之後,將慈雲佛堂更名為慈雲寺,由普謙法師(俗名張坤艮)擔任首任住持。

民國時期

[编辑]

1958年(民國47年)慈雲寺的祭祀活動漸趨沒落

2000年(民國89年)台北市政府指定慈雲寺為市定古蹟

2003年(民國92年)由李重耀建築師事務所進行古蹟修復調查研究

2005年(民國94年)開始為期九年共七期的修復工程

2014年(民國103年)晚秋,終於完成修繕重新面見世人

建築現況

[编辑]
慈雲寺與連棟店屋
慈雲寺一樓張家祖堂室內

慈雲寺主要為磚造結構採三坎店屋規格,基地面積近150坪,總樓板面積為220坪左右,內承續傳統寺廟木結構,主堂屋頂作翹脊燕尾,沿漢口街的騎樓亭仔腳以連續拱磚結構,揉合古典美學和閩式實用價值,在傳統廟堂和騎樓住宅施以巧妙組合,是台灣寺廟建築中相當少有的設計。

一樓門聯上聯為「慈慧靜談經塵氣不染」下聯是「雲山同悟道色相皆空」,橫批「慈峰鷲𡽹玉岫祥雲

二樓正殿簷廊下採兩支八角石柱支撐屋架,柱頭雕有葫蘆、扇子、書冊及花卉,圓形柱冠以蓮花瓣為飾。蓮花造型的石雕香爐,也是正殿的特色之一,前方並有陽台做活動祭典空間的前廟埕。

主堂右側齋房為三坎連棟店屋,主以磚牆砌面為主,三門面採柱列分隔,牌樓面皆同採女兒牆收頭。二樓立面均是四柱三窗形式,樘窗九面全以上下木格柵拉窗設計,屋頂同主堂以閩式磚木板瓦鋪設。

供奉神祇

[编辑]

慈雲寺屬於大乘正宗龍華齋教一系,二樓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座前奉祀釋迦摩尼佛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一樓為張家生活空間,供奉彌勒佛、張氏九玄七祖及齋友牌位。

參考文獻

[编辑]
  • 台北市民政局編,《台北市寺廟概覽》,1994年,台北市,台北市民政局
  • 慈雲寺導覽單張,2014年,管理人張家自製

外部連結

[编辑]